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范文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西省建设厅、陕西煤矿安全监察局、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
来源:陕发改能源〔2006〕1030号 作者:陕西省建设厅 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陕 日期:06-09-30 各市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煤矿安全监察分局,省监狱管理局、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省投资集团公司: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文件精神,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程序,保障煤矿建设和生产安全,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加强煤炭地质勘查管理
煤炭地质勘查要坚持煤炭、煤层气资源综合勘查、评价和储量认定原则,加快推进采煤采气一体化。煤炭探矿权设置要严格遵循批准的矿区总体规划和矿权设置方案,矿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查要征求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意见,矿权设置方案的编制和审查要征求同级发展改革主管部门意见。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地质勘查单位承担,并严格执行有关勘查规范。对地质勘探达不到规范要求的煤矿建设项目,项目法人单位不得委托设计单位开展项目初步设计,设计单位也不得接受委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得通过开发利用方案审查。
二、严格煤矿建设项目核准
煤矿建设项目(新建、改扩建)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规范其前期工作及核准程序。经国家或省级发展改革委批准的矿区总体规划是矿区内各煤炭单项工程开发建设的基本依据。煤矿建设项目申请报告由项目法人单位委托有资质的咨询设计单位编制,其中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项目申请报告应由甲级资质单位编制,由省级发展改革委核准的项目申请报告应由乙级以上资质单位编制。项目申请报告须附以下材料,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划定的矿区(井田)范围、项目用地预审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的批复文件,环保主管部门对环境保护和水保主管部门对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意见,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项目安全预评价的备案,以及项目供水、供电意见和银行贷款协议等。
煤矿建设项目申请报告由项目所在市发展改革委或省级计划单列的企业报省发展改革委,其中国家规划矿区的煤矿建设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委初审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国家规划矿区以外的煤矿建设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委核准。国家核准煤炭规划矿区主要包括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划定的矿区和我省具有开发潜力的矿区。国家核准规划矿区目录附后。项目核准的主要条件为项目申请报告及其附件齐全并符合有关规定,符合矿区总体规划、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煤矿建设规范要求等。
煤矿建设项目核准的建设规模和开拓布署等主要内容在初步设计、建设施工阶段发生重大变化调整的,项目法人单位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向原项目核准、审批部门报告。由原项目核准、审批部门根据项目调整的具体情况,出具书面意见或要求其重新办理核准、审批手续。
煤矿建设项目实行国家、省两级发展改革委核准制,其它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越权核准煤矿项目。煤矿建设项目要按照批准的建设规模进行设计和建设,严禁“批小建大”。煤矿建设项目移交生产后原则上三年内不得申请改扩建,也不能通过生产能力核定扩大规模。
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项目的核准按照国办发(2006)47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执行。
三、严把设计质量关
煤矿建设项目业主根据核准的煤矿建设规模,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同一设计单位承担初步设计与安全设施设计。项目核准批复文件、评审备案的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和安全预评价报告是矿井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的重要依据。安全设施设计按有关规定报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批准,煤矿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煤矿安全设施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煤矿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报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煤炭局等部门审查批准。
四、实行项目开工备案
煤矿建设项目开工前,项目法人单位将项目核准、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批复文件,采矿许可证,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资质证,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中标文件,工程质量监督手续,保证安全施工的措施,以及开工日期等,向省发展改革委、煤炭局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告知备案,有关部门应出具备案回执。
五、规范竣工验收程序
项目建成联合试运转结束后,项目法人单位申请安全、环保、消防等专项验收,专项验收合格后申请项目竣工验收。国家规划矿区内项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验收,国家规划矿区外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煤炭局组织验收。竣工验收通过后,方可办理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正式投入生产。
六、明确安全监管责任
项目法人单位、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建设工程施工安全,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
项目法人单位对煤矿建设施工安全负相应的管理责任。项目法人单位要为施工单位提供必要的施工安全条件和有关技术资料,加强施工过程安全监督管理,协助施工单位做好高瓦斯、突出矿井瓦斯抽采与安全监测监控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安全问题,向省级发展改革委、煤炭局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每月报送工程进展情况,对施工期间发生的安全事故应按规定及时上报项目所在地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机构,事故在项目法人单位统计上报。
施工单位对煤矿建设施工负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安全安生产责任制和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安全投入,对建设工程进行定期和专项安全检查,并作好安全检查记录。煤矿施工现场应配齐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配备施工技术装备和安全防护设施。在高瓦斯、瓦斯突出矿井井巷施工过程中,要采取瓦斯抽采和安全监测监控等有效措施,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不得转包工程和挂靠施工资质。
工程监理单位对煤矿安全施工承担监理责任。工程监理单位应根据煤矿建设特点配备相应的监理人员,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节严重的,应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项目法人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不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及时向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报告。
省市发展改革委、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把煤矿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纳入日常监督检查范围,对违规煤矿建设项目按规定进行处罚。
七、规范招投标和严格各类资质管理
项目法人单位要按规定招标确定施工和监理单位,并减少招标工程标段。招标文件应按规定单独列出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项目清单。参与投标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必须具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资质证书,施工单位必须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省市发展改革委和煤炭局将严格按照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规定,加强对煤矿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从事煤炭行业的地质勘查、评审、咨询、设计、施工、监理、安全评价等单位的资质管理。
附件:
1、煤炭建设项目审核程序流程图(略)
2、国家核准煤炭规划矿区目录(2006年本)(略)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陕西省建设厅 陕西煤矿安全监察局 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二○○六年九月三十日
第二篇:煤矿建设项目
一、项目核准的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19号)等
二、项目核准程序和相关条件
(一)根据《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企业投资建设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矿项目应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其余一般煤矿项目应报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二)煤矿项目申请报告应由具备相应工程咨询资格的机构编制,其中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项目,其项目申请报告应由具备甲级工程咨询资格的机构编制。
(三)煤矿项目申请报告经项目所在地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初审并提出意见,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项目申请报告(省级政府规定具有投资管理职能的经委、经贸委应与发展改革委联合报送)。
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和中央管理企业可直接向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提交煤矿项目申请报告,提交时要附上项目所在地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的意见。
(四)项目申报单位报送煤矿项目申请报告时,需按照有关规定附送以下文件:
1、煤井田储量1亿吨(含)以上,其中焦煤井田储量5000万吨(含)以上,由国土资源部出具划定矿区范围批复;其余由国土资源部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出具划定矿区范围批复(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权限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
2、国土资源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或土地管理部分核发的土地使用证(国土资源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
3、省级以上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选址意见书(建设部、国家计委《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
4、国家规划矿区内年产150万吨及以上的煤炭开发项目由环境保护部出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国家规划矿区内年产150万吨以下的煤炭开发项目由环境保护部委托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出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环境保护部2009年第7号公告);
5、征占地面积在五十公顷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在五十万立方米以上的开发建设项目或者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由水利部出具水土保持意见;其余煤矿项目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水土保持意见(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第七条规定);
6、流域管理机构出具的项目取水意见(国务院第460号令《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
7、县级以上供电公司出具的供电协议;
8、煤炭产品销售协议;
9、银行出具的贷款承诺函、企业自有资金承诺函(证明材料)、投资协议等;
10、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五)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受理核准申请后,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对项目申请报告进行评估。
(六)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项目核准前,对项目安全事项征求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意见。
(七)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从以下方面对煤矿项目进行审查:
1、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2、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3、是否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4、是否符合煤炭工业发展规划;
5、矿区总体规划是否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
6、国家能源局是否已出具同意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函;
7、国家安监总局是否出具安全意见;
8、项目环保、水保、用地、用水、建设选址等方面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9、项目法人或投资方是否符合市场准入条件并具备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能力;
10、项目设计单位是否符合有关资质规定;
11、项目周边用水、用电、交通等条件是否具备,产品目标市场是否明确等。
(八)项目核准文件有效期为2年,自发布之日起计算。项目在核准文件有效期内未开工建设的,应按有关规定申请延期。
(九)已经核准的项目,如需对项目核准文件所规定的内容进行调整,项目单位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项目调整的具体情况,出具书面确认意见或要求其重新办理核准手续。
(十)煤矿项目开工情况需抄报报国家能源局,建设过程中应定期报告工程进展情况。项目建成后,需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竣工验收后,方可投入生产。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顶板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顶板管理工作的通知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煤炭工业管理局,各地(州、市)煤炭管理部门,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各国有重点煤矿企业:
近年来,一些煤矿企业对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技术研究不够,编制的作业规程不能有效指导现场作业,特别是支护设计缺乏科学性、针对性,矿井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薄弱,造成我区煤矿顶板事故频发,成为制约我区煤矿安全形势根本好转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加强煤矿顶板管理工作,减少顶板事故,实现我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提出以下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1、煤矿企业要进一步提高顶板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管理部门和职责,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实行专业化管理,切实抓好顶板管理工作。
2、煤矿矿长对顶板管理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要定期听取总工程师和分管副矿长及生产技术、安全管理机构的汇报,督促和检查顶板管理工作计划、规章制度、主要技术组织措施、资金等的落实情况,及时作出顶板管理工作的决策安排。
3、煤矿总工程师对顶板管理工作负技术责任。负责配备技术力量,确定岗位责任,积极使用新的科技成果,组织制定有效的采掘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编制顶板管理技术措施及资金计划。
4、生产副矿长对顶板管理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负责组织、健全机构和配备人员,落实顶板管理工作计划,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不断改进顶板管理工作。
5、煤矿生产技术部门是顶板管理的主要机构,负责顶板管理工作。地质测量部门,要加强采掘工作面的地质工作,摸清构造变化,进行地质预报。安全管理机构对顶板管理负现场安全监督管理责任,督促现场作业人员落实顶板管理的各项安全技术措施。
二、加强基础技术管理,强化技术研究
6、加强矿井地质工作。做好所开采(掘进)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观测研究、顶板分类及采掘地质说明书编制工作,为巷道支护设计编制提供可靠依据。遇到地质构造、煤(岩)特性发生变化等情况,要及时进行观测和调查,及时修改相关支护参数,防止因地质构造变化引发事故发生。
7、加强矿压观测。煤矿要明确管理机构、人员及工作职责,配备矿压观测仪器,认真做好采掘工作面动态矿压观测工作,及时收集分析有关数据,掌握采掘工作面顶板来压规律和应力分布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顶板管理措施,做好顶板来压预测预报,相关资料要存档备查。
8、建立顶板管理分析例会制度,形成技术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联系机制。煤矿应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安全、生产技术、地测等部门参加的顶板管理工作分析会,研究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的现状,分析顶板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强化和改善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的方法,特别是要不断研究和改进巷道支护方式。煤矿企业要积极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对矿井顶板管理现状进行会诊和评估,根据会诊评估意见,不断加强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提高安全技术管理水平。
9、高度重视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的编制、审核、学习、考核等工作,完善作业规程审批制度。矿井采、掘作业前,必须根据地测部门提供的地质资料编制采掘作业规程。采掘作业规程的编制应符合国家及自治区有关要求,作业规程中必须有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及支护设计等内容;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收尾、过老空区等要有专项措施;煤(岩)变松软、遇断层等地质条件发生变化,要及时改变支护方式,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组织人员学习,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采用炮采、炮掘作业时应根据煤岩特征,合理布置炮眼,控制装药量,避免造成围岩破碎引发冒顶事故。
10、采区设计、巷道布置应科学合理。在充分查清矿井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生产技术部门在井巷工程设计时,要避免在断层、节理破碎带、泥化夹层等地质构造软弱面附近和垂直应力的方向布置巷道,尽可能将巷道布置在压力不集中、稳定性较好的区域。
11、积极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加大顶板管理的投入和支护工艺的研究,推广先进的采掘支护技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探索符合本矿井实际的顶板管理新途径。鼓励矿井综采工作面端头支护和超前支护支架化。对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必须建立专职的冲击地压防治队伍,积极与有关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和实践经验,制定并落实有效的支护手段和防治措施,认真开展冲击地压的监测和综合防治工作。
12、加强采煤方法研究,找出适合本矿井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安全高效的工作面顶板支护形式和支护材料并不断改进。严格按照由里往外、自上而下的开采顺序进行作业,避免工作面形成“孤岛”及应力集中区。
13、煤矿应高度重视巷道支护方式的技术研究,强化巷道支护效果。结合本矿实际不断探索合理有效的巷道支护方式,确保巷道在使用期间的安全可靠。
14、做好大面积冒顶事故的防范工作。采后顶板未及时垮落、悬顶面积超过作业规程规定及开采坚硬顶板煤层的工作面,必须采取措施强制放顶,防止发生大面积冒顶事故。
三、强化现场管理
15、加强施工工序的管理。煤矿要强化采、掘工作面作业现场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采、掘队伍严格按照作业规程有关要求作业,各岗位职工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杜绝违章行为,保障工程质量和作业安全。
16、坚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强化现场安全检查和监督管理。要将巷道支护、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作为隐患排查的重要内容,认真排查泵站压力及采煤工作面、上下端头、两巷的液压支架(单体支柱)的初撑力是否符合规定,排查采煤工作面及巷道支护质量是否达标,排查矿压观测及顶板离层监测设备是否有效,排查掘进工作面临时支护是否符合作业规程规定、支护是否可靠等问题,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及时制定防范措施、整改方案,安排资金,明确整改责任人和监督责任人限期进行整改。
矿井要建立群查、群防、群治的顶板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顶板问题。
17、煤矿要严格落实井巷维修制度。维修井巷支护时,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措施,严防顶板冒落伤人、堵人。井巷维修和更换支护时,要随时检查顶帮及支护情况,先架好临时
支护,及时除掉顶帮活矸并架设永久支护。维修独头巷道时,必须由外向里逐架进行,严禁由里向外或分段同时整修。
四、强化质量管理
18、煤矿必须完善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采、掘工作面支护工程质量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严格执行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所有采、掘工作面支护质量必须实行每班检查验收。煤矿对区(队)定期检查,每周不少于1次;煤矿企业(集团)对所属矿井进行定期抽查,每月不少于1次。采掘工作面支护工程质量由矿井每月评定一次,记录备查。
19、巷道掘进前必须编制掘进作业规程,其中要有巷道支护设计内容,明确巷道永久支护、临时支护和超前支护方式、支护参数、施工工序及施工质量。对矿山压力显现较大、煤(岩)松软破碎的巷道必须采取喷浆、砌碹、锚杆加锚索配金属棚架(U型棚)等联合支护方式强化巷道支护,确保巷道支护强度。采取锚杆、锚索支护方式的,掘进作业规程中要明确顶板离层监测和支护质量管理内容,锚杆、锚索进行挂牌管理,标注施工人员、工程质量验收人员的姓名和锚杆、锚索的长度、施工时间等。对发生支护质量问题的,要逐级追究设计、审批、施工和验收人员的责任。
五、加强技术培训
20、加强采、掘班组长的培训,不断提高采、掘班组长对顶板事故风险的辨识能力。加强矿井采、掘班组长的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班组长对顶板情况、地质条件变化情况等难点问题认知能力,提高班组长的业务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提高班组长发现顶板隐患和解决顶板隐患的能力,确保在出现安全隐患时,能够正确判断,及时果断处理,避免顶板事故的发生。
21、加强顶板管理知识培训。煤矿要严格落实培训制度,认真安排培训计划,保证培训质量,定期组织培训。煤矿区队长、班组长、采掘工人的培训内容必须包括矿压观测及顶板管理基本知识,液压支架、单体液压支柱、铰接顶梁的结构和性能,有关操作规程、作业规程等。培训后,煤矿统一组织考试,培训记录及考试结果纳入档案,作为检查依据。
六、建立事故调查分析机制,严肃追究责任人责任
22、煤矿应建立事故分析会制度和防范措施落实制度。矿井发生顶板事故后,煤矿矿长应组织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区队长、班组长、当班职工等人员参加的事故分析会,从顶板技术管理、现场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认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关责任人责任落实情况,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在全矿通报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发生顶板事故的矿井在煤矿职工受到教育、防范措施得到落实后,方可恢复生产。煤矿应定期组织全矿职工学习各类顶板事故案例,让职工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掌握相应的防范措施,达到受教育的目的,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的将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七、强化监管监察,落实各项措施
23、各级煤炭管理部门要定期召开顶板管理的专题会议,分析本地区煤矿顶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要有计划地对各级煤矿安全监管人员、煤矿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顶板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排查隐患、分析隐患和处理隐患的能力。
24、各级煤炭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重视对煤矿企业采掘地质说明书、采掘作业规程、各工种操作规程等技术基础资料的检查,对不能指导煤矿安全作业或未按要求编制作业规程等技术资料的,应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督促煤矿企业限期整改、完善。
25、各级煤炭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强化对回采工作面及巷道顶板管理的现场检查,对回采工作面及巷道支护不符合支护设计、支护强度不够、巷道严重变形、未进行顶板监测和未做锚杆拉力试验的,要立即停止作业,督促煤矿企业按要求进行整改。
26、各级煤炭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强化煤矿安全监管、监察,督促煤矿落实国家及自治区有关顶板管理的各项规定和本通知的有关要求,对不执行和不落实的要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对发生事故的要按上限进行处罚。
请各地煤炭管理部门、煤矿企业将本通知转发各煤矿。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第四篇:关于加强煤矿顶板管理工作的通知〔2008〕176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煤矿安监局
关于加强煤矿顶板管理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煤行〔2008〕176号
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煤矿安全监管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司法部直属煤矿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近年来,各产煤地区和煤矿企业不断加强顶板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国煤矿顶板事故总量逐年下降。但是,一些煤矿特别是小煤矿仍然存在采掘机械化程度低、支护方式落后、支护设计不合理、违章空顶作业等突出问题,顶板事故多发。为了有效控制煤矿顶板事故,现就进一步加强煤矿顶板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煤矿企业要高度重视顶板管理工作,明确分管负责人和分管业务部门,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健全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责任;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二、煤矿企业要加强矿井地质勘探和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以及矿压观测工作,掌握煤层赋存情况、地质构造、顶底板岩性、煤岩物理力学参数和矿压显现规律,抓好采区地质情况的预测预报工作,为顶板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三、煤矿企业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根据所采煤层顶底板岩性和矿压显现情况,制定采掘工程支护设计方案,确定相应的支护方式和支护参数;条件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进行调整。
四、每个采掘工作面、巷道维修工程都要制定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遇有过老巷、煤柱、地质构造破碎带等特殊情况时,要及时补充安全技术措施,并按规定审批、组织作业人员学习贯彻后,方可组织实施。要加强对作业人员顶板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增强防范顶板事故的意识和能力,切实做到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严禁空顶作业。
五、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要明确永久和临时支护方式、最大空顶距、循环进度、爆破参数。要按作业规程规定对掘进工作面进行永久支护和临时支护。在松软的煤、岩层或者流砂层及地质破碎带中掘进巷道时,必须采取特殊措施。在爆破前必须加固靠近工作面10米范围内的支护,爆破中破坏的支护必须及时修复。砌碹、架棚巷道支护与顶帮之间的空隙必须及时填实,支架间应设牢固的撑木或拉杆。采用锚杆、锚索、锚喷支护的巷道,锚杆、锚索的材质、拉力和预紧力、喷层厚度和强度必须符合作业规程规定。
六、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要明确顶板管理方法、控顶距、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特殊支护方式,以及初采初放和临近停采线时的顶板管理措施。开采浅埋深薄基岩煤层、近距离煤层时,要针对顶板管理制定专门安全技术措施。必须及时支护采煤工作面顶板,支柱、支架牢固接顶,初撑力要符合要求,破碎、松软顶底板工作面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要严格执行预防架前冒落的措施,周期来压期间加强对煤壁的辅助支护,防止煤壁片帮和伞檐冒落。对于急倾斜煤层的回采工作面,必须采取防止底板滑落的措施并设置防倒柱的联锁装置。放顶煤开采工作面,严禁采用木支柱和金属摩擦支柱支护方式;倾角大于30°的工作面或冲击地压煤层,严禁采用单体液压支柱放顶煤开采。必须按作业规程规定及时对采煤工作面进行放顶或者充填,必须加强工作面上、下安全出口与巷道连接处至少20m范围内的支护。
七、受冲击地压威胁的煤矿应有专人负责冲击地压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对冲击地压煤层,巷道支护不得使用刚性支架。开拓巷道、永久硐室不得布置在冲击地压煤层中。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应采取垮落法管理顶板,切顶支架应有足够的工作阻力,采空区中所有支柱必须全部回撤,一般不得留有煤柱。开采应力集中区煤层和回收煤柱时,必须制定防治冲击地压的安全措施。
八、煤矿企业要做好大面积冒顶事故的防范工作。开采坚硬顶板的煤层,采后顶板不垮落、悬顶距离超过作业规程规定时,必须停止采煤,采取措施强制放顶。开采复合顶板煤层,要保证支柱(架)有足够的初撑力,防止离层;要增强支架稳定性,防止发生冒顶。采用锚杆、锚索、锚喷支护的巷道,要加强支护质量的检查,加强巷道顶底板移近量的观测工作,防止因锚杆、锚索支护质量问题引发巷道冒落。
九、煤矿企业必须制定井巷维修制度,巷道失修率不得超过规定。维修井巷支护时,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措施,严防顶板冒落伤人、堵人和支架歪倒。井巷维修和更换支护时,要随时检查顶帮及支护情况,先架好临时支护;拆除原有支护时,必须及时除掉顶帮活矸并架设永久支护。修复旧井巷前,必须检查瓦斯。维修独头巷道时,必须由外向里逐架进行,严禁分段整修、边掘边修。
十、煤矿企业要积极推进支护方式改革,推广应用顶板支护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广采掘机械化,推广锚杆、锚索、锚网、锚喷等支护技术,组织对冲击地压、“三软”煤层、复合顶板、极破碎顶板等支护技术难题的科技攻关。禁止使用巷道式、高落式非正规采煤方法,仓储式采煤法以及回采工作面使用木支柱支护(800mm以下煤层除外)和金属摩擦支柱支护的,必须在规定期限内予以淘汰。
十一、煤矿企业要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采掘工作面支护质量班评估验收制度,每班由专人对照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和采掘作业规程,对工程质量、工作质量进行验收,不合格的要立即整改。要对采掘工作面和巷道维修工程的支护质量进行检查验收考核。
十二、地方各级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推进煤矿企业支护方式改革,推广应用顶板管理的先进适用技术,督促检查顶板管理措施落实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加大对顶板管理工作的监察力度,发现重大安全隐患的,要责令煤矿停产整顿;对顶板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事故发生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请各省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将本通知及时转发到辖区内各煤矿企业,并督促落实各项措施。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二○○八年九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铁道部 交通部 水利部 环保总局文件
国土资发[2006] 225号
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发展改革委(厅),财政厅(局),铁路局,交通厅(局、委),水利厅(局),环保局(厅):
自《土地管理法》及《土地复垦规定》颁布实施以来,土地复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近年来,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复垦费用不落实,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生产建设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破坏的土地得不到及时恢复利用,造成土地浪费,环境恶化现象比较严重。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关精神,落实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中提出的“加快推进土地复垦”的要求,必须切实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搞好土地复垦的紧迫感
长期以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矿产资源开发支持了各项生产建设,但也留下了大量废弃地,未得到及时复垦利用。随着各地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工矿废弃地的数量依然持续增加,导致土地复垦“旧账未还、新账又欠”,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人地矛盾,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搞好土地复垦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对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一定要认清土地复垦在经济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土地复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专门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强化监管力度,抓紧抓好土地复垦工作,努力做到土地复垦与破坏数量平衡,实现“不欠新账、快还旧账”的目标。
二、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土地复垦任务落到实处
“谁破坏、谁复垦”是土地复垦工作的基本原则。凡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修建公路铁路和兴修水利设施等生产建设活动造成土地破坏的单位或个人是土地复垦法定义务人(以下简称复垦义务人),必须对被破坏的土地承担复垦责任和义务。
所有复垦义务人在生产建设活动中要按照“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复结合”的要求,尽量控制或减少对土地资源不必要的破坏,做到土地复垦与生产建设统一规划,把土地复垦指标纳入生产建设计划。有复垦任务的生产建设项目,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任务书应当包括土地复垦的内容;设计文件应当有土地复垦的章节;工艺设计应当兼顾土地复垦的要求,并据此编制土地复垦方案,落实土地复垦费用。露天开采的生产项目以及交通、水利等建设项目要尽量做到土地复垦与生产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努力实现“边生产、边建设、边复垦”;进行地下采掘或施工的,应尽量采取充填等复垦措施,尽可能降低和减少土地塌陷程度和范围。
复垦义务人必须根据破坏土地面积和类型、采出原矿量、复垦标准等,依法缴纳土地复垦费,确保土地复垦责任的落实。土地复垦费要列入生产成本或建设项目总投资并足额预算。土地复垦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项用于缴费单位和个人破坏土地的复垦工作。对1999年1月1日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以后尚未履行复垦义务的,复垦义务人必须依法补缴土地复垦费。土地复垦费的具体征收、使用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履行职责、加强监督,认真把好土地复垦审核关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对土地复垦行政管理、监督检查的职责。在建设用地预审或采矿权审批时,有审查、审批权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对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进行审核,对没有方案或方案不符合要求的,要责成复垦义务人补充、修改或完善。改扩建生产建设项目在申请新的用地或办理采矿权延续、变更手续时,要对土地复垦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审查,未按规定完成任务的,将不予办理新的审批手续。
在建设用地批复、采矿许可证发放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检查(以下简称年检)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未按规定缴纳土地复垦费的复垦义务人,将不批复建设用地、不发放采矿许可证或不予通过年检。
各地要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制度,切实加强土地复垦的监督检查工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地对复垦义务人落实土地复垦方案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要对复垦后的土地及时组织竣工验收,验收不合格的,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改正。对未完成复垦任务或验收不合格的不予通过年检。
四、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加强复垦土地利用管理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对被破坏的土地进行调查和适宜性评价,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复垦土地用途,宜农则农、宜建则建。被破坏的土地要优先复垦为农用地,用于种植、林果、畜牧、渔业等农业生产;确实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可以依法复垦为非农建设用地。
对生产建设过程中被破坏的农民集体土地,复垦后能用于农业生产的,交还当地农民使用,不实行国家征收;确不能用于农业生产的,经当地农民集体同意后,可由国家征收。对生产建设过程中被破坏的国有土地,复垦后能用于农业生产的,可由当地农民使用;不适宜农业生产并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用于非农建设的,经依法批准后复垦义务人可优先取得土地使用权;土地复垦后连续两年以上未使用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要加强土地复垦中的土地权属管理工作,做到复垦前土地权属现状清晰;复垦后土地权属或用途发生改变的,依法及时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各地要结合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工作,摸清本地区被破坏土地的状况,做好土地复垦专项规划和计划。对于历史遗留被破坏的国有土地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整理复垦逐步恢复利用,同时,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投资方式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土地复垦。复垦后的土地,按照“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和依据规划批准的用途,可以依法确定给复垦单位或个人土地使用权,并可依法流转,获得相应收益。
五、加强协作,齐抓共管,积极推进土地复垦工作
土地复垦工作任务繁重、情况复杂、政策性强,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铁道、交通、水利、环保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共同搞好土地复垦工作。
发展改革部门要在批准、核准投资项目时,依据有关规定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的建设用地预审意见,对涉及土地复垦的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对应列入投资估(概)算而未列入的或投资估(概)算不足的,不予批准、核准立项。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土地复垦费征收、使用的监督管理。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本行业土地复垦工作的监督管理,指导、督促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制定土地复垦方案,将土地复垦费纳入投资概(预)算,对无土地复垦方案、土地复垦费未列入或概(预)算不足的,不予批复设计文件和开工许可。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将因生产建设项目破坏土地引发的污染和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监测内容,及时与有关部门配合进行监督和检查。
为加强组织领导,土地复垦任务较重的地区,应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负责,有关部门组成的土地复垦协调机构,共同研究并制定政策措施,积极开展联合督查、联合通报、联合奖惩等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认真抓好有关工作落实。国务院有关部门将联合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土地复垦工作和落实本《通知》有关情况进行督察并进行通报。
国土资源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铁道部 交通部 水利部 环保总局
二○○六年九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