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扩大独特作用思考

时间:2019-05-13 01:2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旅游业扩大独特作用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旅游业扩大独特作用思考》。

第一篇:旅游业扩大独特作用思考

扩大内需,顾名思义,就是要通过引导、刺激并满足国内需求,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进而减少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扩大内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源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尽管这几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对国内需求的强调却持续至今。从1998年起的连续八年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文件中,扩大内需都被放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并逐渐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方针。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更是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200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再次强调“要正确出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可见,扩大内需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199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旅游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98年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春天”。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党中央对旅游行业通过自身发展,努力扩大内需的重托。正是有了扩大内需这一柄“尚方宝剑”,全面发展国内旅游变得名正言顺,并且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内旅游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发展旅游有助于扩大内需也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各类研究中对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独特作用却言之甚少。

总体上看,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或多或少都有满足国内需求的功能。比如农业,对应的当然是国内需求,但是在人口增长放缓,单个个体对粮食需求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多出来的粮食只能出口,对扩大内需的影响很小。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是一个基本趋势。要想扩大内需,往往只能扩大一个家庭食品支出以外的部分,因此可以说农业生产以外的多数产业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会对扩大内需产生积极作用。如果只是简单的扩大内需,旅游业的独特作用就难以充分显现。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和新矛盾层出不穷,这就对既有的扩大内需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旅游业能不能适应这些新的要求,从根本上也取决于旅游业对于扩大内需独特的作用。

执行扩大内需政策以来比较突出的矛盾大体上有:1、投资需求增长过快,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2、扩大内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3、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造成了低收入者无力消费,中高收入者不愿过多消费。

4、扩大内需和对外出口协调发展的问题。对于上述四个问题,专家提出了许多解决的思路和办法。而旅游业由于其固有的特征,天然地有助于这四个问题的解决。旅游业之所以能对扩大内需产生独特作用,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旅游业是一个从需求方来体现其特征的产业集合,这与绝大多数产业都不相同。具体来讲,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独特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体现:

1、旅游业对应的是服务类的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拉动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直接。

扩大内需的途径,一个是消费,另一个是投资。自1998年以来,中央扩大内需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增发国债,实行扩张型财政政策。此政策的要点在于增加政府投资。从实际的情况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虽然显著,但随之而来也产生了投资过热,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我们的经济刚一起飞,就随时面临着需要“软着陆”的考验。另外,投资作用于经济发展的传导时间较长,对宏观经济的调节有可能出现滞后。更为重要的是,投资从本质上看是为了未来消费而对当前消费的一种节约,因此投资以后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还是要由消费来接盘。所以说,没有正常的最终消费,投资终究是无的放矢。10年来,中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而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2000年为73%,2001年下降到48%,2003年下降到40%,2004年降至37%。目前中国内需的两方——消费趋冷,投资过热,可谓冰火两重天。针对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在200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扩大内需的任务而言,促进消费需求都将是重中之重。旅游需求主要是对服务的需求,服务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总体上不存在产品的积压,对经济的作用也就更为直接。在各种服务业中,像商业、运输、金融多数是为生产、销售、投资服务的,是最终产品的“中间投入品”;而旅游业和文化、体育、娱乐、餐饮、家政等则主要属于服务业中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最终产品”,其对需求的作用较之“中间投入品”更为明显。在我国服务业中,“中间产品”的发展相对较快,而“最终产品”的发展比较滞后。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旅游业对于扩大内需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2、旅游消费对资源的消耗较少,并且旅游业总体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业可以把扩大内需同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过去中国经济粗放式的发展,虽然拉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也是触目惊心。如何提高扩大内需的质量给中国经济增长提出了新的课题。扩大内需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种是高资源占用,一种是低资源消耗。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走节约资源的扩大内需之路。前一种方式虽然也可以扩大内需,但会极大地削弱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而且这种“爷卖崽田”的发展模式也是对子孙后代利益的极大损害。资源和环境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对资源和环境的破环就意味着对旅游业的破环,因此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自然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旅游业现实的发展中,对资源破环的情况虽然存在,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体制问题。随着旅游的深入发展和体制的不断健全,这一状况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客观地说,几乎所有的发展都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其他产业比较,旅游业是对环境破环相对较小的产业;在许多地方,还有不少通过发展旅游遏制资源破环的例子。比如一些山区的居民以前靠砍树维生,但发展旅游以后,游客来“看树”,他们挣到的钱远比“砍树”更多,自然就从资源的破坏者转变成为资源的保护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旅游业总体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力资源属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发展旅游业对资金的依赖相对较小,对物质的消耗也较少。所以说,发展旅游业可以把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和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3、旅游需求是多层次的需求,发展旅游有助于扩大消费面;同时旅游消费对中高端人群有很强的吸引力,旅游业能为这部分最有消费潜力的人群提供有效的消费渠道。

扩大内需一方面迫切需要高收入者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另一方面需要低收入者在收入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消费。因此,怎样给不同人群开辟新的消费渠道自然成为扩大内需这一题目的应有之议。相对于其他消费活动,旅游消费门槛很低,旅游很容易走入寻常百姓家;同时旅游也能满足先富起来的一批人高水准的消费需求。一次长途旅游可以花费成千上万,而一次城市周边的“农家乐”,连吃带玩一、二十元就可以搞定。所以说旅游活动不仅仅是高收入者的专利,同样也可以成为多数市民和一部分富裕农民能够负担得起的休闲活动。从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分布看,高端10%的户占总收入25%,低端10%的户占2.3%;高端30%户占总收入52%,低端30%占12%。促进高端人群的消费对扩大内需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较之耐用品,旅游是一种可重复的消费,因此有很大潜力吸引中高收入者在上面更多的花费。还需要说明的一点,大体上看,旅游活动中的财富主要是从高收入者向中低收入者转移。在一些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旅游业的这种富民作用更为明显。一部分中低收入者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了收入,最终也会促进整个社会需求的扩大。

4、旅游需求是内需和外需的有机结合。发展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没有根本的冲突。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得益于出口的大幅增长。但一个大国单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毕竟难以为继,只有依靠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一起发力,国内、国际市场平衡发展,中国经济才能够持续、快速、稳定的运行。工业制成品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出口来释放其生产能力。但是如果国际市场出现不利因素,则很难通过国内市场消化吸收生产出的产品。在目前国际贸易摩擦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协调工业制成品的内外需求难度更大。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共同增长,相互促进的可喜局面。绝大多数的旅游活动,既可以满足入境游客的需要,也符合国内游客的要求。旅游设施的完善和旅游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在旅游业内,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发展相得益彰,并不存在彼此替代的问题。

5、旅游需求是一种综合性的需求,涉及面宽,作用半径大,对扩大内需的影响更为广泛。

在各种消费需求中,许多产业对扩大内需的作用相对比较单一。旅游活动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组成,其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更为全面。在组成旅游业的特征产业中,旅游饭店、餐馆、各种交通里面的客运业、旅行社、娱乐业等都是直接为最终消费服务的。旅游业“一业兴”,带动“百业兴”,进而可以推动内需的成倍扩大。

6、从现实层面看,多数旅游需求是非常富于弹性的需求,只要措施得力,其需求增长的空间非常之大。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旅游需求满足的是人类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类较高层次的需要。较之生活必需品,旅游需求更富于弹性。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旅游市场的规范,都会极大地激发城乡居民的旅游热情。比如,以黄金周为代表的假日旅游,只是重新组合了居民的休假时间,旅游需求就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虽然明明知道黄金周出游会面对人山人海的局面,许多居民仍然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旅游大军中,由此可见旅游增长的巨大潜力。如果带薪休假的制度能进一步得到落实,旅游带动的需求还将大大增加。此外,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规范,旅游产品的不断丰富以及旅游促销的更加有力,旅游需求都有望实现快速增长。而对于有出游能力的人而言,缺少的不是旅游的需求,缺少的是真正能满足其要求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只要能够针对市场的不同特点,进行措施得力的开发,旅游需求就能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同样也就促进了整个消费的增加。

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作用,旅游业才能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总体战略中“独树一帜”。也正因为如此,旅游业对于扩大内需的作用才应该受到更大的重视。

第二篇:旅游业对文化作用的思考

旅游业对文化作用的思考

曾博伟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辨析二者的关系必然会涉及到旅游业对文化作用的问题。虽然旅游业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的认识,但对于旅游业究竟如何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却缺少系统的思考和准确的表述。

一般来说,旅游主要是城乡居民基于满足精神方面需求而引发的外出游玩活动。从文化角度看,旅游主要表现为旅游者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审美行为,是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的文化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旅游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但旅游业的本质是会产生较强文化效益的经济产业,它不是文化事业,也不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旅游业对文化的作用不能泛泛而谈.由于不同的地方文化的含义有所不同,因此分析旅游业对文化的作用,需要明确特定的文化范畴才能进行。

一、旅游业对促进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文化交流所指的文化一般是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文明。从国际范围看,按照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的标准,广义的文化可以分为中华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东正教文化、西方文化、拉丁美洲文化、非洲文化等。从国内范围看,在中华文化之下又可以分出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亚文化。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促进文化交流都是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文化交流的主渠道之一,旅游业在这其中发挥了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

(一)这是与大规模旅游经济活动相伴随的文化交流。自从文明开始诞生,文化交流就一直存在,但在没有现代旅游业出现之前的文化交流是相对零散的,同经济的联系也不太紧密。旅游业的发展,则以经济为动力,并通过经济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范围。2012年,全球过夜旅游者达到10.35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达到1.08万亿美元;而同期国内旅游达到29.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27万亿元。这其中,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旅游占了很大比例。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二)这是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从交流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划分为官方层面的文化交流和民间层面的文化交流。官方层面的交流发生在政府之间,往往通过公共财政支出,弘扬本国或者本地的文化。比如我国派遣文艺团体出国表演,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等,都属于这一范畴。民间层面的交流则更多是自发的,是不同国家或者不同地区居民之间基于文化差异而进行的相互访问。旅游交流属于民间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与官方交流互为补充,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发展。

(三)这是一种更深入、更持久的文化交流方式。旅游业推动的文化交流不是少数精英之间的文化交流,而是国民全方位参与其中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不预设主题、不先入为主,是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平等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客源地和旅游地居民之间的互动式交流。因此,影响面更大,也更为长久。

总之,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跨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沟通,有利于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二、旅游业对推动文化建设具有非常突出的平台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目标,如果从大文化的角度看,五个建设都属于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范畴,即属于大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但是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并列的时候,文化建设一般指的是发展科技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精神支柱,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说过,“从社会文化价值看,旅游具有非常明显的教育意义,它可以是一种社会化的因素,因为它使人亲自了解现实,可以培养人们面对现实的某种态度,它也是一种培养感情的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它有利于智力、科学、技术、艺术和文学方面的创造。” 需要说明的是,旅游业对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不是依靠国家投入来实现,而是通过市场经济,主要依托游客自身的旅游消费达到了促进文化建设的目标,国家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实际上可以用更小的成本,产生了更大的文化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业既推动了文化建设,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建设。其中,旅游业对文化建设的作用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旅游业对于形成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作用。核心价值是一个社会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推动形成核心价值对于一个国家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中国汉武帝之后的帝制时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共同价值观对于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值得注意的是,核心价值的形成除了教育,还在于国民通过现实的工作生活中去感悟、去印证、去实践。因此需要通过更多渠道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形成。以旅游的方式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不是僵化、填鸭式地灌输,而是通过柔性影响、自然渗透,春风化雨式地帮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人们在游览了祖国的壮美河山和名胜古迹之后,很自然地会将对大好山川的热爱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转移为对国家的热爱,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往往更为巩固和持久。再比如,游客在参加红色旅游之后,自然会对先辈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由此形成的向上精神动力是其他教育方式很难替代的。

(二)旅游业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突出作用。国民素质包括身体素质也包括文化素质。中国自

古就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说法。旅游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对于国民的身心发展都有很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青少年而言,更多地参与到旅游中来,有利于其全面健康的成长。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支持年轻人开展游学活动,其看重的正是旅游业的这种突出功能。未来我国需要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推动文化建设。

三、旅游业对文化事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文化事业强调文化的公益性、公共性。公共文化需要政府来提供,因此这种文化基本上是免费的,或者是收费很少,带有优惠性质的。文化事业虽然强调政府投入,但文化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可以分享文化建设的成果,进而实现文化建设的目标。因此,只要有利于文化事业发展的方式都可以采纳。这也意味着,发展文化事业并不等于要完全排除市场的内容。如果通过市场机制的方式能够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样也应该将其充分的运用。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发展文化事业中主要提到四大任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而旅游业对这四个方面的文化事业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旅游业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属于公共财政投入的内容。既然是公共财政投入,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越多,其文化投入产出的效率就越高。国家规定,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要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一般而言,公共文化设施其享受的主体往往是设施所在地的居民。通过旅游业,可以引导更多外来游客享受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有利于提高文化效益。

(二)旅游业是一种独特的现代传播渠道。现代传播体系的建设对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一般的观点,传统媒体包括第一媒体报纸刊物、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电视,现代媒体包括第四媒体互联网和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为代表的第五媒体。从传播的角度看,媒体即信息传播的平台,其中,信息的覆盖面、信息被接受的程度、信息传播的速度都是衡量媒体传播效率的重要标准。旅游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同时,实际上也很大程度扮演了信息传播媒体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旅游可以被视同为“第六媒体”。与其他五种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旅游传播信息的速度虽然相对较慢,但是旅游目的地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却很大,此外旅游目的地信息的传播还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游客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更深入地感知和消化信息。同时,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它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信息的主动选择,具有很鲜明的互动式的信息传播特点,不像其他媒体只是由一方被动接受信息。目前,社会普遍忽略了旅游在现代传播体系中扮演的独特角色,未来需要对此问题予以更多关注。

(三)旅游业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对于旅游业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社会上存在不少的争议。特别是一些地区在盲目开发旅游业中对传统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后,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甚至把旅游业作为破坏传统文化的“罪魁祸首”。分析这种情况需要对几个问题做出回答。

其一,发展旅游业是否必然会破坏传统文化。虽然一些不科学的旅游业发展行为确实对传统文化造成了破坏,但其实对传统文化冲击最大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较之工业化与城市化同传统文化的相互对立,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冲突。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是旅游业发展重要的依托对象,破坏传统文化其实就是破坏旅游业自身,因此旅游业从发展本身而言,必然要把保护传统文化作为发展中重要的内容。此外,差异化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各个地方只有更多地保留传统的多元文化、异质文化,旅游业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业具有保护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

其二,发展旅游业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机制是什么。与依靠国家投入进行保护和传承不同,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利益机制而实现的保护。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业将利益机制传导给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通过经济动力促使其对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将其封闭起来的静态保护,而是以文化交流、互动的方式实现的动态保护,这种保护是基于发展视角的保护,其实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保护。比如山西的平遥古城,在旅游业没有发展起来之前,一直被视作当地政府的一个包袱,急欲将其拆掉。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兴起,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才意识到平遥古城是一个绝佳的旅游资源,因而自觉地强化了保护古城的动力。再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敏文在研究侗族大歌时特别提到,“如果侗族大歌不能与时俱进,就是死路一条。侗族大歌必须从侗族村寨走进学校,走进县城、州城、省城乃至国内外各大都市。当然侗族大歌在城市化进程中,千万不要遗弃它固有的生存基础——侗族村寨。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侗族大歌也会死无葬身之地。”从旅游业的角度看,侗族大歌要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下去,除了“走出去”之外,还要“引进来”,这就是要通过旅游业形成一种良性的利益反馈机制,让留在侗族村寨的居民还可以通过向游客表演等方式来展示侗族大歌的魅力,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村寨“空心化”,使侗族大歌“走出去”之后还能实现原居地的文化发展。

其三,如何看待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破坏的现象。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因为规划、开发、经营不当对传统文化造成破坏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利益传导机制太强,同时又缺乏平衡和制约机制,因而出现旅游场所过分商业化,文化传承人为迎合游客将文化庸俗化肤浅化等行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找到旅游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一个平衡点。一方面通过示范引导,鼓励旅游业投资者和经营者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中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加大对旅游业发展中破坏传统文化行为的处理,建立和完善纠错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好传统文化。

总之,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对待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作用,主要应该肯定其正面的价值,同时避免旅游业发展中对传统文化破坏的行为,以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对传统文化保护

和利用的积极作用。

(四)旅游业可以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是要补上农村文化事业这一“短板”。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其落脚点在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这些年国家也在通过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方式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但除此之外,还有必要关注旅游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作用。这一点在许多乡村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地方有较明显的体现。比如,一些乡村旅游经营户通过接待城市游客,就不同程度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意识。

四、旅游业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

分析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作用,首先需要对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做出区别。旅游业是为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提供物品和服务的一组产业集合;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集合。虽然二者都是一系列产业的集合,但是旅游业实际上是从消费需求角度来衡量的一个产业,文化产业则是从消费供给角度来衡量的产业。由于二者各自从需求方和供给方来衡量产业,因此彼此之间存在一些交叉。但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各自独立,并不是完全同一的产业。

从统计的角度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的部分主要有:一是在文化产业的文化艺术服务类中,文艺表演服务、文物保护服务、文化遗产保护服务、博物馆等有一部分是面向游客的,对应的是旅游产业中“游”和“娱”的环节。二是在文化产业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类中,公园管理、游览景区管理、室内娱乐活动、游乐园活动等很大部分都是面向游客的,对应的也是旅游产业中“游”和“娱”的环节。三是在工艺美术品生产中,工艺美术品的制造和销售如果面向游客,对应的是旅游产业中“购”的环节,但这部分在旅游购物中所占比重并不会太高。总体来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的部分并不是太多。根据2010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的数据看,游购娱的比重大约占全部旅游消费的三分之一,而这其中属于文化产业的部分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大致估计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重叠交叉的部分只有10%左右。此外,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5%;2004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05%,旅游产业的份额大于文化产业。

具体到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旅游业促进了一部分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利用,使其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从旅游业的角度看,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许多文化资源如果不借助旅游市场这个渠道,就只能是“养在深闺人不识”,不能成为可供消费的产品。比如过去许多有形文化资源,如古村、古镇等在没有发展旅游业之前仅仅是当地居民居住的场所。但是通过旅游业,这种资源很快走向市场,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经济价值。

(二)旅游业延伸了现有文化产品的销售市场,进而扩大了文化产业的规模。最典型的例子是手工艺品。在没有旅游业的时候,许多手工艺品大多是在区域内进行小规模的市场交换。比如,苗族的刺绣工艺品,主要是在集镇上进行销售。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量的游客取代当地居民,成了这些手工艺品的主要销售对象。像云南大理鹤庆的新华村,每年向游客销售银器制品带来的收入就超过1亿元。

(三)旅游业的发展催生了一批全新的、面向游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容。这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旅游演艺的崛起。近年来,许多直接针对旅游市场开发的演艺项目都取得了成功。比如,早期依托阳朔山水推出的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至今还受到大量游客的追捧。而像张家界的“天门狐仙”、承德的“康熙大典”等也是从丰富外地游客夜间活动出发开发的新型文艺演出。这些演出增加旅游消费的同时,实际上也成了新的文化消费热点。

(四)旅游业促进了一些文化事业单位转化为文化产业经营实体,为文化事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新的路径。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是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体制机制的首要任务。其中特别提出了“推动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事业转换为产业,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市场越大,其转换也越容易。对许多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来说,面向市场的方式一种是在本地演出,一种是去外地演出。但是除了少数优秀节目有较大的外出演出市场外,多数演出主要还是要立足本地演出。但是本地演出最容易面临的就是当地居民消费能力不足问题,这在一些中小城市更加明显,因此这就很大程度需要借助外地游客的消费才能保证其足够的市场容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将旅游业发展与地方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更好结合起来,对于这些文艺院团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扩大思考

扩大思考

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扩大阅读是个性化阅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毋庸置疑,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很大程度上在课内获得,但课堂不是由教师“一统天下”,课堂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但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化已不再是新鲜话题,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新信息,要敢于跳出课本,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审视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阅读,还要扩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和各种报纸杂志,勤做读书笔记。同时把好句、好段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第四篇:浙江充分发挥工商联独特作用

浙江充分发挥工商联独特作用

浙江省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1日在杭州召开。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全哲洙,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省委副书记夏宝龙,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副省长陈加元,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汤黎路,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徐冠巨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夏宝龙主持。

赵洪祝在讲话中指出,要认清形势,形成共识,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浙江省委、省政府一贯重视工商联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工商联的独特作用,努力为工商联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全省各级工商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发挥优势、认真履职,全面实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素质提升工程和工商联组织网络拓展工程,创建参政议政的品牌和服务的品牌,搭建与党委、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合作的平台,内引外联的平台,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平台,努力架好服务企业、参政议政、凝心聚力、共赢发展“四座金桥”,以服务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为目标,开展了大量富有影响、卓有成效的工作。实践证明,工商联是一个政治上靠得住、组织上有活力、社会上有影响的组织,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赵洪祝强调,要凸显优势,强化职能,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要把握统战定位,加强思想引导。积极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民族振兴的推动者、敢为人先的开拓者、义利兼顾的实践者、依法经营的自律者、共同富裕的促进者,在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建功立业。要发挥界别优势,积极参政议政。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要充分听取工商联意见。工商联要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提高建言献策和参政议政的能力水平。要立足经济主体,服务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助手作用,吸收工商联参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领导机构或协调机制,参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要彰显民间特点,推进商会建设。各级政府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职能转变,将一些不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能移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授权工商联为相关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要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要求,为推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

赵洪祝要求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努力为工商联进一步发挥作用提供有力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工商联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商联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赋予工商联必要的职能,主动给工商联交任务、压担子,吸收工商联参加有关重要组织,参与有关重要会议,承办有关重大活动。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各级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工商联工作,健全党委统战部领导工商联党组和指导工商联工作的机制,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的政府部门要主动加强同工商联的联系和业务协作,建立对口联系制度,及时向工商联通报有关重要信息。各级工商联组织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按照思想品质优、社会贡献大、公众形象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不断提高工商联机关的凝聚力、影响力、执行力,努力把工商联建设成为政治坚定、特色鲜明、机制健全、服务高效、作风优良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

全哲洙在讲话中指出,正值全党全国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增添新的强大动力之际,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于进一步加强工商联自身建设,扩大工商联社会影响,发挥工商联职能作用,更好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哲洙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从“资源小省”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大省”,“经济强省”,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截至2011年6月,浙江省民营企业达到68.4万户,占企业总量的82%。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浙江省GDP的72%、税收的60%、外贸出口的76%、新增就业的90%均来自民营经济。浙江省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创汇额,已连续10多年居全国省区市首位。特别是浙商已经成长为全国最活跃的企业家群体,约有600万浙商在全国各地投资创业,创办各类企业26万多家、各类市场200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3万亿元,销售收入超过1.7万亿元。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必将抓住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走出具有浙江特色的转型升级道路;工商联也必将在优化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和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哲洙指出,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加强省工商联的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工商联的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经常给省工商联下达工作任务和调研课题,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每年都亲自听取汇报、指导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工商联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浙江省工商联在省委的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促进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作出了突出贡献,许多工作都走在全国工商联系统的前列,为改革创新工商联工作提供了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

全哲洙强调,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首先要围绕促进“两个健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意见》的精神实质。要准确把握工商联工作的定位,真正把工商联工作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党委对工商联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政府对工商联工作的指导支持,从根本上保障发挥工商联在促进“两个健康”中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下一阶段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是要在加强党对工商联工作的统一领导、政府对工商联工作的指导支持上探索建立一整套能管用、管长远的工作机制,把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与促进“两个健康”、谋划发展全局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工商联组织真正成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浙江是非公有制经济大省,希望浙江在贯彻落实中央《意见》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作示范。

全哲洙要求,各级工商联要坚持从大局着眼、从细节入手,明确抓落实的总体思路和具体任务。要着眼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扎实抓好服务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工作。要按照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工商联十届七次常委会议的部署和浙江省领导的重要批示要求,把服务中小企业作为一项工作重点,在推动改善中小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和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两个方面狠下工夫,大力扶持以小型微型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推动全社会形成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创业热潮。要着眼于探索改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抓好先进典型的树立和宣传。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企业发展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转化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着眼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扎实抓好非公有制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浙江省各级工商联要在传化和浙江经验基础上,进一步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维护好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员工就业的根本利益出发,协助党委和政府,与工会等方面共同做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要着眼于打牢工商联事业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扎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要以工商联换届为契机,紧紧依靠党委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选好配强工商联主席和党组书记,着重从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会员发展、工作条件等方面入手,使县级工商联组织建设得到明显改善,作用发挥得到明显加强。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类商会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和增进业内合作、发展产业集群中的特殊作用,尤其是服务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全哲洙指出,工商联机关的执行力从根本上决定着工商联的组织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工商联要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必须高度注意防止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企业、消极守旧的危险,把提高干部队伍能力作为机关建设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来抓。要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落实推进能力。

夏宝龙强调,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是中央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意义。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好全哲洙、赵洪祝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决策和省委的工作部署,认真领会、准确把握工商联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开创浙江省工商联事业发展新局面。

浙江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经信委、民政厅、财政厅、商务厅负责人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省发改委、科技厅、人力社保厅、外办、总工会作了书面发言。

浙江省直各部门、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及统战部、工商联主要负责人和企业家代表6500余人参加了电视电话会议。

第五篇:关于旅游业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旅游 业现有体制下的两对不调和关系旅游业作为一门先导产业,客观上要求其治理模式和 企业 组织形式能按照市场 经济 的特有 规律 进行运作。在建立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中,旅游业应最先实现与国际接轨并按照国际惯例组织行业生产。但 中国 旅游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 历史 条件下,还未来得及理顺政府行政治理部分与企业的关系和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使行业缺乏应有的持续 发展 内动力。这两对关系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处于中心位置。这个 题目 的提出,并不否认中国旅游业在一些具体措施方面已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操纵。从宏观上看,旅游业在行业治理和行业服务的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色的行业规律,并制定了有效的规章制度,使旅游业在发展中有章可循,这对规范行业行为产生了实际效应和深远的 影响。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尽管还有些差距,但已经开始向制度化和标准化过渡,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所认可和接受。上述两对不调和关系的形成和存在,既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更有其剪不断的现实联系。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评判政府行政治理部分和旅游企业间的不协调因素。首先是政府行政治理部分不能在市场经济中找准自己的角色,角色不定位就很难弄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部分尚未脱离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另一方面是治理部分受自身利益的驱使(这特别表现在对直属企业的治理上)。由于行政部分把直属企业看作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源泉和传统权力范围,因而不愿把企业按照 现代 企业制度改造成相对独立的法人企业,在行使政府职权进行行业治理活动中,就不可避免地在行业治理中导致不公平待遇,直属企业和非直属企业不能等同视之,从而降低行业治理的威信。当然旅游治理部分也可找到充分的托辞来为自己开托,政府给旅游治理部分的行政开支实在难以实现行业治理和行业服务所需用度的平衡。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惰性和企业领导人的怯懦是企业改革的主要障碍。在世界旅游业和中国旅游业一片繁荣的景象中,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于很多困难中的 产业 企业要好得多。企业在比较中,内部很轻易滋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惰性。加之一些企业领导人不能熟悉到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对企业全面走向市场诚惶诚恐,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缺乏信心,因而不能以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胆识把企业引向市场,却甘愿接受治理部分的直接干预,哪怕是任其摆布,只要不丢官位便是。于是,在政府治理部分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居然有了一种契合,那就是维持现状。治理部分有了干预企业行为的权力,而企业也无可奈何地接受着政府的干预。迄今还有一些旅游企业的性质是事业单位,而这些企业则乐不思改。企业改革从本质上说应是企业自身的要求。当一位真正的企业家熟悉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内部运作机制以适应市场的客观要求时,他便会不失时机地改变现有企业模式。但由于中国具有远见灼识企业家的匮乏,企业领导人不是向企业负责而是向主管部分负责,旅游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便很难理顺,企业的组织形式不能创造一种机制保证企业的行为规范,结果经常是“后院起火”。中国旅游业的现有体制是产生两对不调和关系的根本原因,而两对关系的存在又维护了现有体制的稳定。只有打破这种僵局,中国旅游业方能注进活力,在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求得生机。政府治理部分应以建立大旅游市场的战略眼光率先迈出第一步。但在改革的呼声中,事实恰恰相反,我们更多地是单纯谈论企业的改革,却并未把治理模式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二、旅游业治理模式的改革1.旅***业治理的本质。纵观世界各国旅游业治理模式,无论其治理部分作为政府的独立部分存在还是隶属于商务部、交通 部、文化部、经济部,其治理模式主要有三:一是旅游治理部分作为政府行政权力机构,代表政府行使治理权力,如美国商务部旅行游览治理局、加拿大政府旅游局、法国政府旅游局、英国政府旅游局、瑞士国家旅游局、泰国政府旅游部等。二是旅游治理部分以半民间半官方的协会形式出现,但实质上行使了一部分政府职权。如香港旅游协会便是典型例证。三是公司治理模式,即全国旅游总公司按企业团体的治理方式对旅游企业实施垂直治理,如韩国旅游总公司。无论三类治理模式在治理 方法 上如何变化,但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通过各类治理手段来贯彻行业意志,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下载旅游业扩大独特作用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旅游业扩大独特作用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梅州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梅州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梅州是千年古城,历史悠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金柚之乡”称誉。梅州市内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是中......

    疫情旅游业发展思考讲话

    疫情旅游业发展思考讲话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相聚在美丽的X湖畔,共同参加X省风景名胜区协会理事会议。今天的会议主题是“疫后重启,走进春天,对风景......

    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如今都市里的人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 ,人们希望从丰裕的物质生活中挣扎出来,在奔波忙碌的工作之余,走出繁华喧嚣的都市,寻找一片尉蓝的天空......

    陕西旅游业的思考[大全五篇]

    论旅游文化内涵的创新宁陕县地税局----赵燕从旅游业在市场上运作角度来说,第一个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这是最低层次的也是普遍的竞争方式;进一步上升到质量竞争;达到最高层是文......

    关于婺源旅游业的几点思考(5篇)

    关于婺源旅游业的几点思考 汪汉新(作者系婺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婺源是个传统的山区农业县,多年来如同一颗久居深山中的绿色明珠,一直不为外人所知。近年来,随着“中国最美乡村”......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从十一五开始到2020年,我市要举全市之力实现市委市府提出的把**建设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经过近20年的......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从十一五开始到2020年,我市要举全市之力实现市委市府提出的把**建设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经过近20年的......

    浅析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浅析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内在精神动力。它在广义上,涵盖了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