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的探讨
关于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的探讨
摘要:我国证券市场中,中小投资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证券市场中的主要资金来自中小投资者,但由于中小投资者中大多数为个体散户,他们的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意义以及我国证券市场以及中小投资者的现状,针对证券市场及中小投资者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及保障中小投资者权益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证券实诚;投资者权益;保障
一、引言
自1998年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中国机构投资者诞生以来,机构投资者迅猛发展,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逐渐显著,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因此,保证投资资金来源的充裕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保证投资资金充裕,必须大力提高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即保护投资者的权益。我国证券市场中,中小投资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证券市场中的主要资金来自中小投资者,但由于中小投资者中大多数为个体散户,他们的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因此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工作中线应在保护证券市场中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二、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保护投资者权益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广大居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由一个计划经济国家转变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是由投资者(包括股权的投资者、债权的投资者,劳动者甚至可以看做是人力资本的投资者)来进行资源配置的,如果投资者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资源配置就会失效,经济运行就会出现问题。其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当投资者的权益得到保障以后,社会的闲置资金就会被充分地运用起来,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社会生产领域的资金流通就会顺畅起来,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的完善则能够保障充裕的资金流入投资领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减少居民存款储蓄,提高投资率。目前由于我国投资者保护机制的不健全,致使投资者对融资者存在一定顾虑,没有足够的信息进行投资,从而使巨额资金滞留于银行储蓄体系,即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的现象,而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完善,则能够增强居民的投资信心,降低居民的储蓄率,提高社会闲置资金的利用率;
(4)降低金融机构的不良债券率。保护投资者权益也包括保护作为金融企业债权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债权,如果这部分债权能得到充分的保障,那么就会降低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率,同时也会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
综上所述,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问题。
三、我国证券市场及中小投资者的现状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1)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不完善,中小投资者的权益难以通过法律诉讼得到保护。法律法规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最有利的工具,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民法》等法律及一些法规虽规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并要求索赔,但缺乏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大。如损失范围的划定、赔偿金额的计算、举证责任等,法律上都没有划定。同时我国投资者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缺乏证券民事机制,中小投资者的礼仪一旦受到侵害只能通过行政命令来得以解决。
(2)投资者有投无回,侵权严重。许多投资者满怀信心地进入证券市场,通过报纸、电视等小渠道了解上市公司,而我国的上市公司有许多靠包装上市,以“圈钱”为目的,上市后不久就宣告破产,中小投资者无法取得本金和获取回报。我国目前的实际表明,我国的上市公司在“ 企业本位” 理论影响下,把证券市场变为上市“圈钱”的场所,使得投资者的资金被无偿占用,利益受到损害。上市公司少分配或不分配的现象极其普遍。企业改革和公司改制时留下的问题较多,中小投资者较少参与公司管理,权益无法实现。证券发行由过去的“审批制”改为“审核制”,但审核制下仍然有许多的缺点。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3)上市监管力度不严,信息披露不真实。上市公司为取得上市的资格,弄虚作假,亏损后隐瞒真实信息,对外不公布或者模糊不清,给投资者造成难以判断的局面。再加上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到位,很多中小投资者血本无归。
(二)我国证券市场中中小投资者的现状
(1)中小投资者规模壮大,对证券市场影响颇重。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中小投资者占据的比重较大并且投资模式主要以大众化为发展路线。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中小投资者的数量逐渐增多,投资规模庞大,在证券市场中户头股票认购金额超过千亿元,为证券市场投入巨大的资金基础,创造了丰富的交易收益及印花税,也促进了财政征收。正因为有中小投资者的发展壮大才有今日繁荣的证券市场。
(2)整体素质水平较弱。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中小投资者中整体文化水平、证券投资专业技能及投资经验等情况较弱。投资者的层次分布不均,拥有高等学历的人群仅占43%左右,整体文化水平较低,证券投资专业技能较弱,因此中小投资者整个人群的水平偏低。
(3)中小投资者投资量较少且分散。根据中国证券投资保护组织及证监会相关机构的调查显示,中小投资者中的不足一半的人投资金额在5万以上,可见虽然中小投资者的群体壮大,但普遍投资量较小。通过对中小投资者群体调查显示,其中男性投资者的占比是女性投资者2倍。投资者的年龄分布也以青壮年为主,这部分人群的资本基础并不扎实,因此可支配的投资金额较少。根据中小投资者的收入调查显示,高收入的投资人群占比不足两成。
(4)中小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缺乏认识。中小投资者由于群体层次多样,整体水平较低,大多数投资者是以短期投资获利为目的,因此对于自身的合法权益缺乏应有的重视。中小投资者虽然投资金额较少,投资期段,但对于相关证券企业的收益情况等都具有平等的知情权、质询、建议权以及股东权等,由于中小投资者对于证券投资的专业技能掌握不够,整体文化
水平不高,投资经验不足因此使得自身的权益受损。
由此可见,中小投资者由于自身因素制约使得抵御风险能力较低,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因此权益受损的情况多有发生。
三、加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措施
(1)健全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应用法律作为有效的市场规范监管手段、维持市场稳定发展、保障各阶层投资者的利益。要以《证券法》为核心,构筑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法律体系,针对证券市场中的内幕交易,虚假信息发布,操纵市场等行为作出明确的表述,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确保违法违规行为的再次发生。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市场交易的同时也应当投资者的权益进行保护,确保受损权益得到保障和赔偿。结合国内外相关先进的经验,针对中小投资者指定专门的保护法规,保障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2)明确信息披露制度。对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要予以明确的规范,确保投资者获取信息的平等性,以及信息的真实详尽有效,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也是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上市企业的信息公布应当定时对公司的股权动态及收益情况进行披露,保障所有投资者获取的信息对等,提高公司的责任意识和风险防御意识,依法进行证券交易,保障证券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确保各阶层投资者的权益获得保障,尤其是处于弱势的中小投资者。
(3)对违规违法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和遏制。确保监管部门的执法严格,依法规范市场交易。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应有所提高,针对证券交易专业知识进行培训。扩大市场监管宣传,通过媒体进行全面的信息披露和宣传,通过舆论监督督促监管部门依法监管,保障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及时有效的遏制有损投资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4)建立中小投资者保护组织保障投资者权益。对于证券投资者的权益保护,我国仍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使得投资者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因此建立专门的投资者权益保障组织尤为重要,尤其是针对中小投资者专门设立的。建立专门的投资者权益保障组织能够更及时有效的遏制证券交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效的规范证券市场,保障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不受损。
(5)提高中小投资者的整体水平,强化权益保障意识。中小投资者自身的因素制约导致权益受损情况颇多,因此需要通过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改善,可以针对中小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专业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培训交易,强化中小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权益保护观念。只有掌握坚实的专业技能和法律知识,才能够更好的运用有效的武器保障自身权益,维护证券市场的规范,共同促进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
(6)借鉴成熟市场国家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经验。在证券市场,由于中小投资者所处的特殊地位,许多国家都重视确立各自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力图以此增强中小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参与信心。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证券市场对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我们国家证券市场的制度,成熟市场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政策和措施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的股权结构对企业产权、管理运作机制形成有效调控;②规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透明度;③股票市场的法制化建设,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④建立证券投资者赔偿制度;⑤完善的投资者
教育体系,使中小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提高投资水平。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对于资本市场,对于如何投资,如何分析公开披露的信息,如何分析财务数据,投资者过去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随着市场层次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投资者对应该选择哪一市场板块、哪一产品,每项投资的权利和风险是什么等问题,都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投资者教育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7)培养股权文化,增强信托意识。监管机构应搞好投资者的教育工作,为投资者的保护工作打下前提和基础;而中小投资者个人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意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作为上市公司要大力倡导“股东”为本的市场文化,实现股本的真实价值,切实做好投资管理关系工作,努力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和保护好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赵晓艳.完善金融生态环境保护投资者权益[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57(3):
43-45.
[2] 季霖.证券市场应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J].法学论丛,2007,3:89-90.
[3] 张育军.投资者权益保护的若干问题探讨[J] .证券市场导报,2006,5:4-12.[4] 潘建群.证券市场要保护投资者权益——捷克证券市场对我国的启示[J].资本市场,2004,12:35.
[5] 薛峰.论证券市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原则[J].江西社会科学,2010,5:174-179.
第二篇:如何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如何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姓名:骆锐名 班级:机械化 0802 学号:2008307202900 对于如何有效地保护中小股东权益这一问题, 首先我要承认, 这是一个需要从多个学科 回答的问题;而且,即使是从法学学科来说,它也是一个涉及众多法学学科的问题,是一个 非常复杂的问题.但不管这一问题涉及的方面有多少,我认为:要想解决好有效保护中小股 东这一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从以下四方面的制度建设来着手进行:第一,法律要明确规定 中小股东的各项权利, 并切实加以保护;第二, 法律要严格限制大股东的控制权的行使;第三, 法律对关涉中小股东利益的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要做出强行性规定;第四,必须加强对于中 小股东的司法救济.如果我们能把这四方面的问题解决好,可以说,我们就抓住了保护中小 股东的关键,就能够有效地保护中小股东.凡是基于对公司的投资或者基于其他的合法原因而持有公司资本的一定份额并享有股 东权利的主体均为公司的股东.而许多公司的大股东凭借自己所掌握的对公司的控制权, 肆 意妄为,任意侵犯中小股东的权利.大股东利用自己的控制权,首先将公司的业务执行牢牢 控制在自己手中, 把中小股东完全排除在公司权力核心之外.在将公司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 手中之后,大股东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便采取各种手段,强取豪夺.《管理与财富》杂志曾曝光 9 种上市公司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的内幕操作:(1)宁可配股, 绝不贷款;(2)虚假出资;(3)操纵信息披露,公布虚假信息;(4)挪用资金,挖空上市公司;(5)自己 炒自己的股票,哄抬股价,诱惑中小股东投资,然后秘密抛售,从中牟取暴利;(6)操纵利润 分配;(7)利用自己对股东大会的控制,恶意增加公司资本,迫使其它股东根本无力认购新股, 从而使自身的股权比例进一步增加;(8)关联交易;(9)利用上市公司作担保, 为自己申请贷款提 供方便.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都让大家逐渐意识到我们在中小股东保护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是 多么严重;不仅如此当一桩桩侵害中小股东的案件在中国大地上此起彼伏地呈现时,人们还 发现:对于中小股东的保护不力,不单单是中小股东的权益受到损害的问题;而且,如果我们 对中小股东的保护不力,那么我国的证券市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会受到影响和损害,是 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众所周知,不管是大股东,还是中小股东,他们之所以投资公司,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 了获得回报, 而为了能够实现股东能从公司获得回报这一目的, 股东便显然要对公司的相关 事务进行了解并作出决策,并且会在公司盈利时获得相应的红利;而这些反映在公司法上, 就是股东权利的问题.股东要想获得红利,就要依法享有各种权
利,并且能够切实行使,只 有这样股东投资公司的目的才能实现, 因此法律明确规定股东的权利, 并且为股东权利的行 使提供有效的程序安排, 就成为股东目的实现的重要内容.而这一点对于中小股东来说是更 为重要的,因为中小股东由于自己的资本少,所以在公司中处于事实上的弱者,自己的权利 极易受到大股东和被大股东控制的公司的管理层们的侵犯, 因此如果法律能够明确规定股东 的各项权利, 尤其是对于中小股东来说非常重要的权利, 那么中小股东就能够非常清楚地知 道自己拥有哪些权利, 该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 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该如何寻求司法救 济,从而能够较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另一方面,如果法律能够明确规定股东的各项 权利,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各项权利,大股东和公司的管理层也就不敢轻举妄动,肆意侵犯中 小股东的权利,从而为中小股东能够得到保护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确认和保护各项股东权, 一.确认和保护各项股东权,以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一)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的知情权 知情权是股东行使一系列权利的前提和手段, 尤其是对于中小股东, 由于在实践中大股 东把持着公司的运作, 中小股东一般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 只有依靠行使知情权才能 及时,全面,准确地获得公司信息,因此中小股东的知情权对于他们各项权利的行使就是十
分重要的;如果没有对中小股东的知情权的切实保护,中小股东的保护便无从谈起.因此, 为了有效保护中小股东,我们必须强调对中小股东的知情权的确认和保护.面对这一问题, 我国新《公司法》给予了回应.我国新《公司法》第 34 条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 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二)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的特别调查权 当中小股东有正当理由怀疑公司存在违反法律和章程的重大事实, 或公司经营者严重违 反法律或公司章程, 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时, 可以请求法院或专门机构指定检查人员调查公 司的财务状况,公司股份交易等,以此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值得一提的是,中小股东不 得滥用知情权和特别调查权干扰公司运营.(三)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的质询权 中小股东作为股东,要想有效地行使自己的股东权,要想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离不开 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确切了解;因此,当中小股东认为公司的经营有问题,会损 害包括自身利益在内的各个主体的利益时, 或者他们就股东大会的会议议题和议案中的有关 问题有疑问时, 他们可以口头或者书面向相关的机构, 如董事会, 经理, 监事会等提出疑问, 并且要求他们予以解答和说明, 从而有
有利于自身股东权的行使和权益的维护.这就是中小股 东的质询权.(四)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的提案权 股东提案权是指股东在股东大会召开前或召开期间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向股东大会提 交请求大会决议的事项.由于大股东可以控制董事会和监事会,赋予中小股东提案权,便可 以克服“资本多数决原则”被滥用的缺陷,弥补中小股东的弱势地位,避免中小股东被动的 议事和表决, 能够保证中小股东将其关心的问题提交股东大会讨论, 实现对公司经营决策的 参与和监督.(五)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的表决权 表决权的行使是股东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资本多数决原则” 而在 的作用下, 中小股东的表决权极有可能会沦为“形同虚设”的境地,如果中小股东的表决权没了,那么 股东的利益也就没有了保障,因此为了避免中小股东的表决权“形同虚设” ,就必须采取相 应的措施来对“资本多数决原则”作出修正,以保护中小股东的表决权.“累积投票制度” 为我们提供了选择.(六)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的退股权 公司是股东投资获取收益的工具, 股东投资后, 有权依照自己的合理判断对公司经营过 程中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影响自己实质利益的事项作出决定.但是, 当股东会被少数控股股东 所控制时,中小股东便很难甚至无法在股东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在特定情形下,赋 予中小股东要求公司回购其股份的权利, 从而退出公司, 就成为中小股东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的重要手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退股权或者说是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七)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的分红权 不管是大股东, 还是中小股东, 当初他们投资设立公司都是为了从公司日后的经营利润 中获取相应的回报,就像我们常说的公司是各个股东为了获利的工具.因此,如果公司在获 利后, 不是把红利积极主动地按照法律的规定或者章程的规定分配给各个股东, 而变成了任 由控股股东谋取利益的专用工具,那么中小股东本应得到的合法权益就受到了巨大的损害, 所以法律有必要对股东的分红权, 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分红权作出相应规定, 以保护中小股东 的利益.(八)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的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权和股东(大)会的召集和主持权 公司的股东大会应定期召开,但是,当公司出现特殊情况时,便应该召开临时股东(大)
会,以维护各类主体的利益,这对于公司的运营来说是必不可少和非常重要的.因此,为了 有效保护中小股东,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的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权就是非常必要和重要 的.董事会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大会会议职责的,监事会应当及时召集和主持;监 事会不召集和主持的, 连续九十日以上单独或者
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 自行召集和主持.(九)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对瑕疵公司决议的诉权 当中小股东认为公司的决议违反了法律的规定或公司章程的规定的时候, 我国的新 《公 司法》吸取了旧《公司法》的经验教训,第 22 条明确规定:“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 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的无效.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 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 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 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十)确认和保护中小股东对公司经营者的索赔权 当中小股东的权益被公司的经营者侵害时, 要求他们予以赔偿, 便成了保护自身合法权 益的自然选择和重要手段.(十一)对中小股东的其他股东权利的确认和保护 为了加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我们在特别强调要对上述各项权利进行确认和保护的同 时,也要关注对中小股东的其他股东权利的保护,要对中小股东的其他股东权利,如董事解 任请求权,依法转让出资或股份的权利,发行新股时的新股认购优先权,特定情形下的解散 公司请求权,公司终止后对公司剩余财产的分配请求权等予以切实的保护.二.限制大股东的控制权以保护中小股东(一)对大股东课以诚信义务,保护中小股东 大股东的行为要符合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要求,在考虑 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尊重和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而不能是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 , 滥用控制权,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二)建立表决权排除制度 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是指某一股东与股东大会讨论的决议事项有特别的利害关系时, 该 股东或其代理人均不得就其持有的股份行使表决的制度.现实中上市公司大股东肆无忌惮地 掏空公司, 甚至导致所控股公司最终破产的事例已屡见不鲜.为力求避免此类事件的继续蔓 延与扩散,减少大股东滥用权利的行为,我国公司法应确立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三)利用章程的设计来限制大股东 如果股东们在制定公司章程时, 能够在遵守强行法的前提下, 充分运用制定章程的权利 对股东的权限做出界定;尤其是对于中小股东来说,如果他们能够很好地运用法律赋予的这 一权利, 充分和大股东进行协商, 在此基础上对大股东的控制权进行必要和适当的限制的话, 那么对自己利益的保护显然是十分有利的.三.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保护中小股东(一)对股东大会应出席股东比例和决议比例作出明确规定 新《公司法》第 104 条第 2 款规定:”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 表决权过半数通过.但是股东大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
第三篇:浅议我国《公司法》对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问题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结 课 论 文
浅议我国《公司法》对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问题
[摘要]
在当今社会里,中小股东的人数在公司占绝对多数,甚至可以说是现代公司和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石,但是由于在“资本多数决”这一制度下,大股东处于实际控制地位,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权利不对等,经常不正当运用自己的权力,直接或者通过董、监、高间接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从而影响中小股东投入资本市场的热情,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剖析我国《公司法》对中小股东保护的现状,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公司法 中小股东 权益保护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小股东”的定义——我国《公司法》对控股股东的界定是以出资额、持有股份占资本、股本总额50%以上,或虽然不足50%,但依其出资额或持有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股东会、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因而,我们可以把中小股东定义为与大股东相对而言的不能对股东大会决议施加决定性影响、处于受支配地位的股东。
一、中小股东保护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里,中小股东的人数在公司里占绝对多数,可以说是现代公司制度与资本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石,但是由于大股东处于实际控制地位,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权利不对等,尤其随着股份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程度的加大, 股份日益分散化, 公司经营趋向复杂化、专门化,各大公司的实际控制权逐渐由股东大会转移至董事会乃至经理人员手中,形成董事会中心主义。这又为多数股东肆意行使控股权提供了条件——董事会基本成为了大股东的傀儡,因而 “股东大会往往成为仅反映大股东利益和要求 1的工具,资本多数决原则也就成为了大股东谋取私利、损害公司或中小股东权益的工具”,这样一来,在股东大会上通过资本多数决通过的议案就完全成为了大股东在公平合理的外衣下进行暗箱操作的产物,客观上剥夺了少数股东的表决权。而董事会中心主义的产生和经理经营权的日益膨胀,使得除了大股东之外、或者说大股东代言人的董事、经理滥用职权损害少数股东的利益也屡见不鲜。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并得不到纠正的话,小股东参与公司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从而必然会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有着重大意义,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具体来说,首先是加强对于中小股东的保护,可以增强中小股东的对公司进行投资的信心,以政策法规和实际案例鼓励更多的中小投资者参与到社会资本流通中来,增加社会流通的资本总量。中小投资者虽然投资的比例较少,但是由于人数众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越多的资本参与到资本市场,就越有利于分化投资风险,并可以使多方获利。因此,对于一个结构完整、体系健全的资本市场而言,中小投资者相对于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其实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资产进行投资而不是进行储蓄,而最普遍,现实中也最常见的投资便是投身证券市场。显而易见,“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股东间实质上的平等, 才能使
②公司的经营决策符合全体股东的利益, 从而保护广大中小股东的投资热情”。而现实中发生的各种损害
中小股东权益权益的实例,却使得中小投资者对证券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理,在面对投资很可能得不到预期回报,甚至会血本无归的风险下,如果说还有什么能稳定中小股东的情绪,让他们继续进行证券投资的话,那么只能是一套保护中小股东的健全的保障制度和法律体系。因此,只有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增强中小股东信心,才能充分发挥证券市场投资筹资、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而反过来如果不加强保护中小股东,不完善相关的保护政策的话,那么必将对证券市场、以及依赖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产产生重大影响,从而阻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
二、中小股东保护的现状
也许和我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时间较短有关,我国虽然在2005年新修订了《公司法》,但是其中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其中对中小股东的保护尤其显得极为匮乏,具体而言,其缺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股东权利规定不足,仅仅笼统的规定了股东的知情权、质询权、提案权和股东会召集权等等。而且虽然对股东权利规定不足对于大股东和中小股东来说从法律层面上是平等的,但是由于大股东拥有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漏洞中通过公司章程任意扩大自身权力,削减中小股东权利,因此这一现象的实质是仅仅对中小股东产生了重大的不利影响而并未影响到大股东。
具体而言,关于知情权,虽然《公司法》有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但是现实中很多公司以“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绝提供查阅”为理由拒绝中小股东的要求。
而关于质询权,法律虽然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可以要求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列席会议并接受质询,但是这一条款在现实中仅仅适用于大股东,而小股东是有权利但是没有能力来提出这个要求的。
2、没有通过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投票制进行规范。由于我国股份相对集中, 股东大会极容易被国家股、法人股等大股东把持, 中小股东的权益便很难得到平衡和维护。而且我国少数股东大多数仅仅着眼于投资、分红,而参与公司决策管理的意识不强, 再加上证券市场本身存在的投机性, 少数股东“用脚投票”的热情远远高于“用手投票”的热情。因此,再没有一个保障中小股东的投票制度的话,其它方面做的再好也极容易落空。
3、对多数股东的表决权未作相应限制,容易使资本多数决定权滥用。我国公司法对股东的表决权采取的是一票一表决权制, 而其弊端早已有专家学者提出,多数股东正是利用了这一规定, 通过自身对公司①宋跃晋著,《探析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法学理论基础》,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9期,第91页。②杜文明著《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法理探析》,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3期, 第71页。
①
控股权的掌握着牢牢的把握着对股东大会的支配权, 肆无忌惮的损害着中小股东的权益。
4、缺乏少数股东权益受侵害后的法律补救措施。事先规制不足已经足以使大股东有足够的空间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而如果再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那么将更使得大股东为所欲为。比如由于资本多数决原则,大股东可以不断购买某一公司股票,直到完全控股为止, 而此时中小股东实际上则丧失了享有的表决权而完全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而在国外立法中,对资本多数决原则有一个起着平衡作用的制度,即根据公平原则, 少数股东是可以请求公司以合理价格收买其股份,以此来维护自身利益的,但这一重要制度在我国公司法中却未作规定。
三、中小股东保护的建议
关于中小股东保护的建议,我们首先还是从对《公司法》的完善入手,在《公司法》已有体系的基础上,从对中小股东的救济和对大股东的限制两方面入手进行完善性建议。
第一、关于中小股东权利的救济
①“股东权的产生并非源于天赋,而来自于法律的规定和法律行为。”因此,从法律上赋予小股东更
多的权力是首要问题。
1、扩大中小股东知情权和异议请求权。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扩大中小股东知情权的范围, 比如增加中小股东对会计账簿进行查阅的权利。由于相对于会计报告,会计账簿更可能涉及公司的秘密, 更能反映董事会的日常经营行为, 所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公司立法中都有该项查阅权。当然,由于其很可能涉及公司秘密,中小股东对其的查阅也是需要受到一定限制的,否则也是有可能损害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的。另一方面是需要扩大中小股东异议请求权的范围,如增加对公司经营状况调查的请求权,而在日本、英国的公司法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这方面的规定。具体来说,就是当股东所持有的股份达到法定比例并且持续一定期之后,如果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违反法律或章程的事实时, 可以请求法院指定检查人对公司进行调查,检查人在调查后向法院提交调查报告书, 一旦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确实存在违法违章然是由的话,股东大会则必须据之做出处理决定。
2、设置利益分配请求权。对于中小股东来说,参加公司管理并不是其最希望的,甚至很多中小股东对参与公司管理一事避之不及,因为对他们来说,最基本、也是最关心的权利是“分红”,即利益分配请求权,因为对于中小股东而言,持有该公司股份的目的是投资,而不是事业。但是,对于这样一项中小股东心中最为看重的权利,我国新《公司法》却没有作明文规定。而在现实中, 大股东对中小股东进行侵害的最基本的方式就是不进行分红或者不按规定进行分红。因此,保证中小股东的利益分配请求权其实是其它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
3、对股东行使权力的法定持股比例应当降低。我国《公司法》中关于表决权和股东大会召集请求权的规定中法定持股比例偏高,需要至少持有公司股份10% 以上,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与公司制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国家股和法人股过分集中, 在公司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而中小投资者不仅地域分散, 且持股数额也极低,如果公司规模足够大的话,这一条款对于中小股东而言仅相当于一纸空文。另外, 即使人数足够多的中小股东达到这一规模并且提议后,如果董事会仍不及时召集股东大会,其法律后果《公司法》①梅丹著,《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载《证券投资》2006年第2期,第49 页。
依然未作规定。因此,降低股东行使权力的法定持股比例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4、完善中小股东的救济保护体系。我国《公司法》第152 条已经规定了公司的董监在股东请求提起诉讼之后,如果“拒绝提起诉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前款规定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制度“是中小股东等持反对意见的股东享有的权利,也是其可以采取的最后一道救
①济程序”,对完善我国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其规定的不够完善,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相应的问题。比如担保金和诉讼费用的规定。《公司法》第22 条第2、3款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 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 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 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股东依照前款规定提起诉讼的, 人民法院可以应公司的请求, 要求股东提供相应担保”。这一条款本身没有问题,但是由于公司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议决定如果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话很可能涉及标的巨大, 而如果法院应公司的请求要求作为原告的中小股东提供相同金额的担保, 就给他们增加了巨大的诉讼成本, 甚至完全不可能完成诉讼,因而也就难以达到保护中小股东自身利益的目的。
第二、关于大股东权力的限制
“如果对公司控制者的权利不加约束与监督,他们便有可能以法律所意想不到的方式去不正当地行使
②法律以正当的目的赋予他们的权利,使公司成为违背公平与正义的工具。”因此,除了加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之外,限制大股东的权力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
1、资本多数决例外的完善。“资本多数决”作为公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被广泛接受,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因此我国《公司法》第43条规定:“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也就是说,法律跟中小股东提供了公司章程中约定该公司表决能力及分红比例而不完全拘泥于其出资比例的机会。的确,“赋予中小股东提案权,对于克服资本多数决原则、弥补小股东弱势地
③位、促进公司民主、保护股东权益有重大意义”,但是有多少中小股东能够真正把握住这个机会呢?在大股东处于绝对强势地位的公司里,中小股东参与管理、提出意见尚成问题,更不要说影响公司章程的制定了,因此这一条款尚需完善,使中小股东的行使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2、累积投票制度。《公司法》第106条规定:“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可以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实行累积投票制”“本法所称累积投票制,是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者监事时,每一股份拥有与应选董事或者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使用。”很显然,累积投票制度的实施使那些仅持有少量股份的中小股东有了赢得董事席位的可能。但是,其在具体操作中仍然有不可避免的问题,一是实行累积投票制需要“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这又回到了上一个问题,如果公司章程不规定、股东大会不通过决议,那么这一制度又将被架空;而即使真正实行了累积投票制,也需要中小股东所持股份足够多、意志足够团结才能实现共同推举一名董事的目的,因此这一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完善对中小股东的制度保护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需要从《公司法》已有规定入手,循序渐进,逐步完善,最终达到平衡中小股东与大股东权益之目的。①李韬著,《关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三个方面》,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②宋跃晋著,《探析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法学理论基础》,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9期,第89页。③周娟著,《论新<公司法>框架下中心股东权益的保护》,载《学术交流与动态》2007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彭春莲著,《股东权利救济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王东光著,《股东退出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张新民著,《公司治理结构研究:股东、管理者、利益相关者的动态博弈构型》,西南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编者著,《股东权益纠纷实用法律手册 》,中国法制出版,20067版
[5]郝英慧,姜小鹏著,《论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法律保护制度及其完善》,载《改革与战略》2009
年第3期第25卷(总第187期)
[6]莫良丰著,《如何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从我国新<公司法>看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机制》,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1月(中)
[7]杜娟,王云著,《论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6月(下)
第四篇:保护中小投资者提升专项行动方案
县经信局县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保护中小投资者提升专项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推动上市公司强化信息披露、稳定经营发展、落实董事责任、畅通股东沟通以及投诉举报等渠道,信息披露透明度、诉讼便利度评价指标位居省市前列,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主要措施
(一)强化信息披露监管,推动上市公司提升透明度。
配合XX证监局,推动上市公司、债券发行人提高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披露质量,落实信息披露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与公平性要求。督导上市公司切实建立投资者利益保护工作机制和畅通有效的投资者沟通机制,积极回应投资者。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和从业人员培训,扎实做好各项临时公告与年报监管工作,持续强化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ESG(环境、社会责任和治理)信息披露体系及信息披露法律法规的规范督导与监督检查,提升信息披露内容的针对性与规范性,充分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等权益。(二)强化公司治理监管,推动董监高及大股东责任落实。
配合XX证监局,围绕公司独立性、经营稳定性、财务合规性、决策规范性、信息透明性等方面强化公司治理监管,推动上市公司完善公司章程及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组织架构,强化规范经营,切实提高公司内部控制、约束、监督的有效性,加强董监高及大股东行为规范约束,切实履行忠实勤勉义务。(三)强化违法违规惩戒,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配合XX证监局,坚持以风险和问题为导向,以打击市场乱象为重点,强化对虚假披露、违规担保、资金占用、并购重组、业绩承诺、资产减值、内幕交易等重点领域的规范督导与检查力度。围绕监管“三及时”要求,依法从严从快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强化监管执法与违规惩戒,树立监管权威。大力推动市场诚信建设,加大市场违法失信行为惩戒力度,营造我县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良好氛围。(四)强化投资者保护监管,推动矛盾纠纷妥善化解。
配合XX证监局,以建章立制、培训宣导、监督检查为抓手,加强压力传导,督促市场经营主体切实承担诉求处理首要责任,全面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切实加强投资者保护;持续督导上市公司严格落实现金分红、分类表决、承诺履行、股份回购等各项制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妥善应对、耐心处理投资者诉求,通过平等协商方式妥善解决争议纠纷;持续完善投资者保护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一站式”诉求处理机制;深化相关单位的沟通协作,稳步推进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救济渠道。(五)强化投资者教育宣传,推动形成理性投资理念。
结合市场热点、难点问题,扎实开展理性投资、防非识假等各类专项教育活动,配合XX证监局、上市公司协会持续开展“XX辖区上市公司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活动”。围绕投资者需求,以“投保进校园”、印发宣传资料、发送公益短信等形式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分发挥投资者教育基地平台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持续做好证券期货基础知识普及工作,营造良好的资本市场投资参与氛围。(以上5项工作由县地方金融监管局、县经信局负责)
(六)提升诉讼便利度,强化中小投资者司法保护。
深入推进诉讼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一站式”“全方位”诉讼服务。畅通预约立案渠道,缩短立案审查周期。充分发挥多元化解、诉调对接、繁简分流机制优势,在保证审判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整合审判流程信息,落实审限监督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完善诉讼费缓、减、免制度和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制度。完善“诉访分离”和案件终结机制,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申诉权利。(县法院负责)第五篇:中小企业板投资者权益保护指引
中小企业板投资者权益保护指引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注重持续发展 保障投资者收益分配权
第三章 强化信息披露 维护投资者知情权
第四章 完善公司治理 保护投资者决策参与权
第五章 加强规范运作 健全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内部约束机制
第六章 推进监管协调 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外部监督机制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促进中小企业板健康稳定发展,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特别规定》,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以下简称“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
第三条 投资者依法享有获取信息、参与重大决策、取得投资收益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投资者上述权利的行使。
第四条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应当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不得侵犯上市公司享有的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不得利用控股地位以任何方式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忠实履行职责,维护上市公司和全体投资者的利益,对投资者负有忠实诚信义务。
第五条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上市公司应及时披露,积极要求赔偿,必要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投资者依法提起诉讼的,上市公司应当积极配合并提供相关便利。
返回
第二章 注重持续发展 保障投资者收益分配权
第六条 上市公司应当突出主营业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提高核心竞
争力,促进公司持续发展。
第七条 上市公司应当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科学、民主、审慎地进行决策,强化对募集资金使用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切实提高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第八条 上市公司应当建立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有效避免和化解在业务、市场、技术、财务、投资等方面存在的风险,维护上市公司的经营秩序和财产安全。
第九条 上市公司应当重视对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理投资回报,制定持续、稳定的利润分配政策。
第十条 上市公司利润分配不得超过累计可分配利润的范围,不得损害公司持续经营能力。
第十一条 本所不鼓励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连续两年为负的上市公司进行高比例现金分红。
返回
第三章 强化信息披露 维护投资者知情权
第十二条 上市公司及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本所业务规则,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可能对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或投资者决策产生较大影响的信息,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自愿披露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本所业务规则规定应披露信息以外的其它信息。
信息披露应保证所有投资者有平等的机会获得信息,不得进行选择性信息披露。信息披露存在前后不一致的情形,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及时说明原因并披露,情节严重的,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向投资者公开致歉。
第十三条 上市公司在自愿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时,应当履行内部审计程序,并向投资者做出风险警示,说明预测所依据的假设和不确定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先前披露的信息。
第十四条 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引起上市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发生异常波动或出现市场传闻,或应本所要求的,应当及时通过上市公司报告本所并予以披露:
(一)对上市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的;
(二)与上市公司进行提供大额财务资助、签订重大合同、转让重要技术等交易的;
(三)与特定对象进行旨在变更、转让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谈判的;
(四)自身经营状况恶化的;
(五)对上市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上市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以下简称“承诺人”)应当严格履行其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中对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做出的各项承诺。当承诺履行条件即将达到或已经达到时,承诺人应当及时履行承诺并披露相关信息。上市公司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承诺事项的履行情况。
承诺人应当关注承诺履行条件的变化,如上市公司派发红股、转增股本、增资扩股、配股、派息等情况使股份或股东权益发生变化的,应调整相关数据并及时披露。
承诺人应当持续关注履约能力,如经营、财务状况恶化导致或可能导致其无法履行承诺的,承诺人应及时通知上市公司并予以披露。
第十六条 上市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东出售所持股份,应严格履行其所做出的承诺并履行信
息披露义务。上市公司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股权分置改革后原非流通股股东持股及变化情况。第十七条 上市公司拟聘任或续聘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披露上述人员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实际控制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上述人员最近五年在其他机构担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况。
第十八条 上市公司应当加强与中小投资者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和投资者沟通的有效渠道,定期与投资者见面。公司应当在报告披露后十日内举行报告说明会,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独立董事(至少一名)、董事会秘书、保荐代表人应出席说明会,会议包括以下内容:
(一)公司所处行业的状况、发展前景、存在的风险;
(二)公司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募集资金使用、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
(三)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及其变化趋势;
(四)公司在业务、市场营销、技术、财务、募集资金投向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障碍、或有损失;
(五)投资者关心的其他问题。
上市公司应至少提前两个交易日发布召开报告说明会的通知,公告内容包括日期及时间(不少于两个小时)、召开方式(现场/网络)、召开地点或网址、公司出席人员名单等。第十九条 上市公司拟发行新股或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应当在发出召开股东大会通知后五日内举行投资者说明会,详细说明再融资的必要性、具体发行方案、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等。
第二十条 上市公司应当充分保护中小投资者查阅公司有关资料的权利。本所鼓励上市公司建立独立的网站或网页,开设投资者关系管理专栏。
返回
第四章 完善公司治理 保护投资者决策参与权
第二十一条 上市公司应当依法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与经理层之间权责分明、有效制衡、科学决策、风险防范、协调运作的公司治理结构。
第二十二条 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应当平等对待全体股东,不得以非法利益输送和利益交换等方式影响部分投资者的表决,操纵表决结果,损害其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 上市公司和控股股东应当充分保护中小投资者享有的股东大会召集请求权。对于投资者提议要求召开股东大会的书面提案,上市公司董事会应依据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决定是否召开股东大会,不得无故拖延或阻挠。
第二十四条 上市公司股东可向其他股东公开征集其合法享有的股东大会召集权、提案权、提名权、投票权等股东权利。本所鼓励上市公司在公司章程中规定股东权利征集制度的实施细则。在股东权征集过程中,不得出售或变相出售股东权利。
第二十五条 上市公司应当健全股东大会表决制度。股东大会审议下列事项之一的,应当安排通过本所交易系统、互联网投票系统等方式为中小投资者参加股东大会提供便利:
(一)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购买的资产总价较所购买资产经审计的账面净值溢价达到或超过百分之二十的;
(二)上市公司在一年内购买、出售重大资产或担保金额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资产总额百分之三十的;
(三)股东以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或实物资产偿还其所欠该公司的债务;
(四)对上市公司有重大影响的附属企业到境外上市;
(五)对中小投资者权益有重大影响的相关事项。
上市公司应通过多种形式向中小投资者做好议案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并在股东大会召开前三个交易日内至少刊登一次股东大会提示性公告。
第二十六条 中小投资者有权对公司经营和相关议案提出建议或者质询,上市公司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应对中小投资者的质询予以真实、准确答复。
第二十七条 上市公司应当在公司章程中规定选举两名及以上董事或监事时实行累积投票制度。本所鼓励上市公司选举董事、监事实行差额选举,鼓励上市公司在公司章程中规定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可在股东大会召开前提出董事、监事候选人人选,鼓励上市公司聘任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会成员总数的半数以上。
第二十八条 本所鼓励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由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等人员担任。第二十九条 上市公司应当强化董事信托责任,建立董事和董事会问责制度,追究失职董事和董事会责任。公司应健全独立董事制度,明确独立董事的资格、权利和义务,督促独立董事诚信勤勉、恪尽职守,强化独立董事对控股股东、上市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第三十条 独立董事应当切实维护上市公司和全体投资者的利益,了解掌握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运作情况,充分发挥其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中的作用。本所鼓励独立董事公布通信地址或电子信箱与投资者进行交流,接受投资者咨询、投诉,主动调查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情况,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回复投资者。
第三十一条 上市公司应当为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本所鼓励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专项基金,确保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所必需的费用,并在报告中披露独立董事专项基金的设立及使用情况。
第三十二条 上市公司应当在公司章程中规定,对于不具备独立董事资格或能力、未能独立履行职责、或未能维护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独立董事,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可向上市公司董事会提出对独立董事的质疑或罢免提议。被质疑的独立董事应及时解释质疑事项并予以披露。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在收到相关质疑或罢免提议后及时召开专项会议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予以披露。
第三十三条 上市公司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制定专门委员会议事规则并予以披露。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应占半数以上并担任召集人。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为会计专业人士。
第三十四条 上市公司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
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必须专职,由审计委员会提名,董事会任免。上市公司应披露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学历、职称、工作经历、与实际控制人的关系等情况,并报本所备案。第三十五条 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内部审计部门每季度应与审计委员会召开一次会议,报告内部审计工作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并至少每年向审计委员会提交一次内部审计报告。
审计委员会应根据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内部审计报告及相关资料,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出具书面的评估意见,并向董事会报告。审计委员会认为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风险的,董事会应及时向本所报告并予以披露。上市公司应在上述公告中披露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已经或可能导致的后果及采取的措施。
返回
第五章 加强规范运作 健全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内部约束机制
第三十六条 上市公司应当在机构、业务、人员、资产、财务方面与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独立,规范关联交易,避免同业竞争。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不得违反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程序干预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人事任免、财务会计等活动,不得利用非公允的关联交易、利润分配、资产重组、对外投资等方式转移上市公司利益。
第三十七条 上市公司应当依法明确对外担保的审批权限,严格执行对外担保审议程序,严格管理上市公司控制公司的对外担保行为。上市公司应当在公司章程中规定,对外担保应当取得出席董事会会议的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同意并经全体独立董事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或者经股东大会批准。未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批准,上市公司不得对外提供担保。
第三十八条 本所鼓励上市公司建立重大关联交易担保制度。对于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取得重大资产的,关联方可就上市公司取得关联资产后一个会计的收益状况向上市公司提供担保。
第三十九条 上市公司应当健全募集资金专户存储制度,加强募集资金管理。上市公司应在报告中披露募集资金专户数量,设置多个募集资金专户的,公司应说明原因,并提出保证高效使用募集资金、有效控制募集资金安全的措施。
第四十条 上市公司应当持续关注募集资金投入项目的实施进度和效益情况,存在项目实际进度、效益与计划进度、效益相比差异超过百分之二十的,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第四十一条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管理层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本所鼓励上市公司建立旨在保持管理层和员工稳定的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等激励机制,鼓励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自愿对其所持股份设置一定期限的禁售期。
第四十二条 上市公司应当对内幕信息知情人买卖公司股票情况定期检查并及时报告本所,防止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知情人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活动。
第四十三条 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本所鼓励上市公司采取有效措施,取消和收回上述人员事发当年应获得和已获得的奖励性薪酬或独立董事津贴,并予以披露:
(一)受到中国证监会公开批评或本所公开谴责及以上处罚的;
(二)严重失职或滥用职权的;
(三)经营决策失误导致公司遭受重大损失的;
(四)公司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四条 上市公司应当定期对投资者权益保护工作情况进行自查。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上市公司应在报告中详细说明具体事项、对公司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一)违规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人提供资金或担保的;
(二)擅自挪用、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的;
(三)信息披露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
(四)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严重失职或滥用职权的;
(五)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投资者权益的其他情形。
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须就上市公司对上述事项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发表独立意见。
返回
第六章 推进监管协调 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外部监督机制
第四十五条 本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强化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公司监管,积极推动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提高规范运作水平,全面致力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六条 本所建立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和关联人档案信息库,跟踪、掌握实际控制人和上市公司关联人的基本信息和对外投资情况。上市公司应当向本所及时报送公司实际控制人和关联人的基本信息及变化情况。
第四十七条 本所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广泛宣传投资者享有的各项权利及保障措施,开通投资者维权热线和维权信箱,建立中小企业板投资者维权网站,提高投资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本所鼓励广大投资者、新闻媒体、有关人士对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检举,并根据有关线索对举报事项进行调查。
第四十八条 本所鼓励投资者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投资者维护合法权益提供必要的协助。
第四十九条 本所组织董事及独立董事培训、董事会秘书资格培训、投资者关系管理研讨会等活动,对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投资者权益保护教育,促进上市公司积极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十条 本所不定期对上市公司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记入上市公司诚信档案并向社会公开。
第五十一条 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本指引有关规定,本所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特别规定》对其采取约见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通报批评、公开谴责、公开认定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等措施,情形严重的,对投资者进行投资风险揭示。
返回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指引由本所负责解释。
第五十三条 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