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历史专题二第三节导学案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三节 伟大的抗日战争导学案
教学目的:进一步了解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所犯下的罪行,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其危害。
认识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基本过程;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总结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其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地位及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
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理想。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①重点: 掌握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体现及其结果;阐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②难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及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
边学边练:……‚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选自歌曲《松花江上》
在2005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胜利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艺晚会》。揭开晚会序幕的则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逃难的场景,歌曲则是《松花江上》,请问作者的用意何在?(提示:松花江在哪?)
一、抗战爆发的原因(结合练习册知识梳理回答)结合教材及相关图片思考:
① 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② 日军这一时期对中国进行的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分别有哪些?
③结合课文插图,你认为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罪行?日军侵华的罪行对中华民族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二、抗日战争的进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们都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阅读教材并思考:
①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1931—1937年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做了哪些英勇的斗争?结果如何?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结合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这一子目进行归纳)
② “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是指什么?这一“新的长城”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能形成?有何意义?(温馨提示:新长城指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在抗日战场上,我们是怎样“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最终的结果如何?
(提示:归纳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的这一子目概括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几次会战和共产党地和战场的战役)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1945年重庆一次酒会,席间一位记者说:‚我出个谜语给大家猜。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谜底是‘我国古代一人名’。‛结果出现了几个谜底:‚屈原‛、‚苏武‛、‚蒋干‛、‚毛遂‛。你认为日本投降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子目回答)
②你能从抗日战争过程中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哪些高尚的品格?
③如何看待抗日战争的胜利的伟大意义?
④材料一:(“三巨头”评中国战场的作用)
A、罗斯福——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B、丘吉尔——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C、斯大林——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材料二:
D、在二战任何阶段,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直到抗战末期,日本陆军还有64% 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
E、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伤亡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结合以上材料及教材所提供的相关史实,请你说说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斯战争的关系。
第二篇:高一美术导学案
礼泉二中2017——2018学 第一学期 高一美术 导学案
第一章 培养审美的眼睛
第 1 课时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科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2.过程与方法 本科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指出培养审美的眼睛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美术鉴赏则是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必要途径。
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鉴赏”,先从对身处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认知中,说明美术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由此引出美术鉴赏的问题。
第三部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简单的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这里只列出一个简略的艺术分类,学生了解这些就可以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美术鉴赏,以及美术鉴赏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圣美的眼睛。
【重点难点】
重点:本科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难点:本科的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教学方法】
课件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或者现代人的美术作品,观看这些作品,提问学生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美术鉴赏的意义与价值。
【自主预习】
引导学生欣赏国内外代表性的作品,建筑、雕塑、设计、摄影等。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指出培养审美的眼睛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美术鉴赏则是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必要途径。
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鉴赏”,先从对身处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认知中,说明美术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由此引出美术鉴赏的问题。
第三部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简单的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这里只列出一个简略的艺术分类,学生了解这些就可以了。【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检查签字:
第三篇:第三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导学案
第三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技能目标:运用生物学知识描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情感目标: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时的感受,初步形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理特点(2)通过了解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类群的特点。
三、前置学习
1、描述雌雄蛔虫的形状、大小有什么不同,体色和体表有什么特征?。
2、观察蛔虫的内部结构,你认为蛔虫的那些结构特点是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
3、蛔虫对人体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蛔虫病?
4、常见的线形动物还有哪些?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5、(1)观察蚯蚓身体的体型、体色。(2)如何辨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3)蚯蚓体表是干燥还是湿润?光滑还是粗糙?(4)蚯蚓在硬纸板上与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一样吗?
6、描述蚯蚓的内部结构
7、常见的环节动物还有哪些?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8、蚯蚓和人类有什么关系?
四、学习过程
1、小组展示
2、疑难解析
3、交流体会
五、当堂检测
1、在做观察蚯蚓实验时,下列操作可以使蚯蚓处于正常生活状态的是()A环境气体流通好使它体表干燥 B 经常用浸过水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 C将蚯蚓放入水中避免体表干燥 D在蚯蚓体表涂抹凡士林,使其体表湿润
2、雌、雄蛔虫在形态上的区别是()
A雌虫较大,尾端向腹面卷曲 B 雄虫较小,尾端尖直 C 雌虫较大,尾端尖直,雄虫较小,尾端向腹面卷曲 D 颜色不同
3、蛔虫的各器官中最发达的是()
A生殖器官 B消化器官 C感觉器官 D运动器官
4、蛔虫消化器官的特点是()
A有口无肛门 B有小肠大肠 C有口有肛门 D有肛门无口
5、下列与预防蛔虫病无关的卫生习惯是()
A早晚刷牙、洗脸 B注意饮食卫生,不吃没有洗干净的瓜果、蔬菜 C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 D不随地大便
6、下列哪种生物不是营寄生生活的()A蛔虫 B 猪肉绦虫 C血吸虫 D 水螅
7、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环节动物的是()A蚯蚓 B 珊瑚 C 沙蚕 D水蛭
8、蚯蚓形态上最醒目的特点是()
A背腹颜色不相同 B有足 C有环带 D前端有刚毛
9、判断蚯蚓前后端的渐变方法是()
A观察蚯蚓的运动 B有环节的一端是身体前端 C观察蚯蚓的反应,反应快的是前端 D长有口的一端是前端
10、蚯蚓可以在地表爬行,而在玻璃板上几乎不能爬行,主要原因是()A蚯蚓的运动要借助刚毛的固定和支撑 B玻璃板不吸水 C蚯蚓不能再土壤以外的地方爬行 D玻璃板不能粘住蚯蚓的身体
第四篇:高一历史学案(8)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高一历史学案(8)
班级:姓名:学号:
一、现代史
1、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
(1)1949——19
52(2)1953——1956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2、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和探索时期(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
(1)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错误:“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脱离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②分配方式的错误:“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③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
第五篇:高一历史第一课学案
高一历史第一课学案
本课重点:铁犁牛耕的出现和发展,小农经济的产生。
本课难点:小农经济的产生原因、特点。
学法指导:按照学案的要求在书中圈出重点,找出疑点,课堂上着重讨论疑难问题。提前做好学案。完成考一本选择题。
学习目标:识记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重要的耕作方法,灌溉工程和工具,理解小农经济的产生原因、特点、地位。
基础知识梳理:______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_____和____的国家.3 原始农
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________.4 最早的松土工具是______.5_____时期,出现了少量的青铜农具.6 ____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7_____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8 西汉____推广的耦犁到东汉时已经推广到____.9朝以后,____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0 ___时期,___出现了_____.我国耕犁已经相当完善.11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____已经使用.西汉时赵过推行_____.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_____.12 ______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______.13 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______,汉朝的__,____,____.灌溉工具有曹魏的____, 唐朝的___,宋朝的明清时期的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有_________其中那时农民生产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15 从_____到_____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16__________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问题探究:
请总结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堂检课测:《考一本》的习题。
热点链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如何实现温总理提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