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区分局聚焦“三点”着力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经济区分局聚焦“三点”着力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一是抓住执法环节重点,加强风险防范。对照《业务规程》,梳理并细化各岗位执法环节,细化执法风险点,开展定期、不定期对各岗位重点执法风险点的检查,及时纠正执法人员在税收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减少执法不到位带来的执法责任追究,实现对税收管理风险的防范控制。
二是抓住纳税人关注焦点,加强维权服务。针对纳税人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及纳税过程中的疑问和要求,加强税收政策的宣传解读、耐心做好问题的解释、解决纳税人的合理要求,不断简化程序、优化服务、提高办税效率;在下达定额核定、税务行政告知书等执法文书时,及时告知纳税人应享有的权益,依法积极、主动为纳税人办理减免税以及依纳税人申请依法办理行政复议等,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抓住税收执法难点,依法行政到位。依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对外部一些不利于税收执法行为的问题,不退让、不妥协;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和税收执法监察,督促执法人员规范执法;强化工作纪律,对敢于以身试法的纳税人严格依法进行惩处,确保税收的刚性,维护税收秩序。
经济区分局
2011年11月29日
第二篇:分局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工作细则
直属分局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工作细则
(暂行)
为规范执法人员执法行为,确保行政处罚的合法性,使各级领导和一线执法人员能够依据有关规定履行自身职责,避免越权执法、越权审批和案件流失,根据市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案件管理规定》要求,结合分局实际,制定本细则:
一、简易程序处罚的有关规定
(一)界定
1、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的行政处罚。
2、虽然罚款额度适用简易程序,但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条款中有拆除、限期拆除等附加项目的案件,不能按简易程序处罚。
(二)备案要求
1、对公民实施的简易处罚,由“简易程序备案登记表”、“简易程序行政处罚决定书”、“罚款票据”(定额票据标号)等三种文书形成卷宗备案,科内暂行保存。
2、对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的简易处罚,处罚额度超过自身权限的需填写“简易程序处罚审批表”、“简易程序备案登记表”、“约谈通知单”、“简易程序行政处罚决定书”、“罚款票据”等文书形成卷宗 备案,科内暂行保存。
3、在每本处罚决定书用完后,领取新的处罚决定书前,形成一本合订卷,上报案件科备案。二、一般程序处罚的有关规定
(一)界定:
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上,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上的罚款的行政处罚。
虽然罚款额度适用简易程序,但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条款中有拆除、限期拆除等附加项目的,必须按一般程序进行处罚。
(二)办案要求
1、一般程序案件应按规定履行层级审批手续,各环节必须符合法定程序。一是必须经过立案审批后方可进行调查取证工作;二是必须经过调查终结审批,履行告知程序后,方可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三是需要听证的案件必须在处罚告知书下达之前履行听证程序;四是全额收取罚款,并按法律法规规定全部执行完结后,填写结案审批表。
2、一般程序案件结案后3日之内,将案卷报案件科审核存档。
3、重大疑难案件查处过程中,遇到问题随时到案件科审核,坚决避免出现无法弥补的错误。
三、案卷制作的有关规定
1、一般程序案件的证据要件:应制取调查询问笔录、现场检查笔录、影像资料或照片、方位图、授权证明、身份证、营业执照复印件等证据材料。
2、调查询问笔录内容:调查询问笔录必须了解被调查人的自然情况(包括职务、联系方式、住址、与违法主体的授权关系等),并针对违法违章的行为内容细致地进行询问(主要包括被询问人是否 2 为具体违法违章行为的指使人或实施人、具体违法违章行为的时间和地点、实施违法违章行为所用工具、通过违法违章行为获取物品的去向和运输工具、对造成违法违章后果的责任认可等几项内容)。
3、现场检查笔录的内容:主要包括现场检查的时间和地点、违法违章时间和违法违章行为发生地点、违法违章程度(如违章建设的形象进度,损毁绿地的面积,砍伐树木的种类、数量、胸径或地径,幼树棵数等)、以及违法违章行为造成的后果等。
4、影像资料:摄像和照片应能够充分证实违法违章行为的视觉存在,必要时要制作方位图(可以最近街路或大型建筑为参照物,定向标距制图)和违法违章物证的中心视图,以上证据资料要有检查人员和被检查人员签字。
5、赔偿费、道路修复费的认定:在查处损毁树木绿地、违法占挖城市道路、破坏市政设施等需要追究赔偿责任或以赔偿额计算处罚额度的违法违章行为,需征得相关专业部门的配合,取得绿地树木赔偿费、道路修复费认定证明等合法依据。
6、案卷装订:结案案卷封装次序必须与案卷目录顺序相符,并打印页码。目录顺序依次为,案卷封面、案卷目录、行政处罚决定书、案件调查终结审批表、行政处罚告知书、立案审批表、复议决定书、证据材料、财物处罚单据、其他有关材料、案卷封底。
7、存档:执法科结案案卷经案件科审核报批后,由案件科录入微机并存档。
四、重大案件处罚的规定
1、重大案件的确定:一是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应处以10000元以上罚款处罚的案件和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应处以1000元以上罚款处罚的案件;二是拆除价值在5000元以上的违法违章建筑物案件。三是损毁树木绿地、违法挖掘城市道路、破坏市政设施、违 3 法设置大型户外广告等案件;四是上级交办的案件等都属于重大案件。
2、重大案件领导包案制度:各执法科在查到属于重大案件时,应立即通知主管局长,主管局长原则上应该到达现场,指导办案,并在现场检查笔录中签字。如特殊情况主管局长不能到达现场,执法科应详细汇报现场情况,主管局长签署意见。
包案局长对所包重大案件进行全程跟踪,组织查处。
五、听证案件的有关规定:
1、对经营行为的违法行为处以10000元以上罚款处罚的;非经营行为的违法行为应处以1000元以上罚款处罚的案件,应履行听证程序。
2、执法科遇需要听证的案件,要在《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下达之前,向案件科提出申请,经分局批准后,按规定履行听证程序。
3、对适用听证程序的案件,应先行下达《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3日内当事人提出听证的,在听证的7日前下达《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听证后应根据听证笔录集体讨论作出处理决定并履行告知程序。
六、集体讨论的有关规定:
直属分局案件审理委员会负责对以下案件组织集体讨论决定
1、拟对违法行为人处以10000元以上(不含10000元)20000元以下(含20000元)罚款处罚的。
2、领导包案的重大案件。
七、案件撤销、移交、延期缴纳罚款的规定
1、撤销:适用一般程序的案件,一经立案,原则上不许撤案。因证据不足、反映失实或其他原因不宜作出行政处罚的,由办案人员填写《撤案审批表》提出撤案理由,逐级审核,最终由分局主要 4 领导批准撤销案件。
2、移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第(四)项的规定,执法人员在对破坏市政设施、砍伐树木等案件的查处过程中,发现其情节及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办案人员及所在部门提出意见,分局案件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通过,经局主要领导批准,由案件科办理案件移交手续,并按规定将涉案原始材料及物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科及案件交出部门应留存该案卷复印件。
3、延期缴款:当事人一次性缴纳罚款确有实际困难的,经当事人申请,办案部门可以提出具体意见,分局主要领导同意后,可责令违法违章行为人作出缴纳罚款计划,延期或分期缴纳罚款。延期不超过一年。
八、查审分离的有关规定:
1、需要查审分离的案件:重大案件中的损毁树木绿地、违法占挖道路、破坏市政设施、违法设置大型户外广告案件,由包案领导负责组织实施。
2、实行查审分离的案件在调查终结后,由包案领导另行指定审理部门和人员提出处理意见。
九、扣押占道物品和保全证据的有关规定:
1、《哈尔滨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五十四条第(二)项,“未经批准占用城市道路设置停车场或者堆放物料、设置摊点的,责令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强制清除或者扣押占道物品,并处以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在责令当事人限期清除后,在没有改正的情况下,使用《黑龙江省扣留(押)财物清单》扣押当事人占道物品。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用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 5 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十、收取押金的规定
各执法科原则上不许收取押金,确需收取押金的,履行如下程序:
1、先到案件科登记,填写“收取押金审批表”履行逐级审批手续。
2、持“收取押金审批单”到综合科交纳押金。
3、押金返还或转入罚没款时,案件科核实案件情况,拟定处理意见,逐级审批后,由综合科退回押金或转入罚款。
十一、需要呈报市局案件的有关规定:
1、拟对违法行为人实施20000元以上罚款处罚的,分局集体讨论后,报市局执法监督处复核,由市局主要领导审批。
2、经行政复议变更或者撤销处罚决定的案件、行政诉讼败诉的案件,及时报市局执法监督处,为研讨、培训提供参考。
3、每月26日前,将本月适用一般程序的在办和办结案件统计表及明细报市局执法监督处。
4、已经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人民法院正式受理后,上报市局执法监督处。
5、对经营性违法行为应处以10000元以上罚款处罚的;非经营性违法行为应处以1000元以上罚款处罚的案件,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5日内,填写《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备案表》,一式三份,加盖直属分局公章,上报市局执法监督处。
6、被处罚人提起行政诉讼或申请行政复议的案件,各科应详细详细向案件科汇报案件情况,并协助案件科整理案件资料,案件科 6 在接到传唤或通知之日起2日内将该案卷宗及相关材料报市局执法监督处审核。
十二、监督检查的有关规定
市局对下列执法问题进行监督,同时分局也按此内容对相应的责任部门严格进行审核,并按照目标考核规定给予相应的扣分处理。问题严重,无法弥补造成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由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
1、越权实施处罚的。
2、违反法定程序办案的。
3、适用法规条款错误的。
4、违反法定幅度实施处罚的。
5、证据严重缺乏或丧失法律效力的。
6、被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予以重大变更或撤消的。
7、应报市局审批的案件而未报批的。
8、应报市局备案而未及时报送的。
9、其他严重违反规定办案的。
本细则下发之日起开始施行,原《直属分局行政执法工作细则》废止。
哈尔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直属分局
二○○五年七月三十一日
第三篇:增强五种能力规范基层税收执法行为
依法治税是实现税收工作目标的保证,是创造优质、公平投资环境的前提。如果税收执法失去统一标准,严格执法变成随意执法,那就谈不上公平性。从当前税收工作的现实看,一些基层税务机关税收执法仍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程序上的不合法性,制约了依法治税的进程。
一、当前税收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多次的税收执法检查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重实体、轻程序”,主要表现在“三不规范”
(一)执法程序不规范
遵循法定程序,应是确保税务执法行为合法有效的前提,然而,在税收执法中程序不规范、不到位的现象却大量存在,主要表现一是违反法定形式。例如因检查人员与纳税人“很熟”,往往在检查时未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就比较典型,比较普遍。遵循必要的形式是对税收执法权的制约,其目的是规范执法行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九条、《实施细则》第八十九条规定:税务机关派出的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同志书”。这就要求税务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必须同时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二者缺一不可。二是违反法定步骤。税务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作出的任何一项具体行政行为,法律法规都归定了其必要的步骤,应不折不扣地执行。而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缺少一些步骤的事实大量存在,如有的将税款核定通知书、限期改正通知书、税务处理决定书一并同时送达纳税人;有的在送达税收行政处罚决定书之前,没有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有的在进行强制执行时没有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而是使用事先盖好了县(市)局长印章的扣押单、扣款通知书,如此等等,都违反了法定步骤。三是违反法定顺序。税务执法中的步骤是有先有后顺序的,应当依次进行,并不是可先可后的,前一个步骤不能拖到后面实施,后一个步骤不能提到前面进行,混乱无序。如:《税收征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税收保全措施的实施次序是:责令限期缴税;责成提供纳税担保;冻结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其他的财产;纳税人在限期内缴税的,立即解除保全措施,在限期内未缴税的从冻结存款中扣缴税款或一发拍卖或变卖扣押商品用以抵缴税款。税务执法人员在实施税收保全措施时,必须按次序执行这五个程序,不能前后颠倒或省略其法定次序。税务执法人员只有按税法规定的次序执行税法,其执法程序才是合法的、有效的。四是违反法定期限。违反法定期限有两种情形,一是超过法定期限。例如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按《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六十八条规定,纳税人在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后,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缴纳税款时,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税款或银行转回的完税凭证之日起1日内解除税收保全。但常常出现没有按法定定期限期办理的情况,而导致税务机关承担赔偿责任。二是缩短法定限期。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当事人应当自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2日内缴纳罚款(当场收缴罚款除外),但有些基层机关作出的处罚决定时,责令当事人在短于15日的时间内缴纳罚款,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税务文书不规范。表现在一是文书使用不规范。如由于纳税人逾期未缴纳税款本应使用《催缴税款通知书》,却使用了《责令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作出税务处理决定,更是五花八门,有的用“税务处理决定”,有的用“税务处理决定书”,有的用的是行政公文如“关于税务处理决定的通知书”等,其格式、内容、文体都不符合要求。二是文书填写不规范。税务人员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应根据各类文书的具体要求填写各项内容,做到字迹清晰、工整,表述严密、明确、全面,填写完整、规范,应用法律条文要准确、详细,反映的数据、逻辑关系要无误。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文书填写格式混乱、内容不全等问题。如完税凭证没有纳税人代码,没有盖章、签名,税种混淆,项目漏填等。三是文书内容不规范。对税收违章事实认定不清,对告知事项表述不明,对税法概念引用不准。笔录文书上时常出现“偷逃营业税”、“漏缴地方各税”等字眼,税法上并没有“偷逃税”、漏税、等概念,“地方各税”也是口头语,因而不能出现在税务法律文书中,更不能以此作为进行处罚的定律。此外,凡涉及纳税人听证、复议、诉讼等方面的权利应在文书中予以载明,但实际工作中时却往往疏忽了这一点。四是文书送达不规范。在送达环节,必须有送达回证,并由受送达人本人或其成年家属、经营合伙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盖章后,文书才能生效。受送达人拒绝签收的,送达人应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盖章,将文书留置在受送达人处,方能视为送达。但我们在检查中发现,有的没有送达回证,有的没有受送达人签名或没有见证人签名,有的没有送达地点,有的没有送达日期等等。
(三)征管资料不规范。税收征管资料是在征管全过程中形成的与税收
征管有关的文件、凭证、报表、帐册、文书、案卷等不同形式或载体的记录。税收征管资料是税收执法的载体,是税务机关进行征管、统计分析、行政复议与诉讼等工作的依据。征管资料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收集不及时。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资料和文书,理应及时归档,但事实上有许多资料留在税务人员手中,由于收集不及时,造成资料丢失,不利于税源监控,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影响税收征管。二是内容不完整。由于纳税人及税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征管资料的错漏率很高,如有的纳税申报表没有,有的税务登记没有填写地址,或没有联系电话,或没有填写银行帐号等,如此等等,都直接关系到税收征管效率和效益,同时直接影响税收征管质量。三是资料不齐全。目前由于国家税务总局没有作出统一的规划和协商,各税务机构结合实际,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征管范围和各自的要求,收集征管资料及信息,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尤其是国地税共管户,资料、信息不能共享,造成资料不齐,信息不全,出现征管死角。四是管理不规范。从基层的情况看,征管资料的管理不被重视,是当前税务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文件档案属于永久性保存档案,列入《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的管理范围,并接受档案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状况比业务需要的,而税收执法征管资料档案管理则是直接服务于税收征管业务需要的,是有一定时效的情报资料档案,由于缺少硬性的管理办法,一些单位因此不重视征管资料档案管理,随意性大,需要时就及时抱佛脚,应付了事,没有具体措施,管理很大不规范。
二、税收管理员执法不规范的原因分析
一是执法思想落后。为数不少的税收执法人员为追求效率而轻视程序,认为执法要快,否则将贻误时机影响执法效果。而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所谓的“快”则成了“执法简单化”的代名词,即随意简化税收执法手续,尤其是对执法行为的依据和理由,应告知的不告知;应填写税务处理决定书的,却以罚款缴款书来代替;应按偷税予以罚款的,担心执行比较麻烦仅以补税收场。二是税收法规政策不健全。税收立法存在法规层次低,法制不完善,法律“盲区”多等问题。当前一些税收法规政策,一方面存在与其他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或与同级税收文件相矛盾的现象,且在新旧税收法规政策的衔接适用上规定不明确,给实际征管工作带来不少难题;另一方面税收政策变动频繁,优惠政策过多过滥,影响了税法的统一性,执法人员难以及时调整和适应。三是税务人员整体执法水平不高。税收执法工作专业性强,标准高,要求严,而部分税务人员又缺乏危机意识,平时不注意业务学习,不能及时适应新时期税收工作需要,从而造成执法时误解、曲解、肢解税法或忽视程序引起执法偏差。四是过错责任追究不到位。税务工作实践证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落实情况是整个执法责任制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责任追究或进行“隔靴搔痒”的追究,执法责任制将难以收到良好成效,执法水平将得不到根本提高。目前,大多数的责任追究仅限于警告或扣发奖金,对执法过错人和其他执法人员的震动并不大,影响了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效果。
三、增强五种能力 规范基层税收执法行为
税收管理员制度对税收管理员依法办事的能力要求就是“依法征税”、“公正执法”,主要体现在一是依照规定的权限办理,做到既不越权,又能将权限范围的事项处理好;二是依照规定的程序办理。在对纳税人管理过程中,应严格按法定的程序、方式和时限进行,不能违背程序,更不能颠倒法定的方式和步骤;三是依照规定的文书办理。为此,针对当前税收执法中存在的不足,当前地税系统应增强五种能力,进一步规范规范基层税收执法行为。
一要提高税收管理员素质,增强规范执法能力。针对部分税收管理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问题,必须通过学习培训来解决。一是要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税务执法人员树立坚强的政治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深刻认识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性和不执法的危害性,牢固树立为税收事业献身的崇高信念。二是要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对干部队伍进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针对性素质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税务人员依法治税、规范行政的意识,使广大税务人员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执法。
二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在内部监督上:一是全面推行税务行政执法责任制。要在明确执法部门职责、规范执法程序的基础上,对不履行职责或执法不当行为追究当事人责任,以便更好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二是加强税务执法检查。要持续深入地开展执法检查,保持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相结合。在外部监督上,要强化党组织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监督的主要内容是税务机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贯彻实施税收法律法规情况以及税务人员权力运作情况,强化公开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税收工作。
三要规范税收执法服务,增强税务执行能力。一要更新服务理念。树立以纳税人为顾客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实现“执法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以纳税人满意程度作为考评税务干部工作实绩和效率的重要标准,寓执法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执法,在执法中服务。二要积极开展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按照“环境简洁大方、文化氛围浓厚、设施完善实用、服务细致周到、流程高效规范、管理严谨慎密”的原则,进一步精减工作流程,完善服务规范、标准、质量、考核等,创建“文明、优质、高效、满意”办税服务厅,通过加强服务“窗口”的建设,提供服务型纳税环境,实现纳税人满意,树立税务新形象。三是公正执法是最好的服务。强化稽查,依法打击偷、逃、抗、骗税等违法行为,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税收环境,努力做到使守法纳税人满意。四是坚持“科技加管理”,加速纳税服务信息化,全面提高办税效率。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办公自动化,开辟网上服务系统,发挥网络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优势,推进税收管理现代化和税收服务社会化,为纳税人办税提供最大的方便,并最大限度地为纳税人节约办税时间和办税费用。
四要健全协作配合制度,增强规范制约能力。税收征、管、查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配套、来保证、来完善,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首先应当解决征、管、查的衔接问题。一是要科学设计征收、管理、稽查工作流程,明确部门间的工作规程,按照依法治税的要求,细化各部门、部门内部每个执法岗位的工作规程和执法责任,包括详细的工作步骤、顺序、时限、形式和标准,关键是要从工作实际出发,便于操作,责任明确,要责任到岗,落实到人,用制度来规范人、约束人、激励人,从而保证执法机制高效运行,实现征收、管理、稽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在纳税检查方面,要制定一套科学实用的办法,从选案、检查、审理、执行、过错追究等方面规范相关行为。三是规范征收、管理、稽查的信息传递。征收、管理、稽查部门之间应该建立一套规范的联系制度,设置统一的信息传递文书,定期将纳税申报资料、税收管理资料、税收稽查资料在各部门相互传递,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格局。
五要建立税源监控体系,增强信息应用能力。建立和完善高效的税源监控体系,一是要推进税务系统信息体系的建立,建立各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征管办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税收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整体水平,将税收征管工作进一步推向规范化、标准化。三是要加大税源监控的力度,将大量的管理服务工作交给计算机系统处理,把解脱出来的人力充实到税源监控岗位,加强税源监控力量,努力实现对所有纳税人和所有税源的有效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非正常户”和“漏管户”。四是要应用实地监控、计算机监控、纳税评估等多种方式,使税务机关能及时处理纳税人申报的各种信息,提高税源监控的全面性、主动性和准确性。五是要大力推行税收管理信息一体化建设,科学建立硬件配套、软件齐全的税收管理技术平台,形成上下衔接、内外协调、资源共享、覆盖广泛、功能齐全的税收信息系统。六是要充分运用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对纳税人的所有资料实行“一户式”储存,实现信息共享和对经济活动的全程监控。
第四篇:以信息化为依托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以信息化为依托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宜阳县地方税务局
党的十五大提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加强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宜阳县地税局于2003年以来,在洛阳市地税局的精心指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全系统广大干部的积极参与下,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从抓征管档案资料入手,建立健全税收岗责体系,实现执法的程序手续合法,把依法治税同科技兴税紧密挂钩,并以科技兴税促进依法治税水平的提高,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严密组织,确保抓出成效。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实施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涉及全体人员和整个税收征管过程,情况复杂,涉及面广。这项工作又是直接涉及每个干部职工的个人荣誉、利益甚至拿掉“饭碗”的工作。所以,做好这项工作必须细之又细,慎之又慎,既不能挫伤税务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为了切实规范执法行为,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将规范税收执法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一把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和部署,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详细工作方案,要求县局各部门指定专人负责,精心组织,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并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把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的税收执法行为负总责。全体税务干部职工都是工作的参与者,按照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行工作上来,统一到具体部署上来。做到工作有专门机构、有专人负责,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机制,确保抓出成效。
二、设立岗责体系,加强档案管理,切实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让每个干部职工都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
建立健全税收岗责体系,明确各岗位设臵和岗位职责,规范操作程序,量化工作质量标准,规定各项税收征管活动之间的衔接,能够有效的防止税收征管活动之间出现漏项,避免有些征管活动无人负责或者因职责交叉等情况的发生,实现以事定岗、以岗责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从而做到职责明晰,执法行为规范,严格依法办事,全面促进税收征管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设立岗则体系是规范执法行为的基础。我们在岗位职责的设立上主要突出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相当,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为了将税收征管流程内的征收、管理、稽查等执法工作,细化为具体的执法岗位,对县局领导、征管人员、稽查人员和机关职能部门人员的责任进行确认。我们首先由各分局股室根据各自 内部分工,拟定执法人员所对应的执法岗位,上报县局规范税收执法行为领导小组进行审批。县局组织人员对全县与执法相关的事项重新整合,提出分类明确执法岗位,即分机关执法岗位,稽查局执法岗位,征管局和基层分局领导执法岗位,外勤执法岗位,内勤执法岗位。考虑到基层税所(分局)有的外勤人员同时兼有内勤事项,这部分人员则同时具有内勤岗位和外勤岗位。基层税所(分局)审批岗集中在所长(分局局长),局领导按审批权限明确执法岗位。根据上述原则,县局机关的执法岗位76个,稽查局执法岗位32个,征管局和基层分局执法岗位109个,其中:内勤人员执法岗位36个,外勤人员岗位50个,一岗多人的79个。在岗责体系的建立上,我们着眼长远,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税收征管过程。首先实现人机结合,对每个系统的各个模块配备相应的人员进行操作,并制定严格的操作标准和职责权限,以实现人机对应、人机结合、人事相成。使整个征管业务系统的各个程序和岗位都通过计算机设计成软件模块,确保征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第二,合理衔接。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各部分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的,一旦上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下一个环节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征管业务运行中,建立了一个科学严密的岗位衔接体系,既重视征收、管理、稽查之间的衔接,又重视内部各个岗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衔接;既要能规范业务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又要尽可能地优 化人员配臵,节约人力资源。第三,以机管人。每个工作人员的每一项业务操作都被计算机自动进行记录和保存,以便随时查询和核实,建立起了一套以机器管人的新机制,不仅方便了检查和考评,而且增强了对干部执法的约束力,促进了征管行为的规范化和透明化。
在设立岗责体系的同时,我们从抓征管档案资料入手,以档案管理规范促进执法水平的提高。在市局有关领导的指导下,我局通过与软件开发公司的通力协作,经过近四个月的辛勤努力,完成了税收征管业务档案软件开发应用工作。实现了通过计算机对税收业务档案资料的采集、认定、整订、移送、归档、查询与统计管理。一是税收业务档案软件与税收征管软件的衔接,通过点击“提取征管资料”按钮,90%以上的业务资料内容通过税收征管软件可直接转入税收业务档案软件,大大减少了资料输入的工作量,同时确保了资料的准确性。二是实行档案资料分类办法减少了基层工作量,基层税所月底用一天时间将本月资料分类整理后报送县局相关科室,由科室对资料内容进行检查审核,然后与税收业务档案软件中移交表相对照后移送档案室。这样把档案资料管理纳入日常化,防止了资料的缺失,确保了资料的完整性。三是县局科室通过对资料的审核,可及时了解、掌握基层税所的执法情况,有利于促进征管质量的提高。四是对纳税人信息实行“一户式管理”,通过软件的查询功能,输入 纳税人名称或识别号,可迅速查询到资料库中该户的所有原始资料及存放的准确位臵,大大减少了查询工作量,实现了税收业务档案资料的科学化、规范化、一体化管理。税收业务档案软件的运行和规范,有效的促进了执法水平的提高。
三、构建网络平台,加强业务培训,夯实规范执法的基础,让每个干部职工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2001年以来我局先后投资80万元,建立了县局、征管分局局域网,并对全县所有征管单位实行计算机管理;2003年我们通过光纤将所有征管单位计算机连网,对整个执法过程实行集中监控,2004年我们建立网络控制中心,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了对执法行为实行远程实时监控,使大量的管理信息能够打破时空阻隔、穿透行政层级,促进了执法和服务行为的规范统一。就这样,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采集主体和管理主体相分离,并依托计算机对管理权限进行设定,限定了管理各环节的权限,杜绝了执法中的随意现象,有效排除了执法过程中的人为干扰,杜绝人情税,关系税。保证了执法行为的客观公平,形成了更优化的税收征管、行政管理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了依法治税、依法行政的质量和效率,拓宽了技术服务依法治税的途径。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要求全体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法制意识而且还必须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为了使人人都能适应工作要求,我局首先组织大家学习国家税务总局《关 于加强税收执法监督工作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意见》、《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文件;还专门邀请县司法局专业法制人员给全体工作人员作了讲座,使大家始终绷紧规范执法,模范守法这根弦。第二,我们又专门聘请专业教师多次对全体人员分批次、分等级的培训,经过2年的努力,全体人员由门外汉变成了计算机操作能手,在系统组织的NIT考试中,全部合格。第三,加强业务能力和执法能力的培训,开展了以考试、竞赛为主的业务和《行政许可法》、《复议法》、《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分层次举办了科所长、一般干部轮训班。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卧具涌现出一大批征管能手和业务骨干;全体税干部执法行能力和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省组织的执法资格考试中,全局73名全部获得资格证书。
四、严格考核制度,检查每个干部职工“做得怎么样”;加大追究力度,让每个干部职工明白“做不好了怎么办”。在利用网络平台做好事前和事中监督的同时,我们重点抓好评议考核工作,注重内部考核和外部评议相结合。我局成立的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评议考核小组,定期对全局所有岗位内部人员的执法和服务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评,并以此作为奖惩依据。外部评议主要采取设立评议征求意见箱,聘任监督评议员和向纳税人发放《宜阳县地方税务局税收执法评议卡》,发放评议卡份数为纳税户数的20%左右。评议卡分为 执行政策、执法态度和改进建议意见三项内容,具体对执行政策和执法态度进行评分,两项平均得分为最后评议卡得分。评分标准分为四个档次,即好(8—10分),一般(6—7分),较差(4—5分)差(1—3分),评议总得分等于群众投诉扣分和监督员评议扣分之和与评议卡得分之差。内部考核首先由各单位根据工作流程记录对照《宜阳县地方税务局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表》的内容进行自查,填写自查结论书,并于次月10日前将自查结论书报县局考评小组办公室。考评小组实施检查前,先向被考核部门下达《税收执法考核检查通知书》。考核工作采取抽查的方法,即根据工作流程记录中环节之间已经明确的责任,按照税收执法责任制内容,对岗位的实际工作开展情况逐项对照检查,对《税收执法考核自查结论书》上报情况进行复查,最后将考核检查情况制作《税收执法考核检查结论书》。四是严格追究过错责任。按照奖罚分明的原则,每人每月拿出200元作为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资金。每季度全面考评后,考评小组及时向过错责任人下达《执法过错责任处理决定书》限期整改,同时实施经济惩戒。近年来,因执法不到位受处理的有26人次,待岗2人次,罚款13460元。目前我局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衔接有序、环环相扣、高效运转的税收执法运行和监控机制。
五、几点体会
依托信息化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对于强化税务执法人员 的责任,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规范执法行为,优化税收服务,推进税收工作法制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几年的信息化工作实践,我们的体会是:
(一)分解岗位是规范执法行为的基础。它首先让每个干部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岗位职责要突出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相当,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起科学的执法岗责体系,只有科学、合理地将责任分解到位,执法责任制才能顺利实施。
(二)明确职责是规范执法行为的重点。它主要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工作规程要突出详细、具体和可操作性,环环相扣,形成一个衔接有序、高效运转的税收执法运行和监控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评议考核是规范执法行为的关键。它集中反映出干部“做得怎么样”。对此,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监察,严格进行考核,成立由单位负责人为组长的督察考核组,定期对全系统所有岗位进行全面考核,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过错和管理漏洞,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整改。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评议,搞好社会监督。应开通执法监督专线电话,聘请监督评议员,设臵意见箱,并不定期向纳税人发放《税收执法责任制问卷调查表》,广泛征求意见。
(四)过错追究是规范执法行为的保障。它落实了“做
得不好怎么办”的责任问题。对于有过错责任的人员,不论是谁都要在追究过程中严格做到“三坚持、三反对”和“三个必须”,即坚持制度的严肃性,反对主观随意性;坚持公平公正性,反对徇私舞弊,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反对处罚片面性;违反岗位责任制必须通报;必须追究责任;必须限期内整改。
(五)领导重视是规范执法行为的保证。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工作量大,牵涉面广,关系到干部的切身利益,只有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主动抓、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才能使税收执法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
二00六年五月十六日
第五篇:进一步规范基层税收执法行为的思考
对进一步规范基层税收执法行为的思考
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以基层为重点,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对于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层税收执法的现状
从目前基层税收工作实践来看,一些基层税务人员,缺乏创新意识,面对征管工作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显得茫然失措,束手无策。从另一方面来看,有法不依、违法不究、违法轻处、执法程序不规范、不合法等诸多问题还普遍存在,有的还较严重。主要表现为:(一)看重权力,漠视义务,留恋依权行政。相当一部分执法人员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依法征税意识,执法中也讲法、讲政策,但其思想深处依然留恋依权办事、依权征税、依权行政。他们不时抱怨税务部门权力越来越小,执法刚性越来越弱,执法环境越来越差,“管”纳税人越来越不“顺手”,却很少看到隐含在权力中的责任和义务。面对纳税人的维权呼声和立法的进步完善,少部分人越来越有一种失落感而非压力感。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看重权力,能依权行事的就不管法律,不能依权办理的就搞变通,“小集体主义”思想占了上风,眼前利益至上,臵执法责任与大局不顾,损害税务机关形象。
(二)避重就轻、避高就低,降低执法标准。有些应按偷税定
性处理的案件,结案时往往以未按期申报或少缴税款处理,应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送以罚款处理了事,相当一部分按一般偷税处理,对纳税人欠税、偷税及其它违法行为,在税务处理(处罚)时讲人情,不加收滞纳金、不处罚款,执法不严肃。
(三)忽视程序执法。程序法是为了保证实体法正确贯彻执行而规定的征纳税的方式方法、执法步骤、法律手续和执法时限等。程序不合法、行为必定不合法。我们一些基层税务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往往忽视程序执法。有的执法主体和执法身份不合法,有的执法程序不当、有的处罚时效违法等。我市某地税所就曾出现过两起因执法程序不当,纳税人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后,或被上级税务机关撤销或被人民法院判决败诉。
(四)税务行政不作为。如纳税人依法办理税务登记、办理退免税、领购发票等,这些属于税务机关法定职责,如果税务机关不予履行,就属于不履行法定职责或叫行政不作为。由此引起行政诉讼,将令税务机关处于败诉的尴尬境地。
(五)法律文书不规范,文书送达不讲程序。有的以“口头”通知代替正式税务法律文书;有的越权使用税务法律文书,主要表现在行使税收保全、强制执行等职权时,违背经县以上税务局局长批准或图省事未经法制机构审查,先盖章签字后补相关手续,使法制机构形同虚设;有的文书内容不齐全、特别是在税务处罚时,忽略告知事项等;有的文书不按程序送达,造成程序不
合法。如我市某地税所就因为文书送达程序不合法,造成税务文书不具有法律效力,在税务处理(处罚)过程中,陷于被动的局面。
上述税收执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涉及某些体制的弊端,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社会环境和内部机制原因,法制和行政原因。上述问题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终却归结到“不作为”的名下,这不能不令我们认真思考。
(一)税务机关不敢为。“不敢为”的突出表现:一是某些税务人员认为,现行体制和规定使得依法治税程序复杂、效率低、力度小,依法治税是给自己过不去;是用法律的严肃性限制具体操作上的灵活性,既不利于征收税款、又不利于平衡各种关系;二是怕败诉,对税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都有一种惧怕心理。在执行政策时,往往用各种办法“抹平”、“化解”征纳矛盾,这些都实质反映了税务人员执法水平、政策理解能力差。在进行税务处理(处罚)时,与纳税人反复沟通、座谈、讨价还价,协商出一个双方认可的方案,再实施处罚,避免与纳税人发生争议,以躲避责任。三是怕“过错”追究。在处理税收案件时,就低不就高,就轻不就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四是怕影响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系。
(二)逆向干预,地方政府不准为。局部利益驱动下的政府逆向干预使税收征管脱离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片面追求税收任务。
政府在下达地方税收计划时,往往以支定收,层层加码,任务分配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或很少考虑税收规模和税源状况的依存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政府一方面为纳税人欠缴、缓缴税款、免于税收处罚说情;另一方面为确保财政收入,直接干预税收征纳行为。一些乡镇政府更是越组代庖,直接参与税收具体事务。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税收执法环境,增加了税务机关的执法难度。
(三)立法滞后,税收执法不能为。我国的税收立法档次较低,呈现行政化趋势,导致税务部门和司法部门实际操作中的双重标准。而且税收立法单纯限定在规范税收征纳行为上,实体法中某些要素不确定,程序法中某些规定弹性较大。例如税务违法案件有一个从发现线索逐渐开展检查取证到定案的过程,由于税务检查并无搜查权(新《征管法》也没有解决授权问题),在调查税务违法案件时,遇到有偷骗税故意的单位和个人刁难,拒绝开启可能存放的偷、欠税、骗税的帐薄、凭证、报表和相关证据资料的保险箱、房间时,税务稽查部门就要面临要么越权强制搜查取证,要么放弃已有进展、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移送公安机关继续侦查的尴尬选择。前者可能导致行政复议,甚至行政诉讼败诉。后者一是可能给犯罪嫌疑人时机消灭证据,为司法机关打击犯罪造成困难,或因移送情况不明案件,经公安机关继续侦查不够追究刑事责任被退回,还有就是部分税务机关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已查明事实的一些涉税案件移送后,在进入司法程序后因种种原因久拖
不决。
二、进一步规范基层税收执法行为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新《征管法》宣传贯彻力度,争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税收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提高协税部门的协税意识。一是依据新《征管法》取得地方政府“依法”领导和支持协调;二是宣传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未按照规定协助税务机关依法履行税务行为的处罚规定(第73条),让协税部门及每个工作人员都避免和减少违法行为发生,防止工作中出现抵触情绪;三是宣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办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的情况,定期向税务机关通报(第15条),以及对纳税人不办理税务登记,可提请工商行政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第60条)等规定;四是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设的存款帐户实行税控管理的规定,即“先办证后开户”(第17条);五是相关财产执行时征收税款优先原则(45条)及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同时,简单的税法宣传是不够的,是不能让协税部门真正起到与税务部门配合与合作的作用,还需要基层税务机关主动上门到这些部门进行联系,发放宣传材料,召开专题讲座,以提高他们的协税意识。
(二)基层税务机关要定期(按月或按季度)到当地工商所、金融单位了解本辖区内法人登记注册情况、核发营业执照和银行开户情况,及时掌握新开业户经营情况,结合近期新办税务登记户数,进行对照检查,将漏管户纳入税务管理范围。
(三)加大稽查案件审理力度。各级稽查局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的指示,结合本级制定的案件审理标准,对达到标准的重大税务案件,由稽查局进行初审,制作“初审报告”,填写《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申请书》后,连同案件材料移送本级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办 公室进行集体审理。
(四)健全监督机制,规范税收执法体系。一是要建立规范的基层税收执法工作机制,明确税务机关各执法岗位的职责范围,完善各项税收征管制度;二是要完善基层税收执法的监督检查机制,做到“岗位、责任、考核、奖惩”四落实,对税收执法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三是各级税务部门要淡化权力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把加强对纳税人的管理与公平、公正执法统一起来;把监督和服务统一起来;把权利和义务统一起来。四是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开展日常税收执法检查,加强“两权”监督,严格过错追究,尤其要认真查处行政执法中的问题,分清责任,严肃处理,真正实现权力分解和制约,避免暗箱操作,实行“阳光”办税,接受纳税人和社会的监督,从依靠行政手段征税转变到依靠法律手段征税。
(五)增强税收执法刚性,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一是要大力提倡严格执法、依法办事、依率计征,充分体现税法的严肃性与威慑力。二是要加强清理欠税工作,严格滞纳金制度,行使查封、扣押、拍卖、冻结帐户、强行划款等一系列税收执法权力,严厉
打击偷税、抗税、骗税行为,遏制国家税收流失,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三是进一步完善税务行政复议、诉讼和赔偿等制度,依法受理纳税人的复议申请,公正、合法地做出复议决定,广泛接受纳税人的监督,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涉税案件的司法监督,依法从快打击涉税犯罪活动,从而震慑犯罪分子,减少税收违法案件的发生。
(六)坚持以法治队,提高基层税务人员的执法水平。学习新《征管法》必须结合税收工作实际,丰富实践经验,注重新《征管法》增加的内容,要学以致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改变过去存在的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思想观念。要经常开展以法律意识、涉税程序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和培训,增加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树立民主与法制观念,权力必须接受法律约束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增强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自觉性,狠抓法制建设和业务素质,熟练掌握税收执法的文书格式和程序要求,提高执法质量和水平,更好地适应执法需要,进一步规范基层税务执法行为。
徐州市地方税务局第一分局 袁永良 姚君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