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农业保险情况汇报2012年9月农险汇报材料1
2011-2012年农业保险情况汇报
中华财险**营销部自2007年以来,为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在上级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部高度重视,始终坚持农业保险依法合规经营为主线,坚持打造中华保险在当地的品牌形象,明确责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以稳健经营为途径,按照财政监管部门关于农业保险方面的“三到户”“四统一”“五公开”的标准,认真做好农险宣传发动、承保、理赔各个环节,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大大提高了中华保险在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现将我公司2011-2012年政策性农业保险情况汇报如下:
一、宣传发动情况
我公司承保的乡镇有11个乡镇:**镇、**乡、**镇、**乡、**乡、**乡、**乡、**镇。自2010年乡镇成立县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以来,我公司县乡农险办为依托,农业保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个别乡镇未启动的情况,我公司认为首先还是我们宣传发动不够。所以,2011-2012年,我部更加重视宣传工作,深入到乡、村开农险工作会,详细向协保员和农户宣传承保政策,张贴发放宣传单。还耗资几万元在这些乡镇重要路口和显眼位置刷墙体广告,扩大宣传。通过宣传发动,农户投保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在县农险办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玉米保险已全线铺开,基本打破空白乡镇记录。
二、承保情况
2011年承保了小麦保险78个村26.11万亩,涉及6个乡镇:马谷田镇21个村65235.5亩、杨家集乡13个村29007亩、泰山庙乡1个村1560亩、老河乡12个村计70321亩、板桥镇18个村计46578亩、沙河店镇等6个乡镇。
2011年承保了玉米保险69个村19.91万亩,涉及5个乡镇:马谷田镇23个村58284亩、杨家集乡16个村61505亩、泰山庙乡17个村51245亩、赊湾镇11个村22282亩、双庙乡2个村5778亩。(老河乡、板桥镇、沙河店镇三个乡镇划归驿城区。)
2012年承保了小麦保险52个村18.47万亩,涉及4个乡镇:马谷田镇21个村65625亩、赊湾镇11个村41363亩、泰山庙乡19个村74000亩、杨家集乡
1个村3668亩。
2012年承保了玉米保险59个村17.86万亩,涉及6个乡镇:马谷田镇22个村和1个农业种植大户共计59882亩、赊湾镇11个村39696亩、泰山庙乡19个村69153亩、杨家集乡1个村3279亩、下碑寺乡3个村3375亩、盘古乡2个村3196亩。
三、理赔情况
我公司上下对理赔工作非常重视,农户向95585热线报案后,我部组织人员赴田间地头对受灾受损作物进行查勘,按照上级公司的查勘要求,抽查率不低于30%。损失率最终由市农险专家测产并出具测产报告确定。赔款金额最终确定是由我公司与乡(镇)政府、村委共同议定,并签订赔款协议。由村组提供受损农户名册及一卡通,赔款由中华保险驻马店市公司通过银行统一划款支付到户。
2011年小麦保险理赔款共计260.53万元。
2011年玉米保险理赔款共计124.55万元。
2012年小麦保险理赔款共计147.02万元。
四、存在的问题
在**县委、县政府、县农险办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公司的农险承保面积在中华保险驻马店公司一直是稳居前列,受到省市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理赔方面也没出现农户投诉和上访案件,基本没有给政府和公司带来麻烦。但具体工作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
承保方面:收取保费周期过长。主要原因是:
1、因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无形中延长了收费时间和增加了收费难度。
2、收费造册的人员涉及面宽,保险公司只培训到村级干部,而收费工作多是由村组长完成,造成投保清册要素填写不全或填写错误,重新返工也是导致承保周期拉长的一重要原因。
理赔方面:
1、由于发生灾害时间集中,有效勘查时间短,造成现场勘查压力过大,查勘率偏低,出现个别农户扯皮现象。
2、每季的作物理赔虽然是打卡到户,但个别村委涉及户数过少,赔款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然后由村里实行二次分配(有个别村采取平均分配,造成受损的农户因赔款过低而有意见)。这种情况在2012年小麦保险理赔时已得到改善,打卡户数大幅增加,但与我们要求还
有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
队伍建设:农业保险的开展离不开协保员队伍。目前有些乡已经有稳定的协保员队伍,主要以村委秘书为主,但管理上还有些脱节,对协保员的培训力度不够。今后进一步完善协保员档案,扩大协保员队伍,加强培训。
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切实增强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户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提高和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我公司作为承保公司,全力做好农业保险工作责无旁贷。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切实将农业保险工作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做精做细,做大做强。使中央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篇:团险汇报材料
团险汇报材料
一、新沂团险总体情况介绍
1、业务发展方面
近年来,新沂团险紧紧围绕省、市公司团险工作指引要求,着眼市场,放大格局,强化责任意识、强化市场意识,加快步伐,推进团险业务大发展。
2011年共实现短险保费收入607.18万元,较2010年(335万)净增保费272万,较2009年(245万)净增362万。短险保费收入三年跨越三大步。2011年短险、意外险保费规模及任务完成率均居徐州全辖之首。其中意外险463.16万元,完成比178.14%,同比增长108.22%。短险综合赔付率仅为 24.8%。
总、省、市公司高度重视小贷业务的发展,我司在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政策和推动上狠下功夫,历经周折在2010年6月撕开信合小贷业务口子。2011年一季度小贷业务在全省排行中领先位次,激励着团险业务人员高昂的斗志。全年实现小贷小贷保费243.98万元,小额贷款保险业务突飞猛进的发展让新沂团险业务2011年发展赢得三个“一”特点:短险、意外险保费规模及增长率居全徐州第一,小额贷款保险业务总量在全市第一并且是徐州第一个过百万的支公司。
2、队伍建设与基础管理方面
新沂团险队伍在本着合规用工、持证上岗的原则,近年来在不断淘换中发展,目前拥有团险专职销售人员10人(其中3名小 额信贷业务专管员),协保员5人,现有9名销售人员(其中新人3名)基本都达到基本人力考核指标,且全体团险部人员(新人除外)都参加了中国员工福利规划师考试通过率为100%。
在队伍管理方面,我们加大对业务人员的考核力度及培训力度,采取每月召开两次团险业务分析会议,每周召开团险专职人员例会的形式,学习公司下发的各项政策文件、学习条款知识、学习兄弟单位工作经验,及时把握团险的政策方针,掌握业务形式变化,及时调整业务结构,提升业务人员展业技能,增强依法合规意识,为过渡基本法考核管理奠定了基础。二、一季度开门红业务开展情况
2012年团险开门红战役正如火如荼,新沂团险也在奋勇争先。截至2月10日,共实现短险保费46万,意外险保费43.91万,其中小贷业务38万,小额保险6.82万。企业年金中标124万。但是较去年同比短险负增长23.44%,意外险负增长13.14%,只有小贷业务增长35%,业务排行暂列全省第三。短险业务的负增长存在着主客观原因:思想上存在着“新春有点早,拜访可以少”,但更多因为续收没能及时到账加之新沂经济现状(企业空转)中小企业拓展困难。针对业务现状,团险正积极应对,学习并贯彻落实肖总在一月份团险例会上讲话精神,尽快走出负增长阴影,确保团险再度飘红。
三、2012年发展目标及工作思路
2012年将紧紧围绕省公司提出团险“1+2+6+N”业务发展目标,结合新沂实际情况本着围绕目标、盯紧市场,敢于亮剑、超 越发展,具体工作思路如下:
1、守住市场 保稳定
确保现有业务的规模,严格把控好业务承保质量,特别是口子业务的发展,打江山,更需守江山,因此在保证现有规模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新思路、打开新局面。
2、善于借力 促发展
肖总讲到“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我们要积极借助总、省、市公司政策平台,管理平台,抓住机遇,向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争取业务市场的主动权,开拓新领域促进大发展,在“2+6+N ”上求突破创新发展。
3、强建队伍 固根基
队伍建设,是提升团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针对团险队伍现状,2012年我们重点是再造一支高学历、年轻精英队伍,以适应团险业务大发展需求。
4、合规经营 控风险
强化风险意识,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在狠抓业务的同时,严格把控承保业务的风险点,强化团险人员的合规经营意识不触碰任何违规违纪高压线。
第三篇:农业汇报材料
西平县农业生产情况汇报
中共西平县委西平县人民政府
(2012年3月13日)
西平县地处黄淮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一个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县,是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示范县和豫南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基地。农业人口70万人,耕地118万亩,人均耕地1.4亩。
近年来,在省、市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围绕“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问题,按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为机遇,以农业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做大做强优质小麦、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绿色生猪等品牌农业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加快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总体思路,把“三农”工作摆上位置,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强化保障,狠抓落实,实现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业经济蓬勃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011年全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3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86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97.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8亿元。西平先后被定为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出口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和肉类产量百强县、全国生猪生产调出大县、全国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全国粮食生产科技入户工程小麦示范县、全国绿色名县、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河南省畜牧强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河南省劳务输出基地县、河南省食用菌生产基地、河南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连续多年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50强县、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连续多年荣获省、市“红旗渠”精神杯。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㈠抓粮食,保安全。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有利机遇,把粮食生产摆上突出位置,按照“稳定面积、优化品质、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采取“行政推动、利益促动、效益拉动、部门联动、示范带动、龙头舞动”等措施,落实粮食直补等各项惠农补贴,粮食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9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85万吨左右,尤其是夏粮生产已连续8年实现稳产高产。去年夏粮单产达515.1公斤,总产52万吨,全县粮食产量达86.7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9.32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054台,联合收割机1972部,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机播机耕机收。仅2011年,落实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3亿元,极大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㈡调结构,增效益。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在粮食生
产上推广优质专用品种,积极培育做大粮食良种繁育基地,推进粮食由种植大县向良种繁育大县转变,提高粮食种植效益。目前,西平优质小麦良种畅销安徽、江苏等省。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烟叶已成为西平的农业品牌,仅食用菌年产值达4亿元。2011年,全县生猪存栏108.2万头,全市排名第二,出栏137.25万头,继续被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家禽存栏935.85万只,全市排名第一,出栏1021.26万只。牛存栏2.3万头,出栏1.2万头。羊存栏13.97万只,出栏20.5万只。毛肉兔存栏300.71万只,出栏380.2万只。肉类总产量和禽蛋产量分别达到12.74万吨和6.8万吨,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35.6亿元,位居全省先进行列。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8%,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于畜牧业。畜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㈢转方式,提质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依托粮食生产和畜牧养殖的优势,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面粉、饲料、肉制品、粮油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00多家,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0家,粮食流通、畜禽交易等市场发展到20多个。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提高规模化经营程度,全县流转土地10余万亩,培育专业种植大户500多个。积极发展农村各类中介协会组织,全县建立生猪养殖、食用菌、农机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26个,农民经纪人2万多人。
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县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个、绿色农产品17个。
㈣大开发,强基础。我们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被定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的有利机遇,完善农业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能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自2005年以来,累计投资1.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9万亩,全县已有12个乡镇建成农业高标准示范区,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化农业格局。把水利建设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杨庄、老王坡两大国家级滞洪区综合治理和任三楼、谭山等9座中小型水库建设,对境内淮河支流小洪河进行综合治理,提高防洪标准;抓好基本农田的井渠配套,全县拥有机电井
1.9万眼,治理大小河道18条,有效灌溉面积达80万亩。坚持建管并重,积极探索并推行小型水利工程、林田路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拍卖、租赁等办法,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农业开发,全县基本实现了没有无主桥、没有无主树、没有无主井,保证了农业开发工程的长期效益。
㈤拓渠道,促增收。积极推进扶贫开发,2006年以来,实施各类扶贫项目38个,投放扶贫资金1200万元,发放扶贫贷款1386万元,举办扶贫培训班470次,重点扶贫农户1600多户,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4600余人。全县5个贫困乡镇、44 个贫困村面貌有了显著变化,贫困人口进一步降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常年劳力输出
达20万人次,实现劳务输出近20亿元。广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评选“返乡创业功臣”,外出农民回乡创办企业达700多个。
㈥建新村,惠民生。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要求,利用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的机遇,大胆探索,积极运作,示范带动,稳妥推进。根据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趋势和要求,以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县10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正在加紧建设,完成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利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机遇,先后实施了“村村通”、饮水安全、文化资源共享、家电下乡等公益社会工程,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公路、通有线电视,群众衣食住行、就医就学等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广“四议两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开展“三杯”竞赛、“双强”工程、“优秀村官”评选等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四篇:农远汇报材料
关于张店中心小学“农远应用与管理”的汇
报材料
自2007年年底张店中心小学农村远程教育模式三建立以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上级的有关精神,以“让广大教师受教育,使广大教师长期得实惠”为宗旨,不断健全机制,全面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灵活地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有效地组织教师进行农远培训。较好地发挥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主要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健全队伍,为远教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努力营造有利远教工作开展的条件。
为使农远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教师们的配合,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该校领导经常在教师会上传达学习上级有关精神,研究安排远程教育工作,宣传远程教育的意义。使教师认识到:开展农村远程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广大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并明确表态,将教师的远教工作的开展情况纳入考核,充分调动了教师共同做好远教工作的积极性。
远程教育工作和关键是搞好管理使用,难点是能否持之以恒,在于能不能发挥实效。我校围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帮助教师更好使用远程资源开展远教工作。为了搞好远教工作,加强领导,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明确责任、健全领导机构
成立了以陈剑校长为组长,孙学义副校长为副组长,吴玉峰、陈广良、罗广良、李收、黄炎、方振坤为成员的农远应用与管理工作领导组。其中陈剑校长全面负责农远工程工作,孙学义副校长分管教育工作,李收分管校本培训工作,陈广良分管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工作,黄炎设备管理及维修、网站管理、卫星资源管理。形成了领导重视,积极实施,上下一致,齐心协力的良好工作局面。
2、健全制度
根据上级的有关要求制订了农远资源管理工作制度、计算机室管理制度、光盘使用制度等各种相关制度,并及时上墙,使远教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用制度去约束、引导工作,进一步规范了远教站点,提高了其使用效率。
3、落实待遇。按照上级有关要求,认真落实管理员的的待遇,将开展远教活动的时间折算成课时量,让管理员有时间开展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远程教育渠道畅通、运转灵活、服务高效。为切实发挥好远程教育的作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农远工程的管理
我校农远工程设备管理、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健全,资料规范完备,除上级下发的农远有关资料外,还根据本校实际制定校本培活动记录、公开课活动记录。在设备使用和管理上,做到专人管理,责任到人。由于管理人员认真责任,能坚持做到按时开机接收资源,并能及时整理刻录保存。每次接收,通常是早上8点开机,下午6点左右停止接收(有时要到晚上12点左右才能接收完整),晚上整理记录、刻录。为了提高远教资源的利用率,我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周每周1:30必须校本培训——观摩卫星接收资
源上的专家视频、每学期至少用农远设备上一节公开课,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借用光盘,三、农远工程提高了教师的水平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跨跃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远程教育工程的质量。为了我校教师逐步熟悉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让每位教师积极熟练地应用远程教育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其设备的利用价值,采用外培与自培,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我们派管理员参加了省级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了区级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进行边学边教,边教边用,形成一个培训网络,着力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提高全体教师的应用能力。为了使培训工作取得实效,我们利用每周二13:30—14:30的这段时间,对全校任课教师进行培训,主要内容是:(1)正确熟练操作远程教育的一系列设备。(2)学习搜索、下载所需要的教育资源。(3)怎样利用自制或下载的课件上课。(4)观摩卫星接收资源上的专家视频讲课。并且在培训时对教师还作出如下要求:(1)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能熟练地使用远程教育IP资源提供的各科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2)凡是在教学中使用远程教育IP提供的资源(教案、课件、试题、音像等)都必须认真填写使用记录。(3)培训期间,要求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我们的教师积极参与性很高。我们也惊喜的看到年老的教师也自觉的来到微机室参加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陈广良主任不厌其烦的给不懂的老师讲解,老师们遇到问题也主动询问,整个培训过程都是在热烈有序的气氛下进行的。通过培训许多老师都反映,远教资源解决了困扰我们已久的大问题,尤其是里面的同步教学等内容真是太好了,及时的保持与教材的同步,里面都是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授课,不但适合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也适合给学生直接观看学习。我校教师都会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四、三网合一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我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校本培训,我校很多教师都掌握了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现在信息来源的广泛,但是广大教师一致认为农远工程的教育资源才是最好的。现在我校把电子备课系统、电子图书、农远工程的教育资源和我校的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进行了融合,使得天网、地网和人网合三为一,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能在里面找到对应的资源,尤其是语数外等学科更是能找到丰富资源。我校每人每学期利用农远设备至少上一节公开课,每周周二观摩卫星接收资源上专家的视频讲课。教导处组织了全乡英语优质课、数学优质课、语文优质比赛,极大地鼓励广大教师充分的利用农远工程的教育资源,并且上课效果显著,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改善。
五、农远工程硕果累累
自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建立以来,我校取得了丰富的硕果。2009年夏桂香老师荣获区级农远优秀管理员称号,李收老师在区信息技术教学基本大
赛中荣获二等奖;2010年李军营老师荣获语文“农远应用新星”称号,在区电教馆举行“书香谯城”网上读书活动中乔明利老师荣获一等奖,陈晓红、李收、刘烨等荣获三等奖,我校6人在参加教育部“国培计划—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赢在课堂’远程培训项目(2010)”研修中,成绩全部合格,并有5人被评为优秀学员;2011年乔明利、张秋梅分别荣获语文和英语“农远应用新星”称号,黄炎老师荣获市信息技术教坛新星称号,并在市级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二等奖。方振坤、李收两位老师在2011年区首届多媒体教学大赛中分别荣获三等奖。多年来,我校电教论文和优质课多人次获奖。
总之,由于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我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按照实事求是,狠抓落实,把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成为我校农远工程一个亮点。今后,我校更加会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把农远应用与管理抓得更好。
张店中心小学 2011、12、20
第五篇:农廉汇报
宁阳县文庙县街道办事处:
实施“四大”工程打造阳光农廉
近年来,文庙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总抓手,以构建具有泰安特色的“123456”农廉体系为主要内容,重点实施“龙头、治本、畅通、惩诫”四项工程,多策并举,狠抓落实,有力促进了街道党风廉政建设健康发展。我们的做法是:
一、实施“龙头工程”,完善惩防体系
1、明晰责任,抓关键人员。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级、分项细化,明确项目分管领导,使责任制工作任务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目标化,促进领导干部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年初组织召开了由村居两委成员和站所负责人参加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2、加强监管,抓重点环节。一是加强工委班子建设。严把“四道关口”,即创新科学决策机制,完善决策执行机制,健全绩效考评机制,规范工作监督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党工委议事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二是创新五步联动工作法。全面实行了村级班子管理“五步联动工作法”,按照“立标—考评—分析—讲评—帮促”五个步骤,一季一立标,一季一考评,党工委分析,办事处讲评,包村干部帮促,对村居季度工作,依次有序动态管理。1
三是加强领导干部“四廉”监督。坚持领导干部定期“诺廉”、“述廉”、“评廉”、“考廉”,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罢免、撤换、满意度测评、离任审计、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干部重大事项报告等廉政规定,做到了关口前移、注重防范。
3、提高素质,抓队伍建设。按照党的组织建设到哪里,纪检监察的机构、力量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的总体布局,在有党组织的基层站所、学校、医院、非公有制企业等单位统一设置纪检委员,村(居)委会成立了村级纪检小组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各村居每200人左右为一网格选聘一名民情专递员。目前,街道共配备30名村级纪检委员,68名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142名“民情专递员”,并明确了纪检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民情专递员的职责,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纪检监察组织网络,实现了党风廉政建设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了纪检组织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的作用。
二、实施“治本工程”,强化廉洁自律
1、搭建教育平台。投入20万余元,在机关五楼建立了多媒体室,在村居安装视频分析监控软件,配备红外线摄像头,建立了村级学用监测站,实现了街村两级廉政教育信息共享。大力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村村建立起廉政文化大院、廉政文化宣传栏和廉政文化一条街,并充分利用黑板报、图书阅报栏、农家书屋及远程教育站点开展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宣传活动,在全街道营造了人人思廉、人人崇廉的浓厚氛围。
2、开展主题教育。将“恪守从政道德、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纳入街道宣传思想教育范畴,通过加强思想教育、规范行政行为、解决突出问题、构建长效机制等方式,培育了振挺模式、万海书记两个勤廉双优先进典型,用身边典型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在全街道党员干部队伍中掀起了比先进、比贡献、比实绩的热潮,有力地推动了街道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三、实施“畅通工程”,打造优良环境
1、创新“一员三站”民情专递制度。依托街道、村居为民服务代理站,设立“一员三站”。“一员”即民情专递员,“三站”即民情收集站、民忧化解站、民意反馈站。通过摸底、建档、交流沟通、民情事项分流、督办、反馈等环节,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监测舆情,及时纠正干部工作中的不良倾向,畅通民意诉求的绿色通道,最大程度地维护群众利益。“一员三站”汇民情、办民事、解民忧、促和谐的做法在《大众日报》、省纪委简报、泰安电视台、《泰安日报》、《泰安党建》等媒体刊发或播出,省、市、县各级领导参观后给予充分肯定。
2、推行阳光政务优化便民服务。大力开展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制作“六牌一图”,方便了群众办事;开展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工作,编印了包括街道和村级各个岗位的的工作职责、加强工作管理的286条街道工作规范和65个便民服务流程在内的《文庙街道工作指南》。围绕便民利民健全为民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街道、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平台,把与群众联系密切的60多项服务事项集中到便民服务中心,街道各站所全面推行办事公开,为群众提供“柜员式”优质服务,并实行便民服务免费代办、“民情服务卡”、网上代理等制度,强化便民服务。去年以来街道区办理便民服务事项4857件,群众满意率达97.4%。
3、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务公开工作的通知》,规范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目前,全街道16个村居均建立了规范的村务公开栏,设立公开意见箱,公开投诉电话,做到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四位一体公开,公开面达100%,同时对公开的程序及时间做了明确的规定。围绕扩大群众的参与权,推行了“两委”提出议题、征求意见制定方案、街道审查、召开民主议事会议、公开议事结果、监督实施的民主议事“六步工作法”;围绕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运行、内部管理和待遇保障等项制度,确保切实发挥监督作用。
4、切实加强“三资”监督管理。围绕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街道成立“三资”规范化管理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开展了农村“三资”清产核资工作,全面摸清“三资”底数,并将清理结果在村务公开栏公示,切实保障农民对“三资”收益、分配、使用的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农村集体资金财务管理、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和交易程序。健全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自97年开始就在全县率先推行委托代理服务,建立监管平台,统一管理、建账核算。截至目前,我街道16个村居的财务实行了委托代理制,各村居按月进行民主理财,按月进行财务公开,在全街道营造了一个财务管理的良好氛围,使村居财务管理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5、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加强纠风专项治理,明确规定,机关、村居干部不准借工程建设、为民服务、发放低保等机会为个人或亲戚谋取私利,不准吃拿卡要、刁难群众。在全县率先对街道公务用车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对公务车辆实行定点停放、定点加油、定点维修“三定”管理,实现了节能增效。
四、实施“惩诫工程”,增强办案效果
1、实行村情档案动态监管。为加强村级管理,规范村级权力运行,掌握村情动态,及时化解各类矛盾,街道纪工委不断加强对风险村情信息的收集登记工作,实行“一岗双责”,以办事处为单位,分五个责任区域,分别由副科级领导带队,驻村党建联络员靠上帮包指导,村级两委负责人具体收集上报,随时注意村情动态变化,尤其是新发生的村情变化和突发矛盾纠纷,及时记入民情日记和风险村情台帐,做到摸排第一手资料并及时上报,按照“分级化解、属地负责、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落实对风险村情预警和化解。去年以来,我街道共收集处置各类风险村情45起,有效维护了街村两级信访稳定工作。
2、加大办案惩戒力度。对上级交办的案件及群众的来信、来访、来电,及时研究,逐一调查摸底,提出处理意见,做到件件有结果、办事有回音、结果有反馈。严格执行乡案县审制度,达到“二十字”要求,处分决定全部执行到位。
我街道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上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关心,今后我们将加强交流学习,积极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做法,全面推动我街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