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解读 重点领域投资机会分析(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00:3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解读 重点领域投资机会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解读 重点领域投资机会分析》。

第一篇:战略性新兴产业解读 重点领域投资机会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解读 重点领域投资机会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世界各国为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大力关注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现阶段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发展以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

在此背景下,相关企业应积极挖掘行业内投资机会,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价值链制高点,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利用资本的放大效应快速做大做强。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将积极创新融资渠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后盾,加快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重点领域投资机会分析

从投资机会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节能环保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首要产业,目前正处于外部发展环境最为良好的黄金期,“十二五”期间投资水平将处于历史高位,细分市场各显投资机会:固废处理行业整体处于投资高峰期,污水处理市场运行平稳正孕育新的投资机会,大气治理脱硝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开发领域和设备具有良好发展前景,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兴起也为我国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领域带来巨大投资机会。

——新能源汽车

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是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全面融入全球汽车产业的增长与变革进程中。电池、电机和电控等关键环节孕育着较大的投资机会。就动力电池而言,技术含量较高的正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以及电池管理系统将分享行业成长利润。

——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是技术和产业革命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将此前分离的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实现业务融合,形成更加完整、更加丰富的产业链条。在业务领域,竞争加剧和渠道多元化均有利于业务价值的提升,并增加内容提供商的收入来源,促进终端业务的融合。在基础网络设施领域,随着广电网络投资主体的确立,将进一步推动、落实广电网络双向改造、骨干网和承载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使设备商从业务推广中受益。

——物联网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效度,提升了社会和企业信息化层次和水平。在半导体传感器和RFID领域,传感器研发过程长,自动化难度大,但具有相当大的投资价值;RFID是“物联网”概念中的核心技术,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宽带网络领域,用户业务应用需求导致3G网络建设、FTTX、专网建设等成为宽带网络发展主要拉动力,从而为该领域带来大量投资机会。在应用领域,智能交通、城市安防等行业传感技术成熟,政府扶持力度大,已经开始规模化应用,将成为近期行业应用与市场投资的热点。此外,长期来看,智能电网、医疗卫生、家庭、个人等领域的智能传感应用,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适于长期关注。

——高性能集成电路

高性能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产品中的核心部件,是产品技术含量的重要体现。按照集成电路产业细分IC设计、制造、封装及配套的设备、材料、服务平台各个发展链条,产业链之间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存在、发展。在芯片设计和产业化环节,关注芯片设计与整机结合,支持重点领域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开发,围绕典型应用投资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环节,关注集成器件制造(IDM)模式的集成电路企业发展,重点投资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65纳米及以下技术水平芯片生产线以及国内现有12英寸芯片生产线的扩产与改造升级,重点关注BGA、PGA、CSP、MCM、SIP等先进封装技术。在其他辅助环节,关注设计领域涉及的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EDA设计工具、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评测等方面,关注8~12英寸集成电路核心生产设备和原材料。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策略建议

从融资渠道来看,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先导性、可持续性、动态性等特点,从而对融资渠道的选择与创新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应合理利用政府杠杆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利用政府的产业扶持基金和科技创新基金。国家希望通过设立大批产业扶持资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地方政府往往通过政府无偿补贴、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培育本地优质企业发展。从企业的角度讲,应该深入理解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政府扶持类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产业扶持资金。一方面,通过争取政府无偿补贴、贷款贴息、科技专项基金等资金支持,有效缓解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寻求政府担保、产业基金投资,为企业注入政府信用,为后续融资铺平道路。

其次,应积极密切关注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动向,合理利用民间资本和外资。国发〔2010〕9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国发〔2010〕13号——《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投资建设节能减排、节水降耗、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从国家政策看,政府正在逐步放宽外资和民间资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限制。因此,企业要密切关注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积极关注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动向,合理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的融资渠道。

再次,要用活股权融资,重点关注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创投及私募股权基金以及产权交易等融资方式。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而言,股市融资非常符合高科技企业本身的高风险性对于筹资的要求。国外许多高科技企业都是依靠在创业板上市,来筹集企业的长期发展资金。中央和地方政府发起成立首批20家有中央财政参与的“国家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种中央、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三方资金整合下的创投新模式,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带来更多股权融资渠道和机会。

最后,在选择债权性融资时,应重点关注担保融资、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租赁以及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型债权融资方式。就高科技企业而言,其经营风险很大,而资金的流

动性和安全性较差,因此,债权人将要求高科技企业提供较高的风险溢酬。适度的引入政府信用和担保机构的担保,可以有效提高银行贷款的成功率。另外可以选择运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债权融资手段。

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建设。推动多层次、多元化融资体系建设,创新适合重点产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债券产品,积极引导和支持重点产业中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社会化的风险投资机制,支持和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依托产业基地、企业孵化器、孵化园区等产业集聚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规模。完善上市辅导机制,为符合条件的重点产业企业上市融资提供全方位服务。设立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着重用于支持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吸引优秀人才、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引进领军机构和支持重大社会公益性科技示范工程等,提升专项资金辐射带动作用。

在加快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方面,坚持产业为本,金融为用,不断完善投融资体系,提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透明度和市场化程度,科学安排科技发展专项基金,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不断创新和完善银政企合作模式,引导产业和金融充分融合,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据2月25日 经济观察报)

第二篇: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领域目录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主要领域目录

一、新能源(A)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一半,目前消耗已占到世界第二位,能源利用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大幅度上升,也日益凸显能源短缺的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及其传统工艺技术,使环境不堪重负。因此,要重点加快推进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能源革命,大力推动节能技术进步,加强节能监管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发展要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等。

A1.太阳能

A1.1.高效、低能耗、低成本晶体硅太阳光伏电池制备新工艺、组件技术及相关产品;

A1.2.高效、低成本、高稳定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

A1.3.并网光伏技术及相关产品;

A1.4.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相关产品;

A1.5.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

A1.6.太阳能热利用、光伏发电等综合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

A1.7.高效、低成本光伏、光热与建筑相结合的集成一体化实用技术及相关产品。

A2.风能

A2.1.适应中国气候、环境条件和制造水平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技术与产品;

A2.2.风电场监控、电网接入系统、发电量预测及调度匹配软件等配套技术与装置;

A2.3.提高风能发电质量、风电能的高效储存与转换的新技术与装备;

A2.4.大、中型风力发电机组产品的产业化。

A3.生物质能

A3.1.生物质气化和液化技术与装置;

A3.2.生物质固体燃料致密加工成型技术与装置;

A3.3.生物质固体燃料高效燃烧及供热技术与装置;

A3.4.生物质型煤加工成型技术与装置;

A3.5.非粮生物液体燃料生产技术与装置。

A4.核能

A4.1.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关键技术及设备;

A4.2.铀浓缩技术及关键设备;

A4.3.高性能燃料零件技术;

A4.4.铀钚混合氧化物燃料技术;

A4.5.先进乏燃料后处理技术;

A4.6.核辐射安全与监测技术;

A4.7.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处置技术;

A4.8.辐射防护材料、仪器及装置;

A4.9.快中子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技术。

二、节能环保(B)

节约能源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措施。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指出,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十一五”期间,平均年节能率为4.4%;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总体达到或接近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因此,研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或将已研发的节能技术集成应用,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约能源和优化用能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低水平消耗资源和对环境的高污染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两大制约因素,资源与环境问题正日益成为我国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根据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社会化需求,清洁化需求,循环化需求,以及科技创新机制导引下的市场化需求,必须倡导循环经济模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B1.高效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

B1.1.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的回收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

B1.2.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及相关产品

B1.3.建筑储能技术及相关产品

B1.4.智能电网技术及相关产品

B2.城市化快速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控制技术

B2.1.城市室内、室外空气污染控制技术

B2.2.城市基础环境保护设施二次污染防治关键技术

B2.3.城市社会源有害固体废物处置与二次污染防治和资源化技术

B2.4.城市其它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B3.乡镇现代化过程中环境污染控制和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

B3.1.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

B3.2.集约化养殖业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

B3.3.有机废弃物和生物产品加工废水(物)处理技术和设备

B3.4.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与设备

B4.污染行业的环境问题与技术

B4.1.重污染行业水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B4.2.重污染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B5.发展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

B5.1.重点行业污染减排和“零排放”关键技术

B5.2.水回用工艺技术和设备

B5.3.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回收处理技术

B5.4.清洁生产关键技术

B6.环境监测、应急和预警技术

B6.1.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B6.2.环境应急与常规监测仪器设备

B6.3.环境应急处理处置技术与设备

B7.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

B7.1.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的采矿、选矿技术

B7.2.共、伴生矿产的分选提取技术

B7.3.稀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B7.4.极低品位资源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

B8.资源、环境保护技术服务业

B8.1.工业污染治理专业环保设施运营服务

B8.2.市场化环境监测(包括室内空气)服务

B8.3.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处理设施的专业化运营服务

B9.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服务产业

B9.1.可再生能源与高效节能工艺技术、产品检测及系统管理服务

B9.2.推广并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技术服务机制

三、电动汽车(C)

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相关行业的关联度较强,带动度较大;汽车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经济技术实力的综合体现。需加快建立起以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重,以多能源动力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以及燃料电池关键部件为重点的研发和产业化布局,掌握电动汽车整车开发的关键技术,形成了各类电动汽车的开发能力,实现了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开发和商品化。

C1.汽车零部件前端研发项目

C1.1.混合动力技术,纯电动技术的研发

C1.2.电动车专用的各种传感器和电子元件的研发等。

C2.新型动力电池(组)、高性能电池(组)及其相关产品

C2.1.镍氢电池(组)与相关产品;

C2.2.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与相关产品;

C2.3.新型大容量、高功率电池与相关产品;

C2.4.电池(组)管理系统;

C2.5.动力电池与超级电容器高性价比关键材料;

C2.6.动力电池新型生产与测试技术装备。

C3.燃料电池、氢能、热电转换及其相关产品

C3.1.小型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及相关产品;

C3.2.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及产品;

C3.3.新型制氢技术与储存装置;

C3.4.实现热电转换技术的关键部件及其相关产品。

四、新材料(D)

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新材料是高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信息、生命、能源并称为现代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四大支柱。加强新材料的开发,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和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许多基础原材料以及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于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中国制造”总体水平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无论是推进大飞机、高速列车、电动汽车等重点工程,还是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都面临着一系列关键材料技术突破问题。必须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D1.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

D1.1.电子元器件用金属功能材料

D1.2.高性能功能陶瓷

D1.3.半导体材料

D1.4.人工晶体

D1.5.功能玻璃

D1.6.电子化学品

D2.新型功能材料

D2.1.特殊功能有色金属材料及应用制品

D2.2.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

D2.3.超导材料

D2.4.新型催化剂

D2.5.专用精细化学品

D2.6.生物医用材料

D3.高性能结构材料

D3.1.高性能金属材料

D3.2.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

D3.3.新型高强度玻璃;

D3.4.特殊性能合金及粉末冶金新材料

D3.5.低成本、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

D3.6.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应用

D3.7.高性能结构陶瓷

D4.超细、纳米粉体制备、成型及加工

D4.1.高质量的结构陶瓷与功能陶瓷用陶瓷原料;

D4.2.低成本、节能和无污染制备高纯超细粉、纳米粉体和多功能复合粉体;

D4.3.组织均

一、或结构功能一体化、或梯度化的先进粉体成型;

D4.4.粉末材料的节能快速致密烧结及低温烧结。

D4.5.分子组装制备超细功能材料

D4.6.结构、形态及尺寸可控和表面性质可控超细无机功能材料应用

D5.新材料技术服务业

D5.1.新材料产品研发技术服务

D5.2.拓展产品产业链技术服务

D5.3.产品技术的集成创新服务

五、生物医药(E)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生物技术已从一个广泛应用的基本实验技术演化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渗透到科研、农业、医药卫生、轻化工业、环境改良、制药工业等技术和经济领域。生物技术在现代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环境、能源和人口四个基本物质要素中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要把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突破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度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干细胞研究促进了再生医学的发展,是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之后的又一场医疗革命。要力争在干细胞研究的更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同时要高度重视、切实防范干细胞研究引发的伦理问题。

E1.生物育种

E1.1.高产、优质、多抗、高效、专用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与产业化

E1.2.优质、大宗畜禽、水产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

E1.3.抗虫、抗旱、强抗逆能力林木新品种

E2.医药生物技术

E2.1.新型疫苗

E2.2.基因工程药物

E2.3.重大疾病的基因治疗

E2.4.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

E2.5.核酸类药物

E2.6.生物芯片技术及产品

E2.7.生物技术加工天然药物

E2.8.生物分离、装置、试剂及相关检测试剂

E2.9.干细胞技术、RNAi技术、纳米技术、模拟多肽、多肽修饰技术及其产品

E3.创新药物

E3.1.化药创新药物

E3.2.中药创新药物

E3.3.重大工艺创新的药物及药物中间体

E4.新剂型、制剂技术及产品

E4.1.缓、控释制剂——固体、液体及复方

E4.2.靶向给药系统

E4.3.新制剂技术

E4.4.其它新制剂(新型复方制剂、固体分散制剂、口腔速溶制剂以及新型吸入给药制剂等)

E4.5.制剂新辅料

E5.医疗仪器技术、设备与医学专用软件

E5.1.医学影像技术产品

E5.2.治疗、急救及康复技术产品

E5.3.电生理检测、监护设备与传感器

E5.4.医学检验技术设备

E5.5.专用手术器械

E5.6.医学专用网络环境下软件产品

E5.7.面向社区医疗健康的数字化诊疗集成系统

E6.生物医药技术服务业

E6.1.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和测试

E6.2.生物、医药的研究开发评价服务

E6.3.研究开发新型制剂的技术服务

E6.4.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

六、信息产业(F)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电子信息领域的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先进文化传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信息网络产业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升级,传感网和物联网方兴未艾。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F1.软件产品

F1.1.系统软件

F1.2.支撑软件

F1.3.商品化的应用软件

F2.微电子技术

F2.1.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开发

F2.2.集成电路产品设计开发

F2.3.集成电路封装技术

F2.4.集成电路测试

F2.5.集成光电子器件

F3.计算机和终端产品

F3.1.手持和移动计算机(HPC、PPC、PDA);

F3.2.具有特定功能的行业应用终端,如金融、公安、税务、教育、交通、民政等行业的应用中,集信息采集(如条形码、RFID、视频等)、认证支付和无线连接等功能的便携式智能终端等;

F3.3.基于电信网络或/和计算机网络的智能终端;

F3.4.基于GPS、GIS和无线通讯技术等的车载、船载定位与管理终端等;

F3.5.适合某种网络环境的机顶盒,如IPTV机顶盒等。

F4.各类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关键部件

F4.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外围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等产品的开发、生产;

F4.2.计算机外围设备的关键部件,如消耗类部件的产业化;

F4.3.计算机等产品使用的安全存储设备,包括海量存储、移动存储等设备;

F4.4.基于USB技术、蓝牙技术、闪联技术标准的各类产品和外设;

F4.5.基于标识管理和强认证技术的外设产品;

F4.6.基于视频、射频等识别技术和功能的各类产品和外设。

F5.网络产品

F5.1.应用于企业网和行业专网的网络管理软件产品;

F5.2.ISP、ICP的增值业务软件和应用平台等;

F5.3.用于企业和家庭的中、低端无线网络产品,如无线接入点、无线网关、无线网桥、无线路由器、无线网卡等产品;以及近距离(几米到十几米)无线产品,如蓝牙产品、UWB产品等;

F5.4.家庭用的网络类产品如家用路由器、数字家庭网关等,以及其中自主产权的芯片、模块、软件等;

F5.5.支持IPv4向IPv6过渡的中、低端网络设备和终端;

F5.6.支持可信计算的网络产品。

F5.7.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

F5.8.传感器网络节点、软件和系统

F5.9.物联网核心芯片、传感器及系统集成开发应用

F6.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

F6.1.空间数据获取系统,如低空遥感系统、基于导航定位的精密测量与检测系统、与PDA及移动通信部件一体化的数据获取设备等产品;

F6.2.导航定位综合应用集成系统,如基于“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主动/被动的导航、定位设备及公众服务等产品;

F6.3.支持基于位置服务(LBS)功能的应用系统平台和便携终端产品。

F6.4.时空数据库的构建及其应用,例如国土行业的地籍库和历史库的构建及其应用。

F7.通信产品

F7.1.光传输产品

F7.2.小型接入设备

F7.3.无线接入产品

F7.4.移动通信系统的配套产品

F7.5.软交换和VoIP系统

F7.6.业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

F7.7.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

F7.8.3F通信系统的配套产品

F8.新型电子元器件

F8.1.半导体发光二极管

F8.2.片式元件和集成无源元件

F8.3.片式半导体器件

F8.4.大功率半导体器件

F8.5.中高档机电组件

F9.信息安全产品

F9.1.安全测评类产品

F9.2.安全管理类产品

F9.3.安全应用类产品

F9.4.安全基础类产品

F9.5.网络安全类产品

F9.6.专用安全类产品

F10.智能交通产品

F10.1.先进的交通管理和控制系统

F10.2.交通基础信息采集、处理设备和软件系统

F10.3.先进的公共交通管理设备和系统

F10.4.车载电子设备和系统

F11.信息技术服务业

F11.1.现代物流服务

F11.2.软件研发及开发服务

F11.3.集成电路设计和测试服务

F11.4.业务流程外包(BPO)服务

F11.5.信息安全服务

F11.6.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

F11.7.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数字内容服务

七、高端制造业(G)

1、高端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

当前,世界上涌现出了一些工业强国,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企业、技术、市场、产业等方面具有“全面强势”型的一流工业强国,如美国、日本和德国;二是整体处于优势但局部强势明显的工业强国,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三是局部强势突出型的工业强国,如瑞士、韩国等。

从这些工业强国来看,都拥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高端制造产业群,具备以下特征:企业国际竞争力强,技术创新能力一流,产业集群国际领先,工业体系绿色环保,文化、教育、生产性服务业等软实力突出。

由此可见,工业大国主要靠规模取胜,工业强国必须要在技术、品牌、管理、创新等方面具备综合优势。中国要实现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战略转型,一定要大力发展全球领先的高端制造产业。

2、高端制造产业是现代制造产业的高端部分。

高端制造产业一般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具有技术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等特点。高端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我国发展高端制造产业的目标是通过产业升级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高端产品国产化、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化。发展高端制造产业,一方面要瞄准全球生产体系的高端,大力发展具有较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立足我国制造业基础,着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汽车、纺织等传统制造业由加工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高端制造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装备制造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领域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装备制造产业中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是发展高端制造产业的核心和关键。尽管我国已是一个装备制造业大国,但我国装备制造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一些高端装备如半导体加工设备、深水海洋石油装备、百万吨乙烯装置中的大型压缩机组等几乎全部依靠进口,高端自动控制系统如飞机导航仪器仪表、精密高档轴承、高速列车刹车系统等也基本由国外垄断。中国高端制造产业发展,一定要发展拥有自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第三篇: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析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析

摘 要: 昌吉回族自治州正处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重大。当前昌吉回族自治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面临不少制度障碍。立足昌吉回族自治州主导行业的现实基础和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昌吉回族自治州今后应重点培育和发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昌吉回族自治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需要从机制上进行创新,应着重在科技体制机制、人才建设、投资发展软环境、投融资机制、政府支持机制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

关键词: 昌吉回族自治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制障碍;机制创新;飞地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2.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3.0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要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1]2009年5月,李克强同志在“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自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2010年9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进一步要求各级部门要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步伐。

昌吉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昌吉州”)党委第十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略。昌吉州正处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必须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努力摆脱对低端产业、粗放式发展路径的依赖,加快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夯实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一、当前昌吉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基础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

近年来,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与相对优越的发展条件。国家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产业领域,除新能源汽车外,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都在昌吉州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如此齐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种类集中于一个区域之内,这在新疆是不多见的,比如昌吉州的新能源产业领域,以煤制洁净燃料产业为主,初步形成了太阳能光伏产业、风能产业、非常规油气能源产业等能源产业布局,特别是煤制天然气、煤制清洁合成油等产业在全国都具有示范引导作用。截至2013年底,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工业产值90.02亿元,约占昌吉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54%。(详见表1)

(二)强势企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目前,在昌吉州工业经济领域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强势企业,已成为推动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特变电工的发展轨迹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特变电工创建了我国输变电领域的自主创新平台,变压器产品年产能已居世界第一位,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一等奖3次,攻克了节能环保、清洁输变电前沿领域的一大批世界性课题,掌握了代表世界节能输变电最高水平的核心技术。特变电工已累计申请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800余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49项,包括IEC标准2项。“十一五”时期,实现103项自主技术重大突破,其中28项产品填补世界空白。昌吉州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目前昌吉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7家,强势企业在带动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导作用进一步凸显。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条件日趋优化

首先是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昌吉州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新兴业态的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强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了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不断优化创新金融资源配置,金融创新对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导作用不断加强。其次是人才工作机制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优化。昌吉州在全疆率先建立人才工作室制度,发挥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大师的传帮带作用,使骨干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在学术水平、技术攻关能力、科技成果取得与转化等方面获得显著成效,已建立了企业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6个,先后有2名院士和19名博士进站工作;建立了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研发机构,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当前昌吉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制障碍

(一)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弱

1.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调研中发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成为昌吉州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性问题。企业普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规模以上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多,有一半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没有科技创新活动;就是拥有研发中心的重点企业,也大多处于应对市场需求的短平快项目开发水平。昌吉州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即R&D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全疆仍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见表2)发展科技的基础力量仍然薄弱。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水平较低。科技创新平台总体上建设层次还不高,方向不明确,传统行业平台建设数量较多,而新兴产业缺乏创新平台支撑;平台服务能力较弱,提供深层次服务的平台数量较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亟须提高;缺乏有效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和制度保障,还未从制度层面建立起科技资源协同合作、优化整合、互通共享的运行机制。

(二)人才建设机制不健全,高层次和创新型人才紧缺

1.人才的数量、结构及布局不合理。昌吉州高层次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短缺,国家级、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较少;熟悉传统产业人才多,熟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少;东部地区人才相对不足,基层一线人才匮乏。截至2012年底,全州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只有18.2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还未达到20%,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仅有2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紧缺。

2.人才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受区域氛围、配套环境、成长空间、城镇化水平等多方面条件限制,不仅缺乏本区域人才,也缺乏大量吸引外地高层次人才长期在昌吉工作的条件,难以对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形成足够的吸引力,领军人才及核心团队形成困难,直接影响了关键技术和高精尖技术的研发,原发性创新能力远远不足。高端人才紧缺将成为制约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首位因素。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展的软环境仍需改善

根据对昌吉州5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抽样调查(发放1 000份调查问卷,回收989份,有效问卷946份)结果表明,投资者认为昌吉州的投资软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在产业发展环境方面,14.6%的调查对象认为不理想;在管理服务方面,17.1%的调查对象认为严重滞后;调查对象认为主要有6大项目制约要素,(详见表3)依次排序为:资金筹措难(34.1%),技术人才少(17.1%),管理服务严重滞后(14.6),项目报批难(12.2),征地交地难(7.3%),人员流动大(4.9%)。在调研中发现存在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办事程序及流程过于繁杂。虽然审批体制已做改革,审批程序也有业务流程图,但依然比较繁琐和复杂。签约后在办理一些具体项目手续时,投资者不清楚办理程序应先办什么、后办什么,应先到哪个部门、后到哪个部门或应提交哪些相关材料和证明,跑了冤枉路而拖延了时间。

2.跟踪服务跟不上。一些部门没有摆正管理和服务的关系,重管理轻服务,甚至形成了管理就是审批、服务就是办证的情况,项目管理上缺乏有力地协调配合,管理出现漏洞,致使一些投资商在项目启动后不履行合同。就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投资者认为政府主要应该在5个方面改进服务(见表4,此处调查问卷所设计的题目为多项选择,所统计的数据是选择次数)依次排序为:帮助项目报批(68.3%),加强项目协商(56.1%),开展银企对接(48.8%),帮助技术对接(36.6%),加强项目督查(22.0%)。

3.政策的配套性和灵活性差。昌吉州各级政府虽制定了招商引资的各种优惠政策,但一些政策到了下面执行走样,导致歪曲执行了上面的政策。另外,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导致政府不能或难以履行承诺,集中反映在土地征用、税收返还、拆迁和免交税收等方面,于是企业与有关部门发生矛盾,并由此认为政府诚信度不够,导致不少外来企业更倾向于向风险低、见效快的产业进行投资,再加上目前尚未出现比较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企业投资动力明显不足。

(四)政府支持机制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要求

1.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级政府管理经验尚且不足,对于政府推动和市场主导的功能定位及协同互动关系把握还不够准确,加之体制上的部门分割,致使决策协调难度较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上下联动配合、多方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还未健全,政府支持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2.投融资体系不健全。当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投融资体系尚不健全,政府支持方式、政策体系以及使用和管理机制都亟待完善。就财政政策而言,存在着资金使用和管理分散、重点领域投资不足、缺乏稳定持久的投入支持机制等问题;就税收政策而言,相关奖励政策还不够健全;就金融政策而言,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缺乏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过于狭窄,融资规模偏小、融资机制还不够灵活。目前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场外交易、风险投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支撑和政策性融资支撑等制度还处于空白状态。

三、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一)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方向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把握好一些基本的原则。就昌吉州而言,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要注意把握四个方面的问题:

1.要有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长期稳定而广阔的市场需求,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生动力。应“选择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业进行支撑,产业收入弹性大于1,需求增长率就会快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随着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这类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份额会越来越大”。[2]11

2.要有较好的经济技术效益。技术上一定要有创新性,要保证其核心技术在一定时期内不至于落伍,并切实能对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起到直接支撑作用。

3.要具备产业基础且能带动相关产业兴起。只有选择和昌吉州本区域产业关联效应较大的领域重点发展,才能促使产业发展潜力得到更大释放,才能对整个产业体系有足够的拉动和引领作用,加速推进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4.要有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应紧密结合昌吉州现有的产业基础,选择那些产业链条长、适于形成集群的产业,尽快形成创新活跃的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二)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立足昌吉州主导行业的现实发展基础和转型升级的方向,昌吉州今后一段时间需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确定为: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输变电装备制造产业、化工新材料产业、生物农业及生物制造产业、煤制洁净燃料产业。

(三)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7年,全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以上,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昌吉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增加值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15%,为昌吉州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加快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的对策建议

机制创新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必由之路。要实现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必须通过综合性的机制创新来实现。

(一)创新科技体制机制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心环节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

1.创新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机制。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一是要尽快建立起共享服务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社会化评价机制、社会化资源共享管理体制、可持续投入机制、强化激励机制以及加强基础研究、推进交流合作等平台建设的保障措施。二是要尽快建立平台高效运行的服务机制。要建立起既遵循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又能促进自身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技术委员会咨询、理事会决策、运行绩效评估考核、运行补贴、重大事项报告、产学研合作等项制度。

2.多管齐下,全方位提升创新平台。一是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围绕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和高水平企业研究院。二是要加快推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步伐。要扶持建立各种形式的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支持组建产学研用相互结合的研究开发联合体,形成产学研用合作共生的长效机制。三是要大力扶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要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积极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充分挖掘企业科研设备和人才优势,加快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步伐,积极引导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企业标准化研究,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

3.大力开展模式创新,形成多元投入格局。今后要把“借脑引智”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来抓。可以由企业结合自身产业需求,引进专业性强的研究机构,或者进行市场化合作,亦可由政府为主引进高校共建创新载体,做到两轮驱动。既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又要促使企业提高消化吸收的投入比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现象。政府的科技投入要从支持企业科技项目为主转向优先支持平台建设发展,要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投入主体,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社会投资,要加强和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平台建设提供快捷的融资服务。

(二)创新人才制度建设机制

一个人才可带动一个产业,一批人才就会拉动一个地区的发展,人才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昌吉州必须要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优势。要积极引进和培育一大批高端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带动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昌吉学院和各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实用型的创新人才为教学目标,把学校的发展与昌吉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善于用市场经济的方式解决发展中的资金及人才瓶颈制约;要依托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工程项目及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着力培育掌握专业知识、具备熟练技能、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各类优秀人才。

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要大力实施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发挥领军人才在拓展市场、带动产业、集聚项目及人才上的引领作用。要努力将一批学有所长的高校毕业生、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者和业有所成的企业家吸引到昌吉州。在路径上,实施高校对接,根据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积极主动与重点院校沟通联络,将人才需求发布到各院校网站上;要积极拓宽选才视野,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发布紧缺人才需求情况,如主动与人才中介及猎头公司联系,委托招聘紧缺型人才或通过外来人才协会引进人才。

3.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要在昌吉州建立重才、爱才、用才的新机制,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氛围。在路径上,要切实解决好高层次人才实际存在的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及住房等问题,鼓励企业自建商品住房给高层次人才居住;要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可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以人力资本入股,按各自贡献份额分享利润的办法吸引人力资本,使人才的贡献和报酬相适应,客观反映人才的真正价值。

(三)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

1.完善“一站式”服务。一是要集中办结,提高效率。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以及和项目建设服务有关的服务项目全部集中至政务中心办理。要简化审批手续,缩短项目审批办结期限,大幅度提高项目审批效率。二是要不断优化、改进服务流程。各园区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及时公开政务信息,收集制作拟审批项目的基础材料以及格式文本、示范文本和材料样本,逐步完善服务功能。要利用网上预审等方法,切实提高审批速度。

2.构建服务型政府。一是要加强诚信建设。要大幅度简少行政审批,尽可能简化程序,营造勤、廉、高效的政务环境,例如对企业所需的土地,可以采取预留土地、分期划拨等方法,以加快审批进程;要着力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依法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大力推广公开招标和拍卖的方式,为投资者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切实起到基础性作用。二是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惩处力度。要把优化软环境的具体责任措施分解到各个单位、部门以及个人,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从制度上保证领导干部重视优化投资软环境问题。

3.发展“飞地经济”③,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在昌吉州建立若干个“飞地”工业园,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税收留成和GDP统计归属,转出地负责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落地项目形成的引资额、工业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在转出地和工业园之间进行合理的划分;也可以把工业园区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权售卖给国内外的投资公司,由投资公司主导成立“飞地”园区管委会,工业园区下放除司法以外的行政管理权限给“飞地”园区管委会,由投资公司进行开发,规定的年限到期后再全部移交给园区,使“飞地”经济成为拉动昌吉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优化投资环境的突破口。

(四)创新投融资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本需求量极大,需要高密度、高强度的资本投入,同时在不同阶段又具有不同的资金需求特征和风险特征,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特殊的投融资机制。

1.健全政策性投融资机制。可以专门筹集一笔财政资金,设立“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利用有限的自有资金与商业风险资本结合,组成定向投资基金,对信贷融资提供政府担保,鼓励风险投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要尽快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先导,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民间金融相结合,信贷与保险服务相结合,政策扶持与金融支持相结合,企业自主投入与信贷投入相结合的协同投入机制。

2.健全股权、债权融资机制。要放开金融机构进行股权直接投资的限制,鼓励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活动。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行业企业债券融资实行倾斜政策。

3.完善银行信贷融资机制。要充分发挥昌吉州多层次银行体系优势,加强“政银企”对接,鼓励银行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及项目的信贷优先支持。积极探索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开发推广技术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及股权质押融资等金融创新产品。要健全多层次担保体系,解决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五)创新政府支持机制

政府的扶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昌吉州各级政府要在科学布局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放在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上,进而助推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1.实施产业扶持政策和示范项目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费用及人力资本投资巨大,在成长的初始阶段面临着诸多风险,因而必须实施产业扶持政策和示范项目建设,帮助企业进行市场拓展。要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完善和落实政府采购及市场准入制度,在政府采购时优先采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要加强舆论引导,并采取价格补贴、税收优惠及产品应用示范等形式,刺激消费需求。

2.提供鼓励创新的制度安排。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实施促进科技进步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扶持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项目,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为技术创新和扩散应用提供补贴。今后既要对产生了重大技术突破的个人和单位予以重奖,也应对提出了新的商业、盈利和组织模式的个人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3.创新协调机制和服务机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由政府进行总体利益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多业务、多部门、多地区及多技术的分工协作,价值链分布广而长,需要政府不断完善协调机制,理顺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间的关系,减少不同利益集团的相互摩擦,促使该行业健康发展。

注释:

①根据昌吉州统计局编著的《昌吉州统计年鉴》(昌吉州金版印刷厂,2014年7月第1版)数据编制而成。

②根据自治区统计局编著的《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数据编制而成。

③“飞地经济”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http://,2010-10-18.[2]晏涛.对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2(1).

第四篇: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感悟心得体会

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感悟 心得体会

四季度伊始,安徽、重庆等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迎来密集开工。有关部门和地方正酝酿更大力度的财政金融投融资举措,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包括提供千万至数亿元的财政项目资金,大幅增加信贷、保险等中长期资金支持等,产业引导基金也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加速集结。业内预计,在多方加码投资系列利好下,未来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将达到 20%左右,成为“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全球每一次科技突破均会催生大量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国家能否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充分挖掘和发挥新兴技术的作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当前,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支撑。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冲击,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势上扬。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 2.9%,高于同期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4.2个百分点。以广州为例,前三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1.0%,其中三季度同比达到 7.9%,成绩亮眼。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贡献可观,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可以说,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

大新增长点增长极,不仅是增强自主创新与自我发展能力,应对全球变局的根本之策,也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并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势头强劲,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不断提升,但仍面临不少问题与短板。科技策源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不足,核心技术和工艺受制于人,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等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风险。具有领头作用的基础技术、跨学科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随着国际竞争加剧,国内产业与消费升级,部分问题会更加凸显,需要尽快予以解决。

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应着力于补短板抓重点。首先在政策走向和资金投放上,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府引导,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周期长、资本投入量大、不确定性高,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进市场主体投资。依托国有企业主业优势,引领、带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力度。不断优化投资服务环境,增强企业投资意愿,激发社会投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其次,要聚焦重点产业,加快产业集聚。虽然在政策推动下,投资升温加码,各地在投资时要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找准发展方向,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要打造重点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良性互动,推动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三要攻关痛点堵点,加大

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投入研发和支持力度,围绕决定和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集中力量逐项攻关。加大基础性、顶尖级研究人员的引进力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即将迈入“十四五”时期,当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争创未来竞争新优势。

第五篇:各地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重点

各地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重点

北京: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产业的发展,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首都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上海: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两大先导产业。

重庆: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要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2+10”建设方案,即: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形成1亿台整机生产规模、80%零部件及原材料本地配套;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

天津:完善大飞机、大火箭、直升机等产业链,建设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完善石化工业产业链,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机车车辆、造修船、港口机械等十大成套装备,建设国家级重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广东:“十二五”期间将投入100亿元,支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制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等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浙江: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和核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个千亿产值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湖南: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3大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努力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湖南的超级产业。

四川: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和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信息和软件高技术产业基地。

陕西:以国家大飞机项目为带动,加快大型运输机、新舟和运八系列飞机、通用飞机产业化,构建集研发、生产、试飞、检修、外包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新材料方面,重点发展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建设宝鸡“中国钛谷”和商洛“中国钒都”。

内蒙古:加快建设蒙西、蒙东大型风电基地,建设一批500千瓦以上光伏并网电站,发展核电燃料地。推进煤的洁净利用,发展以整体煤气化蒸汽燃气联合循环技术为主的热电联产,建设千万吨级煤炭地下气化示范工程。积极发展稀土、光伏、电子信息、特种合金和非金属材料,突出抓好稀土原料战略储备,建设世界稀土谷,培育光伏产业集群。

宁夏:新能源产业方面,科学规划风电场布局和规模,加快贺兰山东麓、宁东、盐池等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新材料产业方面,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钽铌铍钛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

安徽:促进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八大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河北:加快推进保定国家新能源、邢台光伏发电、张承风力发电等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廊坊、秦皇岛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石家庄高端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邯郸新材料、承德钒钛新材料、唐山钛材料、邢台碳材料等项目建设。

山西: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做大做强煤机、汽车、铁路装备、重型机械等产品;加快发展现代煤化工,力争在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积极发展新型材料工业。黑龙江: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收入达到1400亿元。

福建:主攻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LED)和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5个重点,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形成新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下载战略性新兴产业解读 重点领域投资机会分析(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战略性新兴产业解读 重点领域投资机会分析(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