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中级职称中医内科急症学总结整理版

时间:2019-05-13 01:3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内科中级职称中医内科急症学总结整理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内科中级职称中医内科急症学总结整理版》。

第一篇:中医内科中级职称中医内科急症学总结整理版

中医内科急症学

急症的病因以风、火、痰、瘀、毒为主导,多内外合邪。病机特点:大实大虚、邪正消长多变、多脏同病、多病同证。

第一节外感高热

1、邪毒炽盛,正邪相搏是发生高热的基本病机。

2、体温在39℃以上,但应与内伤发热相鉴别。

3、常见证候,表热证:风寒袭表、风热犯表、湿困卫表、热郁卫气;里热证:肺胃热盛、燥热内结、湿热郁蒸、热入心营、热入营血、热伤真阴。指出各证之间的联系、转化。

5、治法方药:解表法,银翘散、荆防败毒散;宣表化湿法,藿朴夏苓汤、香薷饮;和解清热法,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清气泄热法,白虎汤;通腑泻热法,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清热化湿法,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清营泄热法,清营汤、清宫汤;凉血解毒法,清瘟败毒饮、犀角地黄汤;养阴透邪法,青蒿鳖甲汤。

附:抽搐

1、抽搐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拘急抽动,甚则角弓反张为主症。

2、常见证候:热盛动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

3、以止痉治标为先。治法方药:清热熄风法,白虎承气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潜阳熄风法,羚角钩藤汤;滋阴熄风法,大定风珠。

第二节疫斑热

1、疫斑热即西医之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病因为外感瘟疫热毒,内因为一时性卫外功能低下。典型病人可见五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3、证候分类,发热期:卫气同病证、气分证、气营两燔证、营分证、营血热盛证。低血压期:热毒内陷证、气阴耗竭证、正虚阳亡证。少尿期:瘀热水结证、热郁津伤证、湿热壅滞证。多尿期:肾气不固证、阴虚热郁证。恢复期:气阴两伤证、脾虚湿蕴证、肾阴亏虚证。

4、以清瘟解毒为原则,结合各期特点辨证施治的原则。

5、治法:清气凉营法,清瘟败毒饮;开闭固脱法,四逆散或白虎承气汤、生脉散、解毒活血汤;泻下通瘀法,桃仁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凉血散血法,犀角地黄汤;滋阴生津法,沙参麦冬汤、增液汤;补肾固摄法,固肾缩泉汤。

第三节肺炎

1、肺炎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肺实质性病变,以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咯浓痰或铁锈色痰为主要特征。

2、病因为风温(热)之邪从鼻入侵。痰热蕴肺、肺失清宣为基本病理特点。

3、常见证候:邪犯肺卫证、痰热壅肺证、热入心营证、邪陷正虚证。

4、以清热宣肺化痰为大法。治法方药:辛凉解表、轻宣肺气法,银翘散;清热宣肺化痰法,麻杏甘膏汤;清营解毒,化痰开窍法,清营汤;救阴回阳、开闭固脱法,生脉散、参附汤。

第四节暴喘

1、暴喘是突发暴急的一类喘证,可以暴起,亦可为久病突变而生,表现为高度呼吸困难,全身症状明显,甚者出现喘脱。病在肺及心肾,有虚有实。与西医学急性呼衰、慢性呼衰失代偿阶段相似。

2、常见证候:热毒闭肺证、肺热腑结证、痰(饮)瘀阻肺证、上盛下虚证、正虚喘脱证。

3、治疗总以利肺、祛痰、救脱为则。

4、治法方药:清热宣肺法,三黄石膏汤;泻肺通腑法,宣白承气汤、陷胸承气汤、牛黄承气汤;祛痰化瘀法,六安煎、三子养亲汤、加味旋复花汤;化痰降逆、补肾纳气法,平喘固

本汤、苏子降气汤、金匮肾气丸;补肺纳肾、益气固脱法,参附龙牡汤、黑锡丹。

第五节昏迷

1、主要表现为神识不清。病在心、脑。

2、常见证候:热入心包(营)证、风痰内闭证、腑热上冲证、浊阴上逆证、瘀热阻窍证、湿热(浊)蒙心证、寒痰内闭证、内闭外脱证。

3、开窍醒脑为治疗原则。

4、治法方药:清心凉营解毒法,清营汤、清宫汤、清瘟败毒饮、“三宝”,神犀丹;凉肝熄风豁痰法,羚角钩藤汤、黄连温胆汤、礞石滚痰丸、猴枣散、回春丹;通腑泄热法,三承气汤、牛黄承气汤、犀连承气汤;温通泄浊法,温脾汤;清热化瘀通络法,犀地清络饮,桃仁承气汤、犀珀至宝丹;清热化湿泄浊法,菖阳泻心汤、芳香辟秽汤、玉枢丹;辛温宣郁涤痰法,导痰汤、苏合香丸;开闭固脱法,亡阳用四逆加人参汤、参附龙牡汤、苏合香丸;亡阴用生脉散加味、至宝丹。

第六节真心痛

1、真心痛是因心脉骤然瘀塞所致的心胸剧痛。

2、常见气滞血瘀证、阴寒凝滞证、阳虚气脱证的临床表现。

3、治法方药: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法,血府逐瘀汤、冠心Ⅱ号方、失笑散;温通祛寒、活血通络法,乌头赤石脂丸、苏合香丸;扶正固脱法,参附汤、四逆汤,生脉散。

第七节心力衰竭

1、多虚中夹实,虚以阳气亏虚为主,实多血瘀、水饮为患。

2、常见证候:痰瘀饮停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阳气衰竭证。

3、治法方药:化痰祛瘀利水法,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己椒苈黄丸;益气活血法,养心汤、血府逐瘀汤;益气养阴法,生脉散、炙甘草汤;温阳行水法,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温阳益气固脱法,参附龙牡汤、参蛤散。

第八节厥脱

1、厥脱是厥与脱的综合征,相似于西医学之休克。

2、厥脱基本病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进而阴阳离决。多脏同病,整体衰竭,但以心肾为主。虚实夹杂,而以虚为主。

3、热毒内陷证、气阴耗伤证、寒厥阳亡证、血厥(溢)气脱证、肝厥气脱证、血瘀气脱证。

4、理气活血是大法。治法方药:清泄热毒法,白虎承气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益气养阴法,生脉散、加减复脉汤;回阳救逆法,四逆汤、参附龙牡汤;益气摄血法,独参汤、当归补血汤;理气宣郁法,四逆散;活血通脉法,血府逐瘀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

第九节急性腹痛

1、总属“不通则痛”,病理性质以实为主,且常易从热化;病变涉及多个脏腑,而以腑病为多,剧痛可致厥脱。

2、常见证候:寒邪内盛、湿热蕴结、气机郁滞、瘀血内积、食滞停积、虫积内攻。

3、治法方药:温中散寒法,正气天香散、乌头桂技汤;通里攻下、清热化湿法,大承气汤、大柴胡汤、三黄泻心汤;理气止痛法,柴胡疏肝散、木香顺气散;化瘀活血法,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消导积滞法,枳实导滞丸;祛虫止痛法,乌梅丸。

附:胆绞痛

1、胆绞痛是指急骤起病的右侧胁肋部位的剧烈疼痛,常见于胆石症。

2、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湿热蕴结证、热毒化火证。常用治法方药:疏肝利胆、理气止痛法,柴胡疏肝散;清肝利胆、清热化湿法,大柴胡汤、茵陈蒿汤;泻火解毒、利胆通腑法,龙胆泻肝汤、大柴胡汤。

附:肾绞痛

1、肾绞痛是指腰肾区的剧然疼痛,呈阵发性和放射性,常见于泌尿系结石。

2、临床常见证候:湿热蕴结证、气滞血瘀证。讲解常用治法方药:清热利湿、排石止痛法,八正散、三金汤;行气活血、排石止痛法,沉香散。

第十节急性吐泻

1、突然吐泻交作,属于中医广义“霍乱”,类似西医所称急性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亦包括霍乱(副霍乱)在内。

2、极少数出现闭证者,称为“干霍乱”,亦称“绞肠痧”。

3、以芳香泄浊化湿为原则,若吐下伤阴脱液者则应重视补液。

4、治法方药:清热化湿法,葛根芩连汤、蚕矢汤;温中化湿法,藿香正气散、附子理苓汤;消食导滞法,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变证当分闭、脱,亡阴者益气生津,生脉散、竹叶石膏汤;亡阳者温中回阳,通脉四逆汤、附子理中汤,极少见之闭证则可予探吐、导泻。第十一节中暑

1、中西同义。感受暑热,易内陷心、肝。

2、常见证候:暑湿遏表证、暑热内燔证、暑热动风证、气阴耗竭证。

3、方药: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法,藿香正气散;清暑泄热、凉营开窍法,白虎汤、清营汤;清暑泄热、熄风止痉法,白虎汤、羚角钩藤汤;益气养阴、扶正固脱法,王氏清暑益气汤。第十二节急 黄

1、急黄,急、重、危的特点而有别于一般黄疸。

2、急黄是皮肤、目睛、尿液骤然发黄,迅速加深,可伴高热、肿胀、昏谵、衄血等严重证候。主要见于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及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3、常见证候:湿热壅盛证、热毒内陷证、水湿内停证。

4、治法方药:清热通腑、泻火解毒法,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凉营开窍法,《千金》犀角散、犀角地黄汤;清热利水法,茵陈四苓汤、中满分消丸。第十三节血证

1、血证是指血不循经,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渗溢于肌肤的病证。

2、血证基本病机为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实为气火亢盛,虚为阴虚火旺,气不摄血。出血量多不止可致厥脱,阻塞气道亦可见窒息。

3、血证总以血热妄行为多,故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法为基本治疗大法。应急处理以止血、救脱防变为原则,治疗以治血、治火、治气为原则。

6、治血:收涩止血法:炭剂,十炭散;酸收,倍矾散;固涩,震灵丹;胶粘,独圣散、白芨枇杷丸。凉血止血法,犀角地黄汤。祛瘀止血法,失笑散、花蕊石散。养血止血法,四物汤。

7、治火:清热泻火法,泻心汤、黄连解毒汤。滋阴降火法,六味阿胶饮、茜根散。

8、治气:清气法,白虎汤;降气法,泻白散、黛蛤散;补气(摄血)法,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参附汤、六味回阳饮。温气(温经止血)法,柏叶汤、桂附八味丸。

第十四节、上消化道出血

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以及来自胰腺、胆道等部位的出血,且以发病急和/或出血量大为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与黑粪。常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肝硬化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引起的呕血和便血。

2、总以火盛气逆为主,且与气、瘀有关。

3、辨证原则:火盛者辨别心火、肝火、胃火,气逆者辨别胃气、肝气,辨瘀血。

4、常见证候:胃热伤络证、肝火犯胃证、血瘀络损。

5、治法方药: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法,泻心汤、十灰散;泻肝清胃、降逆止血法,龙胆泻肝汤、化肝煎;泻火凉血、祛瘀止血法,犀角地黄汤合失笑散。

第十五节急性肾功能衰竭

1、急性肾衰以少尿为主要表现,属于“癃闭”、“关格”、“小便不通”范围。

2、本病属标实本虚之证,但以实为主。常见瘀热水结证、水热互结证、湿热壅滞证、津伤水停证。

3、本病应以清解热毒、凉血化瘀、通腑导泻、滋阴利水为原则。

4、治法方药:泻下通瘀、清热利水法,桃仁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泻下逐水法,大陷胸汤、十枣汤;宣清导浊、淡渗利水法,宣清导浊汤、茯苓皮汤;滋阴利水法,猪苓汤。附篇 急性中毒、心脏骤停

1、蛇毒的主要成分有神经毒、心脏毒、凝血和抗凝血成分等,不同成分的发病机理和临床特征。中医治疗主要介绍蛇药中成药的使用,西医治疗介绍防止毒素扩散或吸收,抗蛇毒血清的应用。

2、巴比妥类药物中毒临床表现为神志恍惚,言语不清,嗜睡,昏迷,瞳孔缩小,眼、舌、手震颤。严重者血压下降、呼吸浅慢、紫绀、潮式呼吸等。可通过胃内容物、尿和血液中巴比妥类药物定性来确诊。

3、急性酒精中毒临床分兴奋期、共济失调期、昏迷期三期。

4、心脏骤停辨证分型治疗方法。气阴两虚证,用益气养阴法,方用生脉散;心阳虚衰证,用温补心阳、回阳固脱法,方用四逆加人参汤;气虚血瘀证,用益气活血法,方用六味回阳饮。

5、口畜 鼻法适用于神昏,或痰涎壅盛而致突然昏仆,牙关紧闭的病人;

第二篇:中医内科总结

中医内科近期工作总结及12月份工作计划

展望已将到来的2014年,我们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呼图壁县中医医院今年经过大量前期建设准备工作于2013年11月1日正式运营,通过这一个月以来工作的开展,我们既感到了压力和困难,但更充满了热情和信心。现将中医内科、一月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以期鞭策自己!

一、内科工作开展情况:

1、内科逐渐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门诊就诊235人次。内科收住院病人7人,内科出院人数2人。

2、科室严格执行医疗安全制度,落实科室三级查房制度,完善制定各级人员职责、各种技术操作规程的学习,将逐步使各项工作制度化、职责明确化、技术规范化、并逐渐建立起长效机制,确保中医内科医疗质量与安全。

3、以“病人为中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尽量提供“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的服务,如为病人提供一次性杯子,帮助行动不便的病人下楼,为失眠的病人提供荞麦皮低枕,严格执行国家节本医药政策及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让病人感受到“公开透明、诚信服务”。

4、积极配合治未病中心下基层开展义诊活动,发放宣传单,进行健康教育,既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也增加了医院的就诊人次。

二、内科开展工作需要协调的问题:

1、我科的特点是涉及学科较广,疑难病人较多,为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同时也医院制造经济增长点,希望院领导在医疗设备的配置上给予我科大力的支持,如微量泵、输液泵,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仪及尿微量蛋白测定仪、配备足浴盆治疗头晕、失眠病人。

2、检验科便常规、凝血五项现仍不能开展,不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3、望尽快推行医生工作站,简化工作流程,方便病人就诊。提高收费透明度,提供快捷费用结算服务,进一步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4、望院领导酌情考虑聘请名老中医实现业务技术上“传、帮、带”,积极

发扬中医药传统。形势在发展,医院在前进,我科涉及多学科、多病种、技术上需要我们去攻克、去掌握、去提高,希望能有选择性组织科内人员的参加省内外各种新技术短期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以提高全科诊疗服务水平。

三.12月工作计划:

1、加强环节病历和终末病历质控 , 组织全科认真学习中医病历书写规范,做好医患沟通及随访工作

2、加强三基训练,打好基本功,加强政治和法律法规学习并作好记录,资料归档完整;努力学习十四项核心制度,切实作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3、提升医疗、护理服务质量,进一步强化经营意识,具体措施是要进一步降低用药成本比例,拓展服务范围,向服务要效益,向医疗挖潜要效益。

4、加强人文关怀,确保医疗安全,提高病人满意度,积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要求医生护士少坐办公室,多深入病房,多问病人及家属询问意见和要求,将可能发生的摩擦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把医疗护理安全意识贯彻始终,把医疗护理规章制度、法规条例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5、继续配合治未病中心下基层义诊活动,提高我院的知晓率,为医院业务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呼图壁县中医医院还处于发展期,面临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但勤奋、正直、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院领导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中医内科全体医护人员将不辜负领导对我们的期望,将以巨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呼图壁县中医医院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三篇:2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椐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记录。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泌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

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通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第四篇:七版中医内科总结

一、感冒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

1.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病名首见于《内经》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扶正补虚。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苇茎汤清热排脓 1.初期:疏散风热、清肺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可加桔梗白散,峻驱浓痰

4.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厚朴麻黄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2.缓解期

1)睥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肾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五、喘证

治则:实证祛邪利气;虚证培补摄纳 1.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寒饮伏肺,复感客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肾阴虚者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黑锡丸蛤蚧粉

六、肺痨

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 朱丹溪滋阴降火;明虞抟《医学正传》提“杀虫”“补虚”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内经》首载病名;病变首在肺,继脾、肾,后期心 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病因:久病肺虚+外邪 症状:咳、痰、喘、胀、悸、肿、紫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若喘脱,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再用皱肺丸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至宝丹)4)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或桑白皮汤

八、痰饮

《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 《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出饮清稀而痰浊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主要病机:三焦气化失宣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合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2)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合泻白散

3)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麻杏石甘汤)4)饮停胸胁:泻肺祛饮-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 3.溢饮——外寒内饮:发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

1)寒饮伏肺:温肺化饮—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

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柏叶汤和黄土汤 《备急千金要方》首载犀角地黄汤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1.鼻衄

1)邪热犯肺:清肺泄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益气摄血—归脾汤 2.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3.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4.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热、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5.便血

1)肠道湿热:清热化湿,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黄土汤 6.尿血

1)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2)下焦湿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3)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4)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补中益气汤)7.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六味地黄丸)3)气不摄血: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十、心悸

治则:实证—祛痰、化饮、清火、行瘀虚证—补血、养血、滋阴、温阳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4)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 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甘龙牡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十一、胸痹病名首见《金匮》,“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主要病机:心脉痹阻

1)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涤痰汤 2)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3)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脉-枳薤桂枝合当归四逆 5)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6)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7)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十二、不寐

病名首见于《难经》;《金匮》酸枣仁汤

治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调)1.实证

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温胆汤 2.虚证

1)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2)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3)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神—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十三、厥证

气、血、痰、食、暑、尸、酒、蛔

总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治则: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1.气厥

1)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四味回阳饮生脉/参附注射液 2.血厥

1)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 2)虚证:补气养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营汤 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四、自汗、盗汗《金匮》首载盗汗之名

《三因极——病证方论》鉴别自汗、盗汗 《景岳全书》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 2)心血不足:养心补血-归脾汤

3)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4)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阴虚为主、火热不甚用麦味地黄丸

十五、郁证

《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病名

朱丹溪提出气血火食湿痰六郁,创立六郁汤、越鞠丸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 2.虚证

1)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2)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3)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合六味地黄

十六、癫狂1.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 2.狂病

3)痰火上扰: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

4)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5)痰热瘀结: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

十七、痫证《内经》“胎病” 突然发作、反复发作、不治自愈《证治汇补》提出阳痫、阴痫分证方法,并明确治则 发作期以开窍醒神为主;恢复休止期以祛邪补虚为主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阴虚:滋养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八、胃痛

《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

《医学正传》指出前人所谓心痛多为胃脘痛;

《医学真传》提出“通则不痛”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1)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2)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柴胡疏肝散 4)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5)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九、噎膈膈始见于《内经》;噎始见于《诸病源侯论》

唐宋以后噎膈并称。治以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2)津亏热结: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结: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

二十、呕吐

病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病名首见《内经》;《金匮》指出不能见吐止吐。实证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2)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 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虚证

1)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2)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3)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二

十一、呃逆

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畅,胃气上逆动膈 《内经》称呃逆为哕,认为是中上二焦病变 《景岳全书》确定呃逆病名;

《证治汇补》提出治疗法则:理气和胃,降气平呃

实证

1)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 2)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 虚证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止呃-理中丸

5)胃阴不足: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用橘皮竹茹汤 二

十二、泄泻

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4)食滞胃肠: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 5)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

十三、痢疾

刘河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二

十四、腹痛

《内经》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

《金匮》拟定了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等方剂1)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5)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6)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 二

十五、便秘

《内经》认为大小便与肾关系密切; 《伤寒》称为“阳结”、“阴结”、“脾约”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疏丸 4)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5)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6)阳虚:温阳通便—济川煎 7)阴虚:滋阴通便—增液汤 二

十六、胁痛

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3)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二

十七、黄疸《伤寒》分“五疸”(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并创制茵陈蒿汤等方剂治疗

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将阳黄与阴黄辩证施治系统化 《医学心语》创制茵陈术附汤,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 病理因素: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 治疗大法:化湿邪、利小便 阳黄

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 阴黄

1)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 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 二

十八、积聚

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内经》首提病名 《难经》积、聚区别,“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治则:坚者削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 聚证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丸 2)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 积证

1)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舒肝散合失笑散 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合六君子3)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 二

十九、鼓胀

病名首见《内经》《诸病源候论》认为与水毒有关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

3)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4)瘀结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5)阳虚水盛: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济生肾气丸5)阴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三

十、头痛

《伤寒》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见证《东垣十书》分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

《丹溪心法》补充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提出引经药 太阳:羌活、蔓荆子、川芎(头后部,下连于颈)阳明:葛根、白芷、知母(前额及眉棱)

少阳:柴胡、黄芩、川芎(头两侧,连及耳部)厥阴:吴茱萸、藁本(巅顶,或连于目系)少阴:细辛、麻黄、附子(头痛连齿)

太阴:苍术、半夏、南星(头痛多感晕沉,腹泻自汗)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 2)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3)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4)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三

十一、眩晕《素闻》“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上气不足” 《丹溪心法》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无虚不作眩 实者: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虚者:髓海不足、气血亏虚清窍失养

1)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

2)痰湿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3)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 4)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 三

十二、中风

病机: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上犯于脑

《素闻》大怒则形气绝,而血宛于上,使人薄撅

《金匮》分中络中经、中脏中腑;李中梓分闭证、脱证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外台秘要》首创用盐及艾灸等外治法治疗癃闭 1.中经络 朱丹溪首先提出探吐法(提壶揭盖法)治疗癃闭 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 实证 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2.中脏腑 3)肝郁气滞: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闭证:1)痰热腑实:通腑泄热、熄风化痰—仁承气汤 4)浊瘀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抵挡丸2)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钩藤汤 虚证3)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宜郁开窍—涤痰汤 1)脾气不升:升清降浊,化气利水—补中益气汤和春泽汤 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2)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3.恢复期1)风痰瘀阻: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 2)气虚络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三

十三、痉证病机:筋脉失养,或热盛动风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肝经热盛:清肝潜阳、熄风镇痉—羚角钩藤汤 5)心营热盛: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 6)痰浊阻滞:豁痰开窍、熄风止痉—导痰汤 三

十四、疟疾病机:感受疟邪,邪正相交 表现: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 《神农本草经》常山治疟; 《肘后备急方》青蒿、砒石治疟 《金匮》蜀漆治疟治则:祛邪劫疟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截疟七宝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白虎加人参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桂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 4)热瘴:除瘴解毒,清热保津—清瘴汤 5)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6)劳疟:养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疟母用鳖甲煎丸)三

十五、水肿病机:肺失通条、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 《素闻》治疗:去苑陈坐…开鬼门,洁净府 朱丹溪分阳水、阴水;《景岳全书》鉴别水肿及气肿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阳水 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连赤豆汤五味消毒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阴水 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2)肾气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水瘀互结: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三

十六、淋证治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忌汗、忌补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苇散 3)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 4)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5)膏淋:实证清利湿热,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虚证补脾益肾固涩—膏淋汤 6)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三

十七、癃闭肾和膀胱气化失司病名首见于《内经》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最早用葱管导尿记载 三

十八、痹证《内经》首载病名,“风寒湿三期杂至”(行、痛、着痹)治则:祛邪通络 1.风寒湿痹 1)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 2)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合宣痹汤 3.痰瘀痹阻:化痰行痹、蠲痹通络—双合汤 4.肝肾亏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三

十九、内伤发热气血阴津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调理阴阳,补虚泻实(解郁、活血、益气、养血、滋阴)1)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桅逍遥散 2)痰湿郁热: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合中和汤 3)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4)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5)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当归补血汤)6)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知柏地黄丸)7)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元—金匮肾气丸 四

十、消渴由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致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 3)下消: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四

十三、虚劳《金匮》首提病名 《医宗必读》强调脾、肾; 《诸病源侯论》提出五劳、六极、七伤 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侯为目、补益脾肾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益气—补肺汤 2)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 3)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 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 2.血虚 1)心血虚—养血宁心—养心汤 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加味 3.阴虚 1)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2)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 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 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胁痛甚用一贯煎)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4.阳虚 1)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 2)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汤 3)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2012年6月5日,Tracye

第五篇:2014主治医师中医内科总结

第一章 外感病证

1、感冒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5.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6.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2、咳嗽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3、哮证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术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汤加石

膏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2.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益气健脾、补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

4、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

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气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5、肺痈

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6、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7、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心系病症

8、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稳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朮甘汤

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谈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9、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2)痰浊闭阻: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3)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4)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7)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10、不寐

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扰心: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3)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4)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5)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11、癫病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3)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4)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12、痫证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扰神: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丸 5)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13、痴呆

1)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 2)脾肾两虚:补肾健脾、益气生津—还少丹 3)痰浊蒙窍: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 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

14、厥证 1.气厥

1)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四味回阳饮,生脉注射液、参附青注射液 2.血厥

1)实证:开窍、活血、顺气、降逆-通瘀煎,清开灵注射液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4.暑厥:清暑益气,开窍醒神-清暑益气汤,白虎加人参汤,清开灵注射液,紫雪丹

5.食厥:和中消导-神术散,保和丸 脾胃病症

15、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4)湿热中阻: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清中汤 5)瘀血停胃: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 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16、痞满

1)饮食内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 2)痰湿中阻: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散 3)湿热阻胃: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加连朴饮 4)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加枳术丸 5)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 6)胃阴不足: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散

17、呕吐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2)饮食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散 5)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6)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7)胃阴不足:滋阴养胃、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18、噎膈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19、呃逆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降逆-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20、腹痛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 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21、泄泻

1)寒湿内盛: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 2)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4)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5)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6)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22、痢疾

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行血-芍药汤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胃苓汤(湿重)

4)阴虚痢:养阴合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5)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黄连+理中汤)

23、便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 3)虚秘:

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阴虚:滋阴通便-增液汤 阳虚:温阳通便-济川煎 肝胆疾病

24、胁痛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

25、黄疸

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4)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犀角散加减 阴黄:

1)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胄-茵陈术附汤 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 黄疸消退后

1)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

2)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

六君子汤

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26、积聚 聚证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木香顺气散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积证

1)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荆蓬煎丸,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2)气结血瘀: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 3)正虚瘀结:补益气血,化瘀消积-八珍汤、化积丸

27、鼓胀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

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五苓散

28、头痛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2)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3)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4)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29、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30、中风

1.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2.中脏腑

1)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2)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苏合香丸 3.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4.后遗症 1)半身不遂:

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2)语言不利:

②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 3)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

31、瘿瘤

气郁痰阻:理气解郁、化痰消瘿—四海舒郁丸

肝火旺盛:清肝泻火、、消瘿散结—栀子消肝汤加消瘰丸 痰结血瘀:理气活血、化痰消瘀—海藻玉壶汤 心肝阴虚:滋阴降火、宁心柔肝—天王补心丹/一贯煎 肾系疾病

32、水肿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33、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 3)气淋:

实证:沉香散虚证:补中益气汤 4)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合导赤散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5)膏淋:

实证:-程氏萆解分清饮 虚证:-膏淋汤

34、癃闭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气血津液病证

35、郁证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 3)血行郁滞:活血理气解郁-血府逐瘀汤 4)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

36、血证 1.咯血

2)肝火犯肺:清肝泻热、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 2.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健脾养心、益气摄血-归脾汤 3.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或槐角丸 2)气不摄血: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4.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37、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 2)阴盛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3)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38、痰饮

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

39、消渴

1)上消 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3)下消:肾阴亏虚:滋阴补肾、润燥止渴-六味地黄丸 3)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43、肺癌

1)气血淤滞:桃红四物汤

2)痰湿蕴肺: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3)阴虚毒热: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4)气阴两虚:生脉饮

44、痹证

1)行痹:宣痹通络、疏风止痛-防风汤阴阳两虚:温阳滋阴、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40、汗证(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归脾汤 4)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5)邪热郁蒸:清肝泻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41、内伤发热

1)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桅逍遥散 2)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湿郁发热:利湿清热-三仁汤

4)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5)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6)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7)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元-金贵肾气丸

42、虚劳 1.气虚

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 2)心气虚:益气养阴-七福饮 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 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 2.血虚

1)心血虚:养血宁心-养心汤 2)脾血虚:补脾养血-归脾汤 3)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 3.阴虚

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 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 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温通心阳-保元汤 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蠲痹汤 4)热痹: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白虎桂枝汤 5)顽痹:补肾祛寒、活血通络-补肾祛寒治顽汤 6)气虚血亏:益气养血、活络舒筋-气血并补荣筋汤 45痉病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3)温热致痉:清热透络、镇痉止抽-羚麻白虎汤 4)瘀血内阻:益气化瘀、通络止痉-通窍活血汤 5)气血亏虚:益气补血、缓急止痉-圣愈汤 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46、痿证

1)肺热津伤:清热润肺、濡养筋脉-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燥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47、震颤

1)风阳内动:滋阴潜阳-滋生青阳汤 2)髓海不足:添精益髓-龟鹿二仙膏 3)气血亏虚:益气养血-八珍汤 4)痰热动风:豁痰熄风-导痰汤

48、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渗湿汤,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加味二妙散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下载中医内科中级职称中医内科急症学总结整理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内科中级职称中医内科急症学总结整理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内科实习总结

    本人于2007年8月开始在XX市中医院实习。本抱着潜心学习中医的决心来到大连,但实际情况与我所想竟全然不同。第一次是在内科门诊与中医老教授抄方学习,让我受益非浅。我经常与......

    中医内科常见病总结

    中医执业常见病证类证鉴别 一、感冒 【类证鉴别】 1.感冒与风温 本病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似,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相似。 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

    中医内科总结2

    中医内科速记 一、感冒:风寒、风热、暑湿、气虚、阴虚 1.风寒感冒:荆防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2.风热感冒:银翘散 银翘散主......

    中医内科宣传材料

    一、 中医药简介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优势: 1.“治病求本” 在治......

    中医内科实习总结(五篇)

    精选范文:中医内科实习总结(共2篇) 本人于2007年8月开始在xx市中医院实习。本抱着潜心学习中医的决心来到大连,但实际情况与我所想竟全然不同。 第一次是在内科门诊与中医老......

    中医内科方证总结(精选五篇)

    感冒 1.风寒束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咳嗽 1.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

    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总结

    第一章 肺系疾病 一、感冒 1.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表湿—羌活胜湿汤 2. 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 风寒外束,入里化热—麻杏石甘汤 3.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

    中医内科总结题[五篇材料]

    中医内科总结题 一 肺痨:肺痨是因正气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 喘证:喘证是以气息迫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难以平卧为主要临 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中风:中风是指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