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oc

时间:2019-05-13 01:0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论文——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论文——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oc》。

第一篇:毛概论文——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oc

论文题目: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提出的政治诉求和社会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基础上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现实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也就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关键环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方面要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另一方面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手段,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积极的探讨。本文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之所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必要性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主导作用,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和政治保证;其重要性在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办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本文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高中国共产党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执政能力。只要正确把握和贯彻这些路径,才能顺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提出的加强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以资参考。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执政能力

引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本文选题研究的范围是在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野中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寻求党治理国家的模式途径和目标,打造有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新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和措施。党当前的执政模式提出挑战以及党如何通过转变执政方式来适应这种挑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中党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寻找到适合我国的有中国特色的党的执政新模式。

正文

一、构建和谐社会给党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我们党自从执政以来,始终坚持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根本建设来抓,在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1

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伟大的执政成就,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

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决定了党必须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首先,是巩固执政党的执政社会基础的要求。其次,是解决当前社会出现的不和谐现象的需要。再次,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需要。我国管理体制创新能力不足迫切要求党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新形势下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党的执政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化,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所提出的战略性任务,也必然由党领导人民完成。党的执政能力决定了这个伟大事业的未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和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主导作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

二、加强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工作中一个带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重大课题,必须充分运用我们党多年的执政经验,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一,要提高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能力。

第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准确地把握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精心营造和谐稳定的大环境,第四,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素质和能力。

(二)加强管理体制创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的一切执政活动能否正常进行以及其效率如何、效果怎样,首先取决于管理制度和

管理体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便捷,以及这个制度和体制运转得是否顺畅、灵活、高

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定要在管理体制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推进管理体制的制度

化、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进程。

1、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与机制,节减执政成本。

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进一步推进机构改革,规范党的组织机构设置。着眼于党的各个部门关系协调、职责清晰、机构和人员编制精干,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管理科学、工作高效的运行机制。

2、改进党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水平

改进党的执政方式,一是必须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把改进和创新党的执政方式与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机统一起来。二是必须进一步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立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密切党群关系的各种渠道。三是必须增强党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党应根据形势的变化团结新的社会阶层,整合全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及时化解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矛盾,准确、全面、及时地代表和表达民意,始终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四是必须不断促进选人、用人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要改革选人用人办法,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促进干部奋发工作、能上能下。五是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探索改革和创新党的执政方式的过程中,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要多向人民群众学习,找到并把握改革和创新党的执政方式的客观规律。

3、完善决策机制和决策程序,增强执政效果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中民智,使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一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尽量减少失误,形成正确的决策。二要坚持群众路线,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决策。各级决策机关要深入调查研究,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要在决策过程中贯彻群众路线,深入了解民情,奠定决策科学化的坚实基础。要充分反映民意,提高决策的透明度,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保证。要广泛集中民智,疏通下情上达、民意上传的渠道,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三要着眼于长远,使决策具有战略性和可持续性。必须敏锐地认识和把握时代进步的潮流和发展的脉搏,及时制定具有战略眼光的正确决策。四是规范决策程序,明确决策责任,促进决策过程的规 范化。要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明确决策者的责任。

4、提高党管理社会的能力

一是要求管理制度化与规范化。二是要求管理适应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三是要求管理社会化。使公共事业管理由单位控制向社会管理转化,使被管理者由原来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建立国家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模式;四是要求管理科学化。社会公共管理事物的多元化与公共决策的复杂化,使过去那种单靠个人或部门决策的模式向集思广益、科学管理的模式转变;五是要求公共事业的管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更加面向社会大众。

5、加强党理论创新提高执政能力

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上有创新,建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执政理论体系。

6、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提高党执活力的社会。

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四个尊重”作为不断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前提。倡导“四个尊重”就是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新机制,营造出鼓励创业、追求创新的社会氛围,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三)协调利益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1、处理好党内关系,加强党内制度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2、处理好党群关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石

3、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发展的国际关系

(四)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五)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条和基础。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在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围绕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来进行,并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来体现、来检验。另一方面,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把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穿始终,其最终成效应体现在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结语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天,它更加成为中国人民的现实需要—和谐社会的脚步迈得更大、更快了。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克服所有的困难之后,我们一定生活在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社会。人们毫不怀疑社会主义和谐、平安社会的无限美好,人们也坚信社会主义和谐、平安社会并非不能实现;同时,人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平安社会的理想境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构建。尤需公权执掌者和践行者的法治观念的根本更新,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有效转变,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诚如是,实乃国之幸事,民之福社。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肖景华,洪向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5个理论热点,[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3月版125-261.fl]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出版社2001年版.[3]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

开班式上的讲话【R].2005一02一19.

第二篇:和谐社会党执政能力建设论文

摘要:治理国家是复杂艰巨的任务,关键在于执政党自身能力的建设。执政党建设是一个趋于完善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涉及前人的、老生常谈的、普遍一般的道理,更加依赖于自身不断获得的对自身、对世界的新认识,最终达到自强、富足、智慧、博大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转型期;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目前,我国处于改革攻坚和经济接轨阶段,我们的执政党处在意气风发、并不断自我否定、反省、日趋成熟的时期。本文力图对我国执政能力建设尝试初步探讨。

一、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经验,深入分析研究党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要在复杂环境中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问题,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为民水平。

首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正确应对挑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党应对经济上的挑战,而且必须具备抵抗政治、文化、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反侵略能力,真正起到典范、领袖作用。

其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妥善处理利益格局调整中宏观微观各方面利益关系、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执政为民、增强人民对党的向心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最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增强全党拒腐防变能力、坚持立党为公、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迫切需要。我们党必须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高度严肃地对待权利运用和权利监督问题,认清所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

二、当前形式下执政党须具备的能力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表明我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提高我党驾驭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等五个方面的能力的工作可融入到以下层面。

(一)遵循明治原则、时刻明确任务、采取明智方法,实现民治、法治、理治,树立开明仁德威严的“大家长”风范

依照明治原则。“明”是透明,“治”是治理。执政党的职责、工作做到党自身和群众都清楚,党的职能范围、工作程序、效率成果等等各个环节透明,做到党内监督、党外监督、民众监督都落到实处,不给形式主义留空子。

时刻明确任务,是要执政党头脑清晰,时刻清楚自己是什么,该做什么,该怎样做,该做到怎样为止,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采取明智方法,既要灵巧机动,又要实心实意、实打实干。“虚浮”这个物质文明的衍生品必须剔除,不可任其蒙蔽眼睛、恣意生长,须知任何虚的都不长久,任何浮的都站立不住,克服投机取巧,克服所谓浮夸捷径。

民治,即“民”的治理。要做到使人民群众树立其坚定的信仰、勤奋淳朴的民风、文明优秀的道德素质。

法治,即依法治国。“法”不是苛刻的严刑律条,而是以人为本、合情合理,符合公众、社会道德常情要求的随时代变迁而不断修补完善的通过约束少数来为大众服务的有效的强制工具。

理治,即以理治国。“理”不是简单的道理,它要党对社会运行、历史发展的法理、规律有清晰的认识、准确的把握,能实事求是地制定、实施政策、方针、路线,以合理的定位、科学的手段、得力的做法达到民信、民服、民主,实现全民积极参与、全民治国为国。

(二)富国、富民、强兵,对外树立开拓、强大、和平的“大智慧”风范

“富国”即使国家富裕。经济实力的稳定发展、科技创新的层出不穷、资源环境的合理优化、外交往来的独立平等等等。

“富民”即使人民富裕。“两个文明”一起抓,实现人民群众物质富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质。

“强兵”即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不仅要拥有不断进步的现代武器和领先技术,而且要加大尖端人才投入。中国壮大军事力量,出发点是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勇于肩负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使命,不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危害其他国家利益的“假和平”。

(三)海纳百川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把我们党放在世界政党的参照系里加以比较和审视,借鉴国外其他政党执政和治国理政的有益做法,可以使我党更全面地认识自身,在对比中看到优长,弥补不足,大大有利于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三、当前党建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党风党纪面临的挑战

当前,党内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党组织上。制度建设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问题再度摆到面前,一些问题的消极后果不可低估,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会继续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动摇我党执政根基。

(二)全面改革中面临的困难

我党精确地把握住了社会转型这个大局,当前大刀阔斧的改革固然对党的能力提供一个很好的全面实践和强化的机会,但机会多,挑战也多。

1、经济建设的负面效应。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国企现状不乐观,国企民企创新能力不强,进出口贸易壁垒有待打破,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城市虚假繁荣等问题。看似简单老生常谈的问题,却是难以根除的顽疾,经济建设是强国之本,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首抓的问题。怎样搞好经济建设,怎样协调经济建设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是对当前执政党能力建设的最严峻考验。

2、农业改革中的问题。我国地大物博,农村更是资源丰富,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农民才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强的革命力量、最朴实忠诚的信念,党的工作是否有成效首先得看农民们的生活状况是否好转。当前党把农村建设提到了更高的高度,见证了我党的日趋成熟,体现出我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和实干魄力。首先,中央特别强调农村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农改中,农村现代化有了很大发展,农民获得许多切实利益,但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交通不便、教育落后、娱乐设施缺乏、信息不畅等等大大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视野。其次,怎样完善农村监督机制也是重中之重。调动农民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仅对党的工作起到有效督促作用,而且能增多党群沟通、加快农改步伐。再次,贫富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土地流失严重的局面必须扭转。我国人口多,国情复杂,农产品经济收益相对微薄。那些在家没有致富机会和技能的农民,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导致劳动力剩余,他们宁愿涌进城市打工挣钱。这样,土地流失随之而来,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另外,城市扩建、企业用地、住房建设、滥伐林木等也是造成土地流失的一个方面。最后,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受教育程度有待加深、科学种田意识的深入不容忽视。经济水平的限制、客观条件的缺乏等等致使很大一部分农民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使部分农民满足于温饱或小康现状,科学种田意识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

3、政治体制改革中的负面效应。建国以来,通过经济改革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告别了温饱阶段大步迈向小康年代,成就卓著,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缓慢,而国家在这方面所做种种努力都是步履维艰。我国目前的体制改革正处于全面、深入、攻坚阶段,作为领导者群体里新鲜血液、改革中革命因素的新任领导干部如何做好具体工作来树立领导在群众中的新形象、怎样将改革真正取得成效会是一定时期内的严峻考验。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做法

我党应按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目标加强自身建设。党的建设总目标是党的性质的反映,规定着党的建设的前进方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目标:“使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党建中思想建设是基础,法制建设是保证,体制构建是关键。

不断提高党的思想认识水平。必须在思想建设上做好以下方面:加强道德品质修养以防微杜渐;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质修养,自觉纯洁社交圈和生活圈;增强公仆意识和宗旨意识,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保我党生命力和先进性。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国家机器正常、稳定运行的必要保证。目前我国法制体系很多方面存在纰漏,时代迅速发展等客观条件的一系列变化都要求有法律的步伐及时跟进,而达到逐步的补充和完善。

精简干部队伍、强化检查监督体系。必须改革我国行政部门用人制度中存在的弊端,突出解决当前行政效率偏低、成本过高等问题,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使全社会进入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和谐相处的良性运行阶段。

总之,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来自腐败,反腐倡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源头根治腐败,使我党执政能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才大有希望,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宗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4.2、陈士杰,陈策,严鸿华等.党建新探——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探索与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3、邵正平.基层党务实用手册——党务通[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4、吴养民.防线[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5、刘宗洪.按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目标加强执政党建设[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1).6、李宏民.当前职务犯罪呈现十大特点[N].检察日报,2007-03-28.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毛概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要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主

要有: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就业结构的和谐、代际结

构的和谐、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价值观的和谐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发展首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给社会发展创造了前提。但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时,也会妨碍

经济增长。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人类历史发展的经

验表明,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我国长达20多年的经济持续

高速增长,不仅使原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使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对

原来相对稳定的社会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只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了,才能化解社会矛

盾,社会稳定才能得到保证。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全社会都得到了好处,但先富起

来的毕竟是少数人,加之分配制度上的缺陷,我国的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这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由

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造成我国经济上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并未同步

协调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和谐方面,一是我国的农民数量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

重过大,这给我国完成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困难。按国际贫困标准,农村还有1亿多

贫困人口,而现代化国家的最有标志性的指标,就是农民不再是穷人。二是我国的收入差距

没有按照应有的规律向缩小的方向发展,而是继续加速扩大。这既有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趋

势限制了初级劳动工资提升的特殊原因,也有现代财富积累速度大大加快和社会组织中间管

理阶层出现新分化的新情况,还有转型期腐败和非法致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三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呈现出劳动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

问题一时难以根本缓解。四是我国由于人均寿命延长和严格的人口控制,出现还没有富裕起

来就过早老龄化的现象。

二、从社会结构层面构建和谐社会在我国改革开放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

进的过程中,新的社会矛盾、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有时甚至集中暴露出来。从社会管理

体系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和重组,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

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从而使社会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带来了

一系列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隐患。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众之间既存在着共同利

益,又有着各自特殊的具体利益要求。为此,一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

活力。二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是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

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把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提高到增强党的执政

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

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

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和谐

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发挥包括知识分

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包括新的社会

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建立健全社会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2.逐步建立

和谐的社会秩序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使许多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露出来,依法及时

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建立稳定、有序、和谐的社

会秩序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善于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全面推进工作结合起来,把抓好当务之急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结合起来,尤其要解决好上访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建立重大决策的群众听证会制度,疏通广大群众和社会各阶层表达意愿、意见、要求的渠道;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处理和解决信访问题不力导致矛盾激化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搞好配合与协作,逐步形成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社会秩序工作格局。3.建立有效的社会稳定机制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稳定机制,能果断处理突发事件。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仅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而且有的群体性事件组织化倾向明显。此外,由于经济利益驱动造成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也引发了一些意外事故。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对党和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建立健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协调机制,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化解矛盾的合力。要不断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群体性事件形成规律的研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地震、洪灾、矿难等灾害,应建立应急预案,并逐步建立应急指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对于各种犯罪活动、各类社会丑恶现象,要严厉打击。要充分发挥司法等专门机关惩治犯罪、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第四篇:毛概论文+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实践报告

报告名称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年级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2011-5-

5成绩

(报告在给出成绩的同时须由评阅人写出评语)

年月日

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内容摘要:和谐,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比如“和衷共济”“厚德载物”“和气生财”“和为贵”都是对这种和谐精神的注解和说明。和谐不是指完全同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布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于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在这五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应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和谐的人是由和谐的校园孕育出来的。所以,创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

关键词:和谐校园;途径;校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所以,建设和谐校园正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三、建设和谐校园的三大措施

(一)依法治校,建设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校园。

和谐校园首先是法制的校园,依法治校就是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校园治理,从事教学科研等活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建设一个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和谐校园。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做好学校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桥梁作用,完善教代会制度,坚持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学生联合会等好的做法。要加强治理制度的建设。古语云:“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加强各项治理制度的建设,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建

立健全的、专业化的治理机构,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发展。要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作风建设,要不断提高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突出提高谋求发展的能力、治理学校事务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维护学校稳定的能力。学校要加强班子建设,校长要任人唯贤,率先垂范,容人容事,淡化权力意识,实施集中领导,分层治理,权责到人。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作用,以师德建设为载体,突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倡讲团结、讲协作、讲守信、讲友爱、讲宽容的新风。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治理的和谐统一,改变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如建立教师业务档案、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方案、课改方案、奖教奖学方案等。围绕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评优、职称晋升、基建、财务收支等,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治理机制,健全和落实教代会、校务公开制度,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

教师人心顺,主人翁意识增强,就会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以德治理,建设宽松、协调、体恤、包容的校园。

以德治理就是要以全校教师为本,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深刻地意识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依靠力量,是服务的主体而不是治理对象;我们应该将教师从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因此,我们认为,为了达到和谐,从学校角度来看,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治理工作,力争把最优质的资源用到人才队伍建设上来,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支持力度,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良性竞争、激励、监督保证等机制,建设一种宽松、协调、体恤、包容的和谐的校园气氛。

1.学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制订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对有学识、高水平、爱提不同意见或有小毛病的教师,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聪明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同时,大力培植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增强责任感,做学校主人”活动,撰写师德论文,让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以保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2.教师要注重自我内化的和谐,应从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观念与心理要素等内在道德环境诸因素探讨内化发展和谐关系,增强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和谐统一,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个和谐的人。弘扬正气,遵章守纪。要做到对人对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提倡执行规章的自觉性和勇于维护规章制度的正气行为。加强学习,完善自我。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各项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优质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开拓创新,优质教学。坚持“学生第一、育人育才”的宗旨,对教育事业做到有心、耐心、细心、热心,努力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做出贡献。顾全大局,爱岗敬业。提倡乐于奉献、顾全大局和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各尽其能,优质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同事之间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诚信友爱;提倡互相谦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积极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谐处理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追求以人为本,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本着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的前提,树爱学生之典范

(三)以生为本,建设文明、向上、创造、竞争的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树立生本思想,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

1.创建安全、健康发展的环境。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加强学校的保安保卫,开展安全自救演练,完善“安全治理规定”,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建筑及设施安全治理措施”,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开设心理辅导室和咨询信箱,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如设计校徽,悬挂国旗、校训、班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教师寄语;建设高标准的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科技活动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生物园、地理园等;创办文学社、爱心社、英语角、校报、光荣榜、作业展等;举行艺术节、体育节、科学节及各类比赛;开设校本课程和开辟德育基地、德育展室、校园网站等;组织学生进社区、入工厂、下农村、蹲基地等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治理,建设和谐班集体。如:学生干部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其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制定学校德育常规,设立学生会和文明监督岗,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熟悉自我,在治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通过学校积极有效的培育,学生懂得发掘和欣赏四周美的事物;懂得人与社会的和谐,遵从社会整体价值构成的和谐,包括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内外和谐、上下和谐和长幼和谐等,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是统一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懂得自律与治理的和谐,知道接受治理的过程,不仅是接受来源于学校的治理和

规范,也是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结果,而且自己通过参与学校的治理,也具备自主、自决、自择、自律的能力;懂得关注身边生活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的同学,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为同学服务,情系同学,无私奉献,互助互爱。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需要随着教学、科研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过程,更是一个长远的征程和永恒的主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全面参与,不懈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现代教育新追求!

四、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建设关系到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布局中地位重要。我们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历来重视改善民生,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现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所谓“民生”问题的解决,既取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党政机关服务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取决于社会事业的发展,比如教育、文化、卫生、就业、住房、尤其是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包春芳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网

[4] 《和谐校园,浙江教育新追求》(2005年4月18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5]《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郭枫焰范俊德《华南新闻》2005年3月15日第三版)

第五篇:毛概论文-构建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核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 者:彭 欢07040135

彭莉艳07040136

任玉涵07040137

袁 娟07040153

姜青青07040120

占燕燕0704015

5系别中文与新闻传播系

班级07级01班

指导教师李旭荟

内容摘要:本论文由六名小组成员在李旭荟老师的指导下合力完成。以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为主旨,全面深入的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表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分别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何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社会主义资源、财富以及利益的公平分配,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和谐发展的格局,在体制的改革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

关键词: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民主、和平、文化

踏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处于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性时期,在这一阶段,随着改革和发展事业的深化,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日益不平衡,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资源与财富的合理分配;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进入的攻坚阶段,已经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谐社会”历来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和”的概念,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例如,《易传》高度赞扬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观念。西周末年,周幽王的史伯在议论周朝兴亡这一重大政治问题时,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著名论断。孔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孔子及其学生所说的“和”,既是一个哲学范畴,又是一个伦理道德的标准和社会治理的标准,其本质在于统一和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差异。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并认为阴阳二气虽然处于不停的冲撞之中,但它们始终能够在“道”的统一下和谐相处。王阳明指出“天理亦有个中和处”。先

哲们的这些经典论,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和谐观念成了治国安民的重要理想。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坚实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理论武器,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们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史实现和谐社会的坚实物质基础;第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适应,其矛盾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解决;第四,和谐社会的表现形式“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进行了有意的探索。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这篇重要著作,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1957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篇重要著作,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虽然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正确思想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但是这些正确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200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有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目标又被具体化为“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今,我们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二: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新世纪新阶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实践需要,符合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客观形势的要求,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深化和拓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概括起来为五个符合:

(一)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中指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学说,人的充分的自由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条件和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求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唯物辩证法,从物质的存在——商品开始,进而到货币、资本、生产、流通,最后发现剩余价值,形成贫富两极分化,产生阶级和阶级斗争,直至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必然到来的结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从社会现实出发,改革社会不合理现象,发展生产力,建立合理的劳动分配制度,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建成富裕、和谐、幸福的社会。

(二)符合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

之基、力量之源”。改革开放、提高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根本目的,不只是振兴中华民族,洗雪一百多年的殖民史给予中华民族的痛苦和屈辱的记忆,更不是以牙还牙,对中华民族曾经带来沉重灾难的西方国家实施报复。我国近代史确实是血和泪、悲愤、痛苦的历史,但历史承载的是民族的过去,时代在前进,国际社会百年来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历史是个大舞台,即使中华民族再经过五十年的奋斗,实现了现代化,成为首屈一指的世界大国,她也应该以社会和谐发展充满亲和力为宗旨。首先惠及的是十五亿中国人民,其次惠及的是全世界人民。如果没有这样的理念,社会发展并不等于人民幸福。

(三)符合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理念

近代史上先后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崛起。以英国为例,大英帝国——“月亮和太阳不落的帝国”,因为它的殖民地遍布地球一圈。它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最早的产业主要是毛纺业、呢绒,需要羊毛,对外实行“炮舰外交”疯狂的侵略、掠夺,对内搞圈地运动造成羊吃人的现象,在我国近代史上首先打开中华大门并第一个签订不平等条约就是英国侵略者;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是俄罗斯,曾先后侵占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内蒙古的面积(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给予我国灾难深重的是日本的全面侵华,八年抗战牺牲的人员和物力数量巨大。21世纪后半叶起,中国将成为世界大国。因为时代不同,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不可能走殖民主义老路,只能走和平崛起之路。构建和谐社会,亲和中国人民、亲和世界人民,呈现中华民族泱泱洒洒大气概,这是民族的理想、民族的光辉。

(四)符合民族文化传统

1、文化特征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大系有三:一是儒家、二是老子的道家、三是佛教。儒家理论主要的成就体现在《论语》、《中庸》,中庸之道,“和为贵”,“和”的要义是辩证法,是协调发展,平衡,不走极端,是和谐。老子的《道德经》被世界称誉为社会道德规范的典范。“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道,产生了世界万物,道就是自然规律,得道就是获得真理和道义,得道就是人的身心融合于自然万物,这是和谐对称的美。他的理想是小国寡民,社会和谐有序。佛教的依正不

二、天地轮回。教佛相对于基督教、伊斯兰教,更具有包容和平的理念。

2、古代吏治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在世界上最早实行相对的民主决策制度:即内阁代议制度,皇帝虽然总揽全局,议事制度由内阁(大司徒、大司马、宰相、丞相、总理大臣)组织内阁成员议事后奏请皇帝裁决。司法系统相互制约“三堂会审”:大理寺、宗人府、刑部一起审理,以示公正。这两项相对保障了朝廷决策的民主性和司法的公正性。当然这是相对而言,封建社会充满黑暗、罪恶和人民大众的苦难。

3、民族风情、民间生活习俗

中国人的哲学观和人生观,注重家族、注重伦理、注重亲情、注重和解、注重社会生活的合群和自然秩序中的和谐,文人气息中有崇高的理想,“大同世界”,“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热爱和平,厌恶杀戮,崇尚和平、恬静的生活。饮食文化中的烹调、酒文化、茶文化,重友情,尚清谈,追求一种和谐相处的情趣。民间文艺体育运动也重在情趣,蔑视争斗,不推崇冒险,如国外的探险、绷极、过山车、拳击、斗牛、决斗、赛车等运动。

(五)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和谐社会当然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全世界必须面对的课题。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生活资源的无序开发,人类为了生存大量开垦荒地,滥伐树木,森林逐渐消失,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之肺”功能减弱,致使空气污染、水污染、天气变暖,水土大量流失。人类为了改善生活,肆意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能承受得起吗?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将遭受自然的报复,有时这种报复的后果是极其可怕的。南亚的海啸和我国西南洪灾就是现实例证。

三: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完善管理体制、提高领导能力等方面着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一要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二要学会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三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这样抓下去,就一定能够积极地促进社会越来越和谐。

需要指出的是,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时候,有许多问题是要深入探讨并加以注意的。

第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都是在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靠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经济一腿长、社会一腿短”的问题,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把“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机地统一起来。因为,不讲发展的发展观绝不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不在发展的基础上求和谐不可能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上。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当然,这种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还是要牢记十六大报告中一句十分有影响力的话:“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科学地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我们党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必将极大地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强调,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既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要在全社会营造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出来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也就是说,我们在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决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可以这样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只能分阶段、有层次地循序推进。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提出的目标和口号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往往是欲速不达、群众不满;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则发展迅速、人民满意。只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求真务实,团结奋斗,开拓前进,就能一步一个

脚印地达到预定的目标。

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必须和社会具体实际联系起来,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前提,以安定有序为基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诚信友爱为品质,以充满活力为状态,以先进文化为灵魂,以民主法制为保证。确实解决好现实社会中的医疗、上学、买房、就业等问题。

总之,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的条件来解决好社会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主要参考文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出版社2005年3月 第1版 中共中央宣传

部舆情信息局 编

《和谐社会研究·从政治学到政治科学》人民出版社 2006年3月 第1版 张

国清/著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 2005年3月 第1版 主编 李君如 副

主编 严书翰 卢先福

《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学林出版社2005年3月 第1版主编 王荣

华 董世骏

《华从际和谐与冲突》重庆大学出版2007年4月 第1版 黄囇莉 著

写作时间:2009年5月20日

联系电话:***(彭欢)

附件一

本论文确实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来介绍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小组

成员共六名,两个成员负责一个板块。

组长:彭欢 负责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版块。分配工作,召集小组成员一起研究讨论,集思广义,最终完善论文。

组员:任玉涵 负责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版块。确实做好了论文的文字工作,并积极参与小组内部讨论。

组员:袁娟 负责什么是和谐社会版块。该组员认真负责,查阅群书并写成了一篇上千字的文章。

组员:彭莉艳 负责什么是和谐社会版块。细致入微,把什么是和谐社会阐述得非常全面,并在每次讨论时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组员:占燕燕 负责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版块。积极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特别是一手资料,在论文的完成中起到不可缺少作用。

组员:姜青青 负责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版块。认真对待工作,小组讨论时,常常发表出新颖的见解。

附件二

小组推荐最有益的书目: 《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下载毛概论文——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论文——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 概 论 文 《时代的呼唤》之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班级:12动画2班 姓名:肖艳 学号: 123115053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姓名:肖艳 班级:12动画2班 学号:123115......

    毛概论文《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汇编)

    09阿语1班谭超0816118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

    毛概论文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

    毛概论文;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荐5篇)

    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毛概 第十一章 构建和谐社会 加快民生建设

    指导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基本原则: 第一,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毛概论文)[小编推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尽管说马克思主义中有和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

    毛概论文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要深刻认识“八荣八耻” 1. “八荣八耻”为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和保障条件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和接班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

    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毛概论文(五篇模版)

    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20081265 江龙飞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要在社会主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