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发展的意见(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1:4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发展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发展的意见》。

第一篇:关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发展的意见

中共青岛市委 青岛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10-03-18

编号: 青发〔2010〕6号

标题: 关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青岛试点工作有关要求,现就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着力开展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

1、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战略意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力求突破更多重要关键技术、获得更多知识产权,造就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确保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工程,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手段,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已经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的核心和焦点。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逐步形成了以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港口物流、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对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政策、资源、地域等外部因素拉动作用的逐步释放,青岛产业结构不断显露出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使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将青岛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是国家支持青岛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青岛实现跨越式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要以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为契机,在新起点上谋划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布局,将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作为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任务,把增强科技实力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把加强自主创新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把攻关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通过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集聚高端人才,集中科技资源,发展高端产业,创新管理模式,完善创新体系,快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2、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总体思路。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部署,发挥青岛城市特色和技术创新优势,全面实施《青岛市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双高”规划》),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为主线,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幅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团队等载体建设,整合全市科技资源,积极培育符合青岛未来发展需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全面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加快走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轨道。

3、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主要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进一步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并完善创新服务,大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产业跨越式提升、经济跨越式转型、城市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总量、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均比2009年翻一番以上,位居国内同类城市前列。全市研究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专利年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万件和1万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年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5000件和1000件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

二、全面实施《“双高”规划》,增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潜力

4、积极组织实施《“双高”规划》。《“双高”规划》是我市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对于我市“十二五”期间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全局出发,采取有力措施,集中优势资源,认真组织实施,务求取得实效。

5、切实把握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原则和目标任务。坚持国家战略与地方目标相结合,突出发挥我市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激发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与潜力。坚持科技工作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模式等瓶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资源统筹使用与产业集约发展相结合,统筹和科学配置各类资源,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强化产业链内部的内联组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坚持体制改革和模式创新相结合,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充分调动发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原动力。力争到“十二五”末,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全面完成国家试点工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建立起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要求、支撑和引领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牢固,创新型企业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自主创新在城市核心竞争力中的主导力量更加强大,青岛成为国内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品牌培育的重要基地,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三、突出抓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重点任务,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6、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选择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通过建设企业研发中心、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手段,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探索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工作,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服务,引导科技人员面向企业、面向产业开展科研活动。到2015年,培植形成300家创新型企业,基本形成大型创新企业为支柱、中小科技企业蓬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7、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需求,依托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构建成果和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产业技术创新链上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推进产业创新链上下游的对接整合。制订支持和规范联盟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营造联盟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鼓励和支持联盟在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和发挥行业作用、承担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任务、落实自主创新政策等方面先试先行。依托联盟组织实施国家和省、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重点在数字家电及现代服务业、高速列车、数字化轮胎、智能交通等领域构建5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符合条件的争取成为国家级联盟。

8、引进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引进建设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高层次研究机构、高水平研发中心,构建一批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性和专业性服务平台。引进建设国

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内外科研机构,凝聚创新要素,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引导和组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建企业研发平台,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建设国家级孵化器、科技研发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到2015年,新建各类创新平台56个,建成市属工业技术研究院。

9、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围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创新人才团队的引进与培养。结合实施国家“千人计划”、省“万人计划”和青岛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办法、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计划、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建设软件园、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专业孵化器以及引进建设大院大所等为载体,以实施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项目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为手段,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关键技术持有者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以领军人物为核心、团队结构合理的若干个技术创新人才团队。到2015年,在高端产业、重点领域引进培育50个专业技术攻关团队,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200名以上。

10、建设一批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加快推进软件与集成电路、新材料、高速列车、数字化橡胶轮胎专用装备与高性能子午胎、新型显示、数字家电、新型纺织机械、半导体照明、新能源、生物技术、海洋工程装备与仪器设备、海水种苗等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选择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孵化育成新的产业化基地,使技术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到2015年,建成12个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培育聚集一批骨干企业,实现产值250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5%。

11、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创新型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主体和骨干作用,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载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网络终端设备及软件、光电子器件及装备、海洋药物及生物材料、新型能源材料与装备、智能控制与精密制造装备、水下智能装备、高端通用芯片及行业基础软件、电力无线传输器件及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实现年产值300亿元。

12、实施一批重大攻关项目。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需求,着力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积极参与国家科技支撑、高技术研究发展等科技计划,突破一批对产业规模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严重制约的技术瓶颈,激发释放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到2015年,在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开展100项关键技术攻关研究。

13、引进转化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技术薄弱环节、产业链缺失等,以在青联合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园等为载体,在重大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微电子与光电子、功能材料等领域,重点引进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水下智能装备制造、太赫兹器件研发和制造、激光显示、高性能结构金属材料等技术。到2015年,重点引进10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

四、完善落实政策措施,支撑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14、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到2015年,市财政共筹集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技术创新工程建设。各区市结合实际,设立相应专项资金,对列为市级重大专项资金的项目给予配套支持。到2015年,力争市、区市两级财政累计科技投入超过100亿元,引导全社会累计科技投入超过1000亿元。

15、优化统筹科技资金使用。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统筹全市科技资金使用,市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科技、城乡建设、农业、商务、环保、金融等部门相关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计划,要向技术创新工程倾斜,重点支持技术创新工程的相关项目。

16、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及在企业建设研发平台等手段,引导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落实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税收及奖励政策,减轻企业研发投入成本压力;发挥科技计划引导作用,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创新活动时,企业须落实配套资金,使财政专项资金成为企业创新活动资金投入的倍增器。

17、建立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化科技金融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市财政设立5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010年首批投入1亿元,吸引社会资金,以参股、委托管理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来青发展创业投资事业,重点扶持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中小企业;探索建立地方科技银行,支持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联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动产质押等新型质押贷款,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商会、企业联合建立融资担保机构,重点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

18、完善政策性科技计划资助措施。支持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认定为国家、省、市级的创新型企业,优先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对新认定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给予100-300万元资助;对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引进的国家级或国内外重要科研机构,在资金支持上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优先保障土地供应。

19、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对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项目,根据实际情况,按无偿资助、拨改投、有偿使用等方式予以支持。获得国家立项支持的重大科技项目,按照国家要求给予相应配套支持。

20、优化科技计划管理。市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主要围绕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安排使用,重点支持创新体系平台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应用技术开发项目,必须有企业参加;产业化开发项目,必须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产学研结合。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链的系统、持续支持,延伸完善产业链,切实提高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

21、引导大学、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鼓励大学、科研机构的科研基础设施、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等公共科技资源面向企业开放,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应当为企业提供检测、测试等服务,减少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大学、科研机构面向企业开放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根据提供服务的情况给予适度的补贴支持。

22、修订出台相关科技政策法规。加快制订实施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将科技投入和科技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适时修订《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加大应用类创新成果的奖励比重,在科技进步奖中增设创新工程类项目奖,重点对自主创新成效显著的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平台等进行奖励;修订完善《青岛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鼓励通过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形式,加强产学研合作,降低成果转化风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3、切实落实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市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科技、财政、税务和金融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配套政策,重点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费用依法加计抵扣、技术开发与转让、创业投资企业、科技孵化器、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示范工作取得成功

24、成立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青岛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市委组织部门和市政府科技、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城乡建设、农业、商务、审计、环保、统计、国资、国税、地税、工会、金融等部门为成员单位,主要负责研究解决技术创新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指导、推进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主要负责落实推进领导小组决策的事项,协调各单位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考核评估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效果,联系沟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相关工作。

25、加强各部门的分工协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根据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方案,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能,密切配合,加强协作,深入扎实地推进试点工作。

26、加强区市工作联动。建立区市工作协调机制,认真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分析调度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各区市要根据市政府相关政策,在规划、土地、基础设施、配套资金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抓好推进落实。

27、加强监督考核。建立监督考核机制。领导小组要适时调度推进工作进度,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的进展完成情况;将技术创新工程实施中的重点工作任务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由市考核部门负责监督考核;督查部门负责分解技术创新工程任务,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市财政部门负责对专项资金使用进行管理和绩效评估;市审计部门负责审查监督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市委组织部门负责将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六、强化舆论导向,营造全社会积极支持、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28、加强科技奖励工作。完善科技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引导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深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与活力,为扎实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29、加强科技宣传与培训。市科技、财政、税务和金融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利用会展、讲座、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税收、政府采购、担保、金融等鼓励自主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参与和投身技术创新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关于加快发展劳务产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劳务产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劳务产业作为我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就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快劳务产业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发展劳务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在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二、三产业不发达,劳动力就地转移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强力推进劳务产业,对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去年全县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加快发展劳务产业是现阶段我县农民实现快速致富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劳动力外出创业,从而解放思想、开阔眼界、转变观念,为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因此,全县各级干部一定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高对加快发展劳务产业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积极主动、措施上加大力度,增强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工作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培养一代新型劳动者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目的,以劳动力培训和劳务中介组织培育为重点,坚持立足区外,面向沿海的劳务基地建设方向,优化服务环境,建立和完善“政府规范管理、中介组织输出、服务体系健全”的劳务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目标任务:年内实现输出劳务人员2.4万人,有组织输出0.9万人,稳定输出1.8万人,政府集中向区外及东南沿海地区输出0.1万人,创经济收入7800万元,增长8%,使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新建7个劳务基地,培育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1个,劳务经纪人20个,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输前引导性培训0.3万人,技能培训0.26万人,职业资格培训800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650人。争取到2010年,我县年输出劳务3.2万人,稳定输出2.3万人,技能培训0.35万人,创劳务收入1.4亿元,劳务人均收入4300元,人均劳务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开辟和建立的劳务基地达到70个,培育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7个,带领50人以上的劳务经纪人180个。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

(一)加强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外出务工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劳务输出工作质量和效益。要做好劳动力外出务工前的培训工作,提高务工人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以县劳动就业培训机构为依托,发挥职业中学的职业培训作用。加强乡镇对外出务工者就地培训,在开展农民工实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立足市场需求和本地实际,积极开展以“订单式”岗前技能培训和输前引导性培训,做好以农闲时节为主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并根 据用工单位及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积极探索针对初、高中毕业生的整班培训模式,逐步走出一条以培训求订单,以订单促培训,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创品牌的高质量劳务输出路子。

(二)政策扶持,促进市场化运作。研究制定奖励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培育和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联系市场紧密、获取信息快捷、组织灵活高效的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发挥他们带动效应、示范效应和规模效应,推动全县劳务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至少培育扶持1-2个劳务中介机构,2-3名有专业特长和职业技能带动人数在100人以上的职业劳务经纪人,发挥他们在劳务产业发展的输前动员、输中组织、输后管理各个环节中的作用,推动劳务输出由政府组织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

(三)扩大基地,拓宽输出渠道。大力发展外向型输出,认真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构成和流动规律,分析区内、外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根据输出对象不同的年龄和文化层次,确定不同类型的劳务基地建设方向,在巩固老基地的同时,积极探索拓展劳务输出新领域和更大范围的新途径,按照“立足区外、面向沿海”的劳务基地建设思路,充分利用闽宁协作平台,把劳务协作作为对口帮扶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拓展以东南沿海为核心的技能型输出劳务基地,集中组织初、高中毕业生为主的年龄轻、有文化人员转移就业;千方百计扩大新疆、内蒙等体力型劳务基地,组织大量男工和文化低的人员务工创收;重视抓好区内山川互济劳务输出,组织壮年农民工参与区内重点工程的季节性务工,力争让更多的群众外出务工创收。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历届尚 未就业的高校、技校毕业生积极参与组织输出。各乡镇要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每年新建2-3个新的劳务基地,其中百人以上劳务基地1-2个。全县每年新建五百人以上劳务基地1个。同时全面开展我县劳务人员在输入地的务工管理工作,使务工人员“输得出,稳得住 ”,有效保护务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外向型劳务输出需要,扩大东南沿海劳务基地,力争年内在福建设立劳务管理站。

(四)夯实基础,强化服务。强化县劳动力市场和各乡镇劳务站服务质量,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按照“加强管理、规范服务、提高效率”的原则,切实完善操作规程和服务网络建设,搭建全县劳动力资源网络平台。劳动力市场力争在年内实现全市范围的信息联网,并逐步实现与全区及全国主要劳动力市场联网,及时收集区内外的各类用工信息,提高输出质量。完善基础台帐,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及时有效地向社会提供用工信息、构架用工者与求职者之间的桥梁,减小劳务输出工作中的盲目性,降低输出成本,提高输出稳固率。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准确地把中央的惠农政策和区、市、县关于发展劳务产业的政策不折不扣地宣传到基层,宣传到群众,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发展劳务产业的认识。一是要把劳务产业政策和典型事例作为宣传重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横幅、报纸等多种形式,做好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劳务产业发展。二是要重视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充分利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召开座谈会、经验交 流会,请他们“现身说法”来说服教育群众,改变守土恋家的小农意识,树立走出大山天地宽的开放意识,引导群众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创业。三是要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要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开阔眼界,正视差距,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加快发展劳务产业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吸引外地企业、用人单位和劳务机构来我县组织招聘活动,营造舆论氛围。

(六)狠抓组织输出,提升输出质量。组织输出是政府引导劳务产业向市场化运作的一项有效的输出形式,对于提升我县劳务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组织输出作为整个劳务产业工作的重点,按照任务不减、思路不变、力度加大的要求,严格落实“三硬措施”,本着“成熟一个基地,输出一批人员”的原则,继续坚持以政府组织为龙头,多轮驱动、多管齐下,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扩大我县的有组织输出规模。在组织好全县统一组织输出的同时,各乡镇也要抓好经常性小规模的组织输出工作,大力挖掘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动员大量短期临时和分散务工的农民向新疆等区外劳务基地集中输送。要强化服务措施,对用工企业要认真考察,做好劳务信息采集、筛选,劳务基地的考察和输出人员的招收、培训、体检、输送、组织管理、回访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帮助务工人员与公司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掌握务工人员信息,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加强领导 严格考核

(一)建立机制。各乡镇要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配齐配强力量,保证三分之一以上乡镇工作人员从事劳务输出工作,确保乡镇劳务站有3-4名专职劳务干事。通过领导带头,层层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要把培育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有组织输出人员比例、劳务输出总收入及外出务工人员培训作为重要工作指标,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实行目标管理。劳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劳务工作的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确定用工企业,建立劳务基地,强化对务工人员的组织管理和输送服务,做好信息沟通和有关情况的汇总分析工作,发挥好主体作用。宣传部门要通过多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劳务产业的优惠政策和致富创业典型,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促进劳务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务工人员的维权工作;扶贫办将劳务输出纳入扶贫及闽宁协作的总体规划;农牧部门要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并要将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公安、司法部门要给劳务输出人员提供法律支持和援助,并要简化外出务工所需各类证件的办理手续;建设、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要在重点工程项目中优先安排本县劳动力;财政部门要保障加快发展劳务产业所需的必要经费;工商部门要在企业年检中将维护务工人员利益列入审核范围;妇联、团委、工会也要根据各自单位工作职责参与到发展劳务产业工作中来。各乡(镇)、各部门要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加快劳务产业发展的合力。逐渐在我县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联动的劳务产业工作机制。

(二)严格考核。主管部门要定期进行督查检查,及时掌握进度情况,并把各阶段督查情况纳入乡(镇)实际考核的一项重 要内容。完善《考核办法》,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加大考核力度,严格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对于劳务输出工作搞的好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凡因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而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

第三篇: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hsz.lhk.gov.cn 2010-3-31 admin

中共老河口市委 老河口市人民政府

为把握当前全省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把老河口市建设成为鄂西北的“浪漫之都、休闲之都、文化之都”,促进我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文化旅游业作为现代先导型的朝阳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强,产业链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我市历史积淀深厚,丰富的文化遗存与秀美的山川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发展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我市文化旅游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老河口的重要举措,全市上下务必要提高思想认识,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结合,形成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农业乃至整个地方经济互促、互补、互兴发展格局,努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我市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古城、名人、名胜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坚持文化旅游产业和城市建设相互融合,全面发展,打响老河口市文化旅游品牌。以历史文化名城为定位,以省级旅游经济强市为目标,以文化旅游为载体,以自然景观旅游为依托,加快旅游资源的建设、开发、保护和利用。用三到五年时间,基本构筑以滨江风情文化景观带和城区历史文化景观为主,近郊儒学文化观光园景观为辅的文化旅游基础框架,努力将我市打造成集文化教育、观光旅游、度假娱乐为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全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75万人次,年均增长13%;旅游总收入达到6.7亿元,年均增长14.2%。力争创建1至2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把老河口市建成中国著名的休闲之都和宜居城市,使老河口市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北大门和核心景区之一。

二、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开发建设项目

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建设任务繁重,应按照因地制宜、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先期以梨花湖生态风景区、张光年文化广场、光化黉学文化旅游观光园等3至4个重点项目为龙头,采取示范带动、由点及面的方式,全面推进我市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1、推进梨花湖生态风景区及滨江景观带建设。在梨花湖生态风景区建设中确立“休闲之都,宜居城市”的旅游形象定位,高标准打造滨江景观带,在规划和建设中要融入老河口人文历史元素,以微缩景观、碑刻、群雕、雕像等形式,体现出历史文化、码头文化、抗战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人文历史主题;修复翔鹤楼和望江楼;在胜利码头复建汉江渔船码头,体现“小汉口”历史风貌;在洋油栈码头附近建设汇集茶馆、歌厅、酒吧等休闲娱乐一条街,把梨花湖打造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精品。

2、推进张光年文化广场建设。张光年文化广场要全面整合老河口历史上伍子胥、欧阳修、张宗逊和近现代张光年、李宗仁、恽代英、袁书堂等人文资源,体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在文化广场中规划建设几组大型群雕,题材以黄河大合唱、抗战文化名人(老舍、胡绳、碧野、臧克家等)风云际会老河口、老河口保卫战等内容为主,同时对国民政府第五战区李宗仁长官司令部旧址的对外开放进行提档升级,使张光年文化广场与国民政府第五战区李宗仁长官司令部旧址融为一个整体,打造老河口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核心景区。

3、加快光化黉学文化旅游观光园开发。强化项目招商引资工作,通过招商引资和社会捐助等方式,全貌修复光化黉学,彰显光化黉学这座鄂西北最大的庙校合一建筑群的独特魅力,加快光化黉学文化旅游观光园项目建设步伐,把该项目建设成为河南内乡至襄樊隆中、武当山旅游线路上的亮点,形成“北有内乡吏治文化、南有河口儒学教育文化”的格局,完善和丰富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

4、开发建设太平街。太平街是老河口市清末民初繁盛一时码头商贸的缩影,在196米长的街道上分布着以天生行、鸿昌行、万昌行等商行、货栈共计38家。合理规划复原太平街,再现鼎盛时期太平街商贾云集的历史风貌,形成一个集古建筑群观光和特色地产品展示为一体文化旅游景区。

5、抓好乡村旅游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开发。将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李楼办事处方营村和朱楼村为龙头,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农家、生态农庄和“农家乐”。在此基础上指导一批不同特色、不同类型的旅游型村镇建设;重点发挥洪山咀百里梨桃基地的规模优势和特色优势,在付家寨至陈埠梨花湖沿线,建设梨花渡码头、梨花碑林、桃花山庄等几处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将牛郎织女传说、汉水连天河故事与现代农业景观有机结合,形成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示范区。

6、建设大型湿地公园。我市沿汉江全部是淹没区及滩涂组成的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在梨花湖望江楼区段建设湿地公园,打造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7、抓好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机遇,整合我市红色旅游资源,加大投入,挖掘袁氏姐妹人文资源,以扩建袁书堂纪念馆为核心,争取早日将袁冲乡革命老区建成本地域内知名度较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向游客开放。

8、抓好宗教文化旅游开发。我市是一座宗教文化悠久的城市,修建于清咸丰年间的清真寺,是鄂西北最大的伊斯兰教寺院,是新教在中国传播最早的地区;在民国初年,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流传到老河口,在我市均留有遗迹。对清真寺、天主堂等历史遗迹加以开发、利用,可以形成伊斯兰风情等宗教特色旅游。

9、抓好水利工程旅游的开发。我市分布有大中型水库57座,赵岗乡杜槽河“西瓜秧”式灌溉法在建国初期曾经得到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王任重曾撰文“伟大的创举”;清泉沟泵站3号洞是我国大兴水利建设的典型代表;以孟桥川水库为代表的一批水利工程自然风光秀丽,水产资源丰富。利用这些水利工程资源,做好与淅川南水北调源头的对接,整合宋长城历史景观资源,形成集南水北调源头游、水上游玩、库区垂钓等为一体的水利工程旅游。

10、抢救培育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足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陈义文木版年画、老河口丝弦、国乐锣鼓、抬妆故事、曹桂英剪纸、玩梆等民间传统文化,借鉴南昌赣江市民公园中用铜雕塑表现掏耳朵、接新娘、打箍、打陀螺、踢毽子、磨剪刀、滚铁环等往事的方法,用群雕形式在滨江景观带立体展现我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1、开发马窟山自然生态资源。马窟山(又名百花山)自然风景秀美,流传着“神马出山”的美丽传说,为纪念宋代欧阳修任光化县令而修建的欧阳文忠公祠,曾经是马窟山上的一处胜迹。对马窟山环境风貌加以整治,重修欧阳文忠公祠,利用自然山洞展现“神马出山”传说,开发打造一处人文历史景观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风景旅游区。

12、加强特色餐饮文化的开发。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产品、林果产品等资源优势与老河口市独特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开发以老河口地方名特食品、汉水菜谱、风味小吃等为主的饮食文化旅游商品。采取以政府牵头、民间自主搞研发,收集、整理民间食谱,开发地方特色餐饮文化。推荐一批信誉好、设施配套完善的餐饮企业,形成规模化旅游餐饮中心区。定期组织老河口名特美食展示、烹饪技艺表演及品评活动,提升旅游餐饮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

13、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和推介。鼓励和指导各种经济成分特别是民营经济从事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和推介。认真研究具备开发价值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以木版年画、赞阳八景、民间手工艺、地方特色食品等为主的旅游商品,挖掘和推出一批既有老河口特色和城市文化内涵,又便于携带、实用性强和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全力扶持二到三个以汉水文化为核心,集设计、生产、加工、展示、推介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提高文化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

14、加强旅游节会的开发。对“中国老河口梨花节暨《黄河大合唱》艺术节”进行提档升级,全力打造“中国老河口七夕爱情节”,使其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品牌。创新节会主办方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办节模式,通过广泛的宣传、展演和文化交流,增强地方群众的凝聚力、展示地方特色,不断塑造老河口市文化旅游的鲜明特色,让节会成为旅游者了解、感受、体验老河口独特文化旅游深刻内涵和无穷魅力的载体和平台。

近三年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举全市之力,加速滨江景观带、张光年文化广场、太平街、光化黉学、百里梨桃基地农业观光园和农家乐风情游建设,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将我市现有历史人文景观串联起来,全力推出“老河口一日游”精品线路:“赏梨花湖滨江美景、观张光年文化广场、品梨桃园农家风情、游马窟山秀美风光”。

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1、科学修编规划。按照保护生态、突出特色、挖掘文化的总体要求,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按国家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高起点修编和完善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在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的指导下,加快各景区(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实现城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

2、扩大对外宣传。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和旅游项目市场开发。文化、旅游等部门要充分利用省内外主流媒体,加大老河口市旅游形象宣传和旅游品牌塑造、推广的力度,2009年推出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和形象标识,推出《毓秀老河口》旅游画册和《汉水连天河》旅游风光光碟。借助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扩大文化旅游对外宣传。把文化旅游推介作为全市旅游宣传促销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外宣、招商、对外交往交流活动都要与文化旅游宣传密切结合。

3、完善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快启动老河口市博物馆、张光年文化名人广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确保早日建成使用。同时抓好中山公园、马窟山的综合开发,加快建设滨江茶馆酒吧街、太平街仿古商业街等一批休闲街、特色街,集中交流展示民间传统歌舞、音乐、健身、饮食文化,丰富游客和群众的文化生活。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启动机场、铁路复通项目,发展旅游观光交通营运网络,加快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在梨花湖修建专用码头,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完善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标志标识,在主要公路及通往重点景点的道路设置国际化标准的中英文交通指示牌,确保旅游交通快捷畅通。

4、拓宽投资渠道。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根据国家、省、地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做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和规划包装,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我市文化旅游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支持。按照市场规律“多轮驱动”,大胆开展资本运作,大力开展文化招商,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鼓励市内外各类经济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经营权等形式,来我市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市政府将研究出台旅游招商项目优惠政策,对重点旅游项目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5、强化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体会议,研究决策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旅游、文化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统筹指导、具体负责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抓好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日常工作。今后凡是我市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必须增强文化内涵和体现文化元素,所有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项目,必须有文化旅游办公室参与规划、参与论证、参与实施。

6、严格目标考核。各部门要强化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识,建立协调、协作、协同的工作机制,形成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合力。发展和改革部门要把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旅游产业政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旅游、财政、建设、国土、林业、水利、文化、宗教、体育、环保等部门,要共同搞好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管理。公安、交通、工商、物价、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防疫等部门要加强旅游运输、安全、商品价格、市场秩序、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共同营造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坚持将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部门和乡镇办事处,把文化旅游业发展目标任务纳入市直有关部门和乡镇办事处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明确分值考核比例,每年进行督查考核。

第四篇: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

各区(市)发展改革局,市北区服务业局、四方区服务业局、开发区服务业局、城阳区财贸局、即墨市体改办,市保税区经济发展局、市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委研究提出了《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建设高端产业发展集聚区,是我市贯彻“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建设蓝色经济区的重要举措,对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建设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战略部署,加速推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高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振兴,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高端产业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围绕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高端产业基地,以高端产业园区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端项目建设和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产业发展体系,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引领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成为环渤海经济带新的增长极。

2.战略定位

高端产业代表着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和结构调整方向,是产业价值链中前端和后端价值增值最大的环节,以及生产制造环节中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的生产与制造等高增值环节。具有创新性强、先导性突出、成长性好的优势,能够大幅度提升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辐射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市高端产业发展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海洋特色,以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为先导,发展以金融业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以海洋、信息、生物和新材料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和以汽车、机车、造船、海洋工程、能源和环保装备为核心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振兴中走在全国前列,形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增强更高水平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目标任务

——到2012年,通过加快高端产业园区建设,吸引高端要素聚集,促进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的骨干项目落地,优化和提升我市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高端化聚集发展,打造半岛先进装备制造业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先导区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54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65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达到11%以上;金融、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90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左右。

——到2020年,进一步形成区域资源集成和产业高端发展优势,使青岛成为辐射半岛、局部辐射全国和部分节点国际领先的高端产业聚集区。

二、高端产业发展方向

4.高端服务业

——金融。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引进区域性金融管辖机构,发展资产证券化、票据交易、离岸金融等新业务及衍生产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科技信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依托现有科研院所,以不断满足高端产业发展需求为核心,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打造支撑作用突出、与产业密切结合的科技服务业;发展信息服务外包,建设数据中心,打造青岛信息港。

——物流与创意。发展海港、空港、陆路物流,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物流信息化及信息网络服务为重点,打造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现代物流基地。以创意和创新为突破口,发展以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

5.高技术产业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高世代TFT—LCD及液晶模组,芯片设计与制造,新一代移动通信、光电通信、射频识别(RFID)应用等。跟踪研究汽车电子和光电器件。

——生物工程。重点发展微生物工程、生物材料、生物酶、生物育种,绿色农业生物制品;发展海洋药物和生物医药,促进一批生物基进入产业示范,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和海藻化工。

——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生物材料、能源环境材料以及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运输、海港和海防建设等领域需要的新型材料和用于表面防护传统材料的新型粉体材料等。

——新能源。重点发展LED等高效照明产品,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开发利用生物能源、海洋能源和风能。促进节能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6.先进装备制造业

——海洋工程装备,培育引导研发、制造、应用示范企业形成产业联盟,重点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及配套设备。发展海洋油气、深海采矿、海洋探测等海洋工程设备及特种船舶和配套产品。

——交通运输装备。突出发展中、高档乘用车、商用车及汽车发动机和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和城市轨道机车等新型机车,发展机车自动控制系统和车体材料;发展大型油轮、集装箱船、滚装船、化学品船、高档游艇等整机和中低速柴油机、曲轴、船用机械等关键零部件。

——能源装备,围绕国家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发展新型汽轮机、兆瓦级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垃圾发电等发电装备和辅机,大型变压器、电线电缆等输配电装备。

——橡胶轮胎制造装备,重点发展数字化橡胶密炼系统、子午线数字化成型、异戊橡胶生产、网络化轮胎检测输送线、轮胎成型柔性制造成型系统、生产过程信息采集等关键装备。

7.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抓住设计、制造、管理、流通四个环节,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工艺装备和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发展网络家电、数字视听等新型消费电子产品,推动家电产业升级,大力改造提升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

三、发展高端产业的突破口与着力点

8.提升园区功能,增强产业承载和聚集能力

—— 加快高新区建设。创新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模式,实现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的有效聚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高端项目落地创造条件,打造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区、科研成果转化先导区、科技资源统筹协调区。抓好中科院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高新区

创业中心和企业加速器、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引进一批高技术产业企业和大项目,打造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海洋科技、节能环保为主的高端产业群。——打造半导体照明和显示产业基地。以胶州湾西海岸、南以洋河为界、东临大沽河和胶州湾区域为核心,按照“ 生态为本、产业先行、区域协调、功能复合、设施完善”的指导思想,强化生态保护、生态保育、生态建设和污染整治,建设以半导体照明和显示产业为主的,集先进制造业、科技研发、休闲旅游、高端居住为一体的生态新城,进一步拓展青岛城市发展空间,促进环胶州湾产业集聚和升级。

——打造李村河两岸产业调整示范区。北岸依托铁路青岛北站,以培育第三方物流为重点,围绕钢铁、石化、汽车等产业,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物流基地。培育引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关联产业,推进海洋资源的利用和转化,形成拥湾发展新的增长点;南岸依托青岛科技大学在橡胶、化工等方面的学科优势,通过建设青岛科大橡胶文化博物馆和综合研发信息服务中心、孵化培育中心、创业服务中心、营销交易中心、总部经济中心等五个中心,形成以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为核心,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材料、助剂、设备、技术、软件、贸易为一体的中国橡胶谷。

——加快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为切入点,加快用地性质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拓展生物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中试基地、产业化孵化基地、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海洋生物联合研究平台、动物繁育养殖实验中心、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化基地等,增强聚集服务功能,吸引项目和企业聚集,推动海洋生物和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

——打造半岛高端服务业中心。支持国内外金融企业来青设立地区总部及后台业务,引进一批实力较强的创业投资机构,拓展区域性资金运作、客户服务、数据备份等金融服务功能;引进和培育信息和服务外包龙头企业,提高服务层级和水平,增强对半岛地区高端产业发展的支撑功能。

——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综合竞争力。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配套项目,建设集研发、制造、物流于一体的国家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以满足上汽通用五菱30万辆轿车项目、35万台微型车发动机项目及上汽通用出口轿车基地配套需求为契机,打造国内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研发、销售、服务等配套服务体系;以重大成套装备为主攻方向,加大培植力度,发展海洋工程装备、能源环保装备、橡胶轮胎制造装备,提高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

——打造环胶州湾现代物流基地。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发挥前湾保税港区的作用,加快空港和铁路物流园区建设,完善海港、空港、陆路物流系统,打造服务全省、辐射全国、联系国内外的现代物流基地。

9.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有利机遇,积极吸引各类投资,滚动抓好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影响带动较强的高端产业项目,以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升级和功能区建设,形成高端产业新的增长点,提升高端产业发展活力和集聚带动能力。近期重点抓好70个左右高端产业重点项目(附件一)。

10.培育一批骨干企业

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融入全球化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各类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集聚集中,提高集约发展水平。推动域内企业与国内外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着力培育一批拥有高端技术、高端产品和知名品牌的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11.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发挥我市在海洋、电子信息等方面的科技优势,整合科技资源,选择对高端产业发展最

具影响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十个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制定技术攻关路线图,着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品,引领和支撑全市高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附件二)。

12.创新区域合作机制

依托我市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吸纳和承接各类高端资源,增强研发创新功能和高端服务功能,在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研究探讨产业链的跨区域发展的方式和重点,合理定位功能分区,实现城市间空间有机聚合,提升与半岛其他城市的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规模。

13.争取国家资源

争取国家在我市设立海洋科研成果交易中心,成为国家海洋高技术发展中心;争取国家高端产业重大项目布局青岛;争取更多国内外有影响的高峰会议和主题论坛在我市举办;统筹蓝色经济区建设和高端产业发展。

四、促进高端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4.制定高端产业发展引导目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振兴规划,围绕我市高端产业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制定高端产业产品引导目录,引导科研单位和企业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实现高端产业发展新突破。

15.加强定向招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行区域招商和产业招商,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高端产业和产品。发挥区位优势,开展与日韩等国的深度合作。推进与中央企业和外地大企业的合作,扩大与国内重点区域的协作,主动参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开发建设。

16.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落实市委、市政府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引进一批高端研发机构,聚集一批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发展领军人才;通过大专院校、专业培训、企业代训等多种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高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建立健全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7.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围绕高端产业发展和产业振兴规划提出的要求,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虚拟创新体系”,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提高创新能力;支持企业以购买技术、并购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等模式,实现核心技术的再开发、再提高。

18.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施产学研合作引导计划,推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利用政府采购等手段,鼓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快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19.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研究制定《青岛市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决定》。抓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体系。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除享受国家政策优惠外,市政府建立的政策性担保基金、科技专项资金、企业发展基金给予重点支持。

2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进出口、政府采购等手段,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传统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21.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鼓励企业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全方位、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高端产品出口比重;鼓励外贸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22.完善科技兴贸扶持政策。制定稳定出口的系列政策,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完善《科技兴贸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鼓励扩大出口,鼓励流通型外贸企业设立出口产品研发、设计、检测机构。

23.支持服务外包发展。抢抓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加快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利用服

务外包专项资金扶持和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拥有自主品牌的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培养一批熟悉服务外包业务、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技术管理人才;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申请国际资质认证,扩展服务外包领域和范围。

24.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财力优先安排高端产业聚集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改造;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25.制定土地优先供应政策。对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和知名科研机构落户青岛,在土地供应价格上给予优惠;对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时给予通盘考虑;对高端产业项目用地,优先安排供应计划。

26.完善创业风险补偿机制。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研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研究设立政策性担保基金,支持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种子期、起步期高端产业项目。

27.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城市教育、医疗、交通、安全、市政环境等服务工作,建立社会管理与服务数据信息库,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精细化、信息化与人性化管理,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28.建立高端产业推进协调机制。在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工作推进协调委员会主持,定期研究全市高端产业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统筹解决高端产业发展中的土地、规划、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29.完善目标责任制。制定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将高端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区市和部门,形成工作合力。

30.加强监督考核。按照高端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建立评价体系和督查制度,加强对区市、部门任务落实情况、工作创新情况、政策执行情况的调度和督查,加强工作绩效评估。

。请各区市发改部门认真抓好落实,引领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发展总部经济 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发展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发展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等低端环节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都得到保障和提升的发展模式。总部经济具有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等五大效应,可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城市服务能级,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的研发、营销总部机构,支持国内外零售企业在宁波设立区域总部、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培育一批总部型民营企业”,就是要求将总部经济发展提高到新高度,推动总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历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总部经济,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调整工业用地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试行)》等扶持政策,总部经济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根据《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显示,宁波已跻身35个主要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第二能级。但是,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宁波是较早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之一,总部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是对总部经济的认识还不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高度不够,对总部经济发展未能提升到区域转型发展的战略高度;二是认识不够全面,对总部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缺乏统一认识,过度强调世界500强或国际分支机构的引进,忽视了国内总部企业引进和本地民营总部的培育。

(二)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空间有多大、平台有多大,决定了总部企业数量有多大和质量有多高。宁波市提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以来,有力地推动了东部新城、杭州湾新区、南部商务区等一批功能平台的建设和投用,拓展了总部经济的发展空间。但同时,在部分功能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整体规划不足、推进速度较慢、功能培育滞后等问题。

(三)产业支撑有待进一步增强。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法律、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支撑。目前宁波服务业体系中,商贸、物流等流通性领域的服务业占很大比重,金融保险、国际贸易、涉外法律、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此外,宁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不足,吸纳和培育人才的载体和平台少,导致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和专业性人才总量不足。

(四)政策扶持有待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是推动总部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区域间竞争的重要筹码。宁波市去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总部经济扶持政策。但相对于杭州、南京等同类城市而言,出台时间晚、扶持力度小。以杭州为例,早在2007年7月,杭州市政府就下发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并且不断出台后续的优惠政策。此外,各县市区还没有及时跟进相关配套政策,影响政策效应的发挥。

(五)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属于总部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也是决定总部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宁波市在政府服务、公共配套、基础教育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对公共服务具有更高的要求,如个性化服务、发达的通讯技术、高层次人才以及优质的卫生教育资源等。

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为构筑“立足宁波、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联合中西部、连接海内外”的总部经济发展体系,努力形成区域性企业总部中心城市格局,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尽快成立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切实承担起总部经济发展的规划决策、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作用。各县市区也要相应成立推进机构,配齐人员力量,形成工作机制。制定发展规划,按照《实施意见》要求,明确界定总部企业,制定总部经济发展目标。加大宣传力度,运 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资源,统一全市上下对总部经济的认识,宣传总部经济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构筑功能平台。以“十二五”规划实施为契机,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依托,着力建设一批规划水平高、配套设施全、集聚能力强的基地。突出东部新城龙头作用,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总部或地区分支机构,集聚国内外知名国际贸易和航运物流龙头企业,努力打造“三大中心”。强化南部商务区功能培育,引导和鼓励宁波及周边地区民营企业总部入驻,打造先进制造业总部基地。

(三)优化产业环境。中心城市总部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依托其自身以及周边地区产业的不断进步和转型,由产业进步带动企业价值链的提升和分离。着力培育大企业,立足先进制造业、流通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管理创新力度,加快对外扩张步伐,努力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突出、资源配置能力强、市场结构优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完善法律、审计、会计、咨询、资产评估等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总部企业提供良好的专业服务。促进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物流等产业发展,研发设计总部企业统一经营管理需要的软件产品,实现企业经营和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适时、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

(四)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各个产业政策中关于总部经济的 相关条款,进一步完善《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要尽快出台符合区域特点的实施意见和细则。统筹使用总部经济专项资金,强化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优先鼓励和扶持总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积极保障总部企业用地需求,在实施土地“招拍挂”方面,适当增加准入条件,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结合中心城区退二进三要求,在符合工业用地结构调整有关规定基础上,允许企业利用原工业用地改造升级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利用村级发展留用地开发建设总部大楼。

(五)提升服务水平。构筑总部企业服务平台,探索形成符合总部企业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开通企业登记注册绿色通道,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程序,对于已经被认定为总部的企业,在重大项目审批、技术改造等方面提供保姆式全程服务。提供企业高层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便捷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及其家属办理入户手续,为高层管理人员子女入学入托提供便利。

下载关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发展的意见(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发展的意见(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建筑业发展实施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根据省政府组织召开的全省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实现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推动建......

    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筑府发[2012]51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皖政[2009]116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生物产业发展“十一......

    关于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意见

    旺委发„2012‟16号 中共旺苍县委 旺苍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意见 各乡镇党委和政府,县级有关部门: 我县核桃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2011年底全县核桃种植面积......

    关于加快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定稿)

    关于加快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结......

    技术创新工作实施意见

    技术创新工作实施意见 1、目的 为全面深化企业创新工作,激发员工创新的积极性,让企业依靠新思路、新理论、新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为更好解决安全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具......

    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根据中央领导指示精神,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服务首都中对接北京,加速环首都经济圈产......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川办发〔2015〕36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木本食用油料既是健康优质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