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解教师生活
例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监考: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减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家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外出参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节: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跟早操:1.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2.何心更作喁喁语,起趁鸡声舞一回。
班主任: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接手新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工作十年: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对优等生: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对后进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因材施教: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被学生难住: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退休教师返聘: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山村教师: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农村教师(半边户):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学科带头人: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换校长: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制定教学计划: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
继续教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集体备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写教案: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导入新课: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讲课: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师范生实习: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新教师上课: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骨干教师示范课:鸳鸯绣了从教看,要把金针度与人。
考试总结会:今年花胜去年红,料得明年花更好。
迎接检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准备职评材料:这次第,怎一个忙字了得。
双休日:1.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2.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假期旅游:1.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2.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3.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邂逅昔日门生: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邂逅昔日同窗: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重返母校: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参加高中同学会: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公务员涨工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教师安居工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新课程改革: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工资被扣:1.无可奈何花落去。2.千金散尽还复来。
囊中羞涩: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竞聘上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辞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求职: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第二篇:语文教师的诗生活
语文教师的诗生活
语文教师应当有自己的诗生活。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培养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开始。”拿我自己“现身说法”吧。
我的诗生活是从“画蛋”开始的。
大概是1979年我考上师范的那一年吧,秋季入学之前,我到邻县的表姐家去玩了几天。表姐知道我爱看书,便找来几本表哥参与编辑的乡土刊物。表哥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爱写点歌词、快板、小通讯之类的文字,在当时称得上小有名气。翻看他们的“土特产”,蓦然间,在“诗歌方阵”里,有一首题为“钓鱼”的小诗擦亮了我的眼球――
你在河边钓鱼/殊不知/岁月也在钓你/你把钓来的几尾鱼儿吃了/吐出鱼刺/岁月却把你吞噬了/不留痕迹
我当时并没去深究“钓鱼”的意蕴,只是觉得诗写得短小、有意思。晚上乘凉时,我跟表哥谈了自己的看法。表哥笑着对我说:“那你模仿这种咏物写意的方法,也写几首,我来帮你推荐。”受《钓鱼》的启发,我似乎来了灵感,两天之内写出《牵牛花》《晨雾》等四首小诗。这大概是我最早的“文学创作”,是一次纯粹意义上的“画蛋”。所幸的是,这几首稚嫩的小诗登在了表哥参编的小刊上。三个月后,我收到了表哥寄来的两本刊物,还有两元稿费。我初次“画蛋”成功,除了感谢表哥的鼓励、推荐,更应该感谢《钓鱼》的作者、后来成为荆楚著名作家的陈应松先生。大名鼎鼎的陈应松先生当然不会知道,他青年时代发表在家乡小刊上的一首《钓鱼》,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曾经产生过多么有益的影响!参加教育工作后,我曾在北京的《儿童文学》和上海的《少年文艺》上读过冰心、樊发稼等大师的精美诗作,玩味之余,也曾仿作过《太阳公公,我要跟你商量》《曲线的诗说》《爱是什么》等一组短诗。这些才气仍显不足的作品有幸被《初中生学习指导》《中学时代》《语数外学习》刊载,有的还成为杂志的“扉页赠言”。少年时代无意间播撒的诗的种子,在我的青年时代渐渐开出了一朵朵淡雅的小花,装点了我缤纷的诗生活。
我的诗生活充满旺盛的激情。
诗人有云:“诗,不是花,让人欣赏;诗,不是酒,供人浇愁。诗花,在生活的土壤中开;诗涛,在时代的长河中流。诗啊,随着战士的脚步走。写诗啊,就是战斗!”一首诗论的短章道出了诗歌的真谛:要充满激情,要赞美生活,要讴歌时代!有人说得更直白: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吼出来的!我赞同这种说法。没有激情的诗,是无病呻吟之作;没有激情的“诗”生活,是矫揉造作之举。2008年8月,13亿中华儿女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事――百年艰辛跋涉,奥运终于圆梦!笔者品读《奥运中国》一书,盘点中华民族“申奥”的峥嵘岁月,咀嚼“国运昌则奥运兴”的要义,情之所系,心之所动,用一周时间创作了朗诵诗《北京奥运,百年跋涉》。为了砥砺莘莘学子的爱国精神,激发他们奋力拼搏的斗志,在奥运倒计时第100天的日子里,我在班里组织了“迎奥运,抒壮志”主题班会。30多名同学联袂朗诵我饱含激情写下的长诗,用火热的心声传达真情。这首朗诵诗不久获得“体彩杯?我心中的奥林匹克”有奖征文特等奖,还被陕西《学子读写》、吉林《大阅读》隆重推出。也就在2008年,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次大灾大难的严峻考验。5?12汶川大地震,令国人撕心裂肺!我和亿万中国人一道坚守工作岗位,心系汶川父老。强烈的责任意识在胸中激荡,真切的悲悯情怀在心头燃烧。除了捐款捐物,我还要捐出我的满腔诗情!于是,一首《废墟上的浩歌》在心中唱响,一封《伞兵的遗书》在翩翩飞翔,一声《爸爸,我不哭》令人热血盈怀,一幅《拾荒老人走进捐款现场》的画面让人热泪盈眶!一位挚友在网上读了我的一组地震诗后,随即挥泪写道:“写得好!这些天,我们一直泪眼滂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用嘶哑的嗓子,喊出一曲顽强不屈的奋进歌!”2011年、2012年,在中国的城市里,“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婆婆”、“最美女教师”应时而生,她们拂去了世俗的尘埃,装扮着城市的姿容,在精神的高地,挺立起仁者、善者的崇高形象!城市需要“最美”,时代需要“最美”!当我一次次郑重地赏读这些“最美”的光辉事迹时,我的内心一次次受到震撼。我在与活着的或是逝去的“最美”进行心灵对话,不由得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我要为“最美”写一首诗,让心中的激情喷发出来!于是,我在报纸上、在网络上、在画刊上收集了吴菊萍、吴斌、周冲、张丽莉等时代英雄的文字与图片,反复阅读,仔细领会,一次次地打腹稿。2012年7月上旬我在外出学习的列车上开始写作。我把我对“最美”们的一片诗情编织成《城市赞歌》,在长达150行诗句里发出铿锵的歌唱。地方刊物不吝版面,全文发表,给了我展示成果、抒写真情的广阔平台。我歌唱“最美”,也是在期盼神州大地生长更多的“最美”,让我们伟大的国度永远最美!
我的诗生活里,自然也涌动着灵感的清泉。
写诗,肯定少不了灵感。灵感是什么?灵感只是记忆的复苏,要时时做生活的有心人。看世象,赏风景,都应当用诗意的眼光去触碰。凡人眼里的树当然只是树,而在诗人的眼里,那树就是诗化的具象。只要留意捕捉,大千世界中林林总总可提炼为诗句,自然融入诗章。一次上街办事,看见马路上围着一群人,他们纷纷举头朝天上望。围观者越来越多,一时造成了拥堵。有人打电话叫来了110。经110工作人员上前询问,原来是一个人流鼻血,他仰起脖子是为了止血。路人不明就里,一时“从众”。看见这一幕,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很快,灵感催生出一首具有杂文味的《街头一幕》。有一株长在乡间的高大的香樟树,被几个园林工人刨挖起来,装上工作车,摇摇晃晃地运进城里栽种。刨挖过的土坑旁,几只小鸟飞来飞去,叫声凄凉。这情景引发了我的思考,点燃了我的诗情。于是在午后的漫步中,一首《一棵大树进城》跳到了活跃的大脑里„„2012年6月,我在《文学教育》杂志上发表的组诗《行游天下》,也是灵感催化的结果。2012年春节期间,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一句“现在的风景区大多很喧嚣,生态旅游已渐行渐远”,勾起了我对北京之行、周庄之旅的沉思。几番酝酿,几番打磨,一组蕴含对生态旅游忧思之情的诗作便“诞生”了。感谢灵感之泉,让我的笔端时时绽放着诗意。
我的诗生活,也给文学少年的写作源源输送正能量。
学完现代诗歌单元,我引导学生开展读诗诵诗活动,学生热情高涨。我随即引领他们步入诗歌写作的芳草地,进行创造实践。我写出咏物诗“潮汐”,给学生示范。
月亮升起/你放声大吼/月亮隐去/你悄无声息/你是在追求光明/还是想博得月亮的欢喜/
学生们从中受到启示,大胆尝试,写出了《圆规》《铁轨》《落叶》《向日葵》《鹅卵石》等揭示生活情、理、趣的咏物诗。朵朵诗花在学子的笔下盛放。
成立开拓文学社,开展诗歌创作活动,让学子们的潜能得到很好的开发。①从写青春格言入手。我示范写句:“当瞳孔透进智慧的阳光,心的原野便春色荡漾;一旦眼眸被无知的阴影笼罩,心的湖泊只能是死水汪汪。”学生陈婷婷、魏玲等15人创作的青春格言被陕西《写作导报》录用。②妙手诗心唱《童年》。我示范写句:童年是一首清亮甜美的歌。童年是一枚酸甜无比的山楂果。由全班集体创作、覃梦玲执笔的《童年》组诗在黑龙江《学生之友》闪亮出彩。③师生互动改诗。我出示下水诗《母亲?烟》,让学生品评。学生指出诗中需改动的词句,并尝试修改。师生的互动,释放出正能量。我的“诗”生活,引燃了学子的诗情。首任社长杨念念有多首诗作在省级刊物发表。现任社长徐丽,社员段晓露、朱丹等多人也在《语文报》《全国优秀作文选》《语文导报》发表诗歌。
我的诗生活,也能为班主任工作起到助推作用。
上任伊始,我分别给男生和女生赠诗,让灼灼的诗意之光在学子的眼中闪耀。“是矫健的雄鹰,就要勇敢地选择飞翔;是挺拔的白杨,就要无畏地笑对风霜!”写给男生的诗句,溢出一种阳刚之气。“亭亭玉立的女孩,保持向上的姿态,在阳光下,摇曳成一片花海。”赠给女生的诗句,透出一种阴柔之美。开学之初的赠诗活动,能营造班主任工作的良好氛围。针对期中考试有些同学因失利而情绪低落的状况,我在启发开导时也不忘点染诗情:“成功不相信眼泪/遭遇挫折/更应该笑看太阳”,藉以提振学生的信心。
语文教师应当有自己的诗生活。这种高品位的诗生活,不仅可以美丽自己的教育教学,而且能够绚烂学子的未来。正是:诗意绽放处,精彩人生来。
董新明,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松滋。责任编校:王玲
第三篇:诗经直解读后感
《诗经直解》读后感
一直认为《诗经》是本当代人的必读书,原因在于,我们古代文化的滥觞期基本就发生在《诗经》时代。在孔子时代,它又相当于一本百科全书。其意义非常重大是显而易见的。《诗经》在文学史上又被看成一个伟大的源头。但对于我这个普通读者来说,《诗经》却有些晦涩难懂,几次断断续续的读后都是将其束之高阁。而陈子展先生毕生心血的结晶《诗经直解》,对《诗经》进行了颇为详尽的诠释与解析。让我对这个传统国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虽说尚很浅显,但略有收获。
《诗经直解》中有几个章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何草不黄》这篇出自诗经·雅·小雅·,近人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说:“《何草不黄》,征役不息,征夫愁怨之作。”这句话使我了解了诗中既含有强烈的抗议,又是一种愤怒的揭露。既然草木注定要黄、要玄,那么征人也就注定要走下去。统帅者丝毫没有想到:草黄草玄乃物之必然本性,而人却不是为行役而生于世,人非草木,当不能以草木视之。而一句“何人不将”,又把这一人为的宿命扩展到整个社会。可见,此诗所写绝不是“念吾一身,飘然旷野”的个人悲剧,而是一种社会悲剧。这是一轮旷日持久而又殃及全民的大兵役,家与国在征人眼里只是连天的衰草与无息的奔波。书中的“哀怨”二字,不仅道出了征夫那一份无奈中的苦楚,也深刻地揭露出人世的不平。驾一叶扁舟沿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我似乎感受到了先秦行役在外的征夫生活艰险辛劳,坐着高车“行彼周道”官员的作威作福。是的,世上没有不黄不枯的草,也没有不凋不谢的花。人的劳苦奔波却不一样。有人终年劳累奔波,当牛做马,不得歇息。有人锦衣玉食,作威作福,游手好闲。有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有人却高枕无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陈子展先生用半文言的解读也正应了古文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一旦译成今文,虽然容易懂了,但那种阅尽人世,哀怜世人的苍桑感却淡了不少的道理。
同时,《诗经直解》也解答了我对一些《诗经》中字与词不理解的问题,也解释了题目和许多句子的引申含义。比如《诗经·小雅·緜蛮》中的“緜蛮”,我一直理解为小鸟的模样,对全诗的理解也很浅显,认为只是写小黄雀长途跋涉后苦难的处境,而陈子展先生说“全诗三章只是一个意思,反覆咏叹。先自言其劳困之事,鸟犹得其所止,我行之艰,至于畏不能极,何以人而不如鸟乎?后托为在上者之言,实为幻想,徒自道其愿望。饮之食之,望其周恤也;教之诲之,望其指示也;谓之载之,望其提携也。”这让我意识到本诗暗喻了行役者在极端困顿的情况下,当然希望能有人周恤他,指示他,提携他,然而眼前是一片空白,所能见者,唯緜蛮黄鸟而已。本来大夫该体恤下情,有怜悯之心,可身当乱世的微臣是无缘见到这样的贤大夫了,更显不得体恤的行役者无限凄苦之情。再比如《诗经·伐柯》中陈子展先生在《诗经直解》中对“析薪”的注释为:“齐,析薪作伐柯。”可见这当为当时流行之民间谣谚。
也许正如《诗经直解》的作者陈子展所说:“两千多年来,治《诗经》者不乏大家、名家,其数量之多,又远不止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韩。”但他的《诗经直解》也为我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感受,他的博采众长,他的独出新见,为我打开了《诗经》的另一扇窗。我高中就学过的《氓》中“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看过这本书后有了新的理解,这句连同上文是言淇水和湿之地(隰)都有个边缘,以此来反喻诗中女主人公的愁苦却(将会)没有个尽头。
“直解”。就是以歌释歌,他不用常规方式来诠解原文,而是用自己的心声唱出他对《诗经》的理解。陈子展并不在意别人的臧否,他所注重的是用歌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声音。每当我想起《诗经直解》这本书的时候,脑中都会浮现出一个一双眼睛充满怀疑又睿智的古怪老人。虽然历经许久,可这本书中那种文化的穿透力依然不减。虽然书中很多解读在我看来仍那么抽象,那么难以理解。但从《诗经》中寻绎出本来的痕迹让我有了阅读那个时代文明的乐趣,我想,这正是《诗经直解》所带给我的。
第四篇:补充小学生古诗含诗解
回乡偶书二首(一)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首(二)
唐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滁州西涧
唐代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韵译
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注释
① 滁(chú)州:州名,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滁州、来安、全淑三市县地。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③ 独怜:独爱。④ 黄鹂:黄莺。⑤ 深树:树荫深处。⑥ 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⑧
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字词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 ③爱:喜欢
④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⑤君:你。
⑥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⑦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⑨ **:波浪。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第五篇:生活本是诗
生活本是诗
情窦初开的那会儿,天天幻想着诗和远方,憧憬着每天都有不同的生活,向往着时时在路上的洒脱。虽然翅膀都没长全,心却已经飞过了五湖四海。以为那样的生活才叫生活,以为那样的活法才叫“诗意地栖居”。
可能每一颗年少轻狂的心,都对父母抱有过深深的不屑,甚至鄙夷。至少我是这样。
曾经,我是那样带着复杂的心情看着母亲因操劳家务而红肿笨拙的手,看着父亲因微薄的薪资日益弯下的腰,看着他们在菜市场唾沫横飞地讨价还价,看着他们臃肿发福的身材。
我一度很同情她们,同情,甚至怜悯。他们似乎没有生活过,他们只是活着。他们的眼睛,没有见识过大千世界的缤纷多彩;他们的脚,没有踏上过异国他乡的土地;他们的思想,没有经历过先哲文豪的洗礼。他们不懂生活,不懂诗。而我,要活得和他们不一样!要活得够畅快!要追寻我的诗和远方!
直到现在,回想起那时的轻薄和狂妄,还不由自主地羞愧难当。罢了,谁还不曾有过幼稚的幻想,有过心比天高的梦呢?就是那一天,母亲看到我本子上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假思索地接出“何事秋风悲画扇”。我登时惊愕了。此后,我看到了她年轻时的照片,风华正茂,从河北闯荡回来,时尚得惊呆了小镇的人群。还有,她画的水粉荷花,——获奖作品;她写的文章,比我深刻;她指挥学生表演大合唱,圆满成功;„„原来„„,原来„„,我以为的庸俗平常,只是我的不曾了解,不曾了解„„
父母的诗意,是经历万紫千红后的出水芙蓉,是在追寻过所谓诗和远方后的回归平淡,是在看过了生活本来面目后的仍然热爱。
生活本是诗,当有了一颗诗心,平淡如水的生活也有滋有味,当把生活过成了诗,所谓的远方反而显得肤浅。生活本是诗,是与小贩讲价时被他一句话逗得合不拢嘴,是在饭后散步时的恬淡清幽。生活的诗,带着人生百味,带着人情冷暖。又有何人不可做诗?
评:生活的质朴,情怀的温馨,思维的顺畅;灵动,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