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初探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并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陈旧;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相互脱节;条块、部门、地区分割严重;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机制不健全,供给量严重不足;政府统管所有的技术推广工作,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分布不尽合理;推广经费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基层推广人员素质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等。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借鉴国际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理论与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情况,探索了如何建立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农民的积极性,合理地组织分工与协作,发挥组织效能,改善农业技术推广宏观管理行为,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成为人、财、物、信息、管理最优组合的系统,从而提高科研成果的扩散与转化效率。并提出以下对策:(1)按照农业区域化布局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心,采用派出形式改革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并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2)加大政府农业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完善项目经费的投入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3)采用“产学研”紧密结合模式,依托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管理、科技信息、技能培训、成果转化四个平台,促进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4)采用多形式、多渠道,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保证农业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5)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信息网络化建设,保障农业技术信息的畅通传递;(6)引导农民合作组织的构建,提高农民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7)完善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制体系建设,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农业推广,推广体制,推广经费,推广人员
Abstract
Agrculture technique extension system of China is set up in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period,and contribute to th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with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development,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technique extension system is displayed gradually:Agrculture extension Organization is old;the departments of research、education and extension are grievously disjointed;Sections and regions are divided up;the investment mechanism of agriculture technique extension is not sound;and materils supply is seriously lack;govemment management is not seasoned with the market's demand;extension budget is lack and construction is not reasonable.The quality of basic extension deputy and farmer technology is low, ect.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questions of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of China,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theory and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in the world, combine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hina, make great efforts to explore the scientific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system, in order to excite the enthusiasm and inherent potential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ers,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deputys, farmers to the maximum ext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deputys and farmers, promote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macroscopical administration, ensure the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systemand the supplyof manpower,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material resources , information , optimum system, thus raise diffusion of the scientific findings and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 shorten the cycle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tific findings apply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On the basis of the thing that make investigations to th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drawback existing to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system carries on in-depth analysis,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 of the reform:(1)Set up the centre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agricultural area overall arrangement, adopt and send the form to reform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organizations of villages and towns, implement the qualification system of the job, introduce the competit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2)Strengthen government's agricultural extension aggregate investment, improve investment structure, perfect the input mechanism of project funds, form the system of pluralistic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rogressively;(3)Adopt “production , teaching, research” and combine the mode closely, the manag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skills training, achievement of relying on th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R&D institution transform four platforms,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4)It is multi-form, multi-channel to adopt,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of the extension worker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peasa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utural dynamics, guarantee the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5)Technique extension strengthen the information networking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further, ensure the unblocked transmiss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information;(6)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peasant's cooperative association, improve peasants' ability to resist market risk;(7)Perfect and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ensure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extension worker and peasan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Key words:Agriculture extension;Extension system;Extension find;Extension personnel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 选题背景
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加入 WTO 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这即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置身于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该怎样发展,怎样应对新的挑战、适应新的要求,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993 年 7 月,我国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对推广工作的原则、推广体系的职责、推广工作的范围和国家对推广工作的保障机制等重大问题做出了原则规定,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一个里程碑。1995 年,农业部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全国植物保护总站、全国土壤肥料总站、全国种子总站合并,建立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使其成为全国种植业技术推广的龙头。2000 年底统计,我国有种植业技术推广机构 5.1 万个,农技推广人员 38.4 万余人。国家设有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省级为省农技推广中心或分设的农技推广、植保、土肥、种子等总站,地(市)级设农技推广中心或分立的农技推广、植保、土肥、种子等站。县级主要设农技推广中心。乡镇一级设农技站。全国约 20%的村设有农技服务组织,共有 193 万农民技术员,660 多万个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15 万多个,囊括 500 多万农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2%。这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已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研究,借鉴国际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理论与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情况,努力探索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农民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和农民的素质,合理地组织分工与协作,发挥组织效能,改善农业技术推广宏观管理行为,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成为人、财、物、信息、管理最优组合的系统。从而提高科研成果的扩散与转化效率,缩短科学技术、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周期。在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弊端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革的对策。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旨在通总结世界上主要的推广体系类型,美国、日本等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形式、人员组成、经费来源、推广内容、特点和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发展、成绩和特点。通过过对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措施和建议,从而探求加快农业创新和发展,提高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途径。
1.了解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理论基础。
2.从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取得的启示,归纳其共有特点和管理经验。
3.对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措施和建议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的文献,通过认真分析与综合研究进行分类整理。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框架,以及相关理论均在此基础上提出。
(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我国农业推厂体系的特点、现状与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横向比较提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路。
(3)因素分析法:论文写作中,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主要涉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农民合作组织与法律保障等,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提供了
理论依据。
(4)访谈法: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和管理方面的教师进行请教,了解他们对农业技术推广现状的看法,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的历史,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以及进行农户访谈,了解其认识、学习和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途径和过程。
第二章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经验
2.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目前,美国的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高达 7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 80%,位居世界前列。如此之高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与其完善而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密切相关的2.2.1.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体系
1.联邦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联邦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是指联邦政府农业部下属的合作推广局,其具体职责是就农业技术推广问题联络农业部与各州推广机构之间的关系,协调农业部的教育活动并负责管理“斯密一利弗法”。它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在规划、进行和评估推广工作计划时为各州推广站提供信息、指导和帮助;审批联邦资金资助的合作推广项目等。
2.州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州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是指赠地大学校外工作机构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系统,其具体职能是制定各州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选聘县农业技术推广员并安排必要培训以及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帮助。
3.县级推广机构
县级推广机构是州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派生机构,同时也是农业合作推广体系的基层单位,其主要职责是:帮助农民发现农场经营的问题并协助解决、说服鼓励农民采用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组织农民以改善其处境、使农民了解影响农民利益的环境变化并协助他们寻找有效的相应措施等等。
县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由县推广办公室和县推广理事会共同承担。县推广理事会是根据州法律授权或赠地大学与各县之间签定的在各县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谅解协议而成立的,与州推广站联合指导该县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如:选择项目、安排计划、确定推广预算和帮助实施推广计划等。
2.2.2.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特点
美国合作推广体制的本质特征是合作,它是联邦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各州农业技术推广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灵魂与核心。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费来源的多渠道性:首先,按法律规定,各级政府以预算形式向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所需经费;其次,由社会上各种基金会和私人企业资助;再次,由农民自愿酬款。
(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来源的广泛性:州立大学的推广专家由从事教学科研以及推广单位的专家教授兼任,而县推广站的推广人员由州立大学统一雇佣和管理,辅助工作人员则由县政府雇佣和管理。除此之外,数以千万计的志愿者和不计报酬的农民也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当中来,从而构成了推广人员的广泛性。(3)推广项目的提出、制定与实施是多方力量合作的结果:各县推广项目由各方人士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根据当地的需要提出,再由农业教学、科研和推广人员合作制订出项目方案。项目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除科研、教学和推广人员参加外,各级农业局、农协、大众宣传媒介和涉农企业甚至一些农场主也积极参与配合。
2.2.3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内容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建立赠地学院的目的就是要“把大学带给人民”,使那些没有机会
进入校门学习的农民也能受教育,并向所有农民提供社会教育和服务。随着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不断完善,其推广内容也不断丰富,并且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补充,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活。世纪之初,美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标是提供技术咨询和解决农场的生产问题;到了 20 年代,市场价格和投资的变化使得农村收入有所减少,因而,改善农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则上升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30 年代,响应政府的农业调整法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融入了开发农民经济资源的内容;二战期间,保证和提高粮食产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核心任务。遵循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业技术推广内容的变化轨迹,从中我们也能概括出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内容:
(1)农业生产技术
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是美国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基础,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美国农业技术推广所涉及的农业生产技术内容显示如下几个特征:一是用资本代替劳动,其核心是通过农业机械化来提高土地生产率;二是用知识代替资源,其核心是通过农业科学化来提高土地生产率。知识代替资源的推动由两条渠道来完成:第一,加速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从利研单位向农场的转移并尽快把它们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第二,向农村妇女提供家动推广服务,优化农民家庭和社区的资源配置,纠正家庭资源误置的现象,在农村生活中贯彻知识替代资源的宗旨。
(2)家政服务
这是针对农村妇女展开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家庭示范和穿 务咨询等来帮助农村妇女学习有关料理家务、饮食营养、服装衣着、环境美化等丈 面的知识,以促进农业家庭的生活条件并提高生活水平。例如,1968 年由美国农业 部和各州推广站联合发起的“扩大食品和营养教育计划”旨在通过教育改善低收入家庭的饮食结构。
(3)4-H 俱乐部
所谓4-H是指促进青少年思维观念(Head)、心理素质(Heart)、动手能力(Hand)的良性发展以及保持健康的体魄(Health).4-H俱乐部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农村青少年了解农业知识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兴趣。另外,还包括社区开发战略计划、政府机构工作能力开发、公共设施建设等内容。
2.2 日本双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实行的是政府和农协双轨推广制。农协即日本农业协同组织,是开展农村综合服务工作的民间组织,在日本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3 以色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4 国外较成功的推广服务体系的共同特点及管理经验
第三章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
第二篇:加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中日友好合作全力抓好乡镇农技人员培训工作
范学银*
(自贡市农业学校四川自贡643000)
[摘要]自贡农校借承担《中日合作加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积极开展多形式的乡镇农技人员培训工作,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归纳了农技人员培训的主要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全力抓好农技人员培训工作
我校作为中等农业学校,除进行学历教育,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外,还承担着全市乡镇领导干部,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工作。学校是市人事局、市农业局确定的乡镇干部,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从2000年开始承担“中日合作加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的培训任务。在日本专家的指导和配合下,先后举办了6期初级、中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斑,共培训基层农技人员200余人,为传播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就如何开展多形式的农技人员培训,进行了认真的探讨,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有的放矢,突出培训的针对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W TO的 加入,我国农业的发展已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农技人员已表现出明显的滞后和不适应。如知识陈旧老化,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技术水平、推广技能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推广就是教育”的理念、“农民第一,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理念以及“开拓创新、勇于竟争”的理念没有树立起来,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法规意识较淡薄,“依法护推、依法促推”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未形成制度,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培训经费等未完全落实等。针对上述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我们在培训的内容及方式方法上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一是在培训的层次上,以短期培训为主,长期培训(2-3年的学历进修培训)为辅,长短期培训相结合,以提高不同层次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二是切合实际,调整充实培训内容,将农业高新技术、WTO知识与规则、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现行农业政策法规等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切合了农业生产与管理的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注重观念的更新、理念的培养。当今时代,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发展。观念不新,理念不强,思路不宽,则难以发展。为此,我们在培训中,注重了农技人员观念的更新、理念的培养,帮助和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勇于竟争、公平竟争的意识以及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理念,为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突出重点,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明确培训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是提高培训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我校自承担日援项目培训工作以来,始终以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服务意识、专业技术技能、政策法规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整体综合素质为目标,并作为培训教学工作的重点,组织实施好每期的培训。培训中注重了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既进行课堂讲授,又开展专题讨论、课题研讨,并组织实地考察、参观学习。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教学方法,使枯燥干瘪培训变得生动直观,理论与实际、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激励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三、中日双方,团结合作,共同做好乡镇农技人员培训工作。每期培训前,日本专家组和市农业局项目办及学校,都要根据当前的生产实际和不同层次学员的具体情况,调整培
训计划,充实培训内容。并相互配合,精心组织好培训。每期培训班开学期间,日本专家都要到场讲课,并运用先进的电教设备进行教学,如讲授的日本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蔬菜高产栽培技术,特别是日本国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受培训学员的欢迎。除日本专家授课外,市农业局和我校的高级农艺师、高级讲师都要参与讲课和实际操作指导。两国专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集思广益,既促进了培训工作的开展,保证了培训任务的完成;又在学术上进行了交流,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如本人在农技人员培训班上讲授《WTO知识与规则》时,日本专家善平先生亲自到场听课。课后并与我交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使我很受感动和启发。事后,善平先生又将他收集的《日本政府关于WTO的想法》资料敬送给我。这套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我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科研带来了很大帮助。
四、加强领导,健全体系,确保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当今时是终身学习的时代,乡镇农技人员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为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组建了继续教育培训办公室,有专人负责,具体承办培训日常工作,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使培训工作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到位。在市农业局的领导下,在日本专家组的指导,我们制定了乡镇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十五”培训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在具体运作中,严格按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培训,使培训工作步入了规范化、有序化的轨道。二是制度健全,管理到位。培训班专门建立有“学习培训制度、考勤考核”等制度,并严格按制度进行管理,保证了正常的学习纪律和出勤率。三是学习时间保证,成熟考核、评定到位。每期培训均按计划进行,保证培训学时达到80-100学时。培训学习结束时,都要进行考试或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JICA加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修了证书》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合格证书》。四是培训经费、学习资料到位,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提供了物质保障。如每期培训班日本专家都要向学员提供他们编印的有关水稻、蔬菜等方面的技术资料,学校也要发有关《WTO知识与规则》读本、“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等资料,供学员学习参考。由于培训经费、学习资料的落实到位,确保了各期培训任务的圆满完成。
总的来讲,我校在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业务培训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做得很不够,按“十五”期间继续教育目标和要求衡量,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调训人员困难。一方面乡镇农技人员亟待更新知识,充电提高。另一方面因体制、经费、工作等原因,抽调出来集中培训学习则相当困难,培训计划下达的人数很难到齐。二是工学矛盾较突出,培训时间不能完全保证。有的乡镇农技员既参加培训学习,又放不下单位的工作,学习时间难以保证。三是经费投入不足,学员的学习、生活条件较差,教学仪器设备、教学条件急需改善。四是培训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前瞻性、超前性不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上述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总结,不断加以改进。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的要求,组织开展好乡镇干部、农技人员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农民的增产增收和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知力支持,为农村经济的振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3年4月22日
注:此文在《四川农业教育》2003年
第一期上发表
第三篇:中国农业物流现状及其对策
中国农业物流的现状及其对策
一.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物流成本过高,效益低下
我国农产品流通还处在时间长,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层次上,流通渠道不畅,物流发展缓慢。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都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输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当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由于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足导致产销脱节,成本上升。
二.农业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落后,导致农产品损失严重
物流过程中的保鲜技术对农产品的保值增值尤为重要。鲜活农产品的特点是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农业物流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有关资料调查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损失较大。
三.农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农业物流信息滞后主要 一下几个方面:意识硬件建设跟不上。大多数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致使建设市场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二是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缺乏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系起来的网络,市场供求关系不能快速传递。三是信息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前沿性,准确性。权威性较差。
四.农村物流主体多元化,无序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农业物流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从所有制角度看除了商业企业,农业供销社之外,农业物流中的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制以及外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同时我国农业物流主体规模小,网络不健全,市场覆盖面较窄。
加快我国农业物流发展的建议
通过市场调查和资料分析我的建议是巩固和大力发展农业物流的几个主流发展模式即:
1.批发市场模式 它的特点是迎合农产品地域性,季节性及消费需求的多样性要求,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2.中心批发市场的物流模式 它的特点是土地流转政策改革的实施,节约了交易成本。
3.农业合作组织模式它的特点是通过行业协会形成规模效应,节约交易成本。
4.连锁超市模式它的特点是节约终端顾客的交易成本。
加快我国农业物流发展的对策
1.合理规划农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的建设。
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应根据农业物流基地的布局,交通运输,通讯等物流基础设施情况以及农业物流的发展状况来确定。
2.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培育与壮大农业物流主体。
第三方物流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能将社会上众多的闲杂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
整体物流效率。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运作能减少农产品流通中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其流通成本。
3.扶持新型流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业专业化组织,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资金,物资和产品销售等服务。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控股,参股,联合等形式在农村组建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零售商业集团。做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第四篇:浅析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关键控制点及对策
浅析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关键控制点及对策
姚於康
进入2l世纪以来,中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农业国际化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农业技术、信息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越来越苛刻,农产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农业标准化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增收增效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不仅是中国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国际国内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增收增效的基础和关键 1.1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农业生产、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专业化、市场化基础上,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的前提,是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发展的腾飞之翼,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动力之源。农业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就是规范农业生产,形成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格局,走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的道路。没有农业标准化,就不可能改变一家一户一块地的小农经济生产组织形式;就不可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1.2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保障
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和社会化,即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农业走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道路。农业标准化就是遵循统一、简化、协调和选优的原则,制订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标准,把农业产业化全过程都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指导、规范农业产、加、销等全部活动,使分散的农户生产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促使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水平。因此,农业标准化在农业产业化中起协调和纽带的作用,是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农业标准化,就不可能有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也就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化。
1.3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
现代农业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如何将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通过标准化,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一系列农业技术和管理标准,从而使科技成果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4农业标准化是降低生产成本,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的每个农业生产环节都实行了标准化,形成了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协作方式、管理方式以及机械化作业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国内发达地区推广农业标准化的实践表明,农业标准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农民增收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前农民增收中的一个突出难题是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卖不出好价钱,而推进农业标准化正是通过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规范和指导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优质优价,增加收入。
1.5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农产品质量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农业标准化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邵分,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提高农产品质量最根本的就是通过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措施,控制农药残留,降低有害物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市场竞争中,农产品的竞争主要是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只有质量高、品牌好,才能赢得市场先机,提高市场占有率。没有农业标准化,就不可能保质量、创品牌、树形象;就不可能将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生产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商品优势,进而形成竞争力优势。1.6农业标准化是规范市场、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和保护农业的有效技术手段
农产品只有具备相关生产、加工、销售及产品标准,才能在检测中有据可循,也就是才能有农业执法的依据,防治假冒的武器,从而有效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在当今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保护本地农业,对进口农产品有严格的标准要求,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其繁杂的绿色技术标准、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他国农产品设置苛刻的技术壁垒,只有符合其标准的才能进入其市场,从而有效保护了本国农业。所以,农业标准化不仅仅是组织农业生产的依据,而且是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和保护本国、本地农业的重要技术手段。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建设现状 2.1 国外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尤其是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业标准化,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已建立健全了农业标准化体系,尤其以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业生产过程与工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化体系最为具体、完善。在这些国家里,农产品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特性试验,到播种、收获、运输储藏、加工整理、包装上市等各个方面都实行了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美国《联邦法规法典》包含的农产品标准(含等级标准)中,仅新鲜水果、蔬菜和其他产品的标准就有160个;水果、蔬菜加工和其他产品(冷藏、罐装等)的等级标准143个;欧盟各国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依据国际统一标准(ISO 9001)、欧盟统一标准(HACCP)、国家标准(BRC)等,并将这些标准贯穿于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其标准覆盖率达98%~100%。
国际标准化组织(Is0)是农业标准化方面的国际权威组织,在其100多个成员国中,2/3以上的国家实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产品得不到IS09000系列标准认证,就进入不了国际市场。除发达国家外,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认证机构、制度、标准与标志以解决商品出口的“通行证”。
食物法典委员会也是农业标准化方面比较权威和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该组织贯彻、实施联合国的食物标准项目,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食物标准,对食物生产、加工、贸易、检查、认证以及物品使用等全过程进行了具体规定。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有机农业标准包括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加工的各类环节,具体内容涉及农产品生产的所有环节。此外,考虑到特殊农产品的要求和特点,还专门对茶叶和咖啡制订了标准。
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健全,有效地促进了各自的农业发展。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的发展,各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一直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和深化,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这种趋势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突出表现为:①发达国家利用其健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规范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规范标准,农产品生产用什么品种、何时下种、何时施肥、施多少肥、何时采摘、如何加工处理、包装上市均有严格的标准,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②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其健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设置苛刻的技术壁垒,保护本国农业。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西方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进入其市场速度日益加快的趋势,凭借其健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农业标准化技术、手段,利用其繁杂的绿色技术标准、先进的技术设备,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设置苛刻的技术壁垒,以农业标准化作为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将其当作保护国内市场的“绿色壁垒”,用标准化手段限制国外农产品进口,从而有效地保护本国农业。
2.2 国内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现状 2.2.1发展现状中国自1991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以来,全国各地都加强了农业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较快进展。目前,国内农业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部门都设置了标准化管理机构,重点开展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2.1.1农业标准化体系基本形成20年来,中国已发布农业国家标准1 000余项,行业标准3 300多项,至2010年4月,国家和行业的农业标准总数达到4 400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700多项,“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达到7.2×10 4个。各省市根据地方农业资源特征、农业生产特色和地方优势农产品发展需求,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围绕种植业、畜牧、园艺、林业、水产、水利、农机、农业资源开发等行业;围绕粮油、水产、蔬菜、畜禽、花卉等优势农产品,围绕生产、加工、审定、监测等方面的技术规程和标准规范,制订了一系列地方农业生产和管理标准。到目前为止,共出台了地方农业标准15 000多项,覆盖各类农产品,贯穿产前、前中、产后的全过程,涉及农业基础管理、农业产品质量和安全、动植物保护、检疫和检验、农林机械与设备等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互配套,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
2.2.1.2农业标准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 国家农业主管部门设有专门分管农业质量标准化的机构(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部门都设有标准化管理机构。在技术方面,成立了全国性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和技术归口单位20多个,负责对标准的技术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查,农业标准化在整个国家标准体系中,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2.2.1.3农业质量监督体系从无到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加强了农业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形成了由国家级产品质检中心、部级质检中心和省、市、县检测机构组,初步建成了遍布全国的检验检测体系。
2.2.1.4农业标准化法规逐步建立近年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农业的特点,中国先后颁布了《标准化法实施条例》、《食品卫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药、兽药、饲料与饲料添加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等一系列法规和部门规章,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农业标准工作,规范了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使农业标准化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步人了法制管理的轨道,为依法行政、依法治农奠定了基础。2.2.1.5产品质量认证发展迅速参照国际上质量认证的通行作法,组建了中国水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和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在认真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证体系,并在种子、饲料、兽药等一系列产品方面进行认证前的试点,摸索经验,扩大认证领域。
2.2.2存在问题虽然近年来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地区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总的看来,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尚处在试点和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要求。当前制约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主要有:①对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推广、实施力度不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还没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还不了解,实施标准还不能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②缺乏统一规划。制订和实施农业标准还处于自发和分散状态,针对性不强,导致农业标准化的重点不突出,主导产品缺少配套和完整性,且标准制订周期太长,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标准水平偏低,修订不及时,标龄太长,满足不了产品更新和产业升级的需要。③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监测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特别是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分级标准缺乏公正、客观、科学的依据,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推广严重脱节,存在着重制订标准轻实施的现象。④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很多产品的环保、检测技术标准还是空白,缺少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体系、检测体系、监督服务体系、评价体系。⑤监测机构和法规体系不完善,监测手段落后,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以及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测,多数还停留在感官评判阶段,认证不规范,监督检查不到位,执行不严格,农业标准化工作法制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关键控制点和对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关键控制点
①着眼于优质高效现代农业发展,以保障农产品品质和安全为基础,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为目的,按照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布局规划》所确立的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大宗农产品、出口农产品、鲜活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以产品为单元,以种养殖产地环境、动植物种质资源、农业投入品使用、动植物疫病防控、种养殖措施、采收捕捞、加工储运、销售等全过程环节为链条,以服务行政监管和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构建高质量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实施体系、农业标准化监督体系和农业标准化组织体系。②在机制方面,农业标准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的作用,将农业标准与行政监管紧密结合起来,将推进农业标准化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及协会、企业、技术机构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的工作体系,通过项目、资金、政策等激励措施,发挥政府、企业、合作组织等各方面力量的作用,推进农业生产全面实施标准化,形成上下一体、良性互动的农业标准化格局。③强化农产品安全标准化。随着人们环境保护和生命健康意识的增强,对无污染、无公害的安全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生产的核心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化不仅要注重农产品的产前和产中标准化,而且更要注重农产品产后标准化和生产环境标准化,建立健全规范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④向农产品国际贸易出口国的更高标准看齐,与国际标准接轨,对农业生产加工运销贸易的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加快修订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特优农产品标准,并以此进行差异化竞争,突破国际贸易壁垒,构建本国的贸易壁垒,从而掌握国际贸易主导权。⑤围绕农产品质量这一核心,加快制订并完善检验标准、认证标准及管理标准体系,加大农业标准化中的监督力度。农业标准化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规范全程生产,有效保证农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体系是产品质量标准的技术手段保证,认证体系是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走向市场的通行证,科学的管理标准和有效的管理监督手段是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关键所在。
3.2对策建议
3.2.1 强化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生产的又一次革命,只有强化领导,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才能搞好农业生产的改革,适应人世后的新形势。①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在人力上、资金上予以重视和保证;②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构,确保技术有人推,工作有人管;③狠抓落实,健全制度,一级抓一级,形成共识,齐抓共管,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
3.2.2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步伐①加快制订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②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③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④加快农业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
3.2.3抓好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重标准制订、轻推广实施的倾向,着力抓好农业标准的实施。①重点抓好“龙头”企业标准化工作,以此带动更多的农户,推进各类农业标准的实施;②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力度,以示范基地为主,突出重点,抓好关键环节;③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智能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建立起快捷、实用、有效的技术信息网络,迅速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所需的先进适用技术。3.2.4健全农业监测体系 充实、完善现有国家级、部级质检机构;地方检验、检测机构要结合各地农业生产需要,以贴近农业、贴近生产单位、贴近用户为主要原则,进行完善和补充;消化吸收国内外有关科研成果,重点加强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快速检测手段的研制,以适应现场快速检验、检测工作的需要;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重点围绕农业土壤肥力、环境污染检测、病虫草害、气象及灾情预测预报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
3.2.5 完善各项农业标准化政策①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投入政策,按照分层次建立、多渠道筹集的原则,建立起各级农业标准化发展基金;②认真落实并充分调动农业标准化人员的积极性;③加强法制化管理,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清理和修改本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④建立标准化工作督查队伍,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标必依,违标必究”。
姚於康(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农业学报 2010(4)
第五篇:关于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讨
关于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讨
指导老师:朱翠林 作者:黄小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712100 摘要: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农业固然得到了发展,但是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作为现代农业的显著特点在我国农业中却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反而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现状出发,从政府投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知识结构,现行制度安排,科技成果转化率,4个视角下分析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从而提出改变解决方法。
关键字 农业技术推广 ;问题 ;对策 引言:
作为世界贸易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之一,农业技术推广被多数国家政府用于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政策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技术推广体系,为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和产量的增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90年代初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冲击,许多地方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已名存实亡。
我国每年约有7 000 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约为30% ~40% , 与发达国家的70% ~80% 相差甚远。据调查, 目前, 农业科技成果中, 受农户欢迎并积极应用的“ 热型成果” 仅占成果总数的10%左右, 加上一定配套服务才能接受的“温型成果”约占40% ~60% , 另外, 约30% ~40% 的成果属于农户不感兴趣、不愿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冷型成果”。
(一)关于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
1.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不足 1.1.1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总量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总量不足。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总量(含政府投资和单位自己创收)在1996年之前增长很少,从1996年开始,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增长进入了一个比较快速的增长阶段。然而,事实上,1996年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增加部分的相当比例被用于人员经费的增长。按可比价计算,从1997年到1999年,农技推广总经费增长了57.3%,但同期人员经费却增长了64.7%,技术推广经费的增长部分被人员经费的增长所抵消。总之,财政支农资金中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比例在下降。
1.1.2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经费的相当部分未能用到技术推广活动中来。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体制为地方负责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与基本事业费,技术推广项目专项经费绝大多数来自省级与中央的投资(地市级的投资很少),仅有不到20%的县(据我们调查)每年会下拨一定的技术推广专项经费。由于许多县级财政较为困难,使得这种经费下拨往往出现截留现象,使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经费不能最终用到技术推广活动中来。即使最终到达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项目经费,由于技术推广人员的事业费等经费缺口较大,很大部分也被用作发放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或招待费等,用于培训与试验的经费很少,用于技术推广人员进修提高的更少。
1.1.3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项目多渠道,重复投资、效率低下的现象较为普遍。
虽然技术推广项目经费严重短缺,然而,也存在着项目重复立项,投资效率低下的情况。目前国家级技术推广项目主要来源是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等部委,各部委的技术推广项目自成体系,相互独立。这些部委在审批农业、林业、水利三部局推广项目的同时,自己也直接向省级对口部门或县乡政府下达推广项目,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内容的项目,两个名称,多头申报,重复投资的现象,不仅降低了投资的效率,同时也为项目经费分配中的腐败提供了可能。
1.2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1.2.1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
2000年末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数达到101万人,其中县乡两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部人员总数的54%。过多的非专业人员占用了较大比例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使得本来就紧张的技术推广投资更显不足。
1.2.2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存在着严重的知识老化问题
据调查,存在着为数不少的非农口毕业生或者无专业学历人员进修农广校等函授类院校外,据调查技术推广人员总数的2%。许多技术推广人员反映,他们现在已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因为他们已有很多年未参加过任何有关农业新技术的培训班了,因此,技术推广人员未能被及时培训也影响了农民对新技术的采用和技术推广机构存在的价值。
新的农业院校毕业生未能及时补充到技术推广队伍中来。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将近四分之一的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最年轻的技术推广人员是1996年以前分到这些县的农业院校毕业生。
1.3现行制度安排出现的一些问题
1.3.1 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人财物权由乡镇管理影响了技术推广活动的正常开展。
在近年来的行政单位体制改革过程中,涉及技术推广部门的改革是乡镇技术推广人员的人财物的管理权由县农业局下放到乡镇政府。这一改革原来的本意是摆脱乡镇技术推广人员经费不足,加强乡镇政府对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使其更好地做好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然而,随着这一改革措施的推行,下放到乡镇管理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由于其工资由乡镇负责,其日常工作也只好服从乡镇的指派,乡镇行政工作变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主要工作,技术推广工作成为乡镇技术推广人员的“服从中心工作(即行政工作)后的工作”。
1.3.2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着非农业技术推广的任务
截止2000年末,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实际在编人数为101万人。这其中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业机械和经营管理等专业。其承担的任务不仅包括技术推广,约一半左右的技术推广人员在从事行政执法、中介服务和经营创收等非技术推广工作。1.4科技成果转化率低。1.4.1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问题
1.4.1.1 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偏离市场需求。
1.4.1.2 在课题的审批环节上缺乏严密的技术经济论证程序, 在课题的鉴定验收环节流于形式而失去对课题真正评价的实际意义。
1.4.1.3多数农业科技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 只是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 并没有到达应用技术开发阶段和中试、示范推广转化阶段。
(二)农业推广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不足的解决方法
增加科技投入。①保证农技推广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按时如额发放,将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经费、培训费及设施设备更新纳入县财政全额预算。②实行公益性机构和经营性组织分离。③保证农技推广体系和人员学习指导等必要的经费支出。对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再教育活动。
尝试改革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体制,尽量减少由于许多县级财政较为困难,使得这种经费下拨往往出现截留现象,使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经费不能最终用到技术推广活动中来。
2.2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解决方法
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骨干作用,组建一批以自然条件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农牧合并后便于管理的区域农业综合技术推广站。积极组织农技人员参加师资班、骨干班和各种业务技能培训,使他们在服务中增长实践经验。2.3现行制度安排出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乡镇设立一个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站,该站由县农业局直接领导专门从事当地农业技术的推广。
该站建立长效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新形势下,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项目带动,进一步建立和实施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充分发挥各地的特色,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立强化管理制度,提高农技推广效能。为增强农技推广人员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农技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工作考核制度,动态管理和激励制度。2.4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解决方法
2.4.1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
在农业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时, 不但要听取科技人员、专家、管理人员的意见, 还要研究有关方针、政策, 广泛进行农村调查, 以保证农业科技成果适应农业生产实际需求
采用多种方式刺激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一方面, 除了实施政策倾斜, 想方设法改善农业贸易条件, 增加农业比较利益, 以提高农民使用农业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另一方面,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和改善农民采纳农业科技新成果的能力和条件。
协调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三者之间的关系,创建“三农”互利合作新模式在当前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的条件下, 可暂时设立相应的机构对“三农”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 同时加强彼此合作, 将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 共同为“科技兴农”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晓荣,徐健.现行科技体系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0).[2] 杨云川.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 2002,(04).[3] 高贵龙.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贵州农业科学, 2004,(05).[4]朱翠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形式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 刘春芳,王济民,周慧,梁辛.新形势下中国农业科技推广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09,(06).[6] 方新芬.论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与对策[J].科技信息, 2009,(01).[7] 周振兴,王卉卉.探索以农民为中心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方式[J].江苏农村经济, 2008,(11).[8] 冉龙彪.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理论与当代, 2007,(06)[9] 揭筱纹,程君凤.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优化探索[J].农村经济, 2009,(02).[10] 刘梅,王秀果,王雪梅,白雪艳,张玉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J].现代农业科学, 2008,(07).[11]王济民,刘春芳,申秋红,梁辛.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 2009,(02).[12] 于水,安开根.试析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01).[13] 宿华堂.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9,(05).[14]朱翠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形式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7,(2).[15]朱翠林,.浅析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