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增强五种能力规范基层税收执法行为
增强五种能力规范基层税收执法行为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增强五种能力规范基层税收执法行为2010-06-29 18:23:3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增强五种能力规范基层税收执法行为增强五种能力规范基层税收执法行为(2)
依法治税是实现税收工作目标的保证,是创造优质、公平投资环境的前提。如果税收执法失去统一标准,严格执法变成随意执法,那就谈不上公平性。从当前税收工作的现实看,一些基层税务机关税收执法仍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程序上的不合法性,制约了依法治税的进程。
一、当前税收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多次的税收执法检查中,最为突
出的问题就是“重实体、轻程序”,主要表现在“三不规范”
(一)执法程序不规范
遵循法定程序,应是确保税务执法行为合法有效的前提,然而,在税收执法中程序不规范、不到位的现象却大量存在,主要表现一是违反法定形式。例如因检查人员与纳税人“很熟”,往往在检查时未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就比较典型,比较普遍。遵循必要的形式是对税收执法权的制约,其目的是规范执法行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九条、《实施细则》第八十九条规定:税务机关派出的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同志书”。这就要求税务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必须同时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二者缺一不可。二是违反法定步骤。税务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作出的任何一项具体行政行为,法律法规都归定了其必要的步骤,应不折不扣地执行。而在执法检查
中发现,缺少一些步骤的事实大量存在,如有的将税款核定通知书、限期改正通知书、税务处理决定书一并同时送达纳税人;有的在送达税收行政处罚决定书之前,没有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有的在进行强制执行时没有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而是使用事先盖好了县(市)局长印章的扣押单、扣款通知书,如此等等,都违反了法定步骤。三是违反法定顺序。税务执法中的步骤是有先有后顺序的,应当依次进行,并不是可先可后的,前一个步骤不能拖到后面实施,后一个步骤不能提到前面进行,混乱无序。如:《税收征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税收保全措施的实施次序是:责令限期缴税;责成提供纳税担保;冻结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其他的财产;纳税人在限期内缴税的,立即解除保全措施,在限期内未缴税的从冻结存款中扣缴税款或一发拍卖或变卖扣押商品用以抵缴税款。税务执法人员在
实施税收保全措施时,必须按次序执行这五个程序,不能前后颠倒或省略其法定次序。税务执法人员只有按税法规定的次序执行税法,其执法程序才是合法的、有效的。四是违反法定期限。违反法定期限有两种情形,一是超过法定期限。例如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按《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六十八条规定,纳税人在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后,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缴纳税款时,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税款或银行转回的完税凭证之日起1日内解除税收保全。但常常出现没有按法定定期限期办理的情况,而导致税务机关承担赔偿责任。二是缩短法定限期。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当事人应当自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2日内缴纳罚款(当场收缴罚款除外),但有些基层机关作出的处罚决定时,责令当事人在短于15日的时间内缴纳罚款,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税务文书不规范。表现在一
是文书使用不规范。如由于纳税人逾期未缴纳税款本应使用《催缴税款通知书》,却使用了《责令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作出税务处理决定,更是五花八门,有的用“税务处理决定”,有的用“税务处理决定书”,有的用的是行政公文如“关于税务处理决定的通知书”等,其格式、内容、文体都不符合要求。二是文书填写不规范。税务人员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应根据各类文书的具体要求填写各项内容,做到字迹清晰、工整,表述严密、明确、全面,填写完整、规范,应用法律条文要准确、详细,反映的数据、逻辑关系要无误。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文书填写格式混乱、内容不全等问题。如完税凭证没有纳税人代码,没有盖章、签名,税种混淆,项目漏填等。三是文书内容不规范。对税收违章事实认定不清,对告知事项表述不明,对税法概念引用不准。笔录文书上时常出现“偷逃营业税”、“漏缴地方各税”等字眼,税法上并没有“偷逃税”、漏税、等概念,“地方
各税”也是口头语,因而不能出现在税务法律文书中,更不能以此作为进行处罚的定律。此外,凡涉及纳税人听证、复议、诉讼等方面的权利应在文书中予以载明,但实际工作中时却往往疏忽了这一点。四是文书送达不规范。在送达环节,必须有送达回证,并由受送达人本人或其成年家属、经营合伙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盖章后,文书才能生效。受送达人拒绝签收的,送达人应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盖章,将文书留置在受送达人处,方能视为送达。但我们在检查中发现,有的没有送达回证,有的没有受送达人签名或没有见证人签名,有的没有送达地点,有的没有送达日期等等。
(三)征管资料不规范。税收征管资料是在征管全过程中形成的与税收
第二篇:增强五种能力规范基层税收执法行为
依法治税是实现税收工作目标的保证,是创造优质、公平投资环境的前提。如果税收执法失去统一标准,严格执法变成随意执法,那就谈不上公平性。从当前税收工作的现实看,一些基层税务机关税收执法仍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程序上的不合法性,制约了依法治税的进程。
一、当前税收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多次的税收执法检查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重实体、轻程序”,主要表现在“三不规范”
(一)执法程序不规范
遵循法定程序,应是确保税务执法行为合法有效的前提,然而,在税收执法中程序不规范、不到位的现象却大量存在,主要表现一是违反法定形式。例如因检查人员与纳税人“很熟”,往往在检查时未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就比较典型,比较普遍。遵循必要的形式是对税收执法权的制约,其目的是规范执法行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九条、《实施细则》第八十九条规定:税务机关派出的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同志书”。这就要求税务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必须同时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二者缺一不可。二是违反法定步骤。税务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作出的任何一项具体行政行为,法律法规都归定了其必要的步骤,应不折不扣地执行。而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缺少一些步骤的事实大量存在,如有的将税款核定通知书、限期改正通知书、税务处理决定书一并同时送达纳税人;有的在送达税收行政处罚决定书之前,没有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有的在进行强制执行时没有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而是使用事先盖好了县(市)局长印章的扣押单、扣款通知书,如此等等,都违反了法定步骤。三是违反法定顺序。税务执法中的步骤是有先有后顺序的,应当依次进行,并不是可先可后的,前一个步骤不能拖到后面实施,后一个步骤不能提到前面进行,混乱无序。如:《税收征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税收保全措施的实施次序是:责令限期缴税;责成提供纳税担保;冻结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其他的财产;纳税人在限期内缴税的,立即解除保全措施,在限期内未缴税的从冻结存款中扣缴税款或一发拍卖或变卖扣押商品用以抵缴税款。税务执法人员在实施税收保全措施时,必须按次序执行这五个程序,不能前后颠倒或省略其法定次序。税务执法人员只有按税法规定的次序执行税法,其执法程序才是合法的、有效的。四是违反法定期限。违反法定期限有两种情形,一是超过法定期限。例如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按《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六十八条规定,纳税人在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后,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缴纳税款时,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税款或银行转回的完税凭证之日起1日内解除税收保全。但常常出现没有按法定定期限期办理的情况,而导致税务机关承担赔偿责任。二是缩短法定限期。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当事人应当自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2日内缴纳罚款(当场收缴罚款除外),但有些基层机关作出的处罚决定时,责令当事人在短于15日的时间内缴纳罚款,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税务文书不规范。表现在一是文书使用不规范。如由于纳税人逾期未缴纳税款本应使用《催缴税款通知书》,却使用了《责令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作出税务处理决定,更是五花八门,有的用“税务处理决定”,有的用“税务处理决定书”,有的用的是行政公文如“关于税务处理决定的通知书”等,其格式、内容、文体都不符合要求。二是文书填写不规范。税务人员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应根据各类文书的具体要求填写各项内容,做到字迹清晰、工整,表述严密、明确、全面,填写完整、规范,应用法律条文要准确、详细,反映的数据、逻辑关系要无误。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文书填写格式混乱、内容不全等问题。如完税凭证没有纳税人代码,没有盖章、签名,税种混淆,项目漏填等。三是文书内容不规范。对税收违章事实认定不清,对告知事项表述不明,对税法概念引用不准。笔录文书上时常出现“偷逃营业税”、“漏缴地方各税”等字眼,税法上并没有“偷逃税”、漏税、等概念,“地方各税”也是口头语,因而不能出现在税务法律文书中,更不能以此作为进行处罚的定律。此外,凡涉及纳税人听证、复议、诉讼等方面的权利应在文书中予以载明,但实际工作中时却往往疏忽了这一点。四是文书送达不规范。在送达环节,必须有送达回证,并由受送达人本人或其成年家属、经营合伙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盖章后,文书才能生效。受送达人拒绝签收的,送达人应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盖章,将文书留置在受送达人处,方能视为送达。但我们在检查中发现,有的没有送达回证,有的没有受送达人签名或没有见证人签名,有的没有送达地点,有的没有送达日期等等。
(三)征管资料不规范。税收征管资料是在征管全过程中形成的与税收
征管有关的文件、凭证、报表、帐册、文书、案卷等不同形式或载体的记录。税收征管资料是税收执法的载体,是税务机关进行征管、统计分析、行政复议与诉讼等工作的依据。征管资料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收集不及时。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资料和文书,理应及时归档,但事实上有许多资料留在税务人员手中,由于收集不及时,造成资料丢失,不利于税源监控,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影响税收征管。二是内容不完整。由于纳税人及税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征管资料的错漏率很高,如有的纳税申报表没有,有的税务登记没有填写地址,或没有联系电话,或没有填写银行帐号等,如此等等,都直接关系到税收征管效率和效益,同时直接影响税收征管质量。三是资料不齐全。目前由于国家税务总局没有作出统一的规划和协商,各税务机构结合实际,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征管范围和各自的要求,收集征管资料及信息,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尤其是国地税共管户,资料、信息不能共享,造成资料不齐,信息不全,出现征管死角。四是管理不规范。从基层的情况看,征管资料的管理不被重视,是当前税务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文件档案属于永久性保存档案,列入《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的管理范围,并接受档案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状况比业务需要的,而税收执法征管资料档案管理则是直接服务于税收征管业务需要的,是有一定时效的情报资料档案,由于缺少硬性的管理办法,一些单位因此不重视征管资料档案管理,随意性大,需要时就及时抱佛脚,应付了事,没有具体措施,管理很大不规范。
二、税收管理员执法不规范的原因分析
一是执法思想落后。为数不少的税收执法人员为追求效率而轻视程序,认为执法要快,否则将贻误时机影响执法效果。而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所谓的“快”则成了“执法简单化”的代名词,即随意简化税收执法手续,尤其是对执法行为的依据和理由,应告知的不告知;应填写税务处理决定书的,却以罚款缴款书来代替;应按偷税予以罚款的,担心执行比较麻烦仅以补税收场。二是税收法规政策不健全。税收立法存在法规层次低,法制不完善,法律“盲区”多等问题。当前一些税收法规政策,一方面存在与其他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或与同级税收文件相矛盾的现象,且在新旧税收法规政策的衔接适用上规定不明确,给实际征管工作带来不少难题;另一方面税收政策变动频繁,优惠政策过多过滥,影响了税法的统一性,执法人员难以及时调整和适应。三是税务人员整体执法水平不高。税收执法工作专业性强,标准高,要求严,而部分税务人员又缺乏危机意识,平时不注意业务学习,不能及时适应新时期税收工作需要,从而造成执法时误解、曲解、肢解税法或忽视程序引起执法偏差。四是过错责任追究不到位。税务工作实践证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落实情况是整个执法责任制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责任追究或进行“隔靴搔痒”的追究,执法责任制将难以收到良好成效,执法水平将得不到根本提高。目前,大多数的责任追究仅限于警告或扣发奖金,对执法过错人和其他执法人员的震动并不大,影响了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效果。
三、增强五种能力 规范基层税收执法行为
税收管理员制度对税收管理员依法办事的能力要求就是“依法征税”、“公正执法”,主要体现在一是依照规定的权限办理,做到既不越权,又能将权限范围的事项处理好;二是依照规定的程序办理。在对纳税人管理过程中,应严格按法定的程序、方式和时限进行,不能违背程序,更不能颠倒法定的方式和步骤;三是依照规定的文书办理。为此,针对当前税收执法中存在的不足,当前地税系统应增强五种能力,进一步规范规范基层税收执法行为。
一要提高税收管理员素质,增强规范执法能力。针对部分税收管理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问题,必须通过学习培训来解决。一是要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税务执法人员树立坚强的政治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深刻认识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性和不执法的危害性,牢固树立为税收事业献身的崇高信念。二是要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对干部队伍进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针对性素质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税务人员依法治税、规范行政的意识,使广大税务人员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执法。
二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在内部监督上:一是全面推行税务行政执法责任制。要在明确执法部门职责、规范执法程序的基础上,对不履行职责或执法不当行为追究当事人责任,以便更好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二是加强税务执法检查。要持续深入地开展执法检查,保持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相结合。在外部监督上,要强化党组织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监督的主要内容是税务机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贯彻实施税收法律法规情况以及税务人员权力运作情况,强化公开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税收工作。
三要规范税收执法服务,增强税务执行能力。一要更新服务理念。树立以纳税人为顾客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实现“执法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以纳税人满意程度作为考评税务干部工作实绩和效率的重要标准,寓执法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执法,在执法中服务。二要积极开展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按照“环境简洁大方、文化氛围浓厚、设施完善实用、服务细致周到、流程高效规范、管理严谨慎密”的原则,进一步精减工作流程,完善服务规范、标准、质量、考核等,创建“文明、优质、高效、满意”办税服务厅,通过加强服务“窗口”的建设,提供服务型纳税环境,实现纳税人满意,树立税务新形象。三是公正执法是最好的服务。强化稽查,依法打击偷、逃、抗、骗税等违法行为,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税收环境,努力做到使守法纳税人满意。四是坚持“科技加管理”,加速纳税服务信息化,全面提高办税效率。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办公自动化,开辟网上服务系统,发挥网络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优势,推进税收管理现代化和税收服务社会化,为纳税人办税提供最大的方便,并最大限度地为纳税人节约办税时间和办税费用。
四要健全协作配合制度,增强规范制约能力。税收征、管、查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配套、来保证、来完善,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首先应当解决征、管、查的衔接问题。一是要科学设计征收、管理、稽查工作流程,明确部门间的工作规程,按照依法治税的要求,细化各部门、部门内部每个执法岗位的工作规程和执法责任,包括详细的工作步骤、顺序、时限、形式和标准,关键是要从工作实际出发,便于操作,责任明确,要责任到岗,落实到人,用制度来规范人、约束人、激励人,从而保证执法机制高效运行,实现征收、管理、稽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在纳税检查方面,要制定一套科学实用的办法,从选案、检查、审理、执行、过错追究等方面规范相关行为。三是规范征收、管理、稽查的信息传递。征收、管理、稽查部门之间应该建立一套规范的联系制度,设置统一的信息传递文书,定期将纳税申报资料、税收管理资料、税收稽查资料在各部门相互传递,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格局。
五要建立税源监控体系,增强信息应用能力。建立和完善高效的税源监控体系,一是要推进税务系统信息体系的建立,建立各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征管办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税收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整体水平,将税收征管工作进一步推向规范化、标准化。三是要加大税源监控的力度,将大量的管理服务工作交给计算机系统处理,把解脱出来的人力充实到税源监控岗位,加强税源监控力量,努力实现对所有纳税人和所有税源的有效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非正常户”和“漏管户”。四是要应用实地监控、计算机监控、纳税评估等多种方式,使税务机关能及时处理纳税人申报的各种信息,提高税源监控的全面性、主动性和准确性。五是要大力推行税收管理信息一体化建设,科学建立硬件配套、软件齐全的税收管理技术平台,形成上下衔接、内外协调、资源共享、覆盖广泛、功能齐全的税收信息系统。六是要充分运用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对纳税人的所有资料实行“一户式”储存,实现信息共享和对经济活动的全程监控。
第三篇:进一步规范基层税收执法行为的思考
对进一步规范基层税收执法行为的思考
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以基层为重点,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对于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层税收执法的现状
从目前基层税收工作实践来看,一些基层税务人员,缺乏创新意识,面对征管工作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显得茫然失措,束手无策。从另一方面来看,有法不依、违法不究、违法轻处、执法程序不规范、不合法等诸多问题还普遍存在,有的还较严重。主要表现为:(一)看重权力,漠视义务,留恋依权行政。相当一部分执法人员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依法征税意识,执法中也讲法、讲政策,但其思想深处依然留恋依权办事、依权征税、依权行政。他们不时抱怨税务部门权力越来越小,执法刚性越来越弱,执法环境越来越差,“管”纳税人越来越不“顺手”,却很少看到隐含在权力中的责任和义务。面对纳税人的维权呼声和立法的进步完善,少部分人越来越有一种失落感而非压力感。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看重权力,能依权行事的就不管法律,不能依权办理的就搞变通,“小集体主义”思想占了上风,眼前利益至上,臵执法责任与大局不顾,损害税务机关形象。
(二)避重就轻、避高就低,降低执法标准。有些应按偷税定
性处理的案件,结案时往往以未按期申报或少缴税款处理,应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送以罚款处理了事,相当一部分按一般偷税处理,对纳税人欠税、偷税及其它违法行为,在税务处理(处罚)时讲人情,不加收滞纳金、不处罚款,执法不严肃。
(三)忽视程序执法。程序法是为了保证实体法正确贯彻执行而规定的征纳税的方式方法、执法步骤、法律手续和执法时限等。程序不合法、行为必定不合法。我们一些基层税务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往往忽视程序执法。有的执法主体和执法身份不合法,有的执法程序不当、有的处罚时效违法等。我市某地税所就曾出现过两起因执法程序不当,纳税人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后,或被上级税务机关撤销或被人民法院判决败诉。
(四)税务行政不作为。如纳税人依法办理税务登记、办理退免税、领购发票等,这些属于税务机关法定职责,如果税务机关不予履行,就属于不履行法定职责或叫行政不作为。由此引起行政诉讼,将令税务机关处于败诉的尴尬境地。
(五)法律文书不规范,文书送达不讲程序。有的以“口头”通知代替正式税务法律文书;有的越权使用税务法律文书,主要表现在行使税收保全、强制执行等职权时,违背经县以上税务局局长批准或图省事未经法制机构审查,先盖章签字后补相关手续,使法制机构形同虚设;有的文书内容不齐全、特别是在税务处罚时,忽略告知事项等;有的文书不按程序送达,造成程序不
合法。如我市某地税所就因为文书送达程序不合法,造成税务文书不具有法律效力,在税务处理(处罚)过程中,陷于被动的局面。
上述税收执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涉及某些体制的弊端,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社会环境和内部机制原因,法制和行政原因。上述问题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终却归结到“不作为”的名下,这不能不令我们认真思考。
(一)税务机关不敢为。“不敢为”的突出表现:一是某些税务人员认为,现行体制和规定使得依法治税程序复杂、效率低、力度小,依法治税是给自己过不去;是用法律的严肃性限制具体操作上的灵活性,既不利于征收税款、又不利于平衡各种关系;二是怕败诉,对税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都有一种惧怕心理。在执行政策时,往往用各种办法“抹平”、“化解”征纳矛盾,这些都实质反映了税务人员执法水平、政策理解能力差。在进行税务处理(处罚)时,与纳税人反复沟通、座谈、讨价还价,协商出一个双方认可的方案,再实施处罚,避免与纳税人发生争议,以躲避责任。三是怕“过错”追究。在处理税收案件时,就低不就高,就轻不就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四是怕影响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系。
(二)逆向干预,地方政府不准为。局部利益驱动下的政府逆向干预使税收征管脱离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片面追求税收任务。
政府在下达地方税收计划时,往往以支定收,层层加码,任务分配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或很少考虑税收规模和税源状况的依存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政府一方面为纳税人欠缴、缓缴税款、免于税收处罚说情;另一方面为确保财政收入,直接干预税收征纳行为。一些乡镇政府更是越组代庖,直接参与税收具体事务。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税收执法环境,增加了税务机关的执法难度。
(三)立法滞后,税收执法不能为。我国的税收立法档次较低,呈现行政化趋势,导致税务部门和司法部门实际操作中的双重标准。而且税收立法单纯限定在规范税收征纳行为上,实体法中某些要素不确定,程序法中某些规定弹性较大。例如税务违法案件有一个从发现线索逐渐开展检查取证到定案的过程,由于税务检查并无搜查权(新《征管法》也没有解决授权问题),在调查税务违法案件时,遇到有偷骗税故意的单位和个人刁难,拒绝开启可能存放的偷、欠税、骗税的帐薄、凭证、报表和相关证据资料的保险箱、房间时,税务稽查部门就要面临要么越权强制搜查取证,要么放弃已有进展、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移送公安机关继续侦查的尴尬选择。前者可能导致行政复议,甚至行政诉讼败诉。后者一是可能给犯罪嫌疑人时机消灭证据,为司法机关打击犯罪造成困难,或因移送情况不明案件,经公安机关继续侦查不够追究刑事责任被退回,还有就是部分税务机关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已查明事实的一些涉税案件移送后,在进入司法程序后因种种原因久拖
不决。
二、进一步规范基层税收执法行为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新《征管法》宣传贯彻力度,争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税收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提高协税部门的协税意识。一是依据新《征管法》取得地方政府“依法”领导和支持协调;二是宣传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未按照规定协助税务机关依法履行税务行为的处罚规定(第73条),让协税部门及每个工作人员都避免和减少违法行为发生,防止工作中出现抵触情绪;三是宣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办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的情况,定期向税务机关通报(第15条),以及对纳税人不办理税务登记,可提请工商行政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第60条)等规定;四是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设的存款帐户实行税控管理的规定,即“先办证后开户”(第17条);五是相关财产执行时征收税款优先原则(45条)及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同时,简单的税法宣传是不够的,是不能让协税部门真正起到与税务部门配合与合作的作用,还需要基层税务机关主动上门到这些部门进行联系,发放宣传材料,召开专题讲座,以提高他们的协税意识。
(二)基层税务机关要定期(按月或按季度)到当地工商所、金融单位了解本辖区内法人登记注册情况、核发营业执照和银行开户情况,及时掌握新开业户经营情况,结合近期新办税务登记户数,进行对照检查,将漏管户纳入税务管理范围。
(三)加大稽查案件审理力度。各级稽查局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的指示,结合本级制定的案件审理标准,对达到标准的重大税务案件,由稽查局进行初审,制作“初审报告”,填写《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申请书》后,连同案件材料移送本级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办 公室进行集体审理。
(四)健全监督机制,规范税收执法体系。一是要建立规范的基层税收执法工作机制,明确税务机关各执法岗位的职责范围,完善各项税收征管制度;二是要完善基层税收执法的监督检查机制,做到“岗位、责任、考核、奖惩”四落实,对税收执法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三是各级税务部门要淡化权力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把加强对纳税人的管理与公平、公正执法统一起来;把监督和服务统一起来;把权利和义务统一起来。四是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开展日常税收执法检查,加强“两权”监督,严格过错追究,尤其要认真查处行政执法中的问题,分清责任,严肃处理,真正实现权力分解和制约,避免暗箱操作,实行“阳光”办税,接受纳税人和社会的监督,从依靠行政手段征税转变到依靠法律手段征税。
(五)增强税收执法刚性,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一是要大力提倡严格执法、依法办事、依率计征,充分体现税法的严肃性与威慑力。二是要加强清理欠税工作,严格滞纳金制度,行使查封、扣押、拍卖、冻结帐户、强行划款等一系列税收执法权力,严厉
打击偷税、抗税、骗税行为,遏制国家税收流失,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三是进一步完善税务行政复议、诉讼和赔偿等制度,依法受理纳税人的复议申请,公正、合法地做出复议决定,广泛接受纳税人的监督,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涉税案件的司法监督,依法从快打击涉税犯罪活动,从而震慑犯罪分子,减少税收违法案件的发生。
(六)坚持以法治队,提高基层税务人员的执法水平。学习新《征管法》必须结合税收工作实际,丰富实践经验,注重新《征管法》增加的内容,要学以致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改变过去存在的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思想观念。要经常开展以法律意识、涉税程序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和培训,增加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树立民主与法制观念,权力必须接受法律约束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增强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自觉性,狠抓法制建设和业务素质,熟练掌握税收执法的文书格式和程序要求,提高执法质量和水平,更好地适应执法需要,进一步规范基层税务执法行为。
徐州市地方税务局第一分局 袁永良 姚君领
第四篇:浅谈如何规范基层审计执法行为
规范审计执法行为是依法治审的具体要求,2006年新审计法颁布实施以后,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执法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在审计执法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个别审计人员审计文书制作不规范,审计文书送达时间拖延,《审计决定书》中处理处罚决定表述不准确,《审计证据》中被审计单位未加盖公章,审计文书制作中出现错别字等。鉴于基
层审计机关在审计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规范基层审计执法行为,推进依法治审,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规范审计执法文书
审计执法文书是审计机关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专用凭证和书面证明。作为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凭证,审计机关在审计执法中会大量而又频繁地使用,同时也最容易忽视细节,因此,须从审计文书的设计、选用、制作、送达等诸环节加以规范。
(一)审计文书设计要统一规范。审计文书设计要适应两种需要:一是从法治、规范、效率的原则出发,设计制定统一、规范的审计执法文书,以适应审计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并及时加以补充修订。二是审计文书主要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审计署六号令对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审计文书种类、使用概念和使用方式等方面的设计应适应审计信息化管理和不同审计处理处罚适用程序的需要。
(二)审计文书选用要准确无误。审计文书的种类很多,选择使用审计文书必须准确、无误。审计文书选择必须与审计执法行为、执法程序、执法事实相符。现场审计实施系统2008版中共提供了几十种审计文书模版,这些审计文书都有具体的法定适用对象、适用环节和适用情形,必须根据具体审计执法事实、情形,选择相应的、准确的审计文书,保持审计执法行为、程序、事实和审计文书的一致性。
(三)审计文书制作要仔细严谨。审计文书制作直接反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审计执法水平。一是文字要严谨。制作填写式审计文书应首先熟悉、了解全部栏目以及各栏目中该填写的内容,不能漏填错填,摘要填写简明扼要、完整准确。制作叙述式审计文书,文字要规范、严谨,叙述事情的过程要清晰,援引法律法规依据要正确、具体,作出的结论要准确、明了。二是数据要准确。审计文书中的数据包括日期、金额以及相关数据间的逻辑关系等。制作审计文书的日期必须准确、无误,不得遗漏,有些审计文书还应当填写具体时间;按照法定程序制作的审计文书,其间隔日期还必须符合法定期限。各项目数额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吻合,大小写一致。审计数据书写应工整、规范、符合撰写要求。三是手续要完备。审计文书制作完毕经核对无误后,制作人、复核人、审批人须手写签名。只有各项内容齐全、手续完备的审计文书,才能送达被审计对象。
(四)审计文书送达要合法有效。送达审计文书必须按照法定方式、对象和手续进行。一是必须按法定方式送达。通常情况下,审计文书的送达有两种方式,即:直接送达和邮寄送达。在选择送达方式时,应视受送达人的具体情形,选择恰当、有效、快捷的方式。二是必须送给法定对象。审计文书的送达人、受送达人必须是法定、特指的对象。送达人必须具有审计行政执法资格,且须2人(含2人)以上负责送达;受送达人是公民的,应当由本人直接签收;本人不在的,交由其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人代表、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的财务负责人、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有代理人的,可以送交代理人签收。当法定代表人不在时,应该与财务负责人或负责收件的人取得联系,并由其签收文书,以此来保证审计文书送达的合法性。三是必须履行法定手续。送达审计文书必须使用《送达回证》,做到“一书一证”。《送达回证》由送达人写明送达文书名称、送达时间、送达地点并签名后,交由受送达人或规定的其他签收人签名或盖章并记明收到日期。
二、严格审计执法程序
规范审计执法程序是指审计机关实施审计执法行为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间和顺序。审计执法程序最重要的原则和特征是程序法定。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严格法定程序。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所做出的决定,享受陈述权、申辩权;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或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请求国家赔偿等权利。《行政处罚法》规定,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审计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前,不按法定程序告知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享有陈述申辩权、听证权、复议权、诉讼权,或者将《审计听证告知书》与《审计决定书》同时发出,或者未等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提出听证请求的法定期限届满,就发出《审计决定书》等行为,都是不合法的。因此,在实施审计行政处罚时,必须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告知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违法的事实、证据、处理处罚依据以及其所享有的法定权益,防止违反法定程序现象的发生。二是公开审计程序。这是一个具有很
强的规范性的重要制度,将审计执法依据、执法信息、处理处罚决定、执行裁决等公开,对于维护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审计行政执法权的正确使用具有重要作用。三是遵守时效制度。《行政处罚法》、《审计法》对时效均有规定,对审计机关提高行政效率同样提出了要求,所以,审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时效期实施处罚。程序性
制度对规范审计行政执法权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审计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都应该严格和规范审计行政执法程序,以达到依法治审的目的。
三、强化审计执法监督
审计执法人员是否真正履行执法责任,执法行为是否合法规范,应通过审计行政执法监督做出公正、公平、公开的评价,进而推动审计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审的进程。
(一)从法律上强化审计执法监督。《审计法》第四十二条、四十八条、五十二条对内部和外部监督制约做了法律规定,但是对审计自由裁量权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从法律上要进行规范:一是在适用标准和适用幅度上做出可操作性规定;二是为了从根本上堵塞权力不受监督制约的漏洞,对审计执法权力也要合理进行分解,以制约权力的滥用;三是对有弹性的、模糊的特殊规定则是越少越好。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使用权限要法定。审计自由裁量权的使用首先应在审计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不得超过法定权限越权使用。二是使用动机要纯正。审计自由裁量权的使用要符合法律法规授权的目的,“自由裁量权意味着根据合理和公正的原则做事,而不是根据个人意见做事。三是使用程序要规范。审计自由裁量要以法定的程序进行使用,即要根据法定的权限、法定的文书、法定的手续来行使。四是使用后果要适当。要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和客观事实,体现公正、公平,做到合法、合理,有预见性地进行使用,使得审计自由裁量权的使用对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起到确实有效而适当的效果,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司法审查。
(二)从管理制度上强化审计执法监督。一是审计执法行为要制度化。要完善《审计执法责任制度》、《审计过错追究制度》、《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审计人员执法资格认证制度》等,使之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可考核性,从制度上规范审计执法行为。二是审计执法责任制要精细化。依据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工作制度、业务流程、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实施人员与岗位、岗位与责任、责任与权力、权力与利益的全方位精准对接,从而使审计执法责任清晰化、具体化、法治化,实行审计执法的合法、公正、及时、准确。对不履行职责或审计执法不当的行为,应追究当事人责任,以便更好地依法审计。三是审计执法检查要经常化。在每年抓好审计执法重点检查的同时,要积极推进审计执法检查工作的经常化。要建立健全审计执法情况通报制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督促落实,讲求实效,做到审计执法检查与审计执法监察相结合,与日常审计管理相结合,切实加大审计执法检查工作力度。四是外部监督要日常化。要建立外部监督网络,在人大、政协、被审单位、新闻舆论等单位中常年聘请特邀监察员进行日常监督,做到审计法律法规公开、审计管理制度公开、审计人员纪律公开、审计处理处罚公开,增加审计工作透明度,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审计工作。
(三)从执法机制上强化审计执法监督。一是实行执法权分离,各岗位相互制约。从审计执法权行使中问题较多或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岗位入手,从审计执法监督工作的薄弱环节、制约机制不健全的方面入手,进行重点监督。二是推行信息化,实现 “机器管人”。依托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搭建监控平台,制定严密高效的监督考核办法,逐步建立统一的对审计执法行为各环节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日常监督机制,通过建立行政管理、审计业务、决策支持、外部信息应用等所有职能的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监控严密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把审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纳入到统一的审计应用软件中,达到“机器管人”的目的。
(四)从提高干部素质上规范审计执法。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审计执法行为是否公正,关系到审计执法质量的高低。只有通过严格的审计执法教育培训,加强对审计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执法办事的能力,才能保证依法治审的实现。一是加强党纪、政纪、法纪教育,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审计法律法规的学习。要组织审计干部学习《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以及审计署“八不准”的规定,使广大审计干部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正确执法。二是实行培训考核与审计执法资格挂钩办法。对不参加培训或考核不合格的,不发给行政执法证;对那些严于律己、秉公执法者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以此激活审计执法人员执法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篇:增强五种意识 提升五种能力
增强五种意识 提升五种能力
组工部门作为干部队伍稳定发展的重要组织者、实践者、推动者,作风好不好、服务跟上跟不上,对外关系到影响力,对内关系到凝聚力。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面临迎国检的艰巨任务。随着成品油税费改革、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实施,在困难和问题多、发展和稳定压力大的情况下,如何适应新情况、新任务,努力发挥组工干部的作用,扎实开展文明和谐创建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实践证明,越是攻坚破难,越要强化组工干部素质建设。对此,笔者认为应增强“五种意识”,提升“五种能力”。五种意识:
一要增强大局意识。组工干部作为公路文明和谐创建暨四化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要以公路事业发展大局为重,胸怀全局、着眼长远,按照“三个服务”的要求,把公路事业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审视,放在社会全面工作的大格局中去谋划,自觉地把自身工作放到这个大局中去定位、去研究、去把握,围绕落实上级组织的思路举措,增强执行意识,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二要增强责任意识。责任心是干好工作的原动力。组工干部首先要强化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不仅对自己的工作要尽职尽责,确保不出问题,还要高标准、严要求,教育引导全体公路干部职工奋勇争先,争创一流业绩。干任何事情,做任何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矛盾和困难永远存在,要坚持在艰难中负重奋进,在坚持中勇往直前,不管形势多么复杂多变,不管前进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只要坚定信心、科学应对、积极作为,就一定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公路事业实现新跨越。三要增强忧患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当前新形势下,一定要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常怀远虑,防患未然。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争创一流的精神,以更大的胆略和气魄,把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好更快。要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思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切实从严控制行政经费支出,压缩非生产性开支上出主意、想办法,充分发挥公路资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参与推动公路市场竞争,努力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四是要增强进取意识。要牢固树立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一门心思干事业、聚精会神谋发展,时刻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保持攻坚破难的锐气,努力做到“三个保持,五个
永不”,即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保持进位争先的使命感、保持干事创业的责任感;永不满足、永不停顿、永不保守、永不敷衍、永不懈怠。
五是要增强效能意识。要把岗位当成事业来看待,在其位谋其政,居其职尽其责,事不避难,敢于担当,勇于任事,高度负责,力戒松松垮垮,拖拖拉拉,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扎扎实实推进工作。要按照“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的要求,认真落实责任制,亲历亲为、坚定不移地抓好工作螺丝。要提高抓落实的标准,既讲效率又讲质量,既重过程又重结果。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当好抓落实的表率。
五种能力:
一是要善于学习。学习是党员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工作责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自我学习意识,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励志、学以增智、学以致用。要明确学习重点,突出加强专业知识学习,重点围绕推动公路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主题,以改革创新为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活动,努力提高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要认真学习党纪国法、政策法规知识,做到谨慎用权、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要切实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认真学习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和社会稳定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要认真开展向王伯祥、崔学选、文建明等先模人物学习活动,努力向典型看齐,争当先进。要把加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凝聚群众智慧,汲取实践经验,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突出矛盾的能力。
二是要独立思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大力倡导认真只能把工作干对,用心才能把工作干好的工作理念。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要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全面考虑工作程序和细节,及早制定应对预案,不能粗枝大叶、马马虎虎,不能得过且过、疲于应付。
三是要统筹协调。综合性、协调性是政工工作的重要特征。要达到环环相扣,统筹兼顾,必须加强上下级的沟通协调。重任拾柴火焰高。要始终坚持全局发展一盘棋,牢固树立团结、协作、配合意识,互相补台,密切协作,对组织上的决策部署,坚持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
四是要自主创新。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新形势、新任务层出不穷,单靠老一套,难以激发政工工作的活力。要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和阵地建设,运用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保持文明创建工作各项活动的灵活性,多样化,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开展工作。要鼓励探索、鼓励创新,大胆试、大胆闯,在干事创业中成就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五是要抓好落实。无规矩不成方圆,行事最忌无原则。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增强纪律观念,认真遵守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做到懂规矩、守纪律、照章办事。要坚持讲党性、讲政治、顾大局,自觉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上级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组织的权威和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要完善工作责任体系。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分工,对职责内的任务,要放开手脚,开动脑筋,用心用力地去思考、去谋划、去落实。要完善责任问责机制,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定期对工作进度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调度,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