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危机发生时整个企业都会处于混乱之中,在紧急关头一把手就是所有员工关注的焦点。一把手的作为不作为也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士气与行为,可以说一把手的行为就是员工的直接表率。如果一把手在危机来临时显得不够冷静不能沉着应对或者逃避不能承担应有的责任,那么整个企业会陷入更加混乱的局面。因此“沉着冷静勇于担责”是危机管理中领导人最应该具备的素质。紧急关头需要一把手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但不等于领导人过于自负不听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任何管理上的成功只靠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一把手应当在听取危机管理团队成员的意见上果断作出决策。决策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危机对企业的冲击,使自身利益损害最小化,但同时也应注意大局意识以及长远利益,不能因为自身利益而损害竞争对手利益或行业以及国家整体利益,这是得不偿失的。
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必须十分重视并加强对其手中权力的制约。一把手手中的权力,是一种对稀缺资源的分配权。为了防止一把手手中的权力被滥用,必须对其权力进行必要的分解和限制,进行有效的制约。
一、最难监督的群体—— 一把手
一把手最难监督的要害,在于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无论在一个地方或单位,人、财、物权都在一把手的掌控之下,“上级管不到,同级不好管,下级不敢管,群众管不了”。从领导班子的结构看,一把手高度集权的体制,使班子成员难以监督;从权力运行过程看,一把手权力运行不透明,有的甚至班子成员也不知道,群众更不知情,无从监督;从授权关系看,上级对一把手重任用,轻管理,疏于监督;从监督机构权限看,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对象,无法监督。
二、最适宜腐败滋蔓的土壤——潜规则
“不跑不送,降低使用;光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可以说是最经典的潜规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潜规则的基本特征,即不能拿到桌面上、不敢公示于人,但私下里却得到广泛认同并在实际生活中指导和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也证实了潜规则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所以有人把潜规则分为官场潜规则、行业潜规则、社会潜规则。如商业贿赂就是市场潜规则,不仅在行政机关泛滥,还在医院、学校等单位流行。潜规则是当下腐败滋生蔓延最肥沃、最深厚的土壤和条件。它像一张看不见、摸不着的庞大网络,谁要企图打破它,谁就要付出代价。潜规则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危害是致命的,诸如“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
都是从本质上销蚀反腐倡廉的思想根基。官员要在这样的环境里继续为官,就要适应这些潜规则;而要适应潜规则,就有可能参与腐败,否则只有离开官场。你不按潜规则办,就可能被边缘化,入不了官场圈子,上边没有人帮助你,下边没有人追随你,左右将你视为“另类”、“异类”。其结果,你成了孤家寡人,既成不了气候,也将一事无成。
官场潜规则产生的“逆淘汰”效应更是不容忽视。许多出类拔萃、品质优秀的人得不到提拔,而搞人身依附、攀龙附骥、善出“政绩”的人被提拔到显要位置和重要岗位。原本不跑不送的也被逼无奈,渐渐卷入不正之风,从腐败的抵制者转化为腐败的默认者,甚至是追随者、推动者。许多干部把党性原则挂在嘴上,规矩贴在公开栏上,但办事依照的却是潜规则。
潜规则阻挠显规则的确立,阻挠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落实,使得依靠潜规则生存、发展的人越来越多。
三、“法治”不仅是一个阶段,更是实现“文治”的基础之一
国家局副局长张保振在谈企业文化时说,企业从“人治”到“法治”、再到“文治”是一个步步高的过程。客观的讲,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还处于“法治”阶段,当“法治”成熟到一定程度,同时又在现代企业管理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和越来越高的要求中逐渐呈现出瓶颈时,企业文化,或者说“文治”,便逐渐成为大家讨论和追逐的热点。我理解,“文治”是一种境界,但必须以完备的“法治”为基础。换句话说,要实现用文化管理企业、凝聚人心、促进发展,必须有一个好的制度环境和执行力氛围。打个比方,一个身高一米八的人必须站在两米高的台子上才能够着三米八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升高到五米时,你除了必须再垫一米二高的台子之外,原来那个两米高的台子仍然是必须存在并且持续稳固的,“法治”正是那个不可或缺的台子。首先,从企业成立那一天起,必定会有一种或是多种文化悄悄生根发芽,它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转变,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去不去建设它,它都在那。而我们所说的构建企业文化,其实是一种提炼、归纳、有选择性的弘扬和有目的性的引导,因此,文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积淀和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检验,“法治”正是其中必经的一个阶段。
其次,既然文化客观存在的,那么“法治”阶段必定有“法治”的文化,即使企业的每一个成员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用制度告诉大家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并通过长期的执行在人们心中形成固有的习惯。按照张保振副局长“一祖三宗”的提法,“法治”阶段所形成的这种制度文化也是企业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第三,企业文化是制度的内化,虽然制度管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文化管人带有一定的倡导性,但“文治”毕竟也是需要执行的,如果在“法治”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执行力氛围,那么,即使将刚性的规章制度换成口号与理念,员工一样会付诸自觉的行动,“文治”便水到渠成。
四、企业文化是“一把手文化”
一把手是一个企业的人格化身,而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企业的人格文化,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把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是企业文化的培育者、倡导者、组织者、指导者和示范者。甚至可以说,企业文化就是“一把手文化”。
管理的对象永远是人,“文治”之所以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原因就在于文化能够主宰人的意识,通过管人的思想来管人的行动。而人的意识具有不稳定性,对外界环境的反馈效能非常大,一个很小的细节能够改变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看法,继而能改变他整个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构建企业文化需要一个相对稳 定的环境。在一个企业里,一把手是控制并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的关键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导向。
一方面,一把手决定着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程度。企业从“人治”的阶段一路走过来,企业文化中必定带有“人治”的文化色彩,换句话说,一把手作为企业的精神领袖,在通过人格魅力实现管理的过程中,他的人格魅力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这个企业最初的企业文化,或者说企业文化最初的底蕴,这个底蕴决定着企业文化整体的发展方向。因此,员工对一把手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企业人格的评价,就是对企业文化的评价。简单的说,如果员工不喜欢他们的领导,很可能对他们的企业文化也会不屑一顾。
另一方面,一把手决定着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执行程度。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负有示范表率的责任,当企业文化被提炼出来,员工第一感觉会是:“这是一个标准”,在执行的过程中,他们会有这样的认识:“领导做到的,我们不一定要做到;但领导做不到的,我们肯定没必要做到”。一把手在这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员工面对看似虚无缥缈的文化理念不知所措时,一把手在执行企业文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就是广大员工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
五、企业“一把手”的素养,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企业文化有好坏之分、高低之别。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一把手”言传身教带出来的,它能使员工自然养成好的风气,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员工会自觉养成好的工作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生活习惯。在员工内心深处,对企业有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企业兴旺我光荣,企业衰败我可耻”的崇高理念,就会在员工心目中油然而生,企业
就会产生足够的发展后劲,长盛不衰。而低劣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一把手”,在长期的管理中,不注重自我言行的约束、有章不循、赏罚不明、是非不分、我行我素造成的,致使员工丧失了进取心、责任心与荣辱感,企业自然就会走下坡路、直至走向破产倒闭。因此,企业“一把手”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因为“一把手”的言行举止,员工的眼睛都看得清清楚楚,对大家是个无形的指挥棒,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所以“一把手”要时时、事事、处处,严以律己,起模范表率带头作用。常言说得好:“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
六、企业“一把手”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企业确定战略目标等一系列的战略行动,都离不开企业“一把手”的产业洞察力,“一把手”的个人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甚至个性特质,都能对整个企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一把手”的价值观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之一。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一把手”要做企业文化的“传教士”,多作“树桩演说”。美国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无论多忙,每月都要为员工讲几次课,其目的就是向员工灌输企业文化,使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形成统一的思想,在工作中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做,从而形成合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领导者在同员工的交流中要形成民主管理风格,实行柔性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情感投资,铸就极强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企业“一把手”要将主要精力放在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上,出思路、出理念,形成企业科学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是企业文化的积极倡导者。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一个商人要胸有全局,抓好大事,善于解决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问题,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忙得不可开交,却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同时还要善于弹钢琴,不能唱“独角戏”,跳“单人舞”,必须在选好人的基础上,放手让下属参与各项经营管理工作。这样,你就会过得很惬意,既不是忙得团团转的“小媳妇”,也不是上蹿下跳忙得不可开交的“消防队长”。
企业“一把手”,国家把上亿资产交给你管理,要尽职尽责,在其位谋其政,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促进发展。要以自身的人格修养影响人、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决不能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的职工群众,凡事不要只考虑个人得失。要识大体、顾大局、干大事、谋发展,勤政廉洁,鞠躬尽瘁,为企业留下世代相传的优秀企业文化。
第二篇:对如何加强“一把手”监督的思考
对如何加强“一把手”监督的思考
“一把手”主要是指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群众团体中的主要负责人。由于“一把手”掌控着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实际权力,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因而普遍存在“难监督”的问题。从近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党政“一把手”违纪违法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违规用人。借选拔任用干部、组织人事调配之机收受钱物、索贿受贿、买官卖官。二是违规用权。利用手中的资金拨付权、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等收受贿赂,谋取私利。三是违规决策。在“三重一大”问题上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致使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四是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五是违规收受各种礼金“红包”。针对这五个方面问题,我组认为:
一、切实运用好对“三重一大”内容监督。
(一)由派驻(出)机构牵头细化各综合监督单位“三重一大” 具有可操作性内容,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必须向派驻(出)机构“提前报告”制度,以便于派驻(出)机构可以全程参与或掌控各综合监督单位的“三重一大”内容及程序,从而为规范“三重一大”议事监督奠定基础。
(二)采取“三重一大”公示公告制度。只要涉及到“三重一大”内容,都必须在各综合监督单位网站开设“三重一大”专栏或显要位置进行公示,并采取“事前公布内容、事中公示决策进程、事后公示决策结果”的方法,做到内容、程序、结果“三公开”,进而不断扩大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坚持“三重一大”民主集中制议事决定制度。要规范“一把手”决策权的行使,凡是涉及到“三重一大”的,都必须经过党委集体或领导班子讨论研究才能做出决策。
(四)要严格“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决策过程分为议题准备、集体研究、贯彻执行3个环节进行监督。在议题准备环节,事项报审前必须提前送达参会人员,保证其有足够时间了解相关情况,避免会议决策流于形式。在集体研究环节,决策会议参加人员必须达到领导班子人数2/3以上,且分管负责人必须到会,会议方可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表决权的人数不足3人的单位,应成立3人以上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避免重大事项决策“一言堂”。同时也要严格执行充分酝酿、群众参与和专家论证的民主决策制度,重大事项决策都要经过充分酝酿,充分发挥纪委参与“三重一大”监督质量。
二、坚持“一把手”五不直接分管制度的监督。要切切实实坚持“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组织人事、工程招投标、行政审批、物资采购”制度。首先,从年初单位党委(组)班子分工文件上要加以明确。其次,要落实到具体实际操作程序和操作环节中,力求避免出现分管线领导不签字,签字还是“一把手”的两张皮现象。再次,要正确处理好“一把手”负总责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与“五不直接分管”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三、牢牢抓住财经制度的 “笼子”。一是严格离任审计制度制度。坚持凡离必审、先审后离,凡用必审、先审后用。二是建立财经制度检查制度。建议由综合派驻机构牵头,联合审计、财政等部门,每年采取定期、不定期、“飞行检查”等形式对各综合监督单位进行财经制度检查。三是执行预算评估制度。联合财政,每年对各综合监督单位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四、完善监督网络。首先在单位内部设置检举箱,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力求做到“两个结合”:“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相结合,完善监督网络,实行对一把手的全程立体式监督。其次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通过开通监督电话、公布电子信箱、实行公开承诺等措施,架起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舆论监督桥梁。
总之,必须科学地分解和配置“一把手”的权力,健全和完善“一把手”选人用人制度、财务审批制度、离任审计制度等,做到“关口前移”和“关口后移”相结合,重点从规范事权、财权入手,规范“一把手”权力运行。
第三篇:一把手监督
‚监督‘一把手’难‛问题的症结在于权力过于集中的体制。对‚一把手‛赋权过重,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监督‘一把手’难‛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察:干部人事制度存在弊端,选人失误;对‚一把手‛重使用轻管理,上级忽视监督;监督权受制于执行权,监督机构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监督渠道不畅,监督权缺乏可靠保证;监督协调机制不健全,未完全形成合力;监督法规不健全,政务不公开;监督教育不到位,对权力监督认识不足等。
近几年来,武陵区坚持把‚一把手‛的监督管理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紧抓好,采取如下五项措施,实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加强教育,切实提高‚一把手‛廉政意识。
一是加强预防教育。认真执行任职前廉政谈话制度,加强对新提任‚一把手‛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打好反腐倡廉‚预防针‛。两年以来,区委、区纪委领导对近30多名新提任或交流的‚一把手‛进行了任前廉政谈话。
二是加强专题教育。通过区领导在全区领导干部会议上进行专题教育,加强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一把手‛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一把手‛的大局意识和自律意识。
三是加强廉政教育。区级分管领导每年至少一次对责任范围内的‚一把手‛开展谈心谈话,加强廉政教育。以每年 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为载体,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进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教育,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和能力,参加教育学习的各级‚一把手‛达100多人次。
二、落实制度,严格规范‚一把手‛从政行为
一是建立‚一把手‛交流轮岗制。严肃干部交流工作纪律,防止‚一把手‛在一些重要部门长期掌权,形成独立王国。我们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干部交流制度,‚一把手‛在同一职位的任职时限不得超过5年,近年来,区委先后对27名一把手进行了岗位交流。
二是建立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对重要决策、重大工程项目、重要人事安排和大额财务开支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集体决策,特别是在重要人事安排实行票决制上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结合干部考察、考核工作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对‚一把手‛执行报告和申报制度的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不按规定报告或报告不属实的,及时予以批评教育,并责成其补报,对屡教不改的谎报者,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建立健全了全区副科级以上单位‚一把手‛廉政卷宗,一年来,各级‚一把手‛向组织报告个人重大事项90多人次。
四是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制度。2007年以来,全区各级 党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372场次,针对‚一把手‛梳理整改问题600多个,有力地促进了‚一把手‛的作风建设。
五是严格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坚持凡离必审、先审后离,凡用必审、先审后用。两年来,对各级‚一把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12余人次,发现并整改了一些问题。
六是实施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制度。在每年的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后,区级党政领导分别召开由所属责任对象参加的廉政工作专题会议,由区委、区政府领导与所属责任单位党政‚一把手‛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部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部分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一把手‛向区纪委全委会汇报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并接受评议。
三、强化监督,有效牵制‚一把手‛手中权力
一是强化对用人权的监督。严格执行区委常委会讨论干部票决制度和用人失察追究制度。2006年以来,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任免科级干部200多人次,杜绝了干部任免‚一把手‛说了算的问题,广大干部群众反映良好。
二是强化对财务审批权的监督。首先,建立部门‚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审批制度。2003年以来,全区40多个规模较大的部门,如工交、教卫、检法等部门的‚一把手‛实行了授权副职分管财务审批制度,对‚一把手‛财务审批 权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严格执行财务分档审批制度,对超过一定金额的资金项目必须进行集体审核;推行‚一把手‛授权副职审批财务制度。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和票据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和帐外帐,彻底铲除‚一把手‛滋生腐败的土壤。其次,落实了区、乡镇党委‚一把手‛原则上不分管财政的制度。完善了区、镇会计核算制度和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了村账乡镇代管制度,加强对各单位‚一把手‛财务审批权的监管。
三是强化对重大事项决定权的监督。各级领导班子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建立了‚没有政策法律依据不决策、没有经过调查研究不决策、没有经过可行性论证不决策、没有经过法定程序不决策‛的机制,对‚一把手‛的决策权实施有效监督。
四是健全失察追究机制。实施用人失察追究制度和‚首提责任制‛,实行谁推荐谁负责,谁出问题追究谁,特别是要把好提名推荐关,发现被推荐者在推荐时就已出现问题的,追究首先提名推荐者的责任。
四、严肃纪律,严厉查处‚一把手‛违纪行为
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哪一级‚一把手‛,也不管其功劳大小,只要违反了纪律,发现一个,严肃查处一个。2007年以来,先后查处机关事业单位‚一把手‛2人、村(居)‚一把手‛3人、企业‚一把手‛1人,分别给予了相应的 党纪政纪处分。通过严厉惩治,弘扬正气,打击邪气,真正起到震慑违法违纪者,教育领导干部的作用。
五、拓宽渠道,健全‚一把手‛助廉网络体系
一是建立‚一把手‛监督信息库。2007年区纪委、区委组织部联合出台了《武陵区科级党政正职监督管理办法》,重点理顺监督体系,努力形成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监督格局。将在日常的干部教育、考察、考核、管理和使用过程中掌握到的有关‚一把手‛的信息,统一纳入‚一把手‛监督信息库。
二是建立健全联系通报制度。2008年我们根据上级有关文件建立了《武陵区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沟通实施办法》,通过定期召开组织部门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院、法院、信访和审计部门的联席会议,交流情况,互通信息,共同探讨监督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三是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进学校活动,让‚一把手‛的配偶和子女参与到廉政建设中来,不吹‚枕边风‛,常敲‚枕边钟‛,当好‚守门员‛,筑牢反腐家庭防线。
四是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通过开通监督电话7812380、公布电子信箱、实行公开承诺等措施,架起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舆论监督桥梁。
五是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从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群众 团体、个体协会中聘请10多名社会各界人士担任监督员,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通过他们,把群众对‚一把手‛的意见和建议传达上来,形成‚一把手‛监督、大家齐参与的良好局面。
部分地区对各单位‚一把手‛赋权过重,导致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开展此项工作,可以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加强‚一把手的执政能力,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廉政教育。一是预防教育。对新任职‚一把手‛在签订‚廉政承诺书‛的同时进行人前廉政谈话,打好反腐倡廉‚预防针‛;二是培训教育。在县委党校培训课程中,加强廉政教育努力提高‚一把手‛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一把手‛的大局意识和自律意识;三是约谈教育。县分管领导每年至少一次对责任范围内的‚一把手‛开展谈心谈话,使‚一把手‛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和能力;
二、强化监督管理。一是强化对财务审批权的监督。部门‚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审批,由副职分管财务审批。二是建立‚一把手‛监督信息库。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并将在日常的干部教育、考察、考核、管理和使用过程中掌握到的有关‚一把手‛的信息,统一纳入‚一把手‛监督信息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是注重家庭监督。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进学校活动,让‚一把手‛的配偶和子女参与到廉政建设中来,不吹‚枕边风‛,常敲‚枕边钟‛,当好‚守门员‛,筑牢反腐家庭防线。四是注重社区监督。科级干部八小时之外的主要活动区域在社区,充分发挥社区的日常监督作用,加强干部八小时之外监督管理。五是注重群众监督。通过聘请的义务监督员,把群众对‚一把手‛的意见和建议传达上来,形成‚一把手‛监督、大家齐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严厉查处‚一把手‛违纪行为。定期对收集到的‚一把手‛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只要发现‚一把手‛违反了纪律,一律严肃处理。
第四篇:一把手监督
‚监督‘一把手’难‛问题的症结在于权力过于集中的体制。对‚一把手‛赋权过重,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监督‘一把手’难‛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察:干部人事制度存在弊端,选人失误;对‚一把手‛重使用轻管理,上级忽视监督;监督权受制于执行权,监督机构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监督渠道不畅,监督权缺乏可靠保证;监督协调机制不健全,未完全形成合力;监督法规不健全,政务不公开;监督教育不到位,对权力监督认识不足等。
近几年来,武陵区坚持把‚一把手‛的监督管理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紧抓好,采取如下五项措施,实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加强教育,切实提高‚一把手‛廉政意识。
一是加强预防教育。认真执行任职前廉政谈话制度,加强对新提任‚一把手‛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打好反腐倡廉‚预防针‛。两年以来,区委、区纪委领导对近30多名新提任或交流的‚一把手‛进行了任前廉政谈话。
二是加强专题教育。通过区领导在全区领导干部会议上进行专题教育,加强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一把手‛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一把手‛的大局意识和自律意识。
三是加强廉政教育。区级分管领导每年至少一次对责任范围内的‚一把手‛开展谈心谈话,加强廉政教育。以每年
1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为载体,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进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教育,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和能力,参加教育学习的各级‚一把手‛达100多人次。
二、落实制度,严格规范‚一把手‛从政行为
一是建立‚一把手‛交流轮岗制。严肃干部交流工作纪律,防止‚一把手‛在一些重要部门长期掌权,形成独立王国。我们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干部交流制度,‚一把手‛在同一职位的任职时限不得超过5年,近年来,区委先后对27名一把手进行了岗位交流。二是建立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对重要决策、重大工程项目、重要人事安排和大额财务开支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集体决策,特别是在重要人事安排实行票决制上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结合干部考察、考核工作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对‚一把手‛执行报告和申报制度的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不按规定报告或报告不属实的,及时予以批评教育,并责成其补报,对屡教不改的谎报者,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建立健全了全区副科级以上单位‚一把手‛廉政卷宗,一年来,各级‚一把手‛向组织报告个人重大事项90多人次。
四是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制度。2007年以来,全区各级
党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372场次,针对‚一把手‛梳理整改问题600多个,有力地促进了‚一把手‛的作风建设。五是严格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坚持凡离必审、先审后离,凡用必审、先审后用。两年来,对各级‚一把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12余人次,发现并整改了一些问题。六是实施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制度。在每年的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后,区级党政领导分别召开由所属责任对象参加的廉政工作专题会议,由区委、区政府领导与所属责任单位党政‚一把手‛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部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部分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一把手‛向区纪委全委会汇报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并接受评议。
三、强化监督,有效牵制‚一把手‛手中权力
一是强化对用人权的监督。严格执行区委常委会讨论干部票决制度和用人失察追究制度。2006年以来,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任免科级干部200多人次,杜绝了干部任免‚一把手‛说了算的问题,广大干部群众反映良好。
二是强化对财务审批权的监督。首先,建立部门‚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审批制度。2003年以来,全区40多个规模较大的部门,如工交、教卫、检法等部门的‚一把手‛实行了授权副职分管财务审批制度,对‚一把手‛财务审批
权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严格执行财务分档审批制度,对超过一定金额的资金项目必须进行集体审核;推行‚一把手‛授权副职审批财务制度。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和票据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和帐外帐,彻底铲除‚一把手‛滋生腐败的土壤。其次,落实了区、乡镇党委‚一把手‛原则上不分管财政的制度。完善了区、镇会计核算制度和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了村账乡镇代管制度,加强对各单位‚一把手‛财务审批权的监管。
三是强化对重大事项决定权的监督。各级领导班子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建立了‚没有政策法律依据不决策、没有经过调查研究不决策、没有经过可行性论证不决策、没有经过法定程序不决策‛的机制,对‚一把手‛的决策权实施有效监督。
四是健全失察追究机制。实施用人失察追究制度和‚首提责任制‛,实行谁推荐谁负责,谁出问题追究谁,特别是要把好提名推荐关,发现被推荐者在推荐时就已出现问题的,追究首先提名推荐者的责任。
四、严肃纪律,严厉查处‚一把手‛违纪行为
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哪一级‚一把手‛,也不管其功劳大小,只要违反了纪律,发现一个,严肃查处一个。2007年以来,先后查处机关事业单位‚一把手‛2人、村(居)‚一把手‛3人、企业‚一把手‛1人,分别给予了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通过严厉惩治,弘扬正气,打击邪气,真正起到震慑违法违纪者,教育领导干部的作用。
五、拓宽渠道,健全‚一把手‛助廉网络体系
一是建立‚一把手‛监督信息库。2007年区纪委、区委组织部联合出台了《武陵区科级党政正职监督管理办法》,重点理顺监督体系,努力形成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监督格局。将在日常的干部教育、考察、考核、管理和使用过程中掌握到的有关‚一把手‛的信息,统一纳入‚一把手‛监督信息库。
二是建立健全联系通报制度。2008年我们根据上级有关文件建立了《武陵区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沟通实施办法》,通过定期召开组织部门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院、法院、信访和审计部门的联席会议,交流情况,互通信息,共同探讨监督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三是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进学校活动,让‚一把手‛的配偶和子女参与到廉政建设中来,不吹‚枕边风‛,常敲‚枕边钟‛,当好‚守门员‛,筑牢反腐家庭防线。
四是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通过开通监督电话7812380、公布电子信箱、实行公开承诺等措施,架起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舆论监督桥梁。
五是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从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群众
团体、个体协会中聘请10多名社会各界人士担任监督员,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通过他们,把群众对‚一把手‛的意见和建议传达上来,形成‚一把手‛监督、大家齐参与的良好局面。
第五篇:关于强化对“一把手”监督的思考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党政机关“一把手”的监督,我们认为要抓住“四性”,解决好“五个关系”。一是盯住关键环节,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针对性。针对“一把手”管理工作的内容和重点,广泛运用公平竞争、招投标、拍卖等市场化机制来配置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缩小“一把手”权力的寻租空间。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有关规定,规范审批程序和职责权限、规范建设工程交易行为、规范高利润率的社会资源配置、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等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将“一把手”权力置于有效监督之中。二是突出监督重点,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社会性。通过政务公开,将一些含金量高、需求矛盾突出、社会关注的事项公布于众,减少“一把手”的自由裁量权。如建立区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公示制度,公示内容包括决策论证情况、招投标情况、工程审议情况、经费支付情况。特别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容易滋生~的行业行为,实行全程公开、全程监督。同时,完善行政审批程序、手续、时限和结果公开的机制,建立承诺制、听证制、公告制;发展电子政务,保证大量的政务信息在党政部门内部及党政部门与民众之间双向传递;实施干部考察公示结果通报制,增加党务政务活动的透明度,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三是理顺监督体制,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权威性。通过合理调整权力结构,进行权力的适度分,使单个环节和个人对某种权利不能形成垄断,促进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开。如建立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实行政府采购的管理、监督部门与执行机构分离;实施干部任用常委会票决制和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对直接管理人、财、物的重要部门以及拥有实权的岗位,严格执行干部交流制度。严肃干部交流工作纪律,健全党政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制度等,使监督工作覆盖“一把手”权力运作的全过程。四是健全监管制度,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规范性。除坚持上级制定的各项党内监督制度之外,要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三重一大”事项票决制,对重要决策、重大工程项目、重要人事安排和大额财务开支严格按照票决程序,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对大额经费支出,采取具体办事人、分管领导、纪检负责人、财务主管、部门“一把手”集体审批有效制度,加强对“一支笔”权力的制约;健全述职述廉制度,党政机关“一把手”不但要向区人大、区纪委述职述廉,还要在本部门、本系统全体党员干部大会上,接受民主评议,而且要将述职报告进行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强化对“一把手”监督的过程中,我们认为还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坚持与创新的关系。解决对“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既要坚持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又要在新的形势下敢于创新,寻求探索新的思路和办法,从而使党内监督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二是监督与信任的关系。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实施监督时,既要达到监督的目的,又要把握好度,保护好积极性,不能束缚领导干部及“一把手”的手脚,影响其创造性的发挥。要实现监督与支持、监督与鼓励、监督与提高的有机统一。大多数“一把手”为了把工作搞上去,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甚至作出了很多的奉献和牺牲,组织上要相信他们,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三是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必须内外并举、标本兼治。党组织无疑要对干部严格监督,但作为干部则要严格自律,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使规章、制度、纪律、条例以及法律的限制和约束,内化为领导干部个人的自律要求。四是勤政与廉政的关系。人民群众期望的领导干部不仅是廉政的干部,还必须是勤政的干部。领导干部践行“三个代表”,就必须忠于职守,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深入扎实地工作,做敬业勤政的模范。要尽职勤政,力戒懒惰。领导干部只有勤政与廉政相结合,干净而又会干事,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五是预防与严惩的关系。要使监督的重点从过去重事后追查惩处轻事前防范教育,向事前教育防范和事后严肃查处并重转变。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将监督的重心和关口前移,立足于教育防范,采取谈话、诫勉、打招呼、亮黄牌等方式,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要坚持从严惩处,加大对违法违纪领导干部惩处力度,增强震慑力,提高监督工作的有效性。2004年7月XX区依法治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