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雨是怎样形成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动画演示初步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2.通过蒸发试验知道探索活动中的简单方法。
3.对科学活动产生兴趣,体验探究的乐趣。
活动重点
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活动难点
通过蒸发试验知道探索活动中的简单方法。
活动准备
1.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玻璃片、冷水。
2.微课《雨是怎么形成的》。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课件,创设下雨情境。
小朋友们,听听这奇妙的声音,是什么声音?这是什么景象?你知道雨从哪里来的吗?(幼儿交流)。
2.天上为什么会下雨?让我们先来看个实验,你就明白了。
二、探索雨的形成。
1.播放微课实验部分:
引导幼儿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
2.讨论:水被加热后会变成什么?用玻璃片盖在杯子上,会发现什么?玻璃片上为什么会有小水珠?你在哪里看见过水蒸发的现象?(幼儿讨论后回答)
3.教师小结: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4.继续观看微课,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
5.讨论:大自然的雨来自哪里?云是怎么来的?云又是怎么变成雨的?
三、了解雨和人类关系
1.讨论:下雨好不好?为什么?
2.课件展示:下雨的好处与害处,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四、小结
我们人类离不开雨,雨有时帮助人类干好事,有时又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微反思
本节活动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在导入中设计几种常见的生活情景:如锅盖上的小水珠,浴室镜子上的小水珠,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上的小水珠和植物上的小水珠等四个生活场景,引入本课活动。
接着就通过观看微课中实验部分,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水蒸气凝结的过程,为幼儿进一步理解雨的形成做铺垫。然后,又通过微课中对大自然的水蒸气变成云,由云变成雨的过程的讲解,让幼儿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了雨的形成过程,整个环节自然流畅,水到渠成。这次活动,将“雨的形成”这样一个抽象的科学现象,通过微课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幼儿,幼儿很快就能理解,效果很好。整节课幼儿的探索热情高涨,表现得非常积极。大部分幼儿举手发言很积极,思维至始至终都跟随着老师,当然也有极个别幼儿虽然没有主动发言,但通过他们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们是十分感兴趣的。
《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教学设计
商南县富水镇中心小学 沈加伟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5课内容。遵循“从现象到原理”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获取直观感性的材料,了解四季的变化后,本课引导学生来研究四季的形成。设计了“指南车信箱科技史(日心说)”、“四季形成的原因”、“指南车信箱(四季的划分)”3个活动。对于四季的成因是地球公转形成的宏观事实,由于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弱,所以对四季成因的探究是教学中的难点,教材将四季成因中地球绕太阳公转这一事实用指南车信箱科技史及课文的形式告知给学生,把地轴倾斜方向不变这一四季形成的另一原因作为学生的探究重点,设计了一组对比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阅读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探究四季的形成原因,用发现式探究和接受式探究相结合的方式,针对问题让学生在获取一定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猜想,进行推测,然后利用资料和对比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后再进行知识记忆,认识四季的成因是地球公转形成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难以用几张图片或简略文字说明地理现象,地球的运动动情况学生是不容易认识的,借助卫星收视教学系统,来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课件中的图片、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直观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科学奥秘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实效性,分散了教学的重、难点。
二、设计思路
为了解决教学中使阅读资料中的文字变得直观生动,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建构一个鲜活的地球运动世界,教学中除了阅读、动手模拟等活动外,还采用了科学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形式。提前制作了PPT课件,下载了关于地球公转的FLASH动画,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宇宙奥秘的激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播放课件,利用视频、动画、音像等手段,将学生平日难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生动真实地再现突出重点和难点,使阅读资料中的文字变得直观生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日心说”的创立者哥白尼的贡献。
2、知道地球在不停地绕太阳运动,即公转,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
3、了解四季是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4、了解南、北半球的季节变化是相反的。
过程与方法:
1、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2、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认真、仔细地观察,逐步养成注重事实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采用对比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轴倾斜方向不变是四季形成的重要原因。
难点:探究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观察、语言启发、演示指导 学法:提出猜想、模拟实验、讨论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公转、四季形成教学课件,演示材料(三球仪)。学生准备:小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一年有四季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影响着人类、动植物的生活和活动习惯,在四季变化中我们感觉到气温有明显的变化。(多媒体应用:播放PPT课件,展示四季美景,引入四季变化主题)
2、提问:你知道四季是怎样形成的吗?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
3、交流:从资料中获取(课本指南车信箱中)四季是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地球的公转及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四季的形成原因。
二、探索新知
1、用课件模拟演示并讲解地球公转现象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需要一年。
(多媒体应用:播放PPT课件,使学生清晰看到地球公转现象)(2)再次用三球仪演示,请同学注意观察地轴倾斜角度及地轴北 端指示方向。
3(3)说说自己所看到的现象:地轴总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不变。(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2、探究四季形成的原因
(1)提问: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是四季形成的原因吗?(2)猜想与推测:①如果地轴不倾斜会是怎么样? ②如果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又会怎样?
③地轴倾斜与地面接受太阳光和热的多少有关吗?(3)根据推测来设计研究方案并用模拟实验来分组研究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发猜想与推测,激发探究兴趣,引出模拟实验,并为下一步进行实验探究做好了铺垫。)
研究一:地轴不倾斜,地面上接受太阳的照射情况
① 设计研究方案:A、用手电筒的光束模拟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仪上。B、让“地球”的公转从“春分”开始,依次通过“夏至、秋分、冬 至”各点。(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通过上述4点时手电筒光的直射点会发生改变吗? ② 检验方案实施并做好记录。
③ 分析实验情况,说说如果地轴不倾斜,地球上会出现四季的变化吗?(太阳光将永远直射在地球的赤道附近,而其他地方的地平面与太阳光线的夹角也永远不变。)
研究二: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 ① 设计研究方案:A、用手电筒的光束模拟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仪上。B、让“地球”的公转从“春分”开始,依次通过“夏至、秋分、冬 至”各点。(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通过上述4点时手电筒光的直射点会发生改变吗?
② 检验方案实施并做好记录。
③ 分析实验情况,说说地轴倾斜,地球上会出现四季的变化吗?(4)小组汇报实验现象,集体探讨总结。
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角度不变,这样就造成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大,阳光直射的地方接受的热量多,气温高;有时太阳高比较小,阳光斜射的地方接受的热量少,气温低;有时太阳高度居中,气温适中。太阳高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气温的变化,这样,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气温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现象。(设计意图:使学生逐步养成仔细观察、注重事实的良好习惯)(5)展示课件,演示四季的形成过程
三、拓展练习
1、思考:南北半球的季节变化有什么区别?
2、讨论:在地球的公转中,地轴的倾斜方向是变化的,地球上将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PPT课件演示四季形成过程,让学生清晰看到地球运动现象,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引发学生的大胆想象)
四、作业:
1、阅读课本第34页指南车信箱内容,了解四季的划分。
2、学生之间叙述四季的成因。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进行学习评价,检验学习效果)
3、交流同学之间搜集的课外资料。(设计意图:拓展知识,进行强化记忆)
【板书设计】
5、四 季 是 怎 样 形 成 的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方向不变 太阳高度 气 温 季 节 大 高 夏 居中 小 适中 低 6
春 秋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