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的财务管理

时间:2019-05-12 06:1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的财务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的财务管理》。

第一篇: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的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的财务管理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深入,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其定位与职能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现其职能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与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财务管理改革却相对滞后,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对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存在的相关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财务管理。

一、引言。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部分事业单位完全推向市场,部分事业单位由国家赋予了一定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政府新公共财政体系框架的建立,政府经济职能的“市场化”倾向加强,作为完善政府职能的辅助部门———事业单位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它正从单纯的“公益性”向“综合性”逐渐改变,其市场性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其服务对象、服务方法以及取得资金的来源等,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进一步完善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而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仍然沿用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务管理滞后且明显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痕迹。财务管理相对单调与简单的常规做法与其实际发展的复杂性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矛盾,造成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的种种问题。

二、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财务管理难度加大。

完全推向市场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已经脱离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范畴。而尚未被推向市场的事业单位,仍保留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即,财政低层次的保障,允许事业单位开展一些收费或者经营服务,甚至有些事业单位成立下属企业进行经营,以弥补经费的不足。这样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更加广泛,财政拨入资金、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多渠道,使得资金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2·国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行的是预算绩效考核,强调的是预算管理,从而使得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在计划经济下,我国的财政是一种大包大揽的财政,政府统揽一切,财政通过直接分配来实现政府目标。事业单位对于资金的来源与使用缺乏足够的自主决策权,它只是政府目标的执行工具,无需对资金使用产生的效益负责,财务管理相对简单,主要就是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作为独立的法人,拥有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经营收入和有权进行相应的投资,无疑也会参与到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再局限于预算管理。但是,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围绕的仍然是预算资金的使用,一方面给事业单位开了创收的口子,另一方面又不能真正按照企业模式运作,迫使各事业单位更加注重的是预算执行,而非经济效益,很少考虑行政成本,成本核算粗放,也使其很少进行相关的财务决策,导致资金效益显然低下。

3·财政收支两条线的改革力度不够。

事业单位收支两条线是改革的必然要求。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部分事业单位由于在税收和非税收入定位不明确,仍有一些单位出现自收自支的现象,事业单位的部分资金尤其是经营性收入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尚待进一步完善。

4·资金来源多渠道,综合预算编制不完善。

由于预算编制是从基层由下而上进行编制,编制上的不科学性使得一些事业单位人为地将有些经营性资金不纳入预算管理,游离预算管理之外从而可能引发小金库。

5·事业单位人员经费、部分业务运行。

经费不足,造成资金使用上的不规范。

在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国家只从政策上给予保障,财政预算经费如人员经费、部分业务项目经费等是严重不足的,从预算的角度上看,得先保证人员经费的支出,经费的不足,导致资金的滥用,有些单位因没有或者经营性收入不足,从维护稳定的角度出发,用项目经费、基本建设经费发放人员津补贴。6·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由于事业单位未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有效划分,事业单位的经营创收正是利用了这部分资源进行科技服务,创造了一定的财富,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从国有资产的构成来看是不均衡的,资产的购置者、使用和维护者不一致,势必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对单位资产的运作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同时也造成成本费用支出的不合理。

7·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薄弱、财务岗位权责弱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实现工具弱化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主动财务管理意识,再加上财务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从而使得本应发挥财务控制和监督职能的财务机构基本上作为一个会计核算单位或报账机构存在。其主要表现有:①财务人员没有参加重大经济决策的过程;②财务控制流于形式,如一些财务人员仅仅从会计的角度对发票、报销单等资金划拨手续进行审批,而没有按照相关合同或文件对支出金额的正确性、合理性进行核对;③财务人员没有对会计信息进行相关的整理、提炼和加工,有些单位甚至全年都没有编制过基本的财务报表,其直接后果就是既不能为相关的经济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又没有及时掌握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三、对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财务管理的建议。

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在一定规则约束下的市场主体的相互独立和产权清晰,在新公共财政与新公共管理主义的改革浪潮中,为了适应与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了政府改革的必然趋势,这势必要强化政府在公共事务中的“市场化”地位,让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和谐与融洽。因而,加强自身的“市场化”地位也成为了改善作为完善政府职能而存在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为了更好的加强事业单位的“市场化”地位,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继续深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刀切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很难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事业单位发展,我们应该继续深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其“市场化”地位。

1·继续完善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确定不同的市场主体地位。

事业单位的存在具有历史特殊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改革浪潮中,有加强“市场化”的趋势。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事业单位都需要关注其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所以,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完善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从而确立相应的财务管理目标。

具体来说,准政府类型和纯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重点在资金使用上而非其资金盈利性;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目标是追求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关注的重点除了资金使用以外还有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的保值、增值以及盈利;纯经营类的事业单位就应当与市场中的企业定位一致,追求的财务管理目标是盈利最大化,但其前提条件是其追逐盈利的过程中不能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产生负的外部效应。

2·引入权责发生制,增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财务决策权。

对于准政府类和纯公益类的事业单位,其主要定位还是在于其政府职能的实现,无需关注财政资金的盈利性,需要的相关信息比较少,所以可以仍然适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对于纯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而言,企业的市场地位需要更加全面和相关的会计信息来支持其财务决策的做出,因此应当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体制,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相对比较复杂,既要考虑财政资金的使用,又要兼顾社会资金的盈利性,单纯的用某一单一的会计核算体制都难以满足其财务要求。所以,相应的解决方法有两种:①严格区分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途径,对于公益性的资金使用,沿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体制,而对于经营性资金使用,引入权责发生制。

②对于难以具体区分资金使用的,在用收付实现制核算的基础上,再用权责发生制核算一遍,从而满足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竞争的信息需求。

(二)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从只注重财政资金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转到对单位全部资金的来源、使用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过程进行核算和监督:

1·加强综合预算管理。事业单位预算是根据各单位职责、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反映单位资金收支、业务活动和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方向,是部门预算编制的基础,也是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所以各单位的预算外收入、经营收入也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编制年度综合预算,全面反映部门及所属单位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状况,不得“坐收”、“坐支”。

2·深化和完善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运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软件对财政数据进行分析,加强财政与经济联系的分析,同时完善和利用各部门的财务软件系统对预算外、经营性资金全面剖析、把握资金的走向,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对策,提高预、决算分析水平,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

3·加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固定资产产权登记、变动和纠纷的调处,尽可能地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区分开来,对单位资产的运作以及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加大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增强对事业单位财务决策的外部监督事业单位虽然是作为政府职能的辅助部门存在,但是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下,事业单位与政府之间同样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事业单位目标利益函数和政府的职能目标函数是存在差异的,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这种目标差异矛盾就变的更为明显与尖锐。而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更助长了事业单位财务“机会主义”

行为,从而阻挠了政府职能目标的实现。

因此,适当的财务公开就像是引入一个有效的外部监督,一方面,加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约束事业单位的“机会主义”行为。

(四)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是改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状况的必要前提,但是光有这个前提是远远不够的,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也起着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因而,要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和专业水平。一方面,强化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要让投资风险、筹资成本、资金的时间价值、经营收益等基本财务意思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加强对已有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以及新进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准把关,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国贤。服务型政府的预算框架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1):1~11.[2]冯永梅,王泽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变革[J].注册会计师与审计,2008(9):30~31.[3]匡艳。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公开制度[J]财会通讯,2007(7):20.[4]李淑珍。重新构建事业单位财务理念体系[J]广西会计,2011(7):10~11.[5]白宗青。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设想和建议[J]经济参考研究。2009(69):15~19.

第二篇: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养老保险问题探讨

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养老保险问题探讨

摘要: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中,许多新形势、新情况都成为事业单位必须面临和解决问题。其中,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笔者写作调查,我国各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都存在一些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有其较为突出的共性,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建议,对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2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

2008年,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8〕10号),率先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和重庆五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工作,开始探索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设计。此次改革试点中,首次提到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提升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生活水平、提高事业单位人才竞争力、事业单位职工职业年金制度等内容。2011年,国务院颁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国办发〔2011〕37号),我国各省开始实施补偿养老保险制度,职业年金只能由事业单位职工参与,作为事业单位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而存在。2015年《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5〕18 号)的颁布与实施后,职业年金制度的参与群体从事业单位职工扩展为机关单位职工,这也预示着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改革的开始。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的问题

1.参保范围的界定问题

目前,《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已经明确,从人员数量层面看,编外人员使用量大,并且有些单位存在空编、超编情况。按照这个文件内容,“对于编制管理不规范的单位,要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清理规范,待明确工作人员身份后再纳入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该规定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2.缴费基数与待遇差距问题

改革前,很多科研类的公益事业单位,其员工工资项目中的科学研究费用占比较大,并通常以劳务费、专家费等形式体现,而根据《关于贯彻落实的通知》规定,以上这些工资项目暂不纳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在测算基础上,假若十年的过渡期不予考虑,那么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前后期差距会拉大。根据调查研究,中央财政每年拨给各部委事业单位的资金中,基本工资约占工资1/3,假若以此基数对养老保险费进行缴交,那么职工在退休之后的工资待遇会存在过低的情况。此外,改革之后的养老保险如果不进行实账户运行,那么空账计息方案怎么实行也是很大的难题,无法明确计账利率方式。

3.过渡期与待遇调整问题

改革之前,只有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增加工资时,退休人员才相应地提高退休费。前 11 年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十一连调”,年增加约10%的水平,而各地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金仅普遍调整了两三次,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对“中人”特别规定了10 年过渡期,即在“新人”、“老人”各有一套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中人”在两套方法中间进行过渡,与企业的有所不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有固定的算法,过渡性养老金的设置必须考虑充分。过渡性养老金中的退休时当地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与视同缴费年限是定数,而过渡系数与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过渡系数一致,因此视同缴费指数各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时应科学合理。

4.改革中的特殊群体

很多事业单位反映,如果事业单位要执行《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确实面临着诸多压力,如十年过渡期的“中人”,目前政府层面已经出台相应待遇不会降低标准的政策,而10 年过渡期后立即面临退休的人员,将会遭遇“断崖式”风险,从而需要广泛的关注,这部分人可能成为特殊群体。

5.职业年金相关问题

很多事业单位对职业年金还比较陌生,有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甚至不知道国家已出台关于职业年金的相关政策。对于职业年金,事业单位中的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另外也对其的作用和意义有较强的怀疑度。另外,如何更好的进行经办管理,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调研对象的社保经办单位也表示,由于当前地方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尚缺乏专业能力的人员做好职业年金的经办管理工作,如何确保经办管理服务能力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三、对策建议

(一)保障制度并轨,研究完善当前改革政策

1.应进一步合理界定参保范围。对于那些还聘用数量庞大的编外人员的事业单位,应引导其恰当运用编制,从养老保险层面进行科学统一划定,从编制内外两个层面加强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应将在职人员中没有编制的也并入补充养老保险体系之中,允许其参加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从而顺利享受到养老保险权利。

2.区别考虑“老人”“中人”“新人”。

从职业年金方面看,那些“老人”(目前已退休),职业年金实施之前工作并在之后退休的“中人”,实施之后工作的“新人”,因为他们缴费年限、基金运作方式、基金收益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三类人在退休之后,个人所领取的相应职业年金也必然产生等级差异,这也必然会引起数额较低人群的不满情绪。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过渡系数等多项参数指标进行科学测算,从而更好建构“老人”“中人”和“新人”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公平合理、效率的有序管理。

3.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含职业年金)单位缴费的经费来源。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和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三个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3号),基本工资标准的提升,这是处理职业年金范围个人缴纳项目的办法,然而法规还没有对单位负责的缴纳资金来源进行相应主体规定,调研对象(尤其高校、医院)十分关注这方面内容,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制定一些详细的规则来解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

(二)结合单位实际,制定职业年金过渡计划

1.单位补贴法。对于那些正处于过渡时期的人员来说,还剩下不到十年工作期,职业年金积累较少,事业单位对相应的职业年金进行一定程度的资金扶持和补贴。仍然是划定一定的时间段,作为将来的过渡时期(如过渡五年至 2029年9月30日)。在过渡期间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应该从退休之后的下一个月开始,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先按照年限规定等额分月进行支取,支取完毕后,接着单位对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补贴。而2029年9月30日之后进入退休状态的职工,则依照个人账户相关额度按照月份对相关年金进行支取。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管理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公式,职工比较好理解。这种缺点是事业单位要在未来承担较大的财务压力。

2.提高缴费基数法。即在 2024 年 9月30日之后退休的“中人”按照距离 2024 年 9月30日退休时间的远近来确定提高缴费基数的幅度,距离过渡期截止日期越远退休,提高缴费基数的幅度越小,反之亦然。这样能帮助距离过渡期近的“中人”快速积累职业年金账户资金,确保 2024 年 9月30日前后退休的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待遇基本保持一致,不出现职业年金待遇“断崖式”下跌。

3.延长缴费年限法。对那些退休时间还有十年的员工,由于这部分人群已经接近退休状态,那么在退休之后,可以继续缴纳职业年金,所需费用,事业单位应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资金积累规模,应该进行适当的提升,使得想要对职业年金相关费用进行领取的职工能够不再缴费。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是相关配套资金量不高,而弱点也存在,这主要是职工自己需要缴纳的量很高,从退休工资角度看,事业单位职工并没有很高的工资,那么要在退休之后仍坚持缴纳相关费用,那么退休之后的经济情况压力会很大。

(三)加强资金监管,提高经办管理服务能力

首先,应对事业单位领域的养老保险金进行监督管理。如在职业年金方面,能够进行相关管理工作的金融机构十分有限,对于那些并不合格的金融机构,相关政府机关应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使其全部退出职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之外。作为职业年金的监管主体机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使得投资运营更加开放,也更具有专业特色,使得职业年金能够实现多元化投资。同时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等机构,也应该对托管人与投管人进行管理,承担应有的监管的责任。

其次,从经办管理层面看,应完善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工作。政府领域应进行全面把握和安排,当然也能够进行专职机构的设置,优化相关社保经办管理,也可依托当前企业相关保险经办部门进行有效监管。此外还应进行有效统筹,将事业单位层面的养老保险与职业年金进行统一安排,适当管理。

参考文献:

[1]山东: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五同步”[N].中国经济导报,2015-8-12.[2]驰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制约因素与策略选择[J].理论探索,2011(05).

第三篇: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措施

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措施

【摘要】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一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财务管理观念落后、预算管理薄弱、国有资产管理不严、内部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方面,这都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开展,降低了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所应起到的社会价值性。本文结合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分析深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差,理财观念落后

从我国现阶段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来分析,其财务管理存在着普遍的管理意识差、管理念落后的现状。有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对财务管理不予重视,导致财力管理监督机制未能发挥其实际效能,单位内部人员的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单位内部缺少拥有先进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员,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难以引入到单位内部,员工缺乏财务管理创新意识,使得财务管理长期停留与表面,财务管理负责人员难以将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两者之间脱节现象严重,使得单位的业务开展能力低下,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二)预算管理薄弱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且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法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为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提供活力。然而目前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却十分薄弱,单位预算管理不系统、不科学,存在着随意扩大开支范围,定制模糊的开支标准,预算审批制度不规范,资金的转移与挪用没有受到严谨的制约与管控。一些单位将应纳入单位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一并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导致了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混乱,预算管理制度流于形式。预算编著与财务管理执行的分离,资金的用途被随意的分配,使得单位的财务决算不真实,不少单位年终决算与预算脱节,无法体现出预算管理的财务使用规划与管控作用。

(三)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固定资产的管理占很大比重。部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予以重视。财产的清查制度不严谨,甚至存在多年不进行实物盘点,无法及时的把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纰漏问题,导致固定资产丢失、损坏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单位内部财务管理责任制不健全,出现问题不能及时的进行解决,财务管理权责分化不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资产挪用未经审批便擅自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报废和变卖不按照财务管理流程操作,不按规定程序报批。

(四)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或流于形式

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不少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流于形式,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此外,在人力资源分配上,财务与审计职务不分离,导致财务监督与管控效能弱化。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详细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管理约束体系,财务监督力度不够,使的财务管理工作停留在表面。

二、深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一)努力推进财务组织变革,创建新型财务组织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开展做到统一化,并且要根据市场形势的转变来革新管理形式和管理理念。当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转变时,财务管理就应该

做出相应的适应性改革以满足单位业务开展的实际需求,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僵化管理方式。现代社会大环境的转变要求事业单位必须以现代组织理念为指导对其内部的财务会计组织结构进行革新和升级,引入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念,并创新单位内部的会计组织架构:一是在原有的财务管理会计组织结构的基础上,以现代组织理论为指导进行会计层级结构的优化和重组,精简不必要的层次结构,疏离财务管理上报审批和内部操作的工作流程,以此提供整个财务组织的工作效率和预算执行力度。

二是对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会计工作开展方式进行重新分配。首先,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组织结构进行重新审查,确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以及任务分配。对不符合工作实际需求的工作岗位重新调配,并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工作流程,以适应财政改革管理的要求。

三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来促使管理内容的创新并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采用柔性化的管理方式,制定单位内部的人员培训与评估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和奖罚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以此来激发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预算编制管理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内容,也是预算管理的首要工作环节。预算编制应遵循精细化和严谨化,并且要规划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程序。第一,要对单位内部历年来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分类整理,形成可存储、检索的信息数据库;第二,结合单位的工作计划和单位业务开展需求这对公共经费、项目经费、人力经费进行详细的预算管理,严格区分资金的支出项目类别。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1.建立系统、完整的资产管理责任制度。每一项固定资产项目,都要设置严格的人员管理和使用制度,每个部分分配一名资产管理员,并制定职责细则和责任追究政策,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具体到个人,并明确划分单位领导、资产管理员、资产使用者之间的职权分配制度,并制定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

2.定期实行资产盘点制度。需要定期盘点的实物资产包括登记在册的固定资产、没有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一般性资产。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经常对账,做到财务的资产账与实物资产账相符,实物资产账与实物相符。

参考文献:“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technology and C51 program design” Tang Ying, 2012,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a case of driver and Proteus simulation” Li Lin power, based on the 2011, science press;“design” MCS-51 Series MCU lzhzjj.com/bet365yulechang application system He Limin, 1995, Beihang University press;“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based” Li Guangdi: Beihang University press, 1992;“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Ding Yuanjie, 1994,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

第四篇: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新消息:事业单位改革发展进程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新消息:事业单位改革发展进程

目前,我国有事业单位111万个,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事业编制3153万人。1989年财政部颁布的《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若干规定》明确事业单位实行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预算管理方式”,其比例大致保持在60%、20%、20%。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于2012年4月公开发布,明确要求事业单位改革“以科学分类为基础”,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公益一类、公益二类)。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2001):1978年《人民日报》等报刊提出事业单位进行“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这拉开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序幕。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始系统展开。1985年国家连续出台了事业体制改革相关政策:3月出台《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4月出台《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5月出台《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意见》。1996年出台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科学技术领域改革在这一阶段处于改革前列。1992年,原国家科委等部委印发《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稳定支持基础性研究和基础性技术工作;放开放活技术开发机构、社会公益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基本完成科技系统的结构调整。同时,要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科研院所改革进行更全面系统的部署,明确各类科研机构改革与发展方向。

这一阶段事业单位改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逐步确立以政事分开为主线,以社会化为方向,以分类改革为推进战略。第二,机制僵化、效率低下问题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第三,事业单位快速膨胀问题逐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从1978年的1100多万人,到1990年的2157万人,再到新千年初的3000万人,几乎每隔十年人员膨胀1000万左右)。

然而,事业单位改革与政府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相比明显滞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政事不分、企事不分、管办不分、资源配置效率低、服务公平性下降特别是“过度市场化”等。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第二阶段(2002~2006):中共十六大提出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紧接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经国务院批准,制定了《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框架及分类改革意见并拟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部分省市拟定了分类改革方案,进行了摸底调查、清理整顿、模拟分类与改革试点工作。比如深圳市,2006年的事业单位改革将原有机构按照经营服务类、监督管理类和公益类“一分为三”,分别实行转成企业、纳入行政序列、保留或撤销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改革;518家市属事业单位被分类归位:28家纳入行政管理类,124家转为企业,27家撤销,339家予以保留。

相应的,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财政政策等方面改革不同程度推进。2006年2月9日,原人事部发布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首次对事业单位人员招聘进行专门规定。在2002年启动并不断推进聘用制的同时,2006年11月启动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工作,聘用制度、岗位管理两大基本人事制度开始形成,为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现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奠定基础。2006年7月起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财政政策改革也进行了探索与局部试点。

第三阶段(2007~2011):中共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提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2008年11月中央编办印发《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同年,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

人事制度方面配套改革继续推进,一是聘用制度推行面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全国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达90%;二是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工作全面推开,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经开始实施;三是公开招聘制度稳步实施,全国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有1850多万人次,实际聘用184万人。

收入制度方面,2009年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分三步展开:从2009年1月1日起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年10月1日起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从2010年1月1日起,在其他事业单位实施。

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2012年4月16日公开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与主要内容等进行整体部署,强调以科学分类作为改革基础,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以下简称行政类、经营类、公益类),其中,公益类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细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

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到201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理顺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关系、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同时,在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要求。事业单位改革将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纵深推进。

第五篇:改革进程中的中国预算管理制度(摘录)

改革进程中的中国预算管理制度

—浅谈我国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

摘要:政府采购预算是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有利于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统筹调控能力;有利于推进预算公开,更好地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有利于促进反腐倡廉工作,从制度上建立防止腐败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各地结合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切实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作为政府采购工作的龙头,预算管理粗放仍是制约政府采购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的瓶颈问题。关键词:政府采购预算 预算编制 部门预算 国库集中支付

一、政府采购预算的含义

政府采购预算是指采购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行政任务编制的、并经过规定程序批准的政府采购计划。政府采购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包括采购项目、采购资金来源、数量、型号、单价、采购项目截止时间等。政府采购预算又是财政支出总预算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采购资金的来源为财政预算内资金和单位预算外资金。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不仅对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而且对财政预算的顺利执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1.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是落实《政府采购法》的基本要求。

政府采购资金是国家财政预算资金,财政资金的支出使用必须要有预算,这就决定了政府采购也必须实行预算管理,与预算资金的执行有机地结合。因此,《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依照批准的预算进行政府采购不仅是政府采购工作的基础,也是《政府采购法》的法律要求。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政府采购必须依法纳入预算管理,政府采购活动应当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核定的金额执行。

2.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是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随着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配置、规范管理、高效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难度越来越大,对财政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采购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十分重 1 要的意义。

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不仅可以规范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绩效,而且可直接体现政府宏观政策导向,提高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

3.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客观需要。

政府采购预算是部门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各级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各项事业发展和国家政权建设的支出,政府采购活动实质上是财政资金运行的继续和延伸。各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得如何,直接影响着部门预算是否科学和细化。因此,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可以为细化部门预算奠定基础,增强部门预算执行的计划性,合理安排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也为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和资产管理的有效衔接奠定基础。4.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是推进预算公开的实际行动。

当前,社会各界对财政工作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要求推进预决算公开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政府采购作为市场化程度要求较高的一项制度,公开透明是其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包括采购预算和计划、采购公告、中标成交结果等全过程的公开。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的公开是政府采购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因此,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对促进整个预算的公开具有积极作用,也是落实预算公开的实际行动。

三、政采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认识到政府采购预算的深远意义

目前,有的地方和单位对建立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制度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深刻,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有的单位认为没有必要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已经编制部门预算再编政府采购预算是多此一举、重复劳动;有的单位认为项目纳入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就要按照政府采购程序执行,自己就会缺乏项目实施的“主动权”;有的单位认为政府采购预算编制越粗越有利于执行,政府采购预算做得过细,会使自己陷入“被动”。

2.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够完善

主要体现在:有些地方和单位没有把上级转移支付、上年结余结转资金、应纳入预算管理的收费项目等全部编入部门预算,相应的政府采购项目资金也没有纳入政府采购预算,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编入部门预算的资金,多数是专项购置费用编入政府采购预算,公用经费等其他支出中属于政府采购的支出,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较少。部 分年中追加预算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资金,没有及时追加政府采购预算,造成年初政府采购预算与年中实际政府采购规模悬殊很大。不少县市甚至没有编制政采预算,政采活动随意性很大。

3.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够科学

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存在宽打窄用、争盘子、抢资金的现象,不管是否能够安排,先报上项目再说,预算编制随意性很大。预算编制不够细化,尚未全部细化到项级科目,部分项目只是“一揽子”工程,统而盖之,缺乏准确性。对采购项目不进行科学的论证,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不少单位片面地认为编不编政府采购预算无所谓。因此,编报政府采购预算时不经过慎重研究和讨论,或由会计凭想象胡乱编报几个项目,或编报的采购项目不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造成政府采购预算与各单位的实际采购计划差距较大 , 实际工作中很难按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另一方面,在政府采购预算执行中出现重视资金的分配,忽视资金的具体使用,在预算编制中出现属于政府采购范围内的项目不纳入政府采购预算管理、逃避政府采购监管的现象。4.政府采购预算执行不够规范

部分单位政府采购预算计划性不强,政府采购预算支出进度缓慢,不少政府采购项目都集中在第四季度执行,存在突击采购、突击花钱的现象,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部分单位由于年初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够细化、准确,造成年中执行时的政府采购预算调整,影响了政府采购预算的约束力。部分单位不按照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采购管理规章制度、采购人员的岗位职责,使得采购管理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规范性。还有一些单位采购机构不固定,职责划分不明确,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单位内部的政府采购预算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不合规,使得采购需求、预算、计划与执行等方面不能协调一致。

5.政采预算绩效管理比较滞后

目前,政府采购的管理偏重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过程管理,对于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效果缺乏跟踪问效的机制,政府采购合同签订以后,项目验收如何、合同履约如何、项目使用如何、效果发挥如何等,缺少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三、规范和完善政采预算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1.建立政府采购商品信息库,为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提供参考

政府采购预算不准确,很大程度上是预算单位市场调研不充分,不能准确把握政府采购项目市场行情,使预算变成了“估算”。财政部门审核预算时,因为没有准确的市 场行情信息,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准确性也不高。因此,应加强政府采购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政府采购商品价格信息系统,及时反映近期政府采购项目的价格行情,为预算单位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财政部门审核政府采购预算提供价格信息参考。2.建立部门预算与政府采购预算联动机制,提高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政府采购预算是部门预算的组成部分,部门预算的编制、追加、调整都应考虑与政府采购预算的关联。年初编制部门预算时,如果是政府采购范围的资金,要同时编入政府采购预算。采购单位年中追加预算、中央下达补助专款、国债资金、动用预备费安排的项目等,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要同时调整政府采购预算,保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及时跟进,提高政府采购预算的完整性。

3.建立预算、采购、支付、资产管理有机结合机制,提高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必须符合公平与效率的要求,使公共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因此,要建立“预算-采购-支付-资产管理-预算”各环节全贯通的循环监督、相互支持的体系。要做到没有预算不能采购,政府采购的项目不实行政府采购的国库不予支付,政府采购项目属于固定资产的要纳入资产管理,根据单位资产整合情况决定是否再配置新资产,经批准新购置的资产纳入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设立“政府采购资金专户”, 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政府采购支出一旦发生,采购资金就可以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给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或工程承建单位;逐步建立“资产管理解决该不该买,预算管理解决能不能买,政府采购解决怎么买,国库集中支付解决买了怎么支付” 的工作机制。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既可以保障政府采购预算安排科学、使用规范、支付安全,又可以防止出现重复采购、豪华采购、超标准采购,推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4.建立政采预算管理全程监督机制,提高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规范性

将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纳入财政“大监督”框架体系,发挥财政监督机构的监督优势,对项目立项、预算安排、预算执行,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跟踪监督,把项目中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资金是否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是否按政府采购规定执行、执行效果如何,作为监督的重要内容之一,促进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规范性。5.建立政府采购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加强对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管理

要把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政府采购预算管理,逐步建立政府采购衡量指标体系,实现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有目标、执行有监控、完成有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意见有运用的政府采购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到财政管理、预算安排工作中,促进部门改善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参考文献

[1]政府采购指南编写组.政府采购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 陈琼瑶.对完善海口市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机制的思考 [J].海南 金融,2008;12 [3] 张弘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新机制 [J].中国财政,2004;11 [4]华容.浅议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中国农业会计.2011;5

下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的财务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的财务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司法改革进程中的理性思考

    司法改革进程中的理性思考————审判组织改革之定位 [ 单华东 ]——(2004-5-2) / 已阅11311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民法院所承担的调整、规......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总结

    2011年度财务工作总结 2011年是我所转型为市政监理所多职能管理的重要一年,也是财务部门创新思路、规范管理的一年。财务部门坚持“以收支两条线”财政收费要求,完成了部门职......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自查报告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自查报告 财务作为管理账务的重要岗位,做好自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至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够不断的进步。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自查报告,仅供大......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析

    摘 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财务制度、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国......

    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办法之探讨建议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办法之探讨建议: 《内容提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借事业单位改革之机,尽早决策,出台具体方案和政策,拿出魄力来继全国国......

    事业单位改革[范文大全]

    瞭望:内地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确定 涉及4000万人 未来5年,将是事业单位改革最为艰苦的攻坚阶段,剥离、重塑的阵痛在所难免,真正的考验到来了 从党的十四大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

    事业单位改革范文大全

    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

    事业单位改革2012

    1、 分类改革继续推进 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我国将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