善用读书笔记的妙处

时间:2019-05-15 16:0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善用读书笔记的妙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善用读书笔记的妙处》。

第一篇:善用读书笔记的妙处

善用读书笔记的妙处

只要从始至终,把阅读与笔记贯穿于一系列的日常语文教学中去,勤督促检查,乐参与体验,善引导评价,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学生从狭窄的课堂走向广阔的语文天地中去,感受社会,感悟生活,就能一次次的引领学生发现一片芳草地,用爱心和汗水耕耘播种,走进金黄的收获季节,不断收获成功和希望。

一、巧设话

题,焕发激情,突出个性,注重过程。

紧密结合文本相关内容、思考练习安排查阅笔记,并设置相对应的少而精的研讨练习题,提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空坐标,激发兴趣,陶冶心灵。指导学生从自主学习中寻找合作伙伴,互学沟通,后堂上展示观点,评议明确概要,把握文本或问题思考的方向、广度与深度。

如:第二单元完成《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思考练习中的第二题,设置这样的探究性问题:“从各个渠道了解毛泽东读书有哪些特点?与许多人读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对比自己谈谈感受?学生笔记说法很多,虽然不一定都符合事实,但在学生完成并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思想的感染,情感的熏陶;知道了读书与笔记的重要性;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就是因为爱书如命,终生以书为伴,矢志不移,执着坚定,笔耕不辍谱写出许许多多闻名中外的篇章,令世人瞩目、折服。这样,教师成了知识海洋的导航人,学者伟人则散发魅力充满诱惑的心之彼岸吗?”

二、扩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感知能力,养成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首先,找到活动话题的切入点,提供展现个性的时空平台,互动双赢。

在教学《第一千个球》时,我先布置了查阅笔记的准备工作:“请列举出贝利„球王‟青少年时的优缺点,你最欣赏他的哪个优点?谈谈他艰辛的成长经历如何?”而且结合资料中的几个小故事以“贝利球王与父亲”作比较,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话题是“我与父亲”。要求学生大胆、真实表达自己的心声,同学们可以互相借鉴,吸取营养,摒除缺点。此活动开得有声有色,收益不小。

班会前提示:“贝利成长为球星你认为谁在起着关键作用?”(父亲)从小教育潜移默化。特别让学生认识到名人也有缺点,是否乐意承认并决心改正最关键。“如何评价自己?你和父亲关系如何呢?”等,学生即刻情绪激动,气氛活跃起来,在大胆的学生和班干部的带动下,真情从他们的心间流淌开来。

其次,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精彩的世界,关注美好的事物。

教学《苏州园林》和《桥梁远景图》等说明文后,布置查阅笔记:第一,古今中外,自己最欣赏的著名桥梁或园林建筑,完成写作笔记“我心目中的北江桥或凤城三桥”,学生分小组或自由组合亲临现场,利用课余观赏结构特点、功用、壮观景象等,然后抽查了解情况;第二,要求图文并茂,每个学生自制一份手抄报,挑选最优秀的作品在班上参展,并绘制出一期墙报,主题是:“彩虹飞架”。事实证明活动效果很好,他们都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能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培养了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又绘出了各自五彩斑斓的作品:从古代首屈一指的赵州桥至近代我国自设自建的南京长江大桥,再到新近才通车的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以及中国上海诞生了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浦东大桥。

学生阅读了解中国从古至今桥梁建筑史辉煌灿烂的一页,伫足远眺北江三桥,惊叹之余,学生从中得到的不仅是桥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心田兴起自豪和渴望,学生提升了情感价值观。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我在墙报栏前观

赏学生的杰作时,发现了北江三座桥的倩影;有一座由美术爱好者自制自画的心中之桥之“姐妹桥”了,居然有模有样的,令人耳目一新。墙报前,人头涌涌,七嘴八舌,看到的都是一张张得意飞扬的笑脸和俏皮夸赞的话语。这样的活动无疑给学生模式化沉闷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学生无疑成了其中的主角和创造者。

三、定期查考,树立评价新观点,全面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达到教学相长,实现合作“双赢”,品尝成功的喜悦。

要真正使读书笔记起有效的辅助器作用,帮助学生培养广泛的阅读与笔记的兴趣和良好习惯,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感悟生活,提高语文素质,让学生时刻充满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把握好评价的尺度是关键。

1、常查阅,多沟通,深了解。

在日常教学中形成惯例,只要有机会,那怕是3-5分钟,我都会与学生沟通当天或最近的新闻焦点。如“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丛飞,了解其主要事迹,你觉得丛飞身上什么精神感动了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和影响?读书笔记,每周普查,出现创新性的笔记或观点及时给予肯定的表扬,给班上学生树立榜样。此外,查阅评价最重要的渠道是课堂教学中或测验中查考。

2、善讨论,显个性,求创新。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因为始终注意课内延伸到课外时空扩展,个性与群体互动协作,主体与主导的和谐关系,主观与客观的认知评价,读书与笔记的双向并行,摄取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开拓了广阔的感知时空,丰富知识,活跃思维,凸现个性。不仅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本中的(如:人物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典型事迹、写作背景)主要内容,而且可以更透彻的挖掘文本的社会意义或人文价值。这样逐步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阅读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无疑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不管怎样,一年来,学生能按计划达到预定目的。90%的学生读书笔记都坚持下来,而且做得颇有特色,对语文投入了极大的热情,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由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以课内定“主战场”为前沿阵地,又能充分发挥课外“后方”的作用,读书与笔记———“粮草”充足;加之,教者参与或引导分寸得当,对学习语文真正起着桥梁和窗口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进行,从始至终,贯穿于一系列的日常语文教学中去,勤督促检查,乐参与体验,善引导评价,还怕打不赢仗吗?就一定能使我们的学生从狭窄的课堂走到广阔的语文天地中去,感受社会,感悟生活,共同收获成功和希望。

第二篇:诗歌——分析妙处

分析妙处,应该依次考虑(1)诗句的意思,(2)词类v n(3)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4)在文中结构的作用,(5)与意境主题情感的作用(6)注意描写的角度有:动静明暗,声光色态,视听触嗅。确定题目类型:翻译型 概括型 归纳型 鉴赏型 情感型 母题1—象征类诗歌 屈原 母题2—愁情类诗歌 母题3—写景意趣类 母题4---叙事类诗歌 母题5—怀古类诗歌 一(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渡 江【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二.(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高考考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歌赏析】 这是一篇出塞怀古之作。这首词苍凉慷慨,内蕴良多,似深含隐怨。上片首句即言自己的感受,其悲慨已见,“今古河山无定据”,起句即言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画角”以下便描绘塞外的战事频仍和荒凉萧索,用景语写凄怀。下片“从前”三句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沉思,不停的纷争,不息的战火,将这荒凉的塞上留下了无数的幽恨怨怼,更使这里平添了几多悲凉。最后又以景语作结,将无限的深情隐含于无言的景物当中,含婉深致,耐人寻味。毛泽东批语云:“看出兴亡。(《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点出此篇之旨。吴士昌评价此词时说:“此首通体俱佳。唯换头„从前幽怨‟不叶,可倒为„幽怨从前‟。”(《词林新话》)这是从词的写作技巧上说的。整首词幽隐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风格清新婉丽,不事雕琢,情韵哀婉深长。一时是金戈铁马的滚滚烽烟,一时又是昭君慷慨出塞换来的和平时光,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铁马金戈,青冢黄昏,隐约透示着满清入关以前各族间的战事痕迹。“今古河山无定据”,含而不露,不让人得以指摘。纳兰氏与爱新觉罗氏是世仇,性德虽仕于朝廷,怕还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三.(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 势之大。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 停而轻松的心情; 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解析】第一题考查炼字。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简析】南宋诗人华岳是一个出了名的硬骨头。他以武学生出身,上疏请杀权相韩诧胃,结果自己被关进了监牢,直到韩倪胃死后才得以出狱做官。后来又策划铲除奸臣史弥远,事败而遭杖杀。他的一生屡遭打击,却坚守特立不驯的人格,“不肯附和浮议”。其诗歌也一反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饭仃、雕琢习气,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体现出苍劲豪健的风格。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一个家住溪西水湾里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风雨骤至。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翻车轴,形容风雨声的巨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波涛顷刻间卷上了沙滩,轰鸣的瀑布如同十万军队发出喊声。让原先心情悠闲早早出门的牧童慌忙冒雨渡溪,谁知天突然晴了。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四.(陕西)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 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 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 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着眼于诗题中透露的信息;否则容易解读成行客思家,羁旅 之愁。拟写答案时,不但要答出感情,还要具体阐述“怀古”“伤今”之情在诗文中的 具体语句中是如何体现的。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情景关系的一般术语有:触景生情、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 景、以景衬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内在关系),一一排查即可。五.(陕西)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 而》)(2)西当太白有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李 白《蜀道难》)(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晦明变化者。(欧阳 修《醉翁亭记》)【答案】⑴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⑶云归而岩穴暝 山间之朝暮也 【解析】⑴中注意遗漏“焉”“其”;⑵中注意不要写错“峨眉巅”“栈”“钩”;⑶中注 意“暝”不要漏“也” 六.(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 储光羲 [来源:学|科|网]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答案】 【解析】分析妙处,应该依次考虑(1)诗句的意思,(2)词类的活用,(3)修辞手法 和表现手法,(4)在文中结构的作用,(5)与意境主题情感的作用。注意描写的角度有: 动静明暗,声光色态,视听触嗅。(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 七.(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答: 【答案】(3分)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 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 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給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暝”,日暮,黄昏。“更”古人入夜会敲更鼓,“更深”即是“夜深”。根据这 两个词可知时间在推移。“人去”“寂静”“酒醒”,事件的发生凸显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可见是以时间来组织情景的。答题时一要答出具体的线索,二要答出线索在组织情节时 具体体现在何处。(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答: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消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 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对即 可)【解析】回答本题时一要答出词中体现的心情,二要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答出作者 的心情,首先要抓住有情感信息的词句,如“寂”“孤”“ 如何消夜永”;二要抓主人 公的行为、情态等,如“伫听寒声”“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三要抓住意象意境,因为“一切景语即情语”,如“云深无雁影”;四要看注解,如“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八.(辽宁)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 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 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 从真景返回画境。【解析】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 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 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确未 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解析】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秒的,给2分;能做简要说明的,给3分。意 思对即可。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诗歌赏析】《题郑防画夹》共有五首,是作者题咏郑防画夹中作品的诗,这是第一首。郑防是藏画的人,画夹大概相当于现代的集锦画册之类。这首诗题惠崇的画。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图画见闻录》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正因为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诗意,才格外引起诗人品题的兴味。王安石、苏轼都有诗题咏他的画。苏轼的七绝《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脍炙人口。黄庭坚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中景物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第三句中的“唤”字,有的版本作“买”。“买”字不如“唤”字灵活。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因此,诗歌可再现画境。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不成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得呆滞而无生气。沈德潜说杜甫题画诗“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发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晬语》)他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便从画面引出真景,又由真景返回画景。黄庭坚这首诗,便学习了杜甫题画诗的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发生交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 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羞耻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诗歌鉴赏】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另人哀愁的景象。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十.(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答案】①诗坛地位,无人能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 逸。(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 法?(4分)【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扬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 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唐诗别裁》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十一.(湖南)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答: 十二.(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壮观应须好句夸。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 是疾风骤雨。(2分)(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 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3)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 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解析】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 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1)要填与“疾风骤雨”相反的词语,结合诗歌即可得出。(2)分析作用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答题,内容包括强调的内容和对主题情感的作用,形式包括对题目、开头、上文、下文和结尾的作用。(3)王国维以西方美学崇高的理论糅合中国古代美学阴阳柔刚说而提出:“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若吾人与审美对象无利害关系,又毫无生活之欲存在,则“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若此物大不利于吾我人,而吾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红楼梦》评论)。优美指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其特征是:1)和谐;2)在形式上具有小巧、和谐、精致、轻盈、绚丽、清新、秀丽、优雅等品格;3)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统一,具有静态、柔性的美,没有冲突、矛盾。壮美是凡事物能使人有崇高、严肃、雄壮之感者。【赏析】 《登城》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次句写“登城”。“重楼闲上”即“闲上重楼”。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会侘傺无聊,不可能“闲上”。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而已。“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元代刘因有一首《村居杂诗》:“邻翁走相报,隔窗呼我起。数日不见山,今朝翠如洗。”诗人对于“旧相识”的新感受比乍见之时更具魅力。虽然这景色诗人已经见过,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纵目野望,也没有如此恬适的情绪,他后来的赏玩之兴才特别高。总之,诗人留连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他在反复的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感到十分惬意。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度愉悦之情。但“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来源:Z§xx§k.Com] 《望海楼晚景》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第二首。有人认为,苏轼诗中的“横风”、“壮观”(“观”在这里读第四声,不读第一声)两句,写得不够好。他既说“应须好句夸”,却不着一字,一转便转入“雨过潮平”了。那样就是大话说过,没有下文。这话虽说不无道理,但苏轼这样写,自是另有原因。第一,他是要写一组望海楼晚景的诗,眼下还不想腾出笔墨来专写忽来忽去的横风横雨。所以他只说“应须”,是留以有待的意思。第二,既然说得上“壮观”,就须有相应的笔墨着力描写,老把它放在“晚景”组诗中,是不太合适的,不好安排。

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他游览了有美堂,适逢暴雨,就立即写了《有美堂暴雨》七律一篇,奇句惊人,是一首名作。应了他那“壮观应须好句夸”的话了。其实在这首诗中,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在开头,他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苏轼这开头两句,正是写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海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上了年纪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会不止一次地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十三.(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答案】初春。这是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待放,万 物充满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级(鉴赏评价)。【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意象”进行分析,意象是一首词的基本构成单位,它们往往是词人选择的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将它们综合起来,就能构成最典型的 生活场景即画面,从而才能分析词的意境与作者情感。(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 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还要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苏轼 的诗词,并结合苏轼的性格特点进行综合思考。十四.(福建)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匪来贸丝。(《诗经氓》)(2),风雨兴焉。(《荀子劝学》)(3)山气日夕佳。(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4)云销雨霁。(王勃《滕王阁序》)(5),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6)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1)来即我谋(2)积土成山(3)飞鸟相与还(4)彩彻区明(5)上有 六龙回日之高标(6)惊涛拍岸 【解析】六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从时间来看,涉及了先秦、东晋、唐、宋四个时期,涉及了诗、词、文、赋四种文体。今年新要求的背诵篇目在考试中有一定的体现。《诗经》《劝学》《滕王阁序》《赤壁怀古》是出题频率较高的篇章。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中一定要重视重点篇目。本题考查识记能力,需要一字不错,考生失误在于记忆不准或书写出现错漏。【高考考点】默写常见名句名篇 十五.(福建)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晓至湖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㈢。(选自《清诗选》)[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答:。(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答: 【答案】(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2)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解析】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理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高考考点】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简析】厉鹗写水极具特色。由于阅历的限制,特别是审美情趣偏于柔美,因此,厉鹗的写水之作,更多的是宁静秀美的湖景。此诗用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表现了诗人平静闲适的心态,愿象野凫一样回归自然的情怀。厉鹗的山水诗,所写不仅仅是风景画,而是对山光水色的欣赏,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人,人有所思,值得回味。十六.(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 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十七.(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1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遶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释: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12.(7分)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二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答案】B 【解析】B项“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错。文章的内容反映了民间疾苦,生存的艰难,语言风格平实朴素、明白如话,也不是诙谐风趣的特点,选项的解释不符合卖饼儿的心理。2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给予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的表露,均语浅而意深。【解析】做此题,审题是关键,答题思路是诗歌“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在文本中的具体依据;拟写答案时,“平实”要从遣词造句的语言风格形式上来作答,“有韵味”要从内容上来探究。13.这首诗是张未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期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 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教育方式: 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第二问:

1、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有其不为人知的艰辛,我们要努力学习,竭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2、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怨天尤人,而要珍惜拥有,乐观面对;

第三篇:善用信用卡

善用信用卡

上海市坦直中学

岳晓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版上册第三单元《学会与银行打交道》中的第三课内容,这节课在前两节《存款有学问》、《贷款讲诚信》后继续学习银行的又一常用的功能。现在,信用卡是大家常用的消费支付手段,教材旨在介绍信用卡的使用好处以及如何善用信用卡,以便合理理财。

二、学情分析

学生普遍对信用卡比较有兴趣,家长一般手中也都有信用卡,但是学生对于信用卡的认识更多地集中在信用卡可以刷卡购物,而对于信用卡的基本常识和如何合理地用信用卡是不太清楚和了解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用卡的来历及相关知识;知道申办信用卡的流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信用卡申办及使用的过程,了解信用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理性使用信用卡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信用卡的使用。2.难点:诚信用卡,不做卡奴。

五、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课件、资源。

学生:了解父母的信用卡数量和使用情况。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环节一:阅读“阳阳的故事”。提问:对于信用卡你了解多少?能介绍下你父母信用卡的使用情况吗?

参考:商店消费、网络购物、缴付水电煤等各类费用。

(二)新课

环节二:活动:信用卡知识知多少

建议可以采用竞赛或者竞猜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信用卡的起源、信用卡在国内的发展。参考:

1.信用卡于1915年起源于美国。最早发行信用卡的机构是一些百货商店、饮食业等,公司为招徕顾客,推销商品,扩大营业额,在一定范围内发给顾客一种类似金属徽章,作为信用筹码,顾客可以在这些发行筹码的商店及其分号赊购商品,约期付款,后来筹码演变成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这就是信用卡的雏形。

2.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标志着信用卡在我国诞生。

1988年6月,中国银行发行外汇长城万事达卡(国际卡),该卡可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商户使用,中国信用卡开始真正走向世界。

环节三:贷记卡和借记卡的不同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卡片,有的是贷记卡,有的是借记卡。贷记卡是指银行先把钱借给了我们,我们就是贷款方;借记卡是指我们把钱借给了银行,我们就是借款方。根据贷记卡和借记卡的解释,你觉得在这两种卡片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不同呢?而这样的不同会对我们办理卡片提出什么不同的要求吗?(小组讨论)

参考答案:贷记卡持有人不必在账户上预先存款就可以透支消费,之后按银行规定还款就行了,可以享受一定时间的免息期。借记卡实际上是一种储蓄卡,需要先存款后消费,不能透支。

了解:关于信用卡的申请条件,每家发卡银行都有自己的标准,一般针对年满18~65周岁的人群,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身份证明文件:身份证或军官证、护照等。

2.固定居住地址证明:户口本或者水、电、煤最近三期缴费单,自有房产证等。3.财力证明文件:政府机构、企业开具的最近三个月的正式工资单或者收入证明(需加盖公司章或者部门章)等。

环节四:理性用卡,不做卡奴

问1:“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是不少银行推广信用卡所用的广告语,这句话告诉你一些什么信息?

学生答略。

问2:案例:小王听了这个广告,办了信用卡,疯狂购物,用信用卡圆自己的心愿。可是看到寄来的账单,小王傻了眼,大笔的欠款,让他无力偿还,于是,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再办一张卡,以卡养卡,对于这个建议你怎么看?

学生答略。

参考建议:信用卡的信用常识

(1)到期还款日前,如果还款额少于最低还款额将影响到持卡人的信用记录。持卡人应关注到期还款日及账单欠款金额。

(2)持卡人的信用卡消费还款记录会直接纳入国家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这将很好地帮助持卡人提高获得金融支持和融资服务的便利性和可能性。(3)如持卡人未及时还款,应按照信用卡领用合约的相关规定支付利息、滞纳金等费用。

(4)使用信用卡需谨慎。

思考:如果我们到欧洲旅游,能在那里用人民币购物、付费吗?

提示:我们到欧洲旅游,一般是不能用人民币购物、付费的。因为人民币作为我国的合法纸币,只能在我国境内使用。到了欧洲旅游,只能把人民币按照一定的比率兑换成欧元等外币,才能在那里购物、付费。可以携带现金和双币信用卡(中国海关规定,旅客携带人民币进出境,每人每次限额为6000元)。

看图片,学标识

信用卡组织:简称卡组织,由成员组成的国际性或区域性支付卡组织,授权成员发卡,受理商户的卡交易,拥有并经营自己的国际区域处理网络。卡组织负责建设和运营全球或区域统一的支付卡信息交换网络,负责支付卡交易的信息转换和资金清算,制定并推行支付卡跨行交易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

国际性卡组织:VISA, Mastercard, JCB ,American Express, Diners Club 国内卡组织:中国银联

小结:信用卡集透支消费、转账支付等多功能于一身,能够充分满足持卡人理财的需要。对于持卡人来说,信用卡是一种基本的理财工具,方便持卡人的购物消费活动。但是我们必须慎用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没有节制的透支消费,会使我们背上沉重的债务。

作业:了解自家已有信用卡所在发卡银行的收费标准。

七、教学建议

本节课主要分几个方面:信用卡的起源、与借记卡的区别、使用信用卡的好处、申办信用卡及善用信用卡,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面,知识并不深奥,以直观的感受和了解为主,课件中有大量的图片,特别是漫画,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知道了善用信用卡的必要。

第四篇:善用阅读课

善用阅读课,给孩子们读整本书。

在激起孩子的阅读愿望后,我在阅读课下功夫。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从一年级起我便坚持每天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再引导他们自己去看看。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也就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在讲故事的时候,我常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随着识字量的日益增多,孩子们的阅读量不断增大,而且已经会查字典了,读书中遇到不认识的字都会自己解决。课间休息时,我看到总有孩子会到处去向其他同学提问题,并且推荐自己认为好看的书。自由阅读是一种乐趣,共同阅读也是一种乐趣。而且共同阅读可以激发自由阅读的兴趣。大家共读一本书。这一个学期,我们全班共同阅读了《夏洛的网》《小王子》,这些书我们做到人手一本。我们有时进行网上交流,有时在语文课上进行主题交流,有时则简单地读一读大家写的读书笔记,见缝插针。我们不追求花哨的活动形式,因为,只有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才是才是最最动人风景。所以,和同学们分享彼此独特的见解便是我们最大的乐趣。尤其再读《夏洛的网》后,孩子们感触很深,我们针对这本书做了读书交流会:真正的朋友。有的孩子这样写到:我喜欢威尔伯那种珍视友谊的精神,威尔伯永远忘不了夏洛。它虽然热爱它的子女、孙子女、曾孙子女,可是这些新蜘蛛没有一只能取代夏洛在它心中的位置。夏洛的子女已经经历了一代代,威尔伯居然还怀念着夏洛。威尔伯是多么珍视它们的友谊啊!生2:我喜欢夏洛,因为它不食言,它答应救威尔伯,它就冥思苦想,想出了一个办法救威尔伯。它还是一个忠实的朋友,是一个写作好手,它竟然在网上织出了“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谦卑”这几个词语,终于救了威尔伯。我有时让同学们把自己的体会在班级中交流,尽管有的内向的同学声音很轻,但所有的听众都是竖起耳朵拼命地听着,生怕遗漏哪一个字。每当这个时候,他们互相分享着彼此的感受,分享着彼此的感动。或许,每个人天生都有分享思想的需要。

第五篇:抄袭作业的妙处

“抄袭”作业的妙处

一天早晨,晨读时一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师,走进高一的一间教室,看到一大片学生趴在桌子上睡觉,他就一个一个的把他们喊醒,这个喊醒了那个又趴下了,这位教师很是生气,在看看这些学生一个个眼圈红红的、暗暗的,是严重的睡眠不足的表现。问:“你们为什么不读书?”“我昨天晚上做作业到12点”、“我到凌晨1点才睡觉”、“对不起老师我实在太困了”,因此,这位教师把学生训斥了一顿,学生也觉得很委屈。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高中三年,一般学校都是两年学完三年的课程,这样老师为了赶进度,讲课的速度都比较快,甚至一节课讲两节课的内容,有的还要快,学生的作业自然就多,每位老师都要求同步学习、练习册等资料要及时做完。课上做不完作业,没办法只有晚上加班加点,晚上学到12点,甚至到凌晨1点,6点又起床去上学,睡觉的时间只有5、6个小时,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常的睡眠时间应该在7至8个小时,如果睡眠的时间过少,长时间睡眠不足,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发育、身体健康,长时间紧张的学习容易患精神焦虑症、强迫症等。

面对这种现状,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有,抄袭作业呗。抄袭作业也有讲究、技巧。今年高考考上北大的张峰同学回校做经验交流时说:“我的成绩是抄作业抄出来的。”让在场的老师、学生大为不解,他说:“抄作业也有讲究、技巧……”、“我还聘用四、五名同学为我做作业”,让在场的老师、学生大为震惊,然后他接着说:“我们四、五个人把作业分开做,一人做一部分,这部分步骤书写完整、详细,我们四五个人的作业合到一起,就是十分完整的。其他的我们采取挑一部分,自己认为应该做的详细书写步骤,其他的不做或略写做题步骤,然后抄其他同学作业,有的时候一道题我们会研究出几种解法,我们相互交流作业,相互检查作业,取长补短,这样我们就节省了很多时间,我们就有时间预习新课、及时复习,课外活动时间,当大多数学生在题海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我们有的时候就在操场上踢足球、打乒乓球,我们几个今年高考成绩都不错,我认为这是一个解决高中作业做不完的方法,同学们可以借鉴一下,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学生。”这位学生的讲话中透露出一种学习方法的问题。有一位老师回忆说:“这几位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我多次批评过他们,其中一次我说‘你要是能保证每次考好,你可以不用做作业’,他回答‘行’,他真的做到了,真令我不解。”。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上课的听课效率特别高,课堂上他们特别活跃,老师们都很喜欢他们。张峰介绍学习经验时,说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学习习惯就是每科都有错题本,整理错题也是比较浪费时间的,我们也是分工合作,然后我们

几个人错题本共享,共同提高”。

总而言之,就是发挥集体的力量,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下载善用读书笔记的妙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善用读书笔记的妙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的妙处作文[5篇]

    读书的妙处作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

    游戏治班妙处多

    “游戏 ”治班妙处多 ——听《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报告》有感 2016年12月18日,我有幸在金寨现代产业园区实验学校报告厅,听取了来自合肥市的丁俊荣老师和刘艳老师两位优秀班主......

    善用法律教案

    第五课第三框 善用法律教学设计 晋城七中 王素琴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法律救助的机构等常识。 2.同违法犯罪行为斗争是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3.对善于斗争的理解......

    善用教学反思

    善用教学反思,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石河中学:杨祖尧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本人从事......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树立起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懂得运用不同的法律维权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让学生树立起敢于斗争的意识。 【......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南安金光中学黄庆云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树立法律保护意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2......

    5.3善用法律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巴燕中心学校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 课题:5.3做守法的公民——善用法律设计者:宋长发 评价组长签字【学习目标】 知道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明......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第二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懂得与违法犯罪作斗争不要硬拼,而要智斗。 2、能力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