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体制,创新理念,努力构建和谐城管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就表明完善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毋庸置疑,城市管理执法属于社会管理的范畴。因此,城市管理部门在完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作为调整、改进和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实践中,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管理理念和模式,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不断提升,同时,使得城管执法队伍在市民中也享有较高的声誉,同时坚持以行风建设为抓手,以“城管为公、执法为民”为根本宗旨,强化城管执法队伍建设。我们在工作中深深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城管,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从制度上改革管理体制,从思想上创新管理理念。
一、要构建和谐城管,必须改革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
首先,改革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是构建文明健康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核心是社会关系的和谐。作为城市政府管理职能部门,城
市管理工作必须时时处处体现和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我县在实行城市管理始终把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作为高起点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工作来抓,作为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来抓,促进了管理部门之间、管理部门与相对人之间的和谐,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和谐。
其次,改革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是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的需要。城市管理工作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是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城管部门是最能体现党和政府形象的政府部门之一。因此,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才能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践行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执法实践中,我县面对问题,面对困难,面对新要求、新挑战,不断强化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建立健全制度,完善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切实做到了为民、高效,群众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二、要构建和谐城管,必须创新城市管理理念
如果说管理体制改革到位,科学可行,为构建和谐城管,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条件,那么,理念创新才是能否实现和谐城管,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管理执法实践中,不断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必须始终围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管理目标,逐步创新,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有效地化解了执法管理中的矛盾,树立了良好的队伍形象。
首先,确立 “城管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城市管理执法部门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公、为民,同时城市管理执法部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为人民所用,必须牢固确立这样的理念定位,才能够为民执法、正确用权。为此,一方面,要通过加大城市管理力度,营造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让广大市民认识到,“城管部门依法管理城市,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社会,为了公众的利益,城市管理工作者没有部门和个人的利益”,从而使广大群众理解城市管理,支持城市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在城管队伍中不断强化为公、为民意识,使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我们手中的执法权、管理权是人民赋予的,决不能用来谋取个人利益,在执法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一旦发现管理不到位,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的行为,坚决予以严肃处理,紧绷高效、清正、廉洁的弦,队伍中形成了比工作成效,比廉洁自律的良好氛围。其次,确立 “既要城市形象,又要队伍形象”的理念。要始终把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作为工作的重点。按照 “全面覆盖,不留死角,长效管理,永久保洁”的城市管理方针,以精心、精细、精品的要求抓好每个管理环节、每一细微之处的管理,保证了城市全方位的整洁有序,为广大市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城市形象。
在全力维护良好城市形象的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必
须重点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才能真正履行职责,为人民管好城市。队伍形象不佳,就不可能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因而队伍形象对城市形象更重要,树立良好的队伍形象比维护城市形象更迫切。针对执法队伍中存在的执法方式简单、不规范等现象,深入地开展了思想作风整顿,改变以管理者自居的思维错位,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杜绝执法不公、以权谋私行为,强化廉洁奉公意识;转变自由随意的作风,强化纪律严明意识。首先以“学、训、整、建”活动为切入点,在队伍中全面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的学习,开展军事训练,强化执法人员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工作作风,整顿队伍中不规范、不文明的言行,建立了完善的具有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奠定了队伍建设的基础。
第三,确立 “刚性管理,柔性执法”的理念。刚性管理,即管理的标准要高,要求要严,管理的标准必须是刚性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遵章守法,不得放松管理标准和要求,对达不到管理要求的,就要依法予以查处,有时要严惩重罚,管理上决不能敷衍了事;柔性执法,即在执法过程中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执法人员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要做好宣传教育和思想工作,使用文明用语,不得以管理者自居,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坚持做到有情、有理、有据、有节。
管理的高标准,必然引发与管理的矛盾,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和管理相对人对执法队伍的认识和态度,进而对城市管理工作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城管执法部门应始终注重提高管理和执法人员综合素质,规范自身行为,讲究执法艺术,做到用行动去感化人,切忌以管理者自居,盛气凌人,居高临下。在执法过程中,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做到“四先、四有”。“四先”,即敬礼在先、出示证件在先、告之公务在先、恰当称呼在先;“四有”,即有情、有理、有据、有节。在执法管理实践中,推行“首次违章不处罚”、“违法行为提前告知”等措施,使群众有一种亲切感,为城市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确立“宣传城管,增进理解”的理念。城市管理工作是直接与基层和老百姓打交道,也是一件不容易被人理解的工作,要想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必须向社会大力宣传城市管理工作的性质、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特殊性、城市管理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不断提高人们的城市管理的认知和认同,真正让广大群众成为城市管理工作的自觉参与者,打牢城市管理工作的社会基础。
三、要构建和谐城管,必须实现改革体制和创新理念的有机结合城市管理工作的牵涉面广、任务量大,更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服务性等特点,是城市政府为保证城市各项功能高效运转和保持城市规划的延续性、巩固城市建设成果而采取的必要的控制行为,抓好城市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证社会稳定,改善投资环境,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城市管理体制是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动因和保证,而先进的城市管理工作理念则是城市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方向,二者相辅相成。作为城市管理职能部门,必须要确立正确的思维定位,回答好为谁管理城市的问题,解决了管理执法的方式、方法问题,否则,管理执法人员就会以管理者自居的思维错位,其公共管理服务就会出现缺位,就会引发不规范执法,甚至是方法粗暴简单,与管理服务对象产生矛盾冲突,进而印发粗暴执法、暴力抗法等事件。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亲民、爱民的工作宗旨,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强化执法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才能不断推动城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构建和谐城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和谐城市的主要内容,新的时代、新的形势要求城管工作必须把改革体制和创新理念有机结合,用全新的体制和理念统领城管执法工作,不断推动城管工作健康和谐发展。
第二篇:创新城管理念 构建和谐城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规模也迅猛扩大,尤其是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结构多元化,城市载体功能复杂化,城市居民需求多样化。城市管理面临着经济利益多元化和管理体制调整带来的新挑战。在此次挑战中,如何才能取胜,这是我们每一个城管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实践证明,现在的城市管理水平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在城市管理中必须摒弃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我们要解放思想,事实就是,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充分学习国内外经验,运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发挥科技、网络、舆论的作用,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前城市科学发展的道路,以“为人民管城市”的新理念确保城市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 转变工作理念,开展和谐执法,树立服务意识。
提高思想认识是做好工作的引擎,思想支配行动,行动产生后果。因此,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必须要提高思想觉悟,明确职责,转变观念,找准角色定位,蹭强文明执法,和谐执法,服务群众的意识。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找准角色地位,明细自身职责。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摆正心态时刻牢记“不管穿不穿这身制服,我都还是我”。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在地位上我们之间是平等的。明确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使命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管理城市,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蹭强权为民所用,法为民所执的意识。
二是变“强制执法”为“和谐执法”。所谓“和谐执法”是指以教育、劝道、说理、慎用强制的规范执法方式,邀请社会各界多方参与,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为宗旨,灵活把握执法尺度,消除违法现象一种新的执法理念。即通过说服教育,使当事人了解相关法律,对自己的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有清醒的认识,自行改正违法行为,蹭加当事人服从法律的意识,这是行政执法工作的上策。针对翠山楼小区部分住户私安地锁的违法行为,通过联合街道、居委会上门普法劝说教育的方式,使八成的住户自行拆除,对于剩下的个别住户我们通过发动亲朋好友,乃至单位领导做当事人思想工作,最终实现了全小区地锁全拆除。另外,对于一般程序查处违法行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通过说法理、说事理、说情理、说文理,充分论证处理违法行为的理由、依据和处罚内容。
扣押物品是城管执法中最常用的一种行政强制措施,但也常因此发生冲突。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采取“先罚后返”的方式。只要当事人愿意当场改正违法行为或配合执法,即使其拒绝在现场检查笔录和其他有关法律文书上签字,拒不出示身份证件,执法人员也不采取查扣手段,而是通过现场摄像,录音、旁证等其他手段锁定证据,完成执法工作。虽然此法在一定程度上蹭加了执法难度和人力物力的投入,但是消除了当事人对抗执法的借口,降低了当事人对抗执法的心理,有效的减少了冲突,换取了执法过程的稳妥性和良好的社会效果,为实现和谐执法创造了条件。
三是树立服务意识,变“执法”为“服务”。我们要时刻牢记:城管的出路是为人民管城市,而不是为城市管人民。为人民服务好,才能使政府公信力蹭强,人民才能支持政府。我们要抓城市管理,但城市管理不是简单的把小贩赶走,把东西没收就完事了,而是要安排这些人的出路。为此,提出“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的方法。在周边集贸市场少、沿街摊贩聚集的路段,应本着“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结合居民小区的分布情况,由政府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选好场所兴建市场,规划早、夜市。就近引导零散、无序的流动摊贩进入统一经营管理。使他们有收入,有饭吃,能生活。只有全心站在他们角度,替他们想问题,替他们解难题,他们才能认同我们的工作,配合我们执法,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第二 从现象管转到规划管,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
从城市管理工作的实践来看,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坚持高效管理,必须抓好规划和管理的有机结合,将管理中易出现的问题主动介入规划之中,只有这样才能
构建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比如:在局里整顿了中嘉市场后,相关部门经过调查,科学决策在周边建立了中嘉市场,把原来的占到市场变成了区民停车场。这一做法很好的平衡了菜摊生计、车主停车、居民休息多方利益,真正做到了“科学规划城市,以人为本管理城市,管理与规划相辅相成”的科学理念。具体好处有:一断了摊贩想返潮的念想,二解决了中嘉业主停车难的问题,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三还居民干净,安静祥和宜居的居住环境,四停车场需要工作人员,又解决了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这个规划不仅形成了管理的长效机制,还盘活了中嘉的停车场资源。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第三 与时俱进,运用科技手段强化精细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将高科技引入城市管理工作当中,使城市管理智能化、高效化。是未来城市管理发展的方向。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延伸。借鉴外省的经验,目前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无证商贩建立台账的方式,局数据库中记录着当事人每次的违法证据,包括其违法的时间、地点、解决的方式等,经劝说教育多次屡教不改后,为对他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提供有力的证据,让其心服口服,降低其抵触心理,进而避免执法中发生冲突;二是通过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立体监控、实施网络查询。蹭强了城管执法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处置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把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创造了条件。城市管理科技化是未来城管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要树立科技城管的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技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第四 做好宣传沟通,吸引社会广泛参与,营造良好氛围。
舆论宣传是推动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关键,我们要将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宣传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利用网络博客,报纸、杂志、电视以及车站、社区宣传栏等不同媒介加强宣传,用正确的舆论去引导人,把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客观公正地展现在老百姓前。比如:前段时期网上疯传的“女子舌战鼓浪屿城管”视频,不知情者看过后会很同情这个女摊主,可后来经过全球卫视聘请律师和鼓浪屿城管负责人公开讨论,有理有据的证实了城管队员执法的合法性以及女摊主的无理狡辩,及时的引导了社会舆论,树立了城管的文明执法形象。另外,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来体验城管工作,使其参与到执法中来。如请无证摊贩,媒体记者,普通市民,政协、人大的代表,在校学生等等,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使他们对城管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更理性地认识,真正体会到城管人工作中的心酸。在面对与城管有关信息传递的同时,少一些情绪的宣泄,多一分理智,客观地判断,谨慎地表达观点,为城管“妖魔化”正名,为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五 队伍建设 定期培训考核 树立危机意识
城市管理工作看似是个简单的执法过程,其中包含着很多的学问,每次执法都是对执法队员法律法规的理解与把握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现场的应变能力的考核。由于执法对象大部分都是社会弱势群体,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这就对我们队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业务知识,开办经验的交流会。由局里组织,聘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来教知识,树管理理念,建立考评机制;请有有经验的老同志,办案高手来讲执法过程中常用的方式和技巧,可以通过现场模拟的方式来互动教学,使效果最佳化。
最后,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设需要每位城市人的共同参与,自觉约束不良行为,积极发扬主人翁精神,本着“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共建理念,发挥我们年轻人敢为人先的优势,在解决矛盾中发展,探索中创新,创新中突破。只要我们能够本着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兢业进取的态度,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作为城市化建设的短板,定会被补上,为城市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最终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第三篇:浅议构建和谐的社区的体制创新
浅议构建和谐社区的体制创新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社区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所谓和谐社区内涵是指能充分体现“民主自治、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建设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培养居民社区归属感,将有利于缓解人们的社会压力,消除孤独感,并带来社会安全感,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因此,构建和谐社区要着力推进“三大体制创新”。
一、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的要求
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我国单位制社会管理体制正在瓦解,“单位人”已转变为“社区人”。尤其是在大量下岗、失业、退休人员和流动人口聚集于社区,大量新旧社会矛盾、利益冲突集中于社区的现状下,如何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党委领导和政府负责下,发动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建立共治和自治体制,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化解矛盾、协调利益,保证社区成员安居乐业,促进社区成员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现实和长期任务。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每一个基层社区都是和谐的,整个城市、国家的和谐才可以达到。因此,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二)构建和谐社区是加快转变街道办事处政府派出机构职能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政社合一体
制,抑制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和空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迫切需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为此,必须将政府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进一步推动街道办事处由全能管理型机构向主导服务型机构转变,由主要履行政府管理城市的行政职能转向推动社区发展的服务功能。
(三)构建和谐社区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在社区中出现了大量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进入了大量企业分离党员和流动人口党员,带来了社区党建新情况和新问题。另外,原来由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步向社区转移,越来越多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迫切需要社区党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加以落实。这是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任务和客观要求。
二、构建和谐社区的体制创新
(一)推进社区治理结构体制创新
1.社区公共治理体制创新
首先,将街道党工委改建为社区党工委,作为社区管理的决策机构。新成立的社区党工委在班子中适当增加居民区、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和区职能部门在社区的派出机构的代表,作为其所在社区的党员和党组织的代表,使社区党工委在成员构成上更具有代表性,在领导和决策上更具有统筹各方的能力,以组织手段增强社区党工委向驻区单位、行政组织的综合协调和工作渗透能力。
其次,构建社区共治机构——社区委员会,作为社区议事、评议、监督机构。社区委员会由社区党工委主要负责人、党代表、人大政协代表、社区知名人士、居民代表、驻区单位代表等组成,下设市政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综合治理四个委员会,对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发挥参与、合作、议事、评议、监督的作用。一般由社区党工委书记兼任社区委员会主任,通过社区委员会里占多数的党员代表,在社区委员会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广泛吸收党代表、人大政协代表、社区知名人士、居民代表、驻区单位代表等加入,能确保社区委员会成为集中民意民智,凝聚民心民力的纽带和桥梁,形成社会协同和社区共治机制。
再次,建立社区管理委员会,作为社区事务的执行机构。社区管理委员会主要由街道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其它政府条线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市政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综合治理、财政管理五个专业委员会,负责社区治理、建设和服务中的具体执行事务。与此同时,仍保留街道委员会和组织机构,其职能主要包括:对区职能部门在社区中的派出机构,实行街道办事处协管体制和制度;对社区中涉及地域性、综合性、民生性的社会保障、市容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负责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予以配合;对社区中涉及专业性、技术性、经济性等各类社区专业管理事务,以公安、工商、税务、环保、水务和食药监等职能部门为主负责,街道办事处负责监督和配合。
2.社区自治治理体制创新
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实行居民自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职能。要建立以居委党支部为社区自治的领导
核心、居民代表大会为社区自治的决策机构、居民委员会为社区自治主体、社区事务工作站为社区自治的工作机构、居民事务监督委员会为社区自治的监督机构的社区自治治理体制。具体地说,社区党支部是社区自治的领导核心,对社区事务方向、决策、协调、监督起到把关和带头作用;居民代表会议是社区自治的民主决策机构,决定社区的重大事项;居民委员会是社区自治的主体,履行居民代表大会的决策,负责社区的日常事务;社区事务工作站为社区自治工作机构,分担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委托交办的事务性工作和其他社区公益性服务;居民事务监督委员会为社区(居委)自治的监督机构,负责对居委会的日常工作实施监督。
居委会不是政府派出机构,社区管理委员会和街道办事处对居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依照市有关部门规定,居委会办公用房及其他设施,居委会人员津贴、办公经费和必要的工作经费等,要纳入区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规范管理。区政府有关部门委托居委会协办工作,应经区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同意,统一安排,并应做到“费随事转”。同时,居委会协助街道办事处或区政府等做好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社区保障、公共卫生、计划生育、青少年教育、民间纠纷调解、维护社会治安、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
居委民主自治首先是民主选举。应当普遍推行居委会委员属地化、直选制。候选人可由居民小组等多种途径推选,并征询本人意见,候选人要有代表性,党员与非党员、老中青等相结合,采用预选、差额选举产生。要进一步完善居民代表大会、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以及居委会工作评议、居务公开等制度,做到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社区事务交由居民讨论、决策,整合社区自治资源,利用好物业公司、业委会等组织资源,凝聚社区自治力量,广泛动员居民志愿参于社区事务。
(二)推进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培育体制创新
1.健全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的实体化、市场化体制
要加快培育能够协助政府承担事务性工作、提供公益性服务、调解民间纠纷、发展慈善事业的政务类、服务类社区民间组织,分类登记为民办非企业法人、社团法人和基金法人。街道办事处通过奖励、委托、补贴或购买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提供的事务性、公益性服务,将竞争机制引入社区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培育发展和服务管理过程中,积极维护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独立法人地位,促使其自主地依法开展事务性、公益性服务。
应明确街道办事处和区社团管理局分别作为对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构,实行以项目为导向的契约式管理制度。理顺社区(街道)中民间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社会团体与其他各类组织的关系,探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寓监督管理于服务之中。视需要和条件,成立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协会或促进会,加强自律,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2.健全社区群众团队核准备案的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体制
随着改革进程的日益深化,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区各类群众团队蓬勃发展。这些团队贴近居民,服务社区,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对社区中具有相对固定活动内容、活动周期、活动人员的群众活动团队要实行登
记备案,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应对社区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街道一级的群众团队由街道群文科负责调查、统计,各小区群众团队由居委会负责调查、统计。核准备案时由群众团队负责人填写“群众团队核准备案表”、“群众团队花名册”,报街道群文科汇总核实,并由群文科送街道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准备案。团队主要负责人、活动地点有变动的,需及时更换“群众团队核准备案表”。原则上一年重新填写一次“群众团队核准备案表”、“群众团队花名册”。建立健全社区两级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领导机构。在街道社区层面,由社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挂帅,分管书记和主任、相关科室科长等组成的街道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指导居委会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的开展,掌握社区群众团队的分布及基本情况,负责召开有关方面的协调会议,传达上级有关精神,为基层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小组和群众团队提供业务指导和服务。加强对社区群众团队的组织引导和管理,建立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积极防范制止可能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异常情况。街道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要有分有合,民政科负责群众团队核准备案工作的总协调。
3.健全社区专业社工和义工的组织管理体制
从提高社区事务性、公益服务专业化、个性化水平出发,建立健全推进社区专业社工和义工的组织管理体制。街道办事处负责建立社工站和义工站,为社工和义工搭建服务平台。加强管理社工认证、注册和义工登记管理等,完善专业社工的报酬标准和义工的激励措施,重点加强司法、就
业、救助和慈善等领域中的专业社工队伍建设,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于社区志愿服务。
(三)推进社区服务和保障体制创新
通过优化社区行政事务和生活服务体制,建立一门式综合受理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和“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等,让老百姓办事更方便,有难有人帮。
1.建立健全一门式综合受理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
为了更加方便街道社区居民办理市、区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在街道的各类行政事务,促进市、区有关职能部门更加公开、规范和高效地在街道为民提供各类行政事务服务,街道办事处统合目前由市、区有关职能部门在街道分头设立的各类行政事务服务如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外来人口管理、计划生育等机构和场所,设立和领导一门式综合受理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
“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应建立由街道办事处统筹和领导与市、区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指导的体制。在办事窗口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使用和日常管理上由街道办事处统筹和领导。中心主任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兼任,负责中心各相关条线重要事项的总体协调,设常务副主任一名,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和运作,设行政助理一名,具体负责受理大厅的综合管理,并做好前后台的衔接和沟通。在工作业务、人员培训及经费来源上由市、区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提供和指导。
“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要完善一门式综合受理工作机制。其一是实行首问责任制和收件回执制。有条件可设置电子排队叫号系统,引导群
众有序办事。配备便民服务设施,设立缓冲区。其二,实行前台、后台协同办理机制。前台“一口受理回复”,后台协同办理。前后台各环节在运行过程中,依托电子受理和审批平台,实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公开透明,互相监控、实时检查,提高办事效率。其三,实行信息化作业机制。在电子信息平台上完成所有受理项目的咨询、受理、调查和审批。采用条形码受理状况全程跟踪技术,实时记录事项运转流程,群众可随时拨打电话查询事务办理状况和结果。其四,实行政务物流和代理机制。建立物流送达系统,对受理后不再需要居民亲自来办理的事项,通过物流送达系统传递事项审批件,退还相关材料,并征询群众对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对70岁以上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尽可能实行政务代理,上门提供服务。其五,实行告知和咨询机制。一是书面告知。梳理各流程需告知的事项,编印办事告知书,并通过社区报等载体,明确告知受理事项的法定依据、办理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等内容。二是电话咨询。公开中心服务热线,简单咨询由总服务台负责解答;疑难咨询由总服务台转接到受理咨询窗口,由具体经办人员负责解答。三是电子查询。在中心设立电子触摸屏,配备自助查询打印功能,提供一条龙自助式服务。将政务公报、法律法规汇编等信息上传互联网,方便居民上网测览。其六,实行上岗人员配备培训和监督考核机制。按照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掌握电子化技能的要求,配备上岗人员,并集中进行上岗前业务技能、文明礼仪、沟通疏导等方面的培训和定期或不定期上岗后继续培训。临近期限和未按期办结的事项,系统终端自动警示,进行催办。运用信息技术,对前后台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进行量化考核,按月统计,年终汇总。不定期组织行风监督员明察
暗访,对照质量绩效标杆,跟踪服务质量。评选优秀人员和模范窗口,鼓励先进,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对“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建设的建议:一是建议将“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登记为独立事业法人,明确必要的人员编制,实行聘用合同制。二是将有关条线如户籍管理、工商登记、税收管理等尽量整合进入中心,进一步做实做大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方便群众办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口受理。三是建议统一推广试点单位较为成熟的信息处理软件。
2.建立健全“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
“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作为社区居民生活求助服务的“门户”和平台,以现有社区服务专门组织的力量为支撑,着力调动社区服务资源,培育指导社区公益性服务队伍,组织开展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就近及时为社区成员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等不同形式的生活服务。
要从方便社区居民记忆求助、解决生活急难事等出发,整合街道各类生活服务求助热线,如将司法、信访、生活求助等热线电话多线合一,设立一个便于记忆的生活求助电话号码,24小时开通,上下联通市、区和居委,横向联通参与加盟单位,做到一口受理、内部协办。“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的组织设置、工作场所、人员配备、经费支出等由街道办事处安排、统筹和领导,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以归并在其它服务机构中,由市和区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支持。
对“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建设的建议:一是“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可在司法、信访、生活求助热线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将所有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社会服务、咨询、广播、网络都整合到“社区生
活求助联动中心”去,以方便群众。二是建议“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应列出清单告知社区居民,集中帮助社区居民解决一些生活急难事和政策性问题。三是针对当前各街道社区名称不统一的现状,建议把“社区生活求助联动中心”在统一更名为“社区生活服务中心”,这样能更体现出人性化和平民化的特征。
3.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网全面渗透到申城每个街道、乡镇。改建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为主要工作对象,在许多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到卫生服务网点,得到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康复六位一体的卫生综合服务;即使有急病,社区医生也能随传呼快速赶到。社区卫生服务已得到广大市民的高度认同。,大大缓解了市民“看病难”、“就医不便”等问题。
为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中心建设,要从体制和机制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如为有效降低“看病贵”的问题,必须推进药品费用与医生个人收入分离的“医药分离”改革;为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还应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等。在社区卫生中心医护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队伍的业务培训,通过规范化培训和岗位特训,力求使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一支业务精,受市民信任、欢迎的全科医生队伍,为市民的健康保护构建一个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网络络。
第四篇: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努力构建和谐企业
创新思维,改进方法
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
淮北百慧公司政工部魏德侠
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的重要“细胞”,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把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 “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为主线,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思路、更新办法,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要树立“行政党务并重,相互融入渗透”的企业管理理念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我们要优化配置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从机制上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营造“行政党务并重,相互融入渗透”的企业管理理念,即在职责上实行“一岗双责”、“互融共管”,党务工作和行政干部共同对生产经营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负责。坚持抓生产从思想人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激励和疏导作用。在个人追求和企业发展目标上实行 “兼容”,就是引导职工将个人追求融人到企业发展目标之中,将职工个人目标、个人利益同公司的发展目标结合为一体,把职工的上进心升华为事业心,不断增强企业发展靠职工、职工生存靠企业的整体意识。在开展工作和活动上,实行“全融”:一方面在企业的改革发展、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坚持思想领先、教育先行;另一方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为中心,以凝聚人心,化
解矛盾,鼓舞干劲,营造氛围,提高职工素质为基本出发点,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构建多元、交叉、互补、立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还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经营企业,正确处理党群与干部关系的融洽,坚持依靠职工群众这个根基,关心他们的利益,维护他们的权益,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与职工群众和谐中将企业做强、做大。与此同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还要重点处理好“五个关系”,即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关系、企业内部各类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企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使各方面的关系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了十分必要的条件。
二、要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三个转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兴衰存亡的丰富源泉。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载体,始终把创新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中不断升华和发展,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动力。
1、实现由“经验型”向“创新型”的转变。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市场经济的平等性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由居高临下的说教转为平等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超前性;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由政工型向知识型转变;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向规范性转变。因此,靠以往的经验往往无法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为了不断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我们必须狠抓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的创新,经常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讨会,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课题,尽可能让党政一把手参加,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难点、重点问题,提出各自创新的解决办法和工作思路,对一些好的创新性的经验和做法要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不断推进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2、实现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的转变。加强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共同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它不是政工干部的专利,是企业所有管理者的共同任务。不管是党务干部还是经营干部,不管是行政干部还是技术于部,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干部,都应积极主动地结合业务工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大环境,创造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参与的氛围。努力实现企业管理人员向“综合型”转变,肩负两种责任:既要做好生产经营中的各项管理工作,又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真正做到同步运行,协调发展。
3、实现由“政工型”向“经营型”的转变。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思想政治工作纳人经营管理的范畴之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作用。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企业效益这个中心,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要以建立思想政治
工作“一岗双责”大政工体系为支撑,坚持经营管理者抓生产经营管理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人手,政工干部抓思想政治工作从推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人手,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有机融合,并贯穿于实现企业每一的生产经营管理目标任务过程的始终。为了切实体现基层支部书记在企业经营中所肩负的责任,企业可以把各党总支、支部书记同时任命为副部长、副厂长,进一步明确了各基层支部书记的行政责任,使各基层支部书记既行使党组织工作“一把手”的责任,又担负行政副职的责任,从组织框架和岗位设置上将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工作融为了一体。
三、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四项原则”
1、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原则。企业党委要严格要求各基层支部每月按时上报基层职工的思想动态,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基层支部书记的考核。同时要求党群系统干部必须“沉下去”,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反映和心理需要。尤其是对企业改革发展中干部职工产生的疑点、热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有的放矢地确定规范职工行为管理的主题,确保职工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切实与企业改革发展内部环境相互协调。
2、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性原则。一方面,要强化党群部门的资源优势,体现合力,齐抓共管。工会以送温暖、办实事、维权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重点;团委以发挥团员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重点;党委工作部门以抓好落实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和广泛的思想政治宣传为重点;纪监部门以加强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
为重点,围绕中心,各负其责,全方位地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召开职代会、政工例会,闭路电视以及局域网等多种方式,向全体职工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形势、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传递到每一名职工,使职工既了解宏观的形势,又了解微观的形势;既了解企业外部环境,又了解企业内部环境;既明确企业各项任务,又明确本岗位的任务和自身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方位渗透和工作的实效性。同时,还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不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工作,形成以“平安、高效、活力、和谐”为目标,以“求实、创新,争先、奉献”为企业精神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为员工之间创造更多的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增进感情的机会,极大地增强团队精神,融洽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激发广大职工家属对企业的热爱之情。
4、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为职工办实事相结合的原则。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党组织要把经常性的活动和定期组织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真开展好党员奉献月和便民服务日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参加各种义务劳动,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同时,还要从美化环境、完善设施、改善住房条件、提高福利待遇等方面,不断地加大投入,使广大
职工劳有所得,退有所养,切实改变煤矿企业的苦、脏、乱、差形象,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总之,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不断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的贴近融合,起到明确任务、增强信息、确保企业目标任务完成的作用,起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作用,起到释疑解惑、统一认识、维护稳定的作用,使企业的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构建“平安、高效、活力、和谐”新矿区。
第五篇: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摘 要:文章指出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份。阐释了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建设和谐校园的三大措施。
关键词:和谐校园 基本内涵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0-128-02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建设和谐校园,积极推动社会和谐,是高校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无论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还是高校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说,和谐校园都应是高等教育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基于此,高校应确立和谐发展的理念,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校园紧密结合,致力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是一个精心规划,科学管理、不断发展,日益完善的过程。高校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发展的管理系统,只有不断地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注入新的动力,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不断朝着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始终离不开人和社会这两个因素。高等教育就是要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并且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和谐发展观应该是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用和谐的发展观重新审视和谐发展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和谐发展观新理念。高校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高校、不同发展阶段、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因此,高校和谐发展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指标体系应能够充分反映不同时期、不同高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高校和谐发展由学生状况、教职员工状况、教学状况、科研状况、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状况六个要素反映,每一要素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学生是首要的,他们是高校和谐发展的主体。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价值就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自律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全面育人,和谐发展,使他们不但在物质生产领域是创造者,同时也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创造者,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和谐校园使教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渗透互相交织,呈现为一个相互和谐、统一完整的过程。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生展开和进行的。校园是实现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相互配合,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高校和谐发展理念的基础和物质载体。因此,和谐发展观是学校工作的基础、生命线,应该和教学、科研并重,共同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合作、协调,共同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包括三个方面:
1.强调以人为本。这是和谐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的充分体现。人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主体,是高校最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的源泉,发展要靠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和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追求的尊重,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意味着高校一切的教学和管理活动都是围绕如何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而展开的。
2.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作为高校和谐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发展是基础,协调发展是中心,和谐发展是根本。全面是指高校的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高校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和谐发展强调高校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三者是和谐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3.全面推进高校的改革与创新。创新是推进现代高校和谐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高等学校必须在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发展规划、工作部署、考核体系等各个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集中力量突破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
二、建设和谐校园的三大措施
1.依法治校,建设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校园。和谐校园首先是法制的校园,民主法治是和谐的源泉,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政治基础,也是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只有依法治校,充分发挥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所特有的调节功能,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协调、平衡各种社会关系,促进校园和谐。依法治校就是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校园管理,从事教学科研等活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建设一个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和谐校园。
高校加强民主法治,就是要尊重并保证师生员工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尊重并维护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和民主监督权,妥善处理和协调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各种矛盾,在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基础上,使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法治是高校管理的根本途径,高校的制度安排、规则程序、合作参与、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等都离不开民主法治,只有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高校管理的全过程,才能有效克服体制和机制的弊端,真正提高管理效率。
建立公开公平的校务运作机制,主要体现在引导广大师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师生员工的民主意识,吸引广大师生广泛参与到民主管理活动中去,使广大师生在实践中学会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其次,要强化民主监督和民主法治程序,对涉及学校政务、财务以及事关学校重大发展或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情况,要及时通报,做到公开透明,听取师生的意见,集中师生的智慧,接受师生的评判和监督。高校要把实现民主法治,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心情舒畅、宽松活泼的和谐环境作为基本的管理定位,并以此为核心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措施来保障落实。特别要注意保障广大师生的权益,及时处理侵犯师生权益的事件。
在高校出现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利益诉求、评价标准、意见主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保障大家平等自由地表达诉求、主张的协商对话和参与渠道,造成校园的不稳定与不和谐。要通过丰富和扩大各种形式的民主,畅通利益表达的渠道,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平等的协商沟通,努力寻求不同群体的各种利益的结合点和平衡点。高校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代会等群团组织的利益表达和聚合功能,把这些作为师生参与学校管理、表达利益诉求的基本制度化途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水平和能力。要努力打造一支善于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情况的高素质师生代表队伍,充分了解师生利益要求,集中起来加以表达。需要强调的是高校还应重视学生群体的表达与参与,使他们的声音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尊重。要加强协调对话制度的建设,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利用校内各种沟通渠道以及传媒、校园网络等,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鼓励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促进学校领导和各级干部与师生的平等协商和对话,把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制定决策和部署工作的重要依据,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最大限度地符合师生的根本利益。
2.以德管理,建设宽松、协调、体恤、包容的校园。以德管理就是要以教师为本,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深刻地意识到: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依靠力量,是服务的主体而不是管理对象,应该将教师从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1)高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制订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对有常识、高水平、爱提不同意见或有小毛病的教师,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同时,大力培植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增强责任感,做学校主人”活动,撰写师德论文,让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2)教师要注重自我内化的和谐,应从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观念与心理要素等内在道德环境诸因素探讨内化发展和谐关系,增强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和谐统一,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个和谐的人。弘扬正气,遵章守纪。要做到对人对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提倡自觉性和勇于维护规章制度的正气行为。加强学习,完善自我。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各项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优质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开拓创新,优质教学。坚持“学生第一、育人育才”的宗旨,对教育事业做到有心、耐心、细心、热心,努力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做出贡献。顾全大局,爱岗敬业。提倡乐于奉献、顾全大局和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各尽其能,优质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同事之间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诚信友爱;提倡互相谦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积极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谐处理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追求以人为本,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本着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的前提,树爱学生之典范。
3.以生为本,建设文明、向上、创新、竞争的校园。建设和谐校园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树立生本思想,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现凤采的舞台,使高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
(1)创建安全、健康发展的环境。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加强学校的治安保卫,开展安全自救演练,完善“安全管理规定“,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建筑及设施安全管理措施“,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开设心理辅导室和咨询信箱,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如悬挂国旗、校训、班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教师寄语;建设高标准的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创办文学社、爱心社、英语角、校报、光荣榜等;举行艺术节、体育节、科学节及各类比赛;开设校本课程和开辟德育基地、德育展室、校园网站等:组织学生进社区、下农村、蹲基地等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集体。如:学生干部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其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制定学校德育常规,设立学生会和文明监督岗,让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通过积极有效的培育,使学生懂得发掘和欣赏周围美的事物,懂得人与社会的和谐,遵从社会整体价值构成的和谐,包括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内外和谐、上下和谐和长幼和谐等。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是统一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懂得自律与管理的和谐,知道接受管理的过程,不仅是接受来源于学校的管理和规范,也是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结果,而且自己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也具备自主、自决、自择、自律的能力;懂得关注身边生活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的同学,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为同学服务,情系同学,无私奉献,互助互爱。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要。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更加珍惜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山西职工医学院 山西太原 030012)
(责编:郑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