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婺源旅游业的几点思考(5篇)

时间:2019-05-13 16:0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婺源旅游业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婺源旅游业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婺源旅游业的几点思考

关于婺源旅游业的几点思考

汪汉新(作者系婺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婺源是个传统的山区农业县,多年来如同一颗久居深山中的绿色明珠,一直不为外人所知。近年来,随着“中国最美乡村”这样一个品牌的日益唱响,随着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游览,旅游业一年一个台阶。短短几年,婺源发展成了江西唯一的“中国旅游强县”。婺源旅游的发展成效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发展到今天,对婺源旅游业的发展过程进行认真总结,对于今后婺源的旅游业乃至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其他地方发展旅游产业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婺源旅游业发展的历程

2001年以来,婺源县抢抓机遇,提出了“优先发展旅游产业,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目标,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先后开发建设了江湾、李坑等20余个旅游景区,其中国家4A级景区5个,形成了东、西、北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旅游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婺源先后被评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县为整体命名的国家3A级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回顾过去,婺源旅游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经历了三次跨越:

(一)2001年,婺源旅游业实现了第一次转变。婺源旅游启蒙于九十年代中期,是在市场自发环境下,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的过程。通过外界散客,尤其是摄影团体的传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品牌认可度,“中国最美乡村”从少数游客的感受,通过民间口耳相传和互联网多媒体传播,逐渐成为婺源的旅游形象和地区形象。但由于婺源的旅游资源分散,政府财政乏力,决定了在产业发展初期,婺源旅游不能象其他景区那样,集中资源,成立机构统一开发。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打破常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放手民营,多元投入”的举措。一方面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县政府拿出最好的旅游资源(包括亚洲最大的鸳鸯栖息地鸳鸯湖、小桥流水人家李坑、国家森林公园灵岩洞等)进行招商,吸引民资和外企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共同投资的热潮。另一方面,政府舍得“让利于民”。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民间力量投入旅游相关产业开发,尤其是在税收上,每年按企业新增税收地方所得部分的30%奖励外商投资企业,做到“放水养鱼”,鼓励和扶持民间力量投入旅游相关产业开发,为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大开绿灯。正是这种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使民营企业撑起了旅游产业的一片天空。2001-2005年,我县共引进县内外旅游开发资金达5亿余元,其中,三清集团拆资近2亿元用于开发国家森林公园灵岩洞、明清古建筑群思口延村,江湾景区以公开竞标的方式拍出

了3830万元的标价,成为江西省历史上旅游景区出让的大手笔。

在充满生机的旅游机制下,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日趋完善。2000年婺源县内只有宾馆10余家。2005年,全县共有宾馆、旅店170余家,标准床位共达6000多个。其中,三星级的有三家,二星级的有八家。县城新城区的天佑路、文公路在几年内发展成为“宾馆路”、“饭店街”。婺源在接待能力方面走在了江西省县级的最前列。五年内,全县投入4.9亿元,完成县乡公路路基改造330公里,路面硬化334公里,出县主干道和通景区公路均铺上了油路,县城至乡镇和景区形成了1小时通达圈。

(二)2007年,婺源旅游业实现了第二次转变。随着婺源旅游业的发展,产业初期粗放式的经营管理带来景区点多面散、特色不明显,带来了无序竞争、形不成规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各景区的恶意竞争影响了产业素质的提升和综合效益的提高。为改变这种现状,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效应,2007年,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旅游发展策略,在充分征求各景区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一个集团、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通过股份合作、股份收购等方式,将县内10个精品景区资源进行整合,组建了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近2亿元。股份公司成立以来,在对外营销和景区深度开发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扩大了“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影响力,我县接待游客人数、门票收入、综合收入不断创历史新高。2008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1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80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0.5%、37.7%,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0亿元,相当于全县GDP的27.4%,三产比重由2001年的30∶36∶34优化为2008年的16∶42∶42。同时,增强了婺源旅游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对县财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

(三)进入2009年,婺源旅游业迎来了第三次转变。经过前几个阶段的积累,尤其是2001年来,婺源旅游业在数量上实现了较快的发展,旅游人次、门票、综合收入三大指标上增长迅猛。进入2009年,婺源旅游业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三次重大转变。我县审时度势,调整了发展思路,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增效,实现三大转变,在旅游增长方式上,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旅游产品结构上,由单纯观光浏览型向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游、专项旅游和会展商贸旅游结合型转变;在旅游产品结构上,由大众旅游为主,向大众旅游与高端旅游统筹发展转变。通过实现三大转变,使旅游产业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达到既富县又富民的目的,全力打造国内著名、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二、婺源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婺源旅游业起步较晚,却能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除了自身具备的优异旅游资源外,关键之处是婺源能够把外界的赞誉之辞“中国最美的乡村”

提升到自身的工作标准上来,并有力、有效地进行宣传,从而使婺源的生态、人文之美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婺源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科学定位,准确决策,明确了一个思路。婺源境内山青水秀,生态优美,古村落古建筑堪称一绝,生态与文化在婺源实现了完美结合。“中国最美的乡村”品牌的定位,有力地彰显了婺源的旅游特色。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目标,我县把文化与生态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着力打造大景区理念。为此,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及县长任组长的旅游管理委员会,从全县办旅游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部门齐心协力服务于旅游业发展。

(二)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抓住了“两个环节”。一是放手民营,有效解决了旅游资源开发紧张难题。产业发展初期,为了吸引各种社会资本投入旅游开发,我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放手民营,多元投入”的举措。一方面县政府拿出最好的旅游资源进行招商,吸引民资和外企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共同投资的热潮。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民间力量投入旅游相关产业开发,2001年出台了《婺源县鼓励兴办私营旅馆优惠办法》,2004年又下发了《加快旅游商品开发的实施意见》,为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开绿灯。二是规划领先,明确了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方向。

围绕“中国最美乡村”品牌的建设,先后编制了四个层次的规划:第一围绕“中国最美乡村”品牌战略,聘请专家编制了高起点的《婺源县旅游产品总体规划》;第二聘请专家编制具体的景区开发、发展及保护性规划;第三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好公路沿线乡村建设的控制性详规;第四围绕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高标准编制了《江西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规划》。规划明确了婺源旅游发展的条件并给予科学、准确的开发定位。为了推进规划的落实,促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编制了《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制订了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管理、导游管理、宾馆管理、餐馆管理、门票管理等6个《管理办法》,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各景区景点也相应聘请专家编制了各自的景区开发、发展及保护性规划,并细化完善了景区内部各项管理制度。

(三)营造环境,保护为先,强化了“三大举措”。在生态保护上:一是全力打造“油菜花景观”。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把油菜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上升到新的产业来培植,出台了一系列油菜种植奖励措施,县财政每年投入20万元,对油菜种植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2009年初,全县完成油菜种植面积10.7万亩,同比增长2.7万亩。县内主要公路沿线、景区景点可视范围,油菜种植覆盖率达90%以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油菜种植产业,油菜种植面

积的不断扩大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人。仅今年3月份,到婺源观赏油菜花的游客多达36万人,平均每天1.2万余人,婺源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四大花海”中接待游客最多的地方。二是借鉴打造“油菜花景观”的经验,出台了果树种植的激励措施,启动了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沿线茶园套种开花果木工程,每年套种梨树、桃树等带花苗木15万余株,打造“花开百村”的婺源景观。三是高标准推进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先后实施了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绿化工程,以改燃改灶为重点的能源替代工程,以优化生物多样性为重点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以水土治理为重点的环境美化工程,切实有效地增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全县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小区193个,国家和地方公益林达150万亩,全县活立木储量100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2%。关闭了年纳税近千万元消耗阔叶木材近10万立方米的迈尔泰木业有限公司,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禁止采伐天然阔叶林的若干规定》,从2009年1月1日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启动实施十年内禁止采伐天然阔叶林工程。

在文化资源保护上,为了保护好县内的人文资源,我县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文化遗迹的抢救和整理。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强化对古村落内重点文物的保护;成立了婺源文化研究会,负责对县内民间文化进行整理;保留了徽剧团,编排节目,徽剧、傩舞、抬阁等一系列民间艺术纷纷亮相。开展文物资源普查,启动“婺源千村”调查,对全县辖区内1100多个自然村的建村历史、文化特色、民间风俗进行调查摸底。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年久失修的建筑进行了抢修。为进一步彰显地方建筑特色,制定下发了《公路沿线景点非徽派建筑改造实施方案》,投入8000万元对三条旅游精品线村庄和旅游景点3000户非徽派建筑进行全面改造。婺源的傩舞、三雕艺术(木雕、砖雕、石雕)、歙砚工艺、徽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婺源在古文化保护上的努力和成效得到了国家文化部门的肯定,被授予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

在发展环境上,各乡镇、各部门齐心协力服务于旅游业发展。公路部门大力开展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几年来,全县共筹集公路建设资金7.2亿元,改造路基586公里,改善路面560公里,改善硬化景区公路32条233公里。所有县通乡镇、景区公路都铺上了油路或水泥路,景婺黄(常)高速公路江西段顺利建成通车,彻底改写了婺源交通闭塞的历史;民政部门对公路沿线各主要景区景点可视范围内的4000座坟墓组织实施了搬迁;农业部门加强了渔政管理;水利部门开展了河道整治;环保部门关停了多家小型污染企业;公安部门制定了游客失窃“预赔制”,交警、稽征部门对外地来婺旅游车辆实行“不拦车、不检查、不扣车、不罚款、不收费”的“五不”政策,有关乡镇积极地为景区开发建设协调处理矛盾,为旅游公司排忧解难。

(四)立足富民,促进和谐,疏通了“四条增收渠道”。一是通过旅游资源带来分红收入。广大农民以资源入股,积极参与经营,并获得分红收益,得到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入,全县共有2908户、11191名农民参与景区经营收益分红,户均达1240元。二是通过乡村旅游业带来的就业岗位获得劳动收入。到2008年底,我县宾馆数达164家,床位达1.3万余张。全县7378户个体私营企业中从事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有4943户,占全县个体私营企业增量的70%,比2001年净增2887户。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全县各类旅游从业人员6万余人,农民身份的有2300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三是通过发展农家乐、农特产品经营带来经营性收入。全县农家乐旅馆已发展到665家,营业面积达12万平方米,其中床位近万张,餐位近3万个,经营净收入平均达到4万多元。依托村落景区的发展,部分农民利用本县的茶叶、观台、竹木工艺品、特色风味食品、干山货等生态特色物产,在旅游公司的统一组织下,有序经营。全县共有各类小商店、摊店583个(家),平均年纯收入达到2.5万元。四是通过生态农业、旅游商品加工业等产业发展壮大促进收入增加。游客进入我县后,大量的饮食消费和购物消费,促进了全县特色生态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仅各类干山货年销售收入达到1300万元。全县从事旅游商品生产的企业有80多家,开发了各类旅游商品200余件。虽然过去几年,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当前婺源旅游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产品类型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二是管理机制需加以完善、创新,现有旅游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现阶段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高星级宾馆、会展和休闲度假设施数量少,难以接待大型会议等活动等。

三、婺源旅游产业更好发展的几点举措

当前,婺源旅游产业正从观光旅游向休闲会展度假旅游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规模效益并重转变,由门票收入向产业效益转变,产业转型增效成为今后婺源旅游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转型成果将关系着婺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要坚定信心,进一步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南昌召开了全省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工作大会。会议在我省历史上首次提出并确定了建设旅游产业大省这个发展目标。大会对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重点旅游县(市、区)提出了新的要求。近两年,井冈山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旅游经济发展很快。2008年,井冈山接待游客已超过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亿元。婺源作为江西绿色家园的典型代表,当前尤其需要提升发展旅游经济的力度和水平,全力打造世界著名乡村风情经典,进一步提升婺源乡村旅游在国内及国际的影响力。为此,必须提高对发展旅游产业重要性的认识,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产业作为婺源的第一大产

业来抓,不断增强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

(二)要加强管理,确保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婺源在全国来说都是个“特殊”的景区:从大的方面来看,全县2947平方公里土地都是景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县为整体命名的国家3A级旅游区;从小的角度来说,众多古民居、古村落很散落在县内各地,很多景区本身就是一个古村落,管理难度很大。近年来,县内一些重点景区、部分未开发的古村落,出现了乱搭乱建、乱摆乱放、乱扔乱排等现象。为确保我县旅游产业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管理。相关乡镇村和部门要严格按照《江西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古村落保护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另一方面,创新旅游管理机制。婺源现有旅游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现阶段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了保护和利用好旅游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形成合力,整体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申请成立强有力的旅游管理机构强化旅游管理职能,进一步提升婺源旅游的内在竞争力。

(三)要创新思路,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增效。围绕“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会展旅游转变,打造国内外著名旅游目的地”的定位,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空间。一是结合京福铁路婺源火车站新片区开发,对《婺源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编制《全县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二是重点推进千年古城保护性开发、高星级白石度假酒店、牛角湾休闲度假酒店、夕阳红颐养居等休闲度假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大集团投资旅游开发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快江湾、汪口、李坑、思溪延村、江岭等重点景区的二期建设步伐,丰富旅游产品结构;四是在主攻国内客源市场的同时,突出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境外重点客源地的宣传推介,提升婺源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要实现产业融合,进一步扮靓婺源城乡环境。一是将油菜种植与美化乡村相结合,打造“油菜花景观”。继续培育“油菜花景观”,壮大“油菜花经济”,加大奖励力度,创新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全县上下种植油菜的积极性,全力培育油菜花景观。二是将花卉种植与美化乡村相结合,打造“四季花带景观”。创新旅游发展思路,借鉴培育油菜花景观的经验,按照四季的特色,结合婺源的实际,再打造出一个类似油菜花景观的其他季节的花海景观,逐步建设四季“花海婺源“。以打造新的花带景观为切入点,扮靓旅游大环境。

经过近十年的倾力打造,婺源的乡村旅游业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在上级党政的关心下,在全县人民的支持下,再经过若干年的共同努力,婺源2947平方公里土地将日益变成一个美丽迷人的“世界最大生态文化公园”。“中国最美乡村”的品牌声誉将越响越远。

第二篇:关于旅游业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旅游 业现有体制下的两对不调和关系旅游业作为一门先导产业,客观上要求其治理模式和 企业 组织形式能按照市场 经济 的特有 规律 进行运作。在建立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中,旅游业应最先实现与国际接轨并按照国际惯例组织行业生产。但 中国 旅游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 历史 条件下,还未来得及理顺政府行政治理部分与企业的关系和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使行业缺乏应有的持续 发展 内动力。这两对关系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处于中心位置。这个 题目 的提出,并不否认中国旅游业在一些具体措施方面已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操纵。从宏观上看,旅游业在行业治理和行业服务的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色的行业规律,并制定了有效的规章制度,使旅游业在发展中有章可循,这对规范行业行为产生了实际效应和深远的 影响。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尽管还有些差距,但已经开始向制度化和标准化过渡,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所认可和接受。上述两对不调和关系的形成和存在,既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更有其剪不断的现实联系。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评判政府行政治理部分和旅游企业间的不协调因素。首先是政府行政治理部分不能在市场经济中找准自己的角色,角色不定位就很难弄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部分尚未脱离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另一方面是治理部分受自身利益的驱使(这特别表现在对直属企业的治理上)。由于行政部分把直属企业看作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源泉和传统权力范围,因而不愿把企业按照 现代 企业制度改造成相对独立的法人企业,在行使政府职权进行行业治理活动中,就不可避免地在行业治理中导致不公平待遇,直属企业和非直属企业不能等同视之,从而降低行业治理的威信。当然旅游治理部分也可找到充分的托辞来为自己开托,政府给旅游治理部分的行政开支实在难以实现行业治理和行业服务所需用度的平衡。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惰性和企业领导人的怯懦是企业改革的主要障碍。在世界旅游业和中国旅游业一片繁荣的景象中,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于很多困难中的 产业 企业要好得多。企业在比较中,内部很轻易滋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惰性。加之一些企业领导人不能熟悉到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对企业全面走向市场诚惶诚恐,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缺乏信心,因而不能以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胆识把企业引向市场,却甘愿接受治理部分的直接干预,哪怕是任其摆布,只要不丢官位便是。于是,在政府治理部分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居然有了一种契合,那就是维持现状。治理部分有了干预企业行为的权力,而企业也无可奈何地接受着政府的干预。迄今还有一些旅游企业的性质是事业单位,而这些企业则乐不思改。企业改革从本质上说应是企业自身的要求。当一位真正的企业家熟悉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内部运作机制以适应市场的客观要求时,他便会不失时机地改变现有企业模式。但由于中国具有远见灼识企业家的匮乏,企业领导人不是向企业负责而是向主管部分负责,旅游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便很难理顺,企业的组织形式不能创造一种机制保证企业的行为规范,结果经常是“后院起火”。中国旅游业的现有体制是产生两对不调和关系的根本原因,而两对关系的存在又维护了现有体制的稳定。只有打破这种僵局,中国旅游业方能注进活力,在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求得生机。政府治理部分应以建立大旅游市场的战略眼光率先迈出第一步。但在改革的呼声中,事实恰恰相反,我们更多地是单纯谈论企业的改革,却并未把治理模式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二、旅游业治理模式的改革1.旅***业治理的本质。纵观世界各国旅游业治理模式,无论其治理部分作为政府的独立部分存在还是隶属于商务部、交通 部、文化部、经济部,其治理模式主要有三:一是旅游治理部分作为政府行政权力机构,代表政府行使治理权力,如美国商务部旅行游览治理局、加拿大政府旅游局、法国政府旅游局、英国政府旅游局、瑞士国家旅游局、泰国政府旅游部等。二是旅游治理部分以半民间半官方的协会形式出现,但实质上行使了一部分政府职权。如香港旅游协会便是典型例证。三是公司治理模式,即全国旅游总公司按企业团体的治理方式对旅游企业实施垂直治理,如韩国旅游总公司。无论三类治理模式在治理 方法 上如何变化,但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通过各类治理手段来贯彻行业意志,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第三篇:梅州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梅州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梅州是千年古城,历史悠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金柚之乡”称誉。梅州市内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是著名的客家人聚居地,有秀丽的山川风貌、丰富的客家文化胜迹、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浓郁的客家民俗风情,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旅游资源。

旅游业是梅州的新兴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景区建设日益完善,梅州市的旅游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96年,全市旅游营业收入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接待海内外游客78万人/天,比增15%,其中接待海外游客7.4万人天,比增76.2%。而至2009年,全市全年旅游接待人数约553.6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54.81亿元,比增20%和17.5%,占本第三产业值的28.9%,拉动GDP增长约1.5%,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先锋产业,拉动作用日益凸显。其中省内来梅游客增幅达25.3%,外省游客增幅达11.3%,自驾车游客占来梅游客的七成,梅州已成为黄金周各地自驾车游客的一方乐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在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中还处于开发、发展期。

本人是土生土长的梅州人,根据本人平时观察及兼职带团所看,我们梅州市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优势有以下几个:

一是旅游资源优势,梅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山区意味着山多水多,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开发出大型的旅游基地将是今后的一大课题。对于这方面,雁南飞茶田和千佛塔森林公园是很成功的例子。而还未被开发的优秀旅游资源还有很多。

二是自然环境优势,由于工业不发达,污染少,梅州到处都是山青水秀,环境秀丽淳朴。回归自然、回归生态的绿色旅游潮流和健身体育旅游 ,为山区旅游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三是客家文化优势,梅州市是世界客都,客家风情十分浓郁。乡土气息浓厚的客家历史、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村落民居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近些年来风情游等文化旅游兴起,在这方面梅州是很有优势的。

四是土特产优势,旅游购物和餐饮往往大有发展潜力。梅州的沙田柚和脐橙早已闻天下,而梅州的客家菜系是广东四大菜系之一,肉丸、酿豆腐、梅菜扣肉、客家娘酒一直都受到大众的欢迎。

另一方面,梅州旅游业发展也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概括而言,梅州的旅游业面临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交通不便,一些很好的景点过于偏远和分散,难以得到现实的客源市场。各景点过于分散,如梅县雁南飞茶田跟平远的南台山、五指石相距50多公里,组织旅游观光团存在很大难度。这个问题总而言之,就是旅游基础设施不齐全,很难适应日益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

二是资金不足,一些很好的资源因为缺乏资金而难以得到开发,如平远的南台山,前几年政府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资金进行大力开发,但最终因资金的严重缺乏而不得不放弃。又如五华的七目嶂等。

三是旅游业专业人才不足。梅州市是山区城市,经常会面临人才留不住,流向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局面。旅游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导游人员职业素质不高,旅游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四是梅州市一些旅游景点往往开发力度很不够,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特色开发不足,总体形象包装不够。当然,这很大一方面也是因为资金问题。这就导致了很多先天优势很好的旅游景点不为人所知,养在深闺无人识。

五、旅游业行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旅游产业管理、企业管理有待提高效益。这对于旅游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瓶颈。

针对以上情况,今后梅州旅游业的发展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大力发展旅游基础设施,政府应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毕竟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的话,受益的并不只是旅游业,它同时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注意景区的各项管理、人才激励措施等。这方面可向其他旅游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例如海南省学习。

三、必须克服山区区位和对外交通的制约,靠规模和特色赢得竞争优势,开拓客源市场。在开发重点景区的同时,要注意配套完善其他景点,达到从点到线,形成一条旅游线路。

四、在开发、建设景区的同时,要注意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要把开发变成变相的破坏。如果把青山绿水破坏了,就把等于自己通过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的道路又堵死了。

五、尽量选择投资少、有特色、见效快的项目。尽量降低投资门槛,增加投资渠道;选择依托自然条件而投资较少、较为独特的项目。

六、鼓励外地旅客的消费,最大限度的发挥优势,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近年梅州市的自驾游市场很火爆,我们就应该从如何吸引自驾游客人这方面去着手。

七、注重景区的宣传包装,必须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和旅行社,要多邀请客源城市的新闻记者、旅行社来考察。

八、充分发挥梅州的土特产及客家菜优势,大打购物和餐饮牌,大力发展沙田柚和脐橙的种植,通过这些项目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九、重点保护客家乡土风情,客家村落民居,打好客家风情牌,打造的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利用客家文化,形成旅游服务产品特色。

《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发展规划》把梅州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为: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梅州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体系及其特色,促进“世界客都”品牌的不断完善与延伸。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政府各部门,旅行社及民众的多方支持。

今后梅州旅游事业的发展,要突出以梅城为中心,客家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为主体旅游点,抓紧筹划兴建突出集客家民俗建筑精华于一处。就本人所见,客家文化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旅游业的发展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发展。梅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基础差、困难大,思路就更为重要。要多学习、多研究、多创新。

数据来源:梅州政府网

参考资料:《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发展规划》

第四篇:疫情旅游业发展思考讲话

疫情旅游业发展思考讲话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相聚在美丽的X湖畔,共同参加X省风景名胜区协会理事会议。今天的会议主题是“疫后重启,走进春天,对风景旅游业寒潮的热思考”。

我认为在这个特殊时期选择在这个特定地方就这一特别话题开展研讨,可谓是适得其所,正当其时,很必要也很有意义,充分展示了风景名胜区协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作为。这也是我接到邀请函后,想方设法一定要来参加的理由。这次会议主题是思考,接下来我先抛砖引玉,简要谈三点想法和体会。

一、三点想法。回顾历史,风景名胜区是旅游发展的先行者,地位很高、分量很重。

从品牌的角度看,就像星空中的月亮,皇冠上的明珠一样。风景名胜区是文化和旅游品牌中主打之主打的拳头产品、最靓丽的金名片,对游客来讲这是一个地方最有影响力的核心吸引物。X省现有X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中XA以上景区达X家,国家XA级景区X家,占据了X旅游精品的半壁江山。我省首批XA级景区中X、X、XX家全都源自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从资源的角度看,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有三个“老”:一是老天爷赐予的自然景观,二是老祖宗留下的人文景观,三是老百姓创造的现代景观。而这其中,风景名胜区独占其二,自然风景和人文名胜有机结合的风景名胜区,可以说是所有旅游资源中精华之精华,是我国旅游业发祥地和策源地,我省的旅游最早就是从XX、X这些名山秀水率先开始的。

从效益的角度说,X湖、X、XX、X等X家国家风景名胜区年接待游客超过X千万人次,是我省千万亿级核心景区中核心之核心。应该说,X文化和旅游业有今天的发展成绩,离不开风景名胜区建设这些年打下的坚实基础和不懈的努力。在这里,我谨代表X省文化和旅游厅,向在座的各位同行,并通过你们向为风景名胜区发展而长期不懈奋斗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立足当前,疫情背景下的风景名胜区转型升级挑战严峻、任务很重。和全国各地一样,今年我们度过了一个极为特殊的春节,也迎来了一个极其难忘的春天。面对疫情的汹汹来势,全省各风景名胜区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及时果断地按下了暂停键,该关的关、该闭门歇业的歇业了;而在省委省政府号召复工复产后,各风景名胜区又率先按下了重启键,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促消费推复苏。

清明小长假期间,以X湖为代表的健康游、生态游、周边游等产品又迎来了反弹性地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清明小长假三天,我省A级景区开放率达X%以上,共接待游客X万人次,在有序限流的情况下,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的X%左右。

虽然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是境外疫情正在加剧蔓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旅游的复苏和振兴都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心所在,矛盾、纠结的状态也将持续存在。可以说,当前所有的旅游景区的境况都十分的矛盾和艰难,既要抓疫情的防控,又要抓产业的复苏,“既怕没人来,又怕人多来”。

所以现在是两个“怕(音同盼)”,一个是盼望的“盼”,一个是害怕的“怕”。也因此,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下,迫切需要我们对疫情的冲击有一个正确的前瞻的判断,对发展模式、管理模式、经营模式、消费模式和游览模式等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冷静的思考,所以我梳理了一下,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共同研究和思考。

二、八个问题。一是: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方面,我们究竟把握多少度为合理合适,是否存在着向自然环境索取过多、掠夺过甚的问题,我经常在想我们的旅游怎么样才算好,难道像X断桥、清明节期间的黄山景区这样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就是我们的追求?特别是在专家反复提醒要防集聚、不扎堆的劝告下,我们应怎样建立可控可收、疏密有度的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机制?

二是:在营收模式方面,如何适应现代旅游消费的多元化、碎片化的新趋势,早日摆脱一直来我们想摆脱的门票经济这个依赖,着力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着力延长游客的消费链,推动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变,让风景名胜区真正成为扩大消费的主阵地?

三是:在供给模式方面,过去那种依赖大人流、大活动、大集聚支撑的供给体系是否还能持续?还能走得多远?分时游、错峰游、健康游应怎样来实现?

四是:在流量管控方面,如何以游客为本,正确处理好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和效益领先的关系?具体讲,预约制游览能否能成为疫后旅游出行的常规操作?游客到来后如何落实落细好实名预约、扫码入园、总量控制、分时分流、分区域开放等相关举措,切实做到管控有度、收放自如?

五是:在产品类型方面,“观光有余、休闲不足”的风景名胜区旅游产品能否适应现今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如何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既有知名的景点,又有知名的文化活动,知名的旅游商品,知名的菜肴,知名的服务品牌?如何通过实施旅游融合工程,通过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科技等方式,打造出一批丰富多彩的游客喜爱的体验型产品?特别是通过实施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大力挖掘文化精髓,着力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发挥风景名胜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六是:发展方式方面,如何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好“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实现绿色规划设计、绿色生态开发、绿色环保运营、绿色健康消费,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七是:在智慧应用方面,如何依托科技先进的力量,开发利用好云游客户端,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引导广大游客足不出户就能在云上自由自在地浏览景区景点,让网络平台的“直播带货”成为文旅商品销售的主渠道和新常态?在疫情警报还未解除的情况下,如何以摸底、研判为基础,科学运用好大数据进行精密智控,实现柔性管理、隐性管理、闭环管理?

八是:可以肯定的说,受本次疫情影响,接下来我们广大游客的出行方式、出游方式、消费方式必将发生重大的甚至于革命性的改变。比如说公共场所人们戴口罩出行将成为常态;饮食时,分餐制、公勺公筷的健康卫生习惯定会大行其势;出游时,生态健康的产品将成为首选,等等。对此,我们应该如何以变应变,顺势而变?另外,在假期结构方面,随着带薪休假、X.X天休息制、“假期银行”等一系列制度的实施,我们能否做些超前的积极探索和应对,切实提高我省的风景名胜区的生命延续力、应急应变力、核心竞争力?

总之,这场疫情对于我们而言确实是一场严峻的大考。我认为上述这些问题有的是老生常谈,有的有点危言耸听,但是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于问题熟视无睹,手足无措。解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重树旅游者消费的信心,营造出令人安心、放心出游的环境,给他们享受到舒心、暖心的服务体验。

展望未来,相信风景名胜区必将成为X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责任重大、使命很重。危机危机,危中思变,危中有机。对我省的风景名胜区发展来说,显然仅仅怎么思考怎么办不是目的,知道怎么干和马上行动干才是最好的出路。风景名胜区分量很重,作为文化和旅游业“精华中的精华”、“核心之核心”,有基础、有优势、有能力,我觉得也有必要成为X展示“三个地”政治优势的一个重要窗口。

各位同志们、朋友们,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大风景名胜区的同行们,只要有“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决心、“风雨过后见彩虹”的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回”的信心,一定能成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有序开放的“模范生”和“样板戏”,成为文旅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探索者”和“构建者”,成为引领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和“排头兵”,让复工复产的过程变成我省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的过程,早日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推动我省文化和旅游事业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第五篇: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如今都市里的人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希望从丰裕的物质生活中挣扎出来,在奔波忙碌的工作之余,走出繁华喧嚣的都市,寻找一片尉蓝的天空和幽静的绿荫,因此,近几年,温州的乡村旅游在旅游市场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乡村旅游是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游、玩、购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依靠山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起来的。目前,温州市共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森林公园,还有7个国家级文保单位,44个省级文保单位,旅游景区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24.2%。根据《温州市旅游资源普查总报告》,温州市共有3279个旅游资源单体,单体的密度为0.28个/平方公里。

据我们调查分析,温州的乡村旅游分三大类型:

一是滨海乡村休憩风景游,随着高速公路和温州东海大道建设以及“半岛工程”的建成,依托壮观的岛桥工程和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以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当代渔村风貌为主题,沿温州东海岸从乐清至苍南滨海游憩风景,兴起了集滨海观光、休闲、度假与海鲜美食为一体的滨海游憩,如洞头、炎亭、灵昆、蒲歧、北麂岛、南麂岛等渔村风貌和海鲜美食吸引了都市人的一日至二日渔村游。

二是山水乡村户外游。近年来,温州都市人兴起了到户外运动热潮,利用节假日到山水乡村吃农家乐,享受自然风光,徒步户外运动,放松心情锻炼身体。如寨寮溪风景名胜区、文成飞云湖·百丈漈风景名胜区、仙岩泽雅风景区、大罗山风景区。

三是自然生态古村落自助游。依托雁荡山与楠溪江秀美的山水风光、古村落群等旅游资源和泰顺的廊桥、古道、古村落、氡温泉、自然生态等旅游资源,开展自驾车和背包游客的自助乡村旅游。

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尚存三大不足。

一是缺乏品牌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温州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停留在低层次开发的水平。自然型旅游资源中的生物、气象气候、水域类资源开发程度不够,如乌岩岭、飞云湖等。陆上自然型旅游资源开发程度高于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如洞头列岛、南麂列岛开发还起步不久或刚刚起步。许多人文类旅游资源开发还很不够,有些甚至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如泰顺廊桥、楠溪江古村落、蒲壮所城、刘基庙、永昌堡等,此外还有众多级别较低的旅游资源还处于自然未开发状态。同时,现有乡村旅游产品创新不足,对地方文化内涵挖掘有限,目前温州市郊乡村旅游主要还只是局限于自主发展的“农家乐”乡村旅游范筹,缺乏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的人文旅游。所以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是经营理念落后,基础设施不足。目前,我市乡村旅游还是以突出“农家乐” 为重点的“农家菜”上,只注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不重视乡村的特色、环境、服务等。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温州的乡村旅游接待设施方面严重不足,如:旅游高峰期的交通状况、停车位、景点宾馆或休息点、洗手间及电话亭等景点小配套设施等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较差,难以留住游客。以苍南海滨度假、南麂自然生态游为例,其住宿设施、交通条件、餐饮服务等都不尽如人意,不仅接待设施数量不足,而且接待档次也偏低。再如,泰顺廊桥在近年来的背包客市场中名气很大,但交通标识缺失、道路条件差、接待设施规模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客源市场的壮大。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投入不足。现有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在进行旅游宏观规划、开发、管理和规范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管理办法在重要的营销和吸引投资方面也缺乏灵活性和行动力。旅游业是一项投资需求较大的产业。目前温州的旅游投资主体仍是政府,社会投资金额较少,使得一流旅游资源无法转化为一流的产品。例如,温州“十一五”期间主要建设项目清单中,单个景区项目的总投资额度超1亿元的项目只有8个(总数85个),其他项目的投资额度一般都在2000万元左右,仅有少数超5000万元的项目。与杭州市的旅游项目投资额度比(杭州某些区县市的投资额小于5000万元不审批),这种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极大地制约了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提升。从而更大地制约了依托旅游景区扩大经营的乡村旅游的发展

为了加快发展我市乡村旅游,我们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提升旅游品位。乡村旅游还是起步阶段,要科学和有序地发展,必须加强政府引导和投入。在温州市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合理布局,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二、提高农民素质,确保服务质量。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都是本地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是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保证。首先,要组织乡村旅游工作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其次,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以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方法培养一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第三,应注意从本地农民中培养一批导游人员,以密切旅游区和当地农民的相互关系。

三、挖掘旅游资源,增强乡村特色旅游。

一是以滨海风景休憩游为主题。以“半岛工程”为重点,开发以洞头、灵昆、北麂、南麂海洋生态旅游区。设计海洋休闲旅游产品和海岛渔家风情游,展示渔人文化、体验渔民生活。

二是以山水自然风光游为主题。以打造温州“都市绿心”为总的指导思想,整合三垟湿地、泽雅、仙岩、茶山以及温瑞塘河沿岸的旅游资源,重点开发湿地生态旅游、瓯越文化、休闲游憩、山水观光等产品,塑造推广“纸山古坊都市绿心”的旅游形象,高标准、协调地开发三洋湿地、大罗山、仙岩泽雅风景区,开发以自然旅游、生态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使其成为温州城郊生态休闲游憩地。建立大型湿地旅游服务中心,在建筑风格、交通组织、民俗风情等方面逐步恢复温州水乡生活的传统风貌,建设具有水乡风情的特色城镇。

依托现有的公路、登山道路、景区步道,加以整合,形成各种不同强度(轻、中、高)的自游步道系统,组建越野健行俱乐部,组织策划不同等级和规模的登山活动和节事整合大罗山十大景区,开发多条环山的登山步道,吸引游客和市民参与。以泽雅造纸古坊为核心,深入发掘纸山文化和瓯越文化,将其延伸至竹文化、印刷文化、山溪古村文化、民俗文化,并将文化产品化,形成系列文化产品,侧重于打造文化名山品牌。利用朱自清文章《绿》的影响力,主打“绿”品牌,通过设立名人山水美文碑林、举办梅雨诗会、圣寿寺托钵节、圣寿寺新年祈愿等活动等带动仙岩旅游的发展。以传统的二月初一大会市为启动点,恢复温州各类会市习俗,并将瞿溪古镇作为各会市的集中举办地之一,形成会市规模与品牌,打造“会市温州相聚瞿溪”品牌;恢复古镇格局,办成二月初一民间艺术大集。

三是以民俗文化和古村落为主题。开发楠溪江古村落和泰顺廊桥遗风,体验乡村民俗文化游整合楠溪江旅游资源,依托优美自然水景和山景、朴素静谧的古村落,开发建设系列休闲度假区,配合企业庄园(企业第二基地)、商务会议、户外运动、拓展训练、康体健身等产品和项目开发,将楠溪江打造成为以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为特色、深厚的瓯越文化为底蕴的“中国最美的乡村度假地”。

深入挖掘古村落文化,以芙蓉古村、丽水街、苍坡村等古村落为载体,开发古村落旅游产品,具体包括耕读文化产品、宗祖文化产品、宗族文化产品、风水文化产品、民俗文化产品等,通过产品策划和场景设计,把古村落文化活化和产品化,打造“最美的中华古村落”品牌。

建设泰顺廊桥自游风景道系统,设立野营地和游客接待中心,以自游风景道为骨干,串联周边的村镇、古村落、氡泉、九峰等景区景点,开发遗产旅游、徒步旅游、自然生态、温泉休闲度假、红色旅游等主打产品,通过与宁德、丽水等廊桥集中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背包族旅游目的地。

四是以“美食街”为主题。加大“美食街”建设力度。继续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加快泽雅农家乐建设,在现有镇中心初步形成的餐饮业进行整改,形成特色,在现有自发的基础上提升品位,鼓励和引导经营者创造品牌和特色菜,提高市场发展能力;同时,拓展“美食街”区域,在大罗山周围区域,如仙岩、三垟、大学城等地形成另具特色的餐饮业。利用东海渔村美誉,开发建设灵昆、洞头、炎亭、蒲歧等地的“海鲜美食街”。

下载关于婺源旅游业的几点思考(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婺源旅游业的几点思考(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业扩大独特作用思考

    扩大内需,顾名思义,就是要通过引导、刺激并满足国内需求,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进而减少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扩大内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源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尽管这几年我国......

    陕西旅游业的思考[大全五篇]

    论旅游文化内涵的创新宁陕县地税局----赵燕从旅游业在市场上运作角度来说,第一个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这是最低层次的也是普遍的竞争方式;进一步上升到质量竞争;达到最高层是文......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从十一五开始到2020年,我市要举全市之力实现市委市府提出的把**建设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经过近20年的......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从十一五开始到2020年,我市要举全市之力实现市委市府提出的把**建设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经过近20年的......

    对全市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精)

    三、对全市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建市以来,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多项指标增幅位居全省第一,连续两届跻身“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行列,并荣获“2008中国最佳旅游品牌目的地”......

    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思考

    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思考 摘要: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首先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地区旅游的经验,提出了凉山州民族地区旅游......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思考[本站推荐]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2056114.1/ 摘要:南宁市旅游基础良好,优势明显,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迅速,但面临着缺乏旅游精......

    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范文大全]

    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2010-06-29 19:01:33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