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打基础管长远
解读:打基础管长远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黄冈的实践证明,“五个基本”建设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抓手,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成功探索,是固本强基、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有力举措。黄冈经验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省委领导同志肯定。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批示说:“以‘五基’建设为内容抓基层、打基础很好。”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潘立刚在全省党建工作会上讲话说:“‘五个基本’建设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今后,我们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就是要从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建好党员、干部、人才队伍,规范办公和党员活动阵地,开展学习、培训、实践活动,健全监督、管理制度,落实政治、经济待遇等基础性的工作做起,从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做起,一以贯之地抓落实、抓到位。”
抓基层、打基础,需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需要有坚持不懈地抓落实的精神。设定底线,力争先进,黄冈市在“五个基本”建设中,把基层党组织分为两类:一类以“打基础”为目标,一类以“创先进”为目标,体现的是一种务实的态度和扎实的作风。培育几个先进典型并不难,难的是让所有的基层党组织都能达到中央提出的基本要求。“五个基本”看似要求不高,做起来却不容易,真正做好就更难。这需要有耐心、有韧劲,还要舍得花本钱。抓基层组织建设,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态度、一种精神。
打基础,管长远,必须在机制建设上下功夫。黄冈“五个基本”建设不是定位在活动层面,而是上升到机制层面来抓,在打基础的同时注重抓长远,通过打基础来保长远,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活力。抓好基层党建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市、县两级党委都要像黄冈那样,把基层党建作为工作的重点,投入足够的精力来抓,确保党的基层组织真正巩固和坚强起来。(记者 胡祥修)
第二篇:打基础管长远施政方略的内涵成就与启示
“打基础、管长远”施政方略的内涵、成就与启示
赵凌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员)
湖北省八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探索和实施了以“打基础、管长远”为重点的一整套符合湖北实际的施政方略。过去的五年,是湖北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当前,湖北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即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深刻理解五年来省委省政府“打基础、管长远”的施政方略,认真总结这一施政方略的成就经验与启示,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打基础、管长远”施政方略的形成与内涵
湖北省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新一届省委的总体施政目标。经过历次全会,省委省政府的施政方略日趋具体和明晰,逐步形成了以“三年有明显变化,五到七年有大变化”为施政目标,以“打基础、管长远”为施政理念,以一系列战略性措施为施政举措的施政方略体系。其中,“打基础、管长远”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打基础、管长远”的施政方略,是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深刻把握湖北省情、湖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湖北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
2002年前后,湖北面临的总体局面是主观上充满希望,客观上差距拉大。从主观上看,湖北人民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和强烈的发展意识。从客观上看,全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个快速发展阶段,而中部在塌陷,湖北与沿海省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中部地区,湖北位次出现后移的趋势。
为什么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很重要的原因是湖北发展基础不够扎实。正如省委八届二次全会指出的,湖北的基本省情在于:“经济大省,财政穷省;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调整任务很重;粮棉主产区,产业化程度不高;科教大省,科技转化能力不够;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发展较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湖北广大干群虽然有强烈的发展意识,但是难以使劲;虽然有强烈的发展愿望,但是难以实现。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对湖北发展寄予厚望。2003年“两会”期间,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到吉林和湖北讲话,对湖北寄予厚望。2004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在充分肯定湖北发展成就的同时,“希望湖北的同志发挥自身优势,发挥聪明才智,走出一条符合湖北实际的发展路子。”
当时摆在湖北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是立足眼前,追求速度和产值;二是立足长远,奠定湖北长远发展的基础。省委意识到,第一条路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难以为继,此路不通。湖北发展,至关重要的是夯实发展的基础,打开发展的战略空间。2002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提出“打基础、管长远”施政重点。俞正声同志强调,把打基础、长远性的工作放在首位考虑。各级党委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谋划和切实抓好基础性工作。
什么叫打基础、管长远?说到底就是打开湖北发展的战略空间,奠定湖北发展的战略基础,形成湖北发展的战略态势。具体来说,打基础就是“三改一培育”:即改革体制、改善环境、改进作风,培育市场主体。
为了确保打基础,管长远的落实,省委省政府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明确要求。八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三要三不要”要求:要有目标,不能压指标;要比较,但不能盲目攀比;要有紧迫感,但不能浮躁。八届四次全会提出“五不三多”和“五个着力”: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不追求虚荣,不掩盖问题。多深入基层,多深入实际,多深入群众。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着力推进制度创新,着力培育干部清廉务实作风,着力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加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省委省政府还将“打基础、管长远”落实到政绩考核上。省委领导同志强调,是否重视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是考察一个干部是否具有科学发展观的非常重要的尺度。看一个地方的发展,既要看经济指标,更要看基础性、长远性工作。
二,“打基础、管长远”施政方略的实施与成就
八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根据“打基础、管长远”的施政理念,提出“三年有明显变化、五至七年有大变化”的具体施政目标,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施政举措。
首先,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夯实农业基础。湖北是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是湖北发展的战略基点。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一是高度重视粮食品种结构调整,主动承担粮食安全的国家责任。二是抓农业产业化,加快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以现代农业建设为关键环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以富裕农民为核心任务,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五是加大投入,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省财政“三农”投入总额达到104.18亿元,比上年增长29.5%。
其次,坚持“一主三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整体经济实力。省委省政府认识到,湖北与沿海的差距,很重要的是体现为县域经济差距。县域经济的发展开始具有战略意义,强省必须强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八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省委领导同志经过调研,明确提出有湖北特色的“一主三化”发展县域经济的道路。为了加速县域经济的发展,省委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县域经济现场会,营造争先创优、比学赶超的氛围。下放239项行政审批权,分三批对42个县市赋予地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实现资金、信息、项目、计划直达。对52个县市实行省直管财政体制。实行财力下移,困难上移。省财政对贫困县市上交省的收入增量全额返还,对13个市州本级和其他县市新增上交省的收入增量也全额返还。
第三,坚持“三改一培育”,推进工业兴省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湖北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初级阶段,如何将湖北引领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省委把提高工业化水平当作经济工作的中心和“牛鼻子”,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统领经济工作全局。基于我省的实际,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湖北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即实现“四个转变”:实现湖北经济结构由资源初加工型向综合利用型转变,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为主向现代产业为主转变,工业结构由重工业为主向轻重工业并举转变,产品结构由投资类产品为主向投资与消费类产品并重转变。实现这四个转变,关键是要通过培育优势企业来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而优势企业又主要体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上,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培育市场主体。因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和重点实施了主要针对国有企业的“三个三工程”。即“三个一批”:通过改革和调整,使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使一批国有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使一批民营企业成为湖北经济发展排头兵。“三个一百”:重点支持100家大型工业企业和企业集团做大做强,重点培育100家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重点推进100个工业重点建设项目。“三个一律”:凡是可以下放的权力一律下放,凡是可以取消的收费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简的审批一律精简。
第四,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培育龙头区域。进入新世纪,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开始崛起,以城市圈和城市群为单元的区域发展成为整体趋势,国际国内竞争日益依托于城市群的竞争。构筑立足长远的省域区域发展格局,是一项管长远的工作。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推动相结合,坚持发挥武汉龙头作用的方针,做出建设武汉城市圈的战略部署。随后,成立武汉城市圈发展协调领导小组,2004年4月,省委转发《省发改委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武汉城市圈建设全面启动,强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进程。目前,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已经完成重要的阶段性目标。2007年4月8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已经审议并原则通过《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将进入新的阶段。
第五,奠定湖北发展的战略基础,还必须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湖北,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省委八届八次提出建设和谐湖北的战略部署。在探索和谐湖北建设的过程中,省委坚持实事求是和联系湖北实际。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在推进和谐湖北的建设中,省委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血吸虫病防治、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住房、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做出了部署,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措施。为了确保解决“三最问题”的资金,省委省政府把有限的财力集中用在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上。在财政支出安排上,向困难地区、困难群体和农村倾斜。
俞正声同志在省委八届一次全会上郑重指出:“省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是本届省委班子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必须说到做到,一件一件地落实,一项一项地兑现,以加快发展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五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履行和兑现了承诺。八次党代会提出的主要发展目标都已经甚至提前实现。这五年,是湖北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是湖北人民所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是为湖北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的时期。
首先,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基本提前完成。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提前一年完成八次党代会确定的2007年目标。2002年到2006年,全省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7.9%,比原定目标高9.4个百分点。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自1999年以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高于原定目标。2006年,全省实现国际收支139.4亿美元,居中部六省之首。此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产业结构趋向优化。
其次,社会事业迅速发展。“两基”主要指标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实现了“两基”目标。2006年,全省总人口6050万人,可以实现2007年人口控制在6200万人以内的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2006年,全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7778项,申请专利14576项,申请专利数是2000年的4.18倍,居全国第8位。
第三,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全省文化事业在继承中创新,在巩固中提高,在改革中发展,呈现出全面繁荣,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经济增长与文化产业发展良性互动,融合共生的局面。
第四,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立法和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先后制定、修改和批准法规78件,通过工作评议等机制,加强了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
第五,人民获得大量实惠。城乡居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8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19.35元,增长速度分别高于省定目标3.6和5.3个百分点。2006年,全省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8.8和46.8,分别比2002年的37.2和50上升1.6和下降3.2个百分点。2007年春季开始全面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覆盖全省农村600多万中小学生,关系到4000多万农民的切身利益。社会就业逐年增加,2003-2006年间,全省新增就业23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0万人,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每年增加40万人的目标。伴随“关爱行动”、“福星”工程、城市低保、农村低保的实施,确保了底线公平。
第六,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世纪之交,湖北发展不够与思想解放不够互相交织,人们精神面貌上存在较多的消极面,例如,发展上抱怨“不是东西”,消极等待;改革上不愿探索,不敢探索。时过五年,人们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干部的精神面貌变化,出现了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可喜趋势。群众的精神面貌变化。农村出现了干群关系好了、党群关系好了、邻里关系好了,纠纷少了、赌博少了、游手好闲的少了,购买农机的多了、建新房的多了、回乡创业多了,更关心公共事业、更关心致富门道、更关心党的政策走向等显著变化。伴随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开始出现资本流入,人才回流的可喜趋势。
第六,奠定了湖北发展的战略基础,打开了湖北发展的战略空间。一是解决了一系列影响长远发展的困难,长期困扰湖北的农民负担重、国有企业改革任务重、防汛任务重、财政包袱重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或明显缓解,初步摆脱了负重前进的格局。二是奠定了长远发展的战略基础。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体制基础。结构调整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的培育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微观基础。三是打开了湖北长远发展的战略空间。武汉城市圈建设和“一主两副”格局的初步形成,奠定了湖北发展的区域战略格局。县域经济已经占领湖北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新的战略基点。钢铁、汽车、石化等优势产业的形成增强了湖北发展的战略竞争力。四是开始出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的总体格局。在发展加快的同时,出现了诸多“好”的趋势:在经济发展动力方面,开始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等内涵型经济因素。在经济增长质量方面,2007年1-2月,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工业企业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3.7个百分点和增长1倍,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13.5%。全省推进名牌战略以来,累计创中国名牌30个,在全国的位次由2003年的第25位到06年的11位。从经济发展的环境效应方面,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从经济发展能耗来看,2006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1.46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5%,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安全生产角度看,十五期间,部分安全生产相对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打基础、管长远”施政方略的宝贵经验
八次党代会以来,不仅奠定了基础,而且形成了一些需要长期坚持的思路,积累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经验与启示。当前,湖北社会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八次党代会以来积累的经验有助于我们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启示。
1,坚持作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
过去五年的实践证明,打基础的过程也是发展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党委和政府仍然要重视打基础和管长远的工作。首先,从湖北的实际来看,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例如,在体制方面,在服务型政府、招商引资机制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尚未顺利;在经济结构方面,第三产业的比重过小;在经济增长方式,好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能耗、污染排放、安全生产还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其次,“打基础、管长远”主要是从经济发展角度提出来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和谐湖北的时期,在政治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党的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还有大量基础性工作要作。第三,在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的背景下,打基础的工作重心,要开始向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转变,要进一步通过基础性工作打开对外开放的战略空间。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还需要继续坚持作打基础和管长远的事情,并上升为党委和政府领导经济工作乃至其他各项工作的基本方式。
2,坚持把握湖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探索符合湖北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
准确把握湖北省情以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定以新型工业化为牛鼻子,推进工业兴省战略,是过去五年湖北发展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在新的历史阶段,依然要坚持这种探索。今后一段时间,湖北将全面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同时湖北也将进入从小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阶段。从此出发,加上整个国家发展模式的调整与转变,会促使湖北产生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例如,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显现出巨大的空间;省内资源与省内市场的开发与利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发展道路上需要进行新的探索。首先,在强调制造业发展,强调工业兴省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力度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并做好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对接,以农业为基础延伸湖北产业链。其次,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建立真正有利于涵养和利用土地、劳动力、矿产资源、环境容量等各类战略资源的发展模式。
3,坚持将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湖北发展的战略空间
过去五年,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采取了建设武汉城市圈、结构调整、发展县域经济等战略举措,打开了湖北发展的战略空间,也体现了中央希望湖北成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战略意图。在新的历史阶段,伴随国家发展区域格局的演变,湖北面临着进一步扩大发展战略空间的任务,这不仅是湖北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呼应国家战略的要求。
湖北发展即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首先,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即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除了最近出台的参照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和参照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外,还会有诸多实质性的政策出台。其次,在中央政策的作用下,中部将进入经济加速发展和起飞时期。第三,按照国家区域政策演进的一般规律,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可能在中部部署新的经济增长极。
同时也必须看到,湖北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中部其他省份的发展非常迅速。在GDP总量方面,河南在我省前面,在人均GDP水平及其增长速度方面,山西、河南在我省前面,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河南在我省前面,在承接东部产业资本转移方面,江西、湖南安徽、湖南处在我省前面。湖北省依然处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稍慢亦退的境地。我们必须有充分的紧迫意识和忧患意识。
当前,摆在湖北人民面前的历史使命是:一方面,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发展,形成湖北发展的起飞态势,彻底扔掉“不是东西”的帽子;另一方面,通过形成起飞态势,成为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带动中部,贯通东西,连接南北,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核心区域。
第三篇:为民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
为民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
为民办事,关键要办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难事、愁事、急事,而不是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浮夸事,或者眼前掌声一片、过后不可持续的“短命事”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面对“四个考验”“四个危险”,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切实改善党群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紧迫。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重在联系实际。只有以讲话精神创新观念、指导实践,才能不断增强执政能力、不断战胜各种挑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近日在一次会议上指出,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不应只是理论认识的提高,也不应只是对现状问题的感慨,更应该在理论结合实际的思考中创新观念,探索战胜“四个考验”“四个危险”的新思路、新办法。俞正声同志举例说,我们现在讲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虽然和革命战争时期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其表现形式和实践的方法有了很多变化。他表示,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发展的阶段性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群众利益的维护较之革命战争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更为复杂,更不能不顾可持续的需要随意开出空头支票,必须统筹兼顾、精心谋划,将群众观点更多体现在解决群众利益问题的紧迫感、对困难群众的政策倾斜、政策对群众利益的全面安排和可持续,以及对群众诉求的耐心工作等方面。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一切纲领、路线和政策的理论基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如何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认识和实践中的误区。
一方面,有些领导干部无视民意、漠视民怨、自视高人一等甚至欺压百姓,严重败坏党群、干群关系。对于这样的害群之马,我们党从来态度鲜明,坚决予以严处。
另一方面,从近年来一些地方暴露的情况,有些领导干部在民生保障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上,缺乏统筹兼顾,不顾实际承受能力,随意开出空头支票,短期行为严重。
例如,有的领导干部天天喊着民生大事为重,却不研究轻重缓急,而是信口开河,随意而为。其结果,一时热热闹闹的所谓民生投入,最后往往因为没有可持续性、也没有切入老百姓的关注点,最终打了水漂。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个新农村,前些年当地政府在各个村头垒假山建绿化辟公园,还装上了一大批健身器材,花费不少。如今2年不到,各个公园早就杂草丛生,健身器材也已锈迹斑斑、缺胳膊少腿了。村民幽默地说,干一天农活够累了,哪有劲在这些玩意儿上白流汗?除非给我算误工费。
应当看到,虽然我们的国力在不断增强,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总体状况并没有改变,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仍然比较低。因此,在为民办实事的过程中,必须做到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切不可拍脑袋胡来,搞不切实际的“花架子”;也不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试图在任内把所有老百姓欢迎的好事办完。
有的干部认为给群众多办实事、多让老百姓高兴,总是好事,也是赢得民心之举。从大道理讲,这话没有错。但是,为民办事的关键是看你办的是什么事!是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难事、愁事、急事?还是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浮夸事,或者眼前掌声一片、过后不可持续的“短命事”?如果把钱花在刀刃上,作个长远谋划,真心实意地每年为老百姓解决一些急难事,年复一年、一任接一任地持续攻坚,就不愁群众不满意。相反,不切实际地吊高群众“胃口”,寅吃卯粮地干短期行为,从根本上看还是作风漂浮、政绩观不正的表现。
领导干部要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实事,而不能随意开空头支票。为民办事的问题上不仅检验着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和作风建设,也考验着我们在“四个考验”“四个危险”的挑战面前,能不能拿出新思路和新办法。只有统筹兼顾、精心谋划,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人民群众才会真心拥护我们的决策,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不断增强
第四篇:要把农村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来抓
要把农村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来抓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涵盖城乡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系统方程,新农村建设要尊重群众意愿,科学制定规划,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搞好整体规划,扎实稳步推进。在规划制定过程中,一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二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三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谋划,科学规划,到村到户,分类指导。按照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在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四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既要突出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环境打造,又要兼顾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及文化卫生建设,不可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只讲形象,不求内容和实质。新农村规划制定后,应该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可接一届干,逐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第五篇:抓基层打基础
水暖队“抓基层、打基础”活动总结
基层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基本的单元,是企业经济效益最直接的创造者,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水暖队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全矿和生活区的供暖及日常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工作范围大,牵扯面广,结合工作实际,我们党支部始终坚持基础工作建设,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丰富工作内涵、基础工作不断更新,员工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加强,支部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注重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基层党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新形势下,集团公司和我矿党委在开展支部建设方面大力下功夫,公司及矿领导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基层党建工作,严格按照党建“4456”工程要求,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我们党支部在抓基础工作上狠下功夫,在抓好党建“4456”工作的同时,要求我们每名党员干部自觉的与基层班组保持密切联系,做到经常深入班组、工作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听取意见,掌握第一手的真实情况,及时了解基层各班组员工在干什么,想什么,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们党支部在抓好党建“4456”工程工作的同时,认真组织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实现以支部为堡垒,一名党员为一面旗帜,带动群众踊跃参与到生产经营工作中去。
注重领导班子良好形象。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是企业党的建设关键之一,也是基层单位经营管理兴衰成败之一,抓好基层领导
班子建设,推动企业发展,关键在人,重点在班子,抓好基层班子建设是我们支部在开展“抓基层、打基础”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单位的党政领导在单位中处于核心地位,抓好班子建设,抓好班子形象,是推动基层单位良好发展的基础,为此,我们支部利用合理的时间组织班子成员进行学习、培训,把学习作为班子建设的基础,把团结作为班子建设的生命,把廉洁作为班子建设重心,把务实作为班子建设的根基,把创新作为班子建设的动力,把班子成员良好的形象和工作作风展现给每名员工。
抓好基层员工的队伍建设,支部通过对党员队伍建设带动群众队伍建设,在生产和经营上,以一个党员为一个点,带动周围群众,同时我单位还针对员工制定了一些学习方案,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让员工真正成为学知识,有技术,知感恩,懂回报的合格员工。
以上就是我们支部的工作情况,虽然做了一些工作,都是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同志们的帮助结果,但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我支部有信心和决心在将来的工作中加以改正,为三矿的发展贡献力量。
水暖队党支部
2011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