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认识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式
怎样认识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式
【转载】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
【内容提要】
.房地产投资的走势说明宏观调控已见成效
.从动态上看,商品房空置面积并没有增加,而是呈下降趋势
.现实的房价变动过程必然是有涨有跌、有起有落的.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地价上涨和商品房档次明显提高
.当前房地产金融仍是银行的优质业务
.融资渠道多元化和证券化是化解房地产投资风险的根本举措
一、对当前房地产发展总体形势的分析
(一)房地产投资的走势说明宏观调控已见成效
当前,一种持“房地产过热论”、“泡沫论”和“风险论”的观点认为,“此前的宏观调控对房地产的紧缩效应并不明显”,其依据是“1-6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资金金额为492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8.7%”。我们认为,观察宏观调控措施是否发挥作用,不能看某一时间段的经济数据,而应该看其在较长时间内的发展变化趋势,走势比绝对量或相对量更加重要。从图1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国家采取的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过热的宏观调控措施充分发挥了作用。
(二)判断房地产是否出现泡沫,关键是看是否存在真实需求
我们认为,目前的住宅需求仍是真实需求,其依据如下:
首先,从潜在需求看,我国现有城镇居民4.9亿人,到实现“全面小康”的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60%,城镇居民将增长到8亿至8.5亿人。在此期间约有3-3.5亿左右的新增城镇人口需要解决住房问题。这是从新增城市人口的住房需求进行估计。另一方面,原有城市人口同样存在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2003年末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3.8平方米。根据国外相应发展水平的经验,根据中国过去城镇居民住房改善的速度,根据我国城市化的进程等多方面因素和目前的统计资料初步测算,我国202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可能要达35平方米。也就是说,每个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要在目前基础上再增加10平方米以上。
其次,从有效需求测算,不算农村进城经商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只计算城镇居民改善住房的需求,如果假定有20%的城镇家庭有改善住房的要求,而且这20%要求改善住房的城镇家庭每户也只是想增加20平方米的住房,那么中国20%的城镇家庭是2700万户,每家增加20平方米,这个现实需求总量是5.4亿平方米。这个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是现在就买得起、或者在住房信贷的帮助下买得起的需求。
第三,必须注意到,真实有效需求除由居民住房消费支撑的主动需求外,还包括因城市房屋拆迁产生的大量被动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改造力度的加大,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房屋拆迁规模不断扩大,呈快速增长趋势。2003年,全国城市房屋拆迁量约为1.4亿平方米,占当年房地产竣工量的28%左右。200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控制拆迁规模规范拆迁行为的通知》之后,2004年全国城市房屋拆迁量有所下降。但未来一段时间内,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危房拆迁,城市房屋拆迁量将仍保持较大规模,从而形成对房地产的巨大需求。
在有真实需求支撑的前提下,即使局部地区可能出现房地产过热或结构性过剩现象,也不能就此判断房地产已经是“泡沫经济”。
(三)房地产空置量确实是影响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双刃剑”
根据目前的统计数据分析,不能否认房地产空置现象的存在。从图2中可以看出,如果将商品房年竣工面积与年销售面积对比,每年都有较大面积的未销售商品房,且累计总量较大,说明房地产的确存在空置问题。
但从动态上看,商品房空置面积并没有增加,而是呈下降趋势。2004年8月底,商品房空置面积0.97亿平方米,同比减少0.8%,比去年底减少3%。这说明当前的房地产空置问题并未恶化。我们认为,对于房地产空置现象,必须从两个方面认识:一方面,房地产空置占压大量资金,其中部分形成不良资产;另一方面,一定规模的空置对正常的房地产市场是完全必要的,它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库存”,从而发挥平抑房价的作用。从图3的对比可以看出,上海市近几年房地产供销两旺,不仅没有出现大量空置,连部分以前积压的房子也卖出去了,而房价表现为一路飙升;北京市则房价比较稳定,甚至稳中有降,其中房地产空置对房价上升起到的抑制作用不可忽视。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对于我国的房地产空置率,不能简单套用国际上10%的警戒线,其原因是国内空置率的计算方法和国际通行的并不一样。国际上的空置率是用空置量除以全部存量房,而我国目前的空置量是用空置量除以增量房,分母的不一样导致我国的房地产空置率与国际比较偏高。
二、对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分析
(一)关于房价上涨的两个基本观点
1、房地产价格本身呈自然上涨趋势,房价中长期趋势总是看涨。
正常情况下,房地产价格应该是呈缓慢、平稳上涨趋势的。另一方面,不能将房价上涨的长期趋势与房价中短期的周期波动趋势混淆。在市场经济下,各行业包括房地产业都有复苏、高涨、危机、萧条的周期变化,只不过周期的长短、起伏不同。从长期看,房价应该是平稳缓慢增长;但对长期增长趋势的分析,不能代替对中短期周期波动的分析。长期增长趋势是在中短期周期波动中实现,在这个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大的波动甚至是剧烈波动。房价的平稳变化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是房价在发展过程中必然有涨有跌、有起有落。理论上通过宏观调控可以减缓波动。但由于我们的主观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不总能科学正确地把握,因此对调控时机、力度的把握不可能总是最优,对调控效果的评价也不宜只从短期目标出发。有时对长期房价的合理调控反而会对短期房价起到加剧波动的作用。
2、现阶段房价下跌不一定就是好事。
目前我国城镇已有72%以上的居民拥有自己的住房,如果住房降价,首先是广大有房居民因“住房资产缩水”而受到伤害。特别是用抵押贷款买房还处于还款期的居民,房价降多了,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住房资产负债”,甚至导致所谓“理性违约”,反而产生新的金融风险。因此,对是否降低房价,要审慎地考虑广大居民的利益,不能认为只要降房价就是好事。现阶段已经采取的逐步增加中低价位住房(不仅是经济适用住房,还应包括中低价位的商品住房和)供给的措施,我们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这种结构性的降价不会伤害有房的居民。
(二)房价上涨的原因分析
1、地价上涨推动。
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相关土地会因“级差地租”变化的影响,造成土地出让价格的上涨,这是完全正常的。需要密切关注的是地价的不正常上涨。土地储备和“招(标)、拍(卖)、挂(牌)”制度实施以来,对增加土地出让的透明度、避免寻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回避的是,“招、拍、挂”制度也存在明显的缺限,即短期内容易推动地价上涨。这就提出了一个在拍卖时如何控制出让价的高限问题。杭州是我国最早实行土地储备制度的城市,也是地价上涨最快的地区之一。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4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杭州地价同比增长51.3%和81.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一季度35个大中城市有9个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个百分点,另外有7个城市土地交易价格涨幅超过10个百分点。对比这些城市可以发现,其中有5个都是重合的:上海、沈阳、杭州、宁波、天津。同年二季度,全国有8个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超过10个百分点,土地交易价格同比涨幅超过10%的城市有6个,其中重合的城市有4个:杭州、上海、沈阳、天津。见表1。可见,地价上涨是当前房价上涨中的重要因素。
表1 2004年一季度、二季度全国房价和地价上涨超过10%的城市 2004年一季度 2004年二季度
房价涨幅同比超过10%的城市(9个)地价涨幅同比超过10%的城市(7个)房价涨幅同比超过10%的城市(8个)地价涨幅同比超过10%的城市(6个)
另外,必须看到,新建住宅成本的上升也是导致房价上涨的原因。这里所说的成本上升,并不单指建材等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还应包括新建住宅品质提升所带来的成本增加。比较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来建成的住宅可以发现,无论是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设计的户型,还是小区环境的营造,都有巨大的提升。如果说以前的住宅是低档的“温饱型”的住宅,现在的商品住宅则是中、高档的“小康型”住宅。应当引导消费者树立“不仅关注房价,更要关注房屋性价比”的观念。
2、房地产供给结构变动推动。
目前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的阶段性失衡直接影响房地产价格变动,即中低价位商品住房供应量下降,高档商品房供应增加,使得商品房平均价格上扬,这与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是吻合的。
1至8月,全国经济适用住房投资同比增长4.4%,占开发投资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6.2%下降到5.0%,部分地方经济适用住房供应量减少更加明显;一些城市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不应求,部分城市中低价位的住宅所占比例不到10%,而高价房占到40%以上。房地产供给结构的不合理推动了商品住房平均价格上升。
此外,我们认为,必须密切关注当前非住宅物业(特别是商业物业)的供需状况。目前非住宅物业已呈现供大于求状况。
有的城市非住宅供应量占据总量的三分之二,2004年一季度有9个省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超过60%,其中主要是非住宅投资。
3、多种住房需求旺盛。
除了第一部分分析的自用性需求,也就是消费需求外,当前房地产市场中还存在大量投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民间资金雄厚,大量资金需要寻找投资渠道,而股票市场等投资渠道目前又处于低迷状态,这是房地产投资需求不断扩大的经济背景。在上海,住宅投资比例达到16.6%,长沙市的住宅投资比例为16%,写字楼则高达40%。在一定条件下,局部地区的投资有可能转化为投机。目前国内部分地区房价飞涨,与存在投机性炒作密切相关。以“温州购房团”为例,对当地房地产市场和房价的直接影响可能很小,但经过开发商借势、媒体放大之后造成的影响却不可忽视,房价上涨之后反而有更多人跟风,进一步形成房地产投机。
(三)房地产价格上涨深层次原因在于消费者预期改变
以上主要是从成本和供求关系两个方面来分析房价。但实际上,房价有区别于一般商品价格的形成特点。简单按照成本或者供求关系来认识房价、调控房价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事实上,房价不仅可以极大地脱离成本,甚至可以极大地脱离实物层面的供求关系。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决定房价的并不是开发商要卖多少房子,或者居民的消费需求需要多少房子;而是社会普遍的经济预期。以香港房地产价格为例,为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香港的房价6年间跌去了65%。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房子、人口,还是社会收入水平的变化都不大,仅仅是人们的社会预期、经济预期发生改变,房价就发生剧烈变化。也就是说,社会经济预期对房价的影响要比真实的供求关系大得多。
从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人们对未来的经济预期是看好的。CPI(消费价格指数)是观察和分析消费心理预期的重要指标。最新统计表明,2004年8月居民消费物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5.3%,这已是连续第3个月居民消费物价涨幅达到5%以上;从环比增长看,8月居民消费物价上涨0.7%,改变了前两个月同比上涨但环比下降的走势。强劲的CPI上涨说明当前的房价上涨并非孤立,是有其宏观经济背景的。
更重要的是,国家对房地产业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印证了人们的预期。当前采取的调控措施主要有二:一是通过银行收紧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贷款供应,二是暂停农用地转非农用建设用地审批,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从紧控制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供应。实际上从资金和土地两个源头控制了房地产供应。从国家的角度讲,是为了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防止宏观经济过热采取的必要措施。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能感受并得到的心理预期就是“开发商地也没了,钱也没了,今后房子的供应要少了,房价也要涨了”。
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商利用政策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利用自己的话语权,通过媒体宣扬“房价还要继续上涨”的观点,进一步强化老百姓的心理预期,造成局部地区价格短期内出现非正常上涨。
三、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分析
(一)房地产金融风险必然存在1、房地产业先天具备的高风险性以及和金融的天然联系决定了房地产金融风险必然存在。
房地产业本身是一个高投入、高利润的产业,先天就具备高风险性。另一方面,房地产业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以及房地产开发运用的“财务杠杆原理”决定了房地产资金不可能单纯依赖开发商的自有资金,必须依靠金融工具融资。金融业介入房地产业之后,在分享房地产利润的同时也承担了房地产风险。因此,房地产金融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2、我国房地产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导致银行承担了大部分金融风险。
从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房地产市场看,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渠道很广,除银行贷款外,还包括各种房地产投资基金、房地产信托等,银行贷款最多不超过房地产总投资40%。
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房地产开发的三个阶段(取得土地的前期阶段、施工阶段和销售阶段)每一阶段都离不开银行资金的支持,具体来说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施工企业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事实上,除了开发企业自筹资金外,其余资金基本来源于银行。据我们测算,目前房地产开发资金60%左右来自银行贷款,这一结论和央行的分析也是吻合的.显然,我国目前的确存在房地产企业对银行的依存度过高的问题,一旦房地产经济发生波动,企业的经营风险将转变为银行的金融风险。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主要是由银行系统来承担的。
(二)房地产金融风险存在并不意味着房地产业已经“挟持”国家金融和经济
1、房地产金融仍是银行的优质业务
银行本身愿意向房地产业提供资金。在房地产融资过程中,不仅房地产企业是主动的,银行也是主动的,银行分享着房地产开发的高利润。
首先,商业银行拥有巨大的存贷差。根据央行的统计,2003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7万亿元;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万亿元。银行存款数量持续大量增加,尽管同期贷款也保持了增长,但存贷余额之间仍保持了5万亿的差额,说明大量银行资金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状况是超过5万亿元的巨大存差贷不出去。这就导致迄今我国开发商的资金供给者仍主要是银行。
其次,银行愿意分享房地产开发的高利润。房地产业的高利润、高收益对银行有巨大的吸引力,明知有风险,银行也愿意对其融资。
第三,住房抵押贷款仍是银行的优质业务。国际研究表明,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一般低于万分之二,被公认为安全性较高的信贷业务。从我国的情况看,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仍明显低于其他固定资产融资项目,因而住房抵押贷款实际是商业银行的优质业务和为数不多的优良资产之一。因此,不能因为房地产金融先天的风险性就忽视住房抵押贷款对银行整体资质的优化作用。
2、评价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需要和全部资源的资产信用比较。
衡量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需要将当期房地产信贷规模与当期房地产实物资源的市场价值进行比较,还需要将总的银行信贷规模和全社会总的房地产实物资源的市场价值进行比较。在发达国家或者地区,通常全社会所有住房的总市值中有40%以上的比重实际是通过“按揭”方式从银行借的钱。而中国的情况是,绝大部分存量房产,特别是通过住房改革获得自有住房的的房屋所有者并未向银行借贷,目前银行拥有债权的住房主要是最近几年开发和销售的新房。
3、房地产金融风险是否转变为危机依赖于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状况。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是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宏观形势紧密联系的。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首先是东南亚一些国家短期外债无力偿还引起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只是继发因素。实际上,破灭的并非是房地产价格“泡沫”,而是社会经济预期。把房地产“泡沫”说成是导致金融风暴的根本原因是不确切的。实际上,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前,相关各国的经济、金融就已经出现了不正常的状况。从我国当前的情况分析,我们认为,只要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势头,房地产经济不出现整体过热,就不能轻言“房地产泡沫要破灭”、“房地产经济要崩溃”。
(二)依靠房地产融资渠道多元化和证券化转移和分担房地产投资风险
为了解决当前房地产企业过于依赖银行资金的问题,在收紧银行对房地产企业信贷规模的同时,还必须为房地产企业创造新的融资渠道,通过房地产融资渠道多元化来实现有效的风险分散。我们认为,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关键在于发展市场化的直接融资,也就是说,最好的途径是让投资者直接承担产业风险的市场化融资。
从国际经验看,拓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发展直接融资,可有多种形式。除房地产企业通过股票市场上市融资外,还包括发行企业债券,即允许有实力、有信誉的大开发商直接到公开资本市场上发行短、中期项目债券,债券投资者根据不同的收益预期承担不同的风险;具有股票性质的购房者与开发商“合伙建房”,即允许购房者直接通过“入股”方式和开发商“合伙”建房;发展房地产投资基金以及房地产信托投资等。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创新金融品种。例如允许银行把资金贷给开发商以后,把若干项目的债权“打包”在债市上卖掉。允许银行房贷在债市上“打包”转让流通。此外,随着今后房地产贷款的投向由开发贷款转向个人按揭消费贷款,个人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将成为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与发展任务分析(二)
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与发展任务分析
(二)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顾云昌
第二个问题:楼市发展的趋势
现在有些地方的房地产同行有些迷惑,是不是现在又要打压房地产啦?房地产又要像92、93年那样了?我个人认为历史不会重演,现在的情况和92、93年大不一样。主要的差别在于现在是旺盛的需求带动房地产市场,而十年前则是投资拉动市场。我们现在进入住房、汽车时代,消费由住房、汽车领先,房地产业在国务院文件里定位为支柱产业,我们的产业是万岁事业,发展空间还很大。就当前而言,一是宏观经济处于新周期的上升期,老百姓对经济发展的预期比较好,有利于我们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正遇到千年等一回的发展良机;二是产业发展基本面——需求旺盛不变。刚才所说的3+1这个旺盛的需求不变。现在不是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太旺了;三是有18号文件指导我们这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18号文件是本届政府指导房地产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房地产不仅3、5年兴旺没问题,即使20年都没问题。因为近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的20年,过去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现在说:全面建小康,住房定兴旺。
在认清发展机遇的同时,又应看到我们面临的挑战。挑战之一,如何有节奏的释放需求。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要抑制不正常的、非理性的需求,比如,被动性需求如何慢慢地释放,投资需求要加以限制。有些地方商业用房的需求膨胀也要加以控制。挑战之二,结构性矛盾的调整。从全国看,中低价位房子供不应求的情况还较突出。长沙或者说整个湖南这个矛盾不是最突出的,这与过去几年来经济适用住房量比例大有关系。国家有关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出台,提出要实现两个控制:一是控制销售对象,一是控制供应面积。这样一来必然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开发办的领导跟我说整个长沙、湖南的房价不是很高,没有多少泡沫,我同意这个判断。挑战之三,注意地区的差异,要谨防过热。房地产市场和一般市场有两个最大的不同点:第一政府主导性强,第二地区差异性大。为什么说政府主导呢?房地产市场需要土地,而土地是政府垄断的,开发需要融资,目前负责融资的四大银行都是国有的。加上决定需求的房屋拆迁的数量和速度,也是有政府控制的。而土地和资金的投放量往往决定了商品房的供应量,就会决定整个市场的供求情况。房屋拆迁量决定了相当比例的需求情况。所以在现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最大的考验是政府调控能力的考验、政府对土地和资金供应量多少的把握。
房地产市场的地区差异性与市场的政府主导性有关。同样是发达城市,由于各地政府在市场调控中的方法和力度有差异,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就有很大的差别。上海、杭州、长三角地区房价这几年涨得很快,遏制房价的继续快速上升成为重点。而在广州等地,在房价连续数年稳中有降的情况下,促进房价稳中有升,减少空置房成为市场健康发展的重点。而在北京,近两年平均房价稳中有降。实际上北京单个的楼盘的房价没有降而是稳步上升。原因是经济适用住房和郊区楼盘比例提高了,一平均就下跌了,那么北京楼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于进一步搞活二手房市场,规范多种市场行为,继续保持供求平稳。
当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要防止两种过热或过热苗头:第一种过热是盲目性过热,第二种过热是泡沫性过热。什么叫盲目性过热,有的地方土地供应量很大,开发商开发的楼盘很多,造成了市场供大于求,空置房增加,房价下跌。这种过热现象容易产生,也容易调整,一般靠市场自身力量就可以调整。空置量过多了,开发商放慢步伐,政府土地少批一点,慢慢改善。而泡沫性过热,其表现与盲目性过热是相反的,市场表现不是供大于求是供不应求,卖得比盖得快,房价涨得快,开发商手里的空置房几乎没了,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泡沫。什么是泡沫?泡沫是价格的表现。商品房的销售价均远远超过实际成本。泡沫是怎样形成的?第一,供不应求造成了房价上升,第二,投资者介入进一步加大供不应求,特别是炒房者介入越多房价会越炒越高。泡沫有大有小:小泡沫、中泡沫、大泡沫、特大泡沫。小泡沫、中泡沫可以控制,可以慢慢吸收。而大泡沫、甚至特大泡沫往往要破灭的。破灭就是像香港97年的情况,价格已经到了顶点了,上不去了,崩盘了,房价一落千丈,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害。我认为,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不存在过热,长沙、湖南的楼市不过热,楼市持续健康发展。过热不过热,盲目性过热还是泡沫性过热最后都要反映在房价上面。盲目性过热表现房价下跌,泡沫性过热表现房价上升。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房价稳步上升,是正常的。急速上升肯定是供不应求造成的,供不应求可能是由于实际需求拉动,也可能实际需求加上虚拟需求(投资需求)一起拉动了需求。后者是比较讨厌的事情,有较大的风险。特别当前中国的金融体制以银行贷款为主的情形下,风险都挂在银行账上。
第三篇:浅谈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过快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政府完善土地供应制度;建立房地产价格预警机制,加强对住房价格的检测与调控;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及相关企业的行为。
【关键词】 房地产市场;存在问题;对策
房地产业在我国起步晚,历史短,发展过于迅速,近年来房价不断攀升,国家不断出台政策仍然无法阻止房价的上涨。在房地产行业表面繁荣,房价持续攀升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窥视一下这些表面繁荣背后隐藏的一些问题,并且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途径,以保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的发展[1]。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区发展不平衡
首先,房地产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存在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无论是房屋施工面积还是房屋竣工面积,东部都占有很大比例。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早所致;中部的增长速度基本处于领先水平,并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东部地区土地资源偏紧,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和竞争激烈,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房地产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中部经济的发展,中部的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其他两部。
其次,城镇居民居住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在中国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人均建筑面积仍在增长,反映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因各地区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从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绝对数量上来看,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西部地区虽然房地产发展不完善,但人口密度较小,相对来说居住面积较为宽松,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又不很发达,所以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最小;从其增长速度来看,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2、房地产需求与房地产供给之间矛盾重重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1996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为28.7%,2006年增长为44.9%,城市化水平始终在提高,年均增加1.5个百分点之多[2]。快速城市化为城市带来大量的新增人口,城区面积迅速扩大。这个阶段还伴随着以城市旧区改造和基础设施重建为主的城市更新过程,因而,城市在规模和品质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升,而这种复合型的提升所释放出的对于城市发展用地和房地产的巨大需求应该由房地产市场中的供给予以适当满足。
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会需求,城市用地和房地产商品供给层面的调整却是相对谨慎而滞后的,这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和稳健从紧的金融政策,另一方面也是由房地产供给自身弹性较小和存在滞后性所决定的。2003-2008年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持续上涨,如果排除了非市场因素如房屋质量提高、成本增加、周围设施环境改善等方面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限供给和庞大需求之间的差距。
3、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亟待解决
在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后,政府为了解决低收入人口的住房问题,也采取了廉租房制度和经济适用住房等公共住房保障政策。10多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建设已取得很大的成绩,在改善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上,一些住房政策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经济适用房政策和实践是当前问题的焦点,其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适用住房的公平性问题;二是对由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引出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双轨制产生异议;三是认为经济适用住房供应量过大对商品房产生挤出效应的问题;四是在经济适用住房运行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国现阶段中低收入居民购房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完全通过市场化解决这部分居民住房问题是行不通的。实践证明,解决住房问题的政策不是面向全体国民的福利政策,大多数国家住房政策的主要针对对象是中低收入和无力自己解决住房问题的特殊困难阶层,住房保障只是住房市场机制的补充。
4、房地产投资行为急需调控
房地产投资行为已成为形成现在高房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当前市场条件下,投资和投机只是一线之隔,不合理的投资很容易就转化为投机行为。理性的房地产投资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活跃房地产交易,增加
市场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二是提供房地产租赁市场上的房源,满足市场上的租房需求;三是提供风险较小且回报较高的投资渠道,能够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然而在当前形势下,房地产投资的弊端要大于其优势:第一,在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可能会导致市场需求过度活跃,刺激房价非理性上涨,从而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二,房地产投资与股票等投资有着本质的不同,股票等投资品是在具备富余资金下的自由选择,而住房具有很强的民生性,突出表现为住房是保障居民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普通公众生活的基本需要,因此非理性的投资甚至投机行为会直接影响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第三,非理性投资使得我国房地产市场中的闲置房数居高不下,并且北京、上海等城市房地产的租售比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房地产泡沫已非常严重。
5、国家调控政策实施受阻
针对近年来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国家也在不断地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但始终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政策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地方政府不严格执行,并且各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利益也有自己的应对方法,使得国家政策不能有效实施,进而不能有效阻碍房地产市场不健康的发展。
二、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
我国政府针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出台了若干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从“国十一条”到“新国八条”,再到房产税及物业税的试点及逐步实施,但其出台后所起到的效果却不理想。笔者认为,要想真正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发展以及解决房地产供给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还是要找到有效的途径以及保证国家政策顺利实施的措施:
1、政府完善土地供应制度
(1)加大土地供应结构的调整力度[3]。土地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协调均衡是土地市场供求平衡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已出现地价、房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土地储备机构不仅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和经济发展实际及时地掌握土地投放总量,更要从市场细分的角度,适时调整各类不同用途的土地储备量和供给量,化解土地市场供需结构失衡的矛盾[4]。一方面,紧缩城市中心区住宅用地和城市高档房地产用地,对开发高档商品房从供给源头上进行限制;另一方面,落实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政策,对面向百姓的商品房所用土地要适当放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2)建立地价调控体系。鉴于我国地产市场的现状,政府对地价进行调控,应着力建设地价的调控体系,增加土地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对于地价可通过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来调控,如建立基准价、标定地价和土地出让价等。对此,可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如日本政府每年都在固定的时间公布由官方调查和评价的公示地价。“公示地价”是一种旨在调控土地价格的官方公开价格,它的作用是加强政府对土地价格调控与管理的能力,为合理制定土地价格政策,公平进行土地交易提供依据。
(3)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土地管理的监控职能。严厉遏制土地市场中的政府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政府行为的自我约束,土地政策才能达到预期的宏观调控效果。另外,土地管理监控职能的弱化也会阻碍城市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只有加强土地管理的监控工作,才能防止区域性的房地产投机,抑制房地产价格的非正常上涨,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2、建立房地产价格预警机制,加强对住房价格的检测与调控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热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成本推动,尤其是土地成本的提高,二是开发商利用政府政策弊端控制供给量改变供求关系制造价格快速上涨趋势,三是社会经济预期导致的投机炒房行为。因此,在监测和控制房地产价格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完整基准地价体系,适度控制土地价格及拆迁费用,尤其是高档房的建设规模[5]。
(2)针对市场中的认为调控市场和哄抬价格现象,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严格审核价格申报,物价部门对商品房的销售价格要认真核定,严格按核定价格销售。工商部门对房地产的营销手段、营销方式以及税务部门对房地产的税费收缴等严格控制和监督,从而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企业的市场行为,同时要尽快将其销售价格公开
化、透明化,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消费者价格盲区。
(3)在面对社会经济顶期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理引导市场的氛围。引导老百姓确立正确的住房观念、风险意识和投资理念。正确的舆论导向人们形成正确的房地产投资理念、住房观念以及风险意识。因此,对于房地产市场中的所有主体,政府要承担起责任,引导老百姓树立正确的住房观念和消费,而不是为某经济利益主体不顾百姓的需求。
3、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后,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但是仍然存在保障性住房供不应求的局面,并且在供应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现象,比如真正需要的人没有得到保障,而被一些“关系户”得到,因此应该在将来加强监管制度的建设。除此之外,对于现在社会上一些收入不高也不低的“夹心层”,他们负担不起价格昂贵的商品房,又不具备享受保障性住房的条件,因此不得不背上过重的房贷,对于这部分群体也应该有相应的住房供应保障,政府虽已下令供应限房价、限户型的部分商品房,即“限价商品房”,但还没有在各个城市全面供应,因此要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推进“限价商品房”的供应工作。
4、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及相关企业的行为
当前,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始出现不规范的开发与销售行为,囤积好房源、隐藏房屋信息,欺诈消费者以及中介机构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频频出现,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企业的信誉档案。要加大力度推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诚信等级评定制度,在此基础上,要建立企业信誉档案,将企业的身份登记、良好行为记录、不良的行为警示、优质产品介绍内容,在网上公布,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信息系统,进入系统的信息,不仅作为主管部门评定企业好坏的依据,还要向社会公开,从而扶持一大批信誉良好的企业,治理整顿那些信誉差、经营管理不善的小企业。
(2)对预售合同进行网上备案登记。商品房销售过程中常存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开发商隐瞒预销售情况等一系列行为,因此应该实施新建的商品房的预售都必须进行预销售合同的网上备案登记制度。开发商申请办理预售许可证。同时,必须上报所有楼盘信息,在地区的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网上公开手续,所有消费者都能在网络上查询相对应的在售楼盘的销售情况。网上备案登记制度在使市场更加公开透明,对规范销售行为,正确引导投资和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
(3)规范房地产中介机构的经营方式。中介机构虽然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较快。中介机构的活跃性是一个国家房地产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最近几年,国内大部分地区,新房、二手房以及房屋租赁的发展势头较好,房地产中介市场出现了较大的机会。但目前中介机构的员工素质普遍偏低,使得工作中出现很多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的行为,因此中介机构要建立健全公司的人员选择、职前培训和在职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对房地产中介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全面提高中介机构员工的综合素质。
【】
[1] 陈渝文.房地产过快上涨的原因与房产政策之刍议[J].财经论坛,2010.(10).[2] 王斯琛.我国房地产泡沫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12).[3] 何元斌.关于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6.(55).[4] 吴淑莲.房地产宏观调控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商业时代,2006.(15).[5] 魏博扬.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
第四篇:房地产中介委托合同(一般形式)
编号:字第号
委托人(简称甲方):
受托人(中介人,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为实现委托中介服务事项,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本着平等、自愿、诚信、有偿的原则,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订立如下协议:
1.委托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介服务权限和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酬金的数额和支付时间:甲方全部完成乙方的委托事项,可得酬金_____________元。
4.违约责任:甲乙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未全面履行本合同,都视为违约。违约方应向对方支付酬金_____________%的违约金。守约方有权解除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由违约方赔偿。
5.合同的有效期限:本合同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至合同全部事项清结时终止。
6.纠纷的解决方式:本合同如发生纠纷,双方应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通过_____________(仲裁、诉讼)途径解决。
7.其他约定:_____________。
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
甲方乙方
合同订立时间:年月日
第五篇:我国当前反腐倡廉形式分析
我国当前反腐倡廉形式分析
班级:中文系11文秘(1)班
姓名:鲁丁瑜 学号:201101031022 摘要:科学分析和判断我国当前反腐倡廉形势,对我国的反腐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反腐工作得以正确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可以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我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我国的反腐倡廉提出了鲜明的立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廉洁、政治清明。
主题词:反腐 倡廉 形式 网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的发展依旧存在一些影响发展的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同时腐败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反腐关系到我国长足稳定的发展和人民基本利益得以保障的根本。随着当前国际形式的不断发展,腐败的形式也逐步多样化,因此反腐工作的方式也需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网络出现后,民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网络反腐的成为了反腐新的形式。我认为我国的反腐工作应该从国内和国外两大形式体下进行分析,在新时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国内的反腐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反腐倡廉带来新挑战。一是网络反腐带来的新挑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在舆论监督方面显现出了越来越大的威力。一些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有的显露于网络,有的因网络的关注而使得事件更加接近真相。不断壮大的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网民表达诉求的一个重要方式,如何利用网络信息反腐给纪检监察机关带来了新挑战。二是利用高科技手段作案带来的新挑战。一些具有大学学历甚至硕士、博士学历的腐败分子利用电脑等高科技手段作案,呈现出智能化作案倾向,给查处工作增加难度,对纪检监察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2、体制环境、执纪环境、社会环境不优等问题给反腐倡廉带来新挑战。纪检监察体制不顺的问题在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给纪检监察机关全面履行党章和行政监察法赋予的职责带来新挑战。各种社会关系和人情关系网交织,特别是领导、亲戚朋友给办案人员施加压力,办案的难度和风险增大。
3、不断严格的办案要求与办案难的现实形成反差给反腐倡廉带来新挑战。一是“两规”难问题日益显现。取证难等问题进一步突出。二是违纪违法行为越来越隐蔽。一些腐败分子为了规避查处,更多地披着合法的外衣或者利用正当的渠道进行违纪违法活动,其敛财方式由直接转向间接,由现货交易转向期货交易,由有形转向无形。三是案件线索严重匮乏越来越成为办案工作的瓶颈问题。信访举报在揭露深层次腐败问题方面已逐步呈现出局限性,案件线索排查机制亟待完善。
4、人民群众对腐败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给反腐倡廉带来新挑战。新华社的民意调查显示,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反腐败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这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形成强烈反差。这说明,人民群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希望党和政府坚决有力地惩治腐败,反腐倡廉工作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会被群众拿到放大镜下来观察,这将给反腐倡廉建设带来更大的压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带来更新的挑战。
5、随着世界各国的沟通和交往日益密切,各国来往也更为便利,在这样背景下也应该注重与国外的反腐相互沟通、相互合作。近年来我国有一种新的腐败以“裸官”的形式出现,这样的腐败形式相对以前的腐败形式更令人堪忧,“裸官”各种不利影响中最直接的一个就是会造成我国资源的直接流失,在“牺牲我一人幸福我全家”思想的影响下容易增加腐败的发生率。因此,我们更应该注意与国际的联合,有力的打击我国的腐败势力。但是我们还是要看清在未来几年我国反腐倡廉的总趋势是好的,是不断发展的,腐败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将会有所减少,但降幅不会很大。今后几年,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特别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反腐倡廉的体制机制制度将进一步完善,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将会进一步铲除,腐败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将会有所减少,违纪违法案件总量今后几年将会有所下降。
近年来我国的反腐形式向多样化、全民化趋势发展其中网络反腐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使一些腐败案件得到了及时的查处和披露,网络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威力已经崭露头角,势不可挡,网络反腐已经走进了实践领域和研究领域。纪检监察机关通过互联网设置廉政网站、廉政信箱、信访举报、效能投诉、反腐谏言等专栏,网民自主选择本人文帖所要投向的板块,工作人员定期收集网络信访举报件,并明确时限向信访人员作出受理反馈。这种模式拓宽了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使得腐败行为的揭露、检举、曝光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有效的保护了举报人。传统的批评、检举、揭发、控告、示威、聚众上访等反腐手段,有明确的法律保障且审理机制完善,因此依然是现今反腐的中坚力量,但因传统手段涉及群众少,纪检监察机关信息披露不够及时透明,致使民众知情权无法得以保障,造成案件积压,甚至冤假错案,其效果并不理想,网络反腐的出现,恰好弥补了以上不足。一是受众率高。目前中国上网人数快速增长,2010年年底达到4.57亿,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二是方便快捷。网络能够全天候地播报即时信息,民众坐在电脑前便可方便快捷地了解这些消息并自由地加以评论。网络系统的完善化、精细化给予网民多种渠道搜集证据和信息,让全社会以最快的速度得知反腐的进度。三是隐蔽性强。传统的反腐手段往往需要检举人与被检举人面对面对质,面对面地提意见或质疑,有时会碍于情面、尴尬难堪而有所保留。网络以其匿名性解决了民众的心理负担,坐在家中,打开电脑,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便可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检举不法腐败行为。四是传播迅速。传统的反腐手段涉及群众少,个别民众的只言片语可能会遭到相关部门的冷落不予处理。事件一旦放在网上,民众通过粘贴、转载相关信息就扩大了事件的波及范围。民众自由地发表评论,及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巨大的舆论势头,促使相关部门提高处理案件的积极性与透明度。但 我国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发布的法律很多,但民间网络反腐依然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持。所以我们应将法律与现实相结合不断完善我国的反腐制度,将实践与反腐倡廉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此不断推进我国进一步发展与稳定。
党的十八大指出近年来在面对各项重大问题时广大党员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冲在前面,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极大的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同时,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变化的新形式下,更加突出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其中就提到面临腐败和消极反腐的危险,这严重的影响党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所谓廉洁政治,就是不以公权谋私利的政治,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不以权谋私。具体来说,建设廉洁政治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要做到干部清正,保证党员干部作风优良、廉洁从政;二是要做到政府清廉,促使党政机关廉洁自守、公共权力规范运行;三是要做到政治清明,促进政治文明充分发展,努力建成一个政通人和、安定有序、明礼诚信、公平公正的政治环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目标,也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
参考文献:《十八大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