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迟京东:技术创新是钢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20101028
迟京东:技术创新是钢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地域:国内信息类别:行业动态行业类别:钢铁 作者:发布人:钢铁行业管理审核发布时间:2010-10-28 08:16:35.0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首席分析师迟京东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技术创新的重点应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转变发展方式、下游用户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对钢铁材料提出的新需求等方面来展开,而不是再单纯研究如何解决工艺装备、产能等问题了。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千万吨级钢厂的能力,并逐步发展到吸收再创新的阶段,基本上能够完全依靠自主集成、自主创新建设一个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同时,我国钢铁行业基本构建起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据了解,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已建立了30多个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已有20多家钢企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此外,我国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满足了一批重大装备和重大工程建设的用钢需求:时速350公里、380公里高速钢轨全部可以实现国产;油气输送管线钢X80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十一五”期间,通过技术创新,我国钢铁行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指标由2005年的0.694吨标煤降至2009年底的0.62吨标煤;我国高炉顶压余压发电机组已超过500台,数量、效果均居世界前列。“对我国钢铁行业来说,技术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迟京东表示,虽然我国钢铁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仍存在不少挑战和问题。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我国钢铁工业还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钢铁材料提出的更高需求。从产业本身来看,我国钢铁行业存在不少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问题。首先,发展模式仍以外延式规模扩张为主,而不完全是内涵式的;其次,在技术投入、研发理念、技术服务水平上有很大提升空间;此外,我国钢铁企业目前的技术创新还很难适应节能减排向深层次推进的要求。迟京东表示,“十二五”期间,要让技术创新成为我国钢铁企业今后的主要增长来源。“我们不仅要将产品卖出去,还要通过技术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卖出更高价格。我们要通过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延长产品的‘不可复制’周期,获取‘领先’价值,以此作为自己企业的主要增长动力,而不是扩大规模。”近年来,由于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钢铁强企存在一定差距,我国仍有一些高附加值钢铁产品需要进口。如何替代这些进口产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成为摆在我国钢铁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迟京东认为,“一是要增加投入,今后的钢铁产业投资体现在技术创新上,科研投入要占很大比重,而不是通过扩大新产能来带动技术进步。二是要完善钢铁产业研发体系,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科学配置技术研发各类资源。三是要加强与用户的技术战略合作,做到‘使用一批、研发一批、储备一批’,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满足经济发展的新需求。”迟京东还表示,要让技术创新在降低成本、节能减排上发挥更大作用。钢铁企业今后要将节能减排与自己的产品相结合,跟本企业的品牌相结合,增加产品品牌的节能减排内涵。因为用户将来在选择钢铁产品时不只是单纯考虑产品质量、性能,还要看是不是低消耗、少排放的钢铁产品。在这方面,技术创新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参考文献:信息来源: 相关连接关键字:
相关附件:
第二篇: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2
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很多,特别是创新机制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创新的产出率和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如何处理好创新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多企业都在研究这一课题。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中普遍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产品技含量低,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企业创新机制来促进和保证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这是当代企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
一、企业创新机制是竞争机制
技术创新是企业为了不断改变经营环境,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不断拓展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进而赢得市场和驾驭市场而采取的一种行为。可以说是市场竞争推动创新不断向前发展。经济学家在讨论技术创新时,总是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即创新的动力源在哪里? 对一个企业来讲,创新是一项增加成本的活动。在新产品的研制过程中,企业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同时还要面临着打乱企业的经营态势和改变已有的生产线及增加企业投入且有减少效益的风险。因此,企业选择创新是市场竞争形势所迫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当自己企业的产品受到竞争对手的挤压而逐渐失去竞争优势而变得无法生存时,这时候企业只能选择创新之路,研制新产品,增加老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取得新的竞争优势。所以,无论是市场竞争,还是产品竞争及人才竞争,就毫无疑问地成了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动力源。
技术创新的目的是赢得竞争。对于企业来讲就是赢得效益最大化。无论是领先型企业,还是紧跟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非常明确的目的就是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只有不断的创新,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二、企业产品创新机制的建立
产品创新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重中之重。产品是企业的标志,产品创新机制的建立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从国内外处于各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来看新机制主要是,都是在产品创新机制上取得成功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创新机制主要是“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淘汰一代”的运行机制。“开发一代”是企业占据领先地位的根本保证。开发的新产品一般都是企业几年后将要投入生产的且代表本行业发展方向的产品,在这一方面,企业要深谋远虑,深入调研和论证,并及时准确地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进行新产品开发和研制。新产品的开发短时间还得不到回报,但对企业来讲长远利益比眼前利益更为重要。“储备一代”是大多数企业都不愿意和不想做的事情。认为应将全部精力和资金用于生产和经营最需要的关键的地方。理由是技术储备得不到效益。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微型车电喷技术的应用是非常能显示储备一代的重要性的,微型车使用电喷技术在1997 年以前都是难以想象的事情,长安公司在1994 年就开始应用电喷技术对发动机进行改造,最先很大一部分因素用于技术储备, 待国家2000 年强制执行电喷法规时,方能作出快速反应,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收到了较好的效益。“生产一代”,我国各个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是非常重视的环节,而且投入相当大的财力和人力。“淘汰一代”对企业来讲也是相当重要的。对那些市场份额少且没有赢利的产品要果断淘汰,使企业轻装上阵,把全部精力放在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上,这是企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企业资金保障创新机制的建立
资金是技术创新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企业在创新中,资金投入的多少是技术创新取得成果大小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经费的管理, 是企业创新机制建立中的难题。一方面企业投入的经费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有限的资金可能被挪用或生产经营资金紧张时被占用。因此,企业必须实行创新经费专项管理。企业每年在经营收入中,按一定的比例投入创新费用中,并成立独立的财务小组,这个小组只对技术创新费用支出进行管理,并不受企业经营的干扰,并且严格照章办事。
四、企业激励创新机制的建立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在企业管理中,激励可以理解为满足职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励机制是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激励是创新的核心,创新是竞争的过程,竞争的关键是人才。人才需要激励才能贡献最大的智慧和热情。所以,对人才的激励是对创新工程的重视。很多企业对建立激励机制的认识还不到位,或者说还不全面。如果处理不好或者说制度不落实,就可能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因此,建立的激励机制要全面兑现。最重要的是坚持公开和公正的原则,做到论功行赏和坚持多劳多得的原则。激励的目的是要建立起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人才机制。人力资本一方面体现企业技术进步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体现企业人才资本的集合。
总之, 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 领导是关键,特别是企业一把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效益。技术创新机制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和运行的根本保证。创新机制的建立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企业建立完善的、适合自己发展特色的技术创新机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机制创新也难以维系。企业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创新机制,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并不断拓宽市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现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展理论研究在国外一直是一门“显学”,流派纷呈,观点各异,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观。其中的有些观点,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欧美各国,作为一个专门领域的发展理论研究出现在二战之后。从发展观的角度看,占主流位置的发展理论主要有这样几个流派: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观。其基本观点是,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首要标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尺度,甚至是惟一尺度;发展规划是实现工业化和实行追赶战略的重要手段。这种发展观具有明显的片面性,自一开始就受到了激烈的批判,影响力逐渐减弱。
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观。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现代化理论,试图以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现代化为样板,从社会进化论角度描绘发展的图景。7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布莱克提出了“比较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试图对现代化理论的“欧美中心主义”倾向进行修正。该理论认为,现代化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化,非现代的和非西方的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并不是用一个简单的“西方化”概念就可以概括的复杂过程。在研究方法上,它反对传统与现代的两分法。
增长极限论的发展观。70年代初,美国学者梅多斯等人提出了增长极限论。这一理论认为,传统发展观只注重经济增长和人的物质需要,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受到的破坏。实际上,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如果按照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在今后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因此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把环境因素纳入到发展内涵,是增长极限论的重要贡献。
综合发展观。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83年出版的《新发展观》一书,对综合发展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他认为:“这种发展观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所谓“整体的”,就是要突出文化价值在发展中的地位,强调发展应当是基于文化价值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利益与文化价值的统一。所谓“综合的”,就是指各个部门、地区和社会阶级要在发展中求得协调一致,发展应该使各个部门、地区与社会阶级之间增强内聚力。所谓“内生的”,则是指发展要充分依靠和利用本国的力量和资源;同时,内生发展也表现为人的各种因素和权利的意义,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发展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肯定发展的必要性。只有发展,才能使人们摆脱贫困,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承认各国的发展权十分重要。二是强调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也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三是提出了代际公平的概念。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后代人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包括环境资本。四是在代际公平的基础上提出了代内公平的概念。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大。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环境修复责任。
人类发展观。这一理论是联合国开发署在1990年提出的。它着重于人类自身的发展,认为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类发展才是目的,一切都应以人为中心。人类发展主要体现于人的各种能力的增强,这些能力包括延长寿命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拥有充分收入来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等。
演进趋势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外发展理论经历了几个明显不同的阶段。从总体上说,发展观的内涵逐渐丰富,对发展问题的研究也力求从单一的视角逐渐走向多元的、综合的考察。
第一,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发展。按照传统发展观,发展即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等同于经济增长。这种发展观并没有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真正的经济增长,相反却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反思,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并不是一回事,“增长”不等于“发展”。到了80年代,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仅仅谈经济发展是片面的,发展还应该包括社会发展;如果忽视社会改革和进步,就谈不上真正的发展。80—90年代提出的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人类发展观,则进一步扩大了发展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到了人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人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终动力。
第二,从欧美中心主义到发展道路的多样化。早期发展观认为,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是不发达国家的榜样。所谓发展,就是西方化,甚至是美国化。70年代后,这种欧美中心主义受到了激烈批判,学者们开始注意从不发达国家的国情出发来研究发展问题,探索不发达国家发展的新途径。从90年代开始,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在发展观上实现了新的变革。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一国的发展再也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世界的发展对一国的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既有制约性,也有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但是,对于如何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各方面的观点并不一致,特别是对如何协调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方面的经济、政治利益,争议更大。但不管如何,强调发展的全球性,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思考发展问题、调整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广泛共识。
第三,从关注发展的速度到关注发展的后果,日益重视发展所带来的综合效应。在传统发展观看来,发展是一个没有问题与危机的过程。但到了70年代初,“增长极限论”首次揭示了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全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可持续发展观则把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发展放到一起来考虑,并把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西方主流发展理论开始从强调宏观层面的发展问题转向强调微观层面的发展问题,即强调基层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例如,对人类学的重视,对社区发展、社会资本的探讨,就属于这种情况。这种理论认为,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如何构建安定的、和谐的、互助的邻里关系,实现人的发展、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问题。而社会资本理论,则把人际关系中的合作、信任和规则也看作是一种能带来增值的资本。
第四篇:学习是永恒主题[范文模版]
学习是永恒的主题 通过这次网上培训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这次培训不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自身素质和修养,还为我们解决了实际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教师要在教学中反思。尤其是一线教师,重要的工作阵地就是课堂。但,教师不能仅仅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让我明白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师要在读书中反思。本次培训学习,让我充分领略到专家与名师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专家与名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读书。读书,能够让自己从不同层面得到丰厚;读书,能够加深自身文化底蕴,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几乎每个专家在讲座结束之前都向我们推荐了几本好书,让我觉得自身知识的贫乏的可怜。知之而改之,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就是每天要读书,只要坚持,哪怕读一点点都是好的。在读书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二、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持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合学生对知识的需要。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持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即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合教育改革的浪潮。
学习是永恒的主题,我觉得,不管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都应充分利用好这个学习的平台,持续提升自己的素质,在学习中持续成长,做一个能适合社会发展的教师,做一个能跟上时代步伐的教师,做一个深受学生喜欢的好教师,做一个无愧于心的教师。
第五篇:解放思想是永恒主题
解放思想是永恒主题
当全市人民阔步迈入“十一五”之际,济宁的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首要的必须把解放思想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以新的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经济社会大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成为引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
一个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认识不断飞跃的过程。可以说我们每一步发展都遇到了思想障碍,都有过犹豫、疑虑和担心。而每一步我们都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从旧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习惯势力包围中突破出来,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我们先后破除了个人迷信的桎梏,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摆脱了姓“社”姓“资”的争论,克服了姓“公”姓“私”的羁绊,一步步确立了实践的标准、生产力的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一步步树立了改革开放的观念、市场经济的观念、科学发展的观念,一步步实现了翻番的目标、温饱的目标、小康的目标。实践证明,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的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提高。
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源头活水。这些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步步深入地推动解放思想,针对各个时期所面临的不同形势任务、不同机遇挑战,有的放矢地开展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解放思想活动,曾经开展的几次大讨论都收到了显著成效。特别是2003年省委、市委工作会议之后,我们的思想解放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全市上下迅速掀起了干事创业的热潮,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对济宁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事实告诉我们,解放思想的能量是无穷的,威力是巨大的。解放思想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解放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就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就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从来就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永恒的主题。在每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都首先面临着解放思想的新任务,需要以新的思想解放打开发展的新通道,开创发展的新局面。如果我们停步不前,认识落后于形势的变化,原来解放思想的成果就可能变成新一轮发展的思想障碍。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站在新的起点,实现新的发展,必须以更高的层次、更高的境界、更高的要求,重新审视我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水平,以改革的思路、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理念,不断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方法、新机制,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突破、新跨越。
时代呼唤新的思想解放。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改革、大开放、大创新的时代。“十一五”时期,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当前,世界经济全面回升,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大范围的产业转移、大幅度的产业升级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各地都在抢抓先机加快发展。发达地区改革开放力度之大、经济发展势头之强、城市面貌变化之快,超乎想象。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小进慢进也是退,我们已经无安可居。对照先进找差距,我们差就差在思想境界、胆识气魄、思路办法、创业精神上。同样是干事创业,人家是在干大事创大业;同样是加快发展,人家是在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我们的观念不如人家新,气魄不如人家大,办法不如人家多,干劲不如人家足。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就没道理,不发展就是死路一条。发展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是思想障碍,思想不解放、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发展就无从谈起。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新的思想解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实质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济宁优势多、基础好、潜力大。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不断进取,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充满活力。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还有很大差距,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层次和素质依然偏低,体制机制制约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经济增长方式亟需转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要解决这些问题,靠什么?靠解放思想。惟有解放思想,才能打开视野打开思路,才能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才能把思想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济宁大地迫切需要一场新的思想解放。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曾经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产生了伟大的思想,这方热土始终保持了勃勃生机。但是,跳出济宁看济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先进地区的标准重新审视自我,思想不够解放,精神不够振奋,环境不够优良,依然是制约济宁发展的最大障碍。发展快一点就自我感觉良好,小成即满,小富即安,标准不高,缺乏大追求。工作有差距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落后有理。有的干部四平八稳当太平官,一事当前“怕”字当头,怕担风险、怕负责任、怕出漏子,放不开胆子、迈不开步子、闯不出路子;有的坐而论道、好大喜功;有的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甚至造成政策梗阻、工作棚架、政令不畅。体制机制创新顾虑重重、步履维艰,各种条条框框依然很多。有的只顾局部或个体利益,不顾发展大局;有的部门揽权不放、教条死板;有的地方“三乱”问题屡禁不绝、时有反弹。考核监督不到位,责任不清,赏罚不明,不少干部肩上没担子,心中没压力,士气不旺,松松垮垮。凡此种种,迫切需要经受一场新的思想解放的洗礼,切实从触动思想、触及灵魂上作一番深刻思考。惟有直面现实,正视差距,才能从自我满足的虚幻中警醒过来,从不思进取的萎靡中振奋起来,从畏难发愁的悲观中解脱出来,学习先进地区的创业精神、干事胆识、科学态度,切实增强拼搏意识、开拓意识、争先意识,始终做到对事业有激情、对工作有热情、对群众有感情,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永不言败。
蓝图已绘就,目标已明确。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形势,实现新发展,我们必须把解放思想贯穿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贯穿到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只要我们高扬解放思想的旗帜,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就能闯出一条加快发展的宽路子,干出一片科学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