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做好我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思考
对做好我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思考
今年,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再次掀起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企业新一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热潮。天予巧取,时至速迎。我们必须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紧迫感,迅速行动起来,力争在激烈的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立于不败之地。
一、把握政策,找准承接点
今年七月,国家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发布了2007年第44号公告,扩大了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范围,但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差别对待,今年7月23日后,东部地区新设立的外贸企业,不予批准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业务,并采取措施,使东部地区企业开展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资金压力和财务成本大幅上升。十月,商务部和国家发展银行又下发了《关于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这两个文件,一手抓限制,一手抓发展,对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加以限制,对中西部则给予鼓励和扶持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梯度规律和沿海加工贸易发展所提供的示范效应来看,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西涌的潮水将势不可挡。据香港贸发局调查,目前有37.3%的珠三角香港企业已计划把全部或部分生产企业内迁。据统计,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我市是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较好,交通便捷,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如果承接措施到位,沿海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出台应对措施,积极部署承接工作。要吃透上情,深刻分析和把握国家政策。要全面了解转出地产业和企业情况,长三角等东部发达地区将向外转移什么产业、有哪些重点企业?要认真分析我市需要承接什么产业、能够承接哪些产业?研究怎样发挥好我市的比较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选好产业转移的承接点,并按照加工贸易类产业特点,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和模式,做好方方面面的对接工作。
二、集中力量,打造承接平台
产业集群化是全球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当前,市场竞争已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的竞争,相关企业在特定区域集聚,可以创造明显的规模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创新能力。为此,我们要强化产业集群观念,并从加工贸易企业特点出发,全力打造好承接平台。一是要全力建好工业园区。把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坚持各种要素向园区倾斜不动摇,在体制上进一步加强领导,扩大工业园区协调权限;在财力上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投入强度;在合力上进一步整合可控资源促工业园区发展。二是要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沿海转移的加工贸易产业是“大进大出”的产业,商务运输成本及运输时效将直接影响产业转移的流向。要大力发展我市运输、仓储、物流产业,近期要把物流企业的招商作为开放型经济的重点工作之一,尽快引进有实力的物流企业,组建一个大型物流中心。三是要努力改善通关条件。市外经贸、海关、商检等部门要在管理理念、监管模式、服务措施、口岸开放平台与东部地区相关部门主动对接,加强口岸协作,疏通货物进出口快速通道,提高通关效率。
三、攻坚破难,打通承接瓶颈
承接产业转移,要“引得进”,更要“落得下”、“能发展”,必须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及早谋划、及早动手,切实解决好影响产业转移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发展环境。一要解决好用地难问题。做到“提、盘、管”三管齐下,“提”即提高门槛。适当提高招商企业用地指标标准,防止项目用地“宽打宽算”;“盘”即盘活存量,大力开展“无地招商”。把招商引资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现有国有企业闲置厂房,激活闲置地;鼓励客商增资扩股,将资金投入到现有企业扩张、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上来;“管” 即要加大用地批后监管力度,坚决杜绝“征而不用、圈而不建”。二要解决好用工难的问题。要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培育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用工保障;要着力抓好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中心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企业招工搭建良好的平台;要引导企业建立合理、规范的用工薪酬制度和员工社会保险体系,营造
良好的用工环境;要组织专人到我市周边的波阳、都昌等县农村,宣传到我市打工是“离家不离乡”、在家门口打工的好处,引导农民来我市打工。三要解决好产业配套难的问题。要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制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引导、规范同类或相关企业相对集中进园,并针对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克服产业“木桶短板”现象。四要解决好融资难的问题。要加快诚信建设,加强与市内各商业银行联系协调,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创新项目融资方式,加速培育资本市场,多形式拓宽融资渠道。五要解决好优化环境难问题。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营造具有竞争力的发展环境。要加快建立更加开明开放的政务环境,对基层和外商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做到调查研究主动办,跟踪服务及时办,找上门来马上办,重大项目优先办。
四、高位推动,搞好承接招商
抓住机遇,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企业转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开放型经济的重大课题,也是加快我市经济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全市各级必须切实提高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思想认识,善于解码,细化目标,有序推进落实;善于操作,强化措施,有力推动落实;善于创新,硬化措施,有效推进落实。一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城市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产业间的较量。抓住每次新兴产业更替的机遇,对一座城市的崛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全市各级一定要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主动承接转移,决不能在新一轮产业转移过程中错失良机,与产业转移和重大项目擦肩而过,延误发展。二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党政“一把手”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要亲自抓,重大产业推介要亲自去,重大转移项目要亲自谈,重大问题要及时拍板;要精心制定出台《关于开展加工贸易产业招商活动工作方案》,千方百计向产业转出集中的沿海发达地区采取挂职、派驻干部的方式,组织专业招商小分队,实行面向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的定产业、定区域、定人员的三定招商;要把项目库建设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项紧迫任务来抓,抓紧编制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目录;要抓紧调研制订鼓励加工贸易型出口企业来我市投资、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从土地、资金、税收、出口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三要落实责任,提高执行力。搞好招商引资,承接产
业转移的关键在于全市各级各部门的理解力、操作力、执行力。要建立和强化搞好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考核制度,把推进的结果纳入政绩考核范围,努力形成各级干部盯着产业转移跑,围着招商项目干的良好工作氛围。
第二篇: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思考建议
经过多年努力,**已经站在“千亿”门坎前。今年国家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给我省沿江城市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实施,800百里皖江必然形成百舸争流的局面。皖江8城市间,竞相发展,竞争会更加激烈。相对长三角,**位于皖江的末端,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是为不利因素,如果我们在承接
产业转移和城市间的竞争中善于把握时机、发挥优势、准确定位、趋利避害、加倍努力,让产业转移“蛙跳”到**,使**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大潮中实现末端起跳,追赶跨越马芜铜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我市在产业转移中的比较优势
1、容量大。广阔的土地,充足的人力资源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从人口资源看,**2008年末户籍人口为613.89万人,位于皖江8城市第一位。其中,2008年末劳动力资源数为478万人,从业人员数为416.7万人,正适合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从土地资源看,**土地面积位于8市之首,有长达近500里沿江岸线,沿江土地面积更是无与伦比。据有关报道显示,困扰长三角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地荒,情况严峻到浙江的工业用地已接近用完,按照“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上海的工业用地缺口达7.4万亩。在长三角,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出现向欠发达地区购买土地指标的情况,我省马鞍山和铜陵也存在这方面短处。
城市指标名
**池州铜陵芜湖巢湖宣城马鞍山滁州
国土面积(平方公里)******232316861352市区面积(平方公里)***312621340140总人口(万人)613.89158.9373.89230.79456.8276.75128.1447.37
辖县(市)个人83134616
辖区个数31341132辐射宽。**是长江流入安徽的第一座城市,位处皖鄂赣三省交界自古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自古是长江中下游商贸中心城市,曾经百年省会商贾云集,至今区域影响力亦非一般城市能比。仅举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例,2008年**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41.76亿元,排沿江城市群第1位,须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在省内九市中处于第6位,仅比滁州高164元,比宣城高609元,与马鞍山,合肥,铜陵
芜湖相差较大。
指标名称**池州铜陵芜湖巢湖宣城马鞍山滁州合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41912848***30441***2551559为什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如此之高,足见其对周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是吸引产业转移的一个有利条件。
3、交通便。**现有有206、105、318国道,合安高速、沪蓉高速贯穿其境,并通过**长江大桥与南沿江高速贯通;合九铁路贯穿**及所辖六个县市;民航开通已有近20年历史;长江黄金水道**港口群更是闻名遐迩;当前**的交通又处在一个新的飞速发展时期,南京至**高速铁路已经动工,合武高速**段正在加速建设,东香高速公路**段正在筹划中,建成后**江面将出现三桥并驾齐驱的景观。五年内,一个以**城市为核心区,以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国省道改造和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为重点,高速公路网、铁路网和民航“空中走廊”以及新型长江港口群,“一横两纵”的油气管道运输网,水陆空联运的区域性立体交通体系必将形成,届时抵达上海及皖鄂赣浙苏五省省会城市将不出三个小时。
4基础实。一是资源优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八百里皖江,**占了六成多,其中深水岸线上百公里。地表生物资源达两千余种,盛产优质粮棉油、茶叶、蔬菜和水产品,地下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金属和非金属矿藏达70多种。**能以、优质的农产品基地、丰富的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为长三角提供重要的腹地支撑,与东部地区形成产业优势互补。二是产业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9∶46∶35,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是全省重要的石油化学工业、机械工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纺织品加工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粮棉油、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及加工基地,也是沿江著名的商埠。三是人文优势。**既是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曲文化、桐城派文化的发祥地,又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为龙头的皖西南旅游区已成为全省第二大旅游经济区。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人文影响力、文化竞争力在东向发展中大有作为。四是人力资本优势。**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基础教育力量雄厚。**考生被全国重
第三篇:承接产业转移对策与思考(定稿)
承接产业转移对策与思考
2009年由合肥等皖江9市组成的城市带将与“长三角”率先实现“无缝对接”。安庆所参与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准。这将为安庆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提供重要平台。这一示范区作为深化改革开放、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是在安徽“入长”的进程中逐步明晰的,对安庆而言,意味着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出现。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皖江城市带的一员,安庆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时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投资工作,要有所选择,按照错位发展、补缺等原则承接转移。
(一)继续坚持走工业兴市发展战略。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国有企业改造力度,逐步形成了技术先进、基础稳固、主导突出、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结构,构成了安庆市的大工业格局。在对接产业转移中,安庆仍要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依托安庆市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推进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推进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集中、向大中型骨干企业集中,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着
力打造安庆市的工业航母,加速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把安庆市建成沿江重要的工业基地。
(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及园区经济,促进全市经济协调发展。近年来,安庆市县域和园区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为全市经济加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安庆各县(市)区应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各县(市)区市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利用安庆沿江,沿交通干线、沿大桥、沿港口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既以现有开发区为主,又要规划一些新的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在吸引长三角企业方面,各地要优化政务环境,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保证转移过来的沿海企业享受不低于原来的政策和服务。学习沿海开发区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可考虑吸引沿海开发区到安庆开发区设立园中园,共同组建管理机构,实行税收和利润分成,也可能将安庆工业园区委托沿海开发区进行经营管理。(三)加大投资力度,增强发展后劲。近年来,安庆市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整体进度良好,呈现出投资速度加快、新开工项目增加、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投资规模扩大、投资结构改善的发展态势。要加快城市化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在实施“双百”城市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市区周边小城镇群的建设,及早布局其功能区的划分,使市区周边具有一批产业不同,承接产业转移。要搞好公用设施、生态林建设、进出安庆的道路建设,完善市场体系,有效地吸引更多外来人口流动。
(四)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市”的发展理念。要牢固树立人才
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强力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在承接长三角经济圈产业转移的同时,安庆应加大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和品牌,吸收大批高素质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城区经济建设,环境建设。
(五)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升安庆产业结构。安庆产业结构不优是制约安庆发展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注重产业优化升级,目前长三角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安庆就要积极承接其生产环节、加工制造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同时还要发挥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港口物流等产业。按照预期,省内九市所组成的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争取早日建成服务长三角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旅游休闲基地,以及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基地,努力使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中西部地区体制机制最优、产业集中度最高、投资强度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第四篇: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思考体会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思考体会
一、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初见成效
1988年到2007年,全市与6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有16个国家和地区客商在**投资兴业。全市合同利用外资2.4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90.86万美元,批准建立外商投资企业124 家。今年1—3月,新批外资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2326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06万美
元。
(一)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初见成效
一是对世界500强企业的吸引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四大产业和四大园区建设,吸引了美国杜邦公司、英荷壳牌集团公司、德国德固赛化工公司、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美国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日本三菱商事、法国安盟保险公司、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等世界500强到**投资考察洽谈。天华公司引进美国杜邦生产1,4-丁二醇先进技术和我市天然气等优势资源相结合,成为中国首家受让杜邦公司该项技术的企业。英荷壳牌在完成对科氏沥青公司的收购后,成立了在中国西南地区惟一的全资子公司——壳牌(**)沥青有限公司,并通过增加企业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加紧扩大了对相关石化下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二是承接东部沿海外商投资企业到泸投资和引进外资有明显成效。近几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我市利用土地、劳动力等优势在开展产业承接和对接项目方面有所成效。如泸县相继引进了在广东、浙江等地的外企新杰飞、利茹、雅发制衣等公司转移到**,对辖区内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总部在山东的外企海普国际控股公司于2007年入驻酒业集中发展园区;总部在北京的印尼金光投资有限公司也投资叙永,设立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这些公司投资落户**,对提高**的对外开放度,对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市的产业结构起了带动作用。通过转股和新引进的美国伊顿、德国rpc莱茵、美国赫克力士、特雷克斯、印尼金光、香港深国投、海普制造等跨国公司和东部沿海外商投资企业以资金、技术、市场到**投资或开展合作,这些公司在流体连接件、石油化工、过硫酸盐、纤维素、工程机械、浆纸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三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明显增大。引进外资对外贸出口的拉动明显。外资投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市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力量。2007年,全市自营出口7315万元,其中,外资企业出口4314万美元,占全市自营出口的58.98%。赫克力士天普化工有限公司出口2733万美元,跃居**市规模出口企业首位,长江起重机出口893万美元,名列全市第二。
(二)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是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举措。多年来,我局利用国家商务部系统的信息平台和保障系统,通过搜集整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紧、上下游产业配套协作强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通过各种交易会、洽谈会和网上推介,加强与境内外行业企业的联系,及时交流信息,接待并促成世界500强公司和跨国企业来泸考察交流,投资合作,促进优势领域的合资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二是积极利用招商引资平台,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参加国家商务部系统举办的历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四川—世界500强企业座谈会”、“欧盟中小企业项目孵化和对接会”等重大投资促进活动,获取了大量投资信息。
三是做好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后续保证。第一,充分利用国家商务部的各项资金鼓励政策,促进了外商投资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扩大产品出口;其次,加强与企业联系,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第三,认真开展政策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及时调整完善经营思路和发展战略;第四,加强项目跟踪,促进项目落实;第五,切实加强全市涉外企业人员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涉外业务人员水平和素质;第六,在**市商务局网站增设外商投资主页,建立外商投资信息平台。
四是规范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和管理,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办法。第一,牵头制定并出台了《**市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解决了政府部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投资环境;其次,完善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机制,规范集中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的工作机制,努力营造亲商、重商、安商与富商的工作环境。
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商务工作实际,对下阶段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重点进行了专题研究。
二、下阶段工作重点
(一)理清思路,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方位
1、强化与跨国公司总部联系
全球跨国公司绝大部分都在中国设立了地区总部,并基本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等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这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对中国情况熟悉,跨国公司总部通过他们在中国布点及管
第五篇:承接产业转移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万物回春、生机盎然的美好时节,我们欢聚在美丽的皖江之滨,共同迎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的隆重召开。首先,我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的委托,向此次对接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会议的各位来宾和同志表示亲切的问候!
开发开放皖江,是安徽人民不懈的追求。今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安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也是全国第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战略规划。这不仅圆了我们多年的梦想,也使皖江这条蓄势在发的巨龙从中部大地脱颖而出、翘首起飞。顺应国家的部署,当前皖江示范区建设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在这个重要时刻,省政府举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目的就是架起金融与示范区建设合作的桥梁,为金融发展营造新的平台,为示范区建设加油助力。
承接转移、合作共赢,是此次对接会的主题,也是金融机构和示范区建设的共同机遇。我们高兴地看到,各地政府为实现对接作了大量准备,按照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精选了580多个对接项目,分布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产业、农业产业化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符合
金融投入方向。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各金融机构为参与对接表现了极大热情,参会的不仅有长期对安徽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各银行业机构,也有潜力和优势巨大的大型保险机构,还有正在蓬勃兴起的投资基金,这都将为成功开展对接奠定坚实基础。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开展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对接合作,是我省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金融机构加快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深入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新形势下,在皖江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各金融机构都要珍惜此次对接机遇,共享合作成果,借此机会,提三点希望。
一是齐心协力推进示范区建设。推进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各级各有关方面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把示范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履行好职责,发挥好各自的职能和作用。要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扎实做好规划工作,加强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的发展平台。要研究解决好用地、环保、资金等重点问题,保障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要加强科技创新,抓好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持。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更有力地带动和促进
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撑作用。示范区建设,既是安徽加速崛起的重大机遇,也是各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创造性地做好金融工作,确保实现新增信贷规模高于去年水平,信贷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直接融资规模高于去年水平的目标要求。要围绕示范区建设这个主题,强化金融组织、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利用银企对接平台,加大对示范区重点项目、新兴产业、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三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协调服务。各级政府要把握金融发展规律,加强协调服务,切实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促进银企合作。要积极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好项目。加强跟踪监督,大力抓好对接成果的落实。要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非法集资活动的打击力度,严肃查处各类金融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八百里皖江风云动,示范区建设春潮涌。今天的对接会是各地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构建合作关系,形成相互支持的良好开端,后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各地、各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人,加强沟通,跟踪落实,使银企
对接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最后,祝愿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