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藏自治区执行救助金管理办法(试行)(藏财行字(2011)52号)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 文件 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藏财行字(2011)52号
西藏自治区执行救助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分体现我国司法人文关怀,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宗旨,科学管理和使用好人民法院执行救助金,使该资金真正起到排民忧、助疾困、促执行、保平安的作用,根据《中央政法委关于切实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通知》(政法[2005]52号)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执行救助金,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的执行案件因穷尽执行手段,被执行人仍无履行法定义务的能力,导致案件无法执行,对生活确有困难、迫切需要救助的当事人进行必要救助而设立的专用资
金。
第三条按照公开公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执行救助金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专款专用原则。执行救助资金只能用于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执行救助对象。
(二)一次性适当救助原则。对生活及其困难的申请人,采取一次性救助。同一个执行案件的申请人只能获得一次性执行救助。已获得执行救助的申请人,在同一案件中不得享受我去职能部门的其他类型的救助。执行救助给付金额根据执行标的额、经济特殊困难的申请人的实际情况等确定。
(三)管用分离原则。人民法院执行救助金专户设在财政部门,并由其管理。人民法院负责使用,实行专款专用。
第二章适用范围
第四条执行救助金救助对象为人民法院手里的执行案件申请人。申请人、被执行人仅限于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五条人民法院实行执行救助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被执行人没有履行能力;
(二)申请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患有严重疾病
且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
(三)人民法院换已穷尽执行措施;
(四)申请人陷入其他特别严重困境的;
(五)申请人得到一定的救助金后,同意案件终结或者息访的。
第三章救助金来源及救助工作程序
第六条执行救助金来源:
(一)财政拨款;
(二)其他合法途径。
执行救助金由财政部门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本年度已支付部分在下年度补足。
第七条救助工作机构。自治区和各地市须成立执行救助金审核委员会和办公室。
自治区执行救助金审核委员会由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党委政法委、自治区纪委(监察厅)驻区高法监察室、自治区高级法院司法行政装备处和执行局相关人员组成。自治区执行救助金审核委员会下设执行救助金审核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
第八条申请。申请救助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特殊情况也可以口头申请,由执行救助金审核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记入笔录。
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救助金的,应向执行救助金审
核委员会提出如下书面材料:救助申请书、执行案号、执行依据、有效的身份证明;家庭财产和收入情况说明;家庭生活困难情况证明材料和申请救助的有关材料,并附生效法律文书。
救助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要求的,承办机关应当受理。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要求的,承办机关应当在收到救助申请材料的当日,告知申请人补正。
第九条审批。收到执行救助申请后,执行救助金审核委员会办公室应及时指派专门人员、向申请人所在单位、村(居)民委员会、乡镇、街道及其他公民进行调查,对申请的事实、理由及证明材料进行全面核实,填制《发放执行救助金审批表》,写明案件执行情况、发放执行救助金的理由和数额,分别报请执行救助金审核委员会办公室审查,提出书面意见,并提交执行救助金审核委员会进行审核。
审核委员会按民主集中制原则讨论决定事项,根据审核委员会成员半数以上的意见作出决定。
第十条发放。执行案件的执行救助金发放,须经执行救助金审核委员会审核决定。
对决定发放执行救助金的,由执行救助金办公室人员填发《发放执行救助金决定书》,载明执行案号、执行救助金的发放对象、理由和数额,并加盖单位公章,报经执行救助金审核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发放。申请执行人可持申请人身份证明和《发放执行救助金决定书》,到人民法院司法行政装备部门领取救助款项。人民法院司法行政装备部门应当根据《发放执行救助金决定书》要求,及时向申请人发放执行救助金。发放执行救助金后,应当填写《发放执行救助金决定书回执》送交人民法院执行部门附卷归档。
人民法院司法行政装备部门应于每年六月和十二月分别向财政部门申请拨付执行救助金。
第十一条追偿。执行救助金发放后,如发现案件执行以隐瞒家庭财产、经济收入等有关情况或提供虚假材料等欺骗手段获得司法救助金的,由救助金发放机关予以追缴,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执行救助金工作应当建立发放执行救助金情况档案,做到一案一卷,严格管理申请、审批、发放、领取执行救助金的文书材料。
第四章附则
第十二条执行救助金申请人不得对执行救助金审核委员会的发放或者不予发放执行救助金的决定请求复议。
第十三条执行救助金审核委员会办公室形成年度执行救助金使用情况书面报告,向同级执行救助金审
核委员会汇报年度执行救助金使用情况。同时,送同级纪检监察、财政部门备案,并接受监督。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侵占、私分或者挪用执行救助金。违反本规定的,根据情节轻重,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西藏自治区财政厅、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财行[2016]540号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 《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 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行[2016]540号
党中央各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组织部、公务员局:
为进一步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财行〔2013〕523号)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
财政部
中共中央组织部
国家公务员局
2016年12月27日
附件: 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工作,保证培训工作需要,加强培训经费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培训,是指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所属机构使用财政资金在境内举办的三个月以内的各类培训。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和国家机关,是指党中央各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以下简称各单位)。
第四条
各单位举办培训应当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原则,实行单位内部统一管理,增强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培训质量,节约培训资源,提高培训经费使用效益。
第二章 计划和备案管理
第五条
建立培训计划编报和审批制度。各单位培训主管部门制订的本单位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名称、目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参训人数、所需经费及列支渠道等),经单位财务部门审核后,报单位领导办公会议或党组(党委)会议批准后施行。第六条
培训计划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得调整。因工作需要确需临时增加培训项目的,报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审批。
第七条
各单位培训计划于每年3月31日前同时报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国家公务员局备案。
第三章 开支范围和标准
第八条
本办法所称培训费,是指各单位开展培训直接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师资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场地费、培训资料费、交通费以及其他费用。
(一)师资费是指聘请师资授课发生的费用,包括授课老师讲课费、住宿费、伙食费、城市间交通费等。
(二)住宿费是指参训人员及工作人员培训期间发生的租住房间的费用。
(三)伙食费是指参训人员及工作人员培训期间发生的用餐费用。
(四)培训场地费是指用于培训的会议室或教室租金。
(五)培训资料费是指培训期间必要的资料及办公用品费。
(六)交通费是指用于培训所需的人员接送以及与培训有关的考察、调研等发生的交通支出。
(七)其他费用是指现场教学费、设备租赁费、文体活动费、医药费等与培训有关的其他支出。
参训人员参加培训往返及异地教学发生的城市间交通费,按照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有关规定回单位报销。
第九条
除师资费外,培训费实行分类综合定额标准,分项核定、总额控制,各项费用之间可以调剂使用。综合定额标准如下:
一类培训是指参训人员主要为省部级及相应人员的培训项目。二类培训是指参训人员主要为司局级人员的培训项目。三类培训是指参训人员主要为处级及以下人员的培训项目。以其他人员为主的培训项目参照上述标准分类执行。
综合定额标准是相关费用开支的上限。各单位应在综合定额标准以内结算报销。30天以内的培训按照综合定额标准控制;超过30天的培训,超过天数按照综合定额标准的70%控制。上述天数含报到撤离时间,报到和撤离时间分别不得超过1天。
第十条
师资费在综合定额标准外单独核算。
(一)讲课费(税后)执行以下标准:副高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每学时最高不超过500元,正高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每学时最高不超过1000元,院士、全国知名专家每学时一般不超过1500元。
讲课费按实际发生的学时计算,每半天最多按4学时计算。其他人员讲课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同时为多班次一并授课的,不重复计算讲课费。
(二)授课老师的城市间交通费按照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住宿费、伙食费按照本办法标准执行,原则上由培训举办单位承担。
(三)培训工作确有需要从异地(含境外)邀请授课老师,路途时间较长的,经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书面批准,讲课费可以适当增加。
第四章 培训组织 第十一条
培训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各单位举办培训,原则上不得下延至市、县及以下。
第十二条
各单位开展培训,应当在开支范围和标准内优先选择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以及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承办。
第十三条
组织培训的工作人员控制在参训人员数量的10%以内,最多不超过10人。
第十四条
严禁借培训名义安排公款旅游;严禁借培训名义组织会餐或安排宴请;严禁组织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严禁使用培训费购置电脑、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固定资产以及开支与培训无关的其他费用;严禁在培训费中列支公务接待费、会议费;严禁套取培训费设立“小金库”。
培训住宿不得安排高档套房,不得额外配发洗漱用品;培训用餐不得上高档菜肴,不得提供烟酒;除必要的现场教学外,7日以内的培训不得组织调研、考察、参观。
第十五条
邀请境外师资讲课,须严格按照有关外事管理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境内师资能够满足培训需要的,不得邀请境外师资。
第十六条
培训举办单位应当注重教学设计和质量评估,通过需求调研、课程设计和开发、专家论证、评估反馈等环节,推进培训工作科学化、精准化;注重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培训和管理。所需费用纳入部门预算予以保障。
第五章 报销结算
第十七条
报销培训费,综合定额范围内的,应当提供培训计划审批文件、培训通知、实际参训人员签到表以及培训机构出具的收款票据、费用明细等凭证;师资费范围内的,应当提供讲课费签收单或合同,异地授课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按照差旅费报销办法提供相关凭据;执行中经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批准临时增加的培训项目,还应提供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审批材料。
各单位财务部门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审核培训费开支,对未履行审批备案程序的培训,以及超范围、超标准开支的费用不予报销。
第十八条
培训费的资金支付应当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管理有关制度规定。
第十九条
培训费由培训举办单位承担,不得向参训人员收取任何费用。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各单位应当将非涉密培训的项目、内容、人数、经费等情况,以适当方式公开。第二十一条
各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将上培训计划执行情况(包括培训名称、对象、内容、时间、地点、参训人数、工作人员数、经费开支及列支渠道、培训成效、问题建议等)报送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国家公务员局。
第二十二条
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国家公务员局等有关部门对各单位培训活动和培训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
(一)培训计划的编报是否符合规定;
(二)临时增加培训计划是否报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审批;
(三)培训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是否符合规定;
(四)培训费报销和支付是否符合规定;
(五)是否存在虚报培训费用的行为;
(六)是否存在转嫁、摊派培训费用的行为;
(七)是否存在向参训人员收费的行为;
(八)是否存在奢侈浪费现象;
(九)是否存在其他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国家公务员局等有关部门责令改正,追回资金,并予以通报。对相关责任人员,按规定予以党纪政纪处分;涉嫌违法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各单位可以按照本办法,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工作实际,制定培训费管理具体规定。
第二十五条
中央组织部、国家公务员局组织的调训和统一培训,有关部门组织的援外培训,不适用本办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中央事业单位培训费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中央组织部、国家公务员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财行〔2013〕523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奎文区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试 行)
奎文区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试
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结合奎文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区行政区域内,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以下简称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非职业资格、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培训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设置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培训机构)应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应遵循教育规律,满足社会的多种教育需求,努力办出特色。
第二章 设立
第四条 举办培训机构的社会组织,应具有法人资格。举办培训机构的个人,应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违法犯罪记录。
第五条 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校长、主任)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具有2年以上教育工作经历;有与办学内容相对应的专业优势;年龄在70周岁以下,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个人不得同时兼任两个及以上培训机构负责人。第六条 培训机构要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最低不少于2人,不少于总教师数的三分之一。所聘教师必须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与所设专业相适应,应具备国家规定的任教资格。聘请外籍教师应有有关部门的准入和资格认定手续证件。
第七条 培训机构要有稳定的办学资金来源。培训机构要有不少于10万元现金的开办资金。
第八条 培训机构要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稳定、集中、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租赁校舍的,租期不少于3年。培训机构不得租借简易建筑、危房和其他不适于教育培训活动的房屋作为校舍。同类培训机构不能同时租赁一个场所。
第三章 审批
第九条 申请筹设培训机构的,举办者须向区教育局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办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名称、举办者、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办学条件、内部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
(二)举办者的资格证明文件。社会组织举办培训机构,要提交法人资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个人举办培训机构,要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和复印件,以及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或个人所属单位出具的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违法犯罪记录的证明。非当地户籍人员申请办学的须办理暂住户口,并有一定资产作为担保。
(三)社会组织或个人联合办学的,还须提交联合办学协议书。协议书应明确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以及各方出资数额、方式和权利、义务。
第十条 本局自受理筹设培训机构的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做出是否同意的决定。同意筹设的,发给奎文区民办学校审批登记表,注明“同意筹设”。不同意筹设的,说明理由。
筹设期不得超过三年,超过三年的,举办者须重新申报。筹设期间可依法开展筹设活动。
第十一条 筹设工作完成,申请正式设立培训机构的,举办者须向区教育局提交下列材料:
(一)奎文区民办学校审批登记表。
(二)筹设情况报告。
(三)培训机构章程。章程应当规定下列主要事项:
1、学校的名称、地址;
2、办学宗旨、规模、层次、形式等;
3、学校资产的数额、来源、性质等;
4、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产生方法、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等;
5、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6、出资人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
7、学校自行终止的事由;
8、章程修改程序。
(四)首届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组成人员名单,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个人简历。
(五)拟任负责人的身份证、户口本、学历证书、职称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个人简历,有关单位出具的有2年以上教育工作经验的证明。
(六)拟聘教师的学历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有职称的还须提交职称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七)拟聘财会人员的资格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
(九)办学场所证明。举办者自有校舍的应提交产权证明原件和复印件。作为办学投入的应办理好产权变更手续,不作为办学投入的,举办者应出具无偿使用的证明,包括使用面积,期限。
租赁校舍的,应提交租赁协议原件和复印件。
(十)办学所需的教学仪器、设备清单。举办者自有的,作为办学投入的,应办理好所有权变更手续;不作为办学投入的,出具无偿使用证明。属捐赠性质的校产须提交捐赠协议,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所捐资产的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
第十二条 经自评认为具备办学条件,达到设立标准的,可以直接申请正式设立培训机构,并提交本办法第十条和第十二条
(三)至
(十)项规定的材料。
第十三条 申请正式设立培训机构的,由区教育局组成2人以上考察小组现场考察办学条件等相关项目,经考察达到设立标准的形成考察报告提交局党委会研究,并自受理之日起三个月内以书面形式作出决定。对考察达不到设立标准的不批准正式设立,并说明理由。对批准正式设立的培训机构发给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
第十四条 培训机构取得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时办理有关登记,取得相关资格后方可面向社会招生。
第四章 管理
第十五条 培训机构只能使用一个名称。
培训机构的名称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达到独门独院、注册资金50万元、专职教师10人、办学规模6个班以上的培训机构可命名为“培训学校”,达不到的应命名为“培训中心”。名称直接冠“潍坊市”的须经潍坊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 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行为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招生简章和广告内容要真实,发布之前须报区教育局备案。
第十七条 培训机构须参照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根据《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制订学校的财务制度。
培训机构须在每个会计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公布审计结果,并将审计报告报送区教育局。
第十八条 培训机构应当依法建立学籍和教学管理制度,并报审批机关备案。
第十九条
培训机构聘用教师及工作人员须签订聘用协议,明确职工工资待遇,不得拖欠教职工工资及其它待遇。
培训机构聘用不在岗的原国办学校教育管理干部、教师须到区教育局备案,经同意后方可签订聘用协议。聘用的在职国办教师须经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未经备案一律不得聘用。
第二十条
培训机构须严格依据经物价部门备案的收费标准收取费用。因刊登、散发虚假培训广告、招生简章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造成学员退学的,应退还所收取的全部费用。学员因自身原因退学的,应根据情况核退部分所收学费。具体以鲁价费发[2004]55号文件规定为准。第二十一条 培训机构负责人须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杜绝各类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第二十二条 区教育局及有关部门依法对培训机构实行督导和专项检查,组织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评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 培训机构如需分立、合并,修改章程,变更举办者、名称、性质、类别、层次、校址、负责人等应报区教育局核准或批准。培训机构须服从区教育局的工作安排,及时参加有关会议,认真落实安排的工作任务,不得推诿扯皮、敷衍了事。
第二十四条 培训机构须参加一年一度的年检。参加年检时提交《年检报告书》,报告内容包括一年来的办学情况;下一年招生计划;专兼职教师,现有教学场地等变动情况,财产及财务收支情况等。报告须经负责人或举办者本人签署意见。本办法中的管理条目全部列为年检内容。
年检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种。年检优秀、合格的培训机构,准予继续办学;年检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期限一般1个月,最长不超过2个月,整改不合格的予以停止办学,并收回办学许可证。未按要求参加年检的培训机构视同停办处理。
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培训工作受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的指导。
第二十五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区教育局责令停止办学,并收回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严重违反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违反教育法规,造成严重影响的;
2.疏于管理,造成安全责任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的; 3.伪造、变造和擅自转让办学许可证的; 4.擅自改变教育机构名称、层次、类别、地址和举办者、负责人,并造成较大影响的;
5.一内未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年内招生月均未达50人的;
6.违规刊登招生广告,采用瞒上欺下、弄虚作假等非法手段招揽生源的;
7.严重损害教职工、学生合法权益的;
8.其他按有关规定,登记手续、材料组织严重不完备的。
第二十六条 培训机构如有其他违反《促进法》、《实施条例》行为的,按《促进法》和《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 区教育局建立培训机构协管员制度,面向社会及信誉良好培训机构确立10名左右协管员,组成网络,分片包干,具体负责社区非法教学点和培训机构不规范行为的信息搜集、举报和协同检查等工作。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奎文区教育局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第二十九条 已批准成立的培训机构达不到本办法规定的设立要求的,须在2个月以内整改达到要求,仍达不到的区教育局责令停止办学,收回办学许可证,并向社会公告。
第四篇:中学学生座位调整管理办法(试 行)(范文模版)
彭场中学学生座位调整管理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法》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确保让群众满意。让每个学生有成功的欲望。
二、调整原则: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编人情座、关系座和惩罚座,确保对每个学生的公平。
2.体现学生互助特点,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有利于“成长伙伴制”的落实和开展,学习上互相帮助,行为上互相提醒,品德上互相影响。
4.体现人文关怀,体现班集体的温暖,对残疾学生在不影响自尊心的情况给予照顾。
三、调整方法
利用“左右循环,前后滚动”的方法每大周轮换一次。“左右循环”:一组到二组、二组到三组、三组到四组依次轮换。“前后滚动”为:第一、第二排到最后的一、二排,依次轮换。各班在每大周放假前将学生座位表编排好,返校后的星期日晚自习进行调整。定期的座位滚动调整,使学生有机会坐到教室里的每一个位置,有利于视力的保护,体现受教育者享受教育资源的公平。
四、保障措施
公开编排学生座位是《义务教育法》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办好让群众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
1.积极开展工作。各年级、各班级要深刻认识到公开编排学生座位工作的重要性,要根据本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调整原则,结合班级实际,做好本班学生座位的编排。
2.广泛接受监督。学校全面推行公开编排学生座位工作,广泛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凡不按规定进行调整座位,受到学生家长举报,学校查实的,给予班主任通报批评处分,并责令整改。屡教不改的,取消班主任评先表模、晋级晋职等资格。监督电话:***、***、*** 3.加大查处力度。学校将加大学生座位调整工作查处力度,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班级、学生中进行调查,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校。
仙桃市彭场中学 2013年10月22日
第五篇: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团管理办法(试 行)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团管理办法(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省社科联”)所属社会科学学术性社团的管理,进一步理顺省社科联与所属各社团的关系,明确职责,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根据省社科联章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团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省社科联有关规章和社团章程,努力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为浙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三条 省社科联所属各社会科学学术社团,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省社科联业务主管的社团(以下简称“直属社团”);第二类是加入省社科联作为团体会员的社团(以下简称“会员社团”)。
第四条 “直属社团”,必须接受业务主管单位省社科联、登记管理机关浙江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有挂靠单位的应接受挂靠单位的行政管理。
“会员社团”接受其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同时应根据省社科联章程的规定,接受省社科联的指导、协调和管理。
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人事管理
第五条 符合条件的社团应加强党组织建设,社团党组织负责该社团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社团活动的正确政治方向。
“直属社团”的党组织由省社科联党组领导、管理,也可委托社团挂靠单位党组织领导、管理。
“会员社团”的党组织由其业务主管单位领导、管理,其组织机构和人事任免送省社科联备案。
第六条 “直属社团”的领导成员包括法定代表人、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其选举或个别调整须事先报省社科联同意并在征求本人所在单位意见后按社团章程进行,会后7天内将选举或调整结果报省社科联批准,15天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或变更登记手续。
“会员社团”的人事变更,在经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同意后,报省社科联备案。
第七条 社团对其下设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派出机构负有领导、管理的责任。社团的二级机构是社团的组成部分,不具备法人资格,应按社团章程所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在该社团授权的范围内开展活动、发展会员,二级机构不得再设立分支机构。二级机构的名称使用必须规范,冠上社团全称。
“直属社团”拟设立的二级机构,须事先报经省社科联审查,经批准后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社团撤销其所属的二级机构,须经省社科联审查同意后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手续。社团注销的,其所属二级机构同时注销。二级机构负责人的任免须事先征得本人所在单位同意后由该社团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定,选举产生的也须报该社团常务理事会批准,报省社科联备案。
“会员社团”设立的二级机构,须报省社科联备案。
第八条 社团对其主办、参办的实体机构(指独立核算的企业或非企业单位)负有领导、管理的责任。由“直属社团”主办、参办实体机构,按有关法规须由省社科联审查批准的,按有关法规和省社科联规章办理;不需由省社科联审查批准的,社团须将其登记和开展业务的情况报省社科联备案。
“会员社团”主办、参办的实体机构,报省社科联备案。
第九条 “直属社团”变更其他登记事项(如名称、宗旨、业务范围、地址等等)和修订章程,须事先报省社科联批准或同意,再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直属社团”变更其他登记事项和修订章程后,须报省社科联备案。
第三章 会务活动和业务活动管理
第十条 社团应积极完成省社科联布置的各项任务,在课题、评奖、理论研讨、科普咨询等方面做好会员的组织发动和督促检查工作。
第十一条 社团须在每年3月底前将上工作总结和本工作计划报送省社科联。
“直属社团”每年年检材料须及时报省社科联审查同意。
“会员社团”须将每年年检材料复制一份报省社科联备案。
第十二条 “直属社团”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须事先报省社科联同意后按社团章程规定程序召开,会议的工作报告、章程修改草案等材料,须在一周前报省社科联。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召开的,须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报省社科联审查同意并经登记机关批准,但延期最长不得超过1年。
“会员社团”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须事先报告省社科联,并附送工作报告、章程修改草案等材料。
第十三条 社团组织各种业务活动,包括研讨会、报告会、培训班等,须事先向省社科联报告。活动结束后,向省社科联报送活动总结、综述或纪要。
“直属社团”主办跨省市、全国性或国际性的活动,须事先报经省社科联及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协办上列活动,则由主办单位事先办理报批手续,社团将批准抄件报送省社科联备案。
第十四条 “直属社团”开展对外、对港澳台的活动,须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原则,事先报省社科联和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活动结束后,须将总结材料报送省社科联备案。
第四章 档案资料管理
第十五条 社团必须及时向省社科联报送上述第五至第十四条所规定的有关材料,以便存档,第十六条 社团应积极向省社科联《浙江社科界》、网站等投稿。社团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年大事记和重要活动的总结、综述或纪要送省社科联,向《浙江社科联年鉴》供稿。
第十七条 社团主办报纸、期刊和编辑发行出版物(如简报、通讯、论文集等资料、出版物),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批准手续,并报省社科联备案。上述出版物应按期报送省社科联。
第五章 经费和财务管理
第十八条 社团必须建立并实行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遵守财经纪律。
社团应当积极筹集经费,按照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标准,收取会费;按照有关规定收取有关费用。
社团在换届选举之前,必须进行财务审计,并由社会审计机构出具审计报告。
社团应按照章程规定,定期向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报告财务收支情况。
第十九条 省社科联根据自身财力,设立学会活动专项经费。
省社科联学会活动经费,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省社科联业务主管的、经费暂时有困难的基础学科类社团,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二是重点资助各社团开展的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活动。
第二十条 申请省社科联学会补助经费和学术活动资助经费,须在年初提出书面申请报告,并附上工作计划和活动方案,事后须报送工作总结或活动综述。
第二十一条 省社科联将视情况需要,对有关社团使用省社科联学会活动经费的情况,进行检查。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二条 省社科联每两年评选一次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对有突出成绩和贡献的社团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二十三条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社科联可给予警告、限期整改,直至向登记机关建议注销社团或取消团体会员资格等:
1、违反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的;
2、违反社团章程的;
3、连续一年不能正常开展活动的;延期一年以上不能正常换届的;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的;
4、违反省社科联章程和本规定的,包括:重大事项不及时请示报告;对省社科联布置的各项工作拒不接受或敷衍塞责;不及时上报有关材料等。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省社科联办理社团事务的第一责任机构为省社科联学会处。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规定解释权归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