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投资改革的进程

时间:2019-05-13 01:5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投资改革的进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投资改革的进程》。

第一篇:我国投资改革的进程

我国投资体制改革进程

我国投资体制和投融资机制20多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1980年时.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国有经济投资所占比重达82%,集体经济占5%,个体和其他经济占13%。而2003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国有经济占39%,集体经济占14%.个体和其他经济占47%。地方政府具有了规定范围内的投资决策权,企业有自主的投资权。二是资金来源多元化,主要表现为预算内投资比重大大下降了。1981年时,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28%,国内贷款占139《,利用外资占4%,自筹和其他投资占55》\。2003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国家预算内投资占4.6%.国内贷款占20.59《,利用外资占4.4%,自筹资金占70.5%。三是投资方向多元化。表现为:投资方向增多,投资于新型产业的投资额增加,而制造业投资额下降。四是政府从依靠行政命令直接控制企业投资,开始转变为通过各项经济政策引导市场,从而间接影响企业投资;从依靠国家计划指标和项目审批等手段直接控制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结构,转变为主要通过经济、技术政策及政策工具进行投资管理。

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投资体制改革的历程。

1.投资体制初步下放管理权限阶段(1980—1987年)

改革开放以后,投资领域中的国家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的传统做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开始对投资体制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是:(1)打破政府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传统格局,扩大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决策权限,促进了投资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2)改革了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建设资金开始由财政无偿拨付转向银行有偿贷款,拓宽了建设资金来源;投融资体制从以财政投资为主向间接融资为主转变。当然,由于金融体制改革落后于企业改革,企业的资金融通还是有一定困难的。(3)改进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提高了项目审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水平,推行项目投资承包责任制。(4)在投资项目建设施工领域引入招投标的市场竞争机制。

2.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阶段(1988—1991年)

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投资管理体制近期改革方案》,1989年颁布了《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明确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支持和限制的重点,对投资结构进行了调整。其主

要内容有五个方面:(1)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权责,重大建设投资分层管理,面向全国的项目由中央承担,区域性的项目由地方承担;具体划分了中央投资或以中央投资为主的投资项目、地方项目的具体范围,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地方办重点项目的积极性。(2)明确了企业的投资权责,扩大企业投资决策权,使企业成为一般建设的投资主体。企业在国家计划和法规指导下,有权自主筹措资金和物资;有权自主把本企业生产发展基金、折旧基金和其他自有资金捆起来使用;有权自主选定投资方式和建设方案;有权自主支配应得的投资效益。(3)明确了投资资金来源,建立基本建设基金制,保证重点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中央基本建设基金的建立,促进了一批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以及一些重大社会发展项目建成投产。(4)明确了国家投资的组织方式,成立国家级投资公司,用经济办法对投资进行管理。1988年中央一级成立能源、交通、原材料、机电轻纺、农业、林业6个国家专业投资公司,负责经营管理本行业中央投资的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公司具有控股公司的职能,又承担国家政策性投资的职能。通过独立核算,用经济办法进行管理,逐步将建设工作中的行政关系改变为经济合同关系。(5)明确了政府的投资导向。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表明政府对投资方向的支持或限制的态度。虽然这一时期以治理整顿为主,但投资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3.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进阶段(1992—1997年)

1992年以后,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计划部门和体制改革研究部门提出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方案。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改进投资计划管理体制,编制投资计划的重点从年度投资工作量计划转为年度投资资金计划。(2)项目分类、主体分工。将项目归为三大类,按类界定可参与投资的主体。具体是将投资项目划分为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三大类,明确竞争性项目以企业为基本投资主体,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筹资、建设和经营;基础性项目主要由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投资,并吸收企业和外商参与投资;公益性项目主要由各级政府运用财政资金安排建设,同时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兴办社会事业项目。(3)组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进出口银行,实现商业性投资贷款和政策性投资贷款相分离。(4)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开始建立和规范投资主体的风险约束机制。这一时期的改革是对前一阶段投资体制改革的更具体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同一改革层次上的两个阶段。(5)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行内部股票或上市,加大了直接融资的比重。

4.投融资体制酝酿重大改革的攻坚阶段(1998—2004年)

现行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显性化,这些问题可概括为:(1)投资主体问题。由于未很好地完成投资主体由政府向企业转变的过程,因此,政府既承担国有经济预算内投资的责任,又承担全社会投资中相当部分的责任。投资主体不明确,无人对项目筹资、建设、经营的全过程统一负责并承担风险;投资权利和责任、收益和损失没有统一起来,缺乏产权明确而又具有实力的企业型投资主体。(2)投资的管理问题。由于主体不明确,管理中也存在混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投资管理与决策的关系上没有完全制度化,更没有法律化;政府对企业投资的审批和管理权限仍过大且没有相关法律。投资决策中行政干预多而且是多方干预多,条子工程屡禁不止,对投资真正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尚未形成。如何完善财政投资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何摆脱过多直接抓投资项目的压力,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如何形成长、中、短和大、中、小投资项目的协调均衡发展等都还有待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3)投融资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在社会投资项目中,商业银行与投资主体之间按市场化要求的合作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由于各种原因,银行对企业还存在所有制歧视,不能从效益、安全等纯银行运作的角度进行贷款。由于银行背负着国有企业的大批债务,对中长期的投资信贷信心不足。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无力,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不够。资本市场的上市条件尚未实现平等化,还有人为的非经济因素作为条件。银行本身对投资项目的审查能力也需要提高。投融资市场中介发育还很不健全。(4)投资效果差。投资结构不合理,地区产业雷同严重;投资效益差,回报率低,不少项目建成之日便是亏损之时;资本形成的质量差,新置的固定资产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等。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但在相当多的方面,还没有摆脱计划体制下投资思路的影响,还需要进行一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5.投融资体制开始进行重大改革(2004一)

2004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出台标志着这一阶段的开始。这一阶段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资融资体制;自主决策、行为规范、责权利统一的多元投资主体体系;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市场有效约束的融资体系;自主经营、自律性强的投资融资中介服务;以间接方式为主、覆盖全社会投资融资活动的宏观调控体系。从具体内容来说有六大特点:(1)企业不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投资领域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模式,但还存在着一些企业投资决策权未落实等问题。《决定》指出,彻底改

革现行不分投资主体、不分资金来源、不分项目性质,一律按投资规模大小分别由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对于企业不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按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2)颁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决定》明确指出,要严格限定实行政府核准制的范围,并适时调整。目录中所列项目,是指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重大和限制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分为农林水利、能源、交通运输、信息产业、原材料等13个类别。按照规定,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目录以外的项目,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专门规定禁止投资的项目以外,实行备案管理。有专家指出,这一目录将根据国民经济运行情况,适时作出动态调整,有利于强化和完善投资宏观调控手段。(3)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决定》明确提出,能够由社会投资建设的项目,尽可能利用社会资金建设。《决定》还指出,逐步理顺公共产品价格,通过注入资本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经营性舶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于涉及国家垄断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统一规划布局的项目,政府在确定建设规划后,可向社会公开招标选定项目业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境外投资。(4)加快推行代建制。所谓代建制,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代建制突破了政府工程的恫有方式,投资行为得到了规疮。’不少人将代建制看成是抑制腐败、克服“三超F,;(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现象的有效武器,这将有效地预防部分政府投资项目中的不廉政和腐败行为。(5)改进投资的宏观调控方式。《决定》直接对政府投资行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更是对政府部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相比过去对投资项目的层层审批,政府部门今后将主要通过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全社会的投资进行间接调控,切实做到“微观上该放的一定要放开,宏观上该管的一定要管住”,保持国家对全社会投资的积极引导和有效调控。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灵活运用投资补助、贴息、价格、利率、税收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投资,优化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6)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近几年,不少地方领导推崇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林林总总,最后“官”是升了,但其身后却落下了一大堆“花架子、无效益”的工程。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相关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今后将有效抑制盲目投资、乱花钱的行为。

(本文引自《宏观经济学中国版》-李晓西著2005)

第二篇:我国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速率逐年提高,这对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状况,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有重大作用,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增长,与之紧密相连的房地产业也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房地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也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动力,怎样处理好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关系,使他们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发展重要关注的焦点,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提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城镇化;房地产业;重要动力;协调发展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得到快速的推进,伴随而来的房地产事业的需求也逐年增加,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城镇化的加快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房地产业的蓬勃又积极推动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房地产业不健康发展,导致各地房价过高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速率,因此,如何避免城镇化进程和房地产业的发展的利益冲突,使他们相互促进,达到和谐共赢的局面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 城镇化进程与房地产业的相互关系

城镇化主要是指城乡人口分布结构变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而且城镇空间更加文明和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和房地产业都保持良好的上升趋势,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为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贡献。

1.1 城镇化速率的提高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导致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流向城市,住房需求摆在了首要位置,这直接导致了房屋刚性需求的变化,此外,人口的增加将会导致各种产业结构的变化的发展,工厂扩建,企业办公、服务行业及房产投资等对房屋的需求也拉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非住房消费如休闲场所、度假区等,这些都对人们的生活和消费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广阔发展。

1.2 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房地产业是我国国名经济的基础产业,它是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资料,它通过城市功能结构的演化,对城市人口和市场结构进一步扩大,对改善居民居住坏境,促进城市发展有重要作用,只有房地产业的运行,才能建设良好的城市空间,为外来人口提供物质保证,为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只有以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健康运行来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才能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1.3 房地产业与城镇化发展具有利益冲突关系,城市化速率的提高,拉动了房产需求,使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热,房产投资和投机日趋增多,直接表现就是房价过高,过高的房价不仅给房地产开发带来了风险,而且与居民收入不相协调,造成外来人口买房难的问题,对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在城市居住设置了关卡,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进而又反作用于房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化背景下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 没有合理规划城镇建设,使房地产业的开发无序化,由于城市竞争加剧和房地产业巨大开发利益的驱动,出现了房地产开发的速度高于城镇化规划的速度,使房地产开发出现无序甚至失控,从而城镇功能分区和布局不明确,这不仅对城镇化的发展注入了不利因素,而且造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的不协调,从而影响了城镇化进程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2 城镇房地产市场体制不健全,造成产业结构失调,由于城镇房地产利益的拉动,市场机制失调,导致房地产市场开发火热,房地产价格混乱,从而盲目的进行房地产投资,因此占用了其他城市建设公共设施和相关产业的资源,影响了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且城镇房地产开发商大多实力小、规范化程度低,使房地产业走向批量大、档次低的尴尬境地,影响了城镇的发后续展。3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涌入城镇,政府发展经济适用房优惠政策和廉租房的建设明显偏少,使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却难以实现,从而生活标准难以达到城镇化的最低生活标准,从一方面又减少了房地产开发所需要的劳动力,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城镇化进程和房地产业共同发展的方法措施 1 切实保障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不仅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为城镇化进程提供强大的经济动力,当前中国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日趋加强,对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的投机、价格泡沫等问题打击力度越来越大,作为房地产业本身也应该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自己,打造自己的品牌,注重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标准,进而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保障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健康、有序,此外,在房地产开发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环境、资源的保护,使二者协调发展解决好二者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和投资风险,在城镇化进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与房地产业开发发生利益冲突,只有房地产开发商有效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与政府、区域经济和农村、农业、农民之间的利益冲突,才能是城镇化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投机和投资住房越来越热,因此城镇化进程下的房地产开发需要有长远的规划,避免城镇开发不合理而面临的财政风险,合理定位城镇化目标,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开发、合理定价,加快促进城镇化进程。3 采取有效房地产开发管理,促进城镇化进程,在县域城镇化过程中,有效地房地产开发管理措施能够加速城镇化的实现,首先调整与大中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政策,取用与县域房地产相适应的引入政策,其次加强房地产业务管理,提升房地产管理水平,符合国家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择优办理房地产开发业务,加强和银行的合作,做好贷款方案和贷后管理工作,建立绿色房地产业,保证县域向城镇化的健康有序转变。4 加快房地产开发的法律法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合理构建城镇房地产市场,城镇化进程下的房地产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了房地产业无序化发展,当前的任务就是要建立健全城镇房地产开发法律法规,突破户籍制度,处理好常住人口房地产市场和流动人口房地产市场的关联,通过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形成合理的人口流动速率和房地产价格市场,加大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扩大廉租房的覆盖范围来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保障性住房,实现公平公正的房地产开发环境,确保人人有住房,形成房地产开发层次结构,确保城镇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结语

房地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房地产业还将持续发展,而城镇化进程的速率也不会停止,它们是不可逆转的过程,我国当前的任务是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加快经济适用房、保障性住房的房地产市场开发,发展和完善二手房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住宅消费从刚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变,才能使城镇化建设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加大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使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张勇等.论城镇化进程中的利益协调,现代农业科技,2007(14).

张奕河,郑大川.城镇化与房地产市场需求关系研究[J].特区经济,2009;(12).李东.浅谈城镇化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J].今日财富,2008;(6).龙佳宜,鞠慧雅.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北京房地产,2008;(12).尹中立.房地产调控与宏观调控的矛盾与出路.固际经济评论,2007(11).

据上海证券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亮点之一是要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但城镇化有两大前提条件:进城的农民要买得起房;通过农村土地流转能为农民提供经济保障。城镇化对增加城市住房需求和调整供求关系等都将产生深刻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这次会议的亮点之一就是要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即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并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由此,城镇化发展为中国经济指明了一个发展方向,并有望继续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确实,城市化进程早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自1998年中国住房制度重大改革以来,城市化发展突飞猛进。由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美国只有9个,在中国则有166个。联合国人口发展报告也曾指出,中国的城镇人口正在以每年25%速度增加,中国成了世界上城市化增长最快的国家。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促进了不少城市的快速发展与经济繁荣,并带来或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国农民摆脱了贫困;另一方面,户籍制度限制和农村与城市的二元化结构等因素导致农村居民在城市中很难生根下来,成为城市经济生产与消费的动力,从而减缓了城市化进程,抑制了以农村居民为主体的消费。有研究表明,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城市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从1952年的31.1%上升到2008年的74.4%,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68.9%下降到2008年的25.6%。

透过上述数据,一是受经济快速发展及城市化率提高等因素影响,城市居民消费增长的占比远高于中国城市化率增长,这意味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对降低;二是分化的二元城乡结构,不仅不利于农村居民消费,而且也不利于农民分享中国改革的经济成果;三是制度安排和城乡二元分化结构导致了农村居民消费

水平过低。所以,只有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及利益分配关系,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有效促进农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从这个角度分析,放宽中小城市的户口限制,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改革举措之一。

之所以说加快城镇化进程将成为现在和将来中国经济发展之动力,是因为 “城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即通过大规模的城市基础建设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二是基本住宅建设,以住房产业为龙头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此外,城镇化还有助于集约性使用土地和解决当前土地矛盾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以农民进城的方式带动房地产业发展,必须基于农民有支付能力去购买他们希望进入城市的住房。但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火爆,导致各地城市的房价全面飙升,不要说大中型城市房价的快速飙升,就连中小城市的房价也出现快速上涨。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85%以上城镇家庭无能力购买当前房价高企的住房。因为,城市居民的房价收入比已达到8.31倍,农村居民的房价收入比更是高达29.44倍。如果说城市中都有85%以上家庭购买不起住房,那么要想让农民进城购买所需要的住房只能是“天方夜谭”了。所以,加速城镇化进程,最为关键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要使进城的农民购买得起住房。

事实上,要让进城农民真正能在城市中“生根落地”,不仅需要有适度的房价以符合他们的购房支付能力,而且还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由此形成有效的农村土地市场。因为,农村土地市场不仅可以增加土地供给或给土地定价,而且也可以为农民进城提供一种经济保障。

在笔者看来,只有在上述两个前提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放宽中小城镇居民户口限制才能达到推进城镇化的预期效果。否则,这个制度改革所能起到的作用将是十分有限的。

放宽中小城镇居民户口限制的城镇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确实,通过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落户,这样的城镇化进程将增加农民对城市住房的很大需求,但前提条件是城市房价应当接近当下农村居民的购房支付能力。还有,农村土地要能够流转,并能成为农村居民生活的一种经济保障。这样,如果农村土地能够流转的话,土地资源就能起到增加住房供给的作用,并能改变当下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当然,这个市场方向究竟会向何处发展,还要看下一步政策细化而定。(作者 易宪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第三篇: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4月10日在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出席论坛并发表讲话。苗圩指出工信部将加强与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合作与配合,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为契机,加速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

苗圩表示,加速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一是要尽快启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二是要稳步推进电动汽车示范推广;三是要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化示范技术改造;四是要加快区域布局调整,推进产业聚集;五是要强化标准管理,建立电动汽车公告管理体系;六是要完善电动汽车推广的扶持政策;七是要推动广泛合作与交流。

苗圩强调,电动汽车要真正上市销售,还需要创建安全、方便、可靠的使用环境,这必须依赖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电动汽车的初期导入政策、初期用户与市场定位是电动汽车走向产业化的关键,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电动汽车大规模商业化推广需要电池工业和电网、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配套支持。必须突破行业限制,打破封闭运行状态,加强跨行业联盟和协调协作,发挥多方面积极性,集聚力量,共同推进。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论坛发言中透露,目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效果良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节油率与最大功率比检验大纲已经确定并对外公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正在抓紧制定,即将出台。

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欧阳明高在论坛上提出三点建议:

一、以锂动力电池为重点,掌握自主核心技术;

二、以小型电动轿车为重点,推进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化;

三、以电动车标准法规为重点,建立自主产业政策体系。

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亚洲制造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承办,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协办,来自日产、奔驰、宝马等国际品牌和东风汽车等国内汽车厂商及配套企业和电动汽车试点城市的近150名代表出席了论坛。

第四篇:关于我国改革进程中的司法鉴定制度的思考

【摘要】 本文首先对近年来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进程进行了简要回顾.然后主要针对《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提}}:了一些问题并加以探讨,并在文章的最后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粗浅见解。

【关键词】 司法鉴定;改革;权力

【中图分类号】d91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

9297(2005)03—0163—0

4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①尤其是司

法鉴定体制亟须改革,目前也正处于改革进程中。但

对于如何进行改革,各方态度却很不一致。对于这种

状况。司法部法规教育司刘一杰司长曾有过这样一段

比较精辟的概括:“⋯ ⋯对于现状的不满意。现状必须

改革已经成为众口一词。但是以什么样的理念来主导

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未来的司法鉴定体制是一

种什么样的模式。却是众口百议⋯ ⋯”。②

下文中。笔者将针对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进程中的某些司法鉴定制度问题展开粗浅探讨

一、关于近年来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进程的简

要回顾

应当说,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主要起始于国

家对司法鉴定体制的改革。其主导力量是我国司法

部。其标志性举措应当是2000年的3部规范性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其主要目的是试图在我国建立起统一的司法鉴定的行业管理和资格准人制度,等等。

但是人们也普遍看到,自2000年起的四五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司法鉴定体制改革似无甚实质性进

展。比如2000年的《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

《鉴定人管理办法》)中第l6条、第l7条对于建立“全

国统一的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考试”制度进行过较明

确的规定,但直到2003年9月23日。湖北省还在“首

次”举行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考试。来自该省公安、检

察、司法行政、国家安全等政法部门和城建、质监、物

价等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社会鉴定机构的报考人员共

333人参加了该次考试。④时至今日,这种全国统一的、类似于“司法考试”的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考试也

还没有举办过。

此间。最高人民法院也曾对我国的司法鉴定体制

和程序性制度这两方面的改革做过努力。

对于我国的司法鉴定程序性制度,最高人民法院

曾颁布、实施过两部重要的诉讼证据方面的司法解

释,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2001年)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

题的规定》(2002年)。两部司法解释对“司法鉴定程序

[作者简介]窦树亮(1970一),男,汉,大学本科,助理1二程师,研究方向:物证技术。

① 对于司法鉴定制度所包括的内容,我国学者的观点不完全一致,有观点认为司法鉴定制度包括了司法鉴定的管理制度、司法鉴

定的人事制度和司法鉴定的程序制度(何家弘:《司法鉴定导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版.88页):也有观点认为司法鉴定制

度主要包括司法鉴定管理制度、司法鉴定协调机制、司法鉴定机构制度、司法鉴定人制度、司法鉴定启动制度、司法鉴定程序制

度、司法鉴定质证制度和司法鉴定认证制度等内容(参见:杜志淳、霍宪丹,《中国司法鉴定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

4月版,l1页);等等。笔者为了便于本文的叙述,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将司法鉴定制度的内容分为两大方面:司法鉴定组织管

理性的制度(具体包括机构设置、人员管理等内容,近似于本文中所说的“司法鉴定体制”)和司法鉴定程序性的制度(具体包括

司法鉴定程序的启动、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和采信等内容)

② 引自:《司法鉴定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4月第l版。序l页。

③ 2000年8月14 13的《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和2000年l1月29 13的《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

(试行)》。

④ 见中国普法网2003年10月8 13消息,http://www.xiexiebang.com。

③ 如我国湖南省发生的“黄静死因不明案”

④ 这也是该《决定》引起社会最为关注的亮点,即:彻底取缔了“鉴审合一”或“自审自鉴”。

⑤ 引自:邹明理,《司法鉴定》,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版.43页。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3期)

制度的贯彻执行必须依赖它们所创造的司法大环境。

我国目前的诉讼制度、证据制度正在不断走向完善,因而对司法鉴定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⑨

看来的确如此,在我国的诉讼制度不断完善的过

程中,尤其是在刑事诉讼中,程序正义越来越受到人

们的重视,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动性也日益明显,“当

事人主义”的倾向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种情况下,必然对司法鉴定程序的启动问题、司法鉴定结论的质

证与司法鉴定结论证据的可采性等等司法鉴定程序

性制度问题提出完善或改革的要求。而如何对司法鉴

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进行组织管理,显然不是这些要

求最迫切关心的,更不可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所

在。①

(二)《决定》倾向于建立何种模式的司法鉴定体

制?

我国司法鉴定体制的模式一直是个饱受非议的话题,至于应当建立何种模式的体制,也一直是个备

受争议的话题。②

显然,《决定》实施后的司法鉴定体制肯定了“一

元多极”构想@的观点。因为:一方面,从横向上来说,虽然彻底取消了司法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所属的司

法鉴定机构,但侦查机关所属的司法鉴定机构依然存

在,尤其是公安机关,无论从技术力量还是人员数量,哪方面在原先的公检法司4系统中都是最强大的。即

原先的“公检法司四足鼎立”的局面将变成“公、检、社

会3部分”。也就是说,至少在刑事诉讼中,人们原先

所认为的、由于司法鉴定体制不合理所造成的种种问

题,④在理论上应当不会因为《决定》的实施而有所缓

解。而从纵向上来看,至少在笔者看来,《决定》第8条

所说的“各鉴定机构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不会对侦查

机关所属司法鉴定机构的现有工作运转机制造成什

么有意义的影响。所以《决定》显然容许了以前为学者

们所指出的“多极化”模式的存在。另一方面,《决定》

又充分肯定了司法行政部门对全国司法鉴定工作的统一的行业管理职能,而这恰恰是“一元多极”论的一

· 165-

个最重要的构想。

相信不久的将来,“司法鉴定人资格考试”会与现

今的“司法考试”一样火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可能也

会有些许相似。而在如何具体设计考试的问题上,恐

怕会比“司法考试”更加有难度。

(三)“鉴定人名册”如何使用?

首先必须说明,《决定》实施后,省级人民政府司

法行政部门是编造、公布“司法鉴定人名册”(以下简

称“名册”)的合法主体,其具体实施办法也将由国务

院司法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见《决定》第3条、第l6条)。

笔者认为,如果要探讨《决定》实施后,在具体使

用“名册”中可能会发生的种种问题,必须针对使用

“名册”的不同主体分别来加以探讨

首先是对于仲裁机构。

《决定》第1条即规定了“司法鉴定”的法定含义,其中明确排除了“仲裁”活动。由于笔者并不打算对

“司法鉴定”的概念再展开讨论,故而对于如何解决在仲裁活动中所遇到的专业性问题,本文不再展开讨

论。当然具体到“名册”的使用问题,估计今后很可能的情况是“比照使用”。

其次是对于侦查机关

《决定》第7条不允许这类机关所属的司法鉴定

机构面向社会服务,但并未禁止侦查机关在诉讼中委

托列入“名册”的鉴定人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即该《决

定》第9条之规定。④

那么,如果a县公安机关向a市公安机关所属司

法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人(已列入“名册”的)委托司

法鉴定是否可以呢?回答也许是“可以”,因为这属于

公安系统内部协作;但如果是a县人民检察院向我国

公安部所属司法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人(已列入“名

册”的)委托司法鉴定是否可以呢? 当然回答也许是

“收费就不可以”,⑤抑或其他;但如果某个公安机关所

属的司法鉴定机构的某项司法鉴定业务水平在国内

是首屈一指的,也不允许其“面向社会服务”吗?总之

① 即:应当采用集中型、分散型还是混合型的司法鉴定体制模式,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之间没有什么

必然联系。在这个问题上,“他山之石未必可以攻玉”。参见,徐景和:“两大法系司法鉴定制度之比较”,《司法鉴定立法研究》,法

律出版社,2002年4月版,378页。

② 类似观点非常多。例见:杜志淳、霍宪丹,《巾国司法鉴定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4月版,56~7l页,等等。

③ 比如:“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等问题,改革后的司法鉴定部门其实依然是“林立”的。但是,笔者恰恰不认为“司法鉴定部门林

立”是导致“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但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不再对该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

④ 《决定》第9条规定,在诉讼中,对本决定第2条所规定的鉴定事项发生争议,需要鉴定的,应当委托列入鉴定人名册的鉴定人进

行鉴定⋯ ⋯

⑤ 因为根据<机构管理办法》第2条之规定,收取费用可能有“面向社会服务”的嫌疑。

· l66 ·

这些疑问恐怕还需有关方面予以解释。

再次是对于审判机关。

显然我们必须承认,今后所建立起来的“名册”主

要是为审判机关在诉讼中(尤其是民事诉讼中)来使

用的。随着《决定》的实施,前文中所提到的人民法院

系统根据《规定》所建立起来的“人民法院司法鉴定人

名册”之地位就比较尴尬了。

如果保留现有的“人民法院司法鉴定人名册”,则

会与根据《决定》所产生的“名册”并列存在,这不仅明

显违反了《决定》的相关规定,而且从法理上也讲不

通,从实践操作层面讲更是不便.故而此法不足取。

如果废止“人民法院司法鉴定人名册”.强制各级

审判机关使用根据《决定》所产生的“名册”,恐怕也有

不妥之处。因为“司法鉴定人员从业资格”与“司法鉴

定人员的实际业务能力”这是两回事。司法行政机关

一般只能通过考试、培训、检验报告书甚至不定

期的业务考察来确定“司法鉴定人员从业资格”;而人

民法院的审判人员在审判过程中所需要的.其实是

“司法鉴定人员的实际业务能力”,“考试、培训、

检验报告书甚至不定期的业务考察”虽然也能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出司法鉴定人的业务能力.但这还远远不

够。更多的.其实还是审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切实

感受”.其实这是一种“内心确信”.不是仅仅依靠通过

“名册”而赋予其“法定的专业权威性”就能够树立起

来的!尽管这种方式有不足之处,但这似乎是一种比

较现实可行的做法。当然,笔者坚信在今后的实践工

作中,审判机关肯定能够通过某种变通方式弥补这一

缺陷。

如果允许人民法院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名

册”进行删减,似乎是个在情在理的办法。可这种做法

说到根本依然不合法— — 实际上还是存在两个“名

册”— — “一大一小”,其不合理性笔者在前文已作过

分析,不赘述。

看来,《决定》在确定编制、公布“名册”的合法主

体时,没有给其实际使用者留有必要的、发表意见的空间。

最后也许有人会认为笔者没有讨论当事人(包括

其代理人、辩护人)的相关情况。对此,笔者的观点是:

在司法鉴定程序启动制度没有改革以前.讨论这个问

题不具有实际意义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l2卷(第3期)

三、结语

总之.主要针对司法鉴定管理的新一轮司法鉴定

制度改革已经展开。尽管笔者在前文中提出了这样或

者那样的质疑,①但在笔者看来,这都不构成我们嘲笑

那些战斗在实务工作第一线的立法者、司法者和执法

者的理由.相反他们应当是值得充分尊敬的!因为正

是他们正在以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我国的司法鉴定制

度的完善和发展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

因此本文中笔者并不想也不一定有能力提出解

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换一种稍微体面些的说法就是

“笔者将在其他合适的场合予以探讨,留此存照”。

但是也应当看到,至少在笔者看来,这次改革的背后没有太多的理论争论或者学术理念的支持,这其

实是一项国家权力的重新调整工作。随着《决定》的颁

布和实施,或许关于司法鉴定管理的权力调整工作可

以暂告结束,但或许这项工作才刚刚开始。

若干年后我们肯定会基于这样或者那样的眼光

来回顾这个《决定》,那时可能会发现,《决定》对我国

司法鉴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也可能不会。

不过无论如何.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终将建立和

完善起来。此情此景,笔者不禁想起一篇经典文章,作

者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 至少在这一制度的发生

中,传统的法哲学或法理学教科书上最为津津乐道的道德或正义所起的作用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大,尽

管法学家经常并仍然这样告诉人们。在这里.起源似

乎并不重要,制度实际发生的作用和意义并不会因为

起源的神圣而增加.也不因起源的卑贱而减少。制度

在发生学上的伟大意义往往是后人回头展望之际构

建起来的,在后来者的总体历史观的关照下和理性塑

造下才带上了神圣的光环⋯⋯ ”②

参考文献

[1] 何家弘.司法鉴定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 杜志淳,霍宪丹.中国司法鉴定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

社.2002

[3] 司法部法规教育司.司法鉴定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 邹明理.司法鉴定.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5] 朱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 关于马歇尔诉麦迪逊案的故事

[j].比较法研究,1998,(1)

[6] 徐景和.两大法系司法鉴定制度之比较[a].见:司法部法规教育

司.司法鉴定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收稿:2005--03—27)

第五篇: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和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一时期,伴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外汇体制改革也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9-1993年,重点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宏观调控的总体部署,整顿外汇管理秩序,积极探索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第二阶段为1994-1996年,主要是按照党中央部署,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实现了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从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顺利过渡到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

第三阶段是1997年以来的5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加入世界贸易的挑战,适应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外汇管理不断完善经常项目管理手段,调整资本项目管理政策。到目前,已建立起适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外汇管理体制框架,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这对于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十三年来外汇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 第一,由与市场共同配置外汇资源的方式,转变为政府宏观

调控下市场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方式。1979-1993年期间,我国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在外汇由国家集中管理、统一平衡、保证重点的前提下,适当留给创汇企业、部门和地方一定比例的外汇,逐步由改革开放以前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过渡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双轨制体制。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取消了实行15年的外汇留成制度和40多年的外汇上缴制度,取消了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对中资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实行强制结汇。从1997年10月起,为方便企业经营,开始允许具备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开立外汇账户,保留一定限额外汇收入,由强制结售汇逐步过渡为部分强制结售汇。

第二,从人民币完全不可兑换过渡为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1994年以前,人民币完全不可兑换,所有用汇都必须经过行政部门审批。尽管当时存在外汇调剂市场,可满足部分计划外的用汇需求,但仍受调剂用汇指导序列的限制。1994年取消了经常项目对外付汇的大部分汇兑限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1996年又顺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这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正如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先生所说的:“这是中国在历史性变革和果断融入世界经济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将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对中国改革光明前景的信心”。

第三,从外汇调剂市场发展成为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1994年以前,各地均设有外汇调剂中心。这对于调剂外汇余缺、提高外汇资金使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市场分割,外汇资金横向流通不畅,汇率不一。1994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使外汇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大大优化了外汇资金的配置效率,而且奠定了人民币单一汇率的市场基础。

第四,人民币汇率由官方定价和市场调剂价并存的双重汇率制,转变为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88年外汇调剂中心公开市场业务开办以后,形成了外汇调剂市场汇率,与官方汇率并存。由于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差价较大,加剧了不公平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外汇秩序的稳定。1994年1月1日起,成功地实现了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第五,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相适应,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循序渐进地开放资本项目交易,在鼓励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规范外债管理制度、建立外债监测体系以及完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对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资本项下43个交易项目,我国完全可兑换和基本可兑换(经登记或核准)的有12项,占28%;有限制的16项,占37%;暂时禁止的有1

5项,占35%。

浮动汇率的类型

人浮动汇率是固定汇率的对称。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而自由涨跌,货币当局不进行干涉的汇率。在浮动汇率下,金平价已失去实际意义,官方汇率也只起某种参考作用。就浮动形式而言,如果政府对汇率波动不加干预,完全听任供求关系决定汇率,称为自由浮动或清洁浮动。但是,各国政府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或出于某种政治及经济目的,要使汇率上升或下降,都或多或少地对汇率的波动采取干预措施。这种浮动汇率在国际上通称为管理浮动或肮脏浮动。1973年固定汇率制瓦解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

1、按照政府对汇率是否干预,分为自由浮动汇率和管理浮动汇率

自由浮动汇率是指政府对外汇市场不加任何干预 , 完全听任外汇市场供求力量的对比自发地决定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这种浮动也称清洁浮动。

管理浮动汇率是指政府对外汇市场进行公开或不公开的干预以影响外汇供求关系 , 使汇率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动。这种浮动也称肮脏浮动。

2、按照汇率的浮动方式,可分为单独浮动、联合浮动、钉住浮动和联系汇率制 单独浮动是指一国货币不与任何国家货币发生固定联系 , 其汇率根据外汇市场供求变化而自动调整。如美元、日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和少数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采取单独浮动。

联合浮动又称共同浮动 , 是指国家集团在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 , 同时对非成员国货币采取共同浮动的方法。如在欧元推出之前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实行联合浮动。

钉住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与外币保持固定比价关系 , 随外币的浮动而浮动。依据钉住货币种类不同,分为钉住单一货币和钉住合成货币两种。钉住单一货币浮动是一些国家由于历史上的原因 , 对外经济往来主要集中于某一发达国家、或主要使用某种外币,这些国家使本币汇率钉住该国货币变动。钉住合成货币是指一些国家为了摆脱本币受某一种货币支配的状况 , 将本币与一篮子货币挂钩。一篮子货币或是复合货币单位、或是以贸易额为权数计算出来的货币篮子(篮子货币是由与该国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国家的货币组成的)。

联系汇率是特殊钉住汇率制 , 最典型的是港元联系汇率制。

下载我国投资改革的进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投资改革的进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投资(★)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投资 作者:程征贵 林子文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2期 [摘 要]文章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征......

    司法改革的二元进程

    司法改革的二元进程—外部机制与内部机制的双重变革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入宪法后,围绕“依法治国”对我国目前的司法现状进行深入的改革,已成为人们的......

    司法改革的二元进程

    司法改革的二元进程—外部机制与内部机制的双重变革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入宪法后,围绕“依法治国”对我国目前的司法现状进行深入的改革,已成为人们的......

    我国税制改革

    我国1994年进行的全国税制改革,以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方式,保障财政收入为指导思想,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税制体系,形......

    我国银行业改革

    我国银行业改革[摘要]全球银行业发展明显地呈现出金融管制放松、银行业通过并购走向巨型化、银行业务全能化、国际化、电子网络化的趋势。这也是入世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形势......

    浅析我国增值税改革

    大 三 学 年 论 文 1引言 第 1 页共 6 页 2009年1月1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即由原来的生产型增值税改革为消费型增值税。而此次,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决定明年在......

    浅析我国分税制改革

    浅析我国分税制改革【摘要】 分税制是指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

    浅议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

    浅议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摘 要】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改革的历程中,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各地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特点,使得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