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人才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人才保证,近期我们通过对教育系统、农口系统、文化系统等系统近来的人才投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初步掌握了解我市人才投入现状,进一步建立完善我市人才投入机制,为推进和加强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
人才开发的公共财政投入主要包括: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医疗保健、财政拨款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上级财政人才投入专项经费。据统计,截止08年末,我市教育系统共引进人才428名,其中:大专及以上76名,本科及以上352名。2004年—2008年涉及人才投入总量为546.4万元。按来源分单位自筹投入93.4万元,政府投入453万元。按年度分,04年投入159.6万元,05年投入92.2万元,06年投入110.5万元,07年投入155.3万元,08年投入28.8万元。
截止08年末,我市文化系统共引进人才124名,其中:大专及以上89名,中专35名。2004年—2008年涉及人才投入总量为50万元。按来源分单位自筹投入32万元,政府投入12万元,个人投入6万元。按年度分,04年投入3万元,05年投入5万元,06年投入13万元,07年投入18万元,08年投入11万元。
截止08年末,我市农口系统共引进人才588名,其中:中专352名,大专及以上168名,本科及以上68名。2004年—2008年涉及人才投入总量为183.9万元。按来源分单位自筹投入102万元,政府投入29万元,个人投入51.9。按年度分,04年投入29.4万元,05年投入31.7万元,06年投入40.3万元,07年投入31.7万元,08年投入50.8万元。
从以上三个系统04年至08年的人才投入情况看,近年来我市人才投入做了一定的工作,但在人才投入总量、投入结构等方面,尤其 1
是在投入规范管理、投入效益以及建立健全人才开发投入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亟待加强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有待优化。我市人才投入总量不足,占全市GDP或财政收入的比重很低,投入重点不突出、结构不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不高。
2、缺乏科学预测,规划工作有待加强。目前,我市在投入的需求方面,所做的科学分析研究还不够,还普遍缺乏量化的投入预测规划,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在人才投入的方向和领域、投入的总量和重点等方面的预测和规划力度不够,政府投入与市场投入的比重和职责划分不清。
3、思想认识不到位。人才工作不像经济工作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一项见效慢周期长的基础性工作。不少地方、单位把人才投入当作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对加强人才投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从而影响了人才投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投入主体薄弱。目前,人才投入的主体是政府、单位、企业,而目前我市绝大多数部门都是“吃财政饭”,一些机关事业单位仅处在“温饱”线上,没有能力保障人才经费的投入。我市企业中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经济实力较弱,相对来说对人才的投入也较少。
5、投入渠道单一。目前,我市人才多元化投入体系尚未形成或成熟。具体体现在:争取上级人才工作拨款不够和社会力量投入较少;金融机构贷款远未成为人才工作经费筹集的主渠道;企业对人才投入的动力、压力不足。
6、缺乏强制性。人才投入缺乏刚性机制,缺乏硬性责任要求和标准。对人才投入特别是人才工作财政拨款缺乏强有力的立法,也缺乏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推动力。为进一步构建与沧州渤海新区高质量发展形势相适的人才战略体系,加速造就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沧州渤海新区打造河北沿海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和全省高质量发展样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新引才用才机制,高效率激发人才活力
(一)坚持常态吸纳高学历人才。
深入落实沧州渤海新区机关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对全日制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实行常态化引进。依托沧州渤海新区国有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校园招聘、定向培养等方式,每年吸纳200名以上“双一流”高校本科学历及以上毕业生。(二)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
依据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对《树立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若干规定》的批复》(沧政复[2018]21号),坚持政府搭台、企业主导、高端引领、以用为本,积极引导驻区企业重点引进各类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根据人才类型和贡献程度给予人才创新创业扶持资金。(三)建立政事企人才互通机制。
实施“机关干部下企业,企业人才进机关”双向挂职任职交流计划,开辟沧州渤海新区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之间干部交流通道。鼓励党政人才离岗到企业兼职,允许党政人才辞职领办企业或自主创业,鼓励驻区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才离岗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四)打造“项目+”精准引才模式。
紧抓京津产业项目加快转移机遇,探索推行“项目+团队”“项目+人才”等引才新模式,全力支持驻区高校研发项目、科技成果在沧州渤海新区转化,努力达到“引进一个优质项目,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吸引一批高端人才”的良好效果。(五)加快推进人才平台建设。
积极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鼓励园区、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全面落实各类研发机构奖励政策,在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申报中提供政策帮助,全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舞台。(六)深度创新柔性引才方式。
采取挂职兼职、联合攻关、项目顾问、技术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一批“星期天博士”、“假日专家”等。积极谋划开展沧州渤海新区企业技术对接会、高端产业论坛、人才沙龙等人才交流活动,吸引高端人才以柔性流动方式到沧州渤海新区开展工作。深化沧州渤海新区博士后挂职团队管理改革,建立“沧州渤海新区双一流博士后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和完善博士后挂职奖励制度。(七)全面推行机关事业单位聘用制管理。
在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内设机构推行大部门体制和控制机构编制总量的前提下科学设置岗位,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并探索试行高端专业技术人员特殊聘用办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八)加快完善职称评聘管理制度。
在沧州渤海新区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工作,对从事专技工作的事业人员(参照事业管理)实施职称评聘管理。(九)鼓励企业开展职称评聘。
积极引导驻区企业参与职称评审工作,并给予民营企业相应政策支持和倾斜,对在民营企业工作年限较长的大专以上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工作人员(本科学历工作满5年,大专学历工作满7年),突破初级职称限制,可直接申报评审中级职称。(十)支持企业引进培育工匠。
鼓励企业做好技能人才的选拔、认定、引进、培养工作,大力充实高技能人才队伍。在认真贯彻执行沧州市《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基础上,给予技术工人经济收益、政治地位、社会福利等多种优惠政策,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水平。二、搞活分配激励机制,高水平增加人才收入
(十一)全面落实人才政策。
梳理汇总国家、省、市及沧州渤海新区各类人才政策,开通人才政策兑现“绿色通道”,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在人才政策落实过程中,坚持“最大范围适用、最高标准兑现”原则,突出人才政策的叠加效应和激励效应。(十二)创新股权激励措施。
支持人才以专利技术、知识产权、技术诀窍等作为资本入股合资经营或联营企业,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享有合理回报。将技术成果转让给沧州渤海新区企事业单位的,可采取一次性买断、分期支付、利润提成、作价入股等多种收益分配方式。以自主知识产权作价入股企业的,作价金额最高可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25%,新认定的国家级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最高可达到注册资本的40%。(十三)创新收入分配制度。
按照“以岗定薪、按绩定酬、岗变薪变、酬随绩走”原则,在机关事业单位实施与河北省沿海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和全省高质量发展样板各项重要目标完成情况相挂钩的绩效工资制度。对沧州渤海新区确定的技术项目、工程项目以及其他特定工作,根据项目工作量、预期收益等情况,以合同形式对项目负责人(或负责小组)在项目推进期间实行项目工资。对于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业绩特别突出的优秀人才以及受聘在关键岗位的特殊人才,实行协议工资或年薪制。三、优化人才创业环境,高标准打造人才特区
(十四)浓厚重才爱才氛围。
在沧州渤海新区主流媒体开设人才专栏,加大人才宣传表彰力度,深入挖掘沧州渤海新区各条战线上涌现的优秀人才,广泛宣传人才优秀事迹,大力培树人才先进典型。对为沧州渤海新区开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团队授予荣誉称号、给予表彰奖励,增强人才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十五)提高人才政治待遇。
建立“人才直通车”制度,畅通人才建言献策渠道,有针对性地邀请或推荐优秀人才列席党的有关会议,参加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组织的重大节庆及纪念等活动,重视从人才队伍中推荐先进模范人物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十六)强化人才培养举措。
将人才教育培养、人才梯队建设纳入全区教育培训工作范畴,鼓励人才进行继续教育,积极为人才参加学历学位教育和技术职称、职业技能考评提供便利条件。大力引进国内知名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到沧州渤海新区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推进职业院校与驻区企业开展实训基地、订单教育等合作办学模式,着重培养沧州渤海新区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基础型、技术型、知识型人才。(十七)加快推进“双创双服”。
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升计划,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建立工作会商机制,对人才在创新创业中急需解决的重大困难实行“一事一议”,给予特殊支持。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在沧州渤海新区设立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沧州渤海新区金融机构探索设立“人才贷”“人才投”“人才保”等金融产品,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融资帮助和金融服务。(十八)改进人才生活服务。
按照“宜居、宜业、宜游”总体要求,大力提升沧州渤海新区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民生服务能力。结合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集中建设一批功能性文化体育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各类人才在沧州渤海新区安家落户提供优质的生活休闲环境。(十九)完善人才公寓建设。
根据每年人才引进数量及人才住房需求,在沧州渤海新区公租房中调配房源作为人才保障性住房,低于市场价格租赁给区内各类人才。通过配建、新建和改建,多渠道筹措住房资源建设人才公寓,并实行酒店式公寓管理模式,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随时免费入住,实现“拎包即可入住,出门即可创业”。(二十)妥善安置配偶子女。
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均实行“无障碍”落户,参加沧州渤海新区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与本地居民享有相同权利。其配偶有意愿在沧州渤海新区就业的,列入政策性安置,暂时无法安置的由用人单位适当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其子女在沧州渤海新区入园及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的,由教育部门就近安排,确保在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入园、入学。(二十一)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成立人才医疗保健小组,每年为高层次人才免费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免费为高层次人才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及时记录其动态健康信息,提供健康查询服务。实施高层次人才“优惠速诊卡”制度,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可享受优先挂号、住院、指定专家门诊等服务。(二十二)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充分发挥沧州渤海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作用,探索研究全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长效机制,宏观指导全区人才工作。切实完善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具体落实、企事业单位等用人主体充分发挥作用、人才队伍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把党管人才工作列入园区、部门考核,加强各级各部门统筹协调,形成沧州渤海新区人才工作强大合力。第三篇:为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范文模版)
为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严肃工作纪律,规范干部行为,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按照“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县纪检委组织全体干部专题讨论,从思想政治、工作作风、办案纪律、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全县纪检监察干部的行为提出具体要求。
一是政治坚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党内规章,严守政治纪律、严守廉政纪律、严守办案纪律、严守保密纪律,在大事大非面前态度不暧昧,立场不动摇,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坚决同腐败行为和腐朽思想做斗争,永远做党的忠诚卫士。
二是公正廉洁。纪检监察干部查处案件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碰硬,讲实话,报实情,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党纪、政纪为准绳,重证据,重事实,敢于坚持原则和正确的意见,确保查办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自觉做到清廉清虚,慎言慎行,不得接受他人的宴请、礼品、礼金。不准利用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准截留、挪用涉案款物。既要管好“八小时以内”,又要管好
“八小时以外”,时时刻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树立可亲、可敬、可信的良好形象。
三是纪律严明。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和办案工作的有关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泄露群众举报和查处案件等有关情况。自尊自重,自省自警,廉洁从政,不借工作之便谋私利、办私事、拉关系、交人情;不在工作中贪便宜、要好处,接受与执行公务有关的礼金、礼物和吃请;不为被查处的违纪人员通融说情,干扰办案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是业务精通。真诚热爱纪检监察工作。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知识,努力学习纪检监察业务。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忠实履行职责,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艰苦奋斗,不断创新,工作严肃、紧张、有序,一丝不苟,不敷衍塞责,不草率行事,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五是作风优良。发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发扬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求真务实、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体察民情,洞悉民心,服务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意见,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第四篇: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教师人文底蕴,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能力,市科教党委、市教委从2007起启动实施“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提升计划”。旨在通过培育系统、资源系统、实践系统建设,整合本市宣传、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部门资源优势,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人文滋养的素材,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完善长效工作的机制,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并在工作中逐渐形成特色和品牌。
一、构建培育系统。把教师人文素养提升作为本市中小学教师师德育德能力培训的重要内容,开展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知识学习。培养教师自觉阅读的习惯,拓展视野,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完善资源系统。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开设“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专题网页,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博物馆、艺术场馆和人文讲坛等文化设施功能,开展“教师走进经典”系列活动。下半年,将制作完成“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提升资源目录”,向广大教师提供优秀文化、科普、艺术成果配送服务。以后计划每年制作下发1-2期。
三、优化实践系统。充分发挥教育工会、教师社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结合日常的教师政治学习、教研组研讨、寒暑假社会考察等活动,陶冶教师情操,磨炼意志品质,感悟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市有关部门将为各区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通过各类主题活动积极宣传推广基层的鲜活经验。
四、具体活动介绍。
1、“教师走进经典”系列活动。这是市科教党委、市教委为提升本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而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它主要以艺术欣赏为载体,以上海大剧院为平台,以一线骨干教师为受众,使中小学教师走进艺术殿堂,原汁原味地欣赏高雅艺术。包括艺术课堂”赏析讲座,每月一讲,通过多维的视角,设计安排从京剧艺术中的“帝王将相”到德国作曲家中的“三B”等横跨中西,纵贯古今的艺术大师、艺术作品的解读,以提高教师的艺术修养和赏析能力;“相约上海大剧院”公益演出季活动,组织广大中小学教师观摩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剧院、上海民族乐团等专业艺术院团演出的中外经典作品,完整体验艺术的魅力,拓宽教育视野,丰富精神世界。为做好这个项目,今年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设立专项基金,对各区县进行相应活动经费补贴,对成绩突出的单位还将予以奖励。
2、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专题网页。由市教委德育处主办,远程教育集团承建。网页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创设浓厚高雅、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展现丰富优质的人文资源。并努力成为教师汲取人文养料,陶冶高尚情操,展现多彩人生的精神殿堂。已于今年暑期正式开通。网页设置读书频道、走进经典、实践天地、信息直通车、互动空间五大栏目。“读书频道”向教师推荐必读、选读书目;“走进经典”提供各类人文、艺术讲座和中外经典电影视频资料;“实践天地”荟萃市内外人文景点,并介绍公共礼仪和教师礼仪的规范常识;“信息直通车”将即时发布全市每月最新艺术展演、重大活动信息;“互动空间”则为广大教师开辟展示才艺和交流思想的平台。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一支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根据《江西省“十一五”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赣办发[2007]10号)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意见。本意见所称高层次人才是指以下八类人才: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经济效益显著的科技创新产业化项目领军人才;
(3)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4)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研究生(含取得国外同等学历的留学人员)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
(5)硕士研究生(含取得国外同等学历的留学人员)或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
(6)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7)有特殊专长的人才;
(8)外国专家。
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1、定期发布人才开发需求目录。围绕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市人事部门每年向社会公开发布《南昌市人才开发需求目录》,充分发挥开发需求目录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的宏观导向作用,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人才队伍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2、实施“重点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紧缺急需和业绩优先的原则,五年内计划引进1000名左右的“重点高层次人才”,其中,企业引进名额不少于总量的60%。引进的“重点高层次人才”,原则上须与用人单位签订三年以上工作协议,并能较好履行协议条款的,由用人单位申报,经市政府人事部门审批后,按发给经济补贴,发放期限不超过三年。属两院院士的,补贴总额100万元;属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经济效益显著的科技创新产业化项目领军人才的,补贴总额60万元;属本意见第3-7类人才的,补贴按月计算,发放标准为: 本意见第3类人才,每月3000元。
本意见第4类人才,每月2000元。
本意见第5-7类企业人才,每月1000元。
3、开辟“重点高层次人才”引进“直通道”。引进的“重点高层次人才”,其配偶工作需随调并已落实接收单位的,由组织、人事、劳动部门优先办理调入手续;其未成年子女入学,可允许其在市区内择校,并免除择校费。
引进的“重点高层次人才”,到事业单位工作的,其编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职数不受限制,可专项批办;因特殊情况不能调转人事关系和档案材料的,市政府人事部门可为其新建档案。
4、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结合利用外资和本市产业结构升级,五年内面向国(境)外吸纳1000名左右海外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来昌创业服务,创业服务方式包括兴办企业、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智力入股、考察咨询、中介服务、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
5、实施“洪城特聘专家”计划。经用人单位申报,由市政府人事、科技部门组成专家组评审筛选,五年内在全市确定30个左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攻关项目,面向国内外招聘具有国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项目负责人,由市政府聘为“洪城特聘专家”,奖励每人30万元,按项目完成年限分拨付。
6、大力引进国外智力。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引进国外技术与管理专家、经济专家、文教专家来昌服务,定期开展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评选活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每年引进国外智力项目50项左右。市政府对引进国外智力项目和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进行资助,资助标准为:
对列入市级以上(含市级)引进国外智力项目计划并已执行的项目每个给予2万元资助。
对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的引智单位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资助。
7、开拓海外引才新渠道。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大力开展国际项目合作,提高引进海外人才智力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每年由市政府组织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团赴国(境)外开展1-2次招才引智活动,五年内力争在国(境)外设立1-2个海外人才引进联络处。
二、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与载体建设
8、实施“521”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以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为重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分三个层次实施“521”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五年内选拔、培养50名在国内或省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200名后备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二层次),1000名优秀专业技术骨干(第三层次)。培养可采取国内外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521”工程实行动态管理,在五年周期内,市政府分别对第一、二层次人选给予每人10万元、5万元的培养经费资助,第三层次人选培养经费由用人单位承担。
9、实施“21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围绕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建设和“3010”工程 的实施,分三个层次实施“21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五年内由市政府选派20名在全国同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且对我市经济发展有较大贡献的企业家(第一层次),100名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且企业成长性较好的经营管理人才(第二层次),1000名具有现代知识和经营能力的企业骨干管理人才(第三层次)赴国内外进行专题培训。培训可采取专题研修、考察交流、跟班学习等方式。在五年周期内,第一、二层次人员培训由市政府分别给予每人10万元、5万元的培训经费资助;第三层次人员培训经费由用人单位承担。
10、构建高层次人才创业平台。积极引进一批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实现科技与人才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在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技术优势,构建市校(所)、企校(所)合作对接的平台,开展项目研发、技术合作、咨询服务、人才培养等活动;加强政策引导,市政府每年重点资助1-2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优质平台。
11、加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一批特色鲜明、与本市产业导向密切相关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断壮大我市博士后研究人员队伍。对新批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市政府给予每站15万元的补助;对进站工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市政府给予每人10万元的科研资助。
12、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发展。将各级各类政府资助的项目计划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高层次人才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从事产品开发、技术推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等项目,由相关部门优先列入各级各类政府资助的工业、农业、科技及社会事业项目计划,重点保证项目资助资金的落实。
三、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13、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手段,健全人才诚信管理制度,推行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各类人才评价机构建设,注重实践检验人才,促进人才评价与人才待遇、激励的有机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14、畅通职称评聘“绿色通道”。探索建立以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职称评聘“绿色通道”。“绿色通道”以正常化职称评聘工作为基础,以业绩能力为依据,对业绩能力突出的人才,不受学历、资历、外语条件限制,可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对事业单位业绩能力突出的人才,适当放宽职称聘任职数限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15、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兼职兼薪。除法律法规明文规定不得兼职兼薪的人员外,允许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完成本职岗位工作任务、不侵犯原单位合法权益、不损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在市内不同地区和不同单位从事技术开发、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提供劳务等法律法规允许的工作,获取相应报酬。既有专业技术职务又有管理职务的人员从事兼职兼薪活动,应按干部管理权限事先办理备案审核手续。
16、创新人才分配机制。鼓励人才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业绩工资加项目工资、基本报酬加效益提成等多种形式的绩效考核分配机
制,允许其实行特殊工资福利政策。
17、延长紧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退休年龄。对事业单位紧缺的特殊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由单位申请,经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可适当延长其退休年龄,其中,具有正高职称人才可延长2—10年,具有副高职称或特殊专长的人才可延长1—5年,其延期退休期间不占编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职数。
18、设立“南昌市突出贡献人才奖”。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由市委、市政府授予“南昌市突出贡献人才奖”荣誉称号。该奖项作为我市人才表彰综合性最高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不超过10人,每人一次性奖励20万元。
四、强化高层次人才服务与保障
19、设立“南昌人才特区”。将实施“3010”工程的企业和承担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单位列为“南昌人才特区”,实行以下特殊的人才政策:
(1)上述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在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挂编,一律实行“零收费”服务。
(2)上述单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优先列入“重点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3)在实施“521”和“211”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重点向上述单位人才倾斜。
(4)由市政府资助定期免费为上述单位在昌举办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会,优先安排上述单位赴国内外开展招才引智活动。
(5)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为上述单位设立“人才服务专窗”,并依托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积极为其提供人才派遣优惠服务。
(6)在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滕王阁奖、突出贡献人才奖等各类人才评选表彰活动中,上述单位人才予以优先推荐。
20、建设高层次人才公寓。为切实留住人才,营造高层次人才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按照“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租售结合”的方式,政府划拨土地,减免规费和税收,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公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性租赁住房或定向销售房。
21、建立高层次人才体检和学术休假制度。在现职且业绩突出的本意见第1—4类人才,按年龄层次,由市政府定期统一安排进行体检;按专业类别,由市政府定期统一安排为期1-2周的学术休假。
22、优化人才资源市场配置。市政府在场地、资金等方面提供积极支持,加快南昌人才大市场建设,使其更好地发挥在全市人才市场中的龙头作用。大力培育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市场,加快网上人才市场建设,实现与长三角、珠三角及全国各大城市人才市场的信息网络互通。
加强环鄱阳湖城市群人才交流与合作,建立区域人才开发新机制,实现人才信息互通、资格
互认、资源共享,推进区域性人才开发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23、促进人才中介机构发展。鼓励国内外人才中介机构落户我市,经市人事部门批准在我市新设立的内外资人才中介机构,其上缴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由受益财政给予100%奖返,后两年给予50%奖返。
24、设立“南昌人才活动周”。确定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为“南昌人才活动周”,期间,积极开展人才宣传、人才表彰、人才招聘、人才走访等各种活动,大力营造尊才爱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25、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精心部署,狠抓落实。要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意识,落实高层次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
26、加强教育引导。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高层次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振兴南昌、共促崛起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功立业。
27、加大财政投入。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观念,充分发挥政府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奖励等投入中的重要作用。市财政要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资金列入预算,优先保证本意见所规定项目所需资金的落实到位。
28、强化监督考核。由市政府人事、财政部门定期对本意见所涉资金使用情况及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监督。
用人单位应确保本意见所涉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挪作它用。
如发现用人单位、个人存在弄虚作假行为,或对相关资金使用不当,或未按约履行义务的,可收回已拨付的款项、撤销荣誉称号、取消相关申报资格,情节严重的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五、其它
29、本意见由市人事局负责解释,具体操作办法以实施细则为准。
30、本意见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原有政策文件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