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经日报《财商》特别推出2011年10大投资书籍
第一财经日报《财商》特别推出2011年10大投资书籍,一卷好书,受益无穷。
《超越金融——索罗斯的哲学》
索罗斯的三位一体投资哲学乔治.索罗斯传奇般的投资经历让他显得异常神秘,甚至神秘得很少有投资者去琢磨他的投资哲学。索罗斯在《超越金融——索罗斯的哲学》中用洗练的文笔总结了他毕生思考的哲学——人的不确定性原理,反身性理论在金融市场中的验证,开放社会理念。他认为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本书看点或为索罗斯的封笔之作 《超越金融——索罗斯的哲学》此书虽然仍有些深奥,但晦涩程度远远低于索罗斯1987年所著的《金融炼金术》。这本书很可能是他的封笔之作,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本。索罗斯投资哲学的三大支柱 不确定性原理、反身性理论、开放社会理念是索罗斯投资哲学的三大支柱。在笔者看来,这三大支柱共同推动了索罗斯作为一个成功的投机家、一个失败的哲学家和一个有争议的慈善家的人格融合。这是我读完此书后对索罗斯的概括。索罗斯再次预言 也许你对索罗斯的投资哲学并不感兴趣,但索罗斯在这本书中的预言你“必须的”关注——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复苏的势头可能会停止,甚至随之出现“再次衰退”,而我不能确定的是这将发生在2010年还是2011年。更多>>
《论性——曹仁超创富智慧书》
了解本性,快乐投资性格能决定命运吗?曹仁超的答案是肯定的。在《论性——曹仁超创富智慧书》一书中,他开宗明义地指出,人与人之间其实99%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性格,因此在投资中性格也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由于性格决定命运,决定一个人的投资组合和策略,所以曹仁超认为投资者如果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先了解人性。本书看点《创富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作为曹仁超《创富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曹仁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在书中分享了他对财富继承、婚姻、两性关系、民族性格、结交朋友等问题的看法,其诙谐的“曹氏”语言以及深刻的观点展现出了他对人生明晰的洞见。系统性投资五大“铁律” 超越五大情绪误区,投资需要超越自我,难听一点就是要做到“没人性”。曹仁超指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运用系统性的投资策略,严守追随趋势、止损不止赚、加涨不加跌、不猜顶、不抄底等纪律。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结论性总结。更多>> 《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
超越立场的自白一个人说真话不难,但难的是一直在说真话,尤其是超越自己的立场在说真话。这一点,瑞银的张化桥做到了,《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
就是张化桥超越投行人士立场的大白话、大实话。《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是张化桥这些年来撰写的一些文章的合集。这些文章很多是对投资行为的反思,以及对自己职业的反思。本书看点超越投行立场的大实话 在瑞银投行亚洲区原主席蔡洪平看来,张化桥是最敢讲真话和最有良知的分析师。其实就职瑞银之前,张化桥因为一些不利于客户的言论而被上个东家炒了鱿鱼。对分析师职业的反思 在张化桥看来,抵赖、修正、狡辩、再修正,这四个阶段是很多分析师推荐股票的完整过程。对投资行为的顿悟 作为一个投行人士的张化桥对指数基金也情有独钟,他认为指数基金是最彻底的风险分散方式。他说,找一个能长期持续跑赢大市的基金或基金经理比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还困难,为什么不把那个稻草堆买下来呢? 更多>>
《恐慌与机会》
别人越恐慌,你的机会越多人们常说,风险与机遇是一对孪生兄弟,投资人想获得多高的收益就得冒多大的风险,投资人追求的是高的阿尔法值(表示风险回报的高低,越
高表示同样风险下的回报越高)。按此说来,恐慌与机会应当是一对欢喜冤家,别人恐慌得越厉害,你的机会就越多。我想这是史蒂芬·韦恩斯在《恐慌与机会》一书中的核心要义。本书看点如何在别人恐慌时贪婪 在史蒂芬·韦恩斯看来,当市场恐慌时,就有赚钱的机会,尤其是在熊市的时候。数据显示,华尔街上股指最大单日涨幅就出现在熊市期间。截至1987年,美国股票史上最大单日涨幅都出现在1929~1933年。挑战诸多投资常识 作为一位市场资深观察人士,史蒂芬·韦恩斯还在这本书中挑战了很多投资常识——现货市场受到期货市场的牵制,即后者对前者有指向作用;多样化分散投资能使我们免受股市的波动;在市场下跌时防御型股票是最好的投资选择。更多>>
《投机教父尼德霍夫回忆录——索罗斯操盘手的自白》
“生活就是投机,而我们都是投机客”如果《投机教父尼德霍夫回忆录——索罗斯操盘手的自白》这本书没有“索罗斯操盘手”的题签,可能大家对尼德霍夫更加陌生,但在西方投资界,尼德霍夫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与索罗斯一样,尼德霍夫同样出生于犹太人大家庭。家庭背景在很大程度上给他的价值观烫上永远的烙印。有意思的是,与其他西方知名投资行业高人如约翰·聂夫、彼得·林奇一样,尼德霍夫在青少年时代就通过赌博游戏获取学费,并从中汲取大量知识,最终走上终身投资的道路。本书看点索罗斯的操盘手 尼德霍夫曾是索罗斯的操盘手,还五次获得全美壁球大赛冠军,并于1976年摘得世界冠军。投机教父 尼德霍夫对于投机和交易可能有种与生俱来的热衷,这种热衷程度甚至令人十分费解:几乎所有的生活行为,都可以被他解释为市场现象;他甚至把自己一切经验都试图运用于市场交易,如下棋、赌博、赌马、音乐、体育以及性。对于他所从事的职业经验,他简单归纳为两条:
一、股市长期走好,短期反复无常。
二、改变生活的决策能力取决于我们读取和预期事件结果的能力。更多>>
《彼得·林奇教你理财》
从生活中发现好股票某日,去采访一位业绩排名靠前的女基金经理,按照惯例,要问她取得良好业绩的“秘诀”是什么。“找到一家好公司,以便宜的价格买入,至少持有个两三年。”她说。咦,这个回答听起来怎么这么耳熟呢?原来,之前在《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上读到过类似观点,当时就觉得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本书看点传奇基金经理的封刀之作 《彼得·林奇教你理财》,这本书是这位传奇基金经理的封刀之作。尽管这是第三本书,但看起来更像是上两本书的“前传”,而非“续集”。“草根”调研方法适合每一个人 众所周知,从生活中发现畅销产品挖掘出上涨数倍的股票正是彼得·林奇的强项,也正是其“草根”式公司调研方法的典型模式。更多>>
《小心!这是投资圈套》
是谁让你陷进了投资圈套?以前听到有人在某种骗局中上当受骗时,我总是感慨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少根筋”。但在读完肯尼斯·费雪的《小心!这是投资圈套》之后,我不禁感慨,也许我们集体“少根筋”。《小心!这是投资圈套》一书回顾了历史上的诈骗实例,展示了诈骗犯的惯用手段,以及避免陷入骗局的方法。作者抽丝剥茧,将投资诈骗的潜在特征在书中逐一披露,帮助你认清投资骗局的本质。如果你想进入投资市场,那么在踏入投资市场之前,你一定要认真地读一下这本书,学会识别投资圈套,学会保护你自己!本书看点肯尼斯·费雪:30年内行业最有影响力的30人之一 作者肯尼斯·费雪是“成长股投资策略之父” 菲利普·费雪之子,也是华尔街名声大噪的对冲基金经理,是费雪投资公司(Fisher Investment Funds)的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曾被美国著名杂志《投资顾问》(Investment Advisor)评选为30年内行业最有影响力的30人之一。归纳5个常见的投资诈骗信号 5个常见的投资诈骗信号,依次分别是:投资顾问有资产监管权;好收益一成不变,好到几乎难以置信;投资策略真的很难懂;投资顾问向你主推的优势对结果毫无帮助;你没有亲自作详尽审查,而是相信中间人。更多>>
《邓普顿教你逆向投资》
如何在牛熊市中稳赚长赢无论对于升斗小民还是那些体量庞大的机构做手来说,“牛市和熊市都稳赚的长赢投资法”是极为诱人的。作为“全球投资之父”,约翰·邓普顿的投资诀窍以上述赚钱法作为开场白,这位与巴菲特、彼得·林奇齐名的投资者的《邓普顿教你逆向投资》是一本简明易懂的投资手册,作者告诉大家,投资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是因为他们往往能在大家不敢买股票的时候勇敢进入市场,并能在众人皆醉的市场气氛下出脱手上的危险部位。本书看点最伟大的选股人 “最伟大的选股人”——约翰·邓普顿说道,“反思自己投资方法的最佳时机是当你最成功的时候,而不是当你犯下最多错误的时候。” 选股的“不二法门” 在约翰·邓普顿看来,每次大危机之后,散落在地上的那些被惊恐万分的投资者所抛弃的股票之中,有很多“宝石”,“逆向投资”成为不二法门。但采取上述“逆向投资”策略的要求也颇为严格,比如,这种类型的投资者要求自己在其他投资者对坏消息反应过激时保持清醒头脑。更多>>
《趋势跟踪》
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在经历了2007年的大牛市与2008年的大熊市之后,趋势交易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回首那几年的交易,如果是一个趋势追踪者,他不会因为在2007年初过早卖出手中的股票而遗憾,也不会因为2008年没有及时卖出离场而懊恼,更不会因为在4000点抄底而悔恨。但是对于趋势怎么跟踪,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趋势模型。迈克尔·卡沃尔在《趋势跟踪》一书中,从实例分析入手,探讨趋势跟踪的交易策略以及一些趋势跟踪的交易哲理。本书看点趋势追踪程序模式 迈克尔在书中对“趋势跟踪”术语进行分解。前半部分是“趋势”,后半部分是“跟踪”,意思是趋势跟踪交易者总是先等趋势转变,然后才紧跟它,而不是主观判断它。而趋势跟踪策略作为技术分析策略的一种,与其他技术分析策略的不同点在于,这种策略不是试图去预测市场走向,而是以价格为基础对市场无论何时发生变化做出反应,这种交易是机械的、非感性的。更多>>
《华尔街幽灵》
金融投资:沙中线,暗中梯1997年,美国著名的“期货杂志”交易论坛上有一位自称“幽灵”的神秘交易大师,他把30年成功交易的经验,归纳为3个规则,并与助理阿瑟·L.辛普森通过对话交流的形式。毫无保留地公开了自己成功交易的秘诀和方法体系,迅速成为“期货杂志”交易论坛上的超级大热门。幽灵这样做的动机。是他认为自己的成功源于许多人的帮助,如今他将以自己的智慧和经验进行回报„„ 本书看点20世纪最伟大的交易智慧 “你必须清楚,你自己无法决定你的仓位大小,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这一点,而且只能由市场来决定。”在我看来,“幽灵”说出了交易的要义。更多>>
第二篇:投资书籍[范文]
4.乔治-索罗斯:《金融炼金术》(The Alchemy of Finance)
索罗斯的大部分言论都充斥着狂妄自大的气息,但考虑到他的宏大功业,这样的自大是可以理解的。在《金融炼金术》中,他试图建立金融市场的所谓“反身性”原 理,即投资者与投资标的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并且用这种原理来解释整个社会科学。为了证明他的理论,索罗斯声称他运用自己的对冲基金进行了“历时实 验”,包括实验期和对照期。这个历时实验发生在量子基金最辉煌的时期——1986年至1987年。
6.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致股东的信》(Letters to Shareholders)
巴菲特没有撰写过什么专业著作,唯一的作品是每年写给伯克夏哈撒维公司股东的信。他每年都重复一些似乎早已过气的言论,例如现金的重要性,公司管理层的重 要性,在折扣价格购买资产的重要性以及“为增长付出恰当代价”的重要性。仅仅从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巴菲特的伟大——在目录中,排在最前面的是“公司治 理”,其次才是“公司财务”。人们往往把巴菲特视为财务和税务专家,但他在鉴别公司经理人方面的才能无人能及。其实他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归结为我们耳熟能详 的真理,只是用一种非常简洁朴实的方式来表达而已。
7.布鲁斯-格林威尔:《价值投资》(Value Investing)
价值投资究竟是什么?它应该购买濒临破产的低价股,还是购买气势如虹的蓝筹股?从格雷厄姆开始,产生了许多价值投资的分支流派,成功的基金经理人拥有独特 的模型和选股方法,但是其核心仍然与格雷厄姆差别不大。格林威尔分析了自格雷厄姆以来最成功的价值投资经理人——马里奥-加比利、沃伦-巴菲特和保罗-索 金等等,分析了他们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指出了在绚烂的投资行为背后的枯燥无味的模型。作为一位学者,格林威尔对模型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他的流畅文笔也可 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价值投资者成功的共同因素。
8.彼得-伯恩斯坦:《有效资产管理》(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
作为金融学家,伯恩斯坦指出,尽管有效市场的存在使大部分证券分析手段都失去了价值,但是投资者仍然可以通过有效的资产配置来优化自己的回报。这本书花了 大量时间讨论投资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什么是风险,为什么要用方差来度量风险,以及股票为什么对债券具有很高的溢价。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讨论尤其重要。
第三篇:财经日报毕业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报告
此次实习是本人的毕业实习,自己希望通过本次实习能够达到在校期间综合理论的再学习和应用,力求适应并掌握书本以外的知识,增长和扩充知识面,增加对社会的接触,为下一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三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直到今天,第一步踏入第一财经日报的记忆还是那么的清晰。或许,短短两个月的历练,别人还无法从我身上感受到我的成长,但是我自己深知自己得到了什么。
《第一财经日报》是中国第一份财经日报,由中国三大传媒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作为中国财经日报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它秉承“商业改变世界”的理念,坚持权威主流、专业负责、理性大气、贴近市场的编辑方针,已密集覆盖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西南、香港等中国重要都市经济商圈,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财经报纸。
《第一财经日报》230名记者覆盖全球市场,为读者传递及时、准确、全面、权威的资讯和分析。在国外,《第一财经日报》在纽约、华盛顿、硅谷、洛杉矶、渥太华、伦敦、巴黎、东京、布鲁塞尔、新加坡等地拥有十多位记者。在国内,《第一财经日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拥有强大的采编网络,并将记者站覆盖到南京、重庆、武汉、成都、西安、长沙、济南、昆明、青岛、福州、杭州等全国十余个城市,上海为总部。2009年,《第一财经日报》在全国近十个城市同步印刷,周一到周六天天出版,每期零售价2元,全年订阅360元。内容涵盖经济政策、金融市场、公司产业及理财资讯。
华南区分为广告部,行政中心,新闻中心和发行部。我所在部门是第一财 经日报华南区广告部,担任的职位是渠道部和汽车部助理。由于是分部所以与一般的公司流程有所不同,华南区的所有订单和决定都必须通过上海总部的批示,所以流程和人员网络都比较复杂,要做到按时交接到位难度不小,通过实习已基本了解和掌握。
与我理解的广告部不同,我接触到的广告部是主推业务的,直接点说就是卖广告版面而不是设计广告。与客户沟通、做方案、下订单、与上海沟通、反馈回客户、最后定稿。流程其实并不复杂,难的是方案的设计,见客户的技巧方面和同事之间的沟通。
第一财经日报是一份专业很强的财经报纸,受众是公司白领、创业者等中高端人群。由于报纸的定位比较高端,所以对广告的要求也相对比较高,一些不雅和低俗的广告不予刊登,而且报纸的广告版面不能超过报纸内容的1/6。这样一来推广业务的技巧就更高了。
广告部分为直客部、渠道部和行政。行政一般是处理内务、订单的流程、通知等工作,直客是负责不用通过广告公司直接能下订单的客户,而渠道主要是负责广告公司客户和跟进一些直客部订单的后续流程。客户也有分6类,金融、地产、3C、综合、时尚、汽车,不同类型的客户由不同的员工负责,能者就负责比较高份额的客户,分工十分明确。
在工作中除了稳固自己原有客户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发掘潜在客户。不断与竞争对手作比较,在会议和晨读的过程中,会讨论对手报纸广告的优劣,在对比中得到启示。其实公司的运作还有很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就像广告和发行是不可分割的。在做一个活动或者是下一个订单时,都要通过所有部门才能顺利举行或出版。广告部工作的需要,员工经常要出差,出差的时间虽然一般不会很长,但是剩下的工作还是必须有人跟进的,所以部门中各个员工的关系网就 很重要了。还有举办一个活动,必须有嘉宾和赞助,这个也是凸显关系网络的时刻,在一财的工作让我认识的人际网的重要,人才是运行的中心。
在实习期间,我参加了不少的会议。我以前曾经觉得,机关部门里面的会议,应该都是比较沉闷的,而且是不必要的。可是事实却完全相反。在我旁听过的所有会议中,热烈的讨论比比皆是。例如一财的上海车展讨论会,几乎每个人都会提出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敲定最后的计划。另外,在会议中领导会不时传输一些目标和看法,在不知不觉中领导的思想就会深入我们的思想当中。最深刻的是双赢的意念,在为自己的公司谋利益的同时也多为客户着想,尽可能满足客户的要求让客户满意的同时,也尽可嫩争取自己收益,双赢是一种艺术,是一生都应该学习的理念。
实习这段时间个人角色的转换及整个人际关系的变化——学校里成绩不错的学生变成了未知领域里从头学起的实习生,而熟悉的校园也变成了陌生的企业单位,身边接触的人同样改变了角色:老师变成了领导,同学变成了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这样的转变中,对于沟通的认知显得非常苍白。于是第一次觉得自己并没有本以为的那么善于沟通。当然,适应新的环境是需要过程的,所以我相信时间和实践会让我很快完成这种角色的转变,真正融入到工作单位这个与学校全然不同的社会大环境中。
总之,毕业实习使我获得了人生第一笔宝贵的工作经验,虽然在步入社会后,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很多教训要吸收,但我想我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无论是心态上还是技能上。现代社会的竞争是残酷的,但只要努力地付出,我的职业生涯就必定会开出希望的花,结出成功的果——我相信。以上是我一点此次实习的认识和体会,敬请指教。
第四篇:15本经典投资书籍
15本经典金融投资书籍(成为投资高手必备!)
如果一个人要对金融和投资方面的实际知识得到比较深入的了解,十五本书无疑是远远不够的。然而,很少有人真的能在短时间内读完十五本书。除了读书之外,正确的思考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一本有趣的书往往是有益的书,反之则未必如此。许多在学术上有崇高造诣的著作是无法带来任何阅读乐趣的。在某个狭小的专业领域极有参考价值的书,往往也过于艰涩。以下列出的十五本书属于“有趣又有益”的交集——尽管它们并不像惊险小说那样好读,但至少不至于让人头昏脑胀又不知所云。
随着时间的进步,金融技术和投资技巧的发展都已经比几十年前先进了许多。但是某些基本原理是不变的,所以我相信,以下列出的十五本书,在几十年后至少还有一大部分是值得阅读的。
1、本杰明-格雷厄姆:《证券分析》(Securities Analysis)如果整个证券研究领域的书籍全部被焚烧了,仅仅凭借这样一本书,这个行业也必将重建。大本没有建立任何精确的学术模型,却恰到好处地切入了学术和实践之间。他既不向浮躁的现实低头,也不向自大的学术低头。通过众多纷繁复杂的例子,大本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非常具体的基础上。
虽然以知名股票投资家著称,但大本的《证券分析》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债券和优先股,而且其价值并不逊色于股票部分。大本精辟地指出,选择良好债券的艺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为选择良好股票的艺术,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远比人们想像的紧密。
2、本杰明-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在这本书里,大本回避了大部分艰涩的定量分析,几乎不讨论股票与债券投资的具体技术,而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对“投资”一词的定义上。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大本都试图找出投资与投机的根本区别,并在现实案例中阐述这些区别。
《聪明的投资者》的精髓在于对风险的控制。大本从来不讲述一夜暴富的技术。他认为投资应该在一个可以承受的风险水平上带来满意的回报,剩下的内容全部用来回答两个更具体的问题:什么是可以承受的风险,什么又是满意的回报。
3、本杰明-格雷厄姆:《价值再发现》(Rediscovering Benjamin Graham)
除了以上两本书,大本曾经在多种学术和商业期刊上发表大量专业文章,并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进行演讲。《价值再发现》一书收录了大本晚年发表的最有价值的文章和演讲,不仅涉及财务报表分析和投资学原理,还涉及货币银行和宏观经济学内容。
大本发表的大部分文章都有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绪,所以他在华尔街并不是受欢迎的人。几十年过去,今天的读者可以更加心平气和地体会他的教诲——对于价值投资理念的信奉,对风险控制的执著以及对频繁交易的厌恶。这些教诲在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执行。
4、乔治-索罗斯:《金融炼金术》(The Alchemy of Finance)
索罗斯的大部分言论都充斥着狂妄自大的气息,但考虑到他的宏大功业,这样的自大是可以
理解的。在《金融炼金术》中,他试图建立金融市场的所谓“反身性”原理,即投资者与投资标的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并且用这种原理来解释整个社会科学。
为了证明他的理论,索罗斯声称他运用自己的对冲基金进行了“历时实验”,包括实验期和对照期。这个历时实验发生在量子基金最辉煌的时期——1986年至1987年。索罗斯告诫我们,历时实验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论;可是事与愿违,对于非哲学专业读者来说,唯一有价值的部分可能就是历时实验。
5、戴维-法柏:《法柏报告》(The Faber Report)
在所有讲述华尔街现状的书里,法柏的著作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是实例最多、证据最充足、最能让人感到身临其境的著作之一。这本书是他长期采访银行家、分析师、基金经理和上市公司高管之后的经验结晶,几乎每一段都具备“口述史”的性质。
法柏经历了1990年代的大牛市,2000年的网络股泡沫,2001-02年的安然与世界通信丑闻以及许多伟大基金的兴起和衰落。没有必要采取任何戏剧性的描写,因为现实本身已经很有戏剧性了。法柏对大部分事务采取批评的态度,有些评价简直是刻薄。但是他最后仍然承认,“华尔街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坏的地方”。
6、理查斯-盖斯特:《最后的合伙人》(The Last Partners)
盖斯特通过合伙人制度的诞生、发展、衰落与毁灭,写出了一部严谨深刻的华尔街史。他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叙述那些最伟大的合伙人家族——摩根家族、戈德曼家族、雷曼家族以及许多你没有听说过的延续百年的大家族。此后,随着金融业越来越成为资本主宰的行业,合伙制被摧毁了。
这本书不是合伙制的挽歌,作者对那些旧的家族没有太多同情。他只是指出,变幻莫测的华尔街让我们忘记了太多东西,适当地阅读是非常有益的。或许有一天,已经发生过的一切会以某种奇特的形式卷土重来。
7、理查斯-盖斯特:《金融体系中的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ing in Financial System)这本书是我所见过的最清晰详尽的投资银行学教材。作者不但深入讨论了广义投资银行业的每一个领域——证券承销、并购咨询、资本市场、销售与交易、证券研究、零售经纪和基金管理,还探讨了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以及监管者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难能可贵的是,盖斯特特别注重探讨投资银行界,并将华尔街史视为一个发展的过程。
盖斯特的重点描述放在华尔街,但他并未忽视欧洲和日本。遗憾的是,这本书主要讨论的监管政策是美国的政策。这些政策或许不能解释其他国家投资银行业的深刻变化。也许技术手段和投资观念的进步,才是这个行业变动的根本动力。
8、《华尔街日报》编辑部:《华尔街巨人》(Who's Who and What's What)
这是一本5年前出版的“华尔街百科手册”,在这里你可以找到许多已经消失的名字:所罗门美邦、潘恩韦伯、基德-皮博蒂乃至德雷克赛-哈顿。书中描述的市场环境和监管措施与今天已经有很大区别,但还不是天壤之别。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因为它是由那些最了解华尔街的人撰写的,这些人知道华尔街巨人背后的秘密。
在每一个华尔街巨人的简介之后,紧接着的是几篇著名人物传记——出色的银行家,伟大的交易员,以及某些恶名昭彰的“坏孩子”。作者的笔调在轻松和严肃之间游走,而且经常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重要细节。这就是所谓的“华尔街日报体”,他们总是能够见微知著。
9、伯顿-麦基尔:《漫步华尔街》(A Random Walk on Wall Street)
麦基尔是极少数在学术界和实践界都做出重大成就的人物,他既是经济学家,又是职业投资者和分析师。他的核心观点只有一条:金融市场是有效的,证券价格的波动归根结底是随机漫步,所以华尔街是一个不应该存在的地方。
以上陈词滥调我们早已在课本上读过了,但是麦基尔用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阐述了他的理论。他没有用一两个公式来糊弄我们,而是深入剖析了在现代工商业和金融业体系中蕴含的有效性和随机性,这些特性使一切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都趋于无效。我不赞成麦基尔的结论,但我们无法忽视他的论证,那简直是天才和雄辩的伟大结合。
10、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致股东的信》(Letters to Shareholders)
巴菲特没有撰写过什么专业著作,唯一的作品是每年写给伯克夏哈撒维公司股东的信。他每年都重复一些似乎早已过气的言论,例如现金的重要性,公司管理层的重要性,在折扣价格购买资产的重要性以及“为增长付出恰当代价”的重要性。
仅仅从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巴菲特的伟大——在目录中,排在最前面的是“公司治理”,其次才是“公司财务”。人们往往把巴菲特视为财务和税务专家,但他在鉴别公司经理人方面的才能无人能及。其实他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归结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真理,只是用一种非常简洁朴实的方式来表达而已。
11、布鲁斯-格林威尔:《价值投资》(Value Investing)
价值投资究竟是什么?它应该购买濒临破产的低价股,还是购买气势如虹的蓝筹股?从格雷厄姆开始,产生了许多价值投资的分支流派,成功的基金经理人拥有独特的模型和选股方法,但是其核心仍然与格雷厄姆差别不大。
格林威尔分析了自格雷厄姆以来最成功的价值投资经理人——马里奥-加比利、沃伦-巴菲特和保罗-索金等等,分析了他们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指出了在绚烂的投资行为背后的枯燥无味的模型。作为一位学者,格林威尔对模型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他的流畅文笔也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价值投资者成功的共同因素。
12、彼得-伯恩斯坦:《有效资产管理》(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er)
作为金融学家,伯恩斯坦指出,尽管有效市场的存在使大部分证券分析手段都失去了价值,但是投资者仍然可以通过有效的资产配置来优化自己的回报。这本书花了大量时间讨论投资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什么是风险,为什么要用方差来度量风险,以及股票为什么对债券具有很高的溢价。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讨论尤其重要。
伯恩斯坦并没有给出什么精确的资产配置技巧,他只是一再强调分散配置资产、及时进行再平衡以及避免频繁交易的重要性。他并不迷信定量分析工具,反而希望投资者们通过理性的判断得出适合自己的资产配置结论,这在学者中是相当难得的。
13、理查德-费里:《指数基金》(All About Index Funds)
费里是一位投资组合分析师,也是有效市场假说的信奉者。他通过实证数据和自己多年工作的经验证明,积极管理的股票基金想打败市场是不现实的,所以最佳的投资策略就是把资产妥善配置到各种指数基金中去。
这本书用大量篇幅描述了指数编制和再平衡的方法——指数基金怎样做到尽可能模仿指数?怎样克服流动性、交易成本和税收方面的困难?那些与有效市场假说矛盾的“增强型”“基本面型”指数基金有可能成功吗?为什么固定收益方面的指数基金发展很慢?费里对这些问题一一做了力所能及的回答,但想说服所有人是不可能的。所以,积极管理基金仍然占据着全球金融资产的大部分份额。
14、大卫-史文森:《机构投资与基金管理的创新》(Pioneering Portfolio Management)
作为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主管,史文森取得了超越绝大多数同行的业绩。他认为投资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资产配置,也在于对各种资产门类的本质的深刻了解,以及在投资决策中坚持科学审慎的原则。史文森并不排斥积极管理,但他指出,要避免过高的管理费用和过于危险的风险敞口。他还对捐赠基金的支出政策进行了点评。
史文森举出了大量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持续取得佳绩是何等困难。与我们想像的不同,他并未吹嘘自己如何成功,而是严肃分析了其他人失败的原因——过于轻率的投资决策,不恰当的风险管理,过高的资产管理费用以及“买涨卖跌”的错误心理等等。这些事例证明,心理或许是比技术更重要的因素。
15、斯蒂芬-戴维斯:《银行并购:经验与教训》(Bank Mergers: Lessons for the Future)
银行并购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但是究竟有多少并购真的给股东带来了价值?驱使管理层不断收购或被收购的动机是什么?投资银行、机构投资者和银行管理层在并购中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作为管理咨询顾问,戴维斯用许多亲身经历的案例和访谈讲述了许多典型的并购故事。毫无疑问,大部分失败了,但成功者的奖赏很丰厚。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深入描述了并购的具体流程和主要问题。在这个并购横行的世界上,如此冷静的思考是少见的。作为一种复杂而且不稳定的金融机构,银行并购可能是世界上最艰难的并购,所以了解银行并购无疑就了解了并购问题的核心。
第五篇:十大投资书籍
十大投资书籍
1、《超越金融——索罗斯的哲学》;
2、《曹仁超创富智慧书》;
3、《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
4、《恐慌与机会》;
5、《投机教父尼德霍夫回忆录》;
6、《彼得·林奇教你理财》;
7、《小心!这是投资圈套》;
8、《邓普顿教你逆向投资》;
9、《趋势跟踪》;
10、《华尔街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