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14:1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思考》。

第一篇: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思考

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思考

摘要: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首先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地区旅游的经验,提出了凉山州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新局面的保障措施。

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地处大西南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一片集汉、彝、藏等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土地,地广人稀、山高水远,以农业发展为主要经济支柱。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反映出所有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都面临的共同问题:经济落后,旅游开发所需资金不足,接待能力和开发规模有限;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不健全,市场经济发展落后;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配套接待设施条件难以达到规定标准;民族地区自我积累能力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导致商品流通滞后;教育培训严重缺乏,导致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旅游接待和服务质量以及旅游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

(二)民族地区旅游自身需求不足。

目前我国比较成熟而且市场效益较好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利用城市客源优势发展郊区农村旅游,充分利用城市郊区相对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得以发展。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依托周边大中城市的庞大旅游市场开发民族地区旅游不具备条件,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基于以上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内需不足,难以吸引足够的外地游客。

二、如何开创民族地区旅游的新局面

(一)民族地区旅游要本土化。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大,旅游业就能通过产业关联带动更多的部门,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之,则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就比较小。所以,要以旅游业的发展为契机,优化配置上下游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有效安置当地居民的就业,是提高旅游效益的重要手段。以凉山地区的旅游开发为例,如何开发生产有着浓厚彝族特色的服饰工艺品、餐具、旅游食品,让游客在留连于山水之余也会慷慨解囊。开发这些产品需要技术、也需要人才,同时还能解决部份当地百姓的就业。是我们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时候,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是第一原则,只有遵循这一原则,将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作为共同体,才能为当地居民所接受。所以,只有实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本土化战略,才能有效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转贴于

(二)多种经营模式共存。

在过去的旅游发展模式中,过分依赖政府,规划、投资、土地、经营、管理都是政府的事情,程序繁多、过程复杂、效益却并不显著。因此,在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中要引进外来经营者,打破独立局面,要多种经营模式共存。如: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同时提供不同类别相同等级的旅游产品到不同的旅游市场,他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依存,避免了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推动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或者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合资合作开发民族旅游,利益共享,比如凉山州冕宁县的灵山寺,就是政府出让旅游资源,由外地的投资商来投资开发,利益共享。既解决了投资的大问题,又解决了部分群众就业。

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但解决了开发问题,还很快提升了该县的旅游档次和知名度,随之带动了接待能力的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的提高,更带来了滚滚客流和经济效益。

三、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

(一)健全政府管理机制。

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采取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观调整、监督、指导和管理手段与方法,政府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把民族地区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切实有效制定出相关管理制度或条例,在规划审批、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从游客市场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旅游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全局利益和整体形象。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切实从广大游客的利益、当地经营户的利益出发,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制定相关法令法规,使民族地区的旅游运作向法制化、规范化的健康道路发展。同时还可以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如成立民族旅游协会、保护民族旅游资源、避免旅游资源遭受生态环境和景观开发性的破坏。

3.2开发旅游产品的民族文化特色。

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可以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树立鲜明的民族品牌,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歌舞表演甚至是当地饮食,都可以树立旅游开发中的品牌。其次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最好方法。民族地区旅游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少数民族气氛及少数民族重大节日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当地少数民族生活,营造出一种真正的“民族旅游”的氛围。再次是挖掘民族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民族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反映人与历史的依存和延续、风格独特的民居;反映该民族的传统文化、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的民族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民族节庆(如火把节、彝族年)生活习俗、趣闻传说。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增强民族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四、结论

以旅游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的目标。发展民族地区旅游是城乡一体化的“氧化剂”,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关联性、带动性强的特点,以老百姓增收为核心,引导他们做长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地区旅游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使民族地区旅游成为农民致富的好载体、结构调整的好形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好途径、农民增收的好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创举。我国民族地区自然人文景观秀美,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因此要以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为契机,整合各种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周歆红关于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17-18转贴于

[2]郭清霞、姚立新生态旅游开发是旅游扶贫的最佳发展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355-376

[3]黄萍、西部民族旅游可持续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06,4

第二篇:对边远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思考

对边远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思考 ——以常宁市弥泉乡为例

弥泉乡位于常宁市西南高寒山区,距城区35公里,距衡阳市85公里。总面积60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现有瑶族居民873人,由于境内资源匮乏,自然条件艰苦,加之未享受民族政策支持,该乡瑶族居民生产生活困难。瑶民是否生活富裕、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弥泉乡整体经济的发展,而且关乎和谐稳定的大局。因此,发展瑶族文化旅游,既是保护少数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该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弥泉乡瑶族居民总体特征

(一)总人数比重大。弥泉乡地处偏远高寒山区,与郴州桂阳搭界,管辖四个行政村,弥泉乡现有瑶族居民87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9.1%,约为全市瑶族总人口的1/3,是瑶族人口总数、比例均居衡阳市第二位的林区乡。

(二)多以散居为主。弥泉乡65平方公里的土地范围内,仅有2512人,可谓地广人稀。境内汉族居民多以聚集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位置。而瑶族居民分布更散,一般以组为单位,每个村都有少量瑶民居住,如双河村有2个组、农林和更生村分别有一个组,与外界交流少,普遍较贫困。

二、弥泉乡瑶族居民生活现状分析

(一)生产资料缺乏,收入低。一缺生产资料。据统计,2012年,弥泉乡瑶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300元,连全市人均纯收入的1/4都不到。如该乡农林村为省级贫困村,贫困面达70%以上。弥泉乡人均耕地面积为0.36亩,约为全市人均耕地面积的44%。人均水田面积0.14亩,仅为全市人均水田面积的1/5。2007年实施移民安居工程后,部分瑶民搬迁至山下,土地等生产资料紧缺,甚至日常蔬菜都要花钱买。二是缺产业支撑。弥泉乡下辖一个国有林场,绝大部分瑶民以林木种植和销售为经济来源,收入渠道单一。全乡无工业企业,无产业支撑,基本上靠财政补贴和林业收入维持运转,财政相当困难。村级集体经济更是一穷二白。三是缺经济来源。2012年全市人均纯收入为 9568元,该乡人均纯收入2970元,而瑶民的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2300元,连全市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都不到。瑶民以种植林木为主要收入来源。文化素质偏低,在就业方面存

在较大困难,外出打工竞争力小,一般从事产业链低端的工作,可替代性强,收入微薄。有些瑶民过度依赖政府的扶持,等、靠、要思想严重。

(二)文化素质较低,就业难。一是适龄劳动力素质偏低。大部分瑶民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90%以上的人只受过初中以下教育,有些70后的瑶民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不会写。二是下一代教育状况堪忧。该乡共有两个小学,无初中。更生小学共有18名学生,其中12名为瑶族;初中生总共13个,瑶族学生4个。这些学生要到15公里以外的罗桥就读。迄今为止,该乡史上无一瑶族高中毕业生。三是教育条件恶劣。农林村原本有一个小学,教学楼因年久失修倒塌,该村的学生只能到附近的双河村、罗桥镇、板桥镇就读。经济的落后导致受教育程度的偏低,素质低下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瑶民经济和教育陷入恶性循环。

(三)医疗条件较差,保障少。长期居住在高寒山区,瑶民普遍患有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加上医疗条件较差,就医困难。一无定点医疗机构。瑶民散居各村。只有双河村一个设备简单的医务室,解决伤风感冒类病症,其他三个村均无定点医疗机构。瑶民只能到乡卫生院,甚至较远的罗桥、板桥、洋泉镇就医。二无职业医生。只有双河村有一名从业医生,但无医师执照,是传统的“赤脚医生”。三无医护人员。四个村无一专业医护人员,唯一的医生既当医师又当护工。四是瑶民参合率低。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仍然存在部分瑶民不愿办理农村合作医疗的现象。

(四)基础设施薄弱。目前,虽然弥塔公路已经实现通车,但该乡村组公路建设滞后,且仅有1个村开通了每天一趟朝8晚6的班车,瑶民出行仍不方便。大部分村没有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其中有2个村处于信号盲区。所有村均未安装自来水,都属农村分散式供水工程,设施简陋,水质监测设施缺乏。用电主要来自桂阳、罗桥等地的小水电站,没有纳入全市统一电网。

三、弥泉乡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必要性

弥泉乡是衡阳市仅有的两个瑶民集中居住地之一,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拼图。该乡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从统筹区域均衡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的要求看,加快弥泉乡发展势在必行。发展瑶族文化旅游,是助推该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

(一)有利于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一是林业资源丰富。该乡现有林业用地面积4583公顷,木材蓄积量6.7万立方米,年可采伐量900立方米以上,楠竹600万根,可采伐60万根。生态公益林面积5.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居全省前列。目前农林村建有一个“松清果业”柿子种植基地,包括大果樱桃、核桃、板栗等,规模达1000亩。二是动植物种类繁多。拥有植物168科,580种。俗话说,百草都是药。瑶族同胞世代久居深山,尝遍百草,研制出了能治疗风湿、肝炎、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民族中成药——瑶药。它既是瑶族同胞强身健体的法宝,又是民族医药中的一朵奇葩,值得发扬光大。三是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溪水潺潺,瀑布飞泻,有大小溪流5条,现建有6座水电站。猴子滩瀑布,罗桥水库等水体资源遍布。

(二)有利于促进民族区域均衡发展。近几年,塔山瑶族乡享受到的民族政策扶持力度较大。各级政府先后投入1200万元,建成3各集中移民区,完成乡内移民545户;投入228万元,建成2所寄宿制学校,完成乡卫生院维修和5个村卫生室建设;投入265万元,新建1个旅游宾馆;投入57万元,新建8个茶园,建成了1850亩产业基地;建好60口沼气池,扶持发展了15户养羊大户。弥泉瑶胞和塔山瑶民同根同源,从全市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实现两个乡镇的资源共享、组团开发,有利于促进我市民族区域均衡发展。

(三)有利于顺应瑶胞加速发展愿望。2012年弥泉乡瑶族人均纯收入2970元,不到全市人均的四分之一。近几年,看到塔山面貌巨变,弥泉乡的瑶胞们充满羡慕,思富求进、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强烈。发展瑶族文化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是当地百姓和瑶胞共同翘首期盼多年、深得人心支持、众望所归之举。更能提振他们的发展信心,激发其加快改变家园落后面貌的巨大动能。

四、弥泉乡发展瑶族文化旅游的对策措施

当代著名策划家王志刚说:“未来中国的竞争是文化板块竞争,谁能把握住每个板块后面的文化,谁就能把握竞争的主动权。”未来旅游业将是常宁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以瑶族文化特色是其中独特的旅游资源。打好“民族牌”,奏响“民生曲”,树立 “文化立乡、旅游兴乡、引资活乡、产业富乡”的发展思路。

(一)打造两张金质名片。弥泉的名字本身就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原生态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卖点。弥泉乡地处衡阳市西南方,五岭山系余脉,位于三市(郴州、永州、衡阳)四县(新田、桂阳、祁阳、常宁)交界处,主峰天堂山海拔达1265米。这里杉竹万顷,流泉飞瀑,空气清新,被誉为 “林的海洋、鸟的天堂、水的源头、云的故乡、天然氧吧、避暑山庄”。弥泉乡优质旅游资源集中,且含金量较高。2009年国家正式批准成立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2011年,弥泉乡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是常宁目前仅有的5家“国字号”旅游资源之一。应加大宣传攻势,唱响两张“国字号”名片。

(二)整合瑶族旅游资源。瑶族文化是历史留给瑶乡人们的一份厚礼,瑶族谈笑、服饰、文化、语言、山歌都是人无我有、独特稀缺的旅游资源。“上刀山过火海”、“瑶族谈笑”等特色项目都别有一番风味。但目前还处于养在深闺、未被开发的初始状态,尚未形成瑶族特色旅游产品。只要经过精心打造包装,将原生态环境和瑶族独特的人文资源在一起进行旅游开发,把资源转化为资本,从而使瑶族文化在“传承、保护与开发”中达到“双赢”的效果。借助“民族牌”,突出民族特色,实现整体营销,促进生态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品牌的深度融合,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在的经济优势。

(三)实现片区联合开发。从湘鄂赣皖联手推介长江中游城市群来看,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独木难成林。从弥泉的实际出发,将来和塔山瑶族合作,整合旅游资源是常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通过大山区连片资源整合、区域协作,以点带面、以线连片,实现山区瑶族居民整体脱贫。

(四)大力发展关联产业。做活以瑶族文化为核心,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这篇文章。建立特种水果基地、反季节蔬菜基地、经济林木种植、万亩花海、茶产业基地、瑶药生产基地、冬毛猪、麋鹿、梅花鹿养殖。引进生态型龙头企业,探索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力度。楠竹加工环节转向以旅游工艺品为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从农家乐、避暑山庄、水上乐园入手,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和餐饮产业,整体带动交通、通讯、商业、文化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开展招商引资,通过旅游推介会等平台主动招商,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创新招商方式,采用BOT或BT的招商模式,将旅游资源交予投资商经营开发,降低投资商成本,在一定的期限再将景点收归地方经

营。将旅游招商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国家投入新农村的专项建设资金作为杠杆,加快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打造景区招商的硬环境。

作者简介:李燕(1984-),讲师,衡阳人,湘潭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研究。现任教于衡阳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

第三篇: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加快阿坝州发展出谋划策,深入分析我州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通过对阿坝州旅游业现状的分析、存在问题的查找及个人的对策建议,浅谈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阿坝州旅游概况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阿坝旅游始于1984年,25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旅游业认识的不断深化,旅游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旅游业实现了由接待型向产业型、由产业型向支柱型、由支柱型向主导产业型三次飞跃。二十多年来,全州旅游开发初具规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九寨沟、黄龙已经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世界级景区,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州经济的主导产业,对拉动全州经济增长、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8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4亿元人民币。

阿坝州以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卧龙、大草原等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享誉国内外,有国家5A级景区1个(九寨沟)、国家4A级景区2个(黄龙、四姑娘山,目前黄龙正在积极创建5A景区),国家2A级景区1个(三江)。中国的8个世界自然遗产中,阿坝占了3个(九寨沟、黄龙、大熊猫)。另外,还有三江、米亚罗、黄河九曲第一湾、花湖等众多的自然生态旅游景区。

当年红军长征在这里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考验,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革命奇迹,因此阿坝州被称为“雪山草地”,阿坝州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雪山草地,是红色旅游胜地。全州13县224个乡镇中有9县114个乡镇被命名

为革命老根据地。国家确定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的“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主要分布在我州。全国确定的100个、四川确定的24个经典景区项目中,我州的小金两河口会议旧址、马尔康卓克基会议旧址、红原瓦切红军长征纪念遗址、若尔盖巴西会议旧址和松潘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5个经典景区项目名列其中。

阿坝州是四川第二大藏区和全国羌族主要聚居区,浓郁的藏羌民族风情、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人文风景,阿坝州是民俗旅游胜地:松州古城、桃坪羌寨、萝卜寨、卓克基官寨、色尔古藏寨、甘堡藏寨、黑虎羌寨、神座村等。藏传佛教文化、羌族释比文化赋予了我州更多的神秘色彩。九寨沟舞、南坪小调,茂县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瓦尔俄足节,黑水卡斯达温舞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州多彩的文化遗产。

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经营,阿坝州旅游业已初具规模,九寨、黄龙等一批世界级景区享誉海内外。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使我州旅游业遭受重创,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凸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和矛盾更加凸显。

一是重现有景区的管理,轻市场开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地的紧密结合,不能仅仅局限于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和开发,应该将两者紧密结合,加强旅游地的开发暨游客市场的开发。

二是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不足。阿坝州地理位置特殊,旅游资源富集,各种旅游资源并存。草地、雪山、冰川、森林等旅游资源,民居、民俗、刺绣、传统节日等旅游资源,红军长征路线、会议旧址、革命纪念碑园等应有尽有。但是除自

然资源的开发相对较好外,民族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开发相对滞后,旅游线路单一,旅游旺季和淡季相差悬殊,旅游资源未发挥出应有效益。

三是旅游产品开发不足。重视旅游景区的管理和开发,对旅游附属产业的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产品作为增加旅游业收入,扩大地区旅游知名度的重要作用未被真正发挥。旅游产品的研发缺乏特色,缺乏吸引力,没有卖点,没能将旅游产品的研发同地方民族文化相结合,同特色景区相结合。

四是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先行。要看到我州陆路交通在去年“5.12”特大地震中受到重创,旅游业受交通制约遭受严重打击。游客接待量成阶梯状下降。空中通道承运任务不断加剧,进州通道或是说其他旅游通道严重不足,导致一方受损,全盘受损,无挽救的强力措施。

五是旅游体制障碍。阿坝州没能实行旅游业地陪制度,给民族地区旅游业造成重大影响。旅游从业者为了达到更高的利益要求,不断出现丢景点、重购物、胡乱介绍景区的严重扰乱旅游市场的现象。地方旅游管理部门无法正常发挥市场监督管理职能,造成旅游市场的混乱,严重影响民族地区旅游形象。

三、对策建议

一是在保护开发现有景区的同时加大对旅游地市场的开发力度。在不断完善景区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旅游地暨游客资源的开发力度。将加快景区发展与增加游客数量精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景区品味。

二是突出民族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着眼点必须放在民族特色上,能发挥自身优势的旅游内容和景点上,积极发觉各种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宗教信仰、人物掌故等优

秀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使他们更具浓郁的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必须坚持民族特色原则和文化内涵原则。

三是在州县机关参照“千名干部下基层”模式,每年抽派50-100名中层干部到内地大中城市客源地搞旅游促销,统一规范宣传内容,把阿坝州的旅游景区作为一个整体打包营销,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以工作实绩考核抽派干部,提拔使用一定比例的干部到副县级工作岗位,形成激励机制,促进我州旅游事业的发展。

四是广泛组织促销会,宣传会,在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我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宣传必须注重针对性,因为旅游者中包括男女老幼,包括不同地域、国籍、阶层、职业、文化教养和宗教信仰的人,因此,宣传不能一刀切,要充分考虑游客的传统观念、审美情趣、欣赏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宣传模式上一定要兼顾整体,不能顾此失彼,要把阿坝州的旅游作为整体宣传促销。制作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宣传资料,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全州旅游整体轮廓促销。争取中央和省级媒体对民族地区旅游的公益宣传,做好网上尤其是旅游电子商务信息发布和促销,使民族地区旅游业全面走向开放市场。

五是加大地方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旅游是一项综合消费过程,只有努力建立和完善吃、住、游、娱、购的配套服务体系,才能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制造完全具有地方特色的独一无二的特色旅游纪念品。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形成产业链条,走专业化、正规化渠道,对特色产品申请专利保护,促进旅游产品市场的有序竞争和发展。

六是针对我州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多种自然气候条件并存的有利条件,开发休闲型、多季节旅游产品。针对我州海拔高,气温低的优势,在离内地大中城市

较近的地方修建避暑房,在夏季炎热天气吸引成都、重庆等城市游客,特别是退休在家的中老年游客到我州避暑休闲旅游,通过开发避暑旅游,促进房地产和消费市场的繁荣。

七是设计合理的旅游环线,在现在已有的旅游线路基础上,科学制定并完善空中旅游环线、铁路旅游环线、公路旅游环线、自驾游体验式旅游环线,做到各线路、各景点互补互利,科学合理,相互依存。

八是体制上实行地陪制。实行地陪制十分有利于我州旅游市场的开发,外地游客进入我州,由我州指定本地导游组织游客游览,有利于更好的推介我州的旅游资源,让游客真正领略“大九寨、大草原、大熊猫、大冰川”的魅力,把我州最好的旅游资源推介给广大游客朋友。制定合理的旅游收入分配制度,取缔非法所得,规范民族地区旅游市场,提升民族地区旅游形象。

第四篇:浅议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浅议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民族旅游是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合理开发民族旅游资源,保护民俗文化的真实性,是实现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民族旅游;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一些民族地区通过旅游业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被誉为“中国夏都”的西宁市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突破了31.3亿元大关,实现了新的记录。2009年8月底西藏旅游业创造了单月总收入高达10亿元的记录,这是西藏旅游史上的最高水平。这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火爆现象与当前民族旅游在游客中的美好景象密切相关。民族旅游之所以备受游客推崇,从学术上来说这是人类对异文化的渴望和受到猎奇心的驱使。尽管当前民族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但是我们不得不重视民族旅游中出现的一个严峻问题———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民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

很多学者对民族旅游做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以人类学家对民族旅游的研究成果较多。Valene.Smith是最早给民族旅游下定义的学者,他认为“民族旅游:推销这样的旅游,主要是以当地„奇异‟的及通常为异域的民族风俗习惯为特色”,其代表作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作者在该书中描述了很多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民族、这些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主客关系以及对当地文化、社区居民生活的影响。国际上著名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专家、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Erick Cohen对民族旅游的定义是“针对在政治上、社会上不完全属于该国主体民族的人群,由于他们的生态环境或文化特征或独特性的旅游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观光旅游。”Cohend的代表作是《东南亚:民族旅游》。由此可见,这两位专家都把旅游地的文化特征、独特性及少数民族看做民族旅游的实质性要点。笔者认为民族旅游是指在具有自然生态特色和独特文化的少数民族地区所开发的各种类型的旅游。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使得人类发展面临人口猛增、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问题,在这一情况下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也随之应运而生。

可持续的思想最早见于John F.Kennedy1961年的讲话中“我们的时代任务是像我们的祖先一样把自然的财富与美景毫不损害地传给我们的后代。”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一篇重要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极大地唤起了人们对发展与环境这一问题问题的关注,该报告的核心观点是:经济的不断增长是否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全球性的环境退化和社会解体。最终人们就此观点达成了较一致的结论:只有对发展加以调整,才能使经济可以不断的持续下去。就是说要充分考虑到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最终依赖性。在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Gro Harlem Brundtland主席的领导下,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该报告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由上述“民族旅游”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可以将“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概括为在满足当代人对民族地区旅游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子孙后代满足其对民族地区旅游的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2我国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民族地区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其发展的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为了改变民族地区贫穷落后的状况,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支持和培养,如湘西凤凰、云南丽江等地区发展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旅游存在着3个难以克服的困难,影响着这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①民族地区的贫困性限制了旅游发展的资本投入量,景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引进外来资金。本地居民由于受到资金和知识技术的制约,只能够从事一些简单的接待工作,作为一种廉价劳动力形式参与到当地的旅游产业中,而真正获得民族旅游所带来的丰厚利润的是那些外来的投资者。追逐利润最大化是商人的本性,再加上政府监管不严,导致很多对环境破坏性的、对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引起当地人的不满。这一现象的引发主要是旅游企业、地方政府、当地居民旅游收益分配的问题。冲突的普遍存在及利益群体矛盾难以调和,所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必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会对民族旅游及旅游地整体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②传统文化过度商品化。旅游开发导致民族传统文化庸俗化、舞台化、商品化、文化价值观退化的现象泛滥,而且还冲击了传统道德观念及价值取向。

③失去民俗内涵的民族风情。民族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商品交换,并受到价值规律的作用。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很多地方对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过度商品化,民族文化走向过度开发、失真、歪曲移植的虚假文化,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和肤浅化。如贵州对黄果树瀑布周边的“跳神戏曲”的适应性调整,使得当地戏班以应中外游客之邀,进行即兴表演。这些活动本应在传统节日时表演,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剥离了民俗本身的性质。这种民俗文化“原生态性”的消失,大大降低了资源的价值。

传统文化走向消亡,将会逐渐丧失民族文化的市场认同,民族旅游将难以为继,也将会严重威胁到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针对上述3个问题,解决对民族旅游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

①针对旅游利益分配失衡问题,在协调各利益群体对民族文化资源价值认同的条件下,扩大社区参与到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是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社区参与使得民族文化得以回归和保持,强化民族认同。能使下层普通民众成为民族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开发者和受益者,让本地旅游开发惠及普通民众,避免旅游利益分配失衡成为制约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②运用市场规律合理开发民族旅游资源,防止过度商业化。针对民族旅游中的目的地文化商品化、庸俗化及传统价值退化,我们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来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用经济发展来唤起当地人们对本地文化保护意识,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时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给游客展现本民族文化中“真善美”的一面,同时还要对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和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通过法律的手段予以保护,并发展本地文化事业。

③深入挖掘民俗内涵,摒弃虚伪的民俗内容。舞台上的民族风情表演是对民族风情的一种不真实的反映,可以称作伪民俗,在某种程度上伪民俗是对民族信仰及民族文化的亵渎。如永宁摩梭人母系大家庭中的房子,内有男、女中柱,这不仅是家庭的象征,也是妇女受尊重的标志,舍此而立其他柱,就不像摩梭人的房子了;又如东北鄂伦春族的民居建筑,是五、六个并列着的“撮罗子”,它们之间是不能前后排列的,原因是房后有供神树,人们是不可随便看到神的。在挖掘民俗文化过程中要摒弃那些歪曲的、粗糙的文化,清除虚伪的民俗活动,还原民族文化真正的内涵,促使民俗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既有效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又可以满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宏,李伟。论民族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42(1):130-136.[2]张星梓,郭慧光。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念[J].云南环境科学,2003,22(4):5-8.[3]邓永进。论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与主要措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27(2):62-66.论文关键词:旅游 旅游业

第五篇:对花都旅游业开发与发展浅谈

对花都旅游业开发与发展浅谈

很多时候都有人这样问我:“花都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啊?”但是,我总是答不上来。说是花都的旅游景点不多,那倒不是;花都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城市,有原生态的王子山生态公园,九龙潭生态公园,有三山环水的芙蓉樟度假村等;而且,除了这些青山绿水的地方,还有极具文化底蕴的旅游景点,如资政大夫祠,圆玄道观,盘古王庙等;作为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的故乡,花都还有洪秀全故居,洪秀全博物馆历史文化浓厚的旅游景点。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矛盾的结果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自己看来,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旅游发展定位不明确,没有自己的特点;二.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旅游娱乐性不足,旅游饮食服务行业不能和旅游资源相匹配;

三.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衔接不方便;四.对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不够;

如果方向错了,那就停下来,其实这也算是一种进步。达芬奇也说过,热爱实践而又不讲求科学的人,就好象一个水手进了一只没有舵或罗盘的船,他从来不肯定他往哪里走。我不是说政府或是旅游局的管理不力,而是需要知道,在做事之前要定好目标,这样才有方向,才能事半功倍,少走弯路。所以,旅游定位很重要,是基础。那怎样确定花都的旅游定位呢? 我有一些建议:

自然环境决定花都旅游基础定位:

花都区位于广州市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总面积960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丘陵绵亘,中部浅丘峰地,南部为广花平原,形成东北向南斜置的长方形。花都丘陵、平原、河流兼有,平原面积占主体地位,由此形成花都区地貌“三山一水六平原”的特点。青山绿水,环境优美,有广州“后花园”之称。

所以,以原生态为基础,建立“蓝天,碧水,花之都”的现代化旅游城市。作为广州的后花园,当然是以“花”为主题,我觉得现在的花都香草世界是一个突破口,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我觉得这是局部的,既然是“花之都”,不仅要以花为名,更要在各种花艺上有自己的特点。多举办一些大型的花艺交流或者是花艺比赛,加强对“花之都”宣传。同时,城市规划建设也要多加入花的元素,让游客知道“花之都”是名不虚传的。要知道,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肯定会有自己的特产,所以我们也要做出自己的特产。所谓特产,可以说是一个旅游城市的标志,一个成功的特产,可以起到令人无法估计的宣传效果;如果有一天当人们说起什么什么特产的时候,就知道是花都这个城市出产的,那这特产就算是成功了。

社会环境决定花都旅游的确切定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种种恶果,人类开始自省,也开始懂得返璞归真的道理。所以,现代人很讲究自然和养生,我相信以后人类用于消费在身体方面的比重会不断增大。同时,现代人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去旅游肯定是想要娱乐放松减压。所以,构建一个以原生态为基础,以花为主题的娱乐养生生态公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涉及到刚刚我提到的旅游开发力度不够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充分地利用花都青山绿水的优势,合理科学地改造像王子山公园,芙蓉度假村之类的资源,加入花的元素,在其周边建立以花为主题的食馆,养生馆,概括说就是把与花有关的文化发展起来。使人们既能有游玩的乐趣,又有娱乐享受的快感。

花都作为广州的“后花园”,近几年在汽车,皮革珠宝,空港物流等产业的带动下,经济迅猛发展,为花都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之余,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花都,新国际白云机场的落户和武广高铁的运作,使得花都的交通越来越方便,也使得花都的人流量越来越高。但是当前的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衔接还是不方便的。我觉得是要多设立一些公交专线。这是非常必要的。

一个成功的品牌除了品质之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宣传。宣传力度不足应该也是花都旅游业不能兴起的一个原因吧。但是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今花都的旅游业如果投入过多的宣传费用也只是浪费钱。(因为之前还没有定位)但以后的宣传投入应该怎样分配呢?我觉得,充分利用武广高铁和白云机场的高人流量优势,宣传花都的文化和旅游景点是会取得一定效果的。但是我觉得还是花都要给人一种“花之都”的感觉。

我相信花都的旅游前景是一片光明的,不久的将来花都旅游业肯定会反过来带动花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花都也会成为一个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

下载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以XX岛为例 XX岛简介 XX岛旅游发展遇到的问题 XX岛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文化资源开发 酒店养生等服务业的发展:历史底蕴与民族风情相结合 美丽的传......

    对全市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精)

    三、对全市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建市以来,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多项指标增幅位居全省第一,连续两届跻身“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行列,并荣获“2008中国最佳旅游品牌目的地”......

    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范文大全]

    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2010-06-29 19:01:33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

    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

    对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对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思考旅游业是资源消耗少、吸纳就业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的朝阳产业,市场广阔,潜力巨大,是21世纪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新兴产业之一。发展旅游业,对促进我县对内......

    关于民族地区党风建设的思考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的党风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党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且关系......

    关于对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对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镇雄县民族宗教局 杨洪清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方......

    着力开发文化旅游业

    着力开发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业是以自然历史文物景点观光服务为核心,带动饮食、旅馆、交通、商业、娱乐成龙配套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产业群。我市的文化遗存景点较多,我们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