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案 让你的真情荡漾
让你的真情荡漾
--记叙文的抒情技法
今天给同学们上一节作文训练课,课题是《让你真情荡漾――记叙文的抒情技法》,我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是有原因的。
问题的提出:
1、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高中新课改的主要目标。高中作文教学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2、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培训学生学会怎样表达情感,又是新课改中作文教学的基本要务之一。
那么本课训练目标就是:
1、引导学生体悟生活,文必有情,抒真情,发实感。
2、指导学生学会抒情的基本技法。
同学们首先要明确以下四个问题:
文必有情:同学们,人若无情会怎么样?(冷血动物)。那么,文若无情,会怎么样?(枯燥乏味)文中无情,岂能动人?情感是作者与读者对话的媒介,是撞击读者心灵火花的电石。作文中如果抽出了真情,剩下的还能是什么?一堆文字垃圾!从应试的角度说,功利的看,考生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阅卷老师喜怒哀乐的琴弦,才能获得共鸣,抓住阅卷老师,从而获得高分。阅卷老师喜欢有情有义的孩子。
抒情必真:抒情要抒朴实健康真挚,戒朦胧苦闷缠绵。近年来,一部分学生作文少了朴实气,而崇尚起朦胧缠绵。我的看法是,作为一种风格,朦胧缠绵写好了也是一种美,但如果认为美就是朦胧缠绵就很难美起来;感情要健康向上,偶尔写一下苦闷未尝不可,但一下笔就像西施害胃疼,自以为得意,也只有孤芳自赏的价值。去年,有高三语文老师向我推荐一篇学生作文。我一看,这学生的文字功夫很好,语言很美。但通篇除了痛苦,就是苦闷,我真不明白,小孩子家怎么有那么多苦闷。我只能认为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这样的文章永远得不了高分。
情从何来:现在,社会上在议论大学生的情感缺失,如对三字信的讨论。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真情,而是缺少体会。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等,只要善于体会,生活中的动人之情无所不在。给父母写信能不能先说一说爸爸你要少抽点烟,妈妈的腰还疼吗。有人看到日出能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人听一首乐曲便坦荡打开心灵的闸门,有人在万众欢跃中感到寂寞,有人则在寂寞中体会到伟大与崇高,这一类感觉积累多了,便会情不自禁。
抒情有法:这是本课的重点。下面我结合我的体会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抒情技法。
一、直抒胸臆
举例来说,如果要你以思念为话题写几个抒情句,你怎么写?能不能说我思念你啊,你也思念我。太空泛。教你两招。
1、具体形象型:化情为物,就能具体形象。一试就灵。
思念是远方游子那价抵万金的一封家书,是老华侨那视若珍璧的一包乡井土; 思念是七夕时银河上的那座鹊桥,是中秋夜圆桌旁那张空椅;
思念是白发老母一次次默念儿女的名字,是驼背老爸一遍遍擦拭着装着儿女照片的相框。
言之有物,情有所托。
如果既具体形象,又意蕴空灵,就更好了。请看虚实相生型。
2、虚实相生型:
思念是爸爸头上的白发,思念是妈妈头上的皱纹;思念是深夜打来的长途电话,思念是远方寄来的厚厚信笺;思念是女词人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思念是婉约派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样的抒情就能文采飞扬,就够品味了。一些作文好的学生深谙此道,用此法获得高分。
优秀抒情片断举例:
有这样一朵诚信的花,它诚信于爱情:这朵花充盈着孟姜女的眼泪,雷锋塔下的呻吟,遥遥天河间无尽的思念,草长莺飞中梁祝的化蝶双双;这朵诚信的花,凝聚了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李清照的“寻寻觅觅”,陆游的“几年离索”。这朵诚信的花,凄美,哀婉。
有这样一方诚信的土,它诚信于人民:这一方土里,孕育出岳飞的精忠报国,戚继光的横扫倭寇,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一方土里,培养出周恩来的鞠躬尽瘁,焦裕禄的不辞劳苦,孔繁森的一心为公。这一方诚信的土,深厚,凝重。
——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
二、细节生情
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情感的抒发不靠空洞的言辞,也不一定要写揪心的痛、不竭的泪,而是要选择富有情致的细节,叫人读之生情,闻之心动。
举个例子,母亲和朋友到火车站送你去远行,高喊:“再见啦,想你啊!”的一定是你一般的朋友,此刻,你的母亲一定在用默默的流泪表达母亲对儿女的牵挂。
同样,你说爱妈妈,要体现在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的细节上;你说爱爸爸,要体现在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的动作上。
古人就深悟细节生情之三昧。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有归有光怀念早逝母亲的细节描写——“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极普通的动作描写,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却如林纾所言:“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一些学生善于选择生活中感人的细节来抒情,令老师唏嘘不已,觉得不给这孩子满分于心不忍。
举例:优秀抒情片断举例:
我并不十分清楚“坚韧”具体指什么,但我知道,我绝不是那么轻易地就会被困难吓倒的人。凄风苦雨中,患病的我独自去医院挂水;夜深人静时,我独自一人在宿舍里为演讲比赛准备稿件;考试偶尔失利时,我睁大眼睛,把泪水逼回眼眶,让信念重新升腾„„
——高考满分作文《感谢苦难》
这段文字女孩子用朴实的语言概写了她战胜苦难的三个典型细节,令阅卷老师唏嘘不已,觉得这个在苦难中要强的孩子,一定给她高分,让她上大学。还有一个抒情妙法,你只需只言片语,便能情感荡漾,这就是
三、“点染”生情
“点染”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刘熙载《艺概》云:
词有点染。柳耆卿(柳永)《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的冷落,“今宵”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柳永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渲染了浓烈的气氛,增强了抒情色彩,以此挑动读者的心弦,让读者和自己同感同伤。其实,这种“点染”句在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项脊轩志》中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如盖矣”等,因其巧妙点染,情真意切,因而感染力极强。试想,如果学生能在高考作文中写出一两句“点染”句来,一定会以超强的情感穿透力,使阅卷老师精神为之一振,激起打高分的欲望。
我原来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就鼓励学生尝试写“点染句”,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试举几例:
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看病》的作文,文中刻画了一位认真负责的女医生。在描写她细心呵护病人之后,小作者点染了一笔:“她的白大褂上一个小小的红十字格外显眼,仿佛是盛开在雪地里的一朵红莲花,那么美丽,那么圣洁„„”霎时,一个有着高尚医德的白衣天使形象就站在了我们面前,作者对她的赞美之情也就溢于言表了。
一位同学的母亲去世了,他写了一篇《母亲》作为纪念。文中他写母亲下葬后的那个傍晚,他欲哭无泪,感情无以抒发,遂以景代之:“傍晚时分,一轮清冷的月亮挂在有风的天空。”我在班里读这篇作文,当我读完这句话时,很多同学流下了眼泪。
一位同学暑假回农村老家探亲,目睹了兄妹换亲的封建陋俗,写了一篇《探亲》的作文。在文章结尾,小作者妙用点染:“第二天清早,我上路回城了。走时山村好静,走过童年的小树,我不禁回首:山村雾茫茫,人们还没有从梦中醒来呢。”这样的结尾既点明主旨,又余音袅袅,语言富有意蕴,耐人寻味。
在运用“点染”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前面的铺垫一定要丰厚,这样才能让人感到情感的真挚自然。如果铺垫不够,就会给人以无病呻吟之感。二是要合情境。一般来说,欢情要以乐景“染”之,悲情要以哀景“染”之,这样才能使“情”与“景”和谐统一。
以上就是本课的内容,如果这节课能给同学们在写作上有以点点启发,我就感到由衷的满足。
布置作业:
1、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感动”为话题写一个抒情片段。
2、用细节生情的抒情方式,以“幸福”为话题写一个抒情片段。
第二篇:让爱在心中荡漾
让爱在心中荡漾
今天我就自己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的心得和体会来跟大家进行交流,其实我的有些经验和做法跟在座的许多班主任老师是一样的,我在这里主要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重点做好了这几点;
一、低下身子,以身作则,与学生平等。大家都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之间的差距,后来大人低下身子和小孩在一起,温暖和快乐立即荡漾在他们之间。作为班主任首先要降低自己的身份,不要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简单地作个“发号施令”的权威人士,而要低下身子与学生保持平等。不计较个人得失,遇事给学生做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记得建校初,迎省检之前,我们班接到搞楼后卫生的任务,开始我以为大体扫扫就可以了,后来到后面一看,才知道事情严重了。满地的建筑垃圾,需要扫,挖,埋,填平。因为对情况估计不足,我只留下10几个搞卫生的。学生们在抱怨,为什么留这么多的任务,后来我说了一声,抱怨也没有用,咱们干起来。我一手拿包,一手拿笤帚,跟同学们一起干了起来。渐渐的班干部赶来了,没回家的孩子赶来了,住宿生没去吃饭也赶来了,到最后留下扫除的竟然达到了将近40多名。那天我们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可能我的表现让孩子们觉得像个班主任的样,但是孩子们给我的感动却至今让我难忘。
二、以小爱换大爱,让我的班级被爱包围。07年春季越野赛我班12名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得知比赛路线后,我自己给学生每人买
了一块巧克力。当学生们头发上凝着霜花,脸上又流着汗水回到学校的时候,我真是很心疼。我站在外面等,直到最后一个孩子跑回来。我知道我的巧克力对他们不会起太大的作用,但我就是想告诉他们,老师在想着你们,老师随时和你们在一起,老师在帮你们喊加油!班主任多为孩子付出,多为孩子着想,孩子们也会学会付出,学会为别人着想。五班渐渐的成了一个团结的班集体,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我们做班主任的对于每个孩子付出了一份,却能同时收获50多份,这是一种心灵上莫大的安慰。
三、严格管理,奖惩分明。
1、鼓励学生在学习上进步,设班级名次,年级名次,各科单项奖,进步奖,从各方面,多角度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竞争意识。曾经有位学生家长有这样的疑问:老师你用的什么招?我儿子30块钱都不放在眼里,昨天拿回来3块钱,说是学习的奖学金,高兴得不得了。是的,我鼓励学生们积蓄实力,为荣誉而战。
2、在个人考评上,严格执行评比制度。实行个人百分评比。根据学校的文明班评比细则,我班分别从卫生、纪律、间操、课间、胸卡、午休、自习等方面进行考查和随时抽查,进行考核和扣分。年扣分在80分以下的考核为良。同时设班级贡献奖:班里学生每取得校级、区级、市级或以上奖励,就给与相应的加分和物质奖励。班级如果本周没扣分每人奖励加1分,被评为文明班级每人加2分,团体取得校级比赛名次每人加2分。这样考核在80分以下的就很少了。在这种制度下,同生们自觉性很强,踊跃地参与各项活动。
四、更新思想,走创新管理的新路。
1、发挥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的力量。我们五班任何一项活动都是由学生们发起,班主任来做幕后指导。作为班主任,我尽量放手由班干部、团支部来组织班级日常活动及大型的比赛项目。2006年春季校级会操表演,我就将任务交给了班长和体育委员。在全体同学的努力下,我们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2007年春季运动会,在班干部的带领下,运动员们奋勇拼搏,取得了八年级组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时,又有多名同学获得校区级表彰,我们班也被评为区级优秀五四团支部。
2、不落俗套,走创新之路。作为班主任,要随时更新管理的观念,引导班级走创新之路。2007年春季运动会的入场式,我们发挥大家的智慧,发动学生搜集整理入场式口号,出谋划策使入场式与众不同。最终我们五班手执花环,伴着令人振奋的口号声步入会场,一举捧得校级精神文明代表队这一殊荣。那种情形至今使我难忘。
3、崇尚亲情之爱,怀有感恩之心。我们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们感谢全校师生对我们寄予的厚望。在首届三中艺术节汇演上,五班七名同学《我爱校园,我爱家》深情的演讲,获得了校级一等奖。2007年第二届三中艺术节汇演上,我带领全班同学用手语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感恩的心》。那种师生融合,充满亲情的场面,使多少人眼睛都湿润了。
其实我们班主任从来都不是孤军作战的,在我们的身后有我们负责任的任课教师,他们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
爱有加,对于班级出现的任何情况都会在第一时间与班主任沟通。在举行任何活动中,都少不了他们辛勤的汗水,默默地付出,热情的鼓励,他们是我们班主任永远的支持者,最强大的后盾。在此,我借这个机会,对所有支持班主任工作的任课教师真诚的说一声,谢谢你们!你们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谢谢!
第三篇:你的名字在荡漾诗歌
---------网友也朋友,真假在心头,人心有向背,乐世莫须愁。
全世界的面目
哪怕
突然改变
我依旧会记得你的名字
在心中千遍万遍
呼唤
自从第一次在心灵上听到你的步子
轻轻轻轻来到我的身畔
就犹如一曲生命的新歌
洗礼了我的迂腐和偏见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我把激荡的心扉合拢
给你念一首
生命的礼赞
每一个清新的早晨
我都在半醉半醒中挣扎
每一个落日的黄昏
我都在荆丛和泥泞中寻找
曾苦苦期冀
一丝醉人的雨
一缕撩人的风
在我身心俱疲时却猛然寻到
你的笑声
你绿色的笑声
荡涤了我嗔迷的心境
笑绿了我的年轮
笑展了我的眉皱
带给我几丝慰藉
一片希望
似乎让我忘记了伤疼
这一定是你的声音
似这三月的细雨
飘洒在丁香花丛
温馨轻盈浪漫
触摸到的地方
冰雪便随处消融
又似柔柔纤掌
润抚我干涸的痛
陌生的不是你的名字
而是你的芳容
心情糟的时候
愿能常听到你的声音
如袅袅梵音
带走我内心躁动
可熟悉的声音总是一闪而过
我的感觉却从未流过
但愿你的歌声常绿
你的名字住我心中
你的一切一切
在我心间荡漾
荡漾成一曲永恒。
第四篇:让美在古诗教学中荡漾
毕业论文:
让美在古诗教学中荡漾
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仇旭萍
摘要: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诗文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最耀眼的瑰宝,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作了明确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让学生大量阅读经典的古诗文,学中想,读中悟,熟读成诵;并规定小学六年中应积累的名家篇目,其中古诗则是最为重要的一块。因此教师应努力探索、研究,寻找独特、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心灵受到净化,思想受到感染,智慧受到启迪,情感受到震撼,从而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好苏教版教材资源,开发古诗的审美价值作了初步的探索,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品味语言,领悟美的境界;拓展意境,再现美的情境;真情诵读,感悟美的韵律。
关键词:小学 古诗教学 美育
“诗言志,歌咏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诗歌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理想、情感、思想、观念、审美取向的表现载体。唐代开始以诗取士,读诗诵诗便成了儿童启蒙教育的必修内容。但由于这些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时间久远,学生对他的理解很吃力,老师教学起来也很困难。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并在各学段目标中提出具体要求: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目标的提出给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指明了方向,应尊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感受,注重生活与语文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与表达。在教学中,怎样化难为易,由浅入深,体验那源远流长的美好意境、美好情感,让美在古诗教学中荡漾呢 下面是本人的一点浅见.一、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诗歌的角色中去,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趣美。《江南》一诗最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四句诗看似简单,实则趣味十足,鱼儿的活泼可爱,在莲叶间穿梭时的快乐、凋皮,怎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在课堂中组织了这样一个游戏:一部分孩子起立并高举双手做莲叶“随风摇曳”;另一部分孩子做小鱼在清清水、田田莲间嬉戏游玩。“鱼儿们”回来后我问他们:“小鱼儿,小莲叶,你们在干什么呀?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呀?”“小鱼儿”们回答:“我听到莲叶姐姐唱着动听的歌”。“我在围着莲叶姐姐跳圆圈舞呢”。“我对小鸟说老朋友你好”。“我和小虾在说悄悄话”。“莲叶”们说:“我向蜻蜓招招手”。“我看到蜻蜒停在我头上,还告诉我昨晚做的好梦了呢”。“我感到鱼儿在我身边蹭来蹭去,痒痒的”。诗中那种风和日丽、碧波涟漪、亭亭莲叶、摇曳有姿,精灵的鱼儿时而跳跃、时而凝视,与莲蓬道安、和水儿密语,那份自在,那份快乐,随着孩子们的体会与感受,被表现得畅快淋漓。
二、品味语言,领悟美的境界
古诗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古诗中,字词的理解是明白诗意的关键。古诗具有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份省略、词序倒置等特点,这是学生学习古诗的障碍。教学要从帮助学生正确解读字词,理解诗意入手。
因为古诗用词凝练、年代久远而且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小学生日常所见相去甚远,学生理解有困难。所以,教师往往会字字讲解,逐句疏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字词理解上。然而有人说:诗是不能解释的。我们一旦将诗支解成字、词等零部件,对诗的整体意象就不易把握,况且我们的诗歌教学也并不要求学生清清楚楚知道每个字的含义、译文衔接补白、句法结构等等。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解读的评价“不应考察对词汇、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诗歌语言中的难点,要避免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加深理解与体验,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美的的意境。比如在教学《咏柳》时,可以抓住“碧”字、“细”字、“裁”字。“碧”字是大背景,碧绿的山,碧绿的水,碧绿的原野,碧绿的树。“细”是大背景中的一个特写,新长出的柳叶,细嫩、细腻、光亮鲜明,形状细长,似眉毛,似月牙,似小船,微风过处,飘飘荡荡,像为春天歌唱,为春天舞蹈。“裁”字是对“细”字的拓展与引伸,二月春风这把剪刀,不仅裁出了柳叶,还裁绿了小草,裁开了鲜花,裁化了冰层,唤醒了青蛙,唤来了燕子。这样让学生去体会,去评说,不仅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更感悟到春天那勃勃生机之美.同时古诗中不乏有借景抒情,借景喻理,借物喻人的佳作。通过欣赏品味,我们不仅体会到诗人的雄浑气魄,也能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来,并从中感悟到诗中的意境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追求进步、勤于进取之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之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曲折萦绕之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进取精神;“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心情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品味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努力进取,学会了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发现美,审视美,欣赏美。
三、拓展意境,再现美的情境
小学课文入选的古诗虽篇幅短小,但诗人所描写的外物与内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多种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
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一首歌,根据诗的内容去吟唱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1、以诗入曲,品味诗文
诗歌,顾名思义,是可歌可唱的。古诗讲究押韵平仄,给合诗配上乐曲,让学生展喉吟唱,可谓是诗歌教学的一大乐事。配曲一是要选学生熟悉的曲子,二是要选调性与古诗合拍的曲子。由于学生对诗歌意蕴已基本掌握,“以诗入曲”就很自然。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用歌声吟唱,还古诗本来面目。如:学习了《咏鹅》后,配用曲调,在音乐声中,学生和曲吟唱,便有情有致,不仅加深了对诗境的感悟,而且在歌唱中受到诗美的熏陶。
2、诗画结合,再现画面。
如学习杜甫的《绝句》,在学生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边画边想象,给画配上颜色,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再如学习《小池》一诗,诗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满生机,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3、展开想象,究其意蕴
古诗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多处留有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回味无穷的余地。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在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这就要求教师挖掘诗句间存在的联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究其意蕴,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教学《春晓》一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填补“空白”。想象作者的动作:睁开惺松的双眼,伸个懒腰,走到窗前,推开窗户;想象作者看到、听到的情景:花瓣飘落,小鸟鸣叫,空气清新宜人;想象作者的内心活动:昨夜一场风雨,打落了这么多花瓣,多么可惜啊!这样,学生便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爱花、惜花的思想感情。这正应验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古诗教学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
作画、、想象能把学生融人古诗特有的境界之中,情感与认知结合,意境与情境相融,从而得以品赏古诗的精华所在。
四、真情诵读,感悟美的韵律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就像是一幅画,一首歌,作为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世世代代为人们永远流传。古诗讲究韵律,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使其本身就具有音乐美、韵律美。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体会古诗的情感,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诗人经过反复推敲,精心筛选,觉得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现力。通过咬文嚼字,反复吟咏,反复品味,学生不仅深悟了全诗浓浓的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获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
同时,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示诗中的思想感情。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象陆游的《示儿》,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有的则要用热烈诚恳的音调来朗读,如《赠汪伦》中表达的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来。
总之,古诗就像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语文古诗教学要满足学生阅读古诗词的需要,虽然教材中有一定数量的古诗,但仍远远不够的,要鼓励学生阅读更大量的古诗,帮助他们在古代诗歌的阅读中得到更好的艺术陶冶和美的浸润。只有多读、深思,才能透彻的理解它的内容,充分体会诗文之意蕴,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使小学生从小受到美的感染,奠定他们爱自然、爱祖国、爱美和爱生活的深厚情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7—5041—2093—6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2】ISBN7—81067—299—1 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杂志类:邓明菁:《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5年第12期
【4】 杂志类:张永德:《情景再造: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审美策略》《小学语文设计》2006年5月
【5】张德勤.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J].小学教学研究.2005.(1)
【6】徐冬梅:《小学古诗审美教育例谈》《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2期
第五篇:让心灵的声音在读中荡漾的教案
让心灵的声音在“读”中荡漾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中,《语文标准》又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曾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足见朗读的重要性。那么,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读中得到感悟,得到积累,得到回味呢?结合自己的点滴体会,我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注重“扶导”,读中感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短暂的汉语拼音学习后,一年级学生便进入了阅读训练。此时的课文虽然大都是短小的韵文,但由于他们直呼的技能还不熟练,识的字又很少,所以朗读困难也就极大,往往会出现指读、顿读、断句读、念经式读等现象。这个时候,老师要给予较多的扶持,让他们在老师的“扶导”下,不断得到感悟。
1、认真“扶”读,循序渐进
“扶”读就是在学生读有困难时,教师帮着学生读,带着学生读。在“扶”读时,教师要让学生跟读,让他们知道词和词组要连读,而且必须做到基本上和老师同时动口、用情、出声。第一次“扶”读时,我要求学生跟读的音量小,相当于呵气的声音。第二次“扶”读时,我要求学生跟读的音量保持第一次的大小,尽量保持聆听状态。第三次“扶”读时,学生的跟读声可稍大,但不要超过老师的声音,便于再次聆听、感受、体会和模仿。在经过老师的三次“扶读”后,学生早已有独立朗读的欲望了。这时,教师就满足学生的愿望,根据课文体裁和语言特色,选用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此时,再认真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朗读好的加以表扬,发现不足,则再“扶”读,再检查。每次“扶”读,要求学生“手到”、“口到”、“眼到”、“心到”,因此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
2、重视“导”读,深刻理解
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英国诗人密尔顿非常重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他认为:“在琅琅书声中,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常能得到充分、酣畅的体现”。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读的指导,并且遵循个体的差异,珍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教材中的童话、故事性课文,如《要下雨了》,我就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在兴趣昂然中练习朗读,学习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教材中的生活常识类课文,如《雪娃娃》的第一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下雪啦,下雪啦!”读这个句子,应该是前一个短句语间稍低,后一个稍高,如此方能表现激动喜悦之情。句子未出示时,我问学生:“小朋友,你们喜欢下雪吗?当你甜甜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打开门一看,发现昨夜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你会怎么样?”生答:“很开心!”我问:“是不是想立刻喊爸爸妈妈来看呀?你能喊给大家听吗?”学生在模拟喊话中,正是前一个“下雪啦 ”音稍低,而后一个则提高了音量。这时我出示文中句子让学生朗读,学生沉浸于雪后的喜悦中,个个笑逐颜开,读得很出色。又如《谁洗的》、《课桌下的纸团》等,我也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体会,再读一读,说一说读句子时的感受,使之在朗读中体验生活,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深刻,从中得到感悟。
二、善于“激趣”,读中生情
1、以“趣”促读,鼓励为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比较差,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认识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愈浓,注意就愈集中,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就愈有成效。在朗读教学中,通过配乐朗读、比赛读(比赛分小组、个人等)、奖励读等多种形式,营造愉快的朗读环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举行朗读比赛,让全班学生当“评委”,这就引进了竞争机制,使学生对朗读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为朗读训练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我就特意提出让胆子小、在班里很少站起来读书的学生参赛,并给予奖励,这对他们是极大的鼓励,必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读书积极性,并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朗读比赛谁读得好,就奖给谁一张书签,这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读书兴趣,进而努力读书。通过这样的比赛,使学生更加喜爱朗读,更加学会朗读。
2、以“情”激读,升华情感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只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带着激情去朗读课文,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每节课都要抓住重点,选取课文中的一两段,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升华感情,同时,学生接受了信息,积累了语言,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最终达到学生越读越爱读的目的。如:我在教学第三册《学画》时,课文第二段写的是大雨过后的的湖中荷花别样美的景色。其中“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满湖通红。湖里有十来支荷花,花瓣上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写得尤其优美灵动。应该引导学生读出那份宁静又充满生命力的韵味。于是,我就进行范读。当读到“满湖通红”时,我露出了笑脸,眉眼舒展开来。此刻,我看到一张张小脸也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当读到“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时,我放慢了语速,同时让眼中流露出平静柔和之目光,并把手平缓地举起轻点两下以表达此刻的沉醉,我的感情很快被学生感应,我的眼神在:他们的眼中折射出来。我范读以后,孩子们拿起书来朗读,一双双眼睛顿时显得清澈明净,满面笑容。当他们看到我的手好似轻浮在水面的姿势时,更是把文字蕴含的感情朗读得淋漓尽致。这样,用自己的情激起学生的读,使朗读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对所处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课文往往会产生情感体验的障碍,而跨越这一个障碍的最佳方法是凭借音像。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的体验。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但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这样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家住在大海边》第三自然段有我们在海滩下捡贝壳,一会儿就捡了一小篮”这么一句话。那悦耳动听的《赶海的小姑娘》伴随着学生兴高采烈地跑呀,跳呀,想象着在海滩上开心地捡着贝壳……这样的感情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朗读中,读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和体会,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也培养了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
三、放手“说演”,读中味美
孩子是不会安分地待在“读”的天地里,在加强朗读的同时还必需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在读懂、读好后,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去说、去表演。孩子们就会更加活跃,会根据自己所读的感受,加入自己的想象,而展示得有模有样,或许还会更完整、有趣。同时孩子在讲、演、练的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巩固了基础知识,展现了自己的才能,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了文章的美。如《祖国到处有欢乐》一课中,我就让他们在读完之后尽情地画,结果展示的都是一幅幅出人意料的精彩画面,有的是小白鹅一家手牵着手去游泳,有的是在唱歌……,整篇课文读起来也就更加带劲了。
古人为学,口一开既不授“文”,也不传“道”,唯“读背为上”,却能“五岁背六甲,七岁弄笔,十岁观百家”。可见,朗读对于我们小学生是多么的重要,古人尚且这样,更何况我们二十一世纪小主人呢!因此,作为新世纪“传道授业”者的我们,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一定要做好认真扶读,要重视导读,以趣促读,以情激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爱朗读,会朗读,才能使学生心灵的声音在“读”中荡漾,达到有所感悟,有所积累,有所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