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在学校踢足球受伤,责任如何承担
学生在学校踢足球受伤,责任如何承担?
【案情介绍】
原告无为和被告留波系同学,某日在校,利用午休时间与其他数名同学在学校操场上踢足球。原告做守门员,被告射门踢出的足球经过原告手挡之后,打在原告左眼,造成伤害,后经北京同仁医院诊断为:左眼外伤性视网膜脱离。进行左眼网膜复位术后,网膜复位,但黄斑区前膜增殖,经鉴定为十级伤残。原告以留波和所在学校为共同被告向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身损害赔偿。
【审理结果】
北京市石景山区法院认定,足球运动具有群体性、对抗性及人身危险性,出现人身伤害事件属于正常现象,应在意料之中,参与者无一例外地处于潜在的危险之中,既是危险的潜在制造者,又是危险的潜在承担者。足球运动中出现的正当危险后果是被允许的,参与者有可能成为危险后果的实际承担者,而正当危险的制造者不应为此付出代价。留波的行为不违反运动规则,不存在过失,不属侵权行为。此外,学校对原告伤害的发生没有过错。遂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评析】
这个案件的处理虽然没有给予原告赔偿,但我们认为这是非常公正合理的。仔细考量,本案涉及侵权行为法中的自愿承担危险抗辩事由理论。自愿承担危险,也称为自愿承担损害,或者称为受害人同意。不过,自愿承担危险与自愿承担损害在程度上有一定的区别。自愿承担危险仅仅是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愿意承受,免除造成损害的行为人的侵权责任;
而自愿承担损害或者受害人同意的内容大于自愿承担危险,因为自愿承担损害不仅仅是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愿意承受其后果,而且还要对可能受到的损害自愿承担,免除造成损害的行为人的责任。显然,自愿承担损害比自愿承担危险的范围更为确定。当然,这两种说法的基本点还是一致的,可以认为自愿承担危险是受害人承诺或者自愿承担损害的具体内容,因为既然自愿承担危险,实际上就等于确认了损害自担。《美国侵权行为法重述(第二次)》第496A条规定:“原告就被告的过失或者不计后果行为而导致伤害的危险自愿承担的,不得就该伤害请求赔偿。”其中分为明示的危险承担和默示的危险承担,默示的危险承担是指原告完全了解被告的行为而导致其自身受到伤害的危险,但是原告自愿选择该种行为,依据其情形显示原告有接受该危险的意愿的情形。这种意见很值得借鉴。
在《民法通则》中没有规定自愿承担危险或者自愿承担损害的免责事由,但是在侵权行为法的理论和实践中是承认这一抗辩事由的。在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起草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学者建议稿》的“侵权行为编”中,就规定了这个意见,这就是第22条“自愿承担损害”:“受害人明确同意对其实施加害行为,并且自愿承担损害后果的,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自愿承担损害的内容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道德的,不得免除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加害行为超过受害人同意范围的,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个意见在制定侵权责任法时,应当成为正式的法律条文。
进行任何体育活动,都具有相当的风险,都有造成损害的可能。因此,对于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以及观看体育运动的人,都对体育运动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受到损害应当损害自担,属于自愿承担危险。对此,国外的立法例有的明文予以确认。例如,《埃塞俄比亚民法典》第2068条规定:“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对参加同一活动的人或在场观众造成伤害的人,如果不存在任何欺骗行为或者对运动规则的重大违反,不承担任何责任。”这一规则说得极为清楚:既然是参加或者参观体育活动,就应当预见到风险,只要不是运动员故意或者违反运动规则的行为,而是在正常的体育活动中造成其他运动员或者参观者的伤害,都不应当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决分担损害。
具体到本案,原告从事足球运动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愿承担风险行为。正像审理法院判决认定的那样,足球运动具有群体性、对抗性及人身危险性,出现人身伤害事件属于正常现象,应在意料之中,参与者无一例外地处于潜在的危险之中,既是危险的潜在制造者,又是危险的潜在承担者。并且按照通常的知识,足球运动也是一种对抗强烈的体育活动,冲撞、抢夺、扑救、冲击是基本的运动行为。在强烈的身体对抗中,发生人身损害是极有可能的。任何人参加这样的体育运动,都应当意识到这样的风险,参与者有可能成为危险后果的实际承担者,而正当危险的制造者不应为此付出代价。从中可见,原告自愿参与到踢足球活动中,并在该活动中受到了人身损害,对此由其自身承担责任方符合自愿承担风险抗辩事由的本旨;如果认定对方的行为是侵权行为,并且必然要求被告承担侵权责任,尽管是分担责任,却是不合情理的。
本案审理法院作出了正确的裁判,值得称道。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有的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并未认识到参与体育活动的自愿承担风险特征,而是按照《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处理,判决由双方当事人分担损失,被告对原告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赔偿。这种处理虽然亦符合法律规定和法理,但在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方面略显不足。
第二篇:当学生在学校受伤时
当学生在学校受伤时,无论轻重,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都要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处理好所受的伤,并和家长取得联系,说明事情原因争取家长的谅解。
一、当学生受伤比较轻微时,我认为作为老师应该这样做:
1.首先,带学生到学校医务室,让校医帮受伤的学生处理好受伤的部位,以防受伤部位受到感染。
2.其次,了解学生受伤原因后,与受伤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说明孩子在校受到伤害及其受伤原因,并告诉学生的家长让其不用担心受伤部分已经处理好,以便征求家长的谅解。
3.再次,找两位学生谈心,让他们明白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有时对方的确是无意的,但毕竟给他人造成了伤害,因此玩耍时要注意方法,安全放在首位。
4.针对这件事,在班级开展一次主题为“安全重于泰山”的班会,通过讲解安全小故事,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小品《换个角色》等活动,让学生明白“班级像一个家,人人安全靠大家,用友谊和团结牵手,让安全永远伴我行走”的道理。
二、当学生受伤比较严重时,我认为作为老师应该这样做:
1.首先,请其他老师和校医帮忙或拨打120(偏远地区120启动较慢)将受伤学生在第一时间内送往医院,协助医护人员及时帮助学生处理受伤部位,清洗或包扎等,及时联系家长及学校领导,让家长了解学生受伤情况,并做好家长在心理或情绪方面的安抚。
2.其次,了解学生受伤原因,及时向学校领导和家长交代,若造成学生受伤的还有其他学生,同时还要及时通知这些学生的家长及时到医院了解该学生受伤情况及事故造成原因,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争议。
3.再次,做好受伤学生及其监护人在心理及情绪方面的安抚工作。在学生治疗期间,我会恳请学校领导与我一起到医院或家中进行多次探望,并了解治疗情况。平时帮助学生把落下的功课进行补习。
4.做好学生受伤后的医疗费分担和事故赔偿等经济方面的问题,争取做到“妥善处理,和平解决”。
5.针对这件事,在班级开展一次主题为“安全重于泰山”的班会,通过视频播放事故情景剧,讲解安全小故事,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小品《换个角色》等活动,让学生明白“班级像一个家,人人安全靠大家,用友谊和团结牵手,让安全永远伴我行走”的道理。再结合班级发生的事故情况,使每位学的生从中吸取教训,杜绝类似事情再次发生。通过班会让全班学生高举“安全靠大家,人人守护他”的旗帜,让安全一路伴孩子前行!
第三篇:学生校内打架受伤 学校负主要责任
学生校内打架受伤,谁来承担责任
16岁的小李、小张、小杨是同班同学,他们是丰台区某中学高一学生。2001年3月的一天下午,小李和小张发生了口角,并动起了手。一旁的小杨过来拉小李,小李误以为小杨要打他,顺手从地上捡起一声砖头拍向小杨。小杨一躲,砖头拍在了他的胸口。小杨被打后心生怒气,就与小张一起将小李打伤。学校保安巡视中发现双方打架,予以制止。当日,学校老师带受伤的小李去医院治疗。小李共花医疗费11.9元,药费由小张的家长垫付。后来,小李先后又花费限了医疗费723.1元。
小李及其家长认为,小李在学校就读期间,被同学打伤,肇事学生和学校都有责任。所以,小李诉至法院,要求小张、小杨及学校向其赔礼道歉,并赔偿其各项损失2070.1元。同时,小李还认为,鼻骨被打伤给他造成了沉重的思想负担,成年后不需做鼻骨复位手术,因此,要求三被千赔偿他鼻骨复位手术费1万元,精神损失费5000元。
小张、小杨认为,三人打架是由小李引起的,小李也有责任,所以,只同意赔偿小李医疗费723.1元。
学校认为,小李、小张、小杨打架是三个人的事,保安在巡视中已及时制止,学校已经尽到了责任。因此,对三人造成的损害后果,学校没有过错,不应承担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示成年人保护法》第16各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它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作为未成年人,小李、小张、小杨在学校就读期间,学校负有保护他们人身不受伤害的义务。现小李在校内受伤是校方疏于管理,没有尽到保护义务,所以,学校对此应承担相应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第133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本案中,小张、小杨在与小李发生矛盾后,没有通过正当途径解决,而是动手将小李打伤,对因此造成的的损害后果,应共同承担赔偿责任。但由于二人都是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此,给他人造成的损害,应由他们的监护人承担责任。
据此,法院判决小张、小杨向小李赔礼道歉,其法定代理人连带赔偿小李医疗费用和必要的营养费以及监护人误工费,学校依其责任赔偿小李相应费用。对原告起诉要求被告支付鼻骨复位手术费1万元的请求,因尚未实际发生,且原告没有提供相关医疗单位对实施该手术的必要性及相关费用的预计证明,法院依法予以驳回。
第四篇: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承担的责任
高度重视,引以为戒--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承担
责任的几种情形
1、学校未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或者安全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的。(安全管理责任)
案例
一、某甲,女,6岁,是某小学学前班的学生,2001年11月的一天下午,在学校放学之前,有一名流窜人员从学校门口进入学校,看见某甲在学校的操场边站着,于是将某甲骗到学校的一间废置的房间内奸淫。事发后,某甲的家长向公安局报案,犯罪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某甲的家长同时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判令学校赔偿某甲的精神损失费48000元。在本案中,某甲是在学校管理范围内,受到第三人的侵害,当然首先应当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是学校既然设立了校门管理人员,一名流窜人员能够随便进入学校,并造成学生的伤害,学校是不能证明其没有过错的,所以法院判令学校赔偿某甲精神抚慰金一万元。
案例二 某天课间操时分,开着校门的某地某学校,走进一个西装革履的男子。没有人询问他是谁?要干什么?于是,他大摇大摆地登上学校二楼教室,一个学生恰好从他身边经过,被他抓起来扔下楼,死了。经法院查明,该男子患有精神病。学校被判决承担安全责任,对该学生家长给予大额经济赔偿。之后,该校校长,一个兢兢业业的老教师被撤职。
依据《处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学校实行外来人员出入登记制度。非学校人员和车辆未经学校同意不得进入校园。任何人不得将非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有毒有害物品、易燃易爆物品、管制刀具、动物及其他危及人身安全的物品带入学校。”
以上案例显示,该学校在安全、保卫等安全管理制度上,存在明显的疏漏,在学校门口,既没有值勤保卫人员把守,对非本校人员进入校园,也未有建立规范的登记、询问制度,致使学生受到意外伤害,学校因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前,一些学校的安全管理,存在“以貌取人”的现象,这是不对的。安全管理必须有规范的制度约束,才能真正保障安全。在个别地区,就曾发生过心怀不满的家长,利用学校门卫管理制度松散情况,伺机进校施加伤害的事故,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2、学校使用的教育教学、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严重的,构成教学设施重大责任事故罪,刑法第138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时报告,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三年以下有其徒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案例
一、某小学课间时,几个学生在课室时追逐,其中一学生冲出课室门口,刹不住,翻越栏杆,坠楼身亡,经查,该校栏杆高只有九十厘米(按国家标准应为110厘米。)
案例
二、2002年10月6日,某中学学生鲁某在上体育课当中,被一同玩耍的同学推倒在学校操场正在施工的管道沟内致伤,导致左臂多发性骨折。法医鉴定为十级伤残。鲁某家长遂将某生和学校起诉到法院,要求学校承担部分赔偿责任。而该校对已挖成的坑道未做充分的防护设施,因此对于鲁某的伤害,学校有过错,应当承担补偿责任。
以上两个案例的处理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和《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服务设施设备必须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并按规定配备消防设备,保证安全通道的畅通。学校举办者应当为学校配备符合标准的教育教学、生活服务设施设备,提供必需的人员、经费保障;学校自行添置的设施设备亦应当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学校应当加强对设施设备的管理和保养,确保其使用安全;对有危险性的设施设备、教学科研实验仪器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易燃易爆物品,必须建立健全使用和管理制度,并实行严格管理。学校应当在具有危险性的教育教学、生活服务设施设备上及校内施工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学校严格按规定为学生提供案例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如果发现不符合规定的必须及时整改和停止使用。
4、学校向学生提供的食品、药品、饮用水、教学用具及其他物品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案例
一、2001年12月7日下午四点三十分许,桥头镇某学校发生83人中毒事件。经英德市卫生监督所对呕吐物进行化验,证明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经对该校饭堂检查,卫生状况差,没有必备的洗、冲、消三级用池及洗菜、洗肉的专用池,不具备学校饭堂及集体饭堂的条件。
案例
二、2001年9月5日,东北某地11所学校的2300多名学生发生集体中毒事件,起因是某公司向学校提供的、并且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服用的豆奶中的志贺氏杆菌超标,因而造成学生产生恶心、呕吐、腹痛、发烧等症状。
在这两起事件都是学校责任,并给我们的教训是:一是食堂采购必须实施定点采购和食品留样制度;二是学校的食堂必须具备开办的条件,达到区里规定的考核量化标准。凡是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标准,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学校都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可根据《处理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其他单位和个人为学校提供产品与服务造成学生安全事故的,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学校已先行支付赔偿费用的,应当向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单位和个人行使追偿权。”
5、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社会实践等校外活动,未按规定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或者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的。
案例
一、2003年我区某校小学四年级教师带学生到柔石岭隧道进行现场采风,进入隧道后被从背后驶来的一辆货车撞死二人重伤二人的重大事故,使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
案例
二、某小学校长任某根据镇教育办的通知精神,通知部分学生上山采集白蒿。8岁的李某到山上采白蒿时,不慎被荆棘刺伤左眼,被迫做白内障摘除术并更换人工晶体,花费医疗费3198
元。李某以响应学校倡议致伤为由,要求学校赔偿损失3.2万元。
上面两案例反映出来:一是学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必须做到活动地点、活动内容安全。二是活动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健康。如上山采集白蒿,显然不适合只有8岁的小学生参加。因此,对李某受到的伤害,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时,应全面考虑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不得组织安排未成年学生参加其不适宜从事的活动,否则因此发生的伤害事故,学校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处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文化娱乐、体育、劳动、教学实验等教育教学活动,应当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校外集体活动,应当将活动内容和安全保护措施报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活动内容和方式应当适合学生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并做好相应的安全教育和示范,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
8、学校发现学生突发疾病或者受伤害,未及时采取相应救护措施致使损害扩大的。
案例
一、张某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就在临近毕业时,突然在上课时感到左眼不适,于是,由其父亲带到某市医院检查,医生检查后认为须立即住院,后虽经尽力治疗,但认为张某左眼视力模糊已经很长时间了(至少在三周以上),最终还是左眼完全失明。张父认为,张某在两周前由学校组织的体检中,校医并没有告诉张某其眼睛有异常情况。于是将学校告上法院。经法院调查,在张某的体检报告单中,明确写明“左眼视力0、2,右眼正常,建议进一步检查”。认为学校已知道张某的视力不正常,但未及时告知其家长,以致延误了治疗时间,造成张某左眼失明,学校有过错,应承担主要责任。张某自己早亦感觉其左眼有问题,但未告诉其父母,其本人也有过错,应承担次要责任。
案例
二、某甲为某中学的学生,一天上午对其班主任讲,自己不舒服,想下午请假看病,班主任同意了,但某甲回到课室后便在课桌上趴着,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下午上课时间。期间,大家以为只是一般的不舒服,故无人过问此事,就在下午上课时,某甲突然用头向身边的窗户撞了两下,然后倒在地上,口吐白沫,上课的老师和学生以为是癫痫病发作,就让某甲平躺在地上,然后继续上课,同时通知学生家长。等家长到学校后,才将某甲送往医院救治,但因某甲脑出血过多,不治身亡。据医生讲,某甲患有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因突发性脑血管破裂、出血是导致死亡的原因。但这种病如果抢救及时,有生存的可能。正因为该校老师对某甲的怠慢,失去了挽救某甲生命的宝贵时间,因此,学校对损害的发生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以上二案例告诉我们:一是学校对学生突发疾病和不明病因要及时送医院治疗和告知家长。二是学校必须配备专职校医和配备懂医术的兼职校医。
第五篇:农村盖房工人在工作中受伤,由谁承担赔偿责任
工人在农村建房过程中受伤,由谁承担赔偿责任
载《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13第1辑【民事审判信箱】
问:甲要建造农村自居房屋,交由乙施工,并和乙谈妥了施工费用。后乙找来水泥工丙等5人具体负责施工,约定按日计工钱。后丙在施工过程中因缺乏安全措施,不慎从房顶摔下致死。对于丙,由谁承担赔偿责任?
答:首先,作为水泥工,丙是乙找来的,工钱是和乙协商,也约定由乙方支付,因此,双方之间成立雇佣关系和劳务关系。乙为雇主,接受劳务,丙为佣工,提供劳务。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丙是因劳务受到损害,故乙应对丙所受损害承担赔偿责任;若丙自身在此过程中存在过错,适用过失相抵原则。
其次,甲是房主,将建房工程交由乙施工,成立发包和承包的关系。丙是因缺乏安全措施从高处摔下致死,为安全生产事故。依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乙作为个人,不可能拥有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对于农村建筑,即使不需要施工人具有相应资质,也应有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甲作为房主,应该对承包人的资质或安全生产条件予以审查。若甲明知或应知乙无相应资质或安全生产条件而仍然交由其承包,则应与乙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农村盖房工人在工作中受伤,由谁承担赔偿
责任
王某在农村专门承接建房工程,接到工程后和房主洽谈好总价款,再找到自己相熟的盖房工人进行施工,由王某按日发给盖房工人报酬。2013年5月3日,在一次建房施工中,工人张某在房顶工作时不幸坠下,造成小腿骨折,王某遂将其送至医院治疗。治疗过程中,张某的家属找到王某要求进行赔偿,王某认为张某是在给房主建房的过程中受伤的,应由房主进行赔偿。张某的家属又找到房主,房主认为自己将建房工程包给王某,张某是王某找来的工人,应当由王某来赔偿。
律师解疑:农村盖房工人在工作中受伤,包工头和房主往往相互推诿责任,究竟应当由谁来承担赔偿责任,需要分两种情形来进行认定:
1、房主与包工头约定总工程款,在包工之初或之后一次性支付给包工头全部的费用,最后统一验收盖房成果,对盖房的过程不做指挥参与。对于这种情况下,房主和包工头之间属于加工承揽关系,包工头和建房工人之间形成雇佣关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第十条的规定承揽人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对第三人造成损害或者造成自身损害的,定做人不承担赔偿责任。同时该法第十一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生呢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故在房主与包工头之间属于承揽法律关系时,盖房工人发生人身损害由包工头承担。
2、房主与包工头不约定总工程款,约定工人分工种按日计算报酬,每日或者完工后一次性支付。房主自己备好建房原料后,组织包工队按照自己的意愿指挥、安排、管理进行施工,包工头在建房时受房主的支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包工头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包工头,只是包工队推选出的一个代表来与房主直接沟通。包工头在建房活动中也完全听从房主的指挥,与其他建房工人同工同酬,只负责提供劳务,其地位和其他建房工人是一样的。此时包工头与房东之间形成雇佣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第十一条的规定,应当由房主对盖房工人的人身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案情属于律师分析的第一种情形,王某单独组织施工,不受房主的指挥调配,与房主之间形成了加工承揽关系,盖房工人张某发生的人身损害,应由包工头王某来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