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面加强手足口病防制工作的通知
关于全面加强手足口病防制工作的通知
根据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做好手足口病防制工作的精神,望各有关单位务必将防控工作落到实处,以便有效防控我市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生和流行。
特附以下相关知识,以便更好的了解、认识,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2、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传染性强。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被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人群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的重要传播方式。一般通过患儿接触过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可造成感染。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3、哪些人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一般人群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以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高。
4、手足口病有特异的治疗方法吗?
目前还没有特异的治疗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5、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6、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如何预防控制手足口病?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就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北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年5月25日
第二篇:手足口病(范文模版)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一、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A)组16、4、5、7、9、10 型,B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发病无明显地域差别,且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一)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
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 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小儿手足口病暴发,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 698例,其中男1 025例,女673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 460例,占62.04%;女性5177例,占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3 030例)、上海(2 883例)、北京(2 210例)、河北(1 133例)、浙江(793例)、广东(670例)、黑龙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苏(287例)和福建(240例)。截止5月21日,2007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与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报告病例数上升119.41%。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二)传染源、传播途径
粪-口/呼吸道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易感性: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三、病例定义
(一)临床诊断病例
重症病例可导致死亡,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识别,准确做出诊断。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 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二)实验室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1.病毒分离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2.血清学检验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核酸检验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四、疫情报告
手足口病已被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应注意法定报告的要求。
(一)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二)报告内容与方法
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病例分“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两类。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则应在报告卡片“备注”栏内注明肠道病毒的具体型别,如为重症病例亦应在“备注”中注明“重症”。
(三)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四)报告信息分析和反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疫情报告信息进行逐级审核。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日浏览并分析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死亡病例,应及时核实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向下级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反馈疫情分析信息。
五、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时,应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的主要目的:
一是采集相关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明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
二是收集临床资料,以了解不同型别肠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致疾病临床类型及救治等;
三是阐明本次流行/暴发的传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险因素等,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四是评价不同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
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应根据调查目的不同而进行专门设计。
六、实验室检测
(一)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各省疾控中心要组织开展对手足口病病例的实验室监测。发生本病流行的省份每周至少采集5-10例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标本采集和保存技术要求,标本送检单及标本检测方法见链接)。如有重症病例,应尽量对所有重症病例进行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如有暴发疫情应采集部分病例的标本进行病原检测。无检测能力的地区可将标本送至有条件的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收集病例的相关信息,填写
个案调查表。
(二)检测结果的报告与反馈
各省每周五将本省已完成实验室检测的病例个案调查表以及 检测结果一览表的电子版上传至中国疾控中心疾病控制及应急处理办公室和病毒病所脊灰实验室。中国疾控中心对各地上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后,向各省疾控中心反馈。
联系方式:电话(传真)010-63025413,010-63047379,010-83163681
E-mail: cdcjkccb@163.com zhangyong75@sina.com
七、预防控制措施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传染的关键。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传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正确洗手方式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三)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断和治疗
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
肠道病毒EV71感染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一、临床表现
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是手足口病最典型的表现。
(一)一般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二)重症病例表现
应注意典型临床症状,并熟悉实验室及影像学的诊断要点。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1.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2.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3.循环系统: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
(一)末梢血白细胞
一般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三)脑脊液检查
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危重病例多核细胞可多于单核细胞),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四)病原学检查
特异性EV71核酸阳性或分离到EV71病毒。
(五)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EV71抗体检测阳性。
三、物理学检查
(一)胸片
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点片状、大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快速进展为双侧大片阴影。
(二)磁共振
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三)脑电图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四)心电图
无特异性改变。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ST-T改变。
四、临床诊断
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一)诊断依据
1.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熟练掌握哪些指征应留观,哪些指征应住院,并能对危重患者做出诊断。
3.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改变,脑电图、核磁共振、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常。
(二)确诊依据
在临床诊断基础上,EV71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EV71病毒或EV71IgM抗体检测阳性,EV71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
五、留观或住院指征
(一)留观指征
3岁以下婴幼儿,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留观。乡镇卫生院如发现符合留观指征患者,应立即将其转至县级以上医疗机构。1.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内;
2.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3.发热、精神差。
(二)住院指征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住院,应立即将其转至指定医疗机构。
1.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
2.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
3.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
4.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
六、小儿危重患者的早期发现
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开展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一)年龄小于3岁;
(二)持续高热不退;
(三)末梢循环不良;
(四)呼吸、心率明显增快;
(五)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
(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七)高血糖;
(八)高血压或低血压。
七、临床治疗
针对临床表现的四阶段进行对症治疗是基本的治疗方法,注意各阶段治疗要点。
按临床表现主要包括4个阶段的治疗。
(一)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阶段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呕吐、腹泻等给予相应处理。
(二)神经系统受累阶段
该阶段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呕吐、精神差、易激惹、嗜睡、肢体无力、肌阵挛、抽搐或急性迟缓性麻痹等。
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给予甘露醇0.5~1.0g/kg/次,每4~8小时一次,20~30min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速尿;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
3.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基强地松龙1~2mg/(kg?d);氢化可的松3~5mg/(kg?d);地塞米松0.2~0.5mg/(kg?d),分1~2次。重症病例可给予短期大剂量冲击疗法;
4.其他对症治疗:如降温、镇静、止惊(安定、鲁米那钠、水合氯醛等);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注意严重并发症。
(三)心肺衰竭阶段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出冷汗、心率快、吐白色或粉红色血性泡沫样痰、出现肺部罗音增多、血压明显异常、频繁的肌阵挛、惊厥和/或意识障碍加重等以及高血糖、低氧血症、胸片异常明显加重或出现肺水肿表现。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确保两条静脉通道的畅通,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3.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小儿患者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PIP20~30cmH2O,PEEP4~8cmH2O,f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左右。以后根据血气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4.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
5.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插胃管、导尿(禁止压迫膀胱排尿);
6.药物治疗。
6.1.应用降颅压药物;
6.2.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给予冲击疗法;
6.3.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6.4.血管活性等药物的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药物;酌情应用强心、利尿药物治疗;
6.5.果糖二磷酸钠或磷酸肌酸静注;
6.6.抑制胃酸分泌:可静脉应用西咪替丁、洛赛克等;
6.7.退热治疗;
6.8.监测血糖变化,必要时可皮下或静脉注射胰岛素;
6.9.惊厥时给予镇静药物治疗;
6.10.有效抗生素防治肺部细菌感染;
6.11.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四)生命体征稳定期
经抢救后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但仍有病人留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1.做好呼吸道管理,避免并发呼吸道感染;
2.支持疗法和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的药物;
3.功能康复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手足口病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性疾病热点知识问与答
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
一、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性疾病和手足口病是什么关系?
手足口病又名发疹性水疱口腔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 多种(型),柯萨奇病毒 A 组的 16、4、5、9、10 型,B 组的 2、5 型,以及肠道病毒 71 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 A16 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 71 型(EV71)最为常见。而肠道病毒 71 型感染导致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不仅仅会引发手足口病,还包括疱疹性咽峡炎、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和病毒性心肌炎等多种疾病。
二、手足口病是一般预后良好的常见病,什么情况下会引起患儿的死亡?
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 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一般病例预后良好,多在一周自愈。但是对于一些重症病例,尤其是肠道病毒 71 型(EV71)感染引发的重症病例,死亡率可以达到10-25%。重症病例主要有以下特点:
3岁(2岁)以下; 高热(体温38度以上),呕吐; 神经系统症状: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 心肺部症状:肺水肿、肺出血。病情进展迅速,大多持续高热,可无皮疹,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死亡原因主要为脑水肿、脑疝,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
三、手足口病是否就是口蹄疫?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病,首先两种疾病的病原体截然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另外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病患,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所以口蹄疫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因此,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散在。
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 A 组 16 型(即 CoxAl6)等。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属于人类疾病。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 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
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在诊断口蹄疫时,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
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
四、手足口病和SARS有何异同?
1、病源不同:非典是轮状病毒,这次是肠道病毒。
2、临床表现不一样:非典主要是发热,干咳,肺部感染。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少数病例可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和肺炎等重症。
3、病死率不一样:非典病死率10%左右,这次不足1%。
4、病人年龄也不完全一样:非典主要是小孩和老人,这次主要是小孩。
5、传染方式也不一样:非典是飞沫、呼吸道传染,手足口病主要是肠道传染,饮食,手接触等传染。
6、严重程度不一样:这次比非典轻很多。病死率比非典要轻,传染方式也不像非典呼吸道传染那样难控制。
第三篇:2009年手足口病防制工作的讲话
2009年手足口病防制工作的讲话
一、疫情基本情况
东兴区2009年手第一例足口病发生于2009年3月3日,至今共发生41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目前我区手足口病发病占全市总病例近50%。2008年5月12日后,全区发病29例,超过去年发病44.8%。当前我区疫情形式严峻。
二、前期工作情况
东兴区卫生局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高度重视,加强了我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
1、健全了手足口病防治机构。3月27日,东兴区卫生局在2008年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充实、调整了东兴区卫生系统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手足口病应急处置专家组。
2、制定、下发了东兴区卫生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预案》,转发了《四川省卫生厅关于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和《内江市卫生局关于转发<省卫生厅关于做好手足口病感染医疗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的通知》。
3、区直各医疗卫生单位建立完善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医疗、疾病防治工作组,实行分级负责制,落实专业人员,实行了预检分诊、病例筛查、病人隔离、危重病人会诊和转诊制度。
4、开展了手足口病业务培训工作。以片区为本单位开展了医疗、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治法》、《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版》等相关防 1
治知识培训、考试。
5、加强了对手足口病疫情的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点的处理。区疾控中心加强了对手足口病疫情的监测,对疫情实行了每日报告制,对发生的病例全部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对疫点消毒进行了技术指导。
6、加强对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督查。3月下旬,区卫生局对区人民医院、区二人民医院等医疗卫生单位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督查。重点督查各医疗单位的疫情报告、预检分诊、儿科门诊、防控知识培训、宣传及应急的人员、技术、物资、药品、消毒剂准备等工作情况。
三、下一步的防控措施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充分认识手足口病及由此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层层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做好各项准备和疫情处置工作。区疾控中心要积极开展辖区内手足口病(尤其是EV71型)的风险评估,科学、准确地发布预警信息,尽早、尽快、及时、有效地处置疫情,防止疫情蔓延和扩散。一旦发生手足口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区卫生系统将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实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报告工作至事件应急响应终止时结束。
2、进行拉网式的检查,务求防控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区卫生局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督导检查,拟在4月下旬-5月中旬,在全区开展拉网式的督导检查。区疾控中心和各医疗卫生单
位的防疫人员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的技术指导工作,区卫生监督执法大队要加强对各医疗单位医务人员培训及应急的人员、技术、物资、药品、消毒剂等准备工作和疫情处置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3、做好手足口病病例的医疗救治和转诊工作
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我区手足口病的定点收治医院,重症病人送市二人民医院治疗,普通病例按照卫生部制定《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的治疗方案就地治疗,疑似病例实行居家隔离观察。
5、培训防治队伍,做好应对准备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国家《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版)》和《东兴区卫生局手足口病防治应急预案》等防治方案,积极组织开展辖区内医疗卫生人员手足口病的防控、诊治知识和技能培训,并作为重点科室医务人员考核业务的一项主要内容;要组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救治专家组,规范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转诊、会诊和专家派出制度。区人民医院要组织有经验的技术力量,对重点地区医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必要时驻点工作一段时间,以确保对重症病人的正确识别和科学救治。
6、严格疫情信息报告管理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病例要按照丙类传染病的管理规定进行网络直报。区疾控机构要对疫情报告信息进行逐级审核,并保证审核的及时性。要保证每日上网浏览的次数,及时对报告的病例进行审查、查重等订正工作,保证网络直报数据的质量。从即日起,各医疗卫生单位实行每日“零”病例报告制度,每天下午15点以前报区
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汇总后于16点以前报区卫生局疾控股。
7、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手足口病病例区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应及时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填写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在病例个案调查时,要详细了解一般情况、流行病学接触史、发病就诊过程、临床表现、实验室监测结果、危险因素等情况。调查的同时,要对收集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主要分析病例分布特点,时间、空间聚集性,病例就诊医院变化情况,病例就诊间隔的变化情况,发病趋势等。
要对聚集性病例和托幼机构首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逐一登记,并进行流调和密切观察。
8、规范标本采集检测
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区疾控中心要加强疫情监测,发生本病流行时,每周至少采集5~10例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或送检。如有重症病例,应尽量对所有重症病例进行标本采集及送检。如有暴发疫情应采集部分病例的咽拭子、双份大便、双份血清和水疱液标本送省疾控中心进行病原检测;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可采集脑脊液标本。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收集病例的相关信息,填写个案调查表。
9、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1)认真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各类医疗机构要切实落实预检分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防止手足口病与其他常见病混合就诊,避免医源性感染。市二院作为我区的传染病医院,对危重病例按照《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要求,组织专
家全力救治。
(2)严格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对于传染源要按照肠道传染病处理原则进行隔离,医院门诊和病房要保持清洁卫生,严格消毒制度,重点加强儿科和感染科等科室门诊和病房的消毒,对患者粪便排泄物及其污物等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天要加强对门诊和病房的检查、指导,对住院治疗的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及接触者人数,强化陪护和医护人员的洗手、消毒措施,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防止医院内感染。对居家治疗的病人及其接触者,由乡(镇、社区)防保人员具体指导落实隔离措施和疫点、疫区的消毒处理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
(3)配合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院内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清运和消毒处理;对于患者的用品、衣物、呕吐物、排泄物、盛排泄物的容器以及污染的场所等用含氯消毒剂、生石灰进行消毒;使用杀虫剂等方法杀蚊、蝇。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尤其对于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的村庄,要整治水源地周围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严防水源污染。
(4)完善各项诊疗纪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要建立健全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要详细、认真,尤其要详细登记患者的家庭住址、家长姓名等,以利于开展流调和传染源追踪。
(5)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以宣传单、板报、横幅等各种宣传形式,结合4.25宣传日、预防接种日、赶场等人群集中时间和地点,开展肠道传染病防病知识宣传,告诫家长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
所,不要与患病儿童接触;纠正儿童不良卫生习惯,餐前便后要经常洗手,特别是配合学校和托幼机构开展宣传,如课间要对儿童的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家长要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全社会卫生防病意识和水平。
(7)、加强卫生监督检查
进一步加强对餐饮业、食堂、生活饮用水的监督检查。食品加工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无凉菜间的餐饮单位不得制作凉菜。严格餐具、用具的清洗消毒,保证洗刷消毒设施正常运转,确保餐具等公共用具的消毒效果。供水单位要严格按照制水工艺制水,加强饮水消毒,确保出厂水和末梢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二次供水单位要严格执行《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同时加强水质的监测。桶装水生产企业要加强日常性管理和水质监测。
督促疾控、医疗机构做好疫情报告和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加强对公共场所、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防控措施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四篇:张家界市永定区疾控中心手足口病预防制
张家界市永定区疾控中心2012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实 施 方 案
为切实做好我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以及卫生部下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湖南省2012年手足口病监测实施方案》、《张家界市2012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实施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方案。
一、工作目标
及时发现和控制手足口病疫情,防止暴发流行。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全面准备,依法管理、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统一领导,分类处置、有效应对。
三、组织领导与专家队伍
(一)领导小组
区疾控中心成立预防控制手足口病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理工作。由王铸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组 长:侯启年 副组长:王 铸 胡燕凌
成 员:吴 炜 田际雄 李 跃 张仕刚 王章平
(二)专家指导组
区疾控中心成立由流行病学、实验室、临床、健康教育等方面专家组成的预防控制手足口病专家指导组(名单附后),负责对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出建议;参与制订、修订防控预案和技术方案;指导重大疫情的处理及危重病例的救治;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组 长:侯启年 副组长:王 铸
成 员:田际雄 李 跃 张仕刚 熊学坤 胡剑
(三)疫情现场处置机动队
区疾控中心成立由有关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疫情现场处置机动队,负责重大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处置等工作。
一队:组长:田际雄
组员:张仕刚 丁德前 朱 肄 符自强 二队:组长:李 跃
组员:李丽霞 胡 剑 丁 浩 丁德春 三队:组长:邓金平
组员:覃玉芳 熊学坤 覃 碧 符自强
(四)宣传咨询组
负责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咨询、宣传资料的编印、发放及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组长:王章平成员:宋家琦 何胤菊
(五)疫情信息组
负责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和报告。组长:田际雄
组员:朱 勤 朱 肄 吴 炜
(六)后勤保障组
负责手足口病防治所需的物资供应、车辆准备、资金等后勤保障。组长:胡燕凌
组员:吴 炜 宋家绮 张祖新 丁平覃 瑾
四、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有关技术规范进行。托幼机构和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二)重症、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监测
1、发现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立即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完整、规范填写《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见《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
2、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结束后2日内将个案调查表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监测
1、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日浏览网络直报系统,发现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重症及死亡病例等异常变化时,要及时核实,并立即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应及时了解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发病就诊治疗过程、感染接触情况、病原检测情况以及危险因素等;同时,向区卫生局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3、原则上应对聚集性疫情的全部病例进行流调,其中首发或指示病例必须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病例的性质分别填写《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见《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
4、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结束后,要及时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并写出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主要包括:一般情况、疫情概况、流行基本特征、暴发原因、实验室检测结果、控制措施和下一步的行动等。调查报告以电子版、Epidata数据库形式逐级上报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防治科,如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则要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进行报告。
(四)病原学监测
1、监测对象和数量
(1)所有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均要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监测。(2)聚集性疫情的病例监测:10例以下的,采集不少于2例;10~20例采集不少于5例;20例以上疫情采集不少于10例。
(3)散发普通病例监测:每月最少需采集3例首次就诊的散发普通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当月病例总数少于3例时,全部采样检测。
2、标本采集要求及方法
医疗机构负责医院就诊病例的样本采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医疗机构进行标本的采集,采集的标本类型及具体采集要求见附表1。标本的保存、运送及检测工作要严格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操作。阳性标本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和病毒分离。采集病例标本后,要填写采样登记表(附表2),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病原学检测。
3、结果反馈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检测结果于实验完成后24小时内反馈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接到结果后,于24小时内对检测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信息进行订正,并及时补填肠道病毒病原学分型信息。
(二)流行病学调查及采样
由疫情现场处置机动队和检验科负责组织实施。由疫情现场处置机动队和检验科负责组织实施。流行季节流调组负责定期到医疗机构门诊尤其是儿科门诊主动搜索疫情。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时,疫情现场处置机动队负责尽快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检验科负责样品采集。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个案调查率、采样率应达100%,聚集性病例或者手足口病病例数明显增多时酌情开展个案调查及采样。
在病例个案调查时,要详细了解一般情况、流行病学接触史、发病就诊过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结果、危险因素等情况;对临床表现和临床检验项目等内容的结果,要及时与有关医院联系,从病历中提取。
个案调查要由疫情现场处置机动队专业人员承担,逐一问卷调查,表格填写要工整、仔细,不得有漏项、缺项。所有个案调查表由急传科负责保管,采样登记表由检验科负责保管。
(三)实验室检测 检验科负责标本采集及送检。
1、标本采集对象
重症病例;暴发疫情中部分病例;聚集性病例中的部分病例以及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为有必要采集的其他病例。
2、标本种类
用于病原学诊断的标本包括粪便、咽拭子和疱疹液,如果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采集脑脊液标本。对于血清学诊断,需要在急性期和恢复期采集双份血清标本。
3、标本采集的原则
(1)需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选择采集标本的种类,首选疱疹液、其次为咽拭子、粪便。
(2)在病例发病后尽早采集,尽快检测。对于血清学诊断,急性期血清应该在发病后尽早采集,恢复期血清在发病两周后采集。(3)发生暴发疫情时,除采集病例的标本外,还需采集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健康对照人群的标本进行检测。
4、标本的运送和保存
(1)所有采集标本4℃暂存,立即(24h内)送达实验室,如不能立即运送,-20℃以下低温冷冻保藏,需长期保存的标本存于-70℃低温冰箱。
(2)临床标本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要避免反复冻融,如果不能确保-20℃的条件,应该在0-8℃运输和保存。标本应冷藏运输,运输时要附有采送样登记表,包含必要的信息,如标本编号、发病日期和标本采集日期等。
(四)传染源的管理及院内感染控制
由疫情现场处置机动队负责指导医疗机构实施,督促、指导辖区各医疗机构完成以下工作。
1、传染源的管理
患儿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疗。居家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应在社区(村)医生的指导下,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就诊,同时,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掌握居家治疗患儿的病情进展情况。
2、开展预检分诊,防止混合就诊。辖区各医疗机构切实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和首诊负责制,做好手足口病的诊断和甄别诊断,防止手足口病与其他常见病混合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避免医源性感染。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专辟门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
3、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医院门诊和病房要保持清洁卫生,严格消毒制度,重点加强儿科和感染科等科室门诊和病房的消毒,对患者粪便排泄物及其污物等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医院感染管理科要加强对门诊和病房的检查、指导,对住院治疗的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及接触者人数,强化陪护和医护人员的洗手、消毒措施,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特别要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五)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防控措施
由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科和健康教育科负责组织实施,督促、指导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完成以下工作。
1、指定专人或校医负责本校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工作,落实晨检制度,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状况进行巡查,及时核实缺勤、缺课原因。一旦发现可疑病例,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2、发现患有发热或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将其带至医疗机构就诊,直至病愈(退热,口足的溃疡及水泡消退)方可返校。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3、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做好饮水、饮食和环境卫生。
4、按照健康教育方案开展健康教育,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六)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 由宣传咨询组负责。
督促、指导辖区各医疗机构充分利用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学生家长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搞好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经常消毒,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症状,应尽早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要及时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清运消毒,整治城乡卫生环境。对于患者的用品、衣物、呕吐物、排泄物及其容器等要及时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使用菊酯类杀虫剂杀灭成蝇。
(七)培训和演练
由中心预防控制手足口病领导小组负责。
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与演练。
(八)卫生监督
由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科配合永定卫生监督所实施。
加强对辖区内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及医疗机构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饮食饮水与环境卫生、晨检制度、健康教育等卫生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疫情监测与报告、院内感染控制等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责令限期整改。
五、后勤保障措施
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落实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所需经费。财务科和办公室负责做好治疗药品、消杀药械、检测试剂等物资储备后勤保障工作,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六、督导检查
在市、区卫生局的领导和市疾控中心的指导下,组织对辖区手足口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与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措施逐一落实到位。
二〇一二年三月一日
第五篇:预防手足口病的通知
通知
尊敬的各位家长:
近日菱角出现手足口病疫情,目前我园没有发生“手足口病”病例。为了切实保护全园幼儿的身体健康,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杜绝传染源入园,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儿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制定了《手足口病预防预案》。敬请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具体配合事项如下:
1.督促幼儿勤剪指甲、不吮吸手指;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给孩子流水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家长接触孩子前应洗手,手足口病毒可以通过成人携带后传染给儿童,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
2.保证孩子睡眠充足,适度锻炼。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幼儿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3.近段时期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少互相串门,减少被感染的机会。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勤换衣服勤洗澡,讲究卫生。
5.在家注意观察孩子有无发热、皮疹,进餐时有无口腔疼痛,如有应暂缓入园,并及时到医院确诊。
7.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口腔溃疡或上感样症状应及时就医,应及时与老师联系告知,患儿病愈后,凭医院或疾控证明,确认无传染性方可入园。
附:
手足口病的症状: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也发热,多在38度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临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栗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发生变化。手、足等远端部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的症状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但是现在大部分的手足口病的症状都很不明显,有的只是口腔溃疡,伴随着几颗丘疹,请家长提高警惕。
灵童幼儿园 2012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