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晋城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对策建议
2009年晋城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对策建议
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特别是第三季度,国民经济的一些指标出现回落,而比指标回落更令人担忧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形势恶化,不仅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更挫伤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面对这种情况,晋城经济发展趋势究竟如何?我们有必要作出基本判断和经济增长情景预测。
一、2008年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2008年,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超出预期,国内出现突如其来的重特大自然灾害影响深远。面对国内外一系列不利因素,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经济和全国经济一样,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411.9亿元,增速为13.5%。这个速度尽管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6个百分点,但仍在一个高增长区间,比改革开放以来平均增速11.2%高2.3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我市经济发展总的态势是良好的。
(二)“三大需求”发生了积极有利变化。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强劲,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6.4亿元,同比增长26.5%,增幅同比加快了5.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6%,增幅同比加快了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1.1亿元,同比增长33.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55.2亿元,同比增长30.3%;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15.9亿元,同比增长76.2%。外贸进出口总额继续增长,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4722万美元,同比增长49.6%。总需求的积极变化有利于稳定经济走势,初步预计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实际增长可以完成12%的规划目标。
(三)经济效益得到了全面稳步提高。今年以来,我市经济发展的好,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都实现了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97.8亿元,同比增长26.4%,增收20.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5亿元,同比增长33.5%,增收9.2亿元。在财政收入加快增长的同时,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都实现了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31.1亿元,同比增长9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58元,同比增长15.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873元,同比增长13.2%。这种财政收入和百姓收入都保持了较快增势,说明我市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益是好的,也表明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尽管我市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但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的不利环境,我市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一方面,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化肥、电力、冶铸等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放缓,我市资源型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煤炭价格回落对晋城经济的影响加大。2008年9月份以来,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增多,这些都表明趋势性下滑的风险在增大。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充分估计2009年我市经济环境严峻性
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对我市形成周期性调整压力,我市企业还面临生产要素价格变化、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性导向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2009年我市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
1、国际经济低速已成定局,我市经济必将受到较大影响。次贷危机继续向纵深发展,这场金融危机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和什么时候充满不确定性。今年8月份以来,全球经济降温使国际油价跌幅超过30%,同时带动其它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同程度的下降,这种传导作用对我市影响最大的就是煤炭价格的下降。今年9月份以来,全市煤炭价格跌幅超过20%,而且市场需求明显收缩,这将对我市经济构成很大影响。煤炭行业实现的增加值、利税总额几乎占到全市的80%,煤炭行业经济增长前景如何,事关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
2、成本上升与产能过剩“两碰头”,企业效益不容乐观。2008年国家不得已对成品油、电力、公用事业等价格管制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经济运行正常秩序受到较大影响。今年9月份以来,我市化肥、电力等行业由于成本上升使企业经营处于亏损状态,全市规模工业增速也出现了下滑,如不及时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工业急剧减速将会威胁到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目前,我市在煤炭、化肥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面临成本上升而销售价格难以提高的重压,企业效益将大幅滑坡,财政收入形势严峻。
3、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回落,保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2008年,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但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居民进一步增收面临着 许多制约因素,前三季度,扣除物价因素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幅比前几年有所下降。居民收入增长回落这一趋势对2009年消费品零售增长构成影响。
三、对2009年全市经济增长的情景预测及对策建议
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市经济发展必须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对之策。我们在国际经济低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基本态势没有
改变的情景下,初步判断,2009年我市经济趋势基本可以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市生产总值增长在9%以上。这一情景的特点是考虑国内外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宏观调控明确“保增长、促转型”的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作出重大调整,给社会强烈的政策预期引导,防止经济景气连续惯性下滑,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景气环境。从现在掌握的信息资源分析,2009年出现这一情景的概率预计达到60%左右。对此,建议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善于利用市场压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建议2009年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首要政策目标。之所以要将“保增长”和“促转型”作为政策目标,是因为我市当前经济运行中自主性增长遭遇资源约束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影响经济稳定的问题、深层次体制缺陷伤及发展后劲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和严重,只有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才能重构我市经济增长新活力。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市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善于利用市场压力,认真审视我们的发展思路,尤其对产业结构调整作出明智而理性的选择,既不能抱残守缺,无动于衷;更不能贪大求洋,不切实际,要真正将我市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挺过寒冬就是春天。如果我们能顶住这轮市场压力和风险,进一步做强做大化肥、电力这两大产业,对我市未来发展是有益的,这样既可有效化解我市自主性增长资源约束问题,又能使我市产业结构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升级换代。
2、要善于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一方面,要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通过上大项目,建大企业,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通过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普通住宅的供给,稳定房地产市场,满足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从而使我市经济结构转型主要依靠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得以推进。
3、要善于抓好经济安全工作,确保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我市是资源型经济,煤炭是第一资源,煤炭产业是我市最基础的主导产业,而化肥、电力等行业又高度依赖煤炭产业。这充分表明,要使我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必须确保煤炭的正常生产。近几年,我市经济出现的波动,都是由于煤炭企业不能正常生产引发的。因此,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对全市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要密切关注煤炭价格的变化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来源:晋城市统计局)
第二篇: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调控对策建议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调控对策建议
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通过精心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格局,预计GDP增长10%左右,CPI上涨6.3%左右。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预计2009年GDP增长9%左右,CPI上涨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6%,贸易顺差2350亿美元,同比减少约9%。建议宏观调控将“保增长、促转型”作为基本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三篇:渭南开发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
渭南开发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对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通胀压力较大等严峻挑战,渭南市开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增长”为首要任务,积极克服经济形势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经济运行调控,全市开发区经济运行态势逐渐趋好,工业生产运行平稳,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一、开发区基本概况
2011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内规划面积81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18.5平方公里,拥有企业27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2家,年末从业人员27845人,其中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4033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4915人。
二、开发区经济运行特点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运行平稳
2011年,全市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产值144.51亿元,同比增长41.4%;工业增加值48.6亿元,同比增长24%;工业销售产值117.8亿元,同比增长36.5%;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9.9亿元,同比增长17%;工业利润总额4.4亿元,同比增长22.2%。
(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
2011年,全市开发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9亿元,比上年净增11.7亿元,同比增长14.8%;工业完成投资额67.2亿元,比上年净增17.5亿元,同比增长35.2%;基础设施投资额9.3亿元,比上年净增1.4亿元,同比增长17.7%。
(三)吸引内资成果丰硕
2011年,全市开发区引进内资项目54个,比上年增加7个,同比增长14.9%;实际到位内资项目资金83.5亿元,比上年净增12.7亿元,同比增长17.9%。
(四)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2011年,全市开发区财政收入19967万元,比上年增加7145万元,同比增长55.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600万元,比上年增加3258万元,同比增长31.5%。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11年以来,由于受经济增长放缓、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偏紧以及上年基数较高等因素的影响,开发区工业增速趋缓,效益下滑。
(一)工业增速趋缓
2011年,全市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较去年相比呈增长态势,但是新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较往年减少,产值下降,累计实现产值12.5亿元,同比下降2.3%。其中高新开发区的新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速下降12.5%,同比回落10.7个百分点。全市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4.1亿元,同比下降7.8%,高新开发区增速下降11%。
(二)企业利润下降
去年以来,一是由于开发区的工业品都处于产业链中下游,企业成本受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很大,加之产能过剩带来的工业品价格剪刀差扩大的影响;二是受电价上调、利息上涨和银根收紧带来的资金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利润增幅明显回落。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0.8亿元,同比增长22.2%,同比回落4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交税金总额117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00万元,同比增长7.3%,同比回落168.5个百分点。
(三)外商投资项目减少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2010年、2011年两年,渭南市开发区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个数都是0,2011年全部建成投产项目个数也是0,较上年减少16个,实际到位外资金0元,同比回落95个百分点。
(四)出口总额下降
由于市场总体处于疲软的状态,出口企业的产值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企业的订单数目不如往年的形势好,出口总额急剧下降。2011年,全市开发区出口总额10962万美元,同比下降13.3个百分点,同比回落253个百分点。其中高新开发区出口总额下降15.1%,同比回落283个百分点,部分出口企业由于产品需求方的资金短缺,造成了企业同比增速下降,如北人印刷同比增速下降6.94%,海泰电子同比增速下降41.78%,合容电力设备同比增速下降12.28%,这些出口企业直接影响了全市开发区的出口总额。
三、促进开发区发展的建议
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开发区的企业融资、招商引资、市场维持和开拓越来越难,一些旧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况且渭南开发区不具备沿海开发区优势,只有不断开拓进取,着力推动观念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创新,努力在开放创新中把握机遇、开阔视野,才能走出一条适应渭南开发区的发展之路。
(一)加大扶持,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渭南高新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济实力逐渐增强的发展过程,但是随着开发区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融资难,资金短缺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给开发区的继续发展带来困难。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是提高企业自身素质,这是解决融资难的根本措施。企业要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扩大销售,加快资金回笼,提高资信度,摆脱贷款难和资金短缺困境。二是政府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多种形式的企业发展基金,扶持企业的发展,为众多企业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和解决风险投资退出渠道问题,逐步增加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在政府财政资金中所占比例,逐步扭转企业外部融资的被动局面。
(二)突出特色,增强企业竞争力
针对目前渭南开发区存在的工业不强、产业不优、科技含量不高、龙头企业太少等薄弱环节,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借鉴外来好的经验和模式,大胆创新,充分依靠其地理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市场优势,力争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三)积极谋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当前,要紧紧抓住沿海部分企业向内地转移的良好机遇,采取更加积极措施招商引资,进一步拓宽招商渠道,大力推进网上招商、代理招商、中介招商、活动招商、小分队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力争引进一批大项目、好企业到开发区安家落户。同时,要实行严格的选商选资制度,切实把握好项目的入区关,把握好项目的用地标准、科技标准、规模标准和产业标准,拓展招商领域。
(四)大胆改革,推进企业自主创新
渭南市开发区要大胆改革和创新,着力构建“精简高效、灵活务实”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管委会公开办事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按照市场经济需要,加大财税、金融、投资、人才等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加速人才、资金、技术等向
企业转移,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奖励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创新支撑平台,完善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网络。增强产业界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率。增强园区之间、区内企业之间的协同作用,逐步使开发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注:开发区统计监测的范围是省政府确认保留并公告的开发区,渭南市包括渭南市经济开发区和渭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四篇:城市交通经济分析及建议
城市交通经济分析及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 本文通过对城市交通的拥挤和环境问题从经济方面加以分析, 对城市交通的供给和需求管理以及城市交通环境管理和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便于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时间成本;绿色交通;交通供给管理交通;需求管理
近20年来,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其动力来源于经济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转变。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公报, 全国居住在城镇的人数为45594万人, 占总人口的36.09%,比1990年上升个9.86百分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 预计2010年, 城市人口将达到6.3亿人,城市化比重将达到45%,接近1996年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47%。中国城市化的外在表现具有明显的人口向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集中的特征,并随着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不平衡而呈现城市人口进一步聚集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 大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范围的膨胀将是一种难以抑制的趋势。由此导致的城市交通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 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化进程必然对城市道路和交通产生巨大的需求;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和收人水平的提高, 使得人们对汽车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我们面临的一方面是日益拥挤的城市交通, 另一方面是不断增长的城市交通需求。城市交通的供求矛盾及由此引发的交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二、交通问题经济分析
(一)交通拥挤问题的经济分析
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法, 以市场价格为中心,主要研究特定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变量。微观经济学的重大成果, 是肯定了市场的作用。如果不存在外部性,市场本身可以通过公平竞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完全竞争市场的资源利用最优, 经济效益最高,可以作为经济政策的理想目标。城市道路属于公共产品, 其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在不太拥挤的情况下, 其消费也不具有竞争性。按照现代经济理论, 公共产品通常由政府提供,其资金来源为政府税收。一般情况下(道路管制情况除外),每个人可以选择任何时间在任何一条道路上行车, 而不用付费, 其所须支付的只是时间成本而已。对消费者而言, 在某一时间内对交通的需求量与其愿意支付的交通成本成反比,因而可用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来表示。城市交通通常被划分成高峰时间和非高峰时间, 非高峰时间与高峰时间的最优交通相差是很大的。非高峰时间,交通量较小,车辆按正常车速行驶,畅通无阻, 单位时间成本不变;高峰时间,交通量较大,车辆不能按正常车速行驶, 交通堵塞, 单位时间成本将随着交通盘的增加而递增。
城市道路一旦修成,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并且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城市道路的供给是有限的。城市交通需求的特性使得非高峰时间与高峰时间的最优交通量相差很大,造成非高峰时间道路资源大量闲置,而高峰时间又过度拥挤。实际当中,由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时间成本所决定的高峰时间的交通量,使得城市交通更加不可能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交通环境向题的经济分析 环境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并经大量的观察数据证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环境退化水平(人均污染物的排放量)一开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大, 随后环境退化水平开始缩小”。若在平面坐标系内,以环境退化水平为纵坐标, 经济发展水平为横坐标,人们可以得到一个环境退化水平随经济发展水平先升高后降低的“库兹涅茨环境曲线”。库兹涅茨环境曲线表明: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尤其是在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环境恶化,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人均收人达到一定水平以后,经济增长将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尽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仍要弥补早些年的环境损失,但总体上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在国内环境政策或国际环境压力及国际组织的援助下, 可通过快速经济增长尽快跨越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发展阶段, 到达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发展阶段。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交通对环境也会产生类似的影响, 我们应当采取措施加快城市交通建设,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并适应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迅速跨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阶段。
三、对城市交通问题解决的建议
(一)城市交通拥挤的对策
城市交通拥挤主要源于城市交通的供求特性及由此引起的供求矛盾。因此, 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办法可以分为两大类: 1.交通供给管理
交通供给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增加道路供给(即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从而增加一个城市的交通容量,减少交通堵塞,降低拥挤程度。但是,国际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交通设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挤问题。如泰国曼谷的交通拥挤世界闻名,近几年,曼谷修建了几十公里的高架道路,本意是缓解交通拥挤,但出乎政府意料,引发了更严重的汽车交通拥挤。
2.交通需求管理
交通需求管理是通过交通政策的导向作用, 改变人们的交通需求选择, 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散交通需求, 减少道路交通系统中车辆的使用数量, 同时为交通出行提供多种方式的选择。主要包括:
(1)高峰收费制度。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将时间也看作是一种成本,则在交通的高峰时段内,时间成本将随着交通量的增大而递增,即边际成本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大而增大。而拥挤道路收费可以有效控制交通流量的大小、从而减少成本,也是目前解决交通阻塞的一个新途径。确切地说,对在高峰时段内使用道路的车辆征收“道路拥挤税”,促使部分在高峰时段使用道路的车辆转人平峰时段行驶, 既能缓和高峰时段的交通拥挤状况又可充分利用平峰时段的道路系统, 达到交通流量在全天尽量均衡,从而实现整个交通系统的最大经济效益。若采取“用者自付”的原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区域通行证制度,即在交通需求量最高的区域划定收费区,以减少车辆进人这些区域;第二,电子收费系统, 电子收费系统是既有效率,公平而又富有弹性的好办法。新加坡经过20多年的运行, 证明道路拥挤收费方案是控制高峰期拥挤的有效手段。
(2)弹性工作制。由企业制定的工作时间制度可以调节员工上下班的时间, 来缓解交通高峰时间交通流的过分集中。第一,错开工作时间。交通堵塞通常发生在上下班时间,所以将不同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上下班时间错开,使高峰时间的一部分需求转向非高峰时间,那么通过时间上分散交通需求也能缓解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第二, 压缩周工作日。即减少周工作日, 增加日工作时间,从而减少企业员工的工作出行次数。普通的做法是“4/10”,即员工每周4天工作日,每天工作10小时。这种工作方式具有双重功效,既减少员工的工作出行,同时,也避开了交通高峰期。第三,弹性工作时间。就是允许员工们在一个时间段内自己决定上下班的时间。员工们可以在2到3个小时的时间段内自己决定到单位的时间, 然后工作满8个小时。这样,企业员工的上下班通勤可以避开高峰期进而也缩短了高峰期的持续时间。第四,电子通勤。这是以允许员工在家里工作的方式来减少上下班交通出行量的一种方法。员工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家办公,在这种方式下员工通常每周在家工作几天,其余工作日到单位上班。这种方法不仅能通过在家工作的方式或在较近的通讯中心工作来减少工作出行量,而且也是与企业的其他目标,如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生产效率等目标相一致。
(3)倡导公共交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中国民用机动车总量只有260万辆,私人机动车17.4万辆。随着经济的增长, 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1999年,全国民用机动车总量达到1452.90万辆, 年均增长率为12.15%;私人机动车的增长更是迅速,1999 年全国私人机动车总量为533.88万辆,年均增长率高达25.64%。预计到2010年, 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机动车的平均水平将达到110辆/千人,其中轿车的拥有水平为76辆/千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旦城市居民的收人提高到普遍能够购买汽车的水平,那么交通拥挤问题必将更加严重。因此,在出行方式选择上,我国城市有必要对某些交通方式实施抑制,对另一些交通方式实行刺激的政策,将出行方式由低容量向高容量转移。我国城市应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地铁、轻轨等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方式,通过增加公共交通的种类,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人们利用大运量、高效的公共交通。
(4)鼓励和限制措施。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包括对某些交通模式上的改善;给予使用这些交通模式的人以资金和时间上的刺激;促进这些交通模式推广运用的舆论宜传和经济手段;为方便人们使用或消除人们使用这些交通方式的心理误区等辅助措施。具体包括:第一,资金和时间的刺激。例如,赋予共乘者优先停车权, 给乘公交者以经济补贴或交通补助等。第二,停车管理。商业中心区往往是交通高度拥挤的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机动车行车线路和停车需求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提高行车速度,限制进出这些地区的机动车出行最,从而确保道路畅通, 减少交通堵塞。第三优先对待共乘者。例如,为共乘者进出停车场提供优先出人口。第四,信息宜传。例如, 共乘的便利性,定期的奖励及返程的承诺。第五,部门或地区应用高额收费或补贴等经济手段,使车辆共乘比单独驾驶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实惠。
(5)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 对传统的运输系统进行改造而形成的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运输系统, 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物科学技术的前沿。其目的在于, 促使交通需求在空间上分散化以减轻或消除交通拥挤。
(二)城市交通环境对策 1.推行“绿色交通”计划
“绿色交通”可以理解为尽量采用绿色交通工具,满足人们的出行要求。采用“绿色”交通工具的交通方式,可称为“绿色交通方式”,主要有步行、自行车、使用“清洁”能源的机动车、轨道交通等。据国际公共交通协会(UITP)对世界45个城市的调查, 推行“绿色交通”计划的城市与出行方式以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所占比例低和人口密度低的城市相比, 交通能源消耗和出行费用(包括小汽车运营费、公交车辆运营费和道路、公交设施投资这些内部费用,未计入由于拥挤、污染和噪音带来的外部成本)均较低。“绿色交通”提醒人们交通与环境必须良性互动,如果自发地放任自流的发展,必将对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2.改善机动车的技术措施
(1)机动车燃料改进控制体系。是指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对机动车燃料进行适当的处理或是开发利用有前景的代用燃料,改善燃料的质量,以提高燃料的经济性和清洁性。
(2)机动车内净化技术。所谓机动车内净化技术,是指从发动机有害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出发,通过对发动机进行调整或改进,达到控制燃烧,减少和抑制污染物生成的各种技术其关键技术是设法降低最高燃气温度,提高燃料燃烧的完善度,尽童减少不完全燃烧产物,从而使有害排放物可以降至控制前的60%-70%。这是一种治理汽车发动机排放公害的根本措施。
(3)机动车外净化技术。所谓机动车外净化技术,是指发动机燃烧生成的废气在排出发动机排气门后,但还未排人到大气之前,进一步采取净化措施,以减少汽车最终污染的排放技术。
3.完善城市交通环境标准及法规
自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世界各国汽车保有量的迅猛上升,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也愈加严重,由此直接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急剧恶化。出于控制机动车污染的目的,各国开始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及法规来限制交通污染,改善城市环境。我国对汽车排放污染的控制较晚, 而且我国车辆生产企业绝大多数从国外引进生产线,其技术水平相当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但是, 由于我国排放法规规定较松, 一般没有引进相应的排放控制部分。在20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1999中,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排放控制水平,接近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控制水平。可见,我国还得继续完善城市交通环境标准及法规,以利于我国城市交通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可以通过加强对城市交通的供给和需求管理以及对城市交通环 境管理和控制等加以解决, 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 [1]潘海啸,杜雷.城市交通方式和多模间的转换[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2]李建琴.城市交通拥挤的经济分析与对策[J]城市问题,2002,(2):59-62 [3]王刚.实施有效交通需求爹管理一TDM在美国[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4]申金生, 雷黎.城市交通环境与拉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5]陈俊武, 严凌.交通量对交通阻塞的经济成本与对策分析[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004,(12):67-70.[6]赵民, 何丹.论城市规划的环境经济理论基础[J]城市规划汇刊,2000 ,(2):56-59 [7]马充·利伯曼,罗伯特·霍尔。经济学导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第五篇: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调研分析与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
--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调研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县民营经济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国有及城镇集体企业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纷纷淘汰出局。在县办工业纷纷倒闭、破产、改制的同时,而民营经济以其体制创新、机制灵活、企业与市场直接对接等优势,快速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并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和跨越式的发展速度,就承德县而言,民营经济已经占据了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目前,我县基本形成了以针纺服装、铁选冶金、建筑建材(承德绿花岗岩)、食品饮料(板城烧锅酒)二产制造业以及批发零售、餐饮、商务服务业等三产为主导的民营经济体系。
截止 年底,承德县民营企业达到488家,个体工商户11529家,从业人员7.55万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20696万元,营业收入1084966万元,利润总额67757万元,上交税金33719万元。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80%;上缴税金占全部财政收入的82%。
按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划分,全县民营经济我县涉及的行业覆盖13个门类。其中,民营企业488家,涉及13个门类,重点集中于采矿业(144户),制造业(217户),建筑业(10户),批发零售业(67户),农、林、牧、渔业(17户)。个体经营户11529户,主要涉及除房地产业外的12个门类,重点集中于农、林、牧、渔业(280户),采矿业(163户),制造业(1046户),建筑业(196户),批发零售业(4400户),住宿餐饮业(766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54户),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1213户),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75户)。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积极推动了举步维艰的国有企业改革,还盘活了大量闲臵资产,安排了大量下岗失业人员,为政府分了忧,为下岗失业职工解了难。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城镇建设品味,加快了小康建设步伐。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县委、县政府采取的行政推、政策促、利益让、重点扶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上下联动,形成全力重点抓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突出了项目建设。年,全县民营经济新上投资百万元以上项目73个,新上千万元以上投资项目40个,形成了民营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发展后劲。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高度重视,特别是《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出台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休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制定,为民营经济的加快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事实证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把民营经济工作做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县级党委政府长期坚持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全县民营经济状况分析。
(一)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承德县民营经济多年累积发展,现阶段已确立了在县域经济的主体地位。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已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大部领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安臵城镇及农村劳动力就业。年全县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3848人,个体经营从业人员达到31652人。二是繁荣市场经济。民营经济和民营资本已深入到除电力、电信、保险等行业外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经济活动的不同层面。三是吸纳民间资本。2006年民营企业固定资产原值总额累计335762万元,资产总额692012万元,资本金196880万元。个体经济固定资产原值64430万元。四是社会收入分配多元化。民营经济广泛吸纳不同知识层次的劳动者就业,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2006年民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5747万元,上交税金30792万元,所得说4556万元,劳动者报酬总额30060万元,人均6856元。个体经营户缴纳税金2927万元,工资支出总额25856万元,人均8169元。
(二)、目前的规模和发展程度
承德县民营经济现阶段已初步形成二、三产业均衡发展,商务服务流通领域配臵区域性配臵辐射性布局合理,外资与民间资本相互补充的经济结构。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到73家,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43家,纳税500万元以上企业9家,纳税千万元以上企业4家。全县52规模以上入统工业企业民营企业占51家,其中5家民营企业进入“承德工业50强”。三产服务业,以县城为中心的商务服务业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卓越商城、旺源超市、承百超市、名仕服装商城。
二产制造业逐渐壮大,其中铁选冶金、针纺服装、建筑建材、食品饮料、造纸业也初具规模。全县铁精粉生产能力达到510万吨,实际产量达到300万吨;石灰石产量达到300万吨;水泥制造产能35万吨,花岗岩板材300万平方米;造纸已形成75万吨生产能力。食品饮料业乾隆醉酒业有限公司建有12条现代化罐装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8万吨,2006年销售收入3.2亿元,税金9513万元,主导产品已形成板城烧锅酒、紫塞明珠二大系列150多个品种的中、高档白酒。畅达天然营养品公司油松花粉系列保健产品已批量投放市场。
(三)、民营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和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障碍性因素
(一)发展趋势分析
趋势之一 总体上全县县域民营经济的产业构成处在快速演变之中。以帝贤公司、酒业公司、金摩钒业公司等大企业主导的经济格局渐为以冶金、灰石、服装制做、建筑、建 材产业为主导的企业群体发展格局取代。产业格局替代传统大企业主导型格局的进程正在加快。“工业立县,产业富民”和“近期抓冶金”的政策推动力已日显成效。
趋势之二 服装业步入一个新的调整阶段。(1)美华公司停产、帝贤公司异常的状况导致纺纱能力扩张期目前已经告一段落,纺织服装业产业结构优化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开始衰减。(2)服装制做企业格局渐由以帝贤公司占主导地位的“一企领军”发展模式向亿财、路源、富豪、隆大、新兴诸企扩张期转变。(3)行业开始步入产品结构调整期。管理和制做水平的提高、内外贸利差的加大双重驱动内贸产品产量增长。
趋势之三 铁选冶金业、灰石业增势强劲,对当前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在全县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提升。百万元以上纳税企业中冶金及灰石业占总户数的73%。
趋势之四 其它行业企业(乾隆醉酒业、东盛自动化、创为光电、暖儿河矿业公司)总体上产品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产值、税金指标仍将保持持续增长。
(二)显现的主要特征
一是在现有已掌握资源状况的条件下,铁选冶金业矿山资源开发利用已近极限,企业间围绕资源的互动性增加。二是除帝贤公司和建筑、建材外企业资本积累的增长使大部企业开始更加注重产品品质提升、生产工艺控制和产能提高。
(三)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障碍
这里所说的障碍,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障碍,是与发达地区民营经济相比较的障碍。具体的说,突出表现在“四大障碍”上。
一是思想观念的障碍。有的部门、乡镇的干部思想不够解放,更新观念慢,尤其对发展民营经济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自觉服务意识不强,对现有的立乡立镇企业没有拿出象县委、政府抓重点企业那样的劲头,甚至个别乡镇对企业扩大规模说不,造成企业产生想往外跑的念头;有的中小企业谋发展的意识不强,守摊守业,小农意识很浓,竞争意识不强,缺乏危机感,影响了企业加快发展步伐;少数群众对民营企业缺乏正确的认识,把民营企业当成“唐僧肉”想方设法刁难,断路、挡车、停工、征地漫天要价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发展环境的障碍。可以肯定的说,现在民营企业的发展的软硬环境比过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在个别部门和少数人身上,还存在不顾全大局,部门或个人利益为重,对企业“吃拿卡要”和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有的行政执法部门到企业检查多,罚款弹性大。个别执法部门到企业查无实据的举报现象等依然存在,企业反响强烈,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积极性。
三是企业管理者素质的障碍。随着民营企业发展速度的 加快和规模的扩大,一些企业管理者按着驾驭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出现了明显不适应。总的表现是“三个缺乏”,即:缺乏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素质;缺乏创新体制和机制的意识;缺乏危机感和竞争力。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管理者文化素质、专业水平、法律知识、管理水平、竞争意识、决策能力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掌握世贸规则、国际惯例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一位民营企业家感言:“企业小的时候,用眼睛一看就知道哪里有问题,哪里没问题,企业大了,有些问题就看不着了”。语言朴实无华,却令人深思。有的企业本来规模很大,法人治理结构却不健全,甚至很不健全,有的一家“包打天下”,有的一人“包打天下”,还停留在创业的原始阶段,这与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大相径庭,这种管理体制,确实令人担心,让人后怕。还有一些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特别是一些企业的会计,企业“老板”深感不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会管财、不会理财,会记帐、不懂经营理念,有时急得“老板”团团转。
四是产业结构的障碍。就目前我级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看,还有不尽合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四多四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中间有明显的断层;资源型企业多,科技型企业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多,高附加值的企业少;初级加工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少,很多还没有形成龙型经济的发展模式。
三、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要保持县域民营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就要在消除“障碍”上动心思,用力量,在突破和创新上支真招,用硬功。下面就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谈几点建议。
(一)完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创造宽松发展环境。
1、发展民营经济的思维观念要创新。思维观念创新的落脚点是强化发展意识,营造谋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良好氛围。应始终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创新观念。一是在决策层要坚持“敢”字。在冲破条条框框上要有敢于决策,敢于负责,敢于绕开“红灯”的胆识。二是在执行层要坚持“宽”字。面对那么多的红字头文件,有权力的执法部门应宽到底、减到底。三是在企业“老板”层要坚持“争”字。在区域内、行业间争发展,争老大,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四是在群众层要坚持“破”字。破除“小农意识”、“贫困文化心态”和“仇富”等落后旧观念的束缚。更新思维观念的措施和手段很多,其中最有效、最直接的就是组织参观学习先进典型,诱发新思维、树立新理念。重点是组织企业“老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让企业直接受益。
2、发展环境要创新。市场经济是没有围墙的开放经济,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竞争,既是自然资源的竞争,更是环境形象的竞争,可以说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形象,环境就是生产力。当前各地都在优化环境,都在活化环境这个竞争点。因此,必须靠创新来营造具有强势竞争力的发展环境,形成政府抓环境,企业抓发展的良好氛围。第一,应继续清理废除过时的政策法规。制定和出台符合市场经济和与国际接轨的新政策、新意见。县级应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相关文件。第二,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被列为县的重点企业和项目,不经县政府批准,一律不准到企业随意进行检查收费;公、检、法及行政执法部门要给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对办案不公,行政违法和吃拿卡要等典型案件和恶劣行为,纪检监察部门要从严查处,并在新闻媒体上曝光。第三,建立项目审批和收费“一站式”服务体系。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继续实行县委、县政府组建一个项目、一套班子,全程服务到底的办法。对中小项目要采取相关部门联合办公的办法,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次性收费,并公开项目审批程序和收费标准,形成公开监督、“阳光”的审批和收费机制。第四,县级政府应尽快出台有关新上项目的征地、占山、占道、地上附着物等补偿办法,必要时可通过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下发执行。第五,对敲诈勒索和故意刁难企业、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个别刁民,要依法进行严厉打击。
3、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要创新。随着县级规模企业的迅速扩大,要按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尽快实现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应由传统的家族式经营管理向经理层治 理结构转变。支持、引导企业严格按《公司法》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变一家或一人“包打天下”的传统管理模式。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有关部门要对企业“老板”进行现代企业管理、世贸规划、政策法规、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培训。并积极组织外出考察、经验交流和经贸洽谈等活动,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提高企业“老板”市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对重点企业允许企业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中聘请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实行“双身份”和“双工资”。同时,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特别要加大对重要岗位的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人员的培训,尽快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尽快实现企业管理人员由经验型向知识型、现化型转变,尽快解决因“老板”和管理人员素质偏低面造成企业潜在危机的问题。要对重点企业“老板”实行重点保护。不能用党政机关干部的标准衡量“老板”,不能用眼红的目光看待“老板”;不能用恶语“骂刹”和“仇杀”“老板”。要对“老板”实行人身和合法积累的财产重点保护。
4、领导方式要创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建成,以及我县民营经济新一轮发展后劲的增强和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必将发生深刻变化和产生新的格局。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在领导民营经济的途径和方式上与时俱 进,实现创新。具体工作操作上应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思维模式要转变。在全县唱响抓经济重点要放在民营上,心思动在民营上,目光盯在民营上,力量下在民营上。在民营经济发展上,动真招,动绝招,花血本。二是执政方式要转变。计划经济体制是企业—政府—市场对接,市场经济是企业—市场直接对接。应彻底改变计划经济的企业围着政府转,转变为政府围着企业转,建立企业与市场直接对接的运行机制,政府的着力点应放在引导、协调、激励、办实事和对上级红头文件的创新上。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软硬环境,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疑难问题。如在激励方面开展评选“十大民营企业”、“十大纳税大户”和“十佳优质服务单位”等;在引导方面,以大发展、快发展为主题,组织企业向发达地区学习,大力推广强烈发展意识典型;三是服务手段要转变。各职能部门和执法部门应从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侧重服务。谁从部门利益出发砸企业的“牌子”,县委、县政府就应砸谁的“饭碗”。职能部门和执法部门内部应实行“轮岗制”和“交流制”,解决部门内部“中梗阻”问题,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的问题,解决有的执法部门中层人员不明卡明要,面诱导企业“就犯”问题,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发展步伐。
(二)加快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大力拓展资金融通渠道。持续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信 用担保机构,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有效途径。为推进我县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2004年我县筹备组建了承德畅远信用担保公司。促成与县和市金融机关的合作关系。目前正与市商业银行和市担保公司洽谈合作意向,现正在进展之中。承德畅远信用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为5000万元,2006年为企业进行担保贷款总额达1000万元。就全县中小企业贷款需求而言,实际担保能力尚有较大发展空间。粗略统计,县内中小企业短期流动性贷款及项目改造资金拆借总需求额度在5亿元左右。今后,担保公司在业务拓展上要注重把握以下几方面:建立并开展公司与多个金融部门的合作机制;多渠道融资改善资本金单一结构的可行性体制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公司运营体制;建立县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评级体系。
(3)加强就业培训和人才引进,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完善培训体系 提升企业素质。2006年,在省、市局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我县针对企业员工素质低,管理者视野窄,缺乏企业文化等诸多问题,下大力打造全县企业培训主阵地,精心构建并完善企业培训体系。重点抓好培训基地建设、计划、培训课程设臵等相关工作的开展。2006年,我县企业累计参加和举办各类培训班37次,培训管理和技 术人员9800余人次,组织企业家参观考察2次,共19人,组织经营管理人员外出参观学习1次,共73人,引进省外人才35人,网上招聘大专以上毕业生21人。
企业竞争根本性的是人才层面上的竞争,企业人才智力支撑和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确立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竞争力的核心。定位上我县重点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加强领导,提升理念,形成明确的推进思路。我县始终把企业培训工作当作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列入工作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并形成了明确的培训工作思路:“将以往各部门组织的封闭式培训向企业统一规划,覆盖全员的开放式培训转变;将培训内容从由单纯注重学历向更新企业负责人管理观念,暴露管理误区,交流管理经营,学习企业经营战略,提高企业经营者观察市场、正确决策的能力,练习团队沟通,拓展管理视角转变;由培养单一型专门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县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企业培训工作,督促和引导各部门、各企业对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二是精心构建培训体系,多渠道,全方位开展企业培训。具体形式有五:
1、着力建设畅达集团公司总部和工业促进局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两个清华远程教育培训基地,打造全县企业培训主阵地。
2、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培训,塑造企业特色文化。
3、办特色企业培训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4、以创业辅导基地为依托,抓 好初创企业培训工作。
5、组织企业负责人外出考察,扩大视野。
为进一步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专业设臵的覆盖辐射面,提高培训水平,贴近产业前沿,2007年在充分发挥我县已设立的两个清华远程教育培训基地基础上,计划增设以亿财公司、建龙公司为依托的两个远程教育基地,通过基地带动,全面提升我县中小企业培训水平。
(4)推进民营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打造民营企业园区。
我县抓住和利用扩权强县机遇,积极向省局申报政策扶持项目。通过登录“河北民营经济网”及时掌握项目申报信息。依托石材和冶金申报的河北畅达集团承德县创业辅导体系(冶金行业)、甲山创业辅导中心石材两个创业辅导基地相继建成。按照省中小企业局孙际林副局长到两家创业辅导基地(冶金行业)检查提出的工作要求,两个基地下一步将把各项制度、职能、组织等进一步细化,争取形成我省基地建设的一种典型模式,在省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