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琅琅书声
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琅琅书声
——巧用朗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南京市秦淮中学
杜玲玲
内容提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古老艺术,朗诵曾经在阅读中担当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近代以来,它却渐渐淡出了中国语文教学园地。本文在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诵教学弱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几种切实可行的巧用朗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朗诵
激发
阅读兴趣
就语文能力而言:听、说、读、写,读是中心环节,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多接触书面语言,才能提高听的能力,才能正确地使用口头语言,即提高说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不多读书,又怎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呢?如果学生连读课文的功夫都不肯花,又怎能学好语文呢?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然而,由于多年来受讲析式和训练式语文教学及标准化考试的影响,学生习惯于像学数、理、化一样通过多做题学语文,而不是通过多读书来学语文。因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朗诵是朗读的更高层次,它是指清晰、准确、响亮、有感情地把文章表达出来,是一种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孟子》中曾说:“诵其诗,读其书”就明显反映了先秦至更早时期的朗诵盛况。古人把朗诵叫吟诵或吟咏,在许多文学作品以及史料 中都有记载,他们对朗诵的作用也有不少精辟的分析,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中国的私塾教学中,朗诵也被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世纪末本世纪前半期成长起来的大批国学大师、学贯东西的学者,如鲁迅、郭沫若等,都经历过私塾诵读阶段,正是这个阶段打下了他们深厚的语文基础。由此可见,从古至今,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因此我们不能抛弃这种最好的语文教学方法不用,而去一味的讲析和作题,比起泛泛的讲析和枯燥的作题来,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朗诵,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让他们收获最多。
那么如何运用朗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从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教师示范朗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出色而动情的朗诵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当然在这之前,教师要对文本的内容有所分析,对作者的感情能够准确地体会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读出味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以情动人,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阅读的目标,实现阅读的价值。例如:我在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时,我并没有过多的分析文章的内容,只是配乐给同学们动情的朗诵了这部分内容,当我读到“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时,我自己的眼角已经湿润了,同时我也听到有些学生的抽泣声,同学们似乎都能体会到史铁生那种从不理解母亲到觉出母亲心里的悲苦既而愧疚无比的那种复杂的感情。那么对第一部分的作者与地坛的关系,学生可能就能更好的把握。这节课之后,我让学生写了一篇读后感,很多同学都很有感触。而且自此之后很多学生开始关注这位残疾作家的其他作品。这正是学生阅读兴趣提高的一个最好显现。
二、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章思想的理解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古人读书当是诵读。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朗诵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对于鲁迅的作品,很多学生并不喜欢,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品不出味来,即使通过老师的讲解,他能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主旨,那也只是在解读文本意义上的理解,换句话说,并不是他自己主观的感受,他品不出作者的感情,自然不能体会出鲁迅先生作品的魅力所在。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诵作品来品位文章的思想内涵。例如上《阿Q正传》时,如何让学生去体会阿Q的“革命”心理呢?我是这样操作的,先让学生初读”土谷祠畅想曲“一节,很多同学都读笑起来了,觉得滑稽;然后我提示他们联系背景及课文前后,学生们读出了阿Q的可笑,这才明白鲁迅先生的用意:阿Q之所以有这样可笑的想法,是因为革命者并没有发动下层愚昧的劳动人民;再让学生去读时,他们便能体会到阿Q的可怜、可悲;涵咏再三,又读时阿Q的心态已了然于心,尚未张口已觉阿Q活灵活现地浮现在眼前,仿佛不是自己在读,而是阿Q在倾吐”革命心声“了。
三、多变的朗诵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节课,应保证一定时间用于指导学生朗诵,而不是进行琐碎地分析,课堂上朗诵的形式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持稳定,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整节课总那么一两种读法,必然会败坏学生的胃口。什么样的课文内容,什么样的阅读要求,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读最合适,教师要安排得恰到好处,并让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各种读法。如放声朗诵一般适合于课前预习、初读感知和导读理解之后地欣赏 3 性阅读;轻声朗诵用于思考难度一般的问题;指名朗诵的优势就是一个人读,大家听,边听边思考,思维流畅;齐声朗诵一般适用于阅读诗歌,较短的课文和长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部分,优美的片段,精妙的描写和气势宏大,语言激昂的文章也适合于齐声朗诵,齐声朗诵能鼓动学生情绪,唤起阅读兴趣。
此外,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和特定情境,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或舒缓或急促,或高昂或低沉,或喜悦或悲伤,或激动或惊讶„„教师要经常选用一些典型句段具体教学生如何把握重音、停顿、语速,如何准确得体地表情达意。要通过多指点、多试读、多评价来训练学生真正读到位。这样,给足时间让学生练,加上有效地指导和督促,便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一旦学生领悟到朗诵的妙处,便会沉醉其中,欲罢不能了。读得多,读得好了,语感具备了,语言材料也充实了,再辅以语言知识的点拨,学好语文就不会是件难事了。
四、灵活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学内容的不同,开展成语接龙、音乐、诗词欣赏、演讲比赛、改编课本剧等形式各异、风格活泼的朗诵训练,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而且也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了高二第一单元的诗歌之后,根据本单元要求,进行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可以给学生布置合作学习课题--诗歌研究欣赏。先由一组同学商量决定一个研究专题,然后,小组各成员围绕这个研究专题,利用自己可以调动的资源,搜集有关方面的材料,然后搜集整理成小论文,最后全班交流。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也以小组合作形式出现,要求每组完成一个节目,形式不限,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多人的,配上表演,这虽不是独创的形式,但通过这种学习,使学生对诗歌可以有更全面的认识,而不只是停留在课本上。从而也激发了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叶圣陶曾经说:”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 4 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的朗诵的过程其实是广泛吸取语言表现力营养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诵含英咀华名篇名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学生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句章。不仅升华了妙笔,丰富了语言,也开发了思维,培养了情感。随着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辞不达意、言不及义的现象便会自然减少,随着语言技巧的丰富,学生会逐步改变心虚笔拙、木讷无文的窘状。这样就可以取得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了。
参考文献
杜伟东《朗诵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 王宇红《朗诵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谢伦浩《如何成功朗诵》,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郭鸿雁《朗读教学与语感培养》,《教学艺术》,2004年第4期
杜伟东《普通话朗诵教程》,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 任云桦《追求语文教学的丰富性》,《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第3期 中国教育学会教学法研究会《语文教育学引论》,高教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第二篇:探讨语文课堂书声教学论文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其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重点,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胆小害羞,无论教师怎么启发、鼓励,就是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眼神有力,有口无心;甚至有的学生像东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课文学完后都还是不能流利的朗读……从这些现象,我们不难感觉出: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让课堂书声琅琅,成为我们语文教师要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和反复小结,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经验: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热爱读书。
一、直观形象的画面欣赏朗读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试验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增强了直观性,特别是低年级的每篇课文,甚至语文园地的相关内容都配有密切联系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画面充满童趣,而且色彩鲜艳,让人赏心悦目,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进行看图训练的基础上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对画产生喜爱之情,产生朗读的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一年级有篇课文《小小竹排画中游》,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让他们充分的去观察,自由的表达:两岸的树木长的那么茂密,田里的禾苗绿油油的,鱼儿在清清的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有的还跳出了水面,多么高兴,小鸟在天空中飞翔,唧唧的唱着欢快的歌,小男孩撑着竹排多么快乐!学生看着这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流,共同感受江南的美好,再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朗读,效果很好。有的读第一句“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时像一种跳跃的音符,把鱼儿与鸟儿的的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有的读第二句“两案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很陶醉的样子,仿佛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绿色的世界,有的读第三句“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时则满是憧憬。
二、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优美的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能带领人们进入精神的圣域,能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更进一步感受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但是小语课文类型不一,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其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指导朗读《静夜思》一文时,我在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大致的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了诗人李白孤独、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之后,播放了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忧伤而悠长的曲调一响起,我发现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思绪仿佛进入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渐渐,个别孩子脸上有了一丝丝不宜察觉的忧愁,于是我在者安静而平静的氛围中轻轻的朗诵了起来,孩子们不由自主的接着我轻轻的随着音乐也读了起来。那停字断句,轻重急缓随着音乐自然的表现了出来。然后,我再次把古诗唱了起来,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的跟我唱了起来,连下课了也不知道。在如教学《四季》和《小熊住山洞》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四季的美,在欣赏四季景色的时候,我陪上了优美的钢琴曲,让学生在惊讶之中充分的享受。还让学生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朗读,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
又如教学充满音乐感月童真的〈小小的船〉时,我选择了儿歌《小小的船》,不仅让学生借助音乐记住了课文的内容,更充分的利用音乐把学生带如了广阔的天宇,给了学生无尽的想像空间。让学生读的像歌,美的像歌,快乐的想飞。如此种种恰当的音乐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第三篇:吕丽华的论文《让琅琅读书声走进语文课堂》
让朗朗读书声走进语文课堂
北团中学
吕丽华
新课标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替代的繁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这就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用好朗读这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建议里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使得朗读的意义和作用充分显现,被作为语文教改和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语文教法的精髓。专家也说:“语文教学,若不进行朗读示范和练习,也不算完整的语文教学”。事实证明,注重朗读教学这个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可摒弃。当今的语文教改,对其更应继续发扬。由此可见,“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在语文学习中“读进去”和“读出来”下功夫。让朗朗读书声走进语文课堂。
一、读进去——与原汁原味的文本进行对话。
在语文课堂,教师用于讲课的时间很多,而学生用来读书的时间却很少。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鼓掌示意让学生停下,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朗读成为教学中的一种点缀。正因为如此,在语文课堂更应该“读进去”。
(一)自由读
朗读是具有主观性和个人感情色彩的,学生也成为朗读的主体。自由读,可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禄蠹的个性化。《背影》是篇文质兼美,饱含深情的文章。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大家提出了一些难以把握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爸,你走吧”这句该怎么读,应读出怎样的感情?我组织学生再读文章和讨论:一个学生说,应读出“留恋”,因为父子马上要分离;一个学生说,应该读出“无奈”,因为家中光景惨淡,尽是心酸;一个学生说,应读出“关切”,因为父子情深。看来这个问题大家很感兴趣。我说:“同学们赞同以上观点吗?我请大家再读读。”有一个学生的回答至今让我铭记于心。他说,在文中写到“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了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留下来了”,流眼泪的原因在于,为自己刚才的想法而深深自责。所以,“爸爸,你走吧”这句在感情上有承上启下之效,应读“厌烦”的感情,他的分析太透彻了,我们给予了他长时间的掌声。显然,没有学生自己的朗读,任何精妙的讲解都是笨拙的。我想,通过“以读代教”的处理,大部分学生应当会比教师繁琐分析学得更好,这就是“美文不能教,只能读”。
(二)范读
朗读教学是师生参与的双向活动。范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突破朗读难点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可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有感染力的语言氛围。《安塞腰鼓》此篇课文,气势恢宏,节奏明快,语句铿锵。“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此时,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安塞腰鼓豪放和火热,感受到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么,无需赘述,文章的思想感情即已掌握。
(三)品读
佳作中有许多动人的旋律,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方为学生所接受。可事实操作起来却不尽如人意:常见教师在分析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常听见教师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得重些”。其实,这种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叶圣陶也说过:“朗读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感情,美读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要与作者心灵相通”。如在教《海燕》时,特别注重让学生品读这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文章。“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教师完全可从学生那投入的品读中,感受出风猖狂的气焰和海燕藐视一切的反动势力的精神面貌!由此我们体会到品读的重要性。
当然,朗读的形式多样,要合理恰当地运用。“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语文教学 中,朗读的效果决不可低估。
二、读出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朗读,不仅是照本读,还是要求对作品内容的正确表达,还意味着对作品进行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要读出理解,读出精彩,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是“潜心会文本”(叶圣陶)不二法门。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读出来”。
(一)在“读出来”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和思维的统一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完成,朗读教学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学生在整个朗读的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运用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作品所描绘的能闻其听其音,感其意的独特世界丽。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情缘景动,景缘情生”。实践证明,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形象思维的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在教育教学常运用朗读这一法宝,的确受益匪浅,并屡屡发现:我所教的学生中,凡朗读能力强者,其思维活跃,阅读表达能力也高。总之,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效的朗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在“读出来”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语感是对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现行语文教材中文章绝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有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感情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才能声情并茂第朗读文章。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寒士尽欢颜”而感动,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奋发,也为李煜的“一江春水”似的愁绪而落泪。不管是落魄的“天涯沦落人”,还是意气风发的“风流人物”,都可以通过朗读到达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三)在“读出来”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朗读是一门艺术。同是一篇文章干巴巴的照本宣科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而好的朗读,学生会由衷的发出赞叹:“真美”!这“美”指的是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还有,语文教材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产生一种震撼,发掘了知识瑰宝,叩击了心灵。陶冶了情操。那么,只要用心去体会和感悟,久而久之,文学修养自然会得到提高的。
以上便是我从教多年对朗读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当然,教无定法,朗读教学会因人而异的,但让学生情真意切地开口读,让琅琅读书声走进语文课堂,应当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乐于看到的“美事”!“把学文和立人结合起来,体现整体的、全面的人的发展思想,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的家园、精神的居所”,这就是对“素养”最好的诠释!琅琅书声,伴着莘莘学子,伴着我们,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叶圣陶教育文集》
3《中学语文教学全书▪语文卷》
4《福建教育》
5《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教育部
人民教育出版社
叶圣陶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第四篇:让爱在心中荡漾
让爱在心中荡漾
今天我就自己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的心得和体会来跟大家进行交流,其实我的有些经验和做法跟在座的许多班主任老师是一样的,我在这里主要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重点做好了这几点;
一、低下身子,以身作则,与学生平等。大家都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之间的差距,后来大人低下身子和小孩在一起,温暖和快乐立即荡漾在他们之间。作为班主任首先要降低自己的身份,不要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简单地作个“发号施令”的权威人士,而要低下身子与学生保持平等。不计较个人得失,遇事给学生做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记得建校初,迎省检之前,我们班接到搞楼后卫生的任务,开始我以为大体扫扫就可以了,后来到后面一看,才知道事情严重了。满地的建筑垃圾,需要扫,挖,埋,填平。因为对情况估计不足,我只留下10几个搞卫生的。学生们在抱怨,为什么留这么多的任务,后来我说了一声,抱怨也没有用,咱们干起来。我一手拿包,一手拿笤帚,跟同学们一起干了起来。渐渐的班干部赶来了,没回家的孩子赶来了,住宿生没去吃饭也赶来了,到最后留下扫除的竟然达到了将近40多名。那天我们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可能我的表现让孩子们觉得像个班主任的样,但是孩子们给我的感动却至今让我难忘。
二、以小爱换大爱,让我的班级被爱包围。07年春季越野赛我班12名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得知比赛路线后,我自己给学生每人买
了一块巧克力。当学生们头发上凝着霜花,脸上又流着汗水回到学校的时候,我真是很心疼。我站在外面等,直到最后一个孩子跑回来。我知道我的巧克力对他们不会起太大的作用,但我就是想告诉他们,老师在想着你们,老师随时和你们在一起,老师在帮你们喊加油!班主任多为孩子付出,多为孩子着想,孩子们也会学会付出,学会为别人着想。五班渐渐的成了一个团结的班集体,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我们做班主任的对于每个孩子付出了一份,却能同时收获50多份,这是一种心灵上莫大的安慰。
三、严格管理,奖惩分明。
1、鼓励学生在学习上进步,设班级名次,年级名次,各科单项奖,进步奖,从各方面,多角度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竞争意识。曾经有位学生家长有这样的疑问:老师你用的什么招?我儿子30块钱都不放在眼里,昨天拿回来3块钱,说是学习的奖学金,高兴得不得了。是的,我鼓励学生们积蓄实力,为荣誉而战。
2、在个人考评上,严格执行评比制度。实行个人百分评比。根据学校的文明班评比细则,我班分别从卫生、纪律、间操、课间、胸卡、午休、自习等方面进行考查和随时抽查,进行考核和扣分。年扣分在80分以下的考核为良。同时设班级贡献奖:班里学生每取得校级、区级、市级或以上奖励,就给与相应的加分和物质奖励。班级如果本周没扣分每人奖励加1分,被评为文明班级每人加2分,团体取得校级比赛名次每人加2分。这样考核在80分以下的就很少了。在这种制度下,同生们自觉性很强,踊跃地参与各项活动。
四、更新思想,走创新管理的新路。
1、发挥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的力量。我们五班任何一项活动都是由学生们发起,班主任来做幕后指导。作为班主任,我尽量放手由班干部、团支部来组织班级日常活动及大型的比赛项目。2006年春季校级会操表演,我就将任务交给了班长和体育委员。在全体同学的努力下,我们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2007年春季运动会,在班干部的带领下,运动员们奋勇拼搏,取得了八年级组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时,又有多名同学获得校区级表彰,我们班也被评为区级优秀五四团支部。
2、不落俗套,走创新之路。作为班主任,要随时更新管理的观念,引导班级走创新之路。2007年春季运动会的入场式,我们发挥大家的智慧,发动学生搜集整理入场式口号,出谋划策使入场式与众不同。最终我们五班手执花环,伴着令人振奋的口号声步入会场,一举捧得校级精神文明代表队这一殊荣。那种情形至今使我难忘。
3、崇尚亲情之爱,怀有感恩之心。我们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们感谢全校师生对我们寄予的厚望。在首届三中艺术节汇演上,五班七名同学《我爱校园,我爱家》深情的演讲,获得了校级一等奖。2007年第二届三中艺术节汇演上,我带领全班同学用手语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感恩的心》。那种师生融合,充满亲情的场面,使多少人眼睛都湿润了。
其实我们班主任从来都不是孤军作战的,在我们的身后有我们负责任的任课教师,他们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
爱有加,对于班级出现的任何情况都会在第一时间与班主任沟通。在举行任何活动中,都少不了他们辛勤的汗水,默默地付出,热情的鼓励,他们是我们班主任永远的支持者,最强大的后盾。在此,我借这个机会,对所有支持班主任工作的任课教师真诚的说一声,谢谢你们!你们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谢谢!
第五篇:让书声充满课堂书
让书声充满课堂书
语文改革浪潮迭起,变换多端。其实“万遍不离其宗”,当我们把这些分析之后,就会发现语文改革这仍然是围绕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个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朗读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朗读教学也是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目标。曾经何时,朗读教学这一基本目标在教学中已经缺失了
笔者曾注意到,无论公开课还是常规课堂,尽管都有着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使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但很少有把朗读定为教学目标的,朗读训练少之又少。有的只是匆忙的感知一下文本,便进入文本研习阶段了,虽然也有读书活动,但只是完成其它教学目标而不是朗读目标。而教学过程中的形象朗读也成了教师展示自己的手段,学生朗读却被忽视了。
课改之后,在《课程标准》统一的前提下,各种版本教材纷出,打破了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就局面,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仅笔者所在省区据说就有几种,其可圈可点之处也无须多言。而且也很难找到专门训练朗读的教材,这恐怕也是教材编写者不愿看到的吧。
朗读目标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尽管他们在晨读中也大声地读书,却收效甚微。有的学生能很熟练地背出文章,却无法把文章诵读出来。甚至有的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也不能正确地读出一篇文章来。朗读,是一种技巧,是一种能力,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在中学语文教法中,朗读分为三层: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朗读。正确朗读是最基本的要求,有感情朗读是朗读的最高要求,也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加深体验和感悟”。朗读其实就是对文字的触摸和把玩,有感情朗读就是把视觉文字转为听觉语言的一个创造活动。
在古代教学中,朗读被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师帮助学生读字读句和做示范朗读,其余便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现代鲁迅指出“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育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而朗读能将这三者和谐统一起来。当代上海的一位特级教师在给学生上《药》一课时,朗读一遍文本,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并认为学生学到了东西。如果能够指导学生能够朗读出来,其理解感悟就会更加深刻,学到的东西也会更多。朗读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朗读训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众所周知,语感是语言运应中的高境界,不须要系统的语言知识体系。它和语言实践密不可分的。而朗读是语言实践的基础,没有成套成篇朗读训练做基础,要形成良好的语感就如同沙上建塔一样。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基础环节。无论传统教学,还是现代教学,都要对文本进行感知,而朗读是感知文本的最好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感知文本,体悟文本,从而把握文本,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像文学类文本可以通过朗读把握作品,例如散文《荷塘月色》诗歌《沁园春?长沙》就可通过朗读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对文学当中审美境界的追求。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可以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笔者了解,很多学生对语文根本不赶兴趣,把语文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其实这是没有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造成的,指导学生朗读就是把学习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当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一篇文章后,就会获得一种成功感,自然还要试着去读更多的文章,进而激发他学习语文的兴趣。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意义重大,而朗读目标的缺失给学生学语文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朗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的观念树立起来,让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责任编辑:谢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