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纲要(2011-2020)

时间:2019-05-13 03:5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某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纲要(2011-202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某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纲要(2011-2020)》。

第一篇:某某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纲要(2011-2020)

**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纲要(2011—2020年)

为促进**发展振兴,加快**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市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现状

(一)扶贫开发工作的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扶贫开发的整体形势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了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在社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导致贫困的因素和制约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较多,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非常繁重。主要表现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小;贫困人口多,返贫几率高;基础条件差,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相对贫困问题突出,与周边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差距明显;扶贫对象规模仍较大,全县仍有贫困人口*****人,特别是相当规模的群众仍处于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地区,需要移民搬迁。要做好新阶段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还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二)扶贫开发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县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后十年,是我国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扶贫开发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和关键阶段的起始之年,中央、省、市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颁布实施,为我县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推进扶贫开发意义重大。

扶贫开发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组织力量,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为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以县划定的**特殊困难区域为主战场,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为主要任务,围绕“四个发展定位、四个发展战略”,按照政府主导、统筹发展和更加注重扶贫开发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扶贫对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扶贫机制构建的总体要求,举全县之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以扶贫开发的成效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县、镇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列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实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且处于**特殊困难区域的村进行重点扶持,并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贫困群体特点,落实扶贫政策,实行差异化的扶持措施。

——部门联动,资源整合。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能,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安排项目、分配资金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形成扶贫开发整体合力。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对扶贫对象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对因灾因病等陷入暂时性贫困的人口提供救济救助,对没有劳动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对生活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家庭实行易地搬迁扶贫。

——自力更生,社会帮扶。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鼓励其通过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强化政策引导,健全激励措施,营造浓厚氛围,鼓励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三)工作方针。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开发扶贫与社会扶助两轮驱动,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在扶贫帮困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

三、奋斗目标

促使县划定的特殊困难区域行政村和省、市扶持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全力扭转贫困地区收入差距和发展差距的扩大趋势,实现贫困人口年均减少4500人。到2016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到2020年,全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标,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四、对象范围

(一)扶贫对象。

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这一新的国家扶贫标准,目前全县贫困人口为*****人,其中在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为扶贫工作主要对象。

(二)县划定特殊困难区域。

**特殊困难区域为我县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涉及**镇、**镇、**镇共计26个行政村。

(三)贫困村。

坚持以贫困村为基本单位实施整村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县除集中扶持25个省级扶持贫困村、42个市级扶持贫困村外,将**特殊困难区域的26个行政村列为县级扶持贫困村,每年扶持10万元,连续扶持五年;2016—2020年再集中扶持一批贫困村,确保全县农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

五、主要任务

(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发展难问题。

1.解决行路难问题。以改善对外交通条件、完善县域内交通网络布局、缩短时空距离、增强交通运输能力为着力点,全力提升省道、县道及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到2016年,完成改(扩)建县乡道190.833公里,使80%以上的乡道达四级公路标准;到2020年,基本形成功能配套完善的交通网络,50%以上县道达三级公路标准,基本实现村组道路硬化、达到具备通车条件的行政村“村村通班车”的目标。

2.解决用(饮)水难问题。以“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中小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城区应急水源和第二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2016年,新建水库3个、水陂76座、灌渠459千米,改造灌溉面积9.0356万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6万亩,铺设自来水管道80千米。到2020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村饮用水安全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解决农村7.57万人饮水困难问题(其中农村学校师生1.48万人,农村居民6.09万人)。

3.解决电压不稳问题。全面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2016年前,新建**220kV线路工程;新建35kV枧下变电站一座、月子变至枧下变35kV线路一条;扩建高速变电站,新建老城变至高速变35kV线路一回;新建110kV线路一回;扩建110kV泮贤变电站;新建110kV变电站一座、110kV线路一回;新建35kV线路一回;新建110kV龙塘变电站一座、110kV线路一回。

4.解决居住难问题。全力实施好农村安居工程和幸福工程,到2016年,完成移民扶贫搬迁7000人以上。一是实施安居工程,把深山区移民、避灾移民、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将居住在偏(指比较偏僻的自然村)、远(指离中心村组或村部较远的自然村)、散(指5户以下的自然村)、危(居住在危房内或地质灾害区)、空(空心房多的自然村)的群众集中安置到行政村的中心区域。位于县划定的三个特殊困难区域的**镇、**镇、**镇每年要规划建设1个以上集中安置点,其他镇每年根据情况进行规划建设,每个集中安置点至少达到安置100人的规模。安置点采用统筹城乡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建设标准,完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使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超过全县平均水平。二是实施幸福工程。从2012年起,各镇可整合移民搬迁、农危改、农村残疾人危房改和新农村建设等资金,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每年统一新建一个集中安置点,每个集中安置点的安置规划应达10户以上,安置点房屋建筑面积每户应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生活设施基本齐全,重点解决无房贫困户居住难问题。

(二)发展壮大扶贫产业,解决增收难问题。

1.大力发展扶贫主导产业。把脐橙、生猪、油茶、毛竹、蔬菜、食用菌等种养业列为我县六大扶贫主导产业,制定符合扶贫产业形成的标准,积极引导贫困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扶贫主导产业和花卉苗木、茶叶、水产渔业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到2016年,实现贫困户每户有一项以上稳定增收致富产业项目,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农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到2020年,在全县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支柱产业体系。

2.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以县城、中心城镇为依托,以东江生态农业科技园和物流产业园工业仓储区为基地,以冷链物流企业和连锁经营为主要链条,以县镇村汽车站点、专业合作社网点、商业流通网点以及农村集贸市场为依托,积极培育蔬菜、脐橙、生猪等优质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食品)冷链物流,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产销对接、稳定高效、管理有序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3.大力发展旅游和金融业。结合传统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曲艺、民间舞蹈和特色饮食文化,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大力开发红色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复合型旅游产品,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地方性金融机构为先导,创新金融业态和金融产品,探索建设农村生态金融试验区,逐步形成扶持扶贫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解决公共服务供应不足问题。

1.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教学网点布局,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安工程、教师周转房、教育园区建设,完成**中学优质高中建设,加强县职业中专建设,使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师资水平等达到国家标准。新建和开办一批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力争每个镇新建公办幼儿园1所,有条件的行政村办好1所公办幼儿园。到2020年,基本形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2.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优化和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县级综合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力争县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6月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积极引导、扶持县妇保院、中医院、红十字会医院向特色专科医院发展,健全城市、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彻底消除无卫生室的“空白村”,形成以县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院前急救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行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农民电子健康档案,力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7%以上,门诊统筹全覆盖基本实施。到2020年,使贫困地区群众享受更加均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3.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6年,全面实现县有“三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镇有“一站”(综合文化站)、村有“一室”(文化活动室);镇级农民健身广场实现全覆盖,每个村至少有1个文体设施完善的农民休闲广场和一支文化队伍。到2020年,健全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实现自然村基本通宽带和“广播电视户户通”。

4.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到201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妇女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到2020年,保持低生育水平,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5.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五保供养制度,稳步扩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范围,健全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及社会救济救助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缩小城乡社会救助水平差异,推进城乡救助一体化。到2016年,确保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85%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到2020年,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6.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和水环境质量控制工程,扎实推进稀土、钨等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废水、污水处理厂,完善农村、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加强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继续实施以“青山绿水”为重点的八项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着力培育一批低碳示范园区、示范企业、示范社区(村镇)。积极争取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可持续发展试点,争取省级稀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产业基地授牌。到2016年,完成绿化造林16.5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市、全省、全国前列。

六、工作措施

(一)专项扶贫。

1.扶贫到户。

(1)贫困户识别。依据扶贫标准,建立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扶贫对象识别机制,识别好全县43285名贫困人口,并建档立卡,建立贫困户档案和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机制,贫困人口每年调整一次。

(2)到户措施。以贫困户得到有效扶持为原则,以确保扶贫绩效为导向,落实扶贫对象帮扶政策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扶持其发展脐橙、生猪、蔬菜、毛竹、油茶和食用菌等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特别是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凡是符合低保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引导并帮助其以土地、山林等生产资料折资入股,以到户资金入股农业龙头企业、国有林场等,确保其获得收益。给予贫困学生的有关政策应在已登记的贫困户中选定。

2.移民扶贫搬迁。

(1)搬迁规划。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制定好《**县移民搬迁规划》,将移民扶贫搬迁与优化人口布局、生态保护、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等紧密结合,搞好移民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避灾搬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的衔接,科学确定搬迁对象、搬迁地点、搬迁规模、安置形式,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农村残疾人移民搬迁,做到移民扶贫搬迁稳步有序进行。

(2)资金筹措。坚持“省市支持、县统筹、镇实施”的原则,多渠道筹措移民搬迁资金。在积极争取省市下达更多的移民搬迁计划和搬迁扶贫资金的同时,县有关单位要把涉农资金优先支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县完成移民扶贫搬迁7000人以上,到户资金2450万元。

(3)后续管理。全面落实移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责任,切实为移民搬迁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国土部门要优先保障移民搬迁扶贫的建设用地指标,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落实占补平衡;财政部门要将移民扶贫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扶贫、交通运输、农粮、林业、水利等部门要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推进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民政部门要将特困移民户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纳入城乡低保;发改、电力、电信、文广、教育、卫生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在移民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入学、就医等方面积极为移民提供优质服务,合力实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

3.贫困村整村推进。

(1)贫困村规划。“十二五”期间,对25个省级扶持贫困村、42个市级扶持贫困村和26个县级扶持贫困村进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六到农家”工程,自下而上制定整村推进规划,并给予县级特殊困难区域行政村特殊扶持政策。

(2)资金投入。以贫困村为平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单位定点扶贫、社会帮扶等资源,集中投入。

(3)项目管理。严格实行财政扶贫项目管理公示制、招投标制、验收审计制、资金报帐制,强化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和绩效考评工作。

4.产业扶贫。

(1)产业规划。围绕脐橙、生猪、毛竹、蔬菜、油茶和食用菌等扶贫主导产业,制定产业扶贫规划。

(2)扶持措施。探索建立扶贫资金与农民自主经营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加大对产业扶贫项目贷款的贴息力度,优先安排扶贫产业基地的科技扶贫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发展格局。围绕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引导贫困农户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创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5.就业扶贫。

(1)技能培训。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核心,依托县职业中专,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劳动力进行实用技术和各项技能培训。继续做好“雨露计划”、“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中高级技工培训工作。

(2)就业转移。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免费为扶贫对象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等就业服务,加强进城(工业园)就业农民工的维权和跟踪服务管理工作。加大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帮助残疾人就业。

(二)行业扶贫。

1.行业部门职责。

各行业部门特别是交通、水利、教育、卫生、规划建设、民政、农粮、林业、国土、文广、电信、供电、移动、邮政等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把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和条件纳入本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重点向位于特殊困难区域的行政村倾斜。

2.农业主导产业发展。

(1)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产业。加强对农户果园建设的规划指导和技术指导,开展果业技术人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活动,免费帮助贫困群众做好基地建设规划,免费对种植脐橙的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

(2)蔬菜产业。加强贫困农户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工作,切实帮助贫困农民解决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鼓励支持农民把闲散、撂荒的土地向种植户集中,盘活土地生产要素,走适度集中的路子,发挥规模效益。

(3)生猪产业。依托五丰、申丰、万丰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猪养殖模式,引导农户开展生猪养殖,并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保障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4)毛竹、油茶为主的林业产业。鼓励和支持农户采取抚育、施肥、补植等措施改造低产毛竹林和油茶林。

(5)食用菌产业。鼓励和支持农户发展大棚食用菌。

3.基础设施建设。

(1)农田水利建设。统筹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灌溉工程,积极落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政策和奖补资金,加大“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支持力度。大力实施新建和改造“五小”水利工程,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适度规模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2)交通、信息网络建设。加强村组公路建设,提高村组公路建设标准,对部分运载量、人流量大的道路进行拓宽改建。加强农村信息通信工程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邮政网络建设,推进电信、广电、互联网三网融合。

(3)农村电网建设。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解决因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出现的供电能力不足、供电可靠性较低等问题,提高农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优化农村电网结构,提高农村电力供应质量。

4.社会公共服务。

(1)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改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建一批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健全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2)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的统筹投入,建立新农合重大疾病再保险制度,减少农民大病贫困面。定期组织城镇医务人员开展“医疗下乡”活动,提高特殊困难群体大病救助标准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妇幼保健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制度,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贫困户给予优先重点扶持。

(3)公共文化。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小戏台、村民活动中心等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投入,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强贫困村健身场所建设和对农村文体活动的指导与支持。大力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和“留守老人关爱工程”。

5.社会保障。

(1)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和五保供养水平,健全突发自然灾害救助和受灾群众生活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就业培训。针对失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新增劳动力等不同就业群体,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突出企业培训农民工的主体责任,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6.科技扶贫。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科技带动作用,紧紧围绕脐橙、生猪、毛竹、蔬菜、油茶、食用菌等六大主导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培育贫困地区农村科技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完善科技信息、科技咨询社会化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组织县内外科技人才积极参与科技扶贫工作,建立一批科技服务型专家队伍,县内每个科技人员至少要结对10户贫困户,并使这些贫困户成为全村乃至全镇的科技示范户。

7.旅游扶贫。

以东江源头、客家围屋、油汶湖山区、大汶山区、粤赣湘边纵队为依托,充分挖掘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大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游、东江源生态观光游、客家文化游、乡村漫游等,打造对接粤港澳的旅游后花园,拓展贫困群体增收的新途径。鼓励旅游区的群众利用山场、田地、房屋入股并参与项目建设、开展旅游服务。位于油汶湖山区、大汶山区、粤赣湘边纵队游击区的行政村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区。

8.生态建设。

加强赣江、东江源头和中小流域、饮用水源地等生态综合治理与保护,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雨污分流,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村改厕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完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生态自然修复与工程治理,实施生态移民和避灾移民搬迁。

(三)社会扶贫。

1.定点扶贫。

(1)挂点帮扶。加强与挂点扶贫的省市单位和企业的联系、汇报和衔接,争取更大支持。鼓励和引导各类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对口支援贫困村,开展挂点扶贫工作。

(2)包扶贫困村。实现全县25个省级扶持贫困村、42个市级扶持贫困村、26个县级扶持贫困村单位定点扶贫全覆盖。全县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驻县各单位、规模以上企业,要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本部门、单位的工作计划,统一部署,抓好落实。

2.社会各界扶贫。

(1)对口帮扶。大力倡导社会责任,广泛动员各类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组织开展对口帮扶等扶贫济困活动。引导民营企业帮助贫困村发展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到贫困村捐资助建、助学、助困和培训人力资源、吸纳劳动力就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村带户”活动。加强规划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支持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侨联等群众团体和社会团体在扶贫开发中发挥作用,搭建帮扶平台,引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知名人士、社会能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组织引导扶贫志愿者结对帮扶贫困学校。

(2)结对帮扶贫困户。广泛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坚持领导带头、因户施策、注重实效的原则,帮助贫困户提高脱贫致富能力,县党政领导结对帮扶5户,其他县领导及正科级干部结对帮扶3户,副科级干部结对帮扶2户,其他干部结对帮扶1户;定点帮扶工作队队长和队员应分别再结对帮扶2户和1户贫困户,确保实现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并将结对帮扶效果列入干部年度考核内容。积极发挥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的作用,搭建结对帮扶平台,引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知名人士、社会能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七、组织保障

(一)强化扶贫开发责任。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建立“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责任制。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扶贫、财政、发改、统计、民政、农粮、水利、林业、水保、交通运输、卫生、教育、人保、国土、规划建设、环保、旅游、果业、文广、科技、邮政、供电、电信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要相应成立镇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镇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及部门、单位履行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的考核激励机制,对各镇扶贫开发工作和各部门、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进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之一。

(二)实行领导干部定点扶贫。

县党政领导重点帮扶一个镇,并安排一个县直部门和一个县规模以上企业以及一定的帮扶资金协助抓好一个村的扶贫开发示范工作;县其他领导各挂点帮扶一个村。各镇党政主要领导分别抓一个扶贫开发示范村;其他领导各挂点帮扶一个村。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领导重点抓一个扶贫开发示范村,其他单位的主要领导挂点帮扶一个贫困村。

(三)加大扶贫开发投入。

县财政要统筹安排资金,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每年扶贫开发投入占本级财政收入比例不低于2%,随着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并按上级要求落实扶贫配套资金。县直、驻县各有关单位要以所定点扶持的贫困村为平台,将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确保每个省、市、县扶持贫困村在“十二五”期间投入不少于100万元,其中扶贫资金在50万元以上。各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扶贫力度,支持贫困乡村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返乡农民创业等项目建设。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贫困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强基固本为保证,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的有效途径,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到贫困村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开展“三支一扶”,抓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作,选聘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任职,帮助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突出成绩的村干部,可按有关规定和条件在公开选聘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镇领导班子成员中优先录用。

(五)加强扶贫机构和队伍建设。

要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扶贫工作保障机制,做到机构设置、职能调整、人员编制、经费预算与扶贫工作任务相适应,并切实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镇要十分重视镇扶贫办的建设,确保镇扶贫办有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加强镇扶贫办的力量,位于县划定的特殊困难区域的**镇、**镇、**镇三个镇的扶贫办要有2名扶贫专职干部,其他镇要有1名扶贫专职干部。县扶贫部门要大力加强思想、作风、廉政和效能建设,提高执行能力。

(六)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

县财政、扶贫部门对国家、省、市、县安排的各类扶贫专项资金,从计划分配到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要实行全程跟踪管理,保证专账核算、专款专用。进一步完善项目和资金的公告公示制度,认真执行县级资金报账制度、项目验收制度,严禁截留、挪用、拖欠、挤占和贪污挥霍各类扶贫资金。加强项目后续管理,定期对扶贫资金进行全面审计、监察和检查,并完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绩效与资金计划分配挂钩。

(七)加强扶贫统计监测。

扶贫、统计、民政、财政、发改等部门要组织力量,对贫困户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加快建立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并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统计与贫困监测制度,不断规范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反馈和发布工作,更加及时客观反映贫困状况、变化趋势和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八)加强扶贫研究和宣传。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决策水平和实施能力。切实加强扶贫工作和政策研究,对扶贫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加大扶贫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扶贫开发政策、成就、经验和典型事迹,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农村扶贫开发推进规划

县桥自弯乡**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2011-2012年)

第一章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位于**县城西北方,距县城22公里,距桥自湾乡集镇2公里,有12个村民小组,常驻农户261户,1020人,其中男性500人,女性520人;劳动力人口412人。全村总面积7228亩,其中山地面积6070亩,山塘水库2座,耕地面积617亩,其中水田516亩,旱地101亩。2010年村农户人均纯收入800元,其中农业收入420元,非农业收入380元;全村粮食总产350000公斤,其中稻谷225000公斤,人均产粮345公斤。全村年出栏生猪1.2头。全村常年外出打工劳动力200人。全村退耕还林面积500亩,生态林面积800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250户,参合率95%。村集体经济是空白。

二、贫困现状及原因

(一)贫困现状

1、经济均属自给自足。百姓从事的均为传统农业,人均纯收入1600元。

2、90%的农户均住的是四、五十年的破木房,少数还是人畜同居。

3、村里40岁还没娶媳妇的有40人,五保户2人,低保户43人。

4、全村人饮水困难。

5、无集体经济。

(二)原因分析

1、村无支柱产业,属传统的农业生产,群众无稳定的收入来源,缺少生产发展资金;

2、农田水利、安全饮水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成本高;

3、地质条件差,村民安全生产生活缺乏保障;

4、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生产和管理水平。

5、位置偏僻,与国家工程建设无缘,又从未扶贫过。

第二章规划目标及建设任务

一、规划目标

通过两年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柏杨村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形成规模,生态循环农业逐步形成,农民收入稳步增加,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明显提高。贫困村面貌发生显着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布局和范围

1、总体目标。通过两年建设扶贫工作,实现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1600元增长到4000元,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根本性改善。贫困人口数由2010年的232人减少到0人。具体见表

柏杨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效益对照概算表

项目内容

单位

2010年末数

2012年末预计数

增减净额

增减

比率

农民地均纯收入

1600

4000

2400

贫困人口数

320

232

100%

民政低保人口

5粮食总产量

万斤

350

620

270

人均粮食占有量

万斤

300

500

200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150

280

130

大牲畜年末存栏数

200

120

猪年末存栏数

180

300

120

羊年末存栏数

200

100%

牛年末存栏数

有效灌溉面积

200

260

农村用电量

52000

63000

11000

化肥施用量

200

300

沼气池

不通公路行政村数

不通公路自然村数

不通电行政村数

不通电自然村数

不通电话的行政村数

不通电话的自然村数

人、畜饮水困难的人数

1020

600

420

畜数

320

300

没有安全饮水的人数

1020

600

420

100%

村小学数

1辍学人数

农村科技人员

0

地方患病人数

0

0

0

参加合作医疗人数

970

970

0

参加新农保人数

500

560

特困医疗求助人数

村卫生室个数

0

基层组织活动室

0

远程教育

32集体经济收入

元2、2011-2012年分建设内容

2011年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修通还村公路2.5公里,总投资40万元;投资30万元解决200户900人饮水问题。

(2)增收产业培训项目:投资20万元,种植200亩烟叶。

(3)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投资26万元,修建村级活动中心。

2012年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75万元硬化3公里12个组的公路。

(2)增收产业培训项目:投资10万元养牲猪300头、母猪50头、土鸡2350只、羊100只。

(3)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投资20万元实施40户的改厨改厕、沼气建设。

(4)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投资1万元扶持20人的专业人口培训。

三、建设任务

1、主要建设内容。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道路建设:修建通村公路2公里,大峪-郭家界2公里。

水利:建4个水池,饮水管道6千米。解决150户,600人饮水难问题。

其他:

--增收产业培育项目。大力发展特色增收产业。发展烟叶200亩;发展养殖良种母牛50头;发展牲猪养殖300头;园中养土鸡2350只;山羊200只,形成立体化开发模式,使全村农户根据居住条件和家庭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实现因地制宜发展。着力扶植我村优质稻基地,形成**特色观光农业园。

--人居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实施一建三改,新建沼气池40口,配套三改40户。

--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培养科技示范户2户;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人;组织专家现场对烟叶种植和油茶种植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新建、整修卫生室1个、两层200平方米村级活动中心1个。成立油茶种植协会,培养种植大户40人,养殖大户8人;户户通广播电视;移动电话覆盖率达100%。

第三章资金筹措及效益分析

一、投资来源

预计总投入3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9%;行业部门投入资金2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57%;地方财政扶贫资金6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社会帮扶资金34万元,占总投资额的9%;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资金1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在总投入中,基础设施建设占51.5%;增收产业培育占23.4%;环境与生态建设占11.3%;社会事业建设占12.8%。

二、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分析

中央财政投资100万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投入46万元,占总投资额的46%;增收产业培育项目23万元,占23%;环境与生态建设10万元,占10%;社会事业建设21万元,占21%。

三、社会扶贫其他投入情况

社会扶贫及其他投入总额为18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0万元,占5.5%;交通专项资金50万元,占27%;水利专项资金50万元,占27%;卫生专项资金10万元,占5.5%;民政专项资金12万元,占6.6%;环保专项资金8万元,占4.4%;能源专项资金13万元,占7.2%;农业专项资金10万元,占5.5%;国土专项资金5万元,占2.7%;社会筹措12万元,占6.6%。

第四章技术标准和投资概算

本规范中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和产业建设项目技术标准以行业部门出台的项目技术标准和市场现行价格为依据。分项目技术标准如下:

一、技术标准

1、基础设施

--道路:根据交通部颁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硬化公路设计速度为20KM/H,设计荷载汽-10级,履带-50,路基宽度4米,泥结碎石路4.5米,水泥路面3.5米,根据地理位置设错车道。最大纵坡度9%,最小平面曲线半径15米。路侧水系畅通。

--安全饮水建设:按照国家2006年12月29日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执行。

2、人居环境建设

--“三改”技术标准

改厨:地面硬化:墙身砂灰抹平,离地1.5米贴墙砖,1.5米以上用白色涂料粉刷;灶台、操作台、碗柜、水缸分设,布局合理,同时用瓷砖铺面。

改厕:厕所有门,有条件的分设男女厕所,建浴室,安装热水器;改**冲式厕所,有条件的安装陶瓷大便器,配备水冲设备;内墙用砂灰抹面,有条件的贴墙裙;达到整洁、无蝇、无臭的要求。

改圈:以石板或水泥地板结构为主、每孔圈以3.5m×2.5m为宜,并设宽深为30×20cm的排泄沟1条通向沼气池口。开设通风窗、采光窗,有条件的可安装自动饮水器。

--沼气池建设标准。①执行GB/T4750-2002《户用沼气池标准图集》,采用活动盖式圆筒形沼气池;②按照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美化环境和沼气池、厕所、禽兽圈舍“三结合”的原则,尽可能将沼气池建于畜圈下;③池型结构可因地制宜选择混凝土整体浇注或砖混结构;④进出料间中线夹角应大于90度,小于或等于180度,出料间盖板采用标号不低于C15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并在一侧安装提板环;⑤沼气池的施工标准执行GB/T4750-2002《户用沼气池施工操作规程》;⑥设备安装执行GB/T7636-87《农村家用沼气管路设计规划》和GB/T7637-87《农村家用沼气管路施工安装操作规程》。

3、产业发展

--种植业:以低碳有机农业、休闲观光体验为方向,形成一村一品。烟叶种植及油茶,在我村有良好的基础和生产实践,严格按无公害标准栽培,力争通过两年的时间,形成城市居民周末回归农村的一个生态旅游地。油茶种植在县林业局技术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技术要求种植,做好防病防灾工作。

--养殖业:以生猪发展为主,联户成片培植生猪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200头以上。

4、社会事业建设

村委会及村卫生室:维修村委会并添置设施、新修村卫生室面积240平方米,严格按照县统一统计和施工。

科技校训:采取“三个一”(即发一本技术小册子,讲一堂技术辅导课,办一个现场培训示范点)和以会代训等形式,对一些重点产业、重要环节,入组进行培训,指导示范。通过培训,使每人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户均有2名掌握使用科技明白人。

二、投资概算

本规划设计项目四大类13个子项目,经测算总投资350万元。基础设施项目6个215万元,增收产业培育项目2个30万元,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2个70万元,社会事业建设项目3个35万元。具体见附表。

第五章保障措施

柏杨村在整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进程中,将加强班子建设、强化民主管理、创新工作机制、拓宽投入渠道、营造良好氛围、发扬优良作风。

柏杨村扶贫开发组织机构由村民选举,领导小组成员实行分工负责,领导小组主要职能是按照群众的意愿和国家扶贫政策编制规划,按规划内容进行项目实施,与有关联村民联系,协调相关事宜,监督工程质量,工程内容与规划是否相符,具体人员名单如下:

整村推进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组长:向延书副组长:郭先岸成员:桂发权、高**、郭先烈

整村推进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向延书副组长:郭先岸成员:桂发权、高**、郭先烈

整村推进规划项目实施监督领导小组

组长:高**副组长:肖星成员:向绪银、田运锡、、胡正华;

第六章附图、附表

一、附图

贫困村区域分布图

二、附表

1、纳入规划贫困村基本情况表

2、项目建设一览表

3、投资估算汇总表

第三篇: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办法

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办法(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

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是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为更好地贯彻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结合我市扶贫开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重庆扶贫开发事业走在全国前列。直辖以来,重庆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始终把扶贫开发放在统筹城乡、缩小三大差距、贯彻民生十条和一系列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组织和动员了大量资源全力扶贫开发,重庆扶贫始终走在了全国前列。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区县农民收入显著增加,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大幅改善,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事业快速发展。重庆扶贫全面超额完成了纲要、规划的目标任务,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出了一条重庆特色扶贫开发路子。

(二)扶贫开发面临四大转变。重庆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于武陵山、大巴山两大集中连片的贫困区域,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两翼”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发展明显滞后,致贫原因复杂,新贫困群体增加,农民增收后劲乏力,相对贫困现象凸显,扶贫工作呈现“大进大出”态势,因病返贫、因学致贫、因灾贫困现象普遍。当前,国家重新调整扶贫标准,各行各业、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区域政策、行业政策和社会政策努力向“三农”倾斜,不同渠道进入贫困地区的资金明显增加,更多的社会资源服务于消除贫困,一个“大扶贫”的工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近年来,重庆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打下的良好基础上,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走民生路、念共富经,努力促进共同富裕,为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扶贫对象从瞄准贫困人口转变为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扶贫开发从开发式扶贫转变为开发扶贫和生活救助“两轮驱动”,扶贫重点从传统“救济式”转变为增强“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扶贫区域从分散式转变为“集中连片”的综合治理方式。

一、总体要求

(三)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指导,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提高贫困群众幸福感,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更加注重转变扶贫开发方式转变,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着力增强人口减贫的内生动力;更加注重促进基本服务均等化,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注重重点片区与重点人口,着力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兴扶贫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扶贫机制的构建,着力打造大扶贫工作新格局,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广泛的惠及贫困群众。

(四)工作方针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采取政府主导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实现开发扶贫与社会扶助两轮驱动,把低保作为解决温饱的基本制度,把发展作为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在扶贫帮困中的作用,努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针对低收入农民和“两翼”贫困农村特点,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科学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五)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实行农村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纳入目标考核。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努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扶贫开发重点县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对象。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特点,实行差异化的扶持措施。

——社会帮扶、共同富裕。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善帮扶机制,拓展帮扶领域,扩大帮扶规模,增强帮扶实效,提高帮扶水平。强化政策措施,鼓励先富帮后富,努力促进共同富裕。

——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对扶贫对象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对因灾因病等陷入暂时性贫困人口提供救济救助,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对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坚持改革创新释放扶贫开发动力,研究解决相对贫困的模式、机制和政策,积极探索统筹城乡扶贫开发的路子。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把改善贫困群众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扶贫到户、脱贫到人。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转变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自力更生,农户主体。强化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强不息意识和奋发进取观念,积极鼓励和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在实施扶贫政策的过程中,尊重农户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和管理权,突出农户在扶贫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促进社会和谐。

二、目标任务

(六)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实现20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50%的贫困区县脱贫致富。统筹城乡扶贫开发模式全面深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特色产业局面基本形成,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力争贫困地区与全市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贫困区县全部脱贫摘帽,人力资源开发、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基本解决,相对扶贫开发机制全面建立,统筹城乡扶贫开发体制基本形成,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创造条件。

(七)主要任务

——基本农田建设及农田水利。到2015年,贫困地区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5亩以上。到2020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产业开发。到2015年,力争每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立2-3个扶贫支柱产业,发展3-5个扶贫龙头企业。到2020年,基本构建完成覆盖全市的特色产业体系。

——饮水安全。到2012年,贫困地区饮用水问题全面得到解决;到2015年,农村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贫困地区饮用水安全标准进一步提高,实现自来水全覆盖。

——通电通讯。到2015年,实现自然村全部通电、通电话、通电视,到2020年,宽带覆盖全部行政村。

——异地移民扶贫搬迁。2020年前,力争完成百万人扶贫搬迁任务。整合小城镇建设、巴渝新居、农村危旧房改造等资源,打造100个扶贫移民新村。实施农户“宜居工程”,改造农村危房,让每个贫困户都能住上安居房。

——交通。到2013年,基本实现乡镇和行政村通油(水泥)路,85%的自然村通公路。到2015年,贫困地区乡镇和行政村全部实现通油(水泥)路,90%的自然村基本通公路,同步推进村庄内外道路硬化。到2020年,实现村村通班车,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防灾抗灾能力。

——科教。到2015年,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60%左右,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采取适当措施确保适龄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扫除青壮年文盲,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加快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

——医疗卫生。到2012年,实现贫困地区村村有标准化卫生室,医疗设施、基本药物配备齐全;母婴死亡率降低到**%,营养不良的儿童比例降低到**%。到2015年,基本建立覆盖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贫困地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母婴死亡率降低到**%,营养不良的儿童比例降低到**%。到2020年,贫困地区医疗资源和公共卫生服务更加均等。

——公共文化。逐步推进贫困地区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到2015年,实现一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贫困地区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每个重点县有图书馆、文化馆,每个乡有综合文化站,每个村有文化活动室。

——社会保障。到2015年,全面建立起覆盖贫困地区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对农村所有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到2020年,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人力资源扶贫开发。到2015年,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名。每年务工技能培训农村青年劳动力**万名。到2020年,培训农村劳动力**万名,基本实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

三、对象范围

(八)动态扶贫标准。始终坚持按照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作为全市相对扶贫标准,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成统筹城乡扶贫开发的相对扶贫机制。

(九)重点扶持群体。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全市扶贫标准的农村住户作为扶贫对象,进一步建立健全贫困识别机制,做好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应扶尽扶,更加注重对少数民族、妇女、残疾人、留守儿童的帮扶。

(十)重点扶持区域。扶持的范围涉及全市33个区县(自治县),把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两翼”农村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把武陵、秦巴山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未来十年扶贫开发攻坚的主战场,完善调整机制,使最困难的农村得到有效扶持。

四、专项扶贫

(十一)整村脱贫。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分类指导、一村一策”的原则,制定整村脱贫规划,“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45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制定的20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计划。每村投入财政资金300万元,整合其它资金1000万元,按照“七有四通三解决”的标准,加快道路交通、人畜饮水、广播通讯、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设施建设,培育一批生产效益稳定、受益面广、覆盖面宽、适宜高山地区发展的基础产业。抓住国家集中解决特困连片地区整体脱贫的机遇,实现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整体脱贫。

(十二)易地扶贫搬迁。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对生活在交通闭塞、生存条件恶劣的人群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对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实行搬迁扶贫、易地开发。把移民搬迁与户籍制度改革、退耕还林、小城镇建设、生态建设等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进行。充分利用农村闲散资源,实施便利的梯度移民。

(十三)产业扶贫。全面落实资金扶持、产业带动等9项到人到户政策,以万元增收工程为契机,发展林果药桑菜鸡牛羊兔蜂十大扶贫骨干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养蜂、中药材和乡村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力争用3年左右,在贫困地区培育成规模连片、成熟壮大的扶贫旅游产业。在中高海拔贫困农村继续做大反季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中药材生产基地,逐渐形成为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十二五”期间投入100亿扶贫贴息贷款支持重点县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龙头企业和农业大户与贫困群众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十四)劳动力培训。认真落实“雨露计划”,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逐步拓宽工作领域,提高就业脱贫、稳定增收的能力。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结合我市新兴的电子产业,每年为我市新兴产业输送劳动力2万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培训农村种养殖技术,为“万元增收工程”培育技术能手;利用我市发展微型企业之机,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

(十五)金融支持扶贫。到2015年,投入财政垫底资金3亿元,在全市2000个贫困村中建立2000个互助资金组织,实现贫困村互助资金全覆盖。每年向低收入农户发放小额贷款十亿元以上。积极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地票交易,增加低收入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与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加强合作,尝试担保、入股等引领金融扶贫。“十二五”期间争取各类扶贫融资和低收入农民财产性收入等达到100亿元。

(十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有效改善贫困地区耕地质量,稳步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加强乡村道路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开展小流域治理,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夯实发展基础。

五、行业扶贫

(十七)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开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把发展种养业和林下经济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采取小额信贷等扶持方式,在稳定提高贫困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依托资源比较优势,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和乡村服务业,引导调整贫困地区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地扶持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和公司加农户经营模式,加快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不断提高优势产业开发水平和产品的竞争能力。积极推进旅游扶贫,开辟贫困农民增收新途径。大力扶持建设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边贸市场,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贫困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十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土改造,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兴办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民投工投劳,按照村级道路施工要求,建设好贫困村的村级主干道和便民道。以建设集中式供水池为重点,提高饮用水水质和利用率。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保障生产生活电力需求,切实解决群众的用电难、用电贵问题。加快农村邮政、通讯、宽带网络、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推进广电、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十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善贫困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逐步提高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创业就业能力。建立高中、大学教育贫困生扶助机制,逐步对贫困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发展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加大对贫困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的投入,改善医疗服务设施条件。提高贫困人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补助标准,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加强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推进贫困地区推动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实施计划生育贫困户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少生快富工程”,加强优生优育。

(二十)深入开展科技扶贫。围绕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引进和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业开发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吸引一批科技人员参与扶贫开发。培育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进一步建设好农业科技扶贫示范园,将其建成集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为一体的科普基地。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立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示范村、示范户。继续选派科技扶贫开发团、科技副县长和科技副乡(镇)长、科技特派员到扶贫开发重点县(自治县)、乡(镇)工作,提高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贡献率。

(二十一)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全面覆盖没有劳动能力或生活常年困难的贫困人口。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完善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政策。做好村庄规划,优化居民点布局,逐步提高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覆盖范围和补助标准,加快农村危房改造进程。

(二十二)重视生态环境和能源建设。着力抓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等工程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因地制宜普及和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等农村生态能源项目建设,带动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加强乡村污水、垃圾、粪便处理,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加强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整治力度,科学有效地防治各类地质灾害。

六、社会扶贫

(二十三)切实加强定点扶贫工作。加大与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工作的联系协调力度,争取更大的支持。各级党政机关要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计划,统一部署,抓好落实。要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贫困区县、乡镇开展挂职蹲点扶贫,努力为贫困乡镇发展办实事、办好事、做贡献。要充分利用政府资源,积极引导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校、军队和武警部队积极参加扶贫活动,鼓励、引导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担当扶贫任务。

(二十四)创新集团扶贫工作。进一步深化集团式对口扶贫,不断创新社会帮扶机制,拓宽帮扶领域,增强帮扶实效。要把扶贫集团成员单位对口帮扶重点帮扶村,救助贫困户,资助失学儿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帮助农民技能培训并实现转移就业作为社会帮扶工作的长期任务。要把工作重心延伸到重点帮扶村,下沉到困难家庭和低收入人口,实行每个单位“包村联户”的工作方法。要创新帮扶模式,完善帮扶措施,提高帮扶实效,建立“帮扶村不脱贫、定点帮扶不脱钩”的工作机制,增强集团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十五)深入推进东西扶贫协作工作。着力拓展东西部对口帮扶内容,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探索东西扶贫协作长效机制,不断深化鲁渝扶贫协作内容和形式。加强政府间的合作,推动党政干部、各类人力资源的培训和交流。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组织开展区域扶贫协作工作。

(二十六)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大力倡导企业承担扶贫责任,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中小企业采取多种方式、立足企业实际,参与本地区、本部门的扶贫活动,深入开展“村企共建”活动,推进贫困地区集体经济发展和低收入农民增收致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张广宁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站在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高度,以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标杆和省会城市的工作水准,向着区域协调、城乡一体、联动共赢的和谐图景,坚定不移地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为建设幸福广东、幸福广州提供有力支撑。(下转A2版)

(上接A1版)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苏志佳主持会议。副市长、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陈国通报全市农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情况。副市长、广州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曹鉴燎通报广州市帮扶梅州、阳江、茂名三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情况。先进单位代表市司法局和番禺区东涌镇作了经验介绍。市领导方旋、陈如桂、谢宝怀、陈明德、孙峰、简文豪出席。张广宁在讲话中充分肯定全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张广宁指出,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是新形势下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创举,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行动。广州积极主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举全市之力对口帮扶兄弟城市加快发展,同时扎实有效推进市内北部山区建设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组织开展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扶贫开发行动。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努力把资源配置到户、责任明确到人,科学规划、统筹组织,求真务实、积极主动,推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呈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好局面,对口梅州、茂名、阳江三市帮扶的3.47万贫困户脱贫率达89.5%,帮扶市内5810户贫困户至年底脱贫率可达56%。对此,市委、市政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张广宁指出,对在实践中探索形成、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和运用好。具体主要有以下六条: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体系。运用筹办亚运成功工作经验,市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市四套班子领导全面参与,建立市领导挂点联系制度,健全“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领导小组、市‘双到’办、驻市工作队、驻村工作组、驻村干部”五级工作体系;二是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制定扶贫计划。有针对性制定总体工作方案,并按分解细化任务,让帮扶对象参与规划制定,充分调动帮扶对象的积极性;三是坚持强化督办,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狠抓资金项目和工作措施落实,及时通报考评结果;四是坚持因地制宜,走特色帮扶路子。按照“一镇一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思路,既做好“规定动作”、又做好“自选动作”,既打造名镇名村,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城镇带动区域周边农村发展,又进村入户,实施创业帮扶、就业帮扶、智力帮扶、社保帮扶等多种帮扶路子;五是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大帮扶”工作格局。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动员各级各单位各社团踊跃参与,又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共襄帮扶光彩事业,形成党委政府帮、社会各界帮的“大帮扶”工作格局;六是坚持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双到”与“双转移”有机结合,既注重“输血”、更注重“造血”,采取产业帮扶、项目帮扶等长效帮扶方式,确保帮扶对象长期受益,确保脱贫不返贫。

张广宁强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清醒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打好攻坚战、准备持久战。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深刻指出,扶贫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消除贫困,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也是人类社会追求公平、正义的不懈努力,怎样使贫困地区、贫困农民早日脱贫,是对我们真正的考验;新形势下,不断创新扶贫方式,提高扶贫开发效果,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刻领会汪洋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对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决不能盲目乐观、掉以轻心。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具体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认识到省委、省政府把任务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广州发展到今天,有义务、有能力担当起这样的政治责任和光荣任务,有优势、有条件全面展现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示范引领功能。近年来,广州市扶贫开发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无论是对口帮扶广西百色、支援四川汶川、甘肃舟曲灾后重建,对口支援新疆喀什疏附县,还是对口帮扶梅州、阳江、茂名,推动市内北部山区加快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了一系列在全省广泛推广的有效经验。但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是世界级难题。如何建立稳定脱贫机制、探索致富有效路径,我们只能说刚刚起步。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既立足现实,努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歼灭战,坚决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又着眼长远,着力探索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做好打防御战、持久战的充分准备,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攻坚克难,积极创新,不断提高市内外扶贫开发工作整体水平。

张广宁强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要准确把握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提升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扶贫开发既要解决贫困问题,更要推动共同富裕。要把提高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实现脱贫致富的治本之举和长远之策,抓住重点、标本兼治,突出做好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基础工作,加快建立稳定脱贫、有效致富的长效机制。重点抓好5方面工作:一是突出民生根本,努力办好民生实事。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扶贫开发的首位,推进财政帮扶资金重点投入民生领域,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把扶贫开发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起来,着力解决贫困户的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问题,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水平。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整治村容村貌,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先解决好危房改造、水电气供应、污水处理、道路交通、路灯照明等实际问题,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突出抓好项目带动,打造脱贫致富平台。项目扶贫是有效的扶贫方式。选准选好产业发展项目,狠抓项目落地,做大优势特色产业,打通农产品与市场的流通渠道,为贫困村贫困户打造稳定增收的平台。积极探索利用农村宅基地、集体用地流转等手段,增强农村自身造血功能,做到既输血又造血。在项目建设运营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当地干部群众的运营管理能力,确保帮扶工作组撤走后,项目能够持续发挥效益,当地群众能够持续受益。检验扶贫开发工作是否有真正的本事,关键要看工作组撤走后,帮扶对象是否脱贫不返贫。三是突出抓好技能扶贫和转移就业,拓宽脱贫致富渠道。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转变观念、提升素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实现物质扶持与精神扶持、自力更生与外部支援有机结合。更多吸收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帮助贫困地区培育发展致富带头人,培训、推广各类实用技能,通过稳定转移就业实现稳定脱贫。四是突出抓好“两委”班子建设,强化脱贫致富保障。把扶贫的过程变成为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锻造人的精神的过程,增强贫困地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以基层组织“固本强基”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氛围和环境。五是突出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工作方式。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方式,认真总结我市北部山区扶贫开发“一区带一镇、名企帮一镇、百企助百村”新经验,在党委和政府推动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面动员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率先形成制度优势、市场机制、社会力量良性互动新格局。鼓励各行各业特别是广大企业把自身发展与服务大众、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推进专项扶贫计划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

张广宁强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提升水平。切实完善高效、畅通的协调指挥平台,强化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意识,落实定单位、定人、定点、定责等帮扶措施,贫困村属地区、县级市积极配合,确保换届后扶贫力度不减,组织保障更加有力。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考核督促,该表彰的表彰,该问责的坚决问责,推动工作落实。统筹推进市内扶贫与对口帮扶,做到思想同等重视,措施同样有力,经验共同分享。大力宣传扶贫战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从政治、工作、生活上关心、爱护驻村干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万庆良在讲话中总结了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主要表现为“三个完成”、“五个明显”。“三个完成”是:完成省和市制定的脱贫率两大硬指标,完成帮扶资金投入硬任务,完成一批帮扶项目建设。“五个明显”是:受帮扶的大多数贫困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

万庆良指出,明年是市外、市内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决战年,要再接再厉,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全力打好“双到”工作决胜仗。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始终保持决心不改、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按照“双到”任务的时间期限,建立倒逼机制,全面推进“双到”各项工作。二要进一步建立稳定脱贫机制。提升产业扶贫,加快产业梯度转移,增加村集体收入。完善劳务对口帮扶机制,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三要进一步落实民生工程建设。加快低收入困难户住房改建进度,力争在今年底全面动工,基本完成低收入困难户住房改建任务。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一位贫困村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四要进一步整合各项帮扶资金。已经明确的帮扶资金要尽快安排到位。根据帮扶工作实际需要及广东各市的情况,适当增加资金安排。五要进一步做好统筹协调。各帮扶工作队、工作组和挂村单位要加强相互之间以及与当地扶贫机构的沟通协调,统筹内外“双到”,坚持市内、市外“双到”两手抓,形成两个战场协同作战的良好局面。六要进一步抓好落实。定单位、定人、定点、定责帮扶,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强化监督检查考核,确保全面完成任务。出席大会的还有:广州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区、县级市、市直部门、市管企业挂村单位负责人,市驻梅州、阳江、茂名三市工作队干部和驻增城、从化两市工作队、驻村干部及“双到”工作联络员等。

昨日下午,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了全体成员会议,专题研究《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2011—2020年)》和《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听取各成员单位的意见建议,并对今后我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进行了部署。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朱小丹作重要讲话,副省长刘昆主持会议,省政府党组成员、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容根作了工作部署。

朱小丹指出,扶贫开发是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加快全省贫困群众脱贫奔康步伐,实现共同富裕的大事业,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首位民生工程。各地、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扎扎实实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把各项扶贫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朱小丹强调,明年是我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攻坚年、冲刺年,要全力以赴确保完成“双到”工作任务。要突出帮扶最困难的群众,加快实施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和生产生活条件“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整村搬迁工程,立下军令状,坚决实现省委、省政府对群众的承诺。要坚持开发性项目和保障性项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扶贫开发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加快实现新农保全覆盖,积极探索新农合与城镇医保接轨。要对贫困村进行分类排队,集中各方资源和优势力量,对基础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弱、脱贫难度大的贫困村、贫困户,加大帮扶力度,促进帮扶工作平衡开展。

第四篇: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特制定本纲要。

(一)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特别是随着《国家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 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扶 贫开发道路,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扶贫开发是长期历史任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制约贫困地 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 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同时,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 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为扶贫开发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 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三)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意义重大。扶贫开发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 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好 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全国人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

一、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扶贫标准,加大 投入力度,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五)工作方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六)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实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中央重点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持力度。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政策,实行有差异的扶持措施。

——部门协作,合力推进。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结合各自职能,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贫困地区倾斜,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强引导,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

——社会帮扶,共同致富。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完善机制,拓展领域,注重实效,提高水平。强化政策措施,鼓励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倡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改革创新,扩大开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共享减贫经验和资源。继续办好扶贫改革试验区,积极探索开放式扶贫新途径。

二、目标任务

(七)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八)主要任务

——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到2015年,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有较大改善,保障人均基本口粮田。到2020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特色优势产业。到2015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

——饮水安全。到2015年,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到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生产生活用电。到2015年,全面解决贫困地区无电行政村用电问题,大幅度减少西部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无电人口数量。到2020年,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交通。到2015年,提高贫困地区县城通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比例,除西藏外,西部地区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稳步提高贫困 地区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到2020年,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推进村庄内道路硬化,实现村村通班车,全面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

——农村危房改造。到2015年,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800万户。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教育。到2015年,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有较大提高;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保持普通 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提高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水平;扫除青壮年文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远程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

——医疗卫生。到2015年,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基本健全,县级医院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 生院,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门诊统筹全覆盖基本实现;逐步提高儿童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 有效控制;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

——公共文化。到2015年,基本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已通电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力争实 现每个县拥有1家数字电影院,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数字电影;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到2020年,健全完善广播影视公 共服务体系,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每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有图书 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以公共文化建设促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

——社会保障。到2015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到2020年,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人口和计划生育。到2015年,力争重点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妇女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到2020年,重点县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林业和生态。到2015年,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比2010年底增加1.5个百分点。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比2010年底增加3.5个百分点。

三、对象范围

(九)扶贫对象。在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为扶贫工作主要对象。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逐步提高国家扶贫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当地实际制定高于国家扶贫标准的地区扶贫标准。

(十)连片特困地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 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扶贫攻坚主战场。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对跨省片 区规划的指导和协调,集中力量,分批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所属连片特困地区负总责,在国家指导下,以县为基础制定和实施扶贫攻坚工程规划。国务 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集中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 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连片特困地区面貌。各 省(自治区、直辖市)可自行确定若干连片特困地区,统筹资源给予重点扶持。

(十一)重点县和贫困村。要做好连片特困地区以外重点县和贫困村的扶贫工作。原定重点县支持政策不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办法,采取措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重点县数量逐步减少。重点县减少的省份,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减。

四、专项扶贫

(十二)易地扶贫搬迁。坚持自愿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扶贫对象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引导其他移民搬迁项目优先在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实施,加强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衔接,共同促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有序搬迁,改善生存与发展条件,着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 业。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能力。加强统筹协调,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搬得 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十三)整村推进。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下而上制定整村推进规划,分期分批实施。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集体经济 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以县为平台,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集中投入,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建设公益设施较为 完善的农村社区。加强整村推进后续管理,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巩固提高扶贫开发成果。贫困村相对集中的地方,可实行整乡推进、连片开发。

(十四)以工代赈。大力实施以工代赈,有效改善贫困地区耕地(草场)质量,稳步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加强乡村(组)道路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片区综合开发,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夯实发展基础。

(十五)产业扶贫。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扶贫。促进产业结构调 整,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引导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

(十六)就业促进。完善雨露计划。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核心,对农村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给予 一定的生活费补贴;对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补贴。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加大对农村贫困残疾人 就业的扶持力度。

(十七)扶贫试点。创新扶贫开发机制,针对特殊情况和问题,积极开展边境地区扶贫、地方病防治与扶贫开发结合、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其他特困区域和群体扶贫试点,扩大互助资金、连片开发、彩票公益金扶贫、科技扶贫等试点。

(十八)革命老区建设。国家对贫困地区的革命老区县给予重点扶持。

五、行业扶贫

(十九)明确部门职责。各行业部门要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本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并完成本行业国家确定的扶贫任务。

(二十)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农、林、牧、渔产业指导,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主导产品、名牌产品、优势产品,大力扶持建设各类批发市场和边贸市场。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开发当地资源,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 动力。

(二十一)开展科技扶贫。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培育一批科技型 扶贫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继续选派科技扶贫团、科技副县(市)长和科技副乡(镇)长、科技特派员到重点县工作。

(二十二)完善基础设施。推进贫困地区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开展土地平整,提高耕地质量。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小型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扶持修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抓好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工程和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 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大牧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力度。加快贫困地区通乡、通村道路建设,积极发展农村配送物流。继续推进水电 新农村电气化、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普及信息服务,优先实施重点县村村通有线电视、电话、互联网工程。加快农 村邮政网络建设,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二十三)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推进边远贫困地区适当集中办学,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继续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在民族地区全面推广国家通用 语言文字。推动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关心特殊教育,加大对各级各类残疾学生扶助力度。继续实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招生协作计划。贫困地区劳动力进城务工,输出地和输入地要积极开展就业培训。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家书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 建设。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二十四)改善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管理。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保障水平。进一步健全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医疗与康 复服务设施条件。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组织城市医务人员在农村开展诊疗服务、临 床教学、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提高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贫困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 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的扶持力度,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二十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水平,切实保障没有劳动能力和生活常年困难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健全自然 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完善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政策。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进度,支持贫困地区加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和服务设 施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广大老年人养老问题。加快贫困地区社区建设。做好村庄规划,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帮助贫困户解决基本住 房安全问题。完善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和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

(二十六)重视能源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贫困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推广应用沼气、节能 灶、固体成型燃料、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等生态能源建设项目,带动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秸秆综合利用。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大农村环 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大力支持退牧还草工程。采取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恢复天然草原植被和生态功能。加大 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防治力度,重点抓好灾害易发区内的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

六、社会扶贫

(二十七)加强定点扶贫。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人民团体、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国家 重点科研院校、军队和武警部队,要积极参加定点扶贫,承担相应的定点扶贫任务。支持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参与定点扶贫工作。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和 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定点扶贫任务。定点扶贫力争对重点县全覆盖。各定点扶贫单位要制定帮扶规划,积极筹措资金,定期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挂 职扶贫。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要切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发挥党政领导定点帮扶的示范效应。

(二十八)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东西部扶贫协作双方要制定规划,在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干部交流、人员培训以及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积极配 合,发挥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行业对口帮扶,应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关系相衔接。积极推进东中部地区 支援西藏、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完善对口帮扶的制度和措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当地组织开展区域性结对帮扶工作。

(二十九)发挥军队和武警部队的作用。坚持把地方扶贫开发所需与部队所能结合起来。部队应本着就地就近、量力而行、有所作为的原则,充分发挥组织严密、突击力强和人才、科技、装备等优势,积极参与地方扶贫开发,实现军地优势互补。

(三十)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大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强规划引导,鼓励社会 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侨联等群众组织以及海外华人华侨 参与扶贫。

七、国际合作

(三十一)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方式,创新机制,拓宽渠道,加强国际反贫困领域交流。借鉴国际社会减贫理论和实践,开展减贫项目合作,共享减贫经验,共同促进减贫事业发展。

八、政策保障

(三十二)政策体系。完善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发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综合效益。实现开发扶贫与社会保障的有机结合。对扶贫工作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政策和项目,要进行贫困影响评估。

(三十三)财税支持。中央和地方财政逐步增加扶贫开发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贫困地 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开发事业的力度。对贫困地区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内外资投资项目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项 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件、备件,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企业用于扶贫事业的捐赠,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可按 规定在所得税税前扣除。

(三十四)投资倾斜。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等投入力度,加大村级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小流域与水土 流失治理、农村水电建设等支持力度。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以及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配套资金。各级政府都要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投资支持力度。

(三十五)金融服务。继续完善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积极推动贫困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努力满足扶贫对象发 展生产的资金需求。继续实施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项目。尽快实现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全覆盖。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发展,多方面拓宽贫困地区融资 渠道。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可贷资金70%以上留在当地使用。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鼓励保险机构在贫困地区建立基层服务网点。完善 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针对贫困地区特色主导产业,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加强贫困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三十六)产业扶持。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各项产业政策。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要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安排。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地区转移。加强贫困地区市场建设。支持贫困地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完善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政策。

(三十七)土地使用。按照国家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有关制度规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建房需求,合理安 排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在项目安排上,向有条件的重点县倾斜。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支持贫困地区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三十八)生态建设。在贫困地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力度。重视贫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十九)人才保障。组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人员和志愿者到贫困地区服务。制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 的鼓励政策。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对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干部要制定鼓励政策,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对定 点扶贫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挂职干部要关心爱护,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发挥创业人才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加大贫困地区干部和农村实 用人才的培训力度。

(四十)重点群体。把对少数民族、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扶贫开发纳入规划,统一组织,同步实施,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加大支持力度。继续开展 兴边富民行动,帮助人口较少民族脱贫致富。推动贫困家庭妇女积极参与全国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关注留守妇女和儿童的贫困问题。制定实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高农村残疾人生存和发展能力。

九、组织领导

(四十一)强化扶贫开发责任。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建立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 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综合协调职能,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加大省县统筹、资源整合力度,扎 实推进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工作部门和重点县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各级组织部门要积极配合。东部地区各省(直辖市)要进一步 加大对所属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的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

(四十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强基固本为保证,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的有效途径,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 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帮助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突出成绩的村干部,可按有关 规定和条件优先考录为公务员。

(四十三)加强扶贫机构队伍建设。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协调落实各项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每年要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扶贫机构及其职能,加强队伍建设,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管理水平。贫困 程度深的乡镇要有专门干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贫困地区县级领导干部和县以上扶贫部门干部的培训要纳入各级党政干部培训规划。各级扶贫部门要大力加强思想、作风、廉政和效能建设,提高执行能力。

(四十四)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财政扶贫资金主要投向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贫困村,集中用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扶贫对象发展能力和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增加直接扶持到户资金规模。创新扶贫资金到户扶持机制,采取多种方式,使扶贫对象得到直接有效扶持。使用扶贫资金的基 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确保扶贫对象优先受益,产业扶贫项目要建立健全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接机制。完善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开展绩效考评。建立健全协调统一的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全面推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强化审计监督,拓宽监管渠道,坚决查处挤占挪用、截留和贪污扶贫资金的行为。

(四十五)加强扶贫研究和宣传工作。切实加强扶贫理论和政策研究,对扶贫实践进行系统总结,逐步完善中国特色扶贫理论和政策体系。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决策水平和实施能力。把扶贫纳入基本国情教育范畴,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的参考材料。继续加 大扶贫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扶贫开发政策、成就、经验和典型事迹,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同时,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政府保障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努力与成效。

(四十六)加强扶贫统计与贫困监测。建立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开展对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监测。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统计与贫困监测制度,不断规范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反馈和发布工作,更加及时客观反映贫困状况、变化趋势和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十七)加强法制化建设。加快扶贫立法,使扶贫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

(四十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本纲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四十九)本纲要由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机构负责协调并组织实施。

第五篇:广东省农村“十五”扶贫开发纲要

广东省农村“十五”扶贫开发纲要

一、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九五”时期,我省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97年提前实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确定的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农村所有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地区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极大改善了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所有行政村实现了通电、通路、通讯、通邮、通广播电视;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一部分山区县和乡村实现了小康。贫困地区的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为加快全省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扶贫开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尽管农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我省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人均收入依然很低,生产生活条件还很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十分薄弱。全省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有200多万人。这些贫困地区群众接受基础教育、健康保障、公共服务的程度均大大低于发达地区,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状态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我省要遵循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在“十五”时期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从经济、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扶贫,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开拓扶贫工作的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

山区、贫困地区要以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把尽快帮助山区人民脱贫奔康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第一要务,并在指导思想、工作措施、工作作风等方面将其落到实处,掀起新的经济发展热潮。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国家扶贫开发的基本方针,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扶贫开发的新路子,以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贫困村和贫困户为主战场,以改善提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条件、基本生活条件和基本发展环境为重点,突出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贫困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素质,努力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

(二)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

一是2003年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县)要大部分实现脱贫奔康,至2005年要全面实现小康和消除人均收入2000元以下的贫困乡镇;二是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5年平均递增5%以上,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收入水平达到2000元以上;三是山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有较大的改善,所有山区市实现通高速公路,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根本性的改变;四是大力发展资源型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经济实力,人口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跟上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

三、扶贫对象和重点区域

(一)集中力量重点帮助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

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水库库区和移民区、石灰岩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和沿海。这五类地区是今后我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从今年开始,各市县要在上述五类地区划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和行政村。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和行政村的贫困人口要占本地总人口40%以上。原定的16个贫困县改称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二)分类指导,制定计划,分期实施

省重点帮扶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它市县范围内的贫困户脱贫问题,由各市县自行解决。各市县要以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和行政村为单位编制5年脱贫计划,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力量、分期分批、一镇一村一户地消除贫困。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和行政村的计划,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明确奋斗目标、建设内容、实现措施。乡镇和行政村的脱贫计划由县级(市)政府批准实施,县汇总后报省市扶贫办备案。各市县在制定计划时,必须以贫困户为主要对象,将扶贫措施具体落实到户。要特别重视一些特殊群体的脱贫问题,如水库移民、革命老区、少数民族。

四、主要任务

(一)切实帮助贫困户实现“四个一”

即贫困户人均拥有旱涝保收的半亩“保命田”或一亩以上的经济林果,有条件的贫困户每户输出一个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就业,每户贫困户都挂上一家农业龙头企业,每户贫困户都学会一至两门实用技术,找到一条致富路。“四个一”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基本条件,也是扶贫进村到户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切实帮助贫困乡村发展集体经济

要认真总结多年来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础,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桥梁发展集体经济的新形式,提高集体经济服务农民、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力争至2005年,贫困乡镇集体经济机动财力达30万元以上,贫困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3万元以上。发展集体经济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效益、不造包袱的原则,项目选择上要以种养业为主,以社会化服务为主,形式上采取合作制或股份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三)切实帮助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基本生活条件和基本发展环境

继续深入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大禹杯”竞赛活动,加强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加快石花地改造和解决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问题,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发展环境,确保2003年清远、韶关、河源、梅州4个山区市的高速公路连通珠江三角洲,加强山区和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国道、省道改造,形成一个与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相连结的区域干线公路网络。加大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力度,尽快实现同网同价。鼓励支持山区开发水电,继续做好贫困地区小水电上网和电量的销售工作。加大对贫困地区和东西两翼困难地区江海堤围水利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交通、电力、水利、林业部门要切实做好规划,落实具体扶持措施,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要进一步巩固扶贫“两大会战”的成果,搞好行政村级道路、电讯设备的管护和维修,逐步提高“四通”水平和发挥其效益。

(四)切实帮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全面贯彻执行省委《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粤发〔2001〕8号),在发展产业经营的过程中,要与调整农业结构相结合,要与山区综合开发相结合,要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要与县乡机构改革转制为农业龙头企业相结合。省直单位、沿海对口市和当地市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扶持48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充实资本金,在办法、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特别是要改革完善扶贫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机制,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带动农户的能力。山区、贫困地区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重视对中小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建立良好的企业经营机制和资本管理体制,逐步把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优。

(五)切实帮助发展科技、教育、卫生事业

突出扶持贫困地区形成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发展基础,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培育山区的科技发展能力。山区市县要加快科技体制创新,吸收各种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服务山区建设,有条件的科研、推广机构要转制为科技龙头企业,为农业开展技术、生产、加工、贸易的社会化服务。

扶持贫困地区进一步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加大各级政府对山区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从2001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亿元,免收全省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包括本地区当年义务教育阶段按有关规定收到的全额杂费以及教育部门认定的当年黑白版教材全额课本费,确保适龄儿童不失学。加快贫困地区中小学校的危房改造,努力改善山区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效益。

加快改善贫困地区防病治病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各山区县、贫困县至少要建设一间二级甲等水平的综合医院和重点建设两所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实现房屋、设备、人员三配套,医务人员应具有执业资格;省财政安排的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专项资金要重点用于山区和贫困地区,特别是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参加合作医疗;加强农民健康教育,实现村村饮用水卫生,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5%以上。

五、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增加扶贫投入

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的规定,根据我省新时期扶贫工作目标任务要求,省级、市级以及县级财政必须把扶贫开发专项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扶贫投入。省级财政从2001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支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省财政视每年财力增长情况适当增加安排扶贫专项资金。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省财政安排2.5亿元专项用于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公路建设。以2000年一般性转移支付总额为基数,按照10%的递增比例,确定2001——2005年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每年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总额,充分调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展经济增加财力的积极性;对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过去“造血型”项目造成的债务负担问题,由省财政会同有关部门尽快提出处理意见。省各职能单位的专项资金,要向山区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倾斜。各山区县、扶贫开发重点县要下决心精简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严控编制管理,减少财政支出。

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开展扶贫信贷和小额信贷业务,突出支农重点,优化信贷投向,发挥金融纽带促进脱贫奔康的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维护金融部门的合法权益,协助做好支农信贷资产保全和还贷工作。

(二)要强化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

扶贫资金必须根据扶贫开发计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对象和范围,重点用于改善和提高贫困镇、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改造,贫困地区干部素质培训和贫困农户职能技术培训,不得用于非扶贫性质项目。扶贫项目要逐步推行专家论证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实行项目和资金申报承诺制,签订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承诺合同,扶贫资金支付到项目、行政村和农户,并实施三公开、两监督,即项目公开、资金使用公开、效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和审计监督。从体制上防止扶贫资金的挪用、截留和贪污浪费的现象。

(三)鼓励支持大中城市的企业到贫困地区发展

山区、贫困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加强同珠江三角洲及外资企业的经贸合作。支持大中城市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采取各种形式与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联合。凡是到贫困地区兴办商品生产基地或生产车间,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同样视为扶贫农业龙头企业给予支持。鼓励支持贫困地区以资源入股、合资、合作等形式,或农户以承包土地入股、转让、转包、租赁等形式,同各种农业企业和外来资本联合经营。

(四)实施科技扶贫,开展贫困户的技能培训

大力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开发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弱和农民综合素质低的状况,在种植业、园艺业、养殖业、生物业、土特产业、加工业、贮藏保鲜业等领域,选择一批成熟的实用科技成果在贫困乡镇和农户中推广应用。扶贫部门要以贫困户学会一门实用技术和找到一条致富路为目标,积极开展面对贫困户的实用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方法要讲求实际实用实效,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商品生产基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五)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小城镇建设,加快贫困农户的劳动力转移

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若干星火密集区,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力量建设农业高新科技范围,提高小城镇素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贫困地区的小城镇建设要因地制宜,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批实施、梯度推进的原则,高起点建设一批中心镇和中心村。将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建设成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中心。要积极吸纳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创办发达地区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对口帮扶市县的劳动部门要加强协调,建立劳务合作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使贫困户每户输出一个劳动力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进一步办好贫困户青年职业技术培训,提高输出劳动力的素质,并做好岗后的跟踪,保障输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六)继续深入做好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

多年的实践证明,省直单位定点帮扶和沿海发达市对口帮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要进一步总结帮扶经验,规范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工作。中央驻穗单位、省直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坚持定点帮扶,继续选派有培养前途,有志改变落后面貌的年青干部到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挂职锻炼和帮助开展工作。财政体制改革后,省直部门的机动财力减少,扶持资金要量力而行,不可强求。省直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一把手要亲自抓定点帮扶工作,千方百计发挥本部门、本企业的优势,推动帮扶县脱贫奔康。沿海发达市帮扶工作要扩大规模和提高水平。扩大规模就是要组织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对口帮助,积极推进企业按照“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经贸合作,支持有效益的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提高水平就是要同省的扶贫开发计划结合起来,使政府的帮扶资金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十五”期间,沿海发达市财政每年帮扶每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资金定基数为500万元,每年递增5%,帮扶资

金实行规范性管理,每年由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提出资金使用计划,并征询对口帮扶市的意见,协商一致后双方政府签订帮扶协议,明确范围、明确项目、明确资金使用和管理监督,帮扶资金不得用于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财政补贴及发放工资和奖金。沿海帮扶市要明确一名领导分管帮扶工作,双方都要指定扶贫机构和专人负责落实。

(七)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积极开展社会扶贫工作

社会扶贫工作是指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动员社会各界帮助贫困地区,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包括各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业家、个体户和公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国际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鼓励和倡导他们,在充分自愿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捐资捐物直接支持贫困户和支持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扶贫、民政部门要开辟渠道,承接和收集各种有用的闲置设备、物资,组织援送到贫困地区。

六、工作领导

(一)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开拓创新

各级政府一定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刻认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充分认识在新的世纪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脱贫奔康步伐,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全省各级政府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在新的扶贫开发阶段,山区各级政府要把脱贫奔康工作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掀起新一轮的、水平更高的发展热潮。

(二)切实落实扶贫工作领导责任制

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市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实行扶贫开发责任到县、任务到县、资金到县、权力到县的原则。各市县政府,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负起扶贫开发的责任。特别是贫困面比较大的市县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作为中心任务,坚持开展千干扶千户,把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继续实行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把扶贫效果作为考核这些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政绩的主要依据。

(三)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要坚持把脱贫奔康与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按“六好”要求建设乡镇党委和“五好”要求建设村党支部,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对少数问题突出的乡村两级班子,要分类整顿帮助,限期解决问题,把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奔康的战斗堡垒。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要进一步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把脱贫奔康的立足点放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坚决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要抢抓机遇,振奋斗志,变压力为动力,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选准路子,艰苦创业,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扫除脱贫障碍,砸碎贫困的枷锁。

(四)继续做好省外对口帮扶工作

按照中央的布置和要求,要继续搞好对口帮扶广西和其它省区的工作,总结经验,加强协作,提高帮扶水平。继续开展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互利互惠的经贸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五)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省的统一布置,把扶贫开发作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结合各自的职责范围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措施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扶贫机构,充实人员,改善条件,提高扶贫机构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扶贫机构要逐步建立扶贫数据化管理系统,科学地管理扶贫对象、扶贫项目、扶贫资金,及做好对贫困地区的综合监测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下载某某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纲要(2011-2020)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某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纲要(2011-202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徽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皖政〔2006〕121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2006〕121号 【发布日期】2006-12-29 【生效日期】2006-12-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农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 “十二五”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 “十二五”规划 日期:2012-05-08 来源:广西扶贫信息网 作者: 阅读:2093次 字体:大 中 小 努力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定稿)

    **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扶贫攻坚步伐,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促进共同富裕。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农村......

    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 【颁布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发文字号】国办发〔2012〕1号 【颁布时间】 2012-01-03 【生效时间】 2012-0......

    2015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www.xiexiebang.com一、 2015河南乡镇公务员考试农业农村政策: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5-02-05 10:29 河南人事考试网 http://ha.huatu.com/ 文章来源:河南华图公务员考试网......

    甘肃省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 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甘政办发〔2012〕194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甘肃矿区办事处,中央在甘各单位:......

    成都市深化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

    成都市深化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2011—2020年)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农村相对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在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