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工商执法的风险及防范
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工商局“三定”方案,更加明确了工商部门的职能,突出了工商机关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地位。在国家的行政法律体糸中,工商部门是涉及法律法规最多的机关,这是其他行政部门无一能比的。然而,监管市场地位的提高,职能领域的扩展,行政权利的增大,无疑加重了行政的责任,其执法风险就越来越大。按职能划分,可分为市场主体准入监管、市场交易和竞争行为监管、市场退出行为监管等三大类执法风险。工商部门是综合监管和行政执法机关,反映出的具体执法风险很多,尤其是《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更显得突出。本文在此只就基层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执法风险及其防范作肤浅的探讨。
一、存在的主要执法风险
基层工商的行政执法实践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执法风险:
(一)“作为”执法风险。所谓“作为”执法风险,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代表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人虽实施了行政行为,但因行政行为人实施的行政行为不完全彻底,而显现出来的执法风险。比如:
1、收取证照费而不予颁发证照,使当事人履行了法定义务,而不能依法获得市场主体资格;
2、收取年检费而不予办理年检手续,使当事人履行了法定义务,而不能得到市场主体资格的确认;
3、延误当事人的登记受理期限,使当事人的请求事项不能依法得到登记核准等。此类表现形式有两个方面:一是因行政行为人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利用职权将所收款中饱私囊,但其却是在利用行政执法过程中实施的,有损的是工商部门的形象;二是确实存在有部门的问题。无论是何种情形都具有潜在的执法风险,应当严厉禁止。
(二)“不作为”执法风险。所谓“不作为”执法风险,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代表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人,应当依法作出行政行为,却不作出行政行为而带来的执法风险。诸如:
1、应当对申诉举报案件进行处理而不处理;
2、应当对已发现的违法行为查处而不查处;
3、本属职责监管范围而不去监管等。上述情形应当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切不可疏忽大意,从安徽阜阳的奶粉事件中汲取血的教训。
(三)“乱作为”执法风险。所谓“乱作为”执法风险,即代表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人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不依据法定程序、职权等作出行政行为引起的执法风险。譬如:
1、对无照经营户征收工商管理费。缴纳工商管理费是依法取得主体资格的个体工商户对国家应尽的法定义务,缴纳工商管理费的前提是依法取得主体资格。如无照经营网吧,本应是依法取缔的对象却征收其工商管理费,势必造成对其主体资体的一种默认;
2、超国家规定标准收取证照费、年检费;
3、对先开业后登记者,采取不缴纳工商管理费,不予办理营业执照的行为;
4、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而随意颁发证照;
5、越权执法;
6、以罚代刑等。该类情形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故意性,即行政行为人懂得法律法规而故意为之,应当在我们的行政工作中加以禁止;二是无意性,即行政行为人根本不懂法律法规或者一知半解而无形中为之,应当加强法律和业务知识的学习。
二、执法风险的防范
(一)建立学法激励机制,学好用好相关法律,防止执法风险。
1、认真坚持每周一法一学一考制度,采取“填压式”的办法督促学;
2、利用奖励办法,鼓励自学;
3、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同志到学院深造;
4、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到沿海开放城市工商部门带职学;
5、长期坚持执法人员轮岗,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理论联系实际等。
(二)建立制约机制,减少执法风险。
1、要建立健全收费不办证照和不办理年检手续等的相关管理制度;
2、收回基层登记初审权,实行高度集权制,同时建立基层与注册分局登记手续的快速传递制度等。
(三)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切实搞好市场巡查。要对市场巡查制度进行细化和量化,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出现问题坚决追究责任,不能心慈手软。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五)严肃纪律落实制度,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第二篇:浅谈基层行政执法风险的防范
浅谈基层行政执法风险的防范
当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管执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潜在风险。如何合法规避和预防这些风险的发生,已成为新形势下各级工关和广大工商干部不得不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就此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各类执法风险及产生的根源
(一)内因引起的几种执法风险
第一是执法能力不足导致的风险。部分工商执法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出现偏差,对当前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认识,造成执法随意性大,执法质量不高。如制作执法文书不严谨、不规范,使用文书或引用法律条文错误;执法过程中超越执法权限用自由裁量权,不注意收集证据或收集的证据证明力不强等。
第二是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的风险。实际执法办案中,特别在基层,一个案件从立案到处罚往往由一个单位办到底,法制机只是从法律依据、书面呈报的程序、事实材料上把关,而对执法过程中的显失公正以及结案后的各项工作不进行后续监督。
第三是作为风险。工商执法要受各种法律实体的、程序的制约,由于执法主体在执行或解释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所赋职责职能中应作为而“不作为”、未完全作为或作为了未赋予的职责职能范围内的管理事务的“乱作为”,都可能受到党纪、政纪纪的追究,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四是缺乏严格的考核、激励制度引起的风险。在工商行政执法中,缺乏一个完善、有效的考核与激励制度。执法人员办案办案、办案多少、大小对自身的利益影响不大,相反,执法人员办案越多,承担错案追究风险的可能性也会越大。在这种只罚不奖制下,多数执法人员在一般情况下会力求稳妥,尽量少办案或不办案。
(二)外因引起的几种执法风险
第一是干扰执法。在当前各地都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大环境下,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和需要,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对执法行为加以限制或干涉。这种风险危害较大,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工商执法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还有来自各方面各种形式的,影响执法公正,导致执法“放水”、“缩水”。
第二是暴力抗法。工商执法中的对方当事人由于法制观念淡薄,追逐个人私利,故意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以暴力、的方法与执法机关进行对抗。这种风险直接危及工商执法人员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有时可能间接地危及到工商干部家属生命健康和,负面影响较大。
第三是政治因素引起的外部风险。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部门和行政相对人对工商执法的依法监督,如行风评议、案件回访等果工商执法不能得到满意的评价,相关人员很容易遭到追究,责任人的政治前途受到影响。
二、关于防范与化解执法风险的思考
(一)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风险观、责任观。由于风险与职权、责任相伴相生,职权和责任是法定的,是必然的,而风险可能的,是偶然的。我们只有正确、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工商行政管理法定职权和责任,才能够全面认识工商执法风险。要正确认识和责任的辩证关系,克服麻痹思想,坚持以使命为重、责任为先,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阵地意识,增御风险的能力,确保队伍安全。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要化解执法风险,工商执法人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够正确开展执法活动的综质。这些素质包括正确的思想观念,端正的工作态度,必要的法律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术以及协调能力等。因此统筹兼顾,有针对性的加强执法人员的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学好用好法律法规,明确“须为”、“可为”和“不可为”。
(三)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第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案例类型,设置的执法具体指引、工作标准及追究实施办法,理顺执法规程,做到有章可循,使各基层执法单位有统一的执法标准,降低由于理解造成的执法风险。第二,落实对执法办案业务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从立案、办案、审案、结案全部在计算机上完成的目标,办案人员擅自作主、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等违纪问题的发生。第三,要求工商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自觉依法行事,努力克法随意性,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要严格在法定幅度内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随意降低处罚标准,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搞“区别行政”。
(四)强化宣传和协调,营造和谐的执法环境。主要是强化工商法律法规宣传,做好行政协调,力求社会广泛支持,努力构商部门与人民群众的和谐关系。一方面,做好普法宣传。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努力普及法律知识,既注重对群众的纵向宣传抓好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橫向宣传。另一方面,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在工商执法过程中,不仅要争会群众的理解、支持,配合我们开展执法工作,还要取得相关部门的配合,避免工作陷入被动或僵局,减少行政执法中可能出现的和冲突,规避执法风险,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执法安全。
(五)健全机制,实行有效的执法监督。首先,要积极推行执法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要对市场巡查、便民措施等制度进行细量化,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建立相应的考核评比制度,并纳入目标任务考核和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范畴,与干部的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实行下管一级,上究一级的原则进行管理考核,真正构建成工商系统干部队伍勤政廉政的“安全网”,做到关口前移,将风险化解于未然,确保党员干部零违纪。其次,要落实过错责任追究制,对执法监管不到位、不作为、乱作为,造成不良后果的决进行责任追究;开展执法廉政风险防范承诺,在查找风险点和提出防范措施的基础上,每名工商执法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廉政风范书面承诺,提醒自己做一名廉洁奉公的工商人。同时,在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的过程中,也要拓宽外部监督渠道。本着管好干部、干部、预防为主,防患未然的原则,实行设置意见箱、跟踪督察、群众评议、教育引导的全方位动态管理方法,把工商行政执法行于社会监督之下,随时倾听社会各界人士对工商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执法水平。再次,建立健全政务制度和基层工商行政执法人员向服务对象代表述职述廉制度,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物的管制。进一步推进阳光行政,按照行政处罚结果公开透明的原则,利用网络、公告张贴栏向社会公示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法及其法律依据、执法人员应履行的义务以及行政处罚结果,增强依法行政的透明度,使行政执法权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三篇:防范税收执法风险范文
安阳县地税局四强化积极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安阳县地税局结合实际情况,以强化征管为主线,运用四强化着力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切实提高依法治税水平和税收工作质效。一是强化培训教育。定期开展税收执法培训和教育,大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利用典型事例开展执法风险教育,提高干部队伍对防范税收风险的认识。二是强化执法风险意识。开展党风廉政和税收执法风险教育,教育引导税干树立依法治税的理念和纳税服务的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三是强化执法考核。严格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帮助和督促基层执法人员及时发现和修正执法过错行为。对发现的问题一查到底,按规定处理。四是强化部门协作。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联系与交往,邀请检察院领导讲解如何预防职务犯罪,及时听取意见与建议,学习和交流预防职务犯罪知识。
化州地税坚持依法治税 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今年,面对组织收入上的困难,化州市地税局始终坚持“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严格依法治税不动摇”。特别是在七月份,该局党组提出了“既要确保完成税收收入任务的结果,又要坚持依法治税防范执法风险的程序”的工作新思路,在大力组织收入的同时,切实防范和梳理执法风险,促使依法治税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对构建化州市平安地税、平安财政、平安企业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是重点规范货物运输业发票管理。下半年以来,在本地税源严重枯竭、税收收入减收因素较大的情况下,该局下定决心,顶住各种压力,坚决对货物运输业发票的管理进行了严肃的整顿,制定管理措施,规范管理。
二是从强化执法风险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开展税务稽查、纳税评估、公务员责任意识、党风廉政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对干部职工进行“大洗脑”,切实转变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三是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7月份以来,该局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地方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我市货物运输业税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外来建筑安装企业税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网吧核定征税实行按台核定征收规定的通知》、《关于加强我市外出经营建安企业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对我市红砖、灰砂砖行业实行以用电量控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外来建筑安装企业税收管理的补充通知》、《关于明确市府地税征收窗口税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征收我市2009-2010河砂销售有关地方税费 的通知》、《化州市地方税务局经费管理办法》、《化州市地税局接待工作暂行规定》、《化州市地方税务局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等文件。四是从加强税收执法监察入手,加大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力度。根据各工作阶段的特点,对照岗位职责、规范性文件、各类考核办法等,全面查找风险点和风险源,认真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提出整改措施,以纠正税务人员执法行为的随意性,防止失职渎职或滥用职权行为的发生。五月,该局重点对各征收单位辖区内的商场超市、药业、钢材、砖厂、加油站、酒吧、石场等纳税户进行了执法检查;九月,对各征收单位执行《关于加强我市地方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等规定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十一月,检查了各征收单位的发票内部管理、门前代开发票以及征管资料的开具、保管、整理等工作。
提高依法治税水平,降低执法风险
一、目前我国税收执法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化的进程,社会主义税收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界关注税收的程度在提高,纳税人的税收法制观念也随之不断提高,他们对税收政策的掌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税务干部的执法行为时刻在接受着多层次的监督和制约。因此,税务干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无论是在执行税收政策、执法程序还是在公开办税、优化服务等方面,都要在法制、公平、文明、效率上下功夫,稍有不慎,就要承担相应的执法风险。在一些涉税案件中应当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税收执法风险,已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税收执法作为国家行政执法的一部分,承担着为国聚财,堵漏增收的重任。正是由于税务机关是国家财政收支的关键部门,已越来越成为国家纪检监察部门关注的对象。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公民和法人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如果我们的税收执法人员不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变执法观念,克服随意执法的老毛病,就随时存在着执法风险,小到经济损失,大到触犯刑律。
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主要意义
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意义就在于保障税收执法部门有一个安全的税收执法环境,起到稳定队伍,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目的,从而促进税收工作效率,更好地维护税法的尊严。防范和化解
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的意义主要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维护税收执法人员的切身利益。如果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将严重影响税收执法队伍的稳定,不利于各项税收工作的开展。因此,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是保护同志、稳定队伍的基础,是内树正气、外树形象的关键。
二是有利于树立税收执法机关的良好形象。如果我们的税收执法人员能够时刻保持执法风险意识,做到正确执法,文明执法,同时做好税收服务,努力化解征纳矛盾,不仅能够降低执法风险,而且能够很好地树立自身以及整个税收执法队伍的形象。反之,如果执法方式简单,执法手段粗暴,就会造成征纳关系紧张,降低自身执法安全系数,增大执法风险,损害执法队伍的形象,使税收执法工作处于被动。因此,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也是树立税收执法机关良好形象的需要。
三、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几点对策
1、推进依法治税,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正确处理依法征税与支持经济发展,依法征税与优化纳税服务的关系。既不能人为调节收入进度,违规批准缓税,也不能收过头税;既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支持经济发展,又要严格执行规定,严禁擅自减免、违规减免。
2、推进依法治税,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依法治税始终是国税工作的灵魂和核心。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就是要密切关注涉税违法活动的新动向,加大涉税案件查处力度,加大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力度,以查促收,以查促管,以查促查,努力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要把涉税违规违法案件消除在萌芽状态,消除在基层。专项检查和重点整治要精简项目,改进方法,抓住重点,分类检查,达到“检查和整治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目的。
3、加强税法宣传,优化纳税服务。积极开展以“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和谐社会”活动和曝光涉税典型违法案件,扩大国税影响,提高全社会依法纳税意识。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优化纳税服务,继续完善办税公开的规程和承诺,降低纳税成本,和谐征纳关系。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税务干部执法水平。税务工作政策性强,业务技能要求高,各级税务部门要把业务培训放在重要位置。要采取以训代学、以考促学等有效方法,鼓励干部报考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促进干部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水平。
5、开展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监控。税收管理员要定期对所管辖纳税户的纳税情况进行评定估价,发现偷逃骗税及其他异常情况,立即向稽查部门反映,由稽查部门严肃查处。加强纳税评估和纳税辅导,使企业能够通过补税纠正违规;还有一条是要尽量减少重复检查。加强纳税评估,健全预警机制,既是税收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重要内容,6、探索科技管理方法,提高征管质量和水平。目前,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资源,将其应用到税收工作的各个领域,用高科技手段的先进特性堵塞税收漏洞。如推行电子申报纳税方式,利用计算机核定税款,税银联网、税企联网等。
第四篇:工商行政执法风险及防范
工商行政执法风险及防范
工商机关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管理部门,承担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公民及法人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经营者的维权意识不断觉醒,工商行政执法人员的时刻接受着监督和制约,工商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就产生了相应的执法风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风险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在推进工商法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进程中,规避和防范执法风险是维护执法人员切身利益的需要,也是树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良好形象的需要。严格依法执法,强化执法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行政执法监管质量,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工商行政机关必须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执法风险的概念
风险,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定义是“可能发生的危险”。有执法行为必定产生执法风险。工商行政执法风险是指工商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由自身的作为或不作为引致并受外在种种不确定因素诱发、对本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产生的不利影响甚至严重后果。这种不利影响和严重后果在执法过程中表现为产生行政争议,引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诉讼中面临败诉;被追究行政执法责任,甚至面临被检察院以涉嫌职务犯罪提出指控。
二、工商执法风险的易发部位和环节
(一)行政许可:
1、对市场主体准入审查把关不严,使得不具备法定条件和要求的申请人获准设立(变更)登记取得市场主体资格,并因此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他人合法权益,危及社会公共安全,这类情况主要存在于前置审批行业的设立(变更)登记中。
2、对公司的股东(股权)变更登记、减资登记、注销登记等审查把关不严,给股东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等都对公司股东以及股东股权的变更登记、减资登记、注销登记都作了明确和严格的实体和程序方面规定,这些规定旨在保护公司股东、相关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如果公司登记机关不按照这些实体和程序方面的规定严格、审慎地进行审查的话,就会给自己留下了一个不可预知、无法消弥的隐患,一旦股东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或清偿,必定会迁怒于公司登记机关公司从而引发旷日持久的诉讼和巨额的赔偿。
3、作出不予受理和不予登记决定时,不按规定告知申请人有权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以及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的期限,从而给自己带来诉讼风险。
(二)行政处罚:
1、不按法定程序实施处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意简化程序,以提高行政执法效率为借口对一些应当适用一般程序处罚的案件也适用简易程序来处罚,同时在适用简易程序处罚时不按规定在处罚决定作出之前向当事人作告知;二是有意规避法定程序,一些执法人员为了尽快结案、息事宁人,主动和当事人协商处罚的数额,只要谈妥,就仅凭当事人的口述材料或提交的书面材料结案而不再去调取旁证。比如,在当事人违法所得或违法经营额的计算上,以当事人没有建帐或无法查清为借口而采信当事人明显不符合常理的陈述;三是故意违反法定程序,比如,一些执法人员自认为已与当事人就罚款数额谈妥并且能够控制住当事人而故意违反法定程序,让当事人一次性在数种法律文书的送达回证上签署姓名和预推出的日期,不送达处罚告知(听证)通知书、处罚决定书或将两种文书一并送达。
个别办案人员可能觉得程序上的问题是小问题、无关紧要。如果案件一旦进入复议或诉讼阶段,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就成了我们的“死穴”,《行政复议法》中规定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复议机关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行政诉讼法》中规定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的,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这样就有可能使得案件不经实体审查而直接被撤销或确定违法。
2、对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不移交司法机关。《行政处罚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中对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立案标准专门作出规定。因此,工商机关要认真依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对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做好案件的移送工作。
3、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当导致案件处罚畸轻畸重显失公正。一般地说,在行政诉讼中,审判机关只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作出审查,但是,如果行政处罚畸轻畸重显失公正,人民法院依然可以判决变更。这就要求我们在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除了要基于正当的目的,遵循过罚相当、公平公正、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程序正当、综合裁量等原则外,还要遵循一项重要的原则——先例原则,因为社会公众或案件当事人对执法机关行政处罚的预测或预知,总是会以这样的事以前是如何处理的来作为标准或和参照的。因此,工商机关在对同一类违法行为实施处罚时要注意保持处罚幅度的相对稳定和前后的相对连续,不轻易作出从轻、减轻处罚,确定处罚幅度不过分悬殊,不授人以柄。
4、“重罚轻纠”、“只罚不纠”。《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限期改正违法行为”,其他一些单行的法律法规和办案机关的处罚决定书中也都对改正或者停止违法行为作出规定和决定。但是个别办案机构只重视罚款的执行,而对当事人改正或者停止违法行为监督不够、指导不力,使得一些已经受到处罚的违法行为继续存在,比如,违法或虚假广告仍在发布,依法被取缔的无照经营行为仍在继续。虽然改正或者停止违法行为要由当事人的主动作为或不作为来履行,但如果发生意外情况,工商机关也难辞其咎。
5、适用法律错误导致处罚不当。有些执法人员在适用《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条实施处罚时,不能注意到该条第二款“对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而未关注其他法律、法规是否另有规定,作出处罚决定时未转致使用其他法律法规,适用法律依据错误导致处罚不当。例如秦皇岛昌黎葡萄酒事件中,昌黎县人民检察院以工商机关在查处嘉华公司无照经营案件中,明知该公司没有许可证照而生产经营,却未能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关于“对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的规定,适用《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中关于对此类无证照食品生产企业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予以没收的规定,未实施对嘉华公司用于生产的工具、没备没收为由,以滥用职权罪提起公诉。
(三)行政强制措施:
1、没有法定依据或不依照法定依据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现有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中,只有《行政处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禁止传销条例》、《直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产品质量法》等十余部法律法规赋予工商机关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权力。但在执法监督中,我们发现个别办案机构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超出法律法规规定的适用情形和强制措施的种类、对象,如在查处商标侵权案中,按照《商标法》的规定,工商机关只能“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专门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执法人员却将当事人购进的原材料商品一并采取强制措施,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诉讼,工商机关必败无疑。
2.超期查封、扣押或延长查封、扣押期限却不送达延长强制措施通知书。《行政强制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规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期限最短为九十日,个别执法人员在案件办理中只注意未超出办案期限却疏忽了采取强制措施的时限,未及时依法解除强制措施或者延长强制措施时限。
(四)市场主体监管以及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
1、不履行或不充分履行法定职责,对无照经营查处取缔不到位。在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中,因当地工商干部严重失职没有对黑砖窑进行过巡查,致使3名领导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2名工商所的干部被追究刑事责任。同样,一些办案机构在对无照经营处罚之后放松了对其的后续监管和规范,特别是一些涉及前置审批的无照经营行为,当事人的罚款也缴了,但由于其他许可部门的许可证件尚未颁发,工商也只能听之任之,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取缔工作落实到位。若此时发生重大恶性事件,工商机关还是难避其责。
2、在对流通领域食品等产品的质量监测、安全监管和受理、处理消费者申诉、投诉、举报中,对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等产品的监管不及时、不到位,如:发现 “问题产品”后反应不迅速、方案不周密、处理不及时、措施不到位;对已有证据证明有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或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产品“只查不追”、“只罚不收”;对消费者的申诉“只调处不查处”;对消费者的投诉、举报就事论事,大事化小;对本属职责监管范围的事不去履职,等等,一旦这些方面出现事情,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三、工商执法风险产生的根源
新形势下,执法风险增大,既有工商机关自身因素,也有其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概括起来,执法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形势发展增加执法风险。生产经营方式日新月异,日益复杂化,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形式多样、手段翻新、日趋隐蔽化,这些都增加了工商机关日常监控、执法检查的难度,增大了执法风险。
二是公民、法人的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公民和法人依法维权意识提高,既有力地促进了工商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同时也对工商机关执法能力提出来很高的标准和要求。如果不能适应形势,在监管理念、执法体制和监管方式等方面得以加强和提高,很难适应法治经济的时代要求,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些行政风险。
三是执法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国家工商总局为了严格依法行政,严格依程序办案,相继出台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一系列行政法规,突出法制监督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执法办案中,一个案件从立案到处罚往往由一个单位办到底,法制机构的审核也只是从法律依据、书面呈报的程序、事实材料上报关,而对执法过程中的显示公正以及结案后的各项工作缺乏一定的监督机制。“一票否决制”、“错案追究制”等毕竟是属于事后监督,如何防止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违反程序而导致错案还没有根本的、实质性的制约措施。
四是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不高。目前工商队伍人员的执法水平亟待提高,特别是一线执法人员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正确的执法理念、过硬的执法素质和应有的执法敏感度,对当前工商职能转变的认知能力不足,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官本位”思想和传统管理方式等,造成执法随意性大,容易引发一些问题。
五是执法依据的固有缺陷。工商行政机关及其人员行使执法权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具有先天的不完善性及滞后性。《行政强制法》、《行政处罚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都存在着某些内容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的缺陷。执法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对一些具体案件,定性起来难以准确把握,很难做到依法行政,从而导致行政风险的产生。
四、防范执法风险的措施
(一)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水平,强化执法风险意识。执法人员只有通过学法用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才能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工商执法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依法维护经济经营秩序。同时工商机关要强化对执法人员的“法治”教育和“执法风险”的警示教育,不断强化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意识,自觉地学法、遵法、守法,增强识别风险、规避风险、化解风险、防御风险的意识,建立执法能力培训制度,增强人员抗风险能力。
(二)建立执法风险排查评价、预警防范、会商协商机制。要坚持规范在前、防范为重的原则,定期排查、分析执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明确措施予以防范、化解。要定期与其他机关的就执法中的问题进行协商、会商,提高工商机关预见和化解执法风险的能力。
(三)实行权力制约,强化内外监督。一是对执法权进行全面梳理,逐项确认权力行使的依据、程序、时限以及相应责任,减少非法定的和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建立起职权明晰、责任明确,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制衡机制。二是阳光办照,严格执行办照公开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三是提高信息化监控。充分依托信用监督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监督执法活动,实现实时监督、控制和综合分析,做到权力行使的全过程可查可控。四是加强外部监督。通过互联网开通的设立政务公开栏,设立网上举报箱,设立网上征求意见箱,要求工商管理人员进入企业、个体发放监督跟踪卡,邀请社会成员开展明察暗访工作,定期开展述职述廉,召开义务监督员会议等等。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监督实效。
(四)更新监管执法理念,创新监管执法手段。
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要充分发挥行政指导的作用”的要求,在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职责和管辖事务范围内,适应经济和社会管理需求,将符合法律精神、法律原则和国家政策的主体事项提示、轻微问题告诫、突出问题约见、管理责任建议、典型案例披露等柔性的、非强制性的方式引入监管执法领域并作为监管执法的有益补充,共同发挥行政执法和行政指导的引导、规范、协调和保障功能,使之在进一步完善监管手段,强化企业自律,减少行政成本,规制行政执法行为,构建和谐执法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执法环境不容乐观,并可能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善,基层执法办案人员的执法风险或大或小,也将长期存在,可以讲工商是在夹缝中求发展。但是随着各类违法活动的突现、技术性违法活动的剧增,广大工商执法人员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允许我们置疑不前、独善其身,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只能不断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并积极投身到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去。
第五篇:浅议工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
浅议工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
大宁县工商局党组书记 局长 杜钢得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担负着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的重要职能,掌握着行政执法、行政审批、行政收费等权力,涉及到内部还有队伍管理、工程建设、物品采购和财务支出等权力,每个有权力的岗位都有可能产生腐败。在新形势下,作为基层工商部门来说,到底该如何来推行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呢?笔者结合本系统所开展的两个风险防范管理活动谈几点体会:
一、要正确认识廉政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央纪委提出以完善惩防腐败体系为重点,最大限度地遏制与减少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工商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预防失职渎职行为的发生。实施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建立完善具有工商执法部门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遏制与减少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对每个工商干部来说,不是远不可及、与我无关的事情,而是近在身边,涉及执法人员的自身廉洁,减少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的大事情,是现实监管工作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在执法过程中,一要避免因违法行政、工作决策失误引发廉政风险。二要避免因行政相对人不懂法,对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不理解或不配合引发的风险,当行政相对人对工商执法人员执法行为不理解或 不配合时,执法人员要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解释工作,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引起更大的风险隐患。
二、当前基层工商部门廉政风险点的主要表现
工商系统队伍庞大,管理面广,每天直接面对管理相对人,各个环节和行为都有可能存在风险点。主要在思想道德、行政权力、岗位职责等三个方面存在着廉政风险,具体风险环节有:
在思想道德风险方面,一是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问题。表现为:不注意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注意提高自身修养,思想自由散漫,容易受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辨别是非能力低,易随波逐流。二是存在人生观价值观不端正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生活情趣不高雅、追求不良生活方式;道德情操不高尚、生活作风不端正。三是存在为基层和群众服务的思想树得不牢固的问题。表现为存在高高在上的思想,对基层指手画脚,只挑毛病,不指导服务;执法、办事不公,办“人情”案和“人情”事,粗暴对待相对人。
在行使行政权力和公共资源权力方面,表现在:一是利用权力为部门和个人寻利,发生“吃、拿、卡、要”等不廉洁行为;二是受物质、金钱等利益因素的诱惑,减少或省略手中的重要工作环节和手续,出现失职渎职现象。如:违反法律法规或权限乱许可和审批;行政处罚违反程序规定,违规实施强制措施,违规处理暂扣物资和罚没物资;行政处罚滥用自由裁量权,大案做小或小案做大;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对违法行为 不能及时查处,或查而不报,查而不处,假公济私;违规提拔使用干部;基本建设工程不严格公开招投标、不严格监督工程质量、不严格执行预结算;对协会、社团组织收取的会费和费用监督和管理不到位,相关制度不健全;对物资采购、资产管理、接待工作不严格执行报批和登记制度,出现以权谋私盲点。
在市场监管方面,表现为执法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行政不作为、监管不到位或“监管缺失”,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损害,如在工商部门的监管领域内引发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各种责任事故。
三、工商部门产生廉政风险的原因
剖析工商部门少数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例,发现缺乏廉政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以及客观上缺乏风险防范机制是腐败发生的重要原因。
一是环境的诱因。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利益格局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各种矛盾和观念相互交织,各种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使有的干部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发生变形和扭曲,有的崇尚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成为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牺牲品。
二是条件诱因。工商人员作为国家的执法人员,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领导有领导的权力、执法人员有执法人员的权力。虽然采取了各种制约措施,但在“两权”的运行中还存在 漏洞和薄弱环节,给意志薄弱的工作人员以可乘之机,利用手中的权力搞以权谋私和权钱交易三是心理的诱因。现在一些工商干部出问题,主要起因于攀比心理、贪婪心理和侥幸心理。主要有:见钱眼开的贪婪心理、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权钱交换的交易心理、有恃无恐的狂妄心理、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有捞就捞的投机心理、追求刺激的享乐心理、盲目追随的从众心理、老实人吃亏心理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等。这些诱因的存在,加大了工商廉政风险。
四、规范执法行为预防廉政风险发生具体措施
工商系统队伍大,管理面广,又直接面对管理相对人,在各个岗位都存在着“腐败点”和风险“禁区”,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廉政风险防范,将每一个细微的不廉洁现象遏制在萌芽状态,能够实现纪检监察工作与工商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解决纪检监察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不够紧密、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脱节的问题。
(一)科学确定廉政风险点
一是要着重围绕行使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队伍管理权的部门和环节,围绕管人、管钱、管物、管项目的重要岗位,将注册登记、市场监管、查办案件、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确认为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的重点,并将此作为监控点,逐步将风险点变为安全点。同时,要针对上述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的特点,进一步细化具体的廉政风险点。二是要结合工商机关法定职责和以往曾经发生过的问题,对各廉政风险点不同的行为特点以及产生风险的原因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分级查找廉政风险点。三是要在密切关注重点廉政风险点的同时,还要对那些一般性的、廉政风险小的岗位加强管理,坚决杜绝顾此失彼、此消彼长现象的发生。
(二)制定风险防范管理措施,建立预防廉政风险的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加强与廉政监督员、行风评议特约监督员的沟通与联系,组织开展调查问卷、行政执法人员向监管服务对象代表述职述廉、征求意见等活动,着力建立干部廉政测评、预警制度。二是要加强系统内部廉政文化建设,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干部任用监督制度以及资金分配使用、物资采购、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掌管人、财、物和权、钱、票等重点部位和重点人员的监控。探索建立风险点管理的相关制度,体现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特别是要从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财务审批权、队伍管理权、行政征收和市场巡查等方面制定和完善严密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和防范管理措施。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政务督查督办机制。制定工作监督规则,形成以岗位为点,以工作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环环相扣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做到工作有要求、违规受追究、执行有保障。通过对廉政风险点实施防范管理,形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组织监督与群 众监督相结合的工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体系,促进干部牢固树立执法为民、依法行政理念,切实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责,推进干部廉洁从政和队伍建设健康发展。
(三)完善干部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廉政风险点评价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加强对基层工商部门的内部督查考核,把日常考核与全年目标考核相结合,量化考核指标,细化考核办法,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通过对党建、廉政建设、业务工作全面实行包保责任制,将包保责任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并增加分值权重,使人人感到有压力、有动力、有目标、有责任,切实形成“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监督有效、考核科学、奖惩分明”的管理新机制,努力实现对风险岗位的全程监控,构筑廉正风险防火墙。
总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和预防失职渎职行为的一项有益的探索,我们每个工作人员都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有效地预防、避免和控制行政行为带来的廉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