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细节说简案
作文细节描写简案
教师:韩玉侠
一、教材分析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在中考中更是重中之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虽然近几年来,中考作文一般对作文的文体没有具体的限制。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习惯写记叙文。我们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记叙文专项训练。
二、【学情】
通过两次写作,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文通字顺。能关注生活,能从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搜集典型的人或事。
但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内容空洞,语言乏味。尤其是在写人叙事的时候,或者是三言两语骨瘦如柴,又或者是废话连篇臃肿拖沓,通篇没有一处亮点。
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的心灵体验。二是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写作技巧。
三、【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学情,我设计了一节《人物细节描写》的写作指导课。
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明确细节描写的内涵。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③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互动、探讨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引发学生情感冲动,激起参与兴趣,产生表达冲动,诱发成就动机,从而自觉投入写作训练。
教学重点: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四、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本课我主要采用“比较----品悟----总结----练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细节描写的内涵与作用;在品悟中感受细节描写对彰显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总结中归纳细节描写写作技巧,在练习中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实现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2、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开头以学生参与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中间部分细节的内涵作用、写作技巧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既直观生动,又方便快捷,让学生一目了然。而写作训练中视频短篇的播放,更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悟如何捕捉生活细节。从而成功的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完成三维目标。
(二)学法
1、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
2、读悟总结法: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并总结出细节描写的方法。
3、情景写作法:让学生在创设情景中进行写作训练,调动学生的思维,达到学以致用。
五、教学流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1图文引入、激发兴趣2感知细节3回味经典4方法探究5学以致用 6实践应用
第一环节: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做法:1游戏导入猜字谜
2出示李逵和王熙凤细节描写的段落猜猜他们是谁
设计说明: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喜欢热闹但是简单的事物已经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打消学生写作文难的顾虑,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游戏中让学生初步感受细节对彰显人物性格的作用。
第二环节:感知细节
做法:师生共同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师生共同总结出细节描写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说明:这样做是为了降低难度。学生的层次不同,而理解细节描写的内涵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重点,也是总结方法并学以致用的基础,因此一定要降低难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这一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在提问中,在这一环节也来提问语文能力较弱的学生。落实教学目标一。为下一环节总结细节写作技巧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品读经典
做法:这一环节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背影》选段。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是对教学重点地第一次突破。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选段的时候进一步体会细节描写的含义与作用,初步总结细节描写的技巧,进一步激发学生“我也要写“的欲望。但是九年级的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结合已学的知识总结出写作技巧,同时也是对课内重点课文的再次复习。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提高课堂效率。
第四环节:方法探究
做法:1回顾已学教材中的片段
2总结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
3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口头扩写。学生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如果学生思路打不开教师可以示范,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评价。最后用一分钟的时间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再找两个同学来读修改后的作品。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深深地感到主动运用写作技巧的文章更生动。
设计说明:因为考虑到在方法总结后如果直接进行细节描写的片段训练,学生可能会出现方法和写作无法衔接的思维问题,在方法总结出来以后,安排了一句口头扩写训练,这一环节恰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是对教学难点的第一次突破。进一步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写作是这么简单的事情,进一步激发“我要写”的欲望。为下一环节写作训练做好铺垫。
第五环节:学以致用
在扩写扩写训练中,老师感到学生的积极性高涨的时候,给做示范,让学生捕捉精彩瞬间,仔细观察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学生的妙笔生出“细节”之花。将最令自己感动的瞬间写下来。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是对本课教学成果的一个检验阶段,教师的示范动作,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悟如何捕捉生活细节。让学生充分的利用我们学习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更好的对本节课时的重难点进行训练。完成了本课的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第六环节:实践应用
作业是根据材料运用细节描写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这一作业是对写作技巧的进一步训练。
第二篇:简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和初步欣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联想,理解沉郁顿挫的风格和揣摩诗歌生动传神的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的济世情怀,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点拨、想像,感受文中的意象,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对意境的感悟赏析,对诗人情怀的深度把握。通过讨论探究,点拨分析,感悟联想情同身受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情境创设:插入自动播放10张草堂图片,创设问题情境
2、提问:由题目获得哪些信息?秋风吹破茅屋的事件,并引出“歌”体裁“歌行体”
3、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4、出示学习目标
二、朗读诗歌 感受诗韵
出示朗读诗歌要求:(1)把握感情基调(2)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听读诗歌 播放胡乐民朗诵表演 朗读挑战赛。
三、译读诗歌 感知诗境 出示译读要求 四人小组合作翻译 质疑释疑
用四字词语概括
描述眼前展现的几幅画面
四、品读诗歌 感悟诗情(1)感知诗人处境心境
(2)思考问题凄风冷雨透心凉,此时诗人的愿望是什么?表现诗人什么精神品质?(3)诗人推己及人的感情抒发为什么如此自然?
五、赏读诗歌 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鲜明,用词生动准确,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请你从文中找出这样的词、句进行赏析。温馨提示 默读品味语言,自主批注好词好句,提高鉴赏能力。如:(1)、“号”、“卷”、“挂罥”、“飘转”等动词的运用;
(2)、对“叹息”的理解;
(3)、最后一段的名句赏析。(表达方式、思想感情)
六、梳理杜诗 构建形象
出示《望岳》《春望》《登岳阳楼》
七、穿越时空 采访诗人
八、当堂练习反馈提高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一)、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
2、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的呼喊?
(二)、你会填写杜甫诗词名句吗
1、会当凌绝顶,()。
2、烽火连三月,()。
3、读书破万卷,()。
4、朱门酒肉臭,()。
5、窗含西岭千秋雪,()
6、出师未捷身先死,()
(三)、你还知道哪些忧国忧民的诗句
九、课堂总结 引领向前
十、推荐作业 巩固提升
A类:默写全诗,自选角度赏析美点。
B类:默写最后一段并赏析本段的两句话。
第三篇:《说“木叶”》说课稿简案
《说“木叶”》说课稿
民勤一中 魏宏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林庚的《说“木叶”》。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第三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启人心智、引人深思。作者都是大家,他们都能对某一语言现象抽丝剥茧、探幽烛微,做出精妙的美学辨析。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因阅读了一定的文学作品拥有了较丰富的艺术体验,也获得了一定的文学知识,对文学作品就需要更高层面的鉴赏。阅读这些文章,就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启发他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材分析:
《说“木叶”》是一篇文艺随笔,可作“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树” 与“木”、“树叶” 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妙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结论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是个不规范的词语,它不是日常交际语言,但它却是典型的诗歌语言,这个词语组合很独特,是天才的创造,它确实能表达那种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情思。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
文章的标题是说“木叶”,在你的阅读经历和日常交际中见过这个词语吗,它是什么意思?我们平时说树木,也说落叶,惟独不说木叶、落木。但我们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就会遇见这样的表达,为什么诗人们就喜欢用木叶、落木呢,他们想借此表达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设计意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木叶,落木都是不规范的词语,而它恰恰是精妙的诗歌语言,通过比较,有意凸显这个词语组合的特殊之处,以引起学生的关注,进而强化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探究兴趣。㈡、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1、通读全文,理清思路:
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关键句,并加以整理,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提示:关键句是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结论性的句子,引人思考和给人启发的句子)
明确:通过抓关键句,整合思考,本文思路简单的概括为:现象: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而极少看见用“树叶”或“落叶”
质疑并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结论:木有落叶的暗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寻找关键句的方法理清本文的行文脉络,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有了这样的融会贯通,就可以来抓文章的精髓了。㈢、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分组探究下列问题。问题设计:
1、从课文第四段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展示吴均的《答柳恽》和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引导学生紧扣关键字眼,还原诗歌意境,更真切更通俗地理解作者的分析。
2、从课文第五段分析看,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展示树叶、木叶、落木、落叶的图片,借助实物,加深理解。并
征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联想和想象。一个人对诗歌语言越敏感,他的联想和想象越丰富,他就越能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微妙和它的不可言传。一个人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正是在这一点上,可以区分出高下来,比如同样赏析咏柳的诗歌,是否了解梅柳的本质特性和能否展开丰富的联想,就直接会影响他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和理解。
2、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知识赏析咏柳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曾巩《咏柳 》
问题设计:①柳的特征是什么?②由柳你能产生怎样的联想?③古代诗人由柳联想到了什么? 《诗经》:解析前两句是写春天出征时的情形,看到柳条柔弱随风飘动的样子,这个“依依”是写柳条,也是写自己和亲人依依不舍之情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诗人借咏柳赞美天,抓着了垂柳的特征,能使人想到青春的少女亭亭玉立的风姿。
曾诗:诗人借柳条在风中狂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设计意图:是通过拓展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三首写柳的诗,作者借柳表达的感情不同,但所有的感情都是由柳的本质特征暗示出来的,即枝条柔软,随风摆动。在学生把握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调动个人的生活体验,并运用自己的的想象和联想,从把握柳的本质特点入手,就能够深入理解诗人寄托在柳上的情感。这样就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即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这个环节既能强化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又能够学会迁移运用。㈤、总结全文:内容总结和学法总结
㈥、布置作业:比较鉴赏下面三首咏梅诗,说说三首诗中梅花的共同点是什么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卜算字•咏梅 陆游
第四篇:丑小鸭简案
人教版第四册《丑小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时代 来丹丹
预设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准新字组成的词语;会正确书写“鸭、鹅”两个字,发现“鸟”部在两个字中大小不同。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丑小鸭因为丑而受尽欺负,体会丑小鸭孤单、害怕的心情。初步懂得无论遇到什么遭遇,都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对美好的向往。
教学课时安排:本文预设2课时完成,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安排:
一、揭题导入,认识作家 1.出示课题,读准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进入童话世界,去认识“丑小鸭”。2.简单认识作家安徒生。简单看看安徒生的作品。3.写“鸭、鹅”两个字。
二、认读字词,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要求大声自由朗读,把生字词语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2.检查字词。
三、研读课文,体会“丑”(2-4自然段的学习)
1.初识丑小鸭。(研读第2自然段中描写丑小鸭外形的句子)
找出描写丑小鸭样子的句子。通过仿说练习,与别的小鸭子作比较,指导好朗读。2.体会丑小鸭孤单、害怕的生活。(研读第3、4自然段)
(1)找找别人是怎么对待他的,找句子。交流。
研读句子: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
指导读好“咬、啄、讨厌”。想象说话,他们还可能怎么对待丑小鸭?体会他的丑给他带来的孤单,体会丑小鸭家并不温暖。
研读句子: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随机指导“讥笑” 丑小鸭白天躲起来,他躲谁,躲什么?他为什么要躲呢?他害怕!指导朗读。体会丑小鸭害怕。
四、引读课文,渴望“美”
1.丑小鸭的处境那么糟糕,他是怎么克服的呢? 师生交流讨论。
2、引读第5自然段。
体会丑小鸭“又惊奇又羡慕”的心理。
3、后来,丑小鸭真的变成了天鹅,出示图。
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丑小鸭的世界。
第五篇:桂林山水 简案
桂林山水
一、导入
1、昨天晚上,祝老师又把课文读了几遍,读着读着,桂林的山水啊就浮现在我的眼前,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滋味。你们回去又读了吗?有什么感受?
2、是啊,越读越美,山水美,语言更美,你们看: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无暇的翡翠 峰峦雄伟 奇峰罗列 危峰兀立
能读准吗?开火车读。
3、掌握得真好,这些词语在作者的妙笔下闪闪生辉。看着它们,你能想起桂林山水的特点吗?(板书:水
静 清 绿
山
奇 秀 险)
4、诶,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课文的话你会用文中的哪一句?【板书:甲天下】
二、精讲第二段
1、你看,桂林山水啊天下第一,那走入这甲天下的山水中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请听清老师的要求,朗读要做到有声有色,“有声”当然是指声音响亮,“有色”呢?(有感情)
2、对了,有感情。有声有色,你来试试。
指导:老师打断你一下,我想问你,读这一句的时候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哦,这么壮阔的景象!是吗?那把这种壮阔带到词里再读一遍,(示范:波澜壮阔的大海)那你好像又看到了?(什么样的大海?)哦,你们看看那个“澜”字是大波浪的意思,想想,波澜壮阔,在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还看到了海上?(滚滚波涛)多好啊!一句话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句,波澜壮阔,再读。
3、真好,谁来接着往下读?她读的时候我们静静的听,静静的感受。
4、读得不错,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静、清、绿。
5、你们能用漓江的水“又又又”说一句话。
把这几个词连成一句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就这样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的水很美吗?那如果我们来到桂林,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漓江的水真静啊!„„)
6、诶,你们跟作者想的一样啊,我们来读读文中是怎样写的。【片】 指导朗读:(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你们看见这么静的水,你心里舒不舒服?那该怎么读?徐缓的、柔和的,读起来要比较柔比较慢。你来试试。
(2)“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你们看。水清得连江底的沙石都可以看见,不激动、不惊喜吗?怎么表现自己内心的惊喜呢?(示范,让生学读)对,你要激动是奔放的状态;你要读惊奇的,就要稍快。
(3)“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绿到什么程度呢?
诶,无瑕的翡翠啊,你们见过吗?【片】看看这就是翡翠,要是翡翠一点杂质都没有的话,我们就把这样的翡翠称作是„„(无瑕的翡翠)。【片】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绿这么美,作者啊就联想到了„„,情不自禁地赞叹“漓江的水真绿啊„„”。这种修辞方法就是?【板书;比喻】
(4)我们看到作者笔下这么美的漓江水也会欣慰、惊喜、赞叹,齐,漓江的水„„【片】【手势和伴读】
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桂林,观赏桂林的山水,也会情不自禁地诵读——【片:图片】
7、孩子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段课文写得好吗?我觉得不好,我觉得有多余的句子。这段是不是主要在写桂林的水——漓江,对不对?那写桂林的水就写桂林的水得了,还拉拉扯扯写什么“波澜壮阔的大海”,写“水平如静的西湖”干什么?我觉得有点多余。你说呢?
(1)、你是说桂林的山水比大海、比西湖要好?是这样吗?杭州的西湖如果不好为什么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说。(就是写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水非常秀丽。)
好像还不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这种写法就是——对比。【板书;对比】比的是什么呢?大海有大海的美,西湖有西湖的美,那么漓江..你说。对了,漓江和它们都不
一样。一个事物和别的事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的什么?(特点)。说西湖说大海,不是说它们都不如漓江的水美,而是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各自有各自的什么?(特点)。
8、那咱们就把各自的特点读出来,齐。
三、自学交流第三段
1、诶,你们看,就这样有声有色,课文的滋味就出来了,漓江水的美就出来了。桂林的水美山也美,咱们哪就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己来学习第三段,好不好?先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学习第二段的?首先,在上节课的时候我们填出了描写桂林水特点的词语,这节课我们有声有色地读了描写这些特点的句子,并且把我们想象到的情景和我们的感受都讲给了大家听。这就叫做“一填、二读、三讲”,【片】,听明白了吗?自己试试怎么样?
好,你们自己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去欣赏桂林的山,静静的想、默默的读,使你产生感受的词或句子用笔画下来,把你的感受在相关的语句旁作批注,自己读吧。
2、如果画好了,你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读一读你画的句子,说一说你的感受。诶,我们现在一起来交流一下好吗?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1)“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指导:他看见一座山,啊!像老人,心中一份惊奇;转眼一看,那一座又像一头巨象,心中更加惊奇;一抬头,又一座山,像骆驼。他心中越来越怎样?怎样表现这越来越惊奇?(打了三个手势,一个比一个高扬)懂了吗?跟着我的手势读。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是山奇的总结,听我怎么读(范读)你来。(2)“秀”是什么意思。秀丽,那就赞美它,(范读:桂林的山真秀啊)你接着读。(3)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指导:这个“危峰”的“危”是什么意思?“危楼高百尺”,你们学过的,危楼是危险的楼吗?对,危在这里当高讲。“兀立”,直直地立着。好读吧。
栽倒下来,你不害怕吗?我挺你读得一点也不怕!(范读)你再读。谁有自信读得更好?自己站起来,大家一起读。好,请坐。
3、谁还有新的发现,看看黑板,刚才在研究桂林的水时,你们找出了作者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方法来写漓江的特点,这一段又是如何写山的呢?
生汇报,适当指导
四、合作学习第四段
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会是怎样的景象呢?齐读最后一段。
2、多美呀!(有感情地重读第一句)那这第四段写什么?你说。(是写桂林的山和水)。
3、谁也离不开谁,那是山水相依啊【板书:山水相依】。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这样几笔简单的描写,就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了。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不是这么【手势画方块】一张画?
4、画卷是长长的卷起来的画。可以展开,展开【手势演示展开】,再展开,叫什么?(连绵不断)现在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荡漾,走进了这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总结提升
我们就在这幅迷人的画卷中游着游着,就跟古代的文人墨客一样,不禁诗意大发,一起来写首诗吧?
就用“桂林山水甲天下”开头,接下来怎么写呢?诶,看这,中间加两个词就是诗了,是不是啊?看我怎么加。(板书“水”)静静的水当然流起来是清流,(板书“流”)到处是绿悠悠的。(板书“悠悠”)把这一行读一下。)静水清流碧悠悠。
第三行呢,是奇峰(板书“峰”),一个比一个秀美,互相争着美,那叫什么?(板书“竞”)“竞秀”是什么意思?看你美还是我美!这儿呢,他为什么感觉山险呢?因为拔地而起,(板书“拔地”)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看行不行。第四行呢?山水相依的桂林给我们什么感受呢?
三个字,对画中游。
好,整个板书读一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静水清流碧悠悠。奇峰竞秀拔地险,山水相依画中游。
2、(指第一句诗)这是第几自然段?(指第二句)这是第几自然段?(指第三句„„)明白没有?明白什么了?每一句诗就是每一段的内容,我们把重点词语连起来就成了一首诗。把这些紧密相连的段落连起来就是一片优美的文章,这样以来,层次就更清晰、条理就更清楚,聪明的孩子以后写作文的时候也会这样写,对吗?
六、布置作业
老师给你们留一个观察作业,认真观察你喜欢的景物,抓住特点。下次作文课,我们就学习本篇课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