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小煤矿技术改造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加强小煤矿
技术改造管理工作的补充通知
各产煤市煤炭管理部门:
为促进全省小煤矿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我省从2007年开始陆续对具备条件的小煤矿实施技术改造(以下简称技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加强小煤矿技改工作管理,解决技改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全面推进小煤矿技改工作,经省煤管局、辽宁煤监局研究,现补充通知如下:
1.已经批复技改立项的小煤矿,必须在今年10月31日前报审技改设计;
经批准同意进行矿井合并或整合技改的小煤矿,在新采矿许可证下发后3个月内,必须报审技改设计;
新批复技改立项的矿井,必须在立项批复后3个月内报审技改设计。
凡在规定期限内未报审技改设计的小煤矿,由市级煤炭管理部门向省煤管局提出申请,撤销其技改立项批复。
2.已经批复技改设计的小煤矿,必须在今年10月31日前报审安全专篇;
新批复技改设计的小煤矿,必须在设计批复后3个月内报审安全专篇。
凡在规定期限内未报审安全专篇的小煤矿,由市级煤炭管理 1
部门向省煤管局提出申请,撤销其技改设计批复。
3.已经批复技改设计和安全专篇的小煤矿,必须在今年9月30日前向市级煤炭管理部门提出开工申请,并按要求组织矿井技改工程施工;
新批复技改设计和安全专篇的小煤矿,必须在2个月内向市级煤炭管理部门提出开工申请。确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开工的,由市级煤炭管理部门批准,方可延期开工。
对于停工进行技改设计和安全专篇修改审批的小煤矿,必须在修改安全专篇批复后1个月内,恢复技改工程施工。
凡在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开工申请的小煤矿,由市级煤炭管理部门分别向省煤管局和辽宁煤监局提出申请,撤销其技改设计和安全专篇批复。
4.小煤矿技改自开工备案起,必须在设计工期内完成所有技改工程,否则按放弃技改处理。确有特殊原因,不能按设计工期完成技改工程的煤矿,经申请由市级煤炭管理部门重新核定工期,批复后方可进行技改施工,批复文件要报省煤管局和辽宁煤监局备案。
5.已经通过矿井合并或整合技改审批程序的小煤矿,在取得采矿许可证等相关批准手续后方可开工建设。对已经批复技改开工、尚未取得新采矿许可证的小煤矿,暂停技改施工。
6.市级煤炭管理部门要对设计能力在3万吨及以下且没有申请技改立项的小煤矿,按照国办发[2006]82号文件要求,尽快
2拿出处理意见,并报省煤管局和辽宁煤监局备案。
请各产煤市煤炭管理部门认真按照上述要求逐矿复核,于11月10日前将矿井名单及处理意见分别报省煤管局、辽宁煤监局审批。
辽宁省煤炭工业管理局 辽宁煤矿安全监察局 二○一一年八月十二日 3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顶板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顶板管理工作的通知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煤炭工业管理局,各地(州、市)煤炭管理部门,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各国有重点煤矿企业:
近年来,一些煤矿企业对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技术研究不够,编制的作业规程不能有效指导现场作业,特别是支护设计缺乏科学性、针对性,矿井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薄弱,造成我区煤矿顶板事故频发,成为制约我区煤矿安全形势根本好转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加强煤矿顶板管理工作,减少顶板事故,实现我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提出以下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1、煤矿企业要进一步提高顶板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管理部门和职责,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实行专业化管理,切实抓好顶板管理工作。
2、煤矿矿长对顶板管理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要定期听取总工程师和分管副矿长及生产技术、安全管理机构的汇报,督促和检查顶板管理工作计划、规章制度、主要技术组织措施、资金等的落实情况,及时作出顶板管理工作的决策安排。
3、煤矿总工程师对顶板管理工作负技术责任。负责配备技术力量,确定岗位责任,积极使用新的科技成果,组织制定有效的采掘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编制顶板管理技术措施及资金计划。
4、生产副矿长对顶板管理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负责组织、健全机构和配备人员,落实顶板管理工作计划,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不断改进顶板管理工作。
5、煤矿生产技术部门是顶板管理的主要机构,负责顶板管理工作。地质测量部门,要加强采掘工作面的地质工作,摸清构造变化,进行地质预报。安全管理机构对顶板管理负现场安全监督管理责任,督促现场作业人员落实顶板管理的各项安全技术措施。
二、加强基础技术管理,强化技术研究
6、加强矿井地质工作。做好所开采(掘进)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观测研究、顶板分类及采掘地质说明书编制工作,为巷道支护设计编制提供可靠依据。遇到地质构造、煤(岩)特性发生变化等情况,要及时进行观测和调查,及时修改相关支护参数,防止因地质构造变化引发事故发生。
7、加强矿压观测。煤矿要明确管理机构、人员及工作职责,配备矿压观测仪器,认真做好采掘工作面动态矿压观测工作,及时收集分析有关数据,掌握采掘工作面顶板来压规律和应力分布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顶板管理措施,做好顶板来压预测预报,相关资料要存档备查。
8、建立顶板管理分析例会制度,形成技术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联系机制。煤矿应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安全、生产技术、地测等部门参加的顶板管理工作分析会,研究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的现状,分析顶板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强化和改善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的方法,特别是要不断研究和改进巷道支护方式。煤矿企业要积极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对矿井顶板管理现状进行会诊和评估,根据会诊评估意见,不断加强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提高安全技术管理水平。
9、高度重视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的编制、审核、学习、考核等工作,完善作业规程审批制度。矿井采、掘作业前,必须根据地测部门提供的地质资料编制采掘作业规程。采掘作业规程的编制应符合国家及自治区有关要求,作业规程中必须有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及支护设计等内容;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收尾、过老空区等要有专项措施;煤(岩)变松软、遇断层等地质条件发生变化,要及时改变支护方式,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组织人员学习,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采用炮采、炮掘作业时应根据煤岩特征,合理布置炮眼,控制装药量,避免造成围岩破碎引发冒顶事故。
10、采区设计、巷道布置应科学合理。在充分查清矿井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生产技术部门在井巷工程设计时,要避免在断层、节理破碎带、泥化夹层等地质构造软弱面附近和垂直应力的方向布置巷道,尽可能将巷道布置在压力不集中、稳定性较好的区域。
11、积极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加大顶板管理的投入和支护工艺的研究,推广先进的采掘支护技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探索符合本矿井实际的顶板管理新途径。鼓励矿井综采工作面端头支护和超前支护支架化。对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必须建立专职的冲击地压防治队伍,积极与有关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和实践经验,制定并落实有效的支护手段和防治措施,认真开展冲击地压的监测和综合防治工作。
12、加强采煤方法研究,找出适合本矿井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安全高效的工作面顶板支护形式和支护材料并不断改进。严格按照由里往外、自上而下的开采顺序进行作业,避免工作面形成“孤岛”及应力集中区。
13、煤矿应高度重视巷道支护方式的技术研究,强化巷道支护效果。结合本矿实际不断探索合理有效的巷道支护方式,确保巷道在使用期间的安全可靠。
14、做好大面积冒顶事故的防范工作。采后顶板未及时垮落、悬顶面积超过作业规程规定及开采坚硬顶板煤层的工作面,必须采取措施强制放顶,防止发生大面积冒顶事故。
三、强化现场管理
15、加强施工工序的管理。煤矿要强化采、掘工作面作业现场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采、掘队伍严格按照作业规程有关要求作业,各岗位职工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杜绝违章行为,保障工程质量和作业安全。
16、坚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强化现场安全检查和监督管理。要将巷道支护、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作为隐患排查的重要内容,认真排查泵站压力及采煤工作面、上下端头、两巷的液压支架(单体支柱)的初撑力是否符合规定,排查采煤工作面及巷道支护质量是否达标,排查矿压观测及顶板离层监测设备是否有效,排查掘进工作面临时支护是否符合作业规程规定、支护是否可靠等问题,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及时制定防范措施、整改方案,安排资金,明确整改责任人和监督责任人限期进行整改。
矿井要建立群查、群防、群治的顶板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顶板问题。
17、煤矿要严格落实井巷维修制度。维修井巷支护时,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措施,严防顶板冒落伤人、堵人。井巷维修和更换支护时,要随时检查顶帮及支护情况,先架好临时
支护,及时除掉顶帮活矸并架设永久支护。维修独头巷道时,必须由外向里逐架进行,严禁由里向外或分段同时整修。
四、强化质量管理
18、煤矿必须完善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采、掘工作面支护工程质量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严格执行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所有采、掘工作面支护质量必须实行每班检查验收。煤矿对区(队)定期检查,每周不少于1次;煤矿企业(集团)对所属矿井进行定期抽查,每月不少于1次。采掘工作面支护工程质量由矿井每月评定一次,记录备查。
19、巷道掘进前必须编制掘进作业规程,其中要有巷道支护设计内容,明确巷道永久支护、临时支护和超前支护方式、支护参数、施工工序及施工质量。对矿山压力显现较大、煤(岩)松软破碎的巷道必须采取喷浆、砌碹、锚杆加锚索配金属棚架(U型棚)等联合支护方式强化巷道支护,确保巷道支护强度。采取锚杆、锚索支护方式的,掘进作业规程中要明确顶板离层监测和支护质量管理内容,锚杆、锚索进行挂牌管理,标注施工人员、工程质量验收人员的姓名和锚杆、锚索的长度、施工时间等。对发生支护质量问题的,要逐级追究设计、审批、施工和验收人员的责任。
五、加强技术培训
20、加强采、掘班组长的培训,不断提高采、掘班组长对顶板事故风险的辨识能力。加强矿井采、掘班组长的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班组长对顶板情况、地质条件变化情况等难点问题认知能力,提高班组长的业务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提高班组长发现顶板隐患和解决顶板隐患的能力,确保在出现安全隐患时,能够正确判断,及时果断处理,避免顶板事故的发生。
21、加强顶板管理知识培训。煤矿要严格落实培训制度,认真安排培训计划,保证培训质量,定期组织培训。煤矿区队长、班组长、采掘工人的培训内容必须包括矿压观测及顶板管理基本知识,液压支架、单体液压支柱、铰接顶梁的结构和性能,有关操作规程、作业规程等。培训后,煤矿统一组织考试,培训记录及考试结果纳入档案,作为检查依据。
六、建立事故调查分析机制,严肃追究责任人责任
22、煤矿应建立事故分析会制度和防范措施落实制度。矿井发生顶板事故后,煤矿矿长应组织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区队长、班组长、当班职工等人员参加的事故分析会,从顶板技术管理、现场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认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关责任人责任落实情况,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在全矿通报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发生顶板事故的矿井在煤矿职工受到教育、防范措施得到落实后,方可恢复生产。煤矿应定期组织全矿职工学习各类顶板事故案例,让职工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掌握相应的防范措施,达到受教育的目的,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的将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七、强化监管监察,落实各项措施
23、各级煤炭管理部门要定期召开顶板管理的专题会议,分析本地区煤矿顶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要有计划地对各级煤矿安全监管人员、煤矿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顶板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排查隐患、分析隐患和处理隐患的能力。
24、各级煤炭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重视对煤矿企业采掘地质说明书、采掘作业规程、各工种操作规程等技术基础资料的检查,对不能指导煤矿安全作业或未按要求编制作业规程等技术资料的,应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督促煤矿企业限期整改、完善。
25、各级煤炭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强化对回采工作面及巷道顶板管理的现场检查,对回采工作面及巷道支护不符合支护设计、支护强度不够、巷道严重变形、未进行顶板监测和未做锚杆拉力试验的,要立即停止作业,督促煤矿企业按要求进行整改。
26、各级煤炭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强化煤矿安全监管、监察,督促煤矿落实国家及自治区有关顶板管理的各项规定和本通知的有关要求,对不执行和不落实的要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对发生事故的要按上限进行处罚。
请各地煤炭管理部门、煤矿企业将本通知转发各煤矿。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第三篇:煤矿技术改造论坛
煤矿技术改造论坛
第一节煤矿技术改造目的近几年来,我国煤炭工业在“放开搞活”和坚持“两条腿”走路,即重点发展国家统配煤矿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地方小煤矿的方针指引下,地方小煤矿得到了迅猛发展。当前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的产量已占我国煤炭总产量一半以上,这对于改善煤炭工业布局,缓和煤炭拱需矛盾,促进地方工农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发展地方小煤矿具有初期投资少,建井容易,成本底,出煤快的优点。但由于发展速度快,即在短时间内举办起几万个煤矿,致使有的小煤矿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地质情况不清,开采方法不合理,安全条件差,产量不稳定,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为了巩固和发展地方小煤矿,加强行业管理,统一规划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小煤矿的企业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加速技术改造,保障安全生产,预防事故发生,我国应加快对小煤矿生产技术改造的力度,以提高我国的工农业经济效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煤矿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也是强化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矿井技术改造的内容与要求
回顾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历史,即是一部生产矿井进行挖潜、革新、改造的历史。建国初期,“一五”期间,改造老矿一直没有间断过。至“五五”期间,对生产矿井进行挖潜、革新、改造的路子逐渐成熟,做法逐步完善。要扩大井田范围,增加储量,提高资源回收率,延长矿井寿命,靠老矿井边缘的煤田,原则上应划给老矿井开发;加强老矿井深部和边界外围的勘探,积极扩大煤炭资源,老区要复采;坚持煤层的开采程序和厚薄比例,不准采厚丢薄,吃肥丢瘦;改进采煤方法,坚持清扫浮层,增加储量等。并明确提出矿井挖潜的主攻方向是“三提高”,即提高单产、单进和资源回收率。“六五”期末,全国煤炭产量达8.2亿吨,五年内净增2亿吨,这样的发展速度在煤炭工业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么谈产量所以迅速增长,主要是靠老井挖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了发展采掘机械化的方针。全国统配煤矿机采产量已占总产量的44.71%,机械化推动了采煤工艺的改革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进一步改变了煤炭工业的面貌。其次是发展地方煤矿,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放开搞活”和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积极扶持地方煤炭发展,使地方煤炭产量由1980年占全国总产量的44.5%上升到50%。再次是基本建设完成新增生产能力8000万吨。纵观煤炭工业改造的方针,是发展煤炭工业必须遵循的知道方针。
近几年在“合理布局、择优选点、严格标准、提高效益”的原则指导下,我国制定了适合小煤矿特点的技术政策,分期分批地对小煤矿进行了技术改造,计改革采煤方法,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完善各种生产系统,提高矿井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和综合利用等,使经过改造的矿井变成“长寿”、优质、稳产的正规矿井,从而保证煤炭产量长期稳定地增长。
历史经验证明,加速煤炭工业的发展,一是靠新建矿井,二是靠现有生产矿井的技术改造,建设新矿井,从战略观点、长远规划来讲,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国家乃至全世界近两年的金融**,致使投资不足、煤炭短缺的情况下,后者尤为重要。矿井技术改造,可充分利用现有的矿井井巷工程、土建工程和技术装备,利用现有的场地、公路、供水和供电线路等,国家只给予少量投资,改造矿井的薄弱环节,完善各种生产系统,即可在二、三年内较大幅度地提高煤炭产量和经济效益。
事实证明,从过去全国少部分小煤矿的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技术改造
对煤炭资源的加速开发和提高经济效益都有重要作用,这是一条多快好省发展煤炭生产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新的技术革命,煤炭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场挑战。国外新技术的发展必然对煤炭工业有深刻的影响,国内其他行业的发展也影响煤炭工业。煤炭工业为迎接新的技术革命,必须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这个新的转变,必须研究新材料在煤矿的应用;推广用微电子技术和建立煤矿数据通讯网络;必须研究煤基液体燃料的应用。我们要充分注意和运用世界新的技术革新成果,把煤炭工业建设得更好,为“四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小煤矿来说,技术改造更为迫切。技术改造就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煤炭工业的落实后面貌,实现五个转变:从以手工作业为主转变为机械化生产为主;从不能控制重恶性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转变为基本能控制;从单一生产原煤转变为多品种生产;从单一经营转变为多种经营;从煤矿的落后储装运系统和单一的铁路运输方式转变为先进的储装运系统和多种运输方式,达到小煤矿的发展比较持续稳定,生产建设比较安全,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目的,实现煤炭工业的现代化。因此,矿井进行技术改造是历史的使命,是现代化的要求。
矿井技术改造既不能盲目贪大求洋,生搬硬套现代化大型矿井的技术改造经验,也不能沿用过去的守旧落后的土打土闹经验,而必须是在适合矿情和管理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选用较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技术,通过配套、补套,进行系统改造,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使之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高的发展速度和较大的经济效益。
小煤矿矿井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调整好采掘关系,实现采掘平衡,使“三个煤量”达到煤炭部部颁标准;改革采煤方法,推行正规循环作业;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作业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有计划地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逐步提高机械化程度;要按煤炭部颁布的文明生产标准,加强挂历,发动群众大搞综合治理,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建设文明生产矿井。
进行技术改造的矿井应具备下述条件:
1.地质资源清楚,储量可靠,有经过审批的地质报告。地质储量是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储量不可靠就不能盲目改造,不能搞“无米之炊”。
2.对煤层极不稳定、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很复杂的矿井,要经过边采掘边逐步摸清情况后,方可进行改造。
3.矿井改造后生产能力具有一定稳定产期和服务年限。
4.有销售市场。
第三节矿井技术改造的基本途径和注意的问题
小煤矿矿井技术改造的基本途经有以下五个方面:
1.矿井生产合理集中。即是要改变矿井开拓和生产分散的状况,实行矿井、水平、采区、工作面和地面生产系统的合理集中。
2.合理开发煤炭。煤炭的合理开发是我国的重量技术政策,也是技术改造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它对于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煤质和降低掘进率有着重要意义。合理开发煤炭包括:采用合理的开采程序;厚薄煤层开采比例搭配得当,不吃肥丢瘦;优次质煤分采运,分装分储;煤炭与其他矿物综合开发利用。
3.改革采煤方法,提高采煤机械化程度。改革采煤方法是矿井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改革落后的采煤方法,采用正规采煤法,以达到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煤炭损失少,安全条件好,利于机械化生产的目的。
4.改善生产环节,更新技术装备,推广先进经验。
5.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
小煤矿在技术改造中,首先要做到“五消灭”,即消灭明火明电照明、明火明电放炮、独眼
井、自然通风和不防爆的机电设备;其次要抓“五防两改”,即防瓦斯、防粉尘、防灭火、防治水和设备防爆,改善通风系统和救护手段。
矿井技术改造应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与矿井延深或改扩建相结合。此外海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关系。矿井技术改造要着眼于宏观经济,不仅要考虑本企业、本部门、本地区的经济效益,更应从社会经济效益的大局出发,确保重点。也就是说,要根据矿井资源条件,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按照产出收入形成综合经济效益的大小权衡和确定技术改造的重点。为保证重点煤矿、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应坚持“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全面改造、综合治理”的原则,在人、财、物的安排上,要优先保证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从规划、设计、审查项目到工程施工等各个程序都要搞好同步、配套改造,不但要做到开采工艺上合理,矿井集中生产,提高矿井综合能力和机械化程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设备维修质量,更新设备,搞好自身的节能,而且因为必须搞好煤矿配套工程,包括供电、供排水、铁路运、地面储装、通讯、公路交通以及生活设施等各个环节的改造,为发挥技术改造矿井的综合能力创造条件。
在资金上的安排,应按技术改造内容的需要,以形成综合能力的要求给予保证,保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做到一次投资,一次见效。在工程施工上,即承包合同制,包建设、包资金、包建设工期、包投资效益。
2.正确处理安全和生产的关系。我国煤矿长期以来安全情况不好,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是煤矿技术装备水平低,缺乏科学的安全手段。因此,提高煤矿安全技术装备水平,实行科学治理,是技术改造忠一项非常重要任务,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措施。在矿井技术改造中,应把一切能够采用的技术装备都用上,如瓦斯监测仪、配备自救器、观测顶板动态仪等,从根本上改变煤矿安全技术面貌。在矿井技术改造工程设计中,必须包括安全系统的工程,并在资金上给予优先保证。
3.正确处理质量和产量的关系。在贯彻开发与节能并重,以节能为主的能源政策时,煤炭的洗选加工是煤炭生产的重要环节,只有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才能改善煤炭质量,增加产品品种,节约社会能源减少无效运输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所以,在矿井技术改造中,要积极发展煤炭的加工利用,变低质量为高质量,变单一产品为多种产品,变单一经营为多种经营,提高矿井的经济效益。
第四节矿井技术改造方案的选择
矿井技术改造是立足于本矿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针对影响矿井生产能力提高的薄弱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因此在确定矿井技术改造方案前,应首先调查矿井现状,即了解和分析矿井储量及其分布,矿井开拓和开采方法,运输、提升、通风、排水、供电、压气、充填和安全等生产系统的能力,产销经营,工人技术操作和管理人员水平等各方面现状,从而查明制约矿井生产能力、影响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主要环节,提出技术改造方案。
检查上述的主要环节,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要求对每个系统每个环节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其生产能力,核定出矿井综合生产能力。目前查定矿井生产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环节生产能力综合查定法,一种是区域生产能力综合查定法。环节生产能力综合查定法是易于排渣,方法简便,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缺点是由于各环节生产能力不均衡,造成查定的综合能力出入较大。区域生产能力综合查定法,考虑各区域环节生产能力分布不均衡的因素,便于找出薄弱环节,但要求细致不能漏项,因而使用不变。如果采用统筹法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这种方法是适宜的。具体的做法是将各生产系统和系统内的各生产环节进行排队,分析和确定其生产能力,分析系统之间互相制约、影响生产能力提高的症结所在。根据各系统和各环节的生产能力,找出可以相互允许通过的较大生产能力的某个系统的最大生产能力。这个生产能力是指制约矿井
生产能力的某个系统的最大生产能力,或是经过改造后系统的最大生产能力,是现有系统和环节能够通过的较大生产能力,以此查定矿井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排查核定可以发现影响矿井生产能力提高的薄弱环节,如果这个环节通过改造,可以大幅度提高矿井生产能力,或者可以将被其束缚下的其它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解放出来,则这个环节就是需要改造的项目,就是挖潜改造。如果矿井生产系统的能力经过多次挖潜改造已达饱和状态,继续改造挖潜的经济效益已经很小,或改造的项目已不是单项,而是频及多项配套的,此时应将项目列入矿井改建或扩建技术改造。从矿井整体布局的改造去考虑,根据多数矿井,技术改造的经验,由于受水平储量的限制,矿井改扩建应与矿井水平延深结合起来,使技术改造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单项工程的改造、矿井改扩建、矿井延深改造等这些技术改造项目的确定,不仅决定于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取决于改造资金的数额,所以应权衡投资的可能性和获得的经济效益再做最后的决策。
进行矿井技术改造应先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即根据矿井现状说明矿井技术改造的必要性,提出可行的改造方案和施工方法,预计投资额和经济收益。可行性研究报告是论证矿井技术改造的必要文件,它能使有关人员全面地了解矿井技术面貌,提出技术改造方案的优劣及其经济效益,供领导进行决策。在此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在着手进行技术改造方案设计。技术改造方案主要内容为:说明方案设计的依据,提出可行的方案,进行方案比较并确定选择的方案,提出施工图纸、设备清册、总概算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技术改造方案设计。
方案比较是指对技术改造个项目提出的可行性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比较。技术比较是对提出的几个可行方案从技术上论证其优劣,如改造项目中巷道工程量的大小,施工和维护的难易程度,施工速度和施工工期长短,施工费用的多寡;各生产系统运行的经济合理性,占用设备的多少,购设备费用的多少,设备利用率的高低,维修和操作人员的多少,开采强度和生产能力的高低,要求操作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高低;获得煤量和煤炭损失的大小;土建工程、施工工期、施工费和需要设备的多少;安全可靠性等。经济比较是对提出的几个可行方案,从经济上具体计算各方案所需费用,找出各方案间费用的差额或百分比。经上述比较,在权衡改造方案在满足技术、经济、安全三者的要求下,最后选出最佳方案作为改造方案。
经济部分是计算改造项目投资总概算和预计经济收益。在选行这部分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点,改造项目投资可能来自维简费、上级拨款,也可能来自贷款。前者在计算费用时,可用各项费用累加总算的方法,后者不但要算出总投资,而且要算出贷款偿还期,每年还本及支护的利息,这种算法更清楚地说明改造投资的经济效益;第二点,论证改造的经济效益时,不仅要考虑本矿的收益,而且要考虑社会经济效益。
这样,通过方案比较及审查经济效益,就可确定改造项目,使矿井技术改造达到上项目、见效快、收效益的目的。那种不加选择平滩投资,不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论证就盲目进行所谓的技术改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第五节扩大矿井煤炭储量
一、利用钻探扩大地质储量
目前在自愿勘探中,地面钻探仍为主要手段,但在复杂煤田地质条件下,地面勘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我国南方煤田,几乎都存在着煤田规模小、原始成煤条件差、地质构造及煤层条件复杂等特点。煤层由于受构造影响,常常发生紧密褶皱,有的使煤层逆转、断重和短失等现象,有的煤层呈透镜状、藕节状等不规则形状,煤层厚度变化范围极大。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求以钻探为主的勘探手段完全高清地质构造是非常困难的,因而造成地质报告提交的资料与井下实际开采地质情况有很大出入也是常见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矿井地质工作,结合生产所揭露的地质现象,对照地质资料进行修改补充,并进一步扩大勘探范围,以起取得更加真实的地质资料,从而
扩大矿井地质储量。
二、利用地层寻找煤柱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前人开采煤炭时常遗留大量煤柱,这些煤柱是矿井复采的主要对象。因此,寻找煤柱是延长复采矿井服务年限的主要措施。
三、开采高灰分复煤层扩大井田储量
含有多层夹矸的复煤层,不但给采煤带来困难,而且使煤炭的外在灰分增高,降低其开采和工业利用价值。因此,探求高灰分复煤层的开采和提高煤质的途径,对扩大井田储量、打开煤炭销路、搞活企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高灰分复煤层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降低灰分:
1.加强矿井地质编录煤层煤样化验工作,因地制宜布置小分层断壁工作面。
2.改革回采工艺,控制夹石混入煤中。为减少放炮后矸石混入煤中,工作面采用手镐落煤,SGW-40型刮板输送机运煤,戴帽木点支护,密集切顶全部冒落法管理顶板。
3.严格质量管理,实行“三拣”制度,规定采煤工作面拣矸、装车拣矸和出井拣矸;掘进工 作面实行煤矸分掘分运;明确奖惩制度;加强煤质检验,有生产技术科和供销科随时检查,不合格者经筛选合格后再给予销售。
四、复采丢弃煤层扩大煤炭储量
由于受地质勘探程度低的影响,对井田内煤层赋存条件了解不清,或开采技术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开采赋存条件复杂的煤层,所以丢弃个别煤层。当具备开采条件后,应当及时开采这些煤层,以扩大井田储量,延长矿井寿命,提高回采率和经济效益。
五、提高水体下开采上限,回收煤炭资源
煤层赋存在水体下,一般都在设计中规定开采上限作为井田上部开采边界。该上限是合计部门根据地质资料,参考了邻近矿井实际开采经验,并加上较大的安全系数后确定的。根据该开采上限保留了较大的隔水煤柱。矿井投资以后,应根据生产情况,按照观测煤层冒落和产生裂隙带的资料,再进行实事求是的修正。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解放出多留的煤柱,一提高回收率。
六、进行建筑物下采煤解放呆滞煤量
采动区新建筑物,在合理选择建筑物形式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基层滑动层、水平滑动层、变形缝等柔性措施和基础圈梁、钢筋混凝土柱、墙壁圈梁等刚性措施,可有效提高建筑物抗地表变形能力。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是采动区新建筑物较为合理的抗变形建筑物结构体系。要是相应在井下采取一定的开采技术措施,如采用充填法、协调开采和条带开采等方法,以减缓岩层移动和地表变形,技术经济效益会更好。
第六节改革采煤方法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库款管理工作的通知范文
【发布单位】财政部 【发布文号】财办[2017]12号 【发布日期】2017-02-04 【生效日期】2017-02-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财政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库款管理工作的通知
财办[2017]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库款管理,保持合理库款规模,有效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效益,根据《预算法》、《国务院关于编制2017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国发〔2016〕66号),以及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库款管理
(一)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完善预算编制与存量资金挂钩机制,对于存量资金较多的单位或项目,要相应压减下年预算规模。改进项目库管理,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审论证,提高入库项目质量,促使预算一经下达能够立即执行。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逐步取消一般公共预算中以收定支的事项。逐步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优化中期财政规划编制方法,提高规划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切实发挥好规划对预算编制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二)继续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尽可能提高转移支付资金提前下达比例,按时下达本级人大批准的转移支付预算,为下级财政预算执行创造良好条件。切实加强预算执行跟踪分析,对执行进度较慢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采取收回资金、调整用途等方式,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资金支持的领域。
(三)进一步加强资金调度与国库现金管理。财政部将进一步健全转移支付资金调度与库款规模挂钩机制,对月度库款考核排名前6位和后6位的地区,下个月将调整转移支付资金调度的进度安排,分别加快或减缓调度序时进度3-5个百分点的转移支付资金。省级财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研究建立本地区的转移支付资金调度与库款规模挂钩机制。省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规定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国库现金管理操作工具为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期限在1年以内;对于各地区已实施的不符合规定的国库现金管理操作以及超过1年以上期限的国库现金管理定期存款,要积极稳妥清理规范。要加强库款管理与现金管理的统筹,当月一般公共预算累计支出进度未达到序时进度98%的地区,下个月不得开展国库现金管理操作。
(四)及时清理盘活结转结余资金。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结余资金以及结转两年以上资金收回财政统筹使用的规定,可参照结转两年以上资金的做法,将结转两年以内的资金由财政收回统筹使用。各级财政部门编制预算调入后的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规模,原则上不超过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的5%;预算周转金的规模,要根据支付需要合理确定。
(五)规范地方政府债券管理。省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债券发行与库款管理的统筹协调,制定债券发行计划时,要综合考虑债务到期情况和库款规模,合理确定债券发行时间和节奏。各级财政部门要提前做好存量债务置换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已入库的置换债券资金,原则上要在1个月内完成置换,减少资金留存国库时间。各级财政部门可在库款较高月份先通过库款垫付拟置换的债务,债券发行后及时将资金回补国库。
二、继续实行地方库款考核通报机制,强化考核督导
(一)继续实行考核通报机制。财政部将继续按月对地方库款情况进行考核,并进一步加大通报力度。地方库款余额同比增幅过高的月份,财政部将在全国范围内通报当月库款考核情况;其他情况下,按月分地区通报。全国通报中排名后6位的地区,必须在1个月内以省级财政部门正式文件形式向财政部(国库司、预算司)提交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材料。
(二)严格考核信息报送时间。地方库款考核办法,参照《2016年地方财政库款考核排名办法》有关规定执行,省级财政部门要根据上月库款数据按月填报《地方财政库款考核情况表》,于每月7日前(法定节假日相应顺延),随库款月报一并报送财政部(国库司)。因地方财政部门自身原因延迟报送考核信息的,财政部将扣减当期考核综合得分1分。
(三)规范考核数据信息报送。省级财政部门要强化《地方财政库款考核情况表》信息的规范性、准确性和严肃性。对于报送数据出现较大差错的地区,财政部将相应扣减当期考核综合得分。其中,对于财政部审查发现的影响考核排名的数据差错,每项扣1分。
三、完善地方库款月报机制,提高信息质量
(一)扎实做好库款月报编报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2017年地方财政库款月报编制说明》(附件1)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库款月报的编报工作。省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期限报送库款月报,并切实履行本地区库款月报数据信息审核职责,提高报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二)切实加强库款统计分析。省级财政部门要注重加强库款统计分析,重点加强库款余额变动情况、库款余额相对水平和库款保障水平变动情况、置换债券置换情况、运用库款垫付拟发债券和资金回补情况、国库现金管理操作和到期情况、库款分布和层级占比变动情况等方面的分析,要突出趋势性分析和影响库款变动因素的分析。各月份的分析重点可结合实际确定,但库款余额同比增幅超过15%的,省级财政部门必须在上报的分析材料中分析说明库款增加的原因。
(三)强化库款运行情况监测督导。各级财政部门要结合库款月报等信息,加强对本地区库款运行情况的监测和库款管理相关工作督导。省级财政部门在库款同比增幅较高的月份,要及时督促预算执行进度偏慢的本级预算单位和下级财政部门,切实加快支出进度。省级财政部门对于库款规模过高的市县,要及时督促其采取综合性措施,合理压降库款规模;对于库款规模过低的市县,要加快转移支付资金调度,并指导市县财政部门统筹转移支付和自有财力,合理调度库款,防范潜在的支付风险。
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本通知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细化任务分工,逐项对照落实,扎实有效推进库款管理工作。省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下级财政部门的工作指导和管理督导,确保层层压实责任。财政内部预算管理、国库管理、部门预算管理、债务管理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各司其责、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库款管理各项相关工作,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服务宏观调控和稳增长工作大局。
附件:
1.2017年地方财政库款月报编制说明
http://gks.mof.gov.cn/zhengfuxinxi/guizhangzhidu/201702/P020***9847359.doc
2.地方财政国库库款情况月报(样表)
http://gks.mof.gov.cn/zhengfuxinxi/guizhangzhidu/201702/P020***0115814.xlsx
财政部
2017年2月4日
(联系人及电话:国库司总会计一处 欧阳灿 68552250 预算司综合处 刘士义 68551459)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1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精神以及。。重要讲话精神,增强新区干部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加强新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推动新区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促使干部作风明显改善,纪律进一步增强,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彻底解决慢、懒、庸现象,现将进一步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干部素质,强化队伍建设。市委、市政府对三年大会战提出“一年一大变,三年大变样”的要求,需要新区干部保持求快、求质、求新的态度去应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工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强化工作效率。一是要抓思想教育。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员先进性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把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结合起来,树立干部讲奉献、讲纪律、讲正气,从思想上强化干部为人民服务意识,在部门内形成一种团结、严谨、廉洁、进取的工作作风。二是要抓制度管理。要求新区干部发挥团队智慧,形成一整套科学、严格、规范的程序和制度,包括考勤制度、办公制度、奖励制度、惩罚制度等,用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干部的行为。三是要抓学习任务。通过星期六干部学院这一平台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习来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增强个人素质,加快工作效率。
二、强化督查机制,严格落实责任。督促检查是发现问题的主要手段,是促进执行力的有效措施。再好的政策、制度、操作方法,如果没有严格的责任制,也难以起到应有的规范和约束作用。落实责任制,是保证政令畅通的重要保证。一是形成督促检查机制。要以查摆问题,促进整改为目标,明确督查的任务和目标,创新检查方法,突出检查实效,坚持把集中检查与重点抽查、上级检查与自我检查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督查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二是要明确各部门职责。要从制度上明确规定各部门职责,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真正做到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具体的责任人,谁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防止出现推诿扯皮现象,从而影响工作进度;三是制定工作限时落实机制。对领导交办的事项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落实,没有规定落实时间的要在一个星期内着手落实,部门负责人负有工作进度的督查责任。四是形成督查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哪些环节还可以做的更好,哪些环节值得其他工作借鉴的好经验都要具体分析,促进整改。
三、强化服从意识,坚决执行任务。新区对机关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坚决贯彻新区党工委战略决策,离开了这一点,新区战略决策的不到落实,就不可能有战斗力,就不可能完成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强化新区团队的战斗力就必须提高新区干部的服从意识。从总体上看,新区干部的政治水平、思想观念、组织纪律的主流是好的,但不可否认干部队伍中也存在着纪律性不强,作风不过硬的问题。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通过思想教育进一步加强机关干部的组织纪律观念,提高机关干部自觉执行政策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机关干部严格遵守新区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二是加强纪律学习。往往政策任务得不到落实,都是由于干部纪律废弛,少数干部自行其是,新区党工委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严格维护新区纪律,加强纪律性,彻底解决新区散漫,政令不通的现象。三是加强法律学习。强化干部服从意识不光要加强纪律学习,还要加强法制观念。坚决执行上级要求不光组织原则和纪律要求,也是因为它具有法律效力。不执行和变通执行上级要求都是挑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权威的表现,是有法不依的行为,要通过增强干部的法制意识来提高干部执行上级政令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