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代史论文对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
2012-2013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应化11-1班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 绩:
对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建立了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成果显著。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落后。其中,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尤为突出。
户籍制度,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从最原始的意
义上讲,它起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人口登记,为政府的统一管理和调
查服务;二是人口管制,促进人口合理迁移,缓解城市的压力。
然而,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户籍制度被附带了
很多利益性的东西,例如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都以户口为
标准,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分配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都和
户籍制度直接挂钩,多项法律条文也依据户籍制度而制定。我国自1994
年以来按居住地和职业将公民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在这种城乡
户口二元管理的制度下,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很多方面被区别对待。
例如,2006年在重庆发生的一起车祸中,三名少女不幸丧生。事后,两
城市女孩各获得二十多万的赔偿,另一名农村女孩所获赔偿金却不及其
一半。这种“同命不同价”的现象明显不合理,但却合法:据人身损害
赔偿司法解释,死亡赔偿金的计算依据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故赔偿金额有此差别。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城乡居民之间存在一道高大的壁垒,这道壁垒表面上看是户籍制度,本质上则是由户籍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法律各个方面的权利的差别。因此,我认为,户籍制度的改革,根本上在于不断减少户籍的附加值,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别,最终将户籍制度由二元分割制度向居民一体化管理方式转变。
客观地说,在中国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户籍制度发挥了吸纳农村资源,积聚国家力量的作用。而今日户籍制度改革之所以提上议事日程,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不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导致的不公平,中国不是找不到新的发展动力,而是任何动力都无法在现有户籍制度框架内得到释放:当亿万农民被束缚于土地的时候,拉动内需是不可能的;当2亿多农民工被拒绝给予完整市民权,城镇化就是舍近求远,要想同工业化齐头并进就绝无可能;当在城市中的农村务工者及他们的子女继续既回不了农村的家,又进不了城市的门的时候,中国新一轮体制改革的利益格局调整就无法实施到位。户籍制度及其造成的不公平已成为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障碍,破除不公平的户籍制度的束缚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现在,国内很多地区如福建、广东等已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居民户口。但在我看来,如果仅仅取消“非农业户口“标记而实行“居民户口”标记,却不改变户籍背后的利益差别,不打破户籍制度所联系的利益链,那么,改革只是一纸空谈,并不能真正解决户口歧视问题。
因此,我认为,要改革户籍制度,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改革的就是土地制度,由于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农民一旦放弃农村户口其就再也无法获得耕地了,这极大地降低了农民向城镇迁移的意愿,拖了中国城镇化的后腿,更阻碍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其次在利益分配上,需要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不断减少
户籍的附加值,使户籍制度回到最原始的意义,使其与福利保障逐渐分离。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别很大,比如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快,以人口迁入为主;中西部相对落后,以人口迁出为主。因此,现阶段应由各地方依据当地的实情各自先行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等时机成熟,积累一定经验后,再从国家层面推行统一的户籍改革制度,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其法制化、规范化。
我认为,在地方的户籍改革中,首先要做好综合配套改革,使城市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跟上来。正如前文所述,户籍制度被附带了许多利益性的东西,与教育、医疗保险、就业、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户籍改革之前,地方政府就应预计城市的承载力,规划好允许的最大迁入量,考虑地方财政和公共服务的情况,才能合理控制迁入人数,从容应对各种情况。反之,则会出现严峻的后果。例如,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是个美丽繁荣的城市,高楼林立,却同时拥有无数的平民窟,饱受城市暴力的侵袭。这正是因为它在过去三十年中过度城市化,允许大批农民进城的过程中,没有解决好社会保障的问题。分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导致城市居民的两极分化,于是出现了大片的贫民窟,而贫富差距又引起了犯罪率的升高和城市暴力的增加。这个例子对我们无疑是前车之鉴,警示我们加强户籍制度之外的制度保障,预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的重要性。
其次,在对土地制度的改革中,可以坚持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分离制度,农村土地所有权收归国有,但使用权(承包权)依然归原有农民所有,同时允许土地使用权的交易,逐渐的让土地集中到少数的职业农民手中,提高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同时把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提高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拉动内需,提高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现有过度依赖外贸和政府投资拉动GDP的经济结构,避免中国重蹈日本失去二十年的覆辙。
第三,从根源上说,改善生活是迁移的主要动力。正是由于城乡的巨大差距,才出现了庞大的民工潮。因此,在推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国家应对农村提供大力支持,包括资金、政策和技术等。例如,从财政中拨专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出台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派农业技术人员到地方上传授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值,同时,还可以鼓励农民工回乡发展农副产业,帮助农民致富。通过这些途径,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从根源上控制迁移人数,解决户籍纠纷。
第四,建立专门的户籍管理机构,在管理上,中国户口管理主要是依靠各种行政命令来执行,各地区、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及不协调现象较为严重(而国外户籍法或民法典中有专门对户口管理所做的规定),比如出生、死亡则规划到计划生育委员会,而婚姻登记和统计协调则是由民政部负责,而具体的人口统计则归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而户口的迁移及流动人口的管理则主要由各地公安部门负责。而相关部门从不同侧面建立的人口信息网络等方面,有着业务上的交叉重复,部门间的机构重叠,造成力量分散,人力、物力、财力上浪费,所以很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处理负责有关户籍人口管理业务,提高行政效率和为民服务的水平。
第五,探索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现行户籍制度的缺陷主要在于其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特征。当前,许多地方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上已初见成效:取消了人为的、行政的户口“审报"制度,以准入条件取代计划管理,实行属地化管理和职业登记,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始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要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渐次推开,按省、市、自治区行政区划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这是为以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居民户口的必要条件。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要求是促进全体公民发展机会的平等化。农民和城镇居民可以在同一个制度平台上凭能力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这会对城镇化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建立,不仅要消解迁徙限制的行政干预因素,而且在精神上有着提升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消除了户口歧视的制度性原因,意味着人们身份的变化,有着更平等的人格价值取向,有助于增强立于个人能力的价值观念,提高人们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这对城镇化建设具有长远的制度效应。
当前,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还处在地方各自的探索阶段,未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我认为只要我们明确了方向,即不断减少户籍所附加的利益,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别,并做好综合配套改革的充分准备,那么,中国一定能最终实现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实现人口的自由迁移,真正消除户籍歧视与不平等的现象。
20013-6-16
第二篇:浅谈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
浅谈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成果显著。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落后。其中,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尤为突出。
户籍制度,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讲,它起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人口登记,为政府的统一管理、调查服务;二是人口管制,促进人口合理迁移,缓解城市的压力。然而,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户籍制度被附带了很多利益性的东西,例如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都以户口为标准,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分配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都和户籍制度直接挂钩,多项法律条文也依据户籍制度而制定。我国自1994年以来按居住地和职业将公民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在这种城乡户口二元管理的制度下,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很多方面被区别对待。例如,2006年在重庆发生的一起车祸中,三名少女不幸丧生。事后,两城市女孩各获得二十多万的赔偿,另一名农村女孩所获赔偿金却不及其一半。这种“同命不同价”的现象明显不合理,但却合法: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死亡赔偿金的计算依据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故赔偿金额有此差别。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城乡居民之间存在一道高大的壁垒,这道壁垒表面上看是户籍制度,本质上则是由户籍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法律各个方面的权利的差别。因此,我认为,户籍制度的改革,根本上在于不断减少户籍的附加值,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别,将户籍制度由二元分割制度向居民一体化管理方式转变。
现在,国内很多地区如福建、广东等已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居民户口。但在我看来,如果仅仅取消“非农业户口“标记而实行“居民户口”标记,却不改变户籍背后的利益差别,不打破户籍制度所联系的利益链,那么,改革只是一纸空谈,并不能真正解决户口歧视问题。由户籍引发的纠纷牵涉到医疗卫生、高考、就业、入学等各个领域,这不仅有制度上的原因,更是观念上的问题。长期的二元户籍制度在潜移默化中使得普通群众和决策者都认为农民与城市居民存在现实区别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比如,我的父母来自江苏农村,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考入大学的。而在当时的农村,考上大学,就能转入城市户口,这被公认为是跳出农门,飞上枝头当凤凰了,是极其令人羡慕的。由此可见,户籍的城乡区别深入人心,它所带来的歧视与不平等现象十分普遍。
因此,我认为,要改革户籍制度,应该从两方面着手,即观念与制度。在观念上,政府应担负主要责任,例如通过主流媒体的宣传呼吁大众关注、尊重和帮助“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尽力消除对农村人口的歧视,消除地方保护思想,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在制度上,需要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不断减少户籍的附加值,使户籍制度回到最原始的意义,使其与福利保障逐渐分离。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别很大,比如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快,以人口迁入为主;中西部相对落后,以人口迁出为主。因此,现阶段应由各地方依据当地的实情各自先行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等时机成熟,积累一定经验后,再从国家层面推行统一的户籍改革制度,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其法制化、规范化。
就现阶段的地方户籍改革而言,许多小城镇的户口已较大限度地放开,如浙江湖州,已实行根据居住地、就业和收入,依据农民自主意愿迁移到城镇的政策。而大城市如上海,也出台了居住证转户籍的制度,但对时间、职位、技能等要求很严格。这一制度虽然目前看来受惠面不广,但这体现了上海推动户籍管理向居住地服务管理转变的尝试,也符合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实情。在我看来,任何政策的推行都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当前我国城市化正在加速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而城市的承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不可能也不应该立刻放开户籍政策,而应逐步地过渡。
我认为,在地方的户籍改革中,首先要做好综合配套改革,使城市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跟上来。正如前文所述,户籍制度被附带了许多利益性的东西,与教育、医疗保险、就业、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户籍改革之前,地方政府就应预计城市的承载力,规划好允许的最大迁入量,考虑地方财政和公共服务的情况,才能合理控制迁入人数,从容应对各种情况。反之,则会出现严峻的后果。例如,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是个美丽繁荣的城市,高楼林立,却同时拥有无数的平民窟,饱受城市暴力的侵袭。这正是因为它在过去三十年中加速城市化,允许大批农民进城的过程中,没有解决好社会保障的问题。分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导致城市居民的两极分化,于是出现了大片的贫民窟,而贫富差距又引起了犯罪率的升高和城市暴力的增加。这个例子对我们无疑是前车之鉴,警示我们加强户籍制度之外的制度保障,预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的重要性。
再者,如何控制迁入人数呢?我认为应对迁移人口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设置合理的配额,使迁入人群之间形成竞争。在这方面可以参考香港的“优才计划”。这一制度设计了一套评估制度,分为综合计分和成就计分两种,前者针对普通人,按照申请人的年龄、经济情况、良好品格、语文能力、基本学历5项条件打分,后者针对“具备超凡才能或技术并拥有杰出成就的个别人士”,以申请人的成就为评核基准。尽管香港的此项计划只是面向少部分高端人才,但这种思路却值得我们借鉴。如果对迁移人口实行一定的评估,就可以保证迁移人群的基本素质,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同时能一定程度上控制迁移者的数量,实现人口的计划性流动,防止城市不堪重负,还能通过竞争促进农民工自发地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实在是一举三得。
第三,从根源上说,改善生活是迁移的主要动力。正是由于城乡的巨大差距,才出现了庞大的民工潮。因此,在推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国家应对农村提供大力支持,包括资金、政策和技术等。例如,从财政中拨专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出台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派农业技术人员到地方上传授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值,同时,还可以鼓励农民工回乡发展农副产业,帮助农民致富。通过这些途径,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从根源上控制迁移人数,解决户籍纠纷。
当前,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还处在地方各自的探索阶段,未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我认为只要我们明确了方向,即不断减少户籍所附加的利益,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别,并做好综合配套改革的充分准备,那么,中国一定能最终实现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实现人口的自由迁移,真正消除户籍歧视与不平等的现象。
曹今
09城环1班
第三篇:浅谈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
浅谈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成果显著。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却相
对落后。其中,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尤为突出。
户籍制度,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讲,它起着两方
面的作用,一是人口登记,为政府的统一管理、调查服务;二是人口管制,促进人口合理迁
移,缓解城市的压力。然而,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户籍制度被附带了很多利益性的东西,例如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都以户口为标准,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分配等与
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都和户籍制度直接挂钩,多项法律条文也依据户籍制度而制定。我国自1994年以来按居住地和职业将公民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在这种城乡户口二元
管理的制度下,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很多方面被区别对待。例如,2006年在重庆发生的一起车祸中,三名少女不幸丧生。事后,两城市女孩各获得二十多万的赔偿,另一名农村女
孩所获赔偿金却不及其一半。这种“同命不同价”的现象明显不合理,但却合法:据人身损
害赔偿司法解释,死亡赔偿金的计算依据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远高于农村居民,故赔偿金额有此差别。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城乡居民之间存在一道高
大的壁垒,这道壁垒表面上看是户籍制度,本质上则是由户籍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法律各
个方面的权利的差别。因此,我认为,户籍制度的改革,根本上在于不断减少户籍的附加值,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别,将户籍制度由二元分割制度向居民一体化管理方式转变。
现在,国内很多地区如福建、广东等已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居民户口。但在我看来,如果仅仅取消“非农业户口“标记而实行“居民户口”标记,却不改变户籍背后的利益差别,不打破户籍制度所联系的利益链,那么,改革只是一纸空谈,并不能真正解决户口歧视问题。
由户籍引发的纠纷牵涉到医疗卫生、高考、就业、入学等各个领域,这不仅有制度上的原因,更是观念上的问题。长期的二元户籍制度在潜移默化中使得普通群众和决策者都认为
农民与城市居民存在现实区别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比如,我的父母来自江苏农村,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考入大学的。而在当时的农村,考上大学,就能转入城市户口,这被公认
为是跳出农门,飞上枝头当凤凰了,是极其令人羡慕的。由此可见,户籍的城乡区别深入人
心,它所带来的歧视与不平等现象十分普遍。
因此,我认为,要改革户籍制度,应该从两方面着手,即观念与制度。在观念上,政府
应担负主要责任,例如通过主流媒体的宣传呼吁大众关注、尊重和帮助“农民工”“留守儿
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尽力消除对农村人口的歧视,消除地方保护思想,促进城乡
文化交流。在制度上,需要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不断减少户籍的附加值,使户籍
制度回到最原始的意义,使其与福利保障逐渐分离。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别很大,比如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快,以人口迁入为主;中西
部相对落后,以人口迁出为主。因此,现阶段应由各地方依据当地的实情各自先行探索户籍
制度改革,等时机成熟,积累一定经验后,再从国家层面推行统一的户籍改革制度,并制定
相关法律法规,使其法制化、规范化。
就现阶段的地方户籍改革而言,许多小城镇的户口已较大限度地放开,如浙江湖州,已
实行根据居住地、就业和收入,依据农民自主意愿迁移到城镇的政策。而大城市如上海,也
出台了居住证转户籍的制度,但对时间、职位、技能等要求很严格。这一制度虽然目前看来
受惠面不广,但这体现了上海推动户籍管理向居住地服务管理转变的尝试,也符合上海这个
国际大都市的实情。在我看来,任何政策的推行都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当前我国城市化正
在加速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而城市的承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不可能也不应该立刻
放开户籍政策,而应逐步地过渡。
我认为,在地方的户籍改革中,首先要做好综合配套改革,使城市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跟上来。正如前文所述,户籍制度被附带了许多利益性的东西,与教育、医疗保险、就业、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户籍改革之前,地方政府就应预计城市的承载力,规划好允许的最大迁入量,考虑地方财政和公共服务的情况,才能合理控制迁入人数,从容应对各种情况。反之,则会出现严峻的后果。例如,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是个美丽繁荣的城市,高楼林立,却同时拥有无数的平民窟,饱受城市暴力的侵袭。这正是因为它在过去三十年中加速城市化,允许大批农民进城的过程中,没有解决好社会保障的问题。分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导致城市居民的两极分化,于是出现了大片的贫民窟,而贫富差距又引起了犯罪率的升高和城市暴力的增加。这个例子对我们无疑是前车之鉴,警示我们加强户籍制度之外的制度保障,预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的重要性。
再者,如何控制迁入人数呢?我认为应对迁移人口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设置合理的配额,使迁入人群之间形成竞争。在这方面可以参考香港的“优才计划”。这一制度设计了一套评估制度,分为综合计分和成就计分两种,前者针对普通人,按照申请人的年龄、经济情况、良好品格、语文能力、基本学历5项条件打分,后者针对“具备超凡才能或技术并拥有杰出成就的个别人士”,以申请人的成就为评核基准。尽管香港的此项计划只是面向少部分高端人才,但这种思路却值得我们借鉴。如果对迁移人口实行一定的评估,就可以保证迁移人群的基本素质,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同时能一定程度上控制迁移者的数量,实现人口的计划性流动,防止城市不堪重负,还能通过竞争促进农民工自发地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实在是一举三得。
第三,从根源上说,改善生活是迁移的主要动力。正是由于城乡的巨大差距,才出现了庞大的民工潮。因此,在推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国家应对农村提供大力支持,包括资金、政策和技术等。例如,从财政中拨专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出台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派农业技术人员到地方上传授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值,同时,还可以鼓励农民工回乡发展农副产业,帮助农民致富。通过这些途径,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从根源上控制迁移人数,解决户籍纠纷。
当前,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还处在地方各自的探索阶段,未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我认为只要我们明确了方向,即不断减少户籍所附加的利益,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别,并做好综合配套改革的充分准备,那么,中国一定能最终实现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实现人口的自由迁移,真正消除户籍歧视与不平等的现象。
曹今
09城环1班
第四篇:中国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
一、户籍制度
1、户籍
户籍是指“登记居民住户的册籍”《辞海》(1989年版),所谓册籍,通俗的叫法就是“户口登记簿”,或者“户口本”。从古到今,我国的户籍都是由政府部门设计制订的,因此,户籍也是个法定名称。2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指通过各级国家机关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它是统治者征调赋役、落实行政管理、执行法律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对农民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所以,历代王朝都沿袭着这一制度。
二、户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封建王朝时期,从秦至汉唐,户籍管理逐步制度化。
2、唐代户籍制度已开始完善。
3、明代建立起极完备的户籍制度。
4、民国时期《户籍法》已经推行。
5、中国现行户籍制度
三、历史上户籍制度的特征
深受传统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影响的我国历史上的户籍制度,表
现出以下特征:
1、地域性。
2、等级性。
3、世袭性。
4、社会治安职能。
四、户籍的作用,第一,准确地及时地掌握全国人口的分布、增减和变动情况,为我国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编制国民经济计划,以及节制生育等等重要政策措施,提供人口资料。
第二,证明公民的身份,以保护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例如:保护人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保护人民正当的居住和迁徙自由,为人民的劳动就业和受教育等出具证明等等。
第三,堵塞治安管理中的某些空隙,限制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的破坏活动,保卫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安全。
五、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其公民实施的以户为单位的户籍人口管理政策。户籍表明了自然人在本地生活的合法性。长期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管理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均建基
于此项制度。
2、建国以来,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半开放期。
3、中国户籍制度的特点:根据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将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六、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
1、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不利于现代国家公民权利的实现。主要是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化管理导致的,迁徙自由是现代国家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
2、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人民在事实上的不平等。
3、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
4、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5、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也产生了一些腐败现象。
七、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
由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过渡和改革为城乡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使公民获得统一的身份,充分体现公民有居住和迁移的自由权利,剥离、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功能,真正做到城乡居民
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
八、改革的措施
1.《宪法》上恢复公民迁徙自由的条文,确认不论城乡居民都具有自由迁徙、择业和居住的权利。
2.政府应宣布实行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实行城乡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取消“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具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同时在过渡时期可实行暂住户口与常驻户口,并制定相应的标准。
3.改革户籍制度不是取消“户口”,而是剥离户口的附加功能,应取消粘附在户口上的各项利益差别,体现社会身份与“国民待遇”的平等性。
4.改革户籍制度后,户籍管理还是必要的。通过公民身份登记,可以证明其身份并确立其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可以为政府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劳动力合理配置等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户籍管理还是治安管理的基础,在维护治安、打击犯罪方面起着重大作用。
九、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与小城镇健康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人口城市化比例,加快城镇化进程;
有利于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经济模式”,畅通流动人口经商、创业及从业渠道,形成统一劳动力市场,促进各类人才自由流动,增加投
资、兴业与置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壮大消费市场;
有利于掌握人口信息,实现人口科学有效管理,提高社会管理质量与效率,促进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
第五篇: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现状
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现状、难题与对策分析
2005-12-27 16:03:0
4新华社信息济南12月23日电(记者赵仁伟 聂建江 邹大鹏)随着我国经
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户口二元分割的户籍管理模式的弊端
逐渐显现,社会各界对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近年来,一些省份先
行探索,推出了一系列实质性的改革举措,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但改
革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现实困难和问题。
——各地改革纷纷推进 户籍藩篱逐步降低
近几年来,全国已有十多个省份就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打破二元分割,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实现公民法律身份的平等。辽宁、湖北、四川、山东等多个省份决定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按照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二是取消进城人口计划指标管理,实行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度。辽宁、江苏等
地取消“农转非”制度,以有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生活来源)为户口准入的基本条件,县级城镇全面降低准入门槛,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具体准入条件由各市
人民政府研究确定。
三是户口管理以人为本,亲属投靠落户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如江苏、山东、河北等省份取消了“三投靠”落户迁移条件限制,规定凡属夫妻投
靠的,不受年龄、婚龄的限制;属父母投靠子女的,不受身边有无子女的限制;属
子女投靠父母的,未婚子女不受年龄限制,均可办理户口迁移手续。这些政策出台
后,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通过户改,仅解决城市“三
靠”人员落户就达53.8万人,占进入城市落户人员总数的51.4%。四是降低居民迁徙门槛,实行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的城市户口迁移政策。各
地进一步降低投资、纳税、购房入户门槛,既给群众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有
力增强了城乡经济发展。
五是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加快小城镇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山东、重
庆等许多省市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规定公民在县级城区有合法固定住所,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就可落户。
六是改革大、中专院校学生户口迁移办法。许多省规定,凡考取省内大、中专
院校的本省籍学生,入学时根据本人自愿,可以不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待毕业后直
接将户口迁至其工作单位所在地或实际居住地;学生本人要求迁移户口的,准予办
理迁移手续。
——配套改革不到位阻碍户籍改革进程
目前,各地户籍制度改革在积极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其中最
集中的表现是其配套改革进展不快,也就是解决附着在户口上的其他各种待遇问题
进展不明显。由于许多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仍以原户籍管理规定为依据,从而出现
了户籍改革已先行、而其他相对应的与户籍密切相关的政策滞后的现象。因此,在城乡政策差别彻底消除前,存在一个户籍管理改革前后各相关部门政策的衔接和延
续问题。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国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城乡有别的“二元化”政
策,低保对象管理都是以户口性质来划分,非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执行标准不一,享
受差额较大。湖北省一些地方反映,取消户口性质后,部分农村村民要求享受低保,但这与政府财政困难相矛盾。
二是兵役管理问题。国家每年下达征兵命令有城市兵和农村兵之分,城乡兵员
要求不同,入伍服役期间的义务兵家属优待金不同,退伍后的安置政策也不一样,二者差距很大。
三是交通事故赔偿标准问题。按照有关规定,交通事故的赔偿标准,特别
通死亡事故,以户口性质决定赔偿标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赔偿标准相差较
大。
四是计划生育政策问题。目前全国各地实行的是城乡不同的生育政策,城市居
民一般只能生育一个小孩,农村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申请再次生育,同时对违反计
生政策规定生育孩子的人员,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标准也不同。
五是农村村民的确定和村民的利益分配等问题。长期以来农民都是以户口性质
来确定,随着一些地方取消户口性质后,迫切需要用新的办法界定农民的范围。许
多地方的村民待遇与户口是否在本村直接挂钩,如土地的使用、集体利益的分配、宅基地的享受等。另外,多数地方征地补偿和安置政策适用的对象是以户口性质来
界定,取消户口性质以后,征地补偿政策亟需作出相应调整。
四川省公安厅户政处负责人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
格局非常必要,但这不是通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能够解决的问题,更不是户籍登记
管理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问题。此外,农
村、城市的差别本身不是户籍登记造成的,因而想通过户籍登记制度的一元化来解
决社会经济及社会管理体制的二元问题不现实,而是需要各相关部门长期的努力。
山东省公安厅户政处负责人说,城乡政策差别短期内虽然无法立即消除,但户籍管
理制度的改革可以刺激其他政府部门重新考虑一些政策的适当性,从而向着城乡平
等、城乡统筹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需要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承受能力,充分考虑其他部门政策的衔接和过渡,避免个别地方出现的“休克
式改革”,即户改后引发城市管理混乱和相关政策瘫痪,最终导致户籍制度改革失
败。
——当前需进一步解决的三大问题
一、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方案。
户籍制度是国家社会行政管理的基础制度之一,应具有很强的统一性。但目前
从全国情况来看,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局部改革与全局性改革步伐不一,给
制户籍制度的落实增加了难度。一些省份虽已实现了一元化管理,但由于全国范围
内还没有实行此项制度的改革,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不少问题。比如,在跨省迁移中,公民迁往的省市如果还未实行一元化管理,一般都要求保留原户口性质;一些跨省
工作的公民需要出具户籍证明时,也遇到类似问题。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从构建
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尽快制定户籍管理改革工作方案,指导全国
各地统一进行改革。
二、加快户籍立法进程。
基层户政部门呼吁,应尽快将户籍法、姓名法纳入立法工作的议程。目前我国
实施的户口登记条例出台于1958年,其中许多内容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
要,户籍登记工作权威性下降,出现了许多人不把户口当回事、随意更改姓名、户
口纠纷增多等问题。面对这一情况,各地在实践中往往根据各自的理解来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致使各地的户籍政策不一致,群众意见较大。因而,需要通过户籍管
理立法,以法律形式对户籍管理的定位,从基本制度、管理办法等方面进行规范。
三、加快调整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后的配套政策。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计划、教育、计划生育、民政、劳动保障、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政策性强,社会关注程度高。由于以往户口与
许多部门政策捆绑在一起,因此有的部门受旧的思想观念影响,认为取消农业、非
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后,本部门的政策将失去实施依据,会给本部门政策实施带来压
力,因此对户籍制度改革持观望、等待态度。目前看来,我国的城乡政策差别短期
内很难彻底消除,许多行政管理工作依据的法规政策实行二元管理结构的状况还将
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各地公安机关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统一协调下,积极会同有
关部门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使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稳妥推进,不留遗患。既要
对原有户籍管理制度进行突破性改革,同时要周全考虑确保各项配套政策实现软着
陆,保持原有政策的延续性,防止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应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
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最近公开表示,公安部正在抓紧研究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
改革的意见,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
制度,同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作为落户的基本条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户口迁
移限制。
有关户政专家认为,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通过深化户籍管理制
度改革,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以公民按经常居住地登记常住户口为基本形式,以
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
籍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户籍管理工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
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此,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积极稳妥,因地制宜。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镇
化发展的新趋势,有利于引导农村人口平稳有序转移,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促进
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同时,也要从各地实际情
况出发,防止不顾实际盲目冒进。各地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研究制
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既要促进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也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
城乡经济社会共同进步。
二要以人为本,尊重人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
发,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有利于尊重和保障人
三要总体把握,政策配套。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符合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要有利于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做到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与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以及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要有利于
实现户籍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