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山东省全省技工院校教师的慰问信
致山东省全省技工院校教师的慰问信
全省技工院校教师们: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即将来临。在2013年教师节到来之际,谨向辛勤工作在我省技工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离退休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向所有关心、支持我省技工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全省技工院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端引领、内涵发展,注重特色立校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成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省技工院校已发展到213所,其中技师学院34所,年招生超过15万人,在校生总数达到40万人,毕业生当年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7%以上。技工院校数量、招生数量和在校生总人数均居全国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指导协调和各有关部门支持配合的结果,是广大教师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发展技工教育事业,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于一身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省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部署要求,积极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遴选确定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试点院校,启动实施了技工院校百强专业建设项目和千名师资培训项目,选派1000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培训,促使广大教师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自身素质,努力成为优秀的“一体化”教师,为提高技工院校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学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师的成长和生活,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劳动光荣,技能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培养造就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规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历史任务,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证。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团结实干,奋力拼搏,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党和人民的厚爱和期盼。
祝全省技工院校教职员工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3年9月9日
凡写明来源于“山东教师教育网(http://sd.zgjsks.com)”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转载,请注明来源!
第二篇: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师的慰问信
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师的慰问信
尊敬的全国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教师:
值此第2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谨向长期工作在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战线的全体教职工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今年适逢新中国建国60周年。60年来,我国的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的过程,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广大教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积极投身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事业,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甘于奉献,认真执教,精心育人,树立了人民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我们相信,有这样一支优秀的教职工队伍,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事业一定会在新征程中迈向更高的目标,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着力改善民生,努力扩大就业,都需要不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大力加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普遍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
措,是促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重要内容,是缓解我国就业总量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
广大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把教书育人作为奉献社会的职责使命,把为人师表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把终身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增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崇高情感,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祝各位教师节日愉快、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09年9月
第三篇:技工院校工作汇报
创新模式促发展,校企合作谋双赢
宁夏水电技师学院
一、学院概况
宁夏水电技师学院坐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滨河新区鸣翠湖畔。学院成立于1976年,行政隶属于宁夏水利厅,业务上接受宁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指导。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先后为宁夏水电行业培养了近3万名一线技术骨干,为宁夏水电事业和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5年组建了宁夏水电职业教育集团,2006年经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考核批准,挂牌成立了宁夏水电技师学院。如今,宁夏水电技师学院已发展成一所集普通中专、技工、成人专本科函授教育及各类职工培训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院校,也是一所服务行业、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
学院以土木水利类、机电类、信息类三大专业群为骨干专业,开设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装饰、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机电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等15个常设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是宁夏区级骨干专业。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测量技术是校级骨干建设专业。
学院设有宁夏汇利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国家通用工种和特殊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所、宁夏外派劳务研修考试中心、宁夏水
利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同时,还设立了河海大学、南昌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4所大学驻宁函授站。
近几年来,学院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宁夏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创新示范单位”、“技能人才培养奖”、“全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节水型示范校区建设单位”等20多个荣誉。
二、校企合作的做法
(一)组建水电职教集团,创新培养模式
为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学院的办学优势,走集团化办学的路子,2005年由学院牵头联合区内23所县乡学院和区内外30家知名企业组建了全区第一家职业教育集团—宁夏水电职业教育集团。学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新型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办学效果。2006年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百所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院校之一。
(二)“合格+特长”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主要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学院通过深化与企业的产学合作,巩固和建设一批与校内工学结合实训中心功能协调、有机衔接的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借鉴并吸收国内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势,全面完善“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分析企业对毕业生岗位能力需求,结合施工新技术、新流程、新设备、新特点,加大课程设置、优化、整合的力度,通过全面实施“4+1+1”,加大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期间的实习引导,对应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构建突出实用新技术的“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合格”是以校内教育为主,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使学生完成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就业的普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特长”是以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为主,根据学生对本专业的自身兴趣爱好,结合办学协议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目的地组织模块式教学,重点通过生产性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技能鉴定等环节,加强学生专项技能培养或按需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使其在岗位工作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长。该模式的特点是以社会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专业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上岗之前的岗位培训、顶岗实习,使得学生在校学习与就业之间没有距离感,顶岗即上岗,上岗即就业。完善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对技能训练和培训内容实行动态调整。改变传统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实施“考证”结合,以“证”代考,突出技能的考核力度。与企业合作,逐步推行了“订单式”、“就业加培训式”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型。
(三)完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和教学资源 学院重点专业和企业合作,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公开出
版教材2部,编写校本特色教材23部,实训指导书、手册23部。共开发建设了21门课程4566个数字资源,极大丰富了各专业课程的数字资源,推动了教、学、做的统一,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专业与宁夏水电工程局、银川沃尔森节水灌溉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合作,借助仿真动画、现场实践、工程案例、实验实训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系统、深刻地接触到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与银川宏达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合作,共同实施施工“五大员”模块化培训教学新模式。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与宁夏力成电气有限公司、卧龙变压器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合作,逐步完善形成“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出18个专业实训室,并与6家企业创建冠名合作班,10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宁夏工商技术学院进行“校院合作”,为学生继续深造铺开希望之路。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与宁夏水电勘测设计院测量队、广州测绘仪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构建了“教学与工程项目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把工程单位施工现场还原,通过“真项目、真环境、真设备、真流程”的全真训练,使学生理论与实战学习两不误,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
(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联合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制定合作运行机制。学院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企业优势,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校企共赢”的原则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院先后与宁夏水电工程局、宁夏力成电气有限公司、宁夏昌禾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南方测绘集团银川分公司等40余家企业合作,分别建成了具有专业特色、配套课程体系的实践性鲜明的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在角色导入的实践性岗位中能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性素养。
(五)探索校企共谋共建、构建校内实训资源
校企有效重组,共建立体化教学中心与教学系统。学院选择最具实力的业界企业与学院共建,与企业合作研究专业技能的教学实训项目,企业负责技术支撑、材料选用、工艺、工法形成,学院负责资源建设内容、标准和要求,双方共谋共建,充分体现标准化、规范化、立体化,方便现场教学和实训操练的职业教育本质。整体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企业的社会服务性,与区内宁夏水电工程局、沃尔森节水灌溉有限公司、昌禾装饰有限公司、广州南方测绘银川分公司等6家企业合作,建成了6个特色鲜明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同时,得到企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为学院提供了价值46.29万元实训设备。率先成功形成了“教、学、练、做”立体化教学体系。立体化教学体系是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独立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形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
方法,积极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将“教中做,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过程。教学中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真实情境、边学边做、案例教学等立体化教学体系。
(六)创建企业工作室,加强交流、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在校内,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在学院专门设立“企业工作室”,聘请企业的专家能手来学院参与教学,指导学生技能大赛,让教师与师傅交流更加常态化。在校外,实施“走出去”的原则,在企业设立学院驻企业工作室,积极创造教师下企业实践学习的机会,完成一线资料第一手的高效条件。
(七)校校合作共享共进
学院先后与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防沙治沙技术学院、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签订了机电技术应用、泵站电气自动化、水工与水土保持及工程测量等5个专业的五年制中高职联合办学协议,实现了中高职直通办学模式。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援助价值14万元的土工建筑实训设备,开展包括师资培训、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管理规范、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援助活动。
三、校企合作的社会影响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目前,学院实训以在校内实训中心锻炼基本技能为主,取得了一定成绩,与企业的目的性、效益性的生产要求相适应。实训过程中按照企业的要求展开各项工作,找好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健全合作机制,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地给实践教学赋予新的内容和活力,从技能到工艺、从制作到设计、从个人进取到团体合作、从传统技术到高科技等等,力争使实训总是站在当前技术的前沿。
按照“一线贯穿,两个结合,三个层面”开展的实践教学,核心是实训,重点在于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在企业中办学院,在车间办教室,在生产线上做作业,以每道工序需求为作业标准,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实训,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不断完善教学全过程;同时企业为学院提供实训场地、机器设备、管理模式、提出技术要求、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指导、市场导向等;校企合作可以起到“一举三赢”的作用,实现学院、企业、学生三方满意。
(二)校企合作更利于服务社会
我们一直恪守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建设及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发展需求,着力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用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学院坚决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解决“三农”问题和精准扶贫的决定,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举的办学方针,率先在全区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城乡特困援助工程培训”作为学院的重点工作之一,被自治区政府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近几年,学院年均培训鉴定4000人次,先后被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联合授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单位”,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授予“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全区职业培训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引领辐射作用日益彰显
在近五年的办学期间,长春水利水电学院、宁夏交通学院等9所学院到我院就教学建设各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广泛交流和借鉴。自治区副主席姚爱兴、自治区水利厅厅长吴洪相、马来西亚伊马富公司主席阿克拉姆等领导莅临我院检查指导,认为我院的建设思路及理念特色鲜明,校企合作共建的做法值得借鉴。
在学院的办学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深知,我们工作中仍然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发展过程还会面临许多新问题,希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第四篇:技工院校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这个学期本人以从事两年的模块化教学工作了,在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对模块化教学已有了深刻的认识,模块的核心是素质与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的素质与能力,即做人与做事的素质与能力。模块内容的表现形式讲究感性与直观,一方面应图文并茂、图解丰富,另一方面要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亲身感受和主动探究
家电维修这个模块设计的内容比较广泛,如电视机、DVD、电磁炉等。家电类型较多,知识内容比较丰富多样,这就照成了学习家电维修这个模块的困难和教学困难。所以在教学上我把其分为三个阶段。
一、先期
做什么事都要开一好头
教学过程中应先打开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入门,因为技校的学生学知能力较差,自我学习积极性不高,如直接进行比较困难的课题,就会出现退缩的现象,所以在先期应以小家电为主,如电饭锅等。内容虽然简单,但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感觉家电维修并不难,授课后安排实践操作,对小家电维修,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中期
深入教学内容加深学习内容逐步引导
深入课题,从浅入深,但也要逐步深入还是以小家电为主线,以一些典型小家电为主。逐步打开局面,如收音机、电动车充电器等。虽然内容不是很复杂,但也不是很简单,然后进入复杂内容的学习,如电视机等。在实践过程中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相互探讨,学会分析问题,给学生出课题,进行相互讨论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这里要给学生进行主动指导,防止学生积极性下滑,有时学生遇到解决
不了的问题也不会问,使其学习不会前进而回倒退。
三、后期
培养学生课研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让学生每人准备一课题,从课题的选择和课题的分析都由个人来完成,如学生的能力较差可有两人或三人来完成,在准备课题时要时刻督导,防止学生最后无法完成任务,使其教学变的被动,进行困难。
通过三个阶段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并学会认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是我的个人的工作总结,以后我会不断吸取教学经验逐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家电维修教学创新
引入多种小家电设备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变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验台上的实验虽然是教学的一个主线,但教学中不能光以实验台为主,因该多应用实际家用电器设备,学生就业后所碰到的问题全都是实际的家用电器设备如电视机,所以后期应以实际家用电器为主,逐步脱离实验台设备,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但是设备比较匮乏。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自问自答课程》让学生提出家里所用的各种电器设备,出现的种种问题,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素质,同时由于是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最后一周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安排课题或由学生自己安排课题,在专业杂志上找一些课题,安排学生进行课题讲解。
李剑
2009-7-22
第五篇:山东省深化中职学校技工院校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山东省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等有关政策规定,经研究并报省委、省政府同意,决定先行一步,开展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现结合实际,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遵循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健全完善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职务)制度,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激励广大教师不断进取,推动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水平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吸引和稳定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分类管理的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和重贡献的原则,注重对教师教书育人、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综合评价,大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二、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以下范围内进行:
(一)全省职业高级中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成人教育中心等各类职业学校中从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并已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在编在岗教师。
(二)设区的市、县(市、区)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中专职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并已取得教师资格的在编在岗教研人员。
(三)既挂职业学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牌子又挂技工院校牌子的学校,是执行技工院校职称系列还是职业教育职称系列,由学校提出意见,报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研究确定,不得同时执行两个系列。原属中小学教
师职称序列的职业中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纳入中等职业学校范围。
(四)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可参照本实施方案及有关规定参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
三、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重点围绕拓展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办法,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健全制度体系。改革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增设正高级讲师职务级别。
改革后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初级职务名称分为教员和助理讲师;中级职务名称为讲师,高级职务名称分为高级讲师、正高级讲师。
改革后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职务)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正高级讲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高级讲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讲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助理讲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教员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
(二)完善评价标准。适应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 3 —
着眼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长远发展,修改完善并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水平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特点,注重师德素养,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注重教学、学习、实训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引导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创新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同行专家评议制度,完善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改进评价方式方法,关注育人,注重教学和实践,鼓励科研教研,综合评价,继续探索社会、企业和业内认可的多种评价方式。全面推行公示制度,增强职称工作透明度。
(四)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对现有职称和聘用情况进行过渡登记,存入档案,学校出现岗位空缺时,按照个人申报、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核准公布、按岗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跨校评聘。发挥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
四、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争取用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一)准备阶段
成立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班子;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掌握了解情况;修改完善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
(二)实施阶段
1.动员部署。印发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召开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明确目标任务,提出工作要求。
2.人员过渡登记。按照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和现聘任的职务等级直接过渡到改革后的职称(职务)体系,并统一办理过渡登记手续。对已经取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但未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资格予以保留,待相应岗位出现空缺时,可按规定程序参加竞聘上岗。
3.竞争推荐。学校(单位)教师岗位出现空缺的,根据工作需要和教师队伍素质情况确定推荐数量,组织开展竞争推荐工作。通过竞争推荐且已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由学校(单位)直接聘用;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须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参加职称评审,通过评审的,再由学校(单位)聘用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
4.组织评审。对已通过竞争推荐但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
5.岗位聘用。根据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有关规定,对通过
职称评审的,组织按岗聘用,兑现工资。
(三)总结阶段
按照改革实施工作要求,认真组织自查和检查,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取得的经验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评审条件及配套文件,提出进一步深化完善改革的意见建议。
五、组织领导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是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全省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措施,各级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试点改革领导小组,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
(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改革实施工作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部门共同负责,按照现有职能分工,做好相关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工作的综合管理和指导监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做好改革实施工作的具体组织和落
实;各学校(单位)要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和工作安排,认真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人员过渡登记、职称申报推荐、岗位聘用和聘后管理等工作。
(三)科学谋划,稳妥推进。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深入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改革实施工作的主要精神和重大意义,充分调动教师理解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把推进改革与全面履行职责、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改革实施工作有序进行。
附件:1.山东省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试点改革人员过渡登记办法(试行)
2.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试行)
3.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正高级讲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