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士兵带来鲇鱼效应
大学生士兵带来鲇鱼效应 官兵间良性竞争
‚90后‛战士值得期待——来自海军东海舰队某教导大队的新兵调查
2008年是‚90后‛成人的元年,这一年的征兵主体发生了结构性巨变,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战士开始大规模迈入军营。日前,笔者在海军东海舰队某教导大队通过现场问答、召开座谈会、个别采访等形式,与‚90后‛新战士‚零距离‛接触,真实地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的时代烙印。
162名新兵为大专以上毕业或在读学生,而2007年这一数字仅为38名
看着新兵花名册上长长的大学专业目录,东海舰队某教导队柯政委感到当这所‚海岛大学‛的校长名副其实:162名新兵为大专以上毕业或在读学生,而2007年这一数字仅为38名。专业分布包括理、工、农、医、文学、法学、艺术等学科门类,接近一半的入伍大学生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大
一、大二学生。
两年前,曾宪义所在的新兵连只有一个大学生战士,现在,作为新兵班长的他带的班就有两个大学生,这颇让他有点‚底气不足‛。教导队的数据显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新兵占总数的20%,初中学历的仅有7%。
入伍时有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校大学生携带教科书参军入伍是2008年教导队的一大特色,更有一些应届毕业大学生带着工作经历和技术特长入伍。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战士在入伍时有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有45%的大学生战士有希望能提干考学、选
取士官的想法。在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困难的背景下,参军服役给应届大学生带来了多元化发展空间。同时,不少在读大学生希望服役期满返校享受转换专业、保研加分等政策优惠。他们告诉笔者:‚部队可以让我们锻炼提高成长,也可以给学业和就业增加经历和资本,就业市场上拥有当兵经历的学生还是很少的。‛
随着地方政府和高校对大学生应征入伍优抚措施的完善,现实的考量让这些‚90后‛大学生显出一些与年龄似乎不相称的成熟与自信。华南理工大学双学士毕业的新战士黎结华觉得‚90后‛们才艺更突出,思维习惯更加现实、更少束缚:‚90后大学生战士正在逐步登上军营舞台,他们拥有越来越开阔的眼界与经历。‛
‚班长的压力和责任更大了‛
面对‚90后‛大学生学识和思维层次的提高,新兵一连班长杨永芳说‚班长的压力和责任更大了‛。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些新战士确实比他见多识广。新兵的竞争观念越来越强,个性特征越来越鲜明,同时自控能力和承受能力比较薄弱。要协调好班集体内个体成员的差异,要把准这些特长突出、思维活跃的‚90后‛新兵的脉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接受采访的班长都坦言‚今年新兵难带‛。
‚我们一样期望班长的谈心了解,班长与战士的交心直接关系到凝聚力、战斗力。‛新兵一连大学生战士邱觉非不赞同‚90后‛有泾渭分明的年龄界限。他运用所学的管理学知识解读说,新兵班长及时为他们解难释惑,处处以战友情、兄长爱激励着他们前行,这就是最人本的管理,‚这可能连班长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说。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战士认可一线带兵人的素质和能力。
带着‚家伙‛入伍
文体特长突出,善于展示自我,是新兵班长对新战士的第一印象。新兵一连班长杨永芳告诉笔者:检查行李时他发现很多战士都是带着‚家伙‛入伍的,箱子里装着萨克斯、二胡、笛子、口琴……新兵资料里,国家二级运动员、二级裁判、全国青少年游泳锦标赛冠军、全国青少年书法特等奖等各类特长,让班长们颇感意外。班长曾宪义入伍时曾想成为汽车兵掌握驾驶技术,现在,他惊奇地发现连里四分之一的新战士会驾驶汽车。
据统计,教导队700多名新兵中,有170多名战士携带一门以上职业资格证件或者文体特长证书入伍。
‚特长兵‛的明显增多让军营文化活动更加精彩纷呈。二连指导员程黄华说,往年准备文艺节目需要提前筹备,现在不用愁了,有舞蹈、演唱、武术等各种文艺特长的战士很多。2008年12月28日的元旦慰问演出,新战士连夜准备了7个节目,使演出时间不得不延长。
‚‘90后’大学生战士的加入产生了一种‘鲇鱼效应’,现在似乎人人都有特长。‛一连连长曹均对比他当兵的情景说,‚我们那会儿文艺活动需要组织,有点特长的也很少主动上台。‛现在的新兵不一样了,敢表现,敢出头。前几天曹连长要统计谁的篮球打得好,呼啦一下上来20多人。
有人破纪录,有人中途晕倒
‚特长兵‛、‚技术兵‛明显增多的同时,不少新兵都在‚新兵日记‛中承认:虽然不算娇生惯养,但确实没吃过什么苦。新战士中,65%以上新兵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70%左右为2008年应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刚出校门就入营门;一半以上是独生子女,很多战士入伍前没有出过远门。家庭条件相对
更加优越,使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对军营一些公差勤务不太适应,甚至有的战士闹着想家、想爸妈。
文体活动热情积极,训练场上的表现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五连指导员田旭东说,新兵的体能素质相差极大。1000米摸底测试,有体育特长的遥遥领先破了纪录,同时却有两名战士中途晕倒。有的战士入伍前趴在电脑前游戏过度,给军姿矫正带来一定困难。二连连长钟乃荣说,‚90后‛战士的素质发展很不平衡,这需要我们带兵人发挥好引导作用,让他们把热情和精力投入到精武强能上而不仅仅是文体娱乐中。
调查显示,42%的‚90后‛战士表示‚乐观,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15%的表示‚非常乐观,军营是美好的‛。一连指导员林春风对此评价说,部队是武装集团,‚特长兵‛、‚技术兵‛都需要从普通一兵开始,他们的乐观心态决定了身处军营的姿态。
有些孩子气,但上进心非常强
‚军人在训练场上从来不打折扣。‛新兵小张来自北京,他没想到话出口没多久,自己就在俯卧撑训练中败下阵来,趴在地上低着头不起来,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让班长哭笑不得。
新战士中,有近70%入伍前是在读学生或者毕业后在家待业,思想、经历比较单一。这些步入成人殿堂的‚90后‛战士虽然都抱着吃苦锻炼的准备来部队,也有敢于吃苦的勇气,但真正到吃苦受累的时候,其适应和调整能力却不够强,身体素质跟不上。
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的曾宪义班长说,新战士孩子气比较重。他第一次带新兵就被一个战士‚整得不知所措‛。这个战士在队列中动作不规范,他在纠正的时候说了两句,哪知这个战士眼泪吧嗒吧嗒掉了下来,说班长怎么不关心我脚踝扭伤
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曾宪义对战士的脾性摸得更准了:新战士是有些孩子气,但上进心非常强,都想实现当精兵的愿望。
一些战士已经意识到自身的差距并在着手改变。曹连长的连队有个战士,课间休息的时候大声向排长报告说:我训练跟不上,能不能休息时单独练一会儿?曹连长在讲评时表扬了这名主动训练的可爱战士,他相信这有利于培养新战士们爱军精武的意识。
营造一个既整齐划一又个性丰沛的环境
对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大学生新兵来说,他们有的曾多次接受学校的军训,对训练内容并不陌生,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的锻炼提高。同样的训练课目,有的战士吃不饱,有的吃不消,集体生活有的适应快,有的适应较慢……这些都考验着班长、排长等一线带兵人团结、引领的素质和能力。
‚正是因为一些高素质新兵的涌入,才使得整个新兵队伍内部差距拉大。‛柯政委充分肯定了2008年的新兵质量。‚2008年新兵应届学生成为主体,他们在思想基础、认知水平和行为方式上呈现出整体性和较强的可塑性。虽然还带着稚嫩气息,适应较慢,但综合素质毫无疑问是提高了。‛
柯政委告诉笔者,2008年新战士刚来部队就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也有更加端正的入伍动机。新训阶段作为军旅第一站,教导队正在努力营造一个既整齐划一又个性丰沛的环境,给予‚90后‛战士更多的宽容,容忍他们的弱点,发扬他们的优点,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军人。柯政委认为:‚‘90后’战士值得期待。‛
作者:陆文强、陈顺亲来源:中国青年报
第二篇:研究生收费改革的“鲇鱼效应”
时评:研究生收费改革的“鲇鱼效应”
并不能说从公费改成收费,研究生学习表现就一定能得到改善,科研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只是研究生培养机制综合改革的一环,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还需要出台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政策。前不久,北京市教委对外发布消息,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提高研究生生活补助,从过去每月200元至240元,增加至每月500元。这则消息,让这些天纠结于“考不考研”的王哲(化名),吃了颗定心丸。连续两年报考北京某名校的王哲屡考屡败,年初国务院作出研究生取消公费、实行收费的决定,一度让她产生放弃继续考研的想法。
自今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以来,各地各高校陆续出台落实意见或配套措施,研究生投入机制和收费政策逐渐走向明朗。这项酝酿多年的改革新政,将会产生怎样的政策效应,能否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为什么要建立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
体现成本分担原则,打破公费自费“双轨制”
2月6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完善研究生投入机制改革的决定,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一是完善财政拨款制度,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都要建立研究生生均 综合定额拨款;二是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将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国家助学金;三是建立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取消公费、自费 “双轨制”,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
“此时推出全面的研究生收费改革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元培学院副院长卢卫东教授对媒体表示,我国的研究生收费改革已经酝酿和试点了十几年的时间,其间既有理论、政策的深入研究,又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传播。有关方面对这项政策的推出非常慎重,政策的制定也相对完善。事实上,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实行本科生收费改革不久,社会上就年年流传着“读研全部要自费”的消息。2002年8月,教育部就曾下发《关于研究生教育收费的研究与建议报告(征求意见稿)》,正式提出研究生收费机制改革。“应该说,研究生教育收费是大势所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招生计划更是达到60.8万人,是2001年招生总数的3.8 倍,研究生扩招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能够增加经费投入,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根据北京工业大学经 济与管理学院“非财政拨款研究生收费问题研究”课题组对北京5所理工科高校的调查、测算结果,2004至2006年,硕士研究生生均年培养成本为3.54 万元,博士研究生为4.72万元。2013年全国计划招收研
究生60.8万人,假设按照这个成本粗略估算,且培养成本全部由财政承担的话,财政投入将达到 数百亿元。
别敦荣表示:“研究生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而是带有竞争性、选拔性的精英教育,应当由个人承担部分成本。”卢卫东也曾表示,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研 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一样属于准公共产品,研究生教育成本最高,资源最为有限,受益者更加集中,更应当进行成本分担。“谁从研究生教育中受益,谁就应当负担 研究生教育的部分成本。”
近年来,现行的公费与自费并存的“双轨制”收费模式一直饱受质疑。由于公费生的名额有限,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如何确定自费生和公费生、其标准是否公平公正就成为考生最关心的问题,有时甚至会引发尖锐的冲突。别敦荣指出,收费制度改革能够有效地调整研究生教育收费“双轨制”的现状,在全面实行收费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通过助学金和奖学金激励学生的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优化目前不尽合理的学科结构。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试点,试点最初从华中科大、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交大3所高校开始,2007年扩至17所高校,2008年扩至56所高校。2009年,教育部下发通知,将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中央部属培养研究生的高校,改革试点在部属高校全面推开。
据了解,试点高校均已取消公费和自费的差别,统一实行收费,大部分试点高校都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奖助学金一般可以冲抵全部或者部分学费。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相当于免除了学费”。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该校改革试点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学费为0.8万元。学校为学术型硕士生设立基本奖学金,覆盖面为100%。
北师大文学院2011级文艺学硕士吴健告诉记者:“学术型非定向硕士生还可申请基本助学金,由各院系所分等级设立,按动态评定和管理。一年级平均每生每年助学金3800元。从二年级开始,根据成绩每月发放420元、360元和300元不等的助学金。”
会不会将贫寒学子挡在研究生教育门外
奖助学金“救场”,确保学生不因贫困失学
收费制度改革,会不会提高研究生入学的经济门槛,将贫寒学子挡在研究生教育门外?
这是令很多考研族,尤其是中西部考生感到担忧的问题。本来,浙江财经学院会计专业大三学生婷婷(化名)准备考上海某财经院校的研究生,得知研究生全面实现收费的消息后,她打起了“退堂鼓”。
“现在本科生工作难找,原来打算考研,是想延迟毕业,作为寻找工作的缓冲期,现在要收费了,又得多花父母不少钱。”婷婷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研 究生3年,按照每年0.8万元学费计算,共需要学费2.4万元;上海物价水平较高,每个月生活费按1000元计算,3年下来共需3.6万元。生活费加学 费,合计6万元。相反倘若工作的话,按照浙江省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50元的标准,3年下来能够赚十多万元。
“相当于读个研究生,需要十几万元的成本,再加上研究生的工作也越来越难找了,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读研的价值。”婷婷说。
婷婷的考虑代表了一部分考研族的想法,也体现出研究生收费政策的调节效应。北京师范大学大三学生胡晓比较赞成收费的政策,他说:“以前那部分因逃避工作而读研或从众读研的学生,可能会放弃考研去找工作;这样也会相对减轻考研和研究生就业的压力。”
不过,婷婷也有存在误解的地方。据了解,实行全面收费制度后,国家还建立了研究生资助制度,将奖学金调整为助学金,面向所有计划内全日制研究生,每年资助标准博士生不低于一万元,硕士生不低于6000元,这相当于冲抵了大部分学费。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全面实行研究生收费以后,国家完善了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各项政策措施,尤其是建立多元的奖助政策体系,帮助研究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研究生所获资助总体上超过其应缴纳的学费,确保研究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事实上,从目前试点的一些高校来看,研究生求学成本是“明升暗降”,很多学校采取奖助学金制度,资助优秀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其实自掏腰包读研究生的学生,非常非常少。大部分研究生都能拿到相当于学费全免的奖学金。”北京师范大学一名研究生告诉记者。
据了解,试点高校普遍都实行了“导师资助制”以及“助学、助研、助管”制度,让导师从课题经费中拿出一小部分资助学生,学校设立“三助”岗位,使研究生参加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同时得到部分生活补助。在同济大学,80%以上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获得“三助”岗位及其津贴。
然而,记者也查阅了有关文献,当前研究生学费及生活经费的来源主体是“家庭支出”。北京大学教 育学院鲍威副教授2010年针对试点高校展开的一项调研显示,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经费来源依然是“家庭支出”,占53.2%,其次是奖助免收入(包括奖学 金、助学金、学费减免、“三助”岗位收入),另有相当一部分收入必须依赖于助学贷款、校外勤工俭学收入,占到16.1%。
为此,也有学者担忧,研究生收费制度,可能将一部分有天赋、希望继续深造的优秀学子拒之门外。别敦荣告诉记者:“毕竟研究生收费不是一个小数目。事实上,此项政策推出后,已经有学生由于经济问题,正在考虑放弃考研。”
不过,卢卫东也提出:“当前优秀人才相对短缺,各校对于优秀的研究生生源还在积极争抢,加之高校研究生资助系统日益完善,如果一个西部孩子真的品学兼优、极具科研潜力,难道会有学校真的仅仅因为经济原因就将其拒之门外?我想即使是清华、北大也不会做这样的傻事。”
是否加剧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的分化
地方高校吸引力将减弱,应调整定位办出特色
很多学者认为,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改革,有可能导致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之间的两极分化。
别敦荣告诉记者:“早在前几年,部属高校推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试点时,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承担不了较高数额的学费,就会选择依然招 收公费生的非重点院校。但是全国一律取消公费生以后,非重点院校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会急剧下降。现在网络上已经出现‘我们为什么还要报考一般大学’的争 论,这可能导致非重点院校招生困难。”
记者了解到,公费确实成为部分非重点院校招揽生源的重要途径。2012年,上海理工大学对计划外学生实行补贴,实现研究生全部公费,当年的报考人数上涨了30%。在专业调剂时,申请调剂到全公费专业的人数“爆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媒体表示,部属高校、重点高校集纳了较多的国家投入和优势的办学资源,在实行收费的同时,往往有能力建立奖助学金体系,优化研究生选拔、培养机制;相比之下,普通高校、地方高校用奖助学金覆盖研究生教育的能力有限,提供的资助机会和力度都会受到影响。
对此,曾在广西教育厅学位办工作过的百色学院副院长常军胜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除去东部个别地方高校,绝大部分地方高校研究生的生均事业经费拨款金额都严重低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也较差。这样的经费水平,恐难以保证地方高校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
此外,地方高校也难以像部属高校那样,“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常军胜说,他曾经看过一份调查报告,中部地区某高校 2008年硕士生导师人均只有0.34个课题,相当于每3位硕士生导师中只有一位有科研课题。这样的情况,恐难以建立有效的导师资助制,让学生有效参与到 科研中来。
“因此,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定位,要适度发展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常军胜说,“这样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才能办出特色与水平。”还有学者认为,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可能会对冷门专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别敦荣提出,在“双轨制”阶段,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增加冷门学科专业的公 费
生比例,提升冷门专业的吸引力,而当这些专业取消公费以后,考生有可能失去报考动力,导致冷门愈冷的情况。“对某些学科,包括基础学科和高危艰苦行业相 关的专业,应该有所扶持,起到调节和平衡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的作用。”而在卢卫东看来,研究生学费与资助政策改革,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化研究生学科结构的好机会。“以历史专业为例,现在历史学博士点太多,而信 息时代所需的计算机科学博士点却太少。这项改革有利于淘汰那些就业率低、市场不需要而导致招生困难的专业,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生教 育学科结构规模调节机制。”
能不能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有助于增强学生积极性,但仍需配套措施跟进
研究生收费改革,被很多学者寄予厚望,认为其能够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突破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熊丙奇就曾指出:“奖学金机制完全可以产生‘鲇鱼效应’,盘活研究生教育。”
熊丙奇认为,学校根据学生的求学情况,动态评定奖学金,能激励学生努力求学,而不是在学校里混日子,这样能形成学生强、学校更强的良性循环。
事实上,从学生的反馈来看,研究生收费的改革确实打破了以往“吃大锅饭”的格局。北京师范大学2011级文艺学硕士吴健表示:“这是一件好事,提高了我们的积极性,有利于多出成果,改革的结果是‘能者多得’。”
陈铭泉(化名)是同济大学2009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入学时只获得了二等奖学金3000元,个人还需要负担其余7000元学费。入学后,他严 格要求自己,不仅专业课上表现突出,还发表了一些学术成果。二年级时,陈铭泉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获得了一等奖学金一万元。“过去一考定终身的收费方式,确 实存在部分学生混日子的现象,也打击了那些刻苦学习学生的积极性。”陈铭泉深有感触地说。
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导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鲍威副教授2009年的调研显示,在试点高校中,奖助力度对学生 学科成绩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奖助金体系对提升学生学业表现具有显著成效;研究生获得资助的力度对导师重视科研能力培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反映了奖助体系中对导师课题经费出资责任的强化,有效地促进了导师对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视,激励了导师的科研指导责任。
华东师范大学韩映雄副教授2010年对参加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院校和未参加院校进行了对照研究,调查发现,培养机制改革对学生课堂参与意识、课外学习时间有显著影响,参加改革院校比未参加改革的院校研究生课堂参与意识强烈,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也显著增加,对学业成绩更为重视。
不过,两位学者的实证研究也显示,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对学生科研和学术能力的提升产生显著影响。韩映雄发现,参加改革院校与未参加改革院校在学生论文发表数量上没有显著差异。鲍威也发现,收费制度的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没有显著影响。
这一点,在作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的别敦荣那里也得到了印证。他感觉,改革前后,研究生的学业表现和科研创新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
“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跟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直接的正相关的逻辑关系。”别敦荣指出,并不能说从公 费改成收费,研究生学习表现就一定能得到改善,科研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只是研究生培养机制综合改革的一环,要提高研究生培 养质量,还需要出台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政策。配套政策的缺失会影响改革的推进。
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在2012年发布的《关于改革我国研究生教育投入体制机制的政策建议报告》中也明确提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 革的根本点是科教结合,将研究生的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较高的美国和英国,给予学术型研究生的政府拨款主要整 合在其科研拨款体系中。
王蓉指出,目前推行的“全收费、全拨款、‘高而广’资助”的模式,尽管能够解决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但并未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质量 问题——科教结合不足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当前,研究生教育在筛选、发掘、培养人才方面都遇到很多挑战,投入机制体制的改革,必须针对这些挑战提出整 体性的应对方案。
第三篇:班级管理中的“鲇鱼效应”
班级管理中的“鲇鱼效应”
河北省迁安市大崔庄镇上金山院小学 时红军 杜丽华 曾读过这样一段故事: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当他们回到港口,往往鱼死满舱而引起鱼价大跌。于是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一个方法:在鱼舱里放进几条鲇鱼,鲇鱼生性好动,四处乱游,大量的沙丁鱼因见到几个“异己活跃分子”,便也加速游动,增强了机体的活动量,存活几率大大增加。这种利用鲇鱼以增大沙丁鱼活动频率、激发其活力、使其保活期得以延续的现象,被称为“鲇鱼效应”。
如果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比做沙丁鱼,那么,同龄同趣、能力相差无几的一群学生在一起,只会使他们之间“相安无事”,缺乏竞争,整个班级死气沉沉,缺乏朝气和活力。只有在班级这个“船舱”中放进几条生机勃勃的“鲇鱼”,才能打破沉闷,起到一潮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班级建设开创新局面。
这里的“鲇鱼”,指的就是对某一项或某几项活动有着强烈兴趣且思想进步、思维活跃、能力较强、学习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当然也包括起率先垂范的教师。班里的“鲇鱼”们出类拔萃的成绩,相对较广泛的兴趣爱好,较宽阔的视野,以及他们受到学校及老师的表扬和奖励等,都会在班级引起强烈反响,使大家产生必要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激发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进而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除此之外,教师的以身作则也会引起学生的尊敬与模仿。在教育教学中“鲇鱼效应”给了我重要的启示。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一、榜样激励
榜样激励就是利用模范人物的优秀思想和良好行为来教育学生,使学生通过感染来接受榜样人物典型事迹的影响,从而自觉地模仿榜样人物的样板行为,以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法。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的就是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人总是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以确立自己的价值,这种内驱力使人们自觉地向已获得广泛认可的 “榜样”靠近。榜样不仅影响他们的思想认识,具体告诉他们应如何去做,而且熏陶他们的情感,从内心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他们下决心去做,促使他们形成优秀的品质。在班级管理中,恰当地树立榜样,可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在班级管理中,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让班上学习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让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班或我们的周围,找一个学习或奋斗的目标,确立自己努力的方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有可塑性的,看到同学比自己好,会奋起直追。我班有几个男生刚上五年级时,作业书写非常不认真,于是我每天表扬那些作业认真的同学,并把这些字迹工整清楚的作业贴在墙上让同学们欣赏,还用一种鼓励的语言提示其他同学:“只要你们努力,信你们一定也能写好”一周下来,班里的作业情况就大为好转,就连写字最潦草的同学也能写出较为公正的作业了,同时,他也成为作业进步最大标兵,同学们学习的新榜样。所以,恰如其分地宣传公众性的、校内的、班内的先进人物及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对加强学生思想工作能取得行之有效的激励作用。
二、责任激励。
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让团体成员以不同的形式参与集体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对于提高他们的责任感、改善心理氛围,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和工作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这些成员在班级管理中主要指班委干部。他的产生由原来的“点兵点将”和“毛遂自荐”到现在的“班干部轮流制”,后者就是责任激励的一个具体表现,它是在责任不变的前提下,经常更换责任人,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找到自己的特长,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如有一个学生课上不会听讲,课下打架斗殴,因此同学们都对他有偏见,不愿和他一起学习玩耍。通过“班干部轮流制”的开展,使他改头换面。他看到班里的其他临时班干部们,把班级体育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于是他为了做好班干部,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不断地完善自己,终于在他任期内伴我班班级带得有声有色,学习纪律都有很大进步,令同学们刮目相看刮目相看。责任激励使班级形成了一种既富挑战性,又有一定群体压力的情景和氛围,打破了原先班级中一成不变的沉闷现象,激发了同学的士气和活力,强化了责任意识。它带来的是无尽的锐气、朝气,是必胜的信念,是永无止境的力量源泉。
三、荣誉激励。
荣誉是一个令人瞩目的追求目标。管仲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见自古人们就把“知荣辱”视为高于物质需求之上的精神需求。人同此心,心存此理,教育学生时,荣誉激励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少年儿童缺乏韧劲儿,有了进步不及时鼓励,就很难坚持下去,这就要求采用荣誉激励,只要发现学生微小的闪光点,就及时进行鼓励、表扬。这样他所发的光环越照越大,使学生把一时的进步变为永恒的进步。巧给学生封“雅号”就是荣誉激励措施的一个事例。因为给学生封“雅号”是老师对学生个性才能的一种肯定和褒扬,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具体表现,例如:各项校内外活动、竞赛及日常行为中,把画画好的同学封为“神笔小画家”;把唱歌好同学称为“金嗓子;称精通国内外大事实事的同学为“小灵通”,称课外知识渊博的同学为“小博士”,称经常助人为乐的同学为“活雷锋”;经常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同学奉为“智囊”等等。这样一个个小小的“雅号”既是学生进取的动力和压力,又激发学生珍惜“荣誉”,带来“一花引来百花开”的良好教育效果,并号召全体同学锲而不舍地努力,在将来的生活中将“雅号”变为现实。荣誉激励为学生提供了发现、巩固、发展自我之长,对比、寻找、克服自我之短的成长机会,学生在优秀学员的激励下,加速了自我完善的过程。
四、爱心激励。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爱的教育》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教育中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为无水之地,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这也就是说,老师的爱心是教书育人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作为一名学生也会从老师的行为中感到教师那颗慈母般的心,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这样,他们的道德行为在老师的爱心激励下更加规范。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它不仅是语言,更是行动,在与学生交往的细微之中,处处可见班主任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与体贴:它是在学生没吃早饭时的一块面包;它是学生伤心时的一块纸巾和一句暖人心田的话语;它是学生成功时的一句真心祝福;它是学生迷失方向时的一盏指路明灯;它是学生一蹶不振时的一剂良药;它是学生骄傲自满时的一杯清脑茶……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将老师的爱心变为他前进的动力,是“一曝十寒”所难以凑效的。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爱的激励,她将颗颗充溢着爱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再用爱凝成营养丰富的水肥,用心浇灌,颗颗爱心之种必将在片片沃土中生根发芽,形成生机勃勃的无限葱笼。
五、目标激励
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目标之所以能引起人的积极活动动机,除了人对其产生的需要外,主要因为它对人具有吸引力并产生积极的情感。目标的吸引力越大,其导致的动机越强。理想信念是人的行为最有力、最复杂和最高的动机。世界观、价值观决定人的动机和行为水平。一个班级制定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如同黑夜里有了光明,为集体前进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目标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了切实可行的标准,并在行为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实现目标的兴趣,不断反馈信息,调节、矫正自己的行为,保持良好的情绪,向个体目标奋进,从而推动整个班集体前进。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为学生设定的目标越是切近学生的实际,越是符合学生的目前需要,就越能激发起学生的进取心和积极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应区别对待: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应帮助他们建立正确、适当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就是我们常说的“跳一跳摘到桃子”,让他们在不断实现目标的心理优势下,继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比较优秀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建立较高的、长远的目标,并他们为实现目标创造环境、提供条件。当目标一旦确定,就要定期对目标实施和完成的情况进行考核,督促学生顺利实现预定的目标。
“鲇鱼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远不止这些,方法还很多,有待于我们班级工作者去不断探索研究。但不管使用哪一种激励措施,我们都要把激励措施作为一种手段来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我们的学生——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具有活泼向上、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鲇鱼带活了沙丁鱼,而“活跃分子”带活了班集体。而作为班级管理者的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向班集体中放入充满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鲇鱼”,建立起永远充斥着新鲜血液的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为祖国培育出合格创新人才。
第四篇:IOS培训带来巨大效应
IOS培训带来巨大效应,深圳iPhone应用程序开发班
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当前市场上的iOS程序员是供小于求,只要把技术学好,那将会是一笔财富。
就目前情况来看,对于iOS开发方面人才还是比较欠缺的,有很多公司都缺少iOS高级高发师。如果想知道学习iOS有没有前途,那么还是先弄明白什么是iOS吧!iOS是运行于iPhone、iPod touch以及iPad设备的操作系统,它管理设备硬件并为手机本地应用程序的实现提供基础技术。由此可以看出来,现在国内是缺这种人才的,有限的iOS开发人才成了国内企业必争的资源。总而言之,有了技术到哪都吃的开。
据了解,iPhone在全球拥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市场,使应用开发公司开始争抢iOS开发者。另外,由于iOS系统开发技术走在全球手机系统的前端,其他系统平台应用开发公司和系统研发公司也在同时高薪挖角。有72%的公司都在招聘iOS平台开发人才,有38%的招聘公司表示,iOS平台开发经验比其它平台的开发经验更能够得到公司的喜欢。
苹果公司的App Store,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软件发布、推广及销售平台,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软件发布平台;iPhone及iPad用户大多为高端用户,支付能力强,并且有为iOS应用买单的习惯。因 此,如果你有好的创意,很容易就可以将你的软件发布到App Stroe上直接销售,相对于其它智能终端平台,iOS平台的程序员创业更容易获得成功。苹果为开发者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工具,以帮助他们创造出伟大的应用程序,再加上强健的生态系统和市场,为果粉们提供了安全、便捷的方式来发现这些优秀的应用。苹果还向开发者们提供了多种盈利方式,包括应用内支付、订阅和广告等手段帮助他们实现盈利,并帮助开发者们在 App Store 和其它地方进行应用推广。苹果公司也表示将继续投资为开发者提供最好的生态系统使他们能够创建出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应用程序。
由于iOS平台开发的进入门槛比较高(iOS编程学起来比其它平台难度大一点,相关资料及资源少,并且成为一名真正的iOS程序员必要配置相关设备,比如MacBook笔记本、iPad、iPhone等,这些设备少则7、8K多则上万元,价格昂贵),因此相对于Android及Window Phone等其它智能终端平台,iOS程序员的工资最高。iOS程序员比其它智能终端平台的程序员工资要高出
20%-50%,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公司如果给Android程序员开8K工资,则同等职位的iOS程序员则至少1万。
如果大概了解了现在的iOS培训市场,有兴趣的话可以到鲲鹏学习一下,可以从鲲鹏学员那里多了解一下有关鲲鹏讲师和一些其它情况,鲲鹏学院拥有iOS方面的专家及一些高级讲师,讲师们都得到了学员们的认可,他们用自己对iOS开发方面独到的见解为学员们讲课,可以轻松简单的让学员们理解。
第五篇:大学生士兵发言稿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对于大学生活我是既陌生又熟悉,熟悉的是在2009年,那时的我已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才刚刚体会大学生活之际,却又不得不离开她;陌生的是离开母校三年之后,我作为新生再次投入她的怀抱,使我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希望。
我想我是幸运的,在见证了母校的变迁,由过去到未来,它的变化让我惊喜不已。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人文气息,我都深深的感受着它所带给我的喜悦。大学生活将是一个全新的体验,是生命中最崭新、最能展现个性的几年。在大学里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和生活方式,作为新生的我们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树立远大理想,在认真学好每一门基础公共课及专业课的同时,考取英语、计算机等各种技能等级证书,广泛听取各种学术讲座;积极踊跃的向党组织靠拢,使自身知识一天天增加,思想领域一天天拓宽,逐渐走向成熟,完善。
大学不仅仅是未来三年里我们学习的场所,更是我们生活的地方。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的守护,我们需要学会照顾自己,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学会相互交流与帮助。一句关切的问候,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也许现在坐在你身边的那个陌生的人,就将成为我们未来人生路上最值得信赖的伙伴。
大学是开放的,这里有五彩斑斓的校园文化生活,团委、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也是同学们交流的空间,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处世能力等在这里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这里也有投身社会的各种实践机会,一个个难得的机遇,一个个严峻的挑战都将随着大学之门的敞开向我们迎来,一种全新的生活正等待着我们来创造,一幅美好的蓝图正期待着我们来描绘。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