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淮南市食品安全现状调研报告
页子 淮南市食品安全现状调研报告
淮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宋良 高继康 赵青松
2005-03-08 11:53 PM 淮南市地处安徽中北部、辖五区一县和一个国家级实验区,面积2121平方公里,人口230万,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有地方立法权,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华夏美食——豆腐的发源地。
淮南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一项大事常抓不懈,相继开展了系列食品安全现状调研,积极推行食品放心工程的实施和综合评价,加大对各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等,力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现将我市食品安全整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食品企业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有400余家,涉及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酱油、醋、肉制品、乳制品、豆制品等行业,其中大米、小麦粉加工企业300余家,占总数的85%,豆制品生产企业60余家,占总数的10%。已获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147家,占总数的30%。生产厂房布局合理,环境卫生较好,加工设备较先进,产值千万元以上的近20家,10人以下家庭式作坊居多。各类食品经营企业有3500家,年销售额千万元以上的有6家大型超市和商厦。餐饮业(包括食堂)有3100家,其中星级饭店15个。
以上反映出我市的食品加工业整体处于低水平状态,生产加工能力差,种类偏少,是外地生产加工食品的销区;食品流通业处于一般水平,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餐饮业具备一定的基础,呈逐步扩展的趋势。
二、近年来我市保障食品安全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近年特别是2004年以来,我市借助“食品放心工程”这一有效载体,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集中各方力量开展了12次不同种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如我市率先启动了儿童食品放心工程,对食用油脂、食品商标印制、炒货、茶叶、酒类、奶制品等展开了重点整顿,对提高全市食品质量的总体好转起到了明显效果。
区域的不同导致地区食品产业化特点的多样性。在抓食品安全质量方面,我市一直注重与本地食品产业特点相结合,与群众反映较多、关系比较密切的食品种类相结合,采取不同的切实可行的形式和措施,加大对禽畜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食品种类保障力度,有力保证了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放心菜”,喝上“放心奶”。
1.采取加大行政执法监督管理的方式,实施“放心肉”工程,保证肉制品质量。我市从1998年4月正式启动“放心肉”工程,由商务部门具体承担。经过7年的不断强化管理,我市生猪屠宰市场比较规范。2004年共定点屠宰生猪360876头,检出病害猪589头,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基本杜绝了注水、病害肉上市,市民对猪肉制品满意度较高,我市市级定点屠宰场机械化程度、硬件设施、环境卫生、内部管理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受到省及国家有关部门的表彰。主要做法:一是对定点屠宰点进行合理分布,加大机械化改造投入。目前我市有7个定点屠宰点分散在各县区乡镇,日屠宰能力400头以上的机械化屠宰线有4家,其中老马山屠宰厂建立了环保排污设施。屠宰点的合理分布与机械化程度基本保证了全市各区域的生猪屠宰供应。二是加强检验检疫。屠宰点开通毛猪进厂消毒专用通道,畜牧兽医站专人驻厂现场对屠宰后的肉品检验,合格后加盖检疫印章方可出厂。三是商务部门成立稽查大队,实施市场不间断巡查,针对重点区域聘请协管员协助管理,发现不符规定的肉制品严厉查处。四是积极推进“放心肉”连锁经营。在部分集贸市场、超市开设了13家品牌冷鲜肉专卖店,目前我市品牌冷鲜肉已占肉品总销量的8%,提升了消费健康意识和档次。
但是,我市肉制品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品牌冷鲜肉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有待加强;牛、羊肉定点屠宰尚未实行,导致注水等质量问题;少数城乡结合部定点屠宰操作尚不规范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地整顿规范。
2.采取积极帮扶企业做大做强的方式,使本市乳制品公司市场占有率提高,从而保证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我市的益益乳业有限公司是安徽省规模最大的乳制品加工、奶牛生产和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生产奶粉、消毒奶、酸奶、含乳饮料、保鲜奶等几十个品种。2004年实现产值1.8亿。该公司原为一农场小型企业,近年来,在市政府奶牛扩群等优惠政策支持下,企业坚持不懈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通过ISO9001认证,以质量赢得了市场占有率。目前该公司年产鲜奶19000吨,占全省产量的50%。由于质量有保证,在我市的市场占有率达80%。因此,2004年阜阳奶粉事件中,尽管我市距阜阳很近,但由于我市奶制品市场已被信誉好的本地乳品公司占领,故基本未受影响。
目前我市乳制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经营户为迎合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在市场上销售低价位的牛奶饮品,渠道不正,包装标识不符规定,亟待从生产源头予以整治。
3.采取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的方式,实施“放心菜”工程。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菜篮子”工作,特别是对“菜篮子”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常抓不懈。我市近年来实行“菜篮子”市长、区长(县长)、乡长(镇长)负责制,对各县区实行“菜篮子”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积极实施“放心菜”工程。先后出台了《淮南市放心菜工作实施意见》、《关于严禁在蔬菜上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制定了番茄、田藕、辣椒、黄心乌、黄瓜等10余个品种的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在对大气土壤水源等进行环境临测的基础上建设全市11个菜篮子25万亩科技园,并作为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示范基地;推出“放心菜”销售专柜,组建了“放心菜”配送服务点中心;在部分农贸市场根据主栽品种,按季节推出无公害蔬菜销售摊位;在重点地区、重点时期对重点品种实行蔬菜产品质量抽检。同时在保持蔬菜生产总量稳定的基础上,按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建设万亩特色蔬菜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市民对蔬菜吃的放心舒心的要求。根据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2004年底对我市主要蔬菜基地、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的随机抽检情况看,在抽取的216个样本中,不合格农药残留样本19个,其中16个为从外地调进蔬菜,反映出我市蔬菜安全问题主要存在于外调蔬菜的农药残留方面。
三、我市部分食品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
与全国许多城市一样,我市的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1.纯净水行业。我市目前有获证纯净水生产企业21家,灌装自动化水平、出厂检验能力、生产规模等方面参差不一,导致各企业的纯净水质量有高有低。此外尚有部分未获证的地下生产纯净水窝点,卫生状况差,直接灌装自来水或井水,但由于价位较低,并采取在居民区内零售货店代销的方式,有一定的市场和隐蔽性,冲击了正规生产纯净水厂家的市场占有率和积极性。
2.豆制品行业。我市是豆腐的发源地,豆制品生产企业有60余家,在两个区里是支柱产业,可以生产十余个品种,有3家企业年产值超千万元,它们的设备较先进,比较注重质量控制和管理。有一半以上规模偏小,为家庭作坊式,加工设备简陋,工艺简单,环境卫生不符规定。我市已制定了《豆制品生产标准》,但在小企业很难执行。因此,发生质量问题的是小企业,但受影响的是淮南的豆制品行业。
3.果类。我市水果基地不多,果品基本依靠外调。仅曹庵镇盛产草莓,已经省无公害认证中心认可。据市民反映,我市市场出售的部分水果如苹果、犁、葡萄、草莓等,有的个头偏大,有的形状各异,有的吃起来味道不正,一方面可能与引进的品种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普遍使用催熟剂、膨大剂等激素有关,但国家至今尚未出台有关激素使用的管理规定和限量标准,不仅管理有一定难度,对人体的危害也是相当大的。
4.街头饮食摊点和夜市大排档的卫生状况堪忧。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有特色的街头小吃摊点和夜市大排档日益增多,在我市市区约有上千户。绝大多数的碗筷等用具消毒不够,食用油的购进渠道不正,加之管理涉及各个部门,容易形成监督的盲点,是一个病从口入的隐患。
5.城乡结合部成为假劣食品的主要倾销地。我市是一个以煤矿为基础的能源城,市区较大,东西贯长近百里,中间夹错农村乡镇,使低价位的假劣食品有一定的生存土壤。
6.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现象依然存在。我市经济欠发达,为了生存,一些人无视法律法规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由于牵涉到社会稳定,使查处取缔的力度大打折扣。
四、目前我市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1.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情况。我市于2004年6月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的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负责对全市食品安全总体分析、部署安排工作。2004年专门拨付5万元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专项经费。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截止目前,在纵向上我市形成了市、县区上下一致的食品协调委员会机构,个别区甚至已延伸至乡镇;横向上建立了市直、区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关系,使市县区政府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有了一个“抓
手”。这个机构体系成立以来,通过定期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针对发现的问题整体部署各类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等活动的开展,集中了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执法资源和力量。
在该体系运转过程中,我们感到虽然协调委员会在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感到这是一个议事的、协调的机构,统一性、权威性特别是高效性难以得到真正树立,如果要使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比较明显的改观,需要有一个更有力的机构具体进行实施。
2.检测监测情况。由于我市是食品的销区,是被动的进行消费,要保证食品的安全,必须一方面在规范食品进货渠道的同时加强食品的检测和监测,我市通过省级计量认证的检验机构有3个,分别隶属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和技术监督部门,其中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的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能力相对较高。2004年各食品监管部门对各类食品检验1200个批次,合格率为85%。由于检测经费的投入不足,具有食品检测职责的检验机构仪器设备相对落后,且有重复检测现象,检测、监测未达到充分保证食品安全的应有效果。
3.食品标准情况。我市有不少具有特色的食品,目前标准尚未制定或制定不完善,给检测和市场准入带来难度。
4.食品信用体系建设情况。我市2004年8月被省政府确定为粮食食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从农委、质监、粮食、工商、卫生抽调了8名同志常驻我局从事此项工作,市政府专门拨付了5万元经费。领导小组成员赴辽源、常德等试点市进行了学习,制定了符合淮南实际的《粮食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30家试点企业,召开了全市粮食生产经营和部分消费单位动员大会,对232家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了食品生产经营示范文本培训,同时借开展粮食成品安全专项整治之机督促企业全面整顿规范,为积极推进粮食信用体系建设从多方面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氛围。
五、有关思考建议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在目前监管体制下,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针对我市食品安全现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1.进一步发挥市县区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加大综合协调各食品安全监管
职能部门的力度,通过分析评估食品安全的隐患,在预警和控制上下工夫,形成一个快速预警系统,提前控制、消除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防止事件的发生。
2.加强监督执法的力度,在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上进行适当的探索。我们认为,充分保障食品安全,一是各食品监管部门要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内对食品企业监管到位,加强食品生产和市场准入;二是利用我市有地方立法权的优势,可以在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利用规范药品市场的一些做法和经验,赋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一定的食品安全监督职责。
3.加大食品检测监测的投入,整合检测资源,使检测的范围能够满足对食品安全全过程监测的需要。检测能力方面,能够满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相关国际标准对食品安全参数的检测要求。检测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各区域各部门的年度检测计划上统一规划实施,在谁出检测报告谁负责的原则基础上,逐步形成各食品监管部门相互之间的互认;一种是以一家检验仪器设备先进、检验能力较强的检验机构为主体,采取市场化或股份化的方式形成一个统一的食品检测机构,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投入。
4.加快有关食品标准的制定。针对一些尚无标准的食品制定相应的生产操作规范和产品标准,既为管理提供方便,也为国家制定标准提供依据。
5.加快食品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在积极推进粮食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将好的经验与做法逐步推广到其它食品行业,形成以诚实保证质量安全,以信用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6.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消费者以健康的方式消费食品。利用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月”等有效手段方式,把健康的消费观念植根于群众心中,提高群众对假劣食品的鉴别能力,倡导消费者的绿色有机消费行为,把住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第二篇:2012食品安全现状调研报告
2012食品安全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辖XX区内食品安全状况及发展态势,充分发挥综合监督,组织协调职能,更好地监管餐饮服务行业,确保群众饮食安全,今年我对全市食品安全的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内容汇报如下:
一、食品安全基本状况
(1)食品安全监管状况。
经过一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我们分析研究辖区内食品安全形势,针对发现的问题整体部署专项整治工作,有效整合了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执法资源和力量。每逢“元旦”、“春节”、“五一”、“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我们精心组织成员单位开展专项检查和联合检查,规范整顿市场秩序,确保广大群众饮食安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2)食品安全状况
根据对市场调查了解,辖区内的食品安全存在着一定隐患。蔬菜等农产品中残留有毒有害物质;食品加工企业生产条件达不到国家要求,质量管理意识不强,产品不精不细,特别是熟食加工、豆制品加工烧饼馒头等面食品加工都为小作坊式生产,滥用食品添加剂,粗制滥造,卫生环境差;一些企业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差,经销过期变质食品和三无食品;餐饮业中大型企业和学校食堂基本能够达到卫生标准,但一些小吃部、小饭店多数卫生环境差,餐具没有按要求消毒,80%配置的消毒柜未使用。
二、我市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餐饮食堂内卫生状况较差、生熟不分,没有必要的消毒设施;街头饮食摊点和夜市大排档的卫生状况堪忧。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有特色的街头小吃摊点和夜市大排档日益增多,在我市约有上百户。绝大多数的碗筷等用具消毒不够,食用油的购进渠道不正,加之管理涉及各个部门,容易形成监督的盲点,是一个病从口入的隐患。
(2)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明确划分了各部门的具体监管职责,较好的解决了交叉监管,多头监管的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职责不清的问题。
(3)农民在种植上为了防治病虫害、除草、促使农作物增产增收、农药、化肥的使用率较高,许多蔬菜上残留农药,而小餐饮饭店只是进行简单的清洗,许多农药仍残留于蔬菜上,为消费者饮食带来很大的危害。
(4)小食品生产加工作坊无证生产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所生产的产品不能检测,卫生条件比较差,对所生产的产品的安全就埋下了安全隐患。
(5)从业人员素质低,技术力量薄弱,效率低下,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产品质量保证能力严重不足,对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三、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针对辖区内的食品安全现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1)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形成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统一协调,整合监管资源,明确监管职责,加大食品综合监管力度。整合现有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使各部门既各负其责又加强协作,解决各自为政,多头执法、交叉执法问题。加强对各部门工作的督察督办力度。
(2)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一是继续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二是构建广泛的社会监督体系。
(3)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营造浓烈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掌握鉴别假劣食品知识,了解食品监管的有关政策,把健康的消费观念植根于群众心中,倡导消费者的绿色有机消费行为,形成“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关爱生命和健康”的浓烈社会氛围。
(4)加强对食品安全源头监督管理,把监管关卡前移。一是严格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登记审批,购进、销售实行登记备查制度、索证索票制度,加强源头污染治理。二是提高餐饮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市场准入标准,实施资格强制认证制度。对新办经营企业发证时必须达标,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把小作坊式食品企业逐步淘汰出局。
(5)进一步加大打击制售假劣食品的力度,落实打假责任制。一是加大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的力度,积极开展专项检查,树立执法权威,坚决取缔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窝点,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食品的违法行为。二是要加大处罚力度,不但要从经济上对制假者处以重罚,增加其制假售假成本,而且对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是按分工负责制的原则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督察督办工作,定期对其工作进行考评考核。
第三篇:食品安全现状调研报告
Xx县食品安全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为全面了解我县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开创食品安全监管新局面,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近期,县食安办组织力量对全县餐饮服务、食品流通、食品生产、种养殖、畜禽屠宰各环节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对我县食品安全形势进行综合评估,形成如下报告。
一、全县食品安全工作的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075家,从业人员3270名。其中:①餐饮服务环节有219家(含学校和幼儿园食堂5家),共有从业人员1260名,县城158家,乡镇和农村61家,有餐饮服务许可证81家;②食品生产环节共有23家,共有从业人员570名,其中食品生产企业8家,都有食品生产许可证,1家企业(香道食品)取得ISO9001、ISO22000证书,食品小作坊15家;③食品流通环节共有521家(都有食品流通许可证),共有从业人员860名,食品经营企业21家,食品经营个体工商户500家。其中乳制品经营者、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者142户,大中型超市13家,有形市场外现场制售食品4户;④种养殖环节共有117家,共有从业人员340名,其中规模养殖场23家(养殖场代码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12家),兽药经营单位4家,农资经营门市80家,饲料生产企业5家,蔬菜生产基地5家(无公害认证1家);⑤畜禽屠宰环节共有195家,共有从业人员240名,其中生猪定点屠宰企业2家,酒类经营单位193户,其中酒类批发企业12户。
二、全县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职能部门监管力量薄弱。目前,我县餐饮服务、食品流通、食品生产、种养殖和畜禽屠宰等五个环节主要由食药监、工商、质检、农牧和商务部门负责监管,职能部门都成立了相应科室,执法人员多者有4至5人,少者有2至3人,面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每个环节,全县1000多个监管单位,日常监管工作任务繁重,执法人员工作量大,只能是上级安排专项整治,底下跟着整治,使有些日常监管工作做不到位。
(二)食品安全监管环节存在隐患。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餐饮服务环节。农村集庙会、群体性聚餐活动越来越多,其厨师大多是从村中找的帮厨人员(也没有健康证明),在餐饮制作、环境条件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也容易发生群体性事故;二是在食品流通环节。农村的小食杂店(即农村小卖部)大都以自家住所为场所,经营食品、日常用品和蔬菜等,吃住等生活起居与食品经营在一起,有的食品没有保质期,有的是商贩上门送的伪劣食品,进货渠道不正规,存在诸多不安全隐患;三是在食品生产环节。农村有馒头坊、糕点加工坊、面条制作等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其房屋简陋,设施简单,卫生条件差,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隐患。
(三)监管部门部分职责不够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条明确规定,质监、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对食品安全监管明确了大方向,具体到食品安全多个行业还有的地方不明确,如烧鸡店、下水店等由哪个部门负责监管,怎么监管,还没有职责定位,使食品安全监管部分环节出现漏洞,存有盲区。
(四)食品安全预警风险检测机制不完善。我县目前还没有食品安全相关和专门检验检测机构,工商部门的检测主要靠食品快速检测设备,其结果无法律效力,抽检设备也不完善。质监部门没有食品检测能力,食品抽检时只能到外地做。
(五)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通过调研了解,我县7个乡镇虽然都成立了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没有执法资格,不能直接开展食品安全执法活动,只能依靠相关执法部门对乡镇辖区食品安全进行监管。二是没有专职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只能巡查,无法发挥主观作用。
(六)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淡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人员对食品安全意识认识不高,在食品选购过程中,注重的只是食品价格、色泽和数量等,对购买的食品是否正规企业生产,是否过量使用色素、防腐剂、激素等,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相关法规及标准等,往往不重视或并不知道如何区别。二是食品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主要是食品超市、食品加工、餐饮服务单位的销售员、生产人员、厨师和服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个人卫生不重视,从业期间随意性强,安全意识差。
三、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要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明确部分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分工的意见,开展调研活动,出台我县相关职能部门食品安全监管意见,进一步细化工作职责,实现全县食品安全无缝隙监管,防止出现监管空白和职能交叉,继续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
(二)加大乡村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针对乡村食品安全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加强对农村群体宴的管理。建立群体宴报告备案制度,凡举办就餐在50人以上的群体宴,举办者要在宴请前向当地村委会报告并由村委会向所在乡镇政府和县食药监局报告,内容包括就餐时间、就餐人数、场地卫生条件、厨师健康状况等,确保农村不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二是开展食品专项整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农村小食杂店、食品加工、小作坊、高风险食品企业整治力度。
(三)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一要做好食品安全执法人员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执法水平。二要利用广播、宣传栏、户外墙体标语、张贴公告等方式,长期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饮食健康知识的普及。三要对农村从事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业主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其依法从业、守法经营意识。
(四)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一是由政府食品安全办对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管考核,相关职能部门向县政府签订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书,发挥监督检查作用,不定期对监管部门进行督导检查,其结果作为单位、个人奖惩和评选先进的主要依据。二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由监管部门按执法任务把人员落实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管部门与执法人员、执法人员与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三是县财政设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基金,畅通举报渠道,公开举报电话,及时办理投诉案件。
(五)加快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切实加强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设,落实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加强培训,提高监管水平。在乡村聘请食品安全监督员,给予一定补助,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以发挥作用。
(六)切实做好食品安全应急工作。相关监管部门和乡镇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报政府备案,做好食品安全应急演练工作,提高突发食品安全防范预警和应对处置能力,统一调配食品安全有效资源,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监管作用。
第四篇:食品安全现状调研报告
食品安全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更好的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了解我县食品生产企业现状,深入分析食品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我局日前对本县辖区内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调查、摸底工作,对本县辖区内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企业现状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现状
1、企业数量:
目前我县已获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共有46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2家,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8家。
2、企业规模:
从企业规模上看,固定资产500万以上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有家,固定资产100-500万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有家,固定资产50-100万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有家,固定资产20-50万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有家,固定资产20万以下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有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家,占总数的%;500-1000万元的企业家,占%;100-500万元的企业家,占%;100万以下的占%。
3、产品结构:
从我县食品企业产品结构上看,目前我县食品生产加工种类涉及:酱腌菜、大米、小麦粉、酒类等产品,其中酱腌菜生产企业13家,大米和小麦粉生产企业14家,酒类生产企业9家,这三类产品占到全县食品生产企业的75%。
4、产品知名度:
我县食品生产企业除了泰达酒业、义聚永酒业、红星酒业、天津六和、石本调料、三商食品、中芬乳业、金芦米业、津沽米业9个企业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外,其他产品销售渠道窄,营销网络小,对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较低,而且,属于粗犷型加工的企业占多数,缺乏含高附加值的产品。
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建议
1、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调查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县食品生产企业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食品安全意识差。我县的56家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中,10人以下的家庭小企业、夫妻小作坊占的比重较大,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不强,加之小企业、季节性生产的企业占多数,企业的基础设施、厂房、设备、生产工艺较落后。存在着质量管理薄弱,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低下,控制产品质量安全的能力有欠缺,产品销售方向主要是批发市场,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企业规范化管理程度和自律意识低。通过市场准入和专项
整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制定了各种管理制度和规范化生产的目标要求。但企业负责人、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较差,片面追求利润,存在着随意生产行为。
(三)不能持续保持卫生条件。卫生状况较差、车间堆放杂物或废弃物、工人上岗不着不作服、不按要求对生产设备进行清洗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小企业小作坊,主要原因是业主不注重管理,加之小企业从业人员流动快,企业的自身教育管理跟不上。
(四)一些生产加工企业产品检验能力不足,产品出厂检验水平不高。主要是一些企业检验人员素质低,不能熟练从事检验工作,企业只注重数量、注重效益,不愿在产品检验上过多投入,直接影响了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和提高。
2、建议和措施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在目前监管体制下,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针对我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现状,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提出以下建议:
(一)形成食品安全监管的强大合力。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关系,集中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和执法力量,在各镇办建立健全和完善食品生产监管多级网络,逐级建立食品企业档案和企业生产状况台帐,通过在镇、村聘请有经验的监察员的办法,及时收集和反馈各食品企业的情况,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打击、早控制,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和动态,对造假窝点实施稳、准、狠的有效打击。同时,通过分析评估
食品安全的隐患,提前控制、消除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防止有关事件的发生。
(二)加大监督执法的力度。
针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的复杂性,对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依照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和市局相关文件的要求,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确保持续保持获证时的条件。同时,对食品生产企业划分巡查等级,对规模小、工艺落后、管理薄弱的企业相应增加巡查频次,加大管理力度。在监管过程中,坚持做好:整治打击、监督规范、服务到位三项工作,努力提高辖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品质量水平,着力确保辖区食品安全。
(三)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从健全企业档案,掌握企业产品质量动态入手,通过加强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等方式,切实督促企业把好从进货验收、配料生产、储存检验、出厂销售等各个环节,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从强化企业人员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管理和生产技能,提高企业人员守法和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从加大宣传曝光力度入手,健全群众监督举报网络,营造全民关注产品质量,促进产品质量的良好社会和舆论氛围。
******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1年6月8日
第五篇:区食品安全现状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为认真做好我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根据地区食品安全协调委员要求,我区围绕从“农田到餐桌”的各环节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和食品安全信息分布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并对试点企业进行了调研,了解试点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区局基本情况
**区始建于1965年,1970年设区建制,从而形成政企合一体制。区政府辖五个镇(林场)区(局)机关设在小扬气镇内,总面积459048公顷,人口49611人,其中镇内23397人,形成面广、人疏、线长的自然情况。
**区人民政府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一项大事常抓不懈,积极推行食品放心工程的实施和综合评价,加大对各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为保证全区人民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我区食品企业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有38户,其中,豆制品加工19户,面食类加工8户,熟食加工8户,冷饮加工3户,已获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14家,占总数的36%。这些企业,生产厂房布局合理,环境卫生较好,加工设备较落后,产值五十万元以上的只有1家,5人以下家庭式作坊居多。各类食品经营企业有280家,年销售额五十万元的有6家。
餐饮业(包括食堂)有37家,其中饭店32家。食堂5家,全区共37户学校食堂和餐饮企业进行了量化分级信誉度等级评定,共分为a、b、c、d四个等级,经过地区评定小组认真检查评分,我区评为b级的餐饮单位共有3家,其余34家均为c级单位。
以上反映出我区的食品加工业整体处于低水平状态,生产加工能力差,种类偏少,是外地生产加工食品的销售区;食品流通业处于一般水平,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餐饮业具备一定的基础,呈逐步扩展的趋势。
三、近年来我区保障食品安全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近年特别是2004年以来,我区借助“食品放心工程”这一有效载体,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集中各方力量开展了不同种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整治,严厉查处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酒、饮料、儿童食品和保健食品等10类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的违法行为;认真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对无证照生产小作坊的取缔力度,对有制假劣迹和质量不稳定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和整治,对提高全区食品质量的总体好转起到了明显效果。
四、我区部分食品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
1、我区肉制品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隐患,突出表现在:牛、羊肉定点屠宰尚未实行,没有检验、检疫设备,肉类品种的检验、检疫工作等于没有开展,导致我区鲜肉的安全质量没有保证;少数城乡结合部定点屠宰操作尚不规范,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整顿规范。
2、豆制品行业。我区豆制品生产企业有19余家,都为家庭作坊式,加工设备简陋,工艺简单,环境卫生不符规定。而且都未办理生产许可证,虽进行多次清理整顿,但仍难以改变。
3、街头饮食摊点的卫生状况甚忧。随着我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有特色的街头小吃摊点增多,尤其是夏季夜市开始,绝大多数小吃摊点也随之开张,他们对碗筷等用具消毒不够,加之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容易形成监督的盲点和病从口入的隐患。
4、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现象依然存在。我区经济欠发达,为了生存,一些人无视法律法规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由于牵涉到社会稳定,使查处取缔的力度大打折扣。
五、目前我区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1、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情况
我区于2004年6月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的区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负责对全区食品安全总体分析、部署安排工作。区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食品药品监管局。使区政府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有了一个“抓手”。这个机构成立以来,通过定期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针对发现的问题整体部署各类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等活动的开展,集中了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执法资源和力量。
在该机构运转过程中,我们感到虽然协调委员会在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感到这是一个议事的、协调的机构,统一性、权威性特别是高效性难以得到真正树立,如果要使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比较明显的改观,需要有一个更有力的机构具体进行实施。
2、检测监测情况。
要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一方面在规范食品进货渠道的同时加强食品的检测和监测非常重要,我区目前还没有检测监测设备,要想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是很难达到的。
3、人员、经费问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务重、范围广、责任大。目前,我局仅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而无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和经费。给食品综合监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六、有关思考建议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在目前监管体制下,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针对我区食品安全现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1、进一步发挥区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加大综合协调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力度,通过分析评估食品安全的隐患,在预警和控制上下工夫,形成一个快速预警系统,提前控制、消除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防止事件的发生。
2、加强监督执法的力度,在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上进行适当的探索。我们认为,充分保障食品安全,一是各食品监管部门要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内对食品企业监管到位,加强食品生产和市场准入;
3、加大食品检测监测资金的投入。
4、食品信用体系建设情况。根据我区食品现状调查,我们选择了3家企业作为食品信用体系试点单位,(1)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试点单位:**区林格贝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为我区最大的食品生产企业,年销售金额为五十万元,生产厂房布局合理,环境卫生好,加工设备先进,主要产品为加工提取华青素,生产前景好。(2)**区南味饭店:在我区餐饮业中为规模较大酒店,此企业进行了量化分级信誉度等级评定,经过地区评定小组认真检查评分,被评为b级餐饮单位,为**区最高等级评分。(3)**区东兴商店:此企业为批发兼零售食品超市,为**区信誉好的一家企业。
区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农委、质监、工商、卫生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我区已召开了动员会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试点企业进行了培训,并建立了诚信档案。
5、开展食品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全社会对信用的价值还缺乏深刻的认知,加之信用制度建设滞后,失信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防范和严格的惩戒,违规失信已成为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面对突出的信用供需矛盾,只有从体制、机制和法制等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制度,才能促进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食品市场环境的形成,才能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对我区食品现状调研情况看,我区开展食品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势在必行,通过开展食品信用体系建设,可以改善食品安全信用环境,培养食品安全信用意识,规范食品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食品市场秩序,对我区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