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XX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
(一)规划依据
扶贫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为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尽管2000年全县贫困人口实现了基本越温,但“九五”末全县农村尚有贫困村138个,占总村数的46%,贫困人口10.044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2.5%,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为此,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的要求,结合XX贫困乡村及贫困人口分布状况,经县、乡镇、村调查、分析、论证,制定了XX县农村扶贫开发的奋斗目标,建设内容、途径、政策措施,实施项目及投资规模等规划内容。
(二)规划原则、方法
扶贫开发规划坚持实事求是、贫困群体优先、集中连片、尊重村民意愿、项目资金到户的原则上,采取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方法,开展村情和农户调查,分析贫困问题,尊重村民项目发展意愿,组织农业、水利、林业、畜牧、农机、交通、国土、城建等工程技术人员,深入贫困乡村,实地调查,进行项目优劣分析,制定技术标准和单位投资概算,论证确定社区、农户项目,制定配套措施,确保项目资金到村入户。
(三)地理、自然、社会经济状况
XX地处长江上游四川省盆地南部,宜宾市东部,位于东经104°51′40″至105°14′30″,北纬28°56′20″至28°56′45″。东邻泸县纳溪,西靠南溪、长宁,南连兴文,北与富顺接壤。
XX南北长约59km,辐员912km2,其中山重丘682.5km2,占75%,微丘164.9km2,占18.1%,平坝阶地39.7km2,占4.3%,长江占面22.9km2,占2.5%。境内最高海拔1002米,最低海拔236.8米,相对高差>63.4米,属盆地周边过渡山重区地形,南高北低,境内 有长江、淯江两大河流,水资源较为丰富,XX属亚热带针阔叶混合林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1℃,年均降雨量1127mm,年均降雨量雨日180天,晴185天,年均无霜期347天。
生态条件优越,全县现有林业用地464903亩,占幅员面积34%,森林覆盖率31.8%,其中有林地面积422107亩,有林地覆盖率30.9%,占林用地的90.8%;疏林地13422亩,占林业用地2.8%,无林地29097亩,占林业用地6.26%;有林地中:人工林130980亩,占有林地的31%;天然林291127亩,占有林地的69%。全县活立木蓄积472255m3,其中有林地382071m3,占80.9%;活立竹152801534株,全县成片竹林16万余亩。人均林地0.75亩,蓄积0.9m3,竹288株。森林分布集中在长江以南,林地405713亩,占幅员面积45.4%。林业用地的87.2%。
旅游资源富集,有国家级旅游景点蜀南竹海、夕佳山民居民俗博物馆;省级旅游景点仁和寨百竹海、青峰寺森林公园、国立剧专、XX文化名城;县级规划景点南屏山天然公园,蟠龙小三峡,二龙口硅化木群;有川南著名佛教寺庙红佛寺、金仙洞、睡佛寺等。
矿产资源丰富,集中分布于红桥、五矿两镇,煤炭储量约10亿吨,硫铁矿储量1.2亿吨,铜矿3亿吨,铁矿0.5亿吨,碳岩储量13亿吨,另外还有方解石等矿藏。长江源沿岸沙金、沙卵石丰富,天然气、盐囟储量大。
全县辖七乡十二镇、300个村、2046年村民组。2000年全县总人口532160人,其中农户121803户,农业人口471209人,占总人口的88.6%,耕地面积25892公顷,国民生产总值12.1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9亿元,第二产业3.57亿元,第三产业3.67亿元,三产业比为40:29:31;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为222787吨、生猪出栏31.25万头,本地黑山羊4.73万头、水果37000吨、水产品3000吨、鲜茧850吨,油菜2234吨。
(四)贫困现况
按贫困村综合指标衡量,全县尚有贫困 村138个,农村年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贫困人口100445人,其中625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32142人,625-825元部分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45200人,825-1000元基本 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23103人。
(五)贫困原因分析
1、基础设施落后
①、交通不便,不通公路的村有145个,其中46个村没有公路。
②、水利设施脆弱,全县常年干旱面积17.55万亩,干旱村23个,有效灌面14.4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37.1%;山平塘共有1937口,其中需要整治的有1089口;57座小(一)(二)型水库,病害水库达37 座;机电提灌站只有87 处,农灌标准化水渠只有170km,远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需要。
③、人畜饮水困难,农村尚有11.4万人、14.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涉及164个村,十九个乡镇人畜饮水,其中有11个达不到饮卫生标准,连以前乡政府所在地场镇人畜饮水基本没有解决。
④、农村供电质量不高,有250个村急需农网改造,不通电话的村达180个,占所有村数的60%。
⑤、中低产田土面积达17.73万亩,占耕地面积人45.7%;水土流失564.49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1.92%,其中强度以上流失面积349.6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1.2%;常年干旱面积17.55万亩,占农耕地的45.2%。
2、社会发展滞后
①村级教育水平不高,现有村小的村134个仅占到行政村的44.6%,教学班626个,入学学生22612 人,村小教师有635 人,且大多从原民办教师转入,没有村小的村全县尚有156个,入学困难学生达 4520 人。
②村级卫生状况较差,群众丿看病难,村级集体合作医疗基本没有,全县挂牌卫生室175个,但多数系个体医生所有,没有场地、基本医疗设备和常用药品不齐全,没有村卫生室的村有125个。
③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程度不高。
3、农户生产生活条件较差
①农户生产与生活资料短缺,全县人均耕地仅0.82亩;
②农户经营产业单一,经营规模偏小,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塑料大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设施农业不超过500亩,高产优质农作物、蔬菜、水果、畜禽、花卉、药材、牧草、林木、水产品等引进不多;
③农户生活困难,因病、建房、供子女入学、婚嫁、农业生产、自然灾害等 造成了贫困农户,这一部分农户占全县农户的15.2%,全县22386残疾人,而贫困残疾人达6470人,占残疾人总数的50.5 %;
④农户入户石板路、厂坝、蓄水池、机井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4、工业基础落后
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8.189亿,但其中产值超过200万元的14个工业 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仅1.4498亿元,农付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3个,难以发挥积极的龙头带动作用。
5、财政收入十分困难
2000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2791万元,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有3612万元,占总收入的28.2%,而上级补助收入高达8121万元,占总收入 63.4 %,财政供养人口人均支配不足5000元,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全县政府负债沉重,截止2000年累计负债达2.5亿元,骨干财源难以形成,年纳税超过50万元的企业只有6个。
一、奋斗目标,对象范围
(六)、扶贫奋斗目标
全县2001-2010年扶贫总的奋斗目标是:坚持治穷、治愚、治病相结合,尽快解决剩余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集中连片建设农业产业化扶贫 基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
(七)、农村贫困人口扶贫指标
农村扶贫指标: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8%,2000年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32142人口,到2010年达到年收入1350元左右;2000年人均纯收入625-1000元的初步和基本解决温饱的68303人口,到2010年达到年收入2000元左右。基本消除无房、危房农户。
(八)、基本任务
1、扶持10.0445万人口(尚未解决、初步解决和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
2、建设138个扶贫新村(其中省上计划48个,市县计划90个)通过实施新村扶贫工程,修建村道 1420 公里,解决无房、危房农户5000户,建设基本农田 5.6 万亩(其中40%的面积实现保灌),解决11.4万人及14.8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3、稳步推进 630户,2400人贫困人口自愿移民搬迁。(其中省上计划1200人,县计划1200人)
4、改造13个贫困乡镇卫生院,新建120个村级卫生室。
5、培训扶贫科技、政策“明白人”10万人,其中干部培训1万人,贫困农户8万人,项目技术骨干1万人;实施“种子工程”引进推广优良种子、种苗、种畜50个品种,建立良种繁殖基地20个,加强贫困村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设6个农业产业化基地,10个省市龙头企业,200个“五专组织”。
6、重点开发万里至仁和,怡东至南屏两个分水岭旅游资源,建设“蜀南竹海、仁和竹类蕨类生态保护区、青峰寺省级森林公园、南屏山天然公园、蟠龙小三峡”五大自然旅游景点,转移贫困村剩余劳动力1-2万人从事旅游服务。
(九)、扶贫开发对象
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3.2 万贫困人口为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帮助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 4.5万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扶贫成果;提高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2.3 万贫困人口持续发展能力。
(十)、扶贫开发重点
要把两个分水岭岩区、常年干旱片区、长江、淯江河两岸、洪涝地区、山体滑坡地带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并重点扶持上述地区的138个贫困村。
(十一)、扶贫开发范围
要把省市确定的五大扶贫工程覆盖区域作为重点范围;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扶持按省市要求,由市县人民政府共同负责;要把农村贫困残疾的6470人纳入扶持范围,统一组织,同步实施。
(十二)扶贫开发布局
全县分为五个片区,集中连片发(见下表)
XX县2001∽2010年扶贫开发布局表
片区分布 省级贫困村 市县级贫困村 片区分布特点
片序 乡镇名 行政
村数 个数 村名 覆盖贫
困人口 个数 村名
一
片
区 迎安镇 19 2 安宁、大岭 2205 5 三品、凤鸣、先锋、竹林、平阳 以铁清道祝为中心,集中解决迎安、四面山、铁清贫困人口中,建设道祝生态旅游区。
铁清乡 22 4 道祝、高湾、新柳、翻身 5090 6 田坝、新庙、土垒子、石道、洞口、利水
四面
山乡 1 渔湾 870 4 场坝、天泉、前进、兴利
小计 7 15
二
片
区 水清镇 8 3 团结、代湾、金山洞 4631 2 土桥、板栗 以四面山总旗为中心辐射水清、桐梓、滥坝、井口镇打通井口到桐梓的乡村道路,建立多种经营示范基地
四面山乡 26 2 山华、九台 1720 6 向阳、石坝、普照、新华、瓦窑、总旗
桐梓镇 25 4 大路、老王、高石、石岗 4531 8 江庙、七星、鞍子寺、金冲、金家滩、临江、革新、金江
滥坝乡 17 3 高潮、厂坝、聚宝山 2703 3 九龙、太平湾、幸福
井口镇 2 复员、增产 1790 4 白泥、武候、走马、天佛岩
小计 14 23
三
片
区 XX镇 14 3 红岩、家堰、黄泥 3150 4 河中、青苔坎、太阳、双河 以留耕牟家为中心,解决南屏至怡东分水岭贫困村不通公路问题,开发青峰寺省级森林公园和蟠龙小三峡旅游资源。
怡乐镇 21 3 长沙、天堂、滥池 3815 6 关口、新屋基、三岩、东风、凉水、建国
留耕镇 18 3 牟家、人民、重兴 3908 7 黄龙、新场、方石、杨庙
东胜、民权、长征
夕佳山镇 13 2 中峰、安乐 2888 4 沙子、沙塘、天惠、寨子
蟠龙乡 16 2 联合、李岩 2837 4 石马、共同、柏香木、泉塘
小计 13 25
四
片
区 底蓬镇 17 3 晓阳、石龙、茶园 2192 5 梅溪、园通、文武、大田、元述 仁和桂花为中心,打通万里竹海,经大井至仁和的百竹海公路,开发仁和寨类蕨类资源,建设仁和百竹海旅游景区。
仁和乡 15 4 桂花、义合、仁义、月亮 3214 4 石仓、鹿鸣、均坝、保证
大妙乡 11 1 召岩 931 3 分水、建塘、白云
大井乡 22 2 建国、九龙 1182 2 丰收、五丰
万里镇 3 2 龙庆、集贤
小计 10 16
五
片
区 大井乡 1 泥溪 724 3 劳动、新福、新房 以红桥义和为中心,开发矿区农业及矿产资源。
五矿镇 9 1 文峰 728 3 有龙、槐子榜、高山
红桥镇 15 2 义和、公益 2765 5 灰窑、对角丫、红色、石滩、两江
小计 4 11
合计 19 300 48 51874 90
二、方 针 原 则
(十三)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要以发展贫困乡村生产力为中心,在国家扶持必要资金用于解决基础设施等“瓶颈”制约情况下,引导贫困乡村群众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走出一条符合实际、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通过发展生产力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开发式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也是扶贫工作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方针。
(十四)坚持综合开发、全面发展方针
扶贫开发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开发自然资源、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十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
扶贫开发必须与资源保护、计划生育、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十六)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方针
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更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改革创新,在国家的扶持下,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十七)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
扶贫开发是政府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同时,要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
(十八)坚持统筹安排、集中资金办大事原则
县、镇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按照本规划要求,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信贷扶贫资金,以及地方配套的各类扶贫资金,做到相互匹配、集中使用、保证重点,努力提高扶贫开发的总体水平。
(十九)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原则
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制定村级规划,做到一村一村规划,一片一片开发,一批一批脱贫,把扶贫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村,落实到户。
三、内容、途径
2001-2010年,我县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新村扶贫、移民扶贫、卫生扶贫、科技产业化扶贫、旅游扶贫五大扶贫工程。
(二十)新村扶贫工程
1、对象范围
在全县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建设138个扶贫新村(其中省上计划48个,争取市上计划40个,县50个)。
2、目标任务
尚未解决温饱、初步温饱、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年新增纯收入分别达到100元、120元、150元以上。
3、资金安排
工程总投资 8250万元,每个省定新村扶贫资金15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左右,信贷扶贫资金100万元左右;市上规划每个 新村安排财政资金20万元;县上规划的新村每个安排财政资金5-10万元。
(二十一)移民扶贫工程
1、对象范围
县内岩区、淹没区、常旱区、山体滑坡地带、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 630 户,2400人贫困农民。
2、目标任务
岩区550人,淹没区 320人,常旱区 250 人,泥石流山体滑坡地带870人,生存条件恶劣区410人。通过稳步自愿搬迁,实现异地脱贫。
3、资金安排
工程总投资756万元左右,其中财政性扶贫资金50%,信贷扶贫资金50%,搬迁农户每户投资1.2万元左右。
(二十二)卫生扶贫工程
1、对象范围:13所贫困乡镇卫生院和48个省定扶贫新村卫生室。
2、目标任务:新建或扩建13所乡镇卫生院,同时加强对大骨节、包虫、地氟、结核等地方病,传染病的监测、控制和防治。降低孕产妇、新生儿死亡率。建设48个村卫生室,达到常见病诊治不出村,改变贫困乡镇、村群众缺医少药、因病致贫、迫贫的状况,使贫困人口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3、资金安排:工程总投资339元左右,每乡镇卫生院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信贷扶贫资金5万元,每个村卫生室财政扶贫资金3万元。
(二十三)科技产业化扶贫工程
1、对象范围
科技扶贫侧重农业科技推广运用和贫困乡村贫困户,扶贫项目技术骨干,基层扶贫干部;产业化扶贫侧重优质农产品、原材料基地,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和“五专组织”(专业户、专业协会、专业市场、专业村社、专业场站)的建设。
2、目标任务
培训扶贫科技、政策“明白人”10万人,其中基层扶贫干部培训1万人,贫困农户8万人,项目技术骨干1万人,即年均培训1万人;引进推广优良种子、种苗、种畜50个品种,建立良繁基地20个,加强贫困乡村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设农业产业化扶贫基地,形成果、竹、畜三大特色农业。扶持发展10个省市级产业龙头企业,力争其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1000万以上,覆盖30%左右的农户,建设200个“五专组织”,初步形成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3、资金安排
每年扶贫信贷资金安排三分之一,市县财政扶贫资金三分之二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十四)旅游扶贫工程
1、对象范围
两个分水岭和两个小盆地,即仁和、万里分水岭,怡东南屏分水岭,留耕、夕佳山小盆地,底蓬、大井小盆地。
2、目标任务
通过建设仁和寨竹类蕨类保护区,蜀南竹海、青峰寺省级森林公园、南屏山天然公园、蟠龙小三峡五大自然景区,转移1-2万剩余劳力从事旅游服务;开发绿色竹食品、蕨类食品、野生花卉、珍稀动物,发展黑山羊、乌骨鸡、黄泥坝萝卜、夏橙、XX“大白李”、核桃等 特色农产品,打造旅游拳头产品。提升竹产品工业开发水平,开发高质量竹工艺(竹根雕、竹装饰、竹包装)、竹制品(竹家俱、竹编)、竹造纸、竹食品(竹荪、竹笋、竹饮料)五大系列产品,形成竹产业,使竹产品工业产值达1.5亿元。
3、资金安排
工程总投资1.7亿元实行招商引资、业主开发,以引资为主,计划引资6000万元,申请中央、省市解决8000万元,县自筹3000万元。
(二十五)五大扶贫工程建设内容和标准
新 村 扶 贫 工 程
建 设 内 容 建 设 标 准
农
户 生产建设 ① 水利设施配套的稳产高产基本农田 人均0.5亩
②“找钱地”或一个“池园经济” 户均一亩,年收入1000元以上
③ 养殖业骨干项目 户均有一个,年收入500元以上
④ 从事非农业 户均有一个劳动力
⑤ 掌握农业生产技术 农业劳动力都掌握
生活条件 ① 住房、室内外地面硬化、明窗
亮瓦 人均居住面积15-20平方米
② 卫生厕所、卫生厨房瓷砖化 推广沼气,节能省煤灶
③ 圈舍与厨、厕分离 户均圈舍15平方米
④ 人畜饮水,取水方便,清洁卫生,户建一口机井或蓄水池 人日均供水40公升以上,畜日均30公升以上
村
集
体 基础建设 ① 人畜饮水、村内通水,保证农业灌溉及生活用水 中心村要建集中供水站
② 水利建设:山平塘、蓄水池、水库等设施无病害,水库的灌排渠配套 社均一口山平塘
③ 公路建设:村通联乡道,社社通公路,进村入户有石板路或碎石路 路基6米,路面4.5米,石板路宽
1-1.2米
④ 农村供电:村村实现电网改造 户户通电
⑤ 农村信息网建设:通电话、电视、广播,有农村经济技术信息网 信息畅通
⑥ 生态建设:以小流域或社区为单位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 沙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宜治面积的28%
社会发展 ① 教育、卫生:村建教学点,做到一无五配套,村设卫生室,实现保健 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卫生室80m平方米
② 科技、文化:村建文化室、每村培训一名农业、林业畜牧技术员 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③社区服务:建立五专组织,加强旅游、商业、劳务、信息等服务 提供信息、市场服务,形成一个龙头服务企业
社会生产 ①支柱产业:以果、畜、竹三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建设普遍存在优质农产品基地 重点建设农产品专业村
②加工业:对规模化生产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每个乡镇建一个农产品龙头企业
科 技 产 业 化 扶 贫 工 程
建 设 内 容 建 设 标 准
科
技
扶
贫 ①、“明白人”工程:抓好贫困农户、乡村干部及扶贫项目技术骨干培训 年均培训一万人次
②、种子工程:抓好部、省优质水果、畜禽良种、优质花卉、水产、林木等良种基地建设 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③、技术推广: 抓好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的合作 增产达到5-10%
产
业
化
扶
贫 ①、龙头企业:扶持一批能带头农产品生产、加工及流通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到贫困乡村直接承包土地或以订单农业方式建立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②、”五专组织“:通过建立专业协会,业主开发、专业市场、专业村社、专业场站等带动贫困户进入市场,既为农户提供服务,又搞好农产品流通。①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500-1000万,②农产品基地要突出地方特色,规模在3万亩以上;
③五专组织能为农户提供产前产后产中服务
旅 游 扶 贫 工 程
基础建设 ①、公路建设:水泥公路
②、宾馆建设
③、水、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 游客食、宿、行方便,服务周到
景点建设 ①、自然景观:保护原有自然景观特色,恢复破坏景区
②、人文景观:根据人文历史渊源进行包装,突出文化底蕴
③、新建景观:根据旅客休闲、娱乐需求开发建设 具有旅游、观赏、纪念价值使游客游得开心、玩得满意
旅游产品开发 根据旅游景点特色开发竹类菌类绿色食品,竹工艺品、野生花卉、珍稀动物繁育,国立剧专名人纪念品、夕佳山民俗微缩纪念品等地方特色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销售收入达到一亿元以上
移 民 扶 贫 工 程
建设内容 建设标准
农户 生产建设 ①、水利设施配套的高产稳产农田 户均0.5亩
②、经济林果地 户均1.5亩以上
生活条件 ③、新建圈舍、厕所、人畜分居的住房 户建住房80-120m_2,50m_2晒坝
通水、电、路、邮、广播电视、电话 户用卫生水,户有入户石板路,通邮、电话
集中移民 集中
安置 建设水、电、路、信息、邮等基础设施公益工程 按新村建设标准配套建设
200户以上移民点 除水、电、信息,邮外,还要建设村小和卫生室 同上
卫 生 扶 贫 工 程
乡镇卫生院 新建 门诊、住院与生活区严格分离,住院部前有较大绿化带,门诊专科设置符合本乡镇常发病的医治,设计科学、合理 卫生院占地800-1000m2;医用病房800m2以上
新建 门诊、住院与生活区严格分离,住院部前有较大绿化带,门诊专科设置符合本乡镇常发病的医治,设计科学、合理 卫生院占地800-1000m2;医用病房800m2以上
改扩建 消除危房,门诊、住院与生活区分开 同上
设备 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使其设备配置达到部颁标准 保证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
人员
配备 配齐内、外科、妇科、化验室、药房等,并针对常发病建立其他特科如皮肤科、儿科等 必须配备妇幼保健医生各一名,以保证妇女预产期健康和新法接生
贫困户医疗费戒免 对建卡贫困户就医实行减免 户均减免医疗费的50-100%
四、政策措施
(二十六)调整扶贫工作思路
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是:在扶贫目标上由主要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调整为解决生存问题和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在扶贫范围上,由着重抓贫困县调整为在抓好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同更加强调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在扶贫内容上,由主要解决吃、穿问题调整为既要解决吃穿问题又要解决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问题;在扶贫投入上,由分散使用资金调整为集中力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扶贫考核上,由以进程性指标考核为主调整为以效果性指标考核为主。
(二十七)制定好县、村扶贫开发规划
县、村级扶贫开发是新世纪扶贫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扶贫开发规划要以县为单元,村为基础分别制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缺啥补啥、综合设计;要实事求是地确定奋斗目标、建设内容、具体措施、帮扶单位和资金来源。在村级扶贫开发的基础上汇总形成县级扶贫开发。县级扶贫开发要统一评估、统一论证,并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做到一次规划,分年实施,分期投入,分批解决问题。
(二十八)坚持扶贫开发工作措施到村、到户,做好重点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
要根据每个村、每一户的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扶持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到扶贫规划到户,领导联系到村,帮扶措施到村、资金投入到村、工作深入到村,扶贫对象到户、领导联系到户、措施落实到户、项目覆盖到户、资金安排到户。进行规划的贫困农户都必须“户建卡、村造册”。农户卡要完整记录农户生产生活和经济现状、农户项目规划建设内容、农户资金物资领用情况、农户项目执行进度与效益等。重点村要根据村级规划,建好农户基本情况登记册,农户项目规划登记册、农户资金物资使用登记册,项目监督检查验收登记册,农户实用技术培训登记册等,形成全面反映扶贫规划与项目执行的项目管理档案。县、乡(镇)两级也应根据扶贫规划的实施、检查、验收、评价的要求,建好项目管理档案。
(二十九)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1、继续把发展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发展种养业是贫困地区农户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贫困地区要按照 “一纵三横”的经济产业带和十个特色经济区域,突出“果、竹、畜”三大支柱的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地方特色种养项目,以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为中心,优化品种结构,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发展多种经营。
2、搞好农业结构调整
要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目标,以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主攻方向,以规模化基地生产和订单农业为切入点,积极构建以优质粮食作物、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高产饮料作物为主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突出发展优质稻、专业酿酒红粮、糯米;大力发展牛、羊、禽、兔等草食性节粮牲畜,重点发展黑山羊,加速野生动物繁育;突出“长江水果带”和“岩区竹类开发”,抓好退耕还林。积极引导乡镇企业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进行结构调整,提高产品档次。要在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的同时、通过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途径,就地转移劳动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业主包租、股份经营、产业支撑、加工配套、反聘农民”等土地有偿转让的多种形式以及“四荒地的拍卖,促进土地要素的流转,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构建市场连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重点扶持县水果公司、肉联厂、蜀星造纸厂、华夏酒业、蚕业等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经营业主到贫困村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加速推进我县“果、畜、竹“三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商品”基地建设,带领贫困户进入市场。要重点培育农村信息、市场和科技服务体系。通过有计划地建设地方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支持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搞好农产品流通。
(三十)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以贫困乡、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10年前基本解决贫困乡村人畜饮水困难、力争做到绝大多数行政村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做到大多数贫困乡卫生院无危房,房屋、设备、人才三配套,贫困村有卫生室,确保在贫困地区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对目前极少数居住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区的特困人口,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实行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至富。
(三十一)以科技、教育为重点,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要重点引进和推广贫困乡村急需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新技术,提高其科技水平,要鼓励科技人员、科研机构到贫困乡村采取业主开发、联合开发等形式直接参加扶贫科技项目;要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要重点加强贫困村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培训,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短期培训,使贫困群众掌握先进实用技术。
(三十二)加大扶持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
要创造,吸引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对于适应市场需要,能提高产业层次,带动千家万户增加收入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能够开发贫困村资源并改善生态环境的业主或资源开发企业,能够安排贫困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买难、卖难问题的市场流通企业,能够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的公益性企业,能带动我县两个分水岭第三产业发展的旅游开发性企业,都要给予必要的扶持。
(三十三)进一步增加扶贫资金投入
在中央、省级财政增加财政投入,扶贫信贷款规模的前提下,县、乡镇财政要挤出财力,增加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县级财政每年投入50-100万元用于扶贫开发、扶持贫困人口。同时,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信贷扶贫资金的管理。中央、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省定重点贫困村,用于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设施建设,财政扶贫资金必须设立专户、建立专账,做到专款专用;信贷扶贫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村,支持能带动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种养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市场流通企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积极稳妥地推广扶贫到户的小额信贷,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
(三十四)以定点帮扶为重点,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
县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定点联系帮助贫困村,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市场服务,选派既懂行政管理,又熟悉农业经济与技术的人才到贫困村任支部书记或主任,以改变贫困村面貌。要动员社会力量,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人民解放军、城镇居民等社会各界的重要作用,做好捐款捐物、解难济困的组织动员工作。要建立县内经济较强的乡镇、村对口帮助经济落后乡镇及贫困村的帮扶机制。促进贫困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组织领导
(三十五)加强领导,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建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把扶贫开发摆在重要位置,落实县级领导包乡(镇)联(贫困)村,乡镇领导包(贫困)村联户,要安排一定时间,深入联系乡镇、贫困村、贫困户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继续实行“县委书记、县长、扶贫办主任、财政局长和农行行长”五长负责制。健全扶贫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扶贫开发任务层层分解到贫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贫困村主要领导身上,做到“任务、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五落实,严格考核,奖惩逗硬。
(三十六)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
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为动力,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级班了的凝聚力、战斗力;加强贫困村干部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培训,法制教育、文化道德修养,以提高干部综合素质;采取挂职锻炼,异村交流任职等方式,开阔贫困村干部眼界,不断提高干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三十七)强扶贫工作的经常性督促检查
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要按照县级扶贫开发规划要求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督促检查,尤其要经常深入省定重点贫困村、贫困户、检查规划执行、措施落实、资金使用、工作进展情况,建立检查登记制度,发现问题,限期整改,跟踪反馈直到落实。贫困村重点扶贫项目的验收由县负责,省市抽查认定。要发挥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加强对重点扶贫项目的监督,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扶贫开发事业的健康发展。对扶贫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进行宣传表彰,发挥示范作用。
(三十八)稳定扶贫开发工作机构
扶贫开发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扶贫政策及业务专业性强,工作量大。因此,要充实和加强县和乡镇扶贫开发工作机构,稳定人员、改善条件、提高素质、强化职能、增强对扶贫开发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能力。扶贫开发机构了要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本规划由县扶贫开发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篇:农村扶贫开发推进规划
县桥自弯乡**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2011-2012年)
第一章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位于**县城西北方,距县城22公里,距桥自湾乡集镇2公里,有12个村民小组,常驻农户261户,1020人,其中男性500人,女性520人;劳动力人口412人。全村总面积7228亩,其中山地面积6070亩,山塘水库2座,耕地面积617亩,其中水田516亩,旱地101亩。2010年村农户人均纯收入800元,其中农业收入420元,非农业收入380元;全村粮食总产350000公斤,其中稻谷225000公斤,人均产粮345公斤。全村年出栏生猪1.2头。全村常年外出打工劳动力200人。全村退耕还林面积500亩,生态林面积800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250户,参合率95%。村集体经济是空白。
二、贫困现状及原因
(一)贫困现状
1、经济均属自给自足。百姓从事的均为传统农业,人均纯收入1600元。
2、90%的农户均住的是四、五十年的破木房,少数还是人畜同居。
3、村里40岁还没娶媳妇的有40人,五保户2人,低保户43人。
4、全村人饮水困难。
5、无集体经济。
(二)原因分析
1、村无支柱产业,属传统的农业生产,群众无稳定的收入来源,缺少生产发展资金;
2、农田水利、安全饮水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成本高;
3、地质条件差,村民安全生产生活缺乏保障;
4、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生产和管理水平。
5、位置偏僻,与国家工程建设无缘,又从未扶贫过。
第二章规划目标及建设任务
一、规划目标
通过两年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柏杨村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形成规模,生态循环农业逐步形成,农民收入稳步增加,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明显提高。贫困村面貌发生显着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布局和范围
1、总体目标。通过两年建设扶贫工作,实现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1600元增长到4000元,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根本性改善。贫困人口数由2010年的232人减少到0人。具体见表
柏杨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效益对照概算表
项目内容
单位
2010年末数
2012年末预计数
增减净额
增减
比率
农民地均纯收入
元
1600
4000
2400
贫困人口数
人
320
232
100%
民政低保人口
人
5粮食总产量
万斤
350
620
270
人均粮食占有量
万斤
300
500
200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亩
150
280
130
大牲畜年末存栏数
头
200
120
猪年末存栏数
头
180
300
120
羊年末存栏数
头
200
100%
牛年末存栏数
头
有效灌溉面积
亩
200
260
农村用电量
度
52000
63000
11000
化肥施用量
吨
200
300
沼气池
个
不通公路行政村数
个
不通公路自然村数
个
不通电行政村数
个
不通电自然村数
个
不通电话的行政村数
个
不通电话的自然村数
个
人、畜饮水困难的人数
人
1020
600
420
畜数
头
320
300
没有安全饮水的人数
人
1020
600
420
100%
村小学数
个
1辍学人数
人
农村科技人员
人
0
地方患病人数
人
0
0
0
参加合作医疗人数
人
970
970
0
参加新农保人数
人
500
560
特困医疗求助人数
人
村卫生室个数
个
0
基层组织活动室
个
0
远程教育
套
32集体经济收入
元2、2011-2012年分建设内容
2011年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修通还村公路2.5公里,总投资40万元;投资30万元解决200户900人饮水问题。
(2)增收产业培训项目:投资20万元,种植200亩烟叶。
(3)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投资26万元,修建村级活动中心。
2012年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75万元硬化3公里12个组的公路。
(2)增收产业培训项目:投资10万元养牲猪300头、母猪50头、土鸡2350只、羊100只。
(3)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投资20万元实施40户的改厨改厕、沼气建设。
(4)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投资1万元扶持20人的专业人口培训。
三、建设任务
1、主要建设内容。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道路建设:修建通村公路2公里,大峪-郭家界2公里。
水利:建4个水池,饮水管道6千米。解决150户,600人饮水难问题。
其他:
--增收产业培育项目。大力发展特色增收产业。发展烟叶200亩;发展养殖良种母牛50头;发展牲猪养殖300头;园中养土鸡2350只;山羊200只,形成立体化开发模式,使全村农户根据居住条件和家庭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实现因地制宜发展。着力扶植我村优质稻基地,形成**特色观光农业园。
--人居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实施一建三改,新建沼气池40口,配套三改40户。
--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培养科技示范户2户;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人;组织专家现场对烟叶种植和油茶种植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新建、整修卫生室1个、两层200平方米村级活动中心1个。成立油茶种植协会,培养种植大户40人,养殖大户8人;户户通广播电视;移动电话覆盖率达100%。
第三章资金筹措及效益分析
一、投资来源
预计总投入3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9%;行业部门投入资金2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57%;地方财政扶贫资金6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社会帮扶资金34万元,占总投资额的9%;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资金1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在总投入中,基础设施建设占51.5%;增收产业培育占23.4%;环境与生态建设占11.3%;社会事业建设占12.8%。
二、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分析
中央财政投资100万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投入46万元,占总投资额的46%;增收产业培育项目23万元,占23%;环境与生态建设10万元,占10%;社会事业建设21万元,占21%。
三、社会扶贫其他投入情况
社会扶贫及其他投入总额为18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0万元,占5.5%;交通专项资金50万元,占27%;水利专项资金50万元,占27%;卫生专项资金10万元,占5.5%;民政专项资金12万元,占6.6%;环保专项资金8万元,占4.4%;能源专项资金13万元,占7.2%;农业专项资金10万元,占5.5%;国土专项资金5万元,占2.7%;社会筹措12万元,占6.6%。
第四章技术标准和投资概算
本规范中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和产业建设项目技术标准以行业部门出台的项目技术标准和市场现行价格为依据。分项目技术标准如下:
一、技术标准
1、基础设施
--道路:根据交通部颁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硬化公路设计速度为20KM/H,设计荷载汽-10级,履带-50,路基宽度4米,泥结碎石路4.5米,水泥路面3.5米,根据地理位置设错车道。最大纵坡度9%,最小平面曲线半径15米。路侧水系畅通。
--安全饮水建设:按照国家2006年12月29日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执行。
2、人居环境建设
--“三改”技术标准
改厨:地面硬化:墙身砂灰抹平,离地1.5米贴墙砖,1.5米以上用白色涂料粉刷;灶台、操作台、碗柜、水缸分设,布局合理,同时用瓷砖铺面。
改厕:厕所有门,有条件的分设男女厕所,建浴室,安装热水器;改**冲式厕所,有条件的安装陶瓷大便器,配备水冲设备;内墙用砂灰抹面,有条件的贴墙裙;达到整洁、无蝇、无臭的要求。
改圈:以石板或水泥地板结构为主、每孔圈以3.5m×2.5m为宜,并设宽深为30×20cm的排泄沟1条通向沼气池口。开设通风窗、采光窗,有条件的可安装自动饮水器。
--沼气池建设标准。①执行GB/T4750-2002《户用沼气池标准图集》,采用活动盖式圆筒形沼气池;②按照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美化环境和沼气池、厕所、禽兽圈舍“三结合”的原则,尽可能将沼气池建于畜圈下;③池型结构可因地制宜选择混凝土整体浇注或砖混结构;④进出料间中线夹角应大于90度,小于或等于180度,出料间盖板采用标号不低于C15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并在一侧安装提板环;⑤沼气池的施工标准执行GB/T4750-2002《户用沼气池施工操作规程》;⑥设备安装执行GB/T7636-87《农村家用沼气管路设计规划》和GB/T7637-87《农村家用沼气管路施工安装操作规程》。
3、产业发展
--种植业:以低碳有机农业、休闲观光体验为方向,形成一村一品。烟叶种植及油茶,在我村有良好的基础和生产实践,严格按无公害标准栽培,力争通过两年的时间,形成城市居民周末回归农村的一个生态旅游地。油茶种植在县林业局技术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技术要求种植,做好防病防灾工作。
--养殖业:以生猪发展为主,联户成片培植生猪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200头以上。
4、社会事业建设
村委会及村卫生室:维修村委会并添置设施、新修村卫生室面积240平方米,严格按照县统一统计和施工。
科技校训:采取“三个一”(即发一本技术小册子,讲一堂技术辅导课,办一个现场培训示范点)和以会代训等形式,对一些重点产业、重要环节,入组进行培训,指导示范。通过培训,使每人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户均有2名掌握使用科技明白人。
二、投资概算
本规划设计项目四大类13个子项目,经测算总投资350万元。基础设施项目6个215万元,增收产业培育项目2个30万元,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2个70万元,社会事业建设项目3个35万元。具体见附表。
第五章保障措施
柏杨村在整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进程中,将加强班子建设、强化民主管理、创新工作机制、拓宽投入渠道、营造良好氛围、发扬优良作风。
柏杨村扶贫开发组织机构由村民选举,领导小组成员实行分工负责,领导小组主要职能是按照群众的意愿和国家扶贫政策编制规划,按规划内容进行项目实施,与有关联村民联系,协调相关事宜,监督工程质量,工程内容与规划是否相符,具体人员名单如下:
整村推进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组长:向延书副组长:郭先岸成员:桂发权、高**、郭先烈
整村推进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向延书副组长:郭先岸成员:桂发权、高**、郭先烈
整村推进规划项目实施监督领导小组
组长:高**副组长:肖星成员:向绪银、田运锡、、胡正华;
第六章附图、附表
一、附图
贫困村区域分布图
二、附表
1、纳入规划贫困村基本情况表
2、项目建设一览表
3、投资估算汇总表
第三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 “十二五”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 “十二五”规划
日期:2012-05-08 来源:广西扶贫信息网 作者: 阅读:2093次 字体:大 中 小
努力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和神圣使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抓住新机遇,深入贯彻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我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实现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继续组织实施和全面完成《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意见》,战胜各种灾害,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的影响,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始终把扶贫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层层落实扶贫责任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整村推进和连片特殊特困区域开发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力量,集中资金,对406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和对连片特殊特困区域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大石山区特困村屯贫困家庭子女职业学历教育试点工程,培训和引导贫困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稳定就业。突出抓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综合素质提高,大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管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和推行贫困群众参与式扶贫。整合各方面资金,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全区扶贫开发投入达296.8亿元,其中中央扶贫资金35亿元,自治区财政10亿元,扶贫项目贷款75亿元,社会各界等61亿元,水库移民投资115.8亿元。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按计划、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继续开展连片特困的大石山区五县、桂西五县、距边境0—20公里范围内村屯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全区新、改、扩建通贫困村四级公路和通自然村(屯)道路2万多公里,使贫困村通公路率由2005年的47%提高到2010年的96%以上,贫困村20户及以上自然屯通简易公路率由55.61%上升到84.68%,贫困村交通难得到有效缓解;在贫困村建设沼气池92万座,4060个贫困村沼气入户率达50%,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达到55%,贫困地区的生态明显改善;解决了357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改造贫困农户茅草房或危房4.5万户;建设水库移民新村591个,建设库区村屯道路3958条、饮水项目1042个,搬迁安置水库移民6.49万人;对缺乏生存条件的18.5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同时巩固完善了部分历年扶贫异地安置场点的建设。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加大扶贫项目贷款和到户扶贫贴息贷款的发放力度,扶持和培植了113家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新建、续建一批甘蔗、水果、桑蚕、中草药、香料、茶叶、剑麻等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产业生产基地,扶持贫困农户养殖一大批牲畜和家禽,扶贫产业覆盖95%以上的贫困村。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782元增加到2010年的3454元,年平均增长14.2%,增幅高于全区水平1.5个百分点;406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536元增加到2010年的3037元,年平均增长14.6%,增幅高于全区水平1.9个百分点。
扶贫职业教育培训效果明显。认定了74个贫困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63万人次,转移就业率达95%以上;实施大石山区贫困村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试点工程,资助3万多名贫困村困难家庭子女就读中、高职学历教育,在城镇稳定就业率达90%。
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贫困地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小学生入学率为99%以上,全面改造农村校舍,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新农合全面覆盖贫困县,农民参合率达90%左右,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乡乡建有卫生院,大部分贫困村建有卫生室,贫困群众缺医少药状况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大部分的乡镇和贫困村建有文化站,实施50户以上自然村屯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0%以上。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8.5‰左右,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有效遏制,人口计生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扶贫开发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多,发展差距大;二是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地矛盾突出,投入成本相对提高;三是返贫问题比较突出。目前,由于稳定增收的产业不多,社会保障体系弱,导致抗风险、抗灾害的能力差,已解决温饱的人口有较大的脆弱性,返贫问题突出;四是贫困地区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五是贫困群体需求呈现多样化,给扶贫带来更多更高的要求;六是服从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守边固土的需要与扶贫开发措施的矛盾给扶贫工作带来困难;七是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建立给扶贫开发工作提出新的课题;八是有些地方扶贫意识比较淡薄,扶贫机构有弱化的趋势;九是群众参与程度低,等靠要思想仍有存在。同时,“十二五”时期我区扶贫开发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一是国家继续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二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十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的实施,将进一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三是国务院颁发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明确提出我区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明确我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措施,为我区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四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有利于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五是随着我区经济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将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抓住机遇,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统筹发展,以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贫困地区民生、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为核心;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政府主导,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和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加强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面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各级政府对本级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把扶贫开发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实行农村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把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大石山区、边境地区、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重点攻坚对象,根据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努力建设产业发展型、生态型、教育扶贫型、劳务输出型、科技扶贫型等扶贫模式。
——自力更生,社会帮扶。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处理好政府扶持、社会扶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继续推行参与式扶贫,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拓宽帮扶领域,提高帮扶水平。
——部门联动,资源整合。各行业部门要根据全区扶贫开发总要求,结合本部门职能,密切协作,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我区“两区一带”发展布局相结合。
(三)主要目标
围绕到2020年稳步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重点县和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努力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贫困人口健康水平、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明显提升,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发展差距。
到2015年,力争实现贫困户人均一亩经济林(园)或每户有一项以上增收项目,初步建立基本覆盖贫困村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贫困村通沥青或水泥路率比“十一五”期末有较大提高,有条件的20户以上自然村和连片自然村的片区通村屯道路,鼓励修建硬化路;基本解决贫困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所有的贫困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屯全部通电;已通电的村屯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特殊困难地区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改造农村危房(茅草房)50万户;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事业,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0%左右,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贫困村公共卫生、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发展,每个贫困村有符合规定标准的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室;加强贫困村能源建设,改善贫困村用能条件;推进生态建设,改善贫困村生活环境;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贫困村无劳动力或丧失劳动能力和特殊困难家庭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温饱靠救助,发展靠扶贫开发;力争对19万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扶贫对象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新建2000个水库移民新村,累计培训水库移民50万人;实施30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对贫困村贫困家庭15万个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并实现劳务输出;开展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00万人次;职业教育移民5万人。
三、扶贫对象与重点
(一)扶持对象
在自治区制定的扶贫标准以下的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为扶贫工作主要对象。对少数民族、妇女、计生困难户、退伍士兵、残疾人等特殊贫困群体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扶持对象的识别机制和建档立卡工作,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
(二)扶持范围
1.把列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域的滇桂黔石漠化区及自治区划定的未列入国家片区规划的大石山区、边境地区、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等连片特困地区的县(市、区)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2.做好连片特困地区以外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的扶持工作。继续扶持被调减出国家或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
四、主要任务
(一)专项扶贫
1.实施连片大石山区综合治理工程。根据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综合治理的计划,结合广西实际,实施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的大石山区、边境地区、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综合治理。坚持基础设施扶贫,改善大石山区、边境地区、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发展条件;坚持产业扶贫,走就地开发和易地扶贫搬迁、教育移民、劳务经济相结合的路子,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努力建设产业开发型、生态型和红绿色旅游型的村屯。
2.继续采取大会战的方式,整合资金,集中人力物力,集中时间,对特殊困难地区、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特殊困难地区的发展条件。
——实施边境一线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工程。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善广西边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边境地区发展的意见》(桂发〔2010〕24号)的精神,编制贯彻落实实施方案,并组织对距边境线0-20公里范围内的交通、能源通讯、安全饮水、危房改造、土地开垦整理、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口岸、产业开发、农村低保、农村合作医疗、村干补助等13大项建设项目的实施,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任务。
——分期分批对革命老区村、少数民族县的贫困村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坚持自愿原则,力争对19万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扶贫对象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引导其他移民搬迁项目优先在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实施,加强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衔接,共同促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充分考虑资源条件,着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向中小城镇、工业园移民,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能力。加强统筹协调,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搬得出、移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4.实施教育移民和雨露计划工程。以促进大石山区扶贫对象稳定就业,逐步缓解大石山区人地矛盾和生存难为核心,实施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移民工程和继续实施雨露计划。用财政扶贫资金或社会捐助资金资助贫困村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接受中、高职教育,并实现毕业后稳定到城市就业;对贫困村富余劳动力实行中长期的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务工人员的技能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同时,引导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劳务输出,发展劳务产业,走市场化、技能化、品牌化、产业化的路子,强化技能培训、组织管理、维权服务等关键环节,努力推进劳务输出由季节型向常年型、体力型向技能型、打工型向企业型转变,力争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5%以上。结合当地产业开发,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农家课堂”和与行业部门、扶贫龙头企业联合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贫困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干部思想作风和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扶贫开发管理水平的培训。贫困地区县级领导干部和县以上扶贫部门干部的培训要纳入各级党政干部培训规划。资助贫困村一村一名村干部接受高等职业学历教育,逐步提高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5.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五年内,分两批对3000个贫困村进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实施水、电、路、气、房以及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自下而上制定整村推进贫困村规划,分两批实施,五年一次性验收。以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县为平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机关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资源,集中投入,确保村均整合项目资金3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整合资金200万元以上。贫困村相对集中的地方,可实行整乡推进、连片开发。加强整村推进的后续发展,巩固提高扶贫开发成果。
6.深入实施以工代赈。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开发条件的改善,加强贫困地区村级以下道路、人畜饮水、水利、基本农田工程建设、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片区综合开发,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夯实发展基础。
7.实施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本着“投资水平符合实际,项目储备调控实施”的原则,加大专项资金投资规模,着力解决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已建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移民教育培训等问题,集中资金建设水库移民新村,建设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增收项目,让广大移民群众得到更大的实惠。在重点解决纳入后期扶持范围的农村水库移民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统筹兼顾解决后期扶持政策实施连带影响问题,做好在建新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
8.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和推进旅游扶贫等。引导贫困群众从零星分散的产业开发转变为集约经营、连片规模开发和基地化建设;从粗放低端产品生产转变为生态有机产品生产、标准化生产、品牌经营;从重视种植、养殖环节转变为种养、加工、销售统筹考虑;强化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和互助资金组织等带动贫困农户的产业发展。继续探索实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加强产业发展的后续服务。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和帮助工商企业到贫困地区兴办利用当地资源带动贫困户增收的项目。自治区重点实施“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基地工程,在全区范围内建立十片以上特色优质高效、连片在10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或特色高效的养殖示范基地,每片示范基地辐射覆盖贫困户1000户以上,到“十二五”期末,力争户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增加一倍以上;扶持培植100家以上年销售额在一亿元以上,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扶贫龙头企业,到“十二五”期末,辐射带动的贫困村农户数增加一倍以上,力争农户增收一倍以上;通过示范基地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1000个以上贫困村为产业化扶贫示范村,到“十二五”期末,力争示范村内贫困农户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增加一倍以上。在有需求并具备条件的贫困村逐步实施互助资金试点,探索建立扶贫资金与农民自主经营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和新型农民,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力度,大力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扶贫,不断增加对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扶持。
(二)行业扶贫
1.明确部门职责。各行业部门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并完成本行业的扶贫任务。
2.注重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林、牧、渔产业的指导和农村社会化服务。合理开发贫困地区资源,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在贫困地区发展的产业可实行联合开发的办法,财政扶贫资金与行业部门的资金捆绑使用,扩大项目规模和提高项目开发的成功率。
3.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科技带动作用,继续围绕蚕桑、药材、水果、畜牧、水产、竹子、茶叶、油茶等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鼓励区内外科技人才积极参与科技扶贫工作,建立一批科技服务型专家队伍,培育贫困地区农村科技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完善科技信息、科技咨询社会化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在贫困地区、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进行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注重进行贫困地区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行政村的路网建设;大力开展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和基本农田整理建设;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等。
5.加大对贫困村农户危房(茅草房)改造力度,重点推进农村危房,特别是边境地区边民危房、少数民族村寨、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等危旧房改造。
6.改善社会公共服务。
——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相关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继续深入实施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普通高中免学杂费政策。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的统筹投入,完善贫困地区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妇幼保健水平;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的边境县、民族自治县和革命老区实施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定期组织城镇医务人员开展“医疗下乡”活动;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贫困户给予优先重点扶持。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贫困地区普遍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筹资机制;建立五保户供养、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覆盖生活困难且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强抗灾救灾能力,尽力避免因灾返贫,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完善自然灾害生活补助政策。
——支持文化事业。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强化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文化队伍服务能力,建立便捷畅通、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共享和传播体系,支持发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事业。
7.加强生态建设。继续深入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加大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力度,创新大石山区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模式,推进乡村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扶贫开发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生态、资源补偿机制,增强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补偿功能,采取多样化的生态、资源补偿方法和模式,让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得到必要的生态、资源补偿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增强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社会扶贫
1.继续加强定点扶贫工作。自治区、市、县和中直驻桂各部门各单位、人民团体、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国有和国有控股的骨干企业、高等院校、驻桂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积极参加定点扶贫工作,承担相应的定点扶贫任务。实行区、市、县、乡(镇)党政领导定点联系扶贫制度。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参与定点扶贫工作。积极鼓励各类大中型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定点扶贫任务。各帮扶单位要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把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结合起来,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当地实际和新一轮整村推进目标,确保每个贫困村都要有一个县级以上部门定点帮扶,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整合资源,积极推动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开发。
2.深化东西扶贫协作。完善东西扶贫协作工作体系,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的市、县列为扶贫协作重点。除了继续深化广东帮扶广西的扶贫协作工作外,自治区内实行经济条件较好的设区市结对帮扶一至两个贫困程度较深的,脱贫难度较大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在本市范围内实行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区)对口帮扶本市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着重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经贸合作、劳务输出、干部交流与培训、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协作,加强经贸、交通、教育、劳务、旅游、文化、卫生、环保、生态、城建等部门的协作,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政府援助、企业合作、社会帮扶、人才支持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产业联动、经贸互动、技术拉动、就业带动的工作机制,密切沟通交流,推动协作事项落实,使扶贫协作取得更大成效。
3.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扶贫基金会、红十字会、侨联等群众团体和社会团体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我区扶贫开发,组织开展扶贫募捐、“村企共建”、区内对口帮扶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扶贫志愿者活动。
(四)国际合作
多渠道、多形式争取国外政府、国际双多边援助机构及非政府组织对我区扶贫开发的支持和援助,深化减贫项目合作,积极广泛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探索新的扶贫方式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广西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在减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抓好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国际减贫培训实地考察基地建设,承办好“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及扶贫经验国际研修班等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扶贫开发责任
坚持中央统筹、自治区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各市负责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建立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长抓不懈。进一步建立健全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任务分解、督促检查、跟踪问效、行政问责体系。自治区实行每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一名在职的省级领导挂钩联系,负责指导联系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各市也要参照自治区的做法,实行领导联系重点县工作。县(市、区)级党委政府要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工作考核目标,进一步完善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工作部门和重点县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各市、县(市、区)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结合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规划,研究制定本级扶贫开发规划。
(二)建立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管理机制
建立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综合改善。把行业扶贫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列入部门绩效考评的指标,并建立健全奖励和问责机制,制订驻贫困村干部的选派和管理使用规定。
(三)完善金融、财税、土地服务政策
多方面拓展贫困地区融资渠道,建立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担保基金。继续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发展农村青年创业小额信贷和农村妇女小额信贷。认真落实国家涉及税收优惠政策,运用税收杠杆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对贫困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给予免税优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贫困地区移民易地搬迁用地需求和扶贫产业发展需要。在有条件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安排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四)完善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不断提高扶贫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项目申报、审批制度。健全项目库储备制度。完善资金专款专用和报账制度。强化扶贫资金管理与使用,确保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加大对各行业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的整合和统筹管理力度。严格执行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安排公告、公示制度。
中央专项安排贫困地区公益性建设项目,如彩票公益金等项目,逐步减少或取消市县两级配套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主要由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扶贫资金安排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补助标准同等或略高于行业部门同类项目的补助标准。
(五)建立和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加大扶贫资金投入
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扶贫开发投入,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占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比例不低于30%。同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市、县级财政也要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履行扶贫开发职责。探索建立以激励地方政府逐年增加扶贫开发投入的政绩考核机制和扶贫资金随地方投入递增的激励机制。引导行业部门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并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扶贫产业开发。
(六)加强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加强贫困地区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为贫困地区培养专业人才,鼓励和引导大、中专业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对长期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的党政领导干部制定鼓励政策,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职称等方面给予照顾。积极支持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医疗卫生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再教育。选拔一批懂农业科技知识、会经营管理的干部、能人及有一技之长的乡土拔尖人才充实到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发挥“能人经济”的作用。
(七)加强扶贫机构队伍建设
各级要明确承担扶贫开发工作职责的机构,并配备适应扶贫开发工作需要的人员。各市扶贫部门要加强对县(市、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同时抓好扶贫队伍建设,改善工作条件,提高扶贫开发管理水平。加强扶贫干部的培训力度,每年有计划地组织选派扶贫干部学习研修、挂职锻炼,积极推动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干部交流。进一步加强扶贫系统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创优争先”活动,加强扶贫干部思想作风、廉政和效能建设。建立、完善贫困地区扶贫干部工作激励机制、贫困群众脱贫激励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强基固本为保证,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有效途径。选派思想好、作风硬、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大学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帮助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
(九)加强扶贫研究和宣传工作
加强扶贫理论和政策研究,注重扶贫实践总结,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决策水平和实施能力。加大扶贫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扶贫开发政策、成就、经验和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实行扶贫宣传工作考核机制,将扶贫宣传纳入各市、县(市、区)扶贫办工作目标任务,实行宣传情况通报评比制度,对扶贫宣传工作及时进行总结表彰。
(十)加大扶贫监测和督查力度
一是建立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做好扶贫开发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反馈和发布工作,加强对贫困县、村、户的动态监测和管理。二是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监测评估机制,对扶贫项目执行质量、执行进度、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动态监测和绩效评估,提高项目实施绩效。三是不断创新督查工作机制,加大督查力度。建立行业扶贫工作协调督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级扶贫工作进行全面督查、重点工作专项督查和项目检查、巡查、抽查等,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全面落实。四是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差的相关责任人以及违法违纪行为追究责任。
各市、县(市、区)要根据本规划,制定本级实施意见。
本规划由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第四篇: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定稿)
**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扶贫攻坚步伐,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促进共同富裕。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结合我县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扶贫开发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的工作思路,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整合资源、社会参与”的方针,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整合涉农资源为抓手,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以移民扶贫搬迁为切入,以产业化扶贫和“雨露计划”培训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健全机制,强化措施,顺利完成了目标任务,全县贫困人口由2005年底的5.769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273万人,减少3.496万人(按照国家2001年865元的贫困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底的1666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4026元,人均纯收入净增2360元。“十一五”期间,我县扶贫开发累计投资2.8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622万元,信贷扶持资金3500万元,部门捆绑资金9200万元,群众投资1.1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277万元。全县共新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66个;启动建设整村移民示范村4个;启动特困村建设16个;累计投放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4900万元,投放企业扶贫贴息贷款600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5家,新启动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10个;完成扶贫“雨露计划”培训1850人;启动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工作,落实了40家企业帮扶40个低收入村。扶贫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素质化进程,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为我县突破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二五”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
(一)制约因素。“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富民强县的关键时期,但目前受自然条件、人口素质、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影响,制约我县脱贫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到2020年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任务依然艰巨。一是自然条件恶劣、脱贫难,需要实施移民搬迁不适宜居住地区的群众1.44万户 5.72万人;二是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难,需要通过连片开发综合扶持的有0.65万户2.5万人;三是自然灾害频发、返贫率达16.3%,需要实行集中救助和供养解决贫困的有0.72万户2.29万人;四是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致富难,需要通过教育途径解决贫困的有0.21万户0.66万人;五是医疗设施落后、看病难,需要保障基本医疗的贫困人口有0.67万户2万人。
(二)有利条件。一是我县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覆盖县,将得到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陕南移民安置工程的实施,将彻底改善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条件;三是多年来通过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我县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四是长期扶贫工作实践,使扶贫资源和要素更加集聚,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扶贫干部队伍;五是贫困人群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愿望更加迫切,信心和决心十分坚定。
三、指导思想
以扶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发展,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根本方法,以增加贫困人
口收入为中心任务,以区域发展和连片开发为重点,瞄准“五种类型”,实施“五大工程”,建立“五项机制”,坚持开发式扶贫,以专业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为抓手,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着力治本求长远,率先实现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阶段性目标,打造秦巴山区扶贫攻坚示范县,为全面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四、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3.6万人;移民搬迁贫困人口0.32万户1.1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以上,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免费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
五、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实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确保扶贫开发任务落到实处。
(二)坚持分类扶贫,因户施策的原则。充分运用农村扶贫和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成果,瞄准贫困对象,对无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政府保障,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行综合帮扶。坚持项目覆盖到户、资金扶持到户、技术服务到户、干部帮扶到户,确保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有保障、脱贫致富有门路。
(三)坚持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的原则。按照“城乡统筹,资源整合,项目捆绑,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思路,聚合各方支农项目资金,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集中力量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四)坚持领导包抓,社会参与的原则。依照“领导包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定点帮扶”的工作思路,营造浓厚的结对帮扶氛围,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开展扶贫济困活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
(五)坚持因地制宜,连片开发的原则。坚持整体推进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对于贫困村、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分片分区,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整体推进、连片开发。
六、工作重点
“十二五”期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是:解决 3.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8个特困连片区域21个低收入村整村综合致富问题;0.32万户1.1万贫困人口的移民搬迁问题。
一是解决3.6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按照贫困类型划分,需要搬迁的有0.32万户1.1万人;需要综合扶持的有0.65万户2.5万人;需要救助和供养的有0.15万户0.263万人;需要从教育入手治本谋长远的有0.1万人;需要从医疗保障入手减轻负担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有0.4万人。
二是解决8个特困连片区域21个低收入村整村综合致富问题。“十二五”期间,在迎丰镇三官庙村、火石沟村、三湾村,云雾山镇一心村、板桥村、丁家坝村、板沟村、松树沟村,熨斗镇金星村、齐建村、瓦子沟村,两河镇火地沟村、柏木村、兴坪村、龙王村、简场村、斩龙村,曾溪镇印石村、立新村、高坎村、同庆村共涉及5个镇8个片区贫困人口居住比较密集的21个低收入村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到2015年,使贫困村扶贫对象基本达到“两不愁,四保障”的目标。
三是实施贫困人口移民搬迁 0.32万户1.1万人。对居住生态环境恶劣区、农村危房、贫困山区的贫困人口进行异地移民搬迁,彻底改变群众居住发展环境。
七、任务与途径
为确保实现“基本消除贫困,全面实现小康”县域目标和“两不愁四保障”扶贫目标的实现,按照“三个五”的扶贫战略,以“五大工程”建设为核心强力推进扶贫攻坚。
(一)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从根本上改变群众生存环境。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分类指导、相对集中,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基础先行、服务配套,有业安置、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将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偏远山区、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它自然灾害影响严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经济收入来源少,交通不便,距离行政村中心较远,且发展条件差,无发展潜力的0.32万户1.1万贫困人口,通过进城、入镇、进社区、园区等安置方式全部移民搬迁到经济发展较好,交通便利,有稳定收入的地方,使他们住进安全、经济、实用的新居。同时,在建房资金补助、户籍管理、规费减免、权益保障、转移就业、产业扶持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贫困人口搬迁后的后续发展问题。
(二)实施造血扶贫工程,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按照“县域统筹、连片开发、项目到村、扶贫到户”的思路和“瞄准对象、分类扶贫、整合资源、综合施策”的原则,对因基础设施、经济基础等原因,导致发展单
一、缺乏后劲,处于在温饱线上波动的贫困人口和8个特困连片区域,通过政府帮扶、整合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培植主导产业等措施为其“造血”,着力增强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造血功能,提高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实现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把贫困人口居住比较密集的迎丰镇三官庙村、火石沟村、三湾村等共涉及5个镇8个片区作为新时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进行综合治理,切实改善贫困片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夯实基础、扩大规模、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加强管理、促进增收”的原则,结合连片特困区域、各村、各户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建立相对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增收渠道,确保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每年净增800元以上。着力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围绕“水、电、路、气、房、环保”进农家项目,以贫困户产业建设为重点,整合项目资金投入,加强农田水利、产业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确保灌排畅通,产业路便捷,着力提高贫困地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加强公共设施配套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卫生医疗设施、村级活动场所、村级学校、农村书屋、技术学校等社会公共事业。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出台创业就业意见,积极促进创业就业。建立技能培训和创业就业服务机制,加大贫困人口技术培训工作力度,确保贫困人口都能得到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免费劳务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水平。形成每片区有主导产业,每村有致富项目,每户有致富门路的脱贫新格局。保障贫困人口产业发展资金投入。通过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创新贷款方式,放宽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等措施,保障贫困人口产业发展资金投入。通过多途径,多方法,逐步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提高贫困人口致富能力。
(三)实施输血扶贫工程,确保弱势群体生活质量。将无自我生存能力,又无依无靠的低保、五保和特殊困难群体全部纳入社会救助和政府集中供养,确保这些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活的有尊严。摸清底子,瞄准对象。全面拓展社会救助和集中供养覆盖面,把需要救助和集中供养的人员全部纳入。重点是对符合救助和供养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及其它需要政府救助的弱势群体及时纳入五保或低保对象,落实供养和保障待遇,切实做到应保尽保。集中供养,开展救助。加强敬老院建设,对五保户、孤寡老人、特困残疾人和其他没有生存能力的特困人口进行政府救助和集中供养。严格标准,落实政策。严格执行供养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政策,切实保障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到2015年,将7025户22980人农村特困人口依照不同条件分别纳入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孤儿养育、残疾保障等救助和集中供养范围,实现救助供养体系全覆盖。全县政府救助人员达到2.4万人,5年累计救助人数达到11.6万人次,集中供养能力达到3450人。全面拓展社会救助和集中供养覆盖面,科学规划建设集中供养点,把需要救助和集中供养的人员全部纳入。
(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彻底斩断农村贫困链条。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的思路,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全面开展扶贫资助政策。通过整合财政局、教体局、民政局、扶贫办等部门各项学生救助优惠政策,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营养费补助。依托“圆梦教育基金会”平台,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库和救助基金专户,对全县幼儿园、小学、初中、职高、普高在校贫困学生和考入全日制大专院校的特困家庭大学生,予以资助。逐步推进免费教育。从2012年起,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教育实行学费全免;在坚持学前一年免费的基础上,统筹财力,逐步推进学前免费教育。积极促进创业就业。当年被全日制大专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优先办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每年定向委培一定比例县域经济发展农、林、水、医疗卫生紧缺型专业技术人才,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合同,毕业优先录用;每年拿出一定比例公开招考就业岗位,安排贫困家庭子女就业。组织开展帮扶活动。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积极开展千名干部结对帮扶千名贫困学生活动,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爱心人士开展对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捐助帮扶活动。健全助学资助体系。在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免费的基础上,建立高等教育贫困学生助学金制度,逐步实现全覆盖;县政府出台励志奖学金实施办法,鼓励贫困学生报考名牌大学并予以重奖。通过教育扶贫,确保每个贫困大学生都能园大学梦,顺利完成学业、成功就业,彻底斩断贫困链条。
(五)实施健康保障工程,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全面开展贫困人口健康检查和病患者的救治工作,整合合疗、大病救助、慈善资金、红十字会资金对贫困人口的医疗费实行全面报销。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从医疗卫生服务、医保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健康检查,建立档案。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将检查发现的患病人口纳入系统管理,实现扶贫、民政、定点医疗机构、县、镇合疗办网络共享,并动态更新健康档案。做到患病早发现、早治疗,从根源上减轻贫困人口经济负担。整合资源,报销费用。制定出台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优惠政策,彻底解决就医困难。贫困人口、残疾人在县内各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按100%报销;在县外就医的,大幅度提高合疗报销标准,减少贫困人口经济负担。建立贫困人口重大及特殊疾病救助办法,对自付费用过高的重大及特殊疾病,实行二次报销医疗费用或一次性补助政策,有效缓解贫困人口经济负担。通过卫生医疗服务,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身体素质,增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能
力,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健康教育,义诊服务。定期开展老年病、慢性病系统管理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增强贫困人口自我保健意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定期对贫困人口进行义诊,定期开展医疗团队进村上门救治活动。
八、保障措施
为确保扶贫五大工程的实施,基本实现“两不愁四保障”扶贫开发奋斗目标,建立干部包抓等五项工作机制。
(一)建立干部包抓机制。建立“领导联片,部门包村,干部包学生”的包抓机制,一包5年不变,直至脱贫。一是县级领导联镇。为包抓镇及镇内特困连片区域协调和争取项目资金,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县直部门(包括独立预算的二级站所)分别包抓一个贫困村。帮助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主导产业和社会事业。同时,通过带项目、给资金、教技术等手段,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使贫困人口都能实现脱贫致富。三是包抓贫困学生。包抓单位组织干部采取“一对一”结对子的形式从生活、学习和精神上帮助特困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二)建立社会帮扶机制。组织动员县内外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帮扶贫困村,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市场、带技术等多种途径,帮助贫困村寻找致富门路,开发优势资源,培育主导产业,使贫困村早日实现脱贫。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贫困户、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关系。通过帮扶,使贫困户早日走上致富之路,使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三)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县级财政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将县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作为扶贫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扶贫综合开发。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和移民搬迁建设为平台,整合计划、财政、扶贫、农业、水利、交通、林业、民政、教育、卫生等涉农部门项目资金的40%用于解决片区贫困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片区贫困村经济林特园建设。形成多部门协作,多渠道投入,多措施并举“大扶贫”工作格局。
(四)建立评估验收机制。由各单位负责包抓贫困村的村域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包村任务。年底,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逐户评估、群众评议等形式进行评估验收。对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村,将其从贫困村中出列,不再安排单位包抓;对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人口,停止相关到户扶贫开发政策扶持,对于返贫人口,将其列为贫困人口扶持对象进行帮扶,直至脱贫。
(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县政府对各镇、各部门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给予重点赋分,纳入党政一把手工作实绩考核。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按照年初与各镇、各部门签订的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责任书,开展扶贫工作单项考核。对于考核处于优秀格次的镇、部门,由县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进行奖励;对于未完成扶贫开发工作任务且得分在85分以下的,取消其参与全县综合目标责任考核评奖资格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五篇:XX市城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XX市城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0-2012年)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十发[2009]12号)精神,结合XX城区农村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一统三分”战略,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减少贫困人口为主要任务,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突出产业开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人居环境改造等重点工作,整合资源,3、旅游业。围绕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茅箭区按照旅游扶贫总体规划、张湾区按照景点式旅游开发的思路组织实施。着重抓好旅游资源保护、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文化提升、旅游软件配套和外包服务。新培植和提档升级“农家乐”示范户80户、旅游重点景区打造、重点产品包装、重点项目建设55处。
4、农村经济组织和农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组织和农业合作组织在产业扶贫中的龙头作用,把广大群众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规划期内,新建农产品加工点(企业)8个;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合作社16个。
5、劳务经济。继续发挥城区就近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优势,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就业培训转移,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合法权益,3年内力争使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劳务收入达到农村总收入的60%以上。
(二)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
制定计划,开发
(五)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
1、实行扶贫开发与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对接。对城区农村失去劳动能力的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对纳入城区规划区范围内的贫困群众,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确保贫困群众得到民政、扶贫政策的覆盖;对残疾人贫困人口,纳入残疾人保障范围;改善农村福利院条件,使“五保”对象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医疗卫生。继续改善乡镇卫生院设施设备条件,帮助培训乡村医生,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继续实行市级三甲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医院;加强村级医疗服务,规范管理,提高医技,降低因病致(返)贫比例;加强农村卫生环境整治和疾病预防工作,提高村民健康水平。
(六)推进方式。
今后一个时期城区农村扶贫开发实行“整村推进与片区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以扶贫开发片区为基本单元,按照“一次规划,分年实施、分批推进”的原则,整合各类资源,稳步组织实施,分期分批“销号”。片区的启动,视其所在乡、村的组织领导、资金统筹、群众参与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
三、保障措施
(一)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2、资金筹措。按照“国家补助、市级扶持、行业支持、区级安排、市场融资、社会援助、农民自筹”的途径筹措城区农村建设发展资金。茅箭区和张湾区每年各安排200万元预算资金与市级财政扶贫资金配套用于城区农村扶贫开发;创造性地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按照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的要求,凡属部门责任范围内的项目工程均由相关部门安排支持,财政扶贫资金(含省拨资金)重点用于产业发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人居环境改造三个方面的相关项目,主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支持。产业发展重点支持蔬果茶基地建设和基地改造、良种引进、技术培训;人居环境改造重点支持农户相对集中居住区新建房屋的屋场平整和有关公益项目建设;对封禁保护村、边远贫困村的改水、改路等相关民生工程项目的资金缺口部分给予支持。
(二)组织实施措施。
城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由市、区、乡(镇、街办)三级政府共同承担。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区负总责,乡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组织制度,区长为第一责任人,负责规划实施。具体工作由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扶贫办)承办。市分管领导(领导小组副组长)负责组织研究重大问题,开展相关活动,协调有关工作。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摆到重要位置,定期专题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市直相关部门要把城区农村扶贫开发作为单位重要的职能职责,纳入议事日程,给予倾斜支持。市交通运输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文体局、能源办、蔬菜办等部门,应制订本部门支持城区农村发展的行业规划,明确重点建设内容、政策资金安排、组织实施措施;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