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及防护研究进展(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00:5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及防护研究进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及防护研究进展》。

第一篇: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及防护研究进展

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及防护研究进展

前言:

正文:

1、手术室常见的危害因素。

2、手术室护士防护薄弱因素。

3、防护对策。

4、研究方向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篇: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与防护

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与防护

时间:2009年06月25日11:11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余中华

[摘要] 医护人员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中,特别是急诊室医护人员,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因此,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的潜在危险性大。急诊护士的自身防护问题应引起重视。本文对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 急诊护士;危险因素;防护;患者

随着医学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的工作环境存在许多威胁医务人员身体健康的潜在职业危险,医护人员常暴露于这些危险因素中。这些因素的长期作用,给护士在身体上及心理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的影响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特别是急诊室医护人员,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1],因此,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的潜在危险性更大。急诊护士的自身防护问题应引起重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以达到减少危害保护健康的目的。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 急诊护士在车祸伤患者、危重患者到来时立即投入抢救,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接触其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如果不注意自身防护,可能造成自身感染,而且成为传播媒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1)乙肝、丙肝、艾滋病常见的传播方式之一是血液传播,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丙肝总感染率为30%[2]。医务人员感染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3]。急诊护士在抢救工作中易被患者血液污染而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2)其他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流感、麻疹、腮腺炎对护士有一定的威胁,特别是处于潜伏期的患者大多数看急诊,这时期的患者更具危险性。

1.2 物理因素 急诊护士最常见的物理危险因素是锐器伤、噪声、负重伤和电离辐射。

1.2.1 锐器与针刺伤 锐器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皮肤接触和黏膜接触,约占80%[4]。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5]。急诊工作量大,抢救患者争分夺秒,急诊护士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因此针刺伤对急诊护士来说,危害性更大。454名急诊护士被调查者1年中,有410名受针刺伤,受伤率为90.3%;而3次以上受伤者占总数的34.4%。因此,急诊护士针刺伤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值得认真关注[1]。

1.2.2 噪声 急诊工作环境人流量大,人声嘈杂、噪声大。长时间处于高音量环境中,能导致耳鸣、血压升高、易怒、头痛、失眠等症状[6]。

1.2.3 负重伤 急诊护士经常搬运患者所致腰背疼痛。院前急救现场路况差,对环境不熟悉,易跌伤、扭伤。护士站立时间过长,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1.2.4 电离辐射 急诊患者大多是重、危、急及意外伤患者,往往带有多种管道,做各项检查时需有护士在旁监护管道,观察病情。X线、同位素会给护士造成机体损伤。从理论上看,即使小剂量暴露,长时间接触会因蓄积作用而致癌、致畸[3]。

1.3 化学因素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清洁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接触多种抗生素引起慢性皮肤过敏。在操作中因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猝死均有报道。各种毒性垃圾如水银、难燃聚氯乙烯(PVC)产品等均可构成职业危害。

1.4 社会心理因素 有资料显示,心理社会性危害对护士造成的伤害是最严重的。

1.4.1 暴力及语言攻击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以及吸毒、酗酒等社会问题增加了急诊工作的风险和紧张感。当突发意外事件发生,病人及家属情绪不稳定,容易对护理人员的言行产生误解。尤其护士在值夜班时遇到医护人员少、病人多的情况时,没有过多的时间向病人及家属做充分的解释,诊治的原则只能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而难以完全兼顾,病人及家属对此不理解或有歧议,容易引发争端。若遇到醉酒后的病人及家属则更容易冲动,甚至会秽语辱骂或动手殴打护士。在类似的情况下,护士成为弱势群体,不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还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工作热情大大受挫。

1.4.2 精神或体力疲溃 急诊护士长期面对危重患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忧伤情绪会影响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值夜班频繁且工作量大,精神高度集中,长期处于持续紧张状态,体力脑力消耗都非常大。大部分已婚护士下班之余还要担负着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重任,在家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急诊护士在院前出诊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晕车现象,特别是在快速行驶的救护车上进行各种精细的抢救操作时,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这一系列不利因素不仅使护士的饮食起居极不规律,而且精神高度紧张,如不能进行合理的调整,持续的紧张和劳累将会导致精神和体力的疲溃,角色紊乱、生物钟紊乱。严重的还可导致神经、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慢性疾病。

1.4.3 竞争与竞聘 随着医疗卫生系统对竞争、竞聘机制和准入制度的引入,对急诊护士的高标准、严要求,使护士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病人的自我保护和健康意识增强,对护士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所以要想在医院的大环境中适应生存,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不落聘,护士必须要自我加压,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并规范技术操作,自觉加强法制观念和服务理念,防范一切差错事故的发生。预防措施

2.1 加强急诊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组织业务学习,增强职业安全意识,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发生。纠正护士受伤后的侥幸心理,使其重视和配合伤害处理[7]。

2.2 遵守消毒隔离制度,避免各种感染 接触其血液、体液时应戴必要的防护装置;对带血迹的污物及病人的体液、排泄物等严格进行分类集中处理;对地面、墙壁、注射盘、操作台等被血迹污染的地方均用含氯消毒剂擦试。当患者确诊或怀疑会由空气飞沫携带微生物传播时需用呼吸器保护,必要时戴眼罩,以保护口、鼻、眼黏膜。自身有皮肤损伤或破溃的部位应加强防护,避免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一旦不慎被污染,应立即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注射疫苗做到早期防护。对初诊或未确诊的病人也应提高警惕,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均按阳性对待。对病房、抢救间、公共通道等区域应注意定时通风和空气消毒。洗手是最有效的隔离措施之一,每项操作完后,用普通肥皂液或无水洗手液按规程洗手。

2.3 加强防锐器伤教育,注重伤后处理

2.3.1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对各种锐器损伤的防护意识,掌握预防锐器伤的安全操作规范,防止和减少意外锐器伤的发生。北京协和医院对9所护士学校毕业实习生所做的职业防护教育评价前瞻性研究表明,曾接受职业安全教育的4所学校的215名护士,在实习中有42人发生了针刺伤,发生率19.53%;未接受安全教育的5所学校的219名护士在实习中有118人发生了针刺伤,发生率53.88%。

2.3.2 教育护士把每一个针头都视为是HIV病毒感染的针头来对待[1]。在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持注意力集中,小心谨慎,防止被各种锐器损伤。对各种锐器应加强管理,尤其对带血迹的废弃针头、输血和输液器具等应严格按要求销毁处理,不得乱丢乱放,以免刺伤自己或他人。安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时只能单手操作。锐器收集箱的使用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8]。护理操作时主张戴手套并经常更换。经常更换手套不仅能保护患者,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而戴双层手套可减少利器刺伤时进入人体的血液量[9]。

2.3.3 做好锐器伤的紧急处理,伤后保持镇静,立即挤出受伤部位少量血液,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5min,然后用碘酒消毒后包扎伤口[10],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2.4 陪护危重病人做各种检查时应注意自我防护,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暂时回避或穿防护服。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应选择在治疗、护理操作少的时间,接触消毒光线时注意遮盖皮肤,必要时戴护目镜。要熟悉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及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定时对其进行检修和保养,及时更换部分陈旧及性能不良的仪器,以确保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

2.5 配制和使用消毒液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可使用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防护物品,尽量避免消毒液对眼睛、皮肤、黏膜的直接刺激。配制消毒液时,浓度要准确,浓度过高会增加对皮肤黏膜的伤害,使用可蒸发性消毒剂时要密封保存。

2.6 评判性思维和心理调控 护士要想在紧张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游刃有余,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除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修养外,还应注意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心理调控能力的锻炼。急诊护士接触的人员多,涉及人际关系复杂,如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包括家属)以及与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的关系等。所以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判断、应激、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随时对病人的病情做出判断,及时安抚病人和家属的不良情绪。遇到个别蛮横无理和具有攻击力倾向的病人和家属,要注意保持理智,加强心理调控和自我保护,学会自我疏导不良的负面情绪,尽量避免矛盾激化,必要时及时寻求社会支持,如电话报警等。

2.7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护士的工作性质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健康的体质,所以护士应加强自我保健,主动参与一些体育健身活动,做好防护工作和自身调整,合理营养,提高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对日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调整,夜班之后要注意补充睡眠,劳逸结合,尽量避免透支体力。适当调整工作强度,保证护理人员的数量,落实休假制度,减少职业紧张。全院有经验、综合素质好的护理人员应循环急诊岗位。

2.8 注意心理卫生 急诊护士应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预防职业危害,寻找受损伤后的心理支持,维护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减轻心理紧张,放松情绪,将心理性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2.9 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 管理者应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完善监测系统,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措施。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定期分析,总结经验,并作为质量管理的依据[3]。

第三篇:浅谈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及其防护

浅谈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及其防护

摘要: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探讨手术室护士预防利器损伤的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不同工作年限、职称、职务、学历及不同工作单位的100多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导致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包括:缺乏防利器损伤的规范程序,缺少有关内容岗前培训,工作不熟练,代写医学论文工作忙,利器用后处理不当等。结论: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预防污染利器损伤的发生,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原因;防护措施;护理学论文

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2000年5月的统计,在美国的医院里,污染利器经皮损伤医务人员每年超过38万[1],而污染利器经皮损伤可感染20多种对健康危害大而又治疗困难的疾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所以污染利器损伤是非常严重的。因此,美国对污染利器损伤的防护非常重视。在我国,对污染利器损伤的防护虽然得到一定的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文通过对108名手术室护士有关利器损伤的调查,对导致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讨论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1.对象和方法.1 对象

被调查的手术室护士(operating room nurse,以下简称ORN)108人,来自不同级别的医院,工作年限1 a~27 a,职称包括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职务包括护士、护士长、科护长,学历包括中专、大专、本科。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的方法,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利器损伤的次数、原因;被污染利器损伤后如何处理等问题。共发放问卷136份,收回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08份,有效率为90%。

2.调查结果

2.1 损伤原因

包括缺乏ORN防利器损伤的规范程序,ORN的岗前培训缺少有关防利器损伤的内容,工作不熟练,工作忙,利器用后处理不当等。

2.2 损伤物

以针刺伤为最多(占43%),尤其是手术缝针的刺伤,其次是刀割伤(占30%)、安瓿割伤和其他利器的损伤(占27%)。

3.讨论

在手术室里,最常见的利器损伤仍为针刺伤,这与医院其他科室利器损伤中针刺伤最多见[2]相一致,尤其是手术缝针的损伤,手术缝针沾有较多的血液,危害也较大。另外,手术中穿刺抽血、抽液的针头,套管针针芯的刺伤,因针头管腔含较多的血液,这种刺伤的危害更大。假如被带血的注射针头刺伤,最好能回抽注射器的活塞,减少污染血液进入体内,降低被感染的危险。

在国内手术室护理的有关资料中,成文的手术人员防利器损伤规范很少,多数ORN都是在工作中被利器刺伤后才意识到利器损伤的防范,怎样进行防范,更需在被刺伤后才积累经验进行总结,经历这个过程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是非常大的,甚至已引起致命的感染。因此,建立一个有关防利器损伤的规范是很有必要的,这使大家在工作中有章可循。这个规范应包括:利器的传递不直接用手传递,而是通过硬质容器传递;手术台上所有尖利物品均放置在硬质容器内等。

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工作年限低的ORN,利器损伤的次数最多,这与她们当洗手护士的机会多有关,因为手术室的缝针伤、刀割伤多是在手术台上发生的;另一方面她们岗前缺乏防利器损伤的意识,再加上工作不熟练,利器损伤就更易发生。因此,新ORN除应加强业务学习外,还应加强防利器损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由于参加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手术种类繁多,手术方式、手术器械变化频繁等客观原因,造成手术室工作不熟练。工作不熟练必然导致工作的忙乱,而忙乱最易造成利器损伤。有研究表明,手术病人出血多时最易引起损伤,因为出血多的时候也是洗手护士最忙的时候。因此,ORN要经常利用各种时间和不同形式进行业务学习,使广大ORN对各种手术有较广泛和深刻的了解,争取在工作中尽快熟悉业务;同时要注意ORN

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到忙而不乱,避免利器损伤的发生。工作忙是很多手术室普遍存在的问题,手术室的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手术的多少,尤其是急诊手术,不能作预先的安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通过弹性工作时间,二线、三线值班的方法,使有限的人员得到合理安排,在需要时能有足够的人员参加手术,避免工作的被动性忙乱。

利器使用后处理不当,也是导致ORN利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利器用后的处理以简捷不伤人为原则,在国外,有一种专门用于收集利器的装置,减少利器用后暴露于周围环境的时间,同时避免多次处理利器对工作人员可能造成的损伤。我们可以采用废旧带盖的塑料罐收集使用后的利器,既达到防损伤的目的,又可废物利用。

调查显示:手术室护士长、感染控制人员对有关利器损伤的知识掌握较好,而一般的ORN较差,这与一般ORN缺乏学习机会有关。因此,手术室护士长、感染控制人员有责任将有关利器损伤的知识向全体ORN传授。另外,ORN要加强自学,掌握本专业有关的知识。

损伤后正确的伤口处理和补救措施可大大减少污染利器损伤后的疾病感染。但在被调查的ORN中,大部分在污染利器损伤后没有意识到可能的严重后果,处理伤口的方法也不合适,更没有进一步寻求更多的帮助。因此,应对ORN进行有关利器损伤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知识的教育。如不幸被利器损伤,首先要处理伤口,尽量把伤口的血往外挤,用流动水冲洗伤口,擦干后消毒伤口;再查看病人的病历,看病人是否患有血源性传染病,如结核、疱疹、疟疾、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必要时,被刺伤人员可抽血检查,并根据可能被传染的疾病注射相应的抗体和药物。最好能建立追踪档案,以便进行及时相应的处理。

4.小结

利器损伤的防护问题是相当严峻的,尤其是艾滋病在我国进入快速增长的今天,艾滋病人正以几何倍数增加[3],应对利器损伤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综合的措施,预防利器损伤的发生,控制血源性疾病的职业感染。最好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检测系统和追踪系统,以便发生利器损伤时,能使医护人员得到必要的帮助。

除加强以上的防护措施外,在术中护理病人时,还要注意观察,尤其是检查结果不齐全的急诊病人,更要提高警惕,应把所有检查结果不全的病人都当作具有传染性,采用体内物质隔离法[4],避免暴露于病人的体液、血液,更要小心利器损伤,必要时戴双层手套上手术台,据报道,戴双层手套可减少利器刺伤时进入体内的血液量。

除ORN外,手术室的卫生员也要加强防护。据报道,某县医院卫生员,在1 a内14人当中有6人发生乙型肝炎感染[5]。他们每天在清洗器械、清理垃圾的时候,也很容易被污染利器损伤,而他们更缺乏有关利器损伤的知识。因此,也应加强手术室卫生员有关利器损伤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参考文献:

[1] http:///medicalscience/Kllen k,Murphy.Needlestick safety and prevention act[J].Aorn Journal,2001,73(2):458~461.[2] 陆边芳,孙惠娟.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液性传播疾病的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506~508.[3] 王晓,张世清,王维.手术人员对职业性感染人类HIV的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297.[4] 钟秀玲,程棣妍.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137.[5] 李六亿.医院消毒灭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1):2.发表医学论文

第四篇:实习护士职业防护研究进展

实习护士职业防护研究进展

摘要:护理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等各种职业危险因素常导致各种职业伤害如锐器伤。由于职业防护意识薄弱、相关知识和经验的缺乏,这些职业伤害在实习护士群体中高发,对实习护士的身心健康和职业生涯有不容忽视的损害。本文综述了实习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因素、职业伤害及其相应预防措施。

关键词:实习护士;职业防护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护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途径[1],也是最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的阶段[2]。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护工作者把健康带给患者的同时,也暴露于各种现存或潜在的职业危险中。实习护生作为护理队伍的特殊群体,由于初次接触临床,缺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经验,年纪较小,环境陌生等原因容易发生职业暴露,造成职业性损害。许多国内外研究[3-9]表明,正确的职业防护能降低职业暴露风险,减少职业性损害。如何有效提高护生对职业防护知识的认知程度,最大可能的降低护生在实习期间职业暴露的风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现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介绍如下。

1实习护士面临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1.1锐器伤 锐器伤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在损伤物中,以针刺伤为最多见,占43%[10]。锐器伤可导致血源性疾病的发生,最常见的为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最严重的是HIV病毒。对于锐器刺伤,万小超等[11]选取保定市184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84 名护生中,有148名护生曾发生过208 次锐器伤,损伤发生率为80.43%,人均损伤1.13次,其中针刺伤136 次(占65.38%),玻璃伤68 次(占32.69%);对于针刺伤,Yao等[5]任意选取中国248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其中246名护生在实习期间累计发生针刺伤1144次,发生率近乎100%;有研究表明实习初期护士发生安瓿伤具有普遍性[6]。与实习护士的操作习惯包括:保护器具的使用,如纱布、安瓿折断器、手套等; 割锯安瓿的习惯、位置,及实习护士的心理,是否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等有关。这与初期操作不熟练、文化休克现象[12]、末期思想懈怠、就业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1.2化学性危害 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使得护士长期接触化学消毒剂、化疗药物等化学性危害因素。化学消毒剂如环氧乙烷、过氧乙酸、戊二醛、甲醛、臭氧、乙醇、含氯消毒液等,对人的皮肤、眼睛、呼吸道、胃肠道等刺激很大。化疗药物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护士体内,使护士产生脱发、月经异常、骨髓抑制、过敏等一系列不良反应。而且还会产生远期影响,如致畸、致癌、致染色体突变等。在化疗药物配制过程中,当粉剂安瓿打开及瓶装药液抽取拔针时,均可发生肉眼看不见的溢出,形成含有毒性微粒的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配置后若不及时处理,还可使周围环境受到化疗药物的污染,使更多的人受到健康威胁。诸多国内外调查研究都表明,长期接触化疗药物对身体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潘晓[13]对全国17所大专院校286名实习护生,针对护生的化学性职业危害防护采取问卷式调查,结果显示护生普遍缺乏对医院化学性危害类型、化学性危害的影响等知识的了解。在工作中能够正确采取防护措施的护生不到调查对象的1/3。主要原因为护生刚刚踏入临床工作,对化学性职业危害的认识不够,防护知识欠缺,防护意识淡薄,防护能力较差。

1.3物理性危害 护理实习中主要涉及的物理性危害是放射线及消毒因子(紫外线、臭氧)。云玲[14]对实习护生职业暴露因素调查显示,紫外线因素、放射线因素占总暴露源23%。此外,工作繁忙、长时间站立、搬运患者等不合理的工作方节奏导致是实习护生易发生身体的不适。

1.4生物性危害 生物危害是指生物或是由其产生的物质会影响人类健康或是造成不适。主要危害为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等微生物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1995年美国CDC提出标准预防,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不必考虑其诊断,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凡与上述物质接触,均需采取隔离防护措施[15]。然而,有调查显示[16],实习后期仍然有 59%的护生在手上有伤口的情况下,工作时未能每次都戴手套,47% 的护生不是每次接触患者前后均洗手。因此,教导护生培养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合理使用防护用具是预防生物性危害的主要措施。

2干预措施

2.1加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 国内外研究[17]表明,护生技术操作不熟练是其发生职业损伤的重要因素。工作经验较少的护理人员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和过分恐惧,都会导致对自我职业防护认知的缺乏[18]。理论知识的缺乏、操作技能的生疏会使实习护生在面对带教老师、病人及家属时,产生紧张情绪。护生因知识欠缺、经验不足,对某些特殊患者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警惕性不高,防护意识薄弱,会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许多不良护理行为[19]。上海市某调查结果显示[20],超过70%的实习护生曾经徒手将针头或者手术刀片放入锐器盒,这是非常危险的。职业暴露最常发生于徒手使用针头、锐器使用后的转运和处理、回套针帽、传递锐利的器械等环节。应指导实习护生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完成各项护理操作,减少不必要的职业暴露。

2.2加强实习护生职业防护教育,建立健全的护生职业暴露登记报告制度 研究发现,定期的职业防护教育,可至少减少30.0%针刺伤发生[21]。学校和医院应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专业培训,并组织专家、感染管理人员定期对实习生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讲座。临床带教老师教导护生在操作时,应进行严格的自我防护,认真执行手卫生要求,正确合理使用防护用具,提高实习护生自我防护、主动防护意识,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损伤的机会。建立护生职业暴露登记报告制度,护生发生针刺伤后立即向带教老师汇报并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并根据化验结果进行相应的跟踪血液调查,使护生能得到及时的免费补救治疗和咨询,消除其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为护生职业损伤防治提供一定保障。

第五篇: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与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与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较为特殊,他们需要经常性地与患者的分泌物、血液和伤口相互接触[1],那么也避不可少地会受到放射线、化学消毒剂、挥发性麻醉剂、医疗利器的危害,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已经越来越重视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为数不少的手术室护理人员由于不太懂得职业损伤的因素和防范措施,造成许多不必要的伤害。因此,极有必要强化防护技能训练, 增强防护意识,以此来尽量降低患者的职业性危害[3]。

1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因素

1.1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手术室护理人员在临床上接触艾滋病、乙型肝炎等疾病的几率较高,据统计,手术室护理人员经1次针刺伤等经皮方式暴露于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2%~0.5%、3%~10%和6%~30%[4]。

1.1.1锐器伤引起的疾病传播手术室护理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就是利器刺伤,针刺伤是80%~90%造成医务人员感染医源性血源传播疾病的主要原因,每年平均每个医生有1.07次被刺伤,每年平均每名护士有2.88次被刺伤,美国每年有超过38万医务人员被污染利器经皮损伤,这说明护理人员应该注重防护锐器损伤。出现利器损伤的主要原因有患者不合作、危急情况下防护不力、刺伤防护意识薄弱、操作不当、操作不规范等[5]。

1.1.2直接接触患者分泌物、血液导致的疾病传播手术室护理人员由于经常与患者的分泌物、血液等直接接触,很容易受到污染。临床工作的过程中,手术室护理人员由于经常暴露于高污染的体液和血液之中,使她们的黏膜、皮肤、眼睛受到污染。

1.1.3接触被体液、血液污染的物品手术室护理人员很容易接触到被体液、血液污染的手术器械、敷料及包布,她们若不能防护不当,那么也很容易出现职业性伤害。

1.2 心理、生理损伤手术室护理人员出现身心健康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心理因素。手术护士主要压力源是担心事故差错发生、精神高度集中、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处于高强度,不仅会使得护士出现较为严重的工作疲惫感,而且还很容易带来一系列不良心理状态,如情绪波动无常、神经质、神经衰弱等[6]。

1.3化学性损伤

1.3.1各种固定剂、消毒剂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合物在手术室内存在较多,尤其是各种消毒剂固定剂,这些制剂能够进行空气消毒、浸泡标本等。若与这些有毒物质频繁接触,很容易会让手术室护理人员出现皮肤接触伤害和呼吸道接触伤害。

1.3.2其他损伤因素据调查,与未接触化疗药物的人群相比,在化疗科工作的护士会出现较为显著的受损表现,包括流产、脱发、白细胞计数下降等[7]。

2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防范措施

2.1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科技术水平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下是造成技术性护理缺陷的主要原因。培训内容有: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核心制度、护理礼仪、护患沟通、留置针的使用、急救技能等十四项内容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培训结束后,医院将组织对参训人员进行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正式上岗,并结合培训情况制定新聘护士5年培训计划,分批、分层、分专业进行带教和培训,促进青年护士快速成长[8]。

2.2感染因素的防范①加强预防。手术护理人员在手术之前应该对病历进行认真查阅, 对必要的生化检查项目进行完善,尤其是要特别记录有特异感染者,要对阳性患者围术期的安全防护进行重点滚粗,要按照阳性手术的方式来处理急诊手术,尽量避免参与阳性手术的护士皮肤有破损。②手术护士操作应该正规,对手术器械和手术步骤进行熟悉。手术过程中应该对刀、剪等锐器进行正确放置, 在弯盘中传递传染性手术患者的手术器械。在手术之后,要严格消毒手术中所用物品,打包高压灭菌。要在硬质锐器盒中销毁特殊患者所用刀片、废弃缝针;子焚烧炉焚烧特殊患者所用衣物、敷料。③要对锐器伤处理流程进行正确掌握,一旦出现意外刺伤后,要将手套立即脱掉,定期复检。

2.3化学因素防护

2.3.1抗肿瘤药物的防护手术室护士在对化疗药物进行配置时,应该要严格戴手套、帽子和口罩, 应立即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皮肤,及时送焚烧炉焚烧用完的注射器、安瓿,避免出现空气污染。

2.3.2消毒灭菌剂的防护应该尽量采用环氧乙烷气体和高压蒸汽来对手术物品、手术器械进行灭菌,减少使用浸泡消毒和薰蒸消毒,在对甲醛薰箱液、戊二醛进行配制时,应戴好防护镜、手套、帽子、口罩,以便能够集中操作,减少取放的次数。接触戊二醛时为了避免腐蚀双手或者溅入眼内,减少吸入,手术室护士应该戴口罩、手套,手术室要注意通风。

2.3.3其他有毒气体的防护为了避免麻醉机气源管道出现漏气的现象,应该选择密闭度适宜的麻醉面罩、性能良好的麻醉机,并且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同时还应该尽量采用禁闭式静吸复合麻醉,使用电凝、电刀时要注意将烟雾及时吸尽, 用真空离心搅拌骨水泥, 定时开窗通风,以便能够让手术室保持充足的氧气。此外,为了能够及时处理麻醉废气,应该启用麻醉排污系统, 配置完善的麻醉废气排放设备。

3结论

总之,职业损伤对于手术室护理人员威胁较大,对于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较为严重地威胁。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该给手术室护理人员增强职业防护保健意识,组织相应的学习,为了避免出现职业性损伤,手术室护理人员应该对各种防护措施进行合理应用,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刘琼,江云英.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福建医药杂志,2008(03).[2] 胡建.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02).[3] 李艳军,胡宁,张玉青.手术室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6).[4] 吴灵芝.手术室的职业损伤与防护对策[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5] 白晓雯.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9(13).[6] 周文贤,徐叶,黄丽霞,等.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3).[7] 丁爱苏,吴炳胜,郭家峰.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J].职业与健康,2006(08).[8] 关爱华.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8(06).编辑/许言

下载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及防护研究进展(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及防护研究进展(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合集)

    浅谈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 胡蓉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卫生管理学的不断深入,范围的不断扩大,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医院的消毒隔离越来越受到重视。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的......

    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弥漫性轴索损伤;3-淀粉样前体蛋白【中图分类号】d91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9297(2005)02—0056—02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

    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 【摘要】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护士职业损伤因素的分析,针对护士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较多,提出相......

    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和措施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新的化学物及高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的职业危害,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使其成为职业损伤的高危科室。[1]手术室护理工......

    手术室护士自身防护的综述

    手术室护士自身防护的综述 【摘要】现代手术室处于多种有害因子之中,由于工作特殊需要,手术室护士连续工作在密闭环境中,且长时间保持颈椎屈位站立,注意力高度集中,进食不规律,各......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自身防护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自身防护 【摘要】目的:提高手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识,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及查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手术室......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新进展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新进展 夏桂红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职业危害对护理人员的影响及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对手术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手......

    手术室实习护士临床带教的研究进展

    手术室实习护士临床带教的研究进展 随着外科学术思想和治疗观念的更新,新的医疗设备及器械不断涌现,器官移植、介入手术、腔镜技术、微创技术等新治疗手段逐渐普及,外科手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