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监督的对策思考
文章标题:加强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监督的对策思考
国税系统一把手是全体国税干部队伍中的骨干,他们行使着方方面面的社会公共权力,其行为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公共利益、人民群众和广大纳税人的个体利益,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因此,加强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的监督,不仅是防止权力腐败的关键,而且是控制权力有效运行,切实提高行政效率的关键。当
前,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税收发展都呈现出强劲上升的势头。要想保持和发展这一良好态势,加强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的监督,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保证措施。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加强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监督这一历史性、全局性的课题上,理出新思路,提出新举措,探索新途径,求得新突破。
一、加强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监督的现实意义
在一个班子中,一把手是班长,是核心,是权力运行的中心,地位特殊,作用特殊。一把手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对其的监督。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方面工作做得如何,班子状况如何,同一把手关系很大,因而必须对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
首先,加强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的监督,是促进一把手更好地干净干事的需要。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是一把手最基本的官德。公生明,廉生威。廉洁可以产生凝聚力,勤政可以产生号召力。一把手清正廉洁,一心为公,群众就会信服你,一心一意跟你干事。反之,一把手如果处事不公,私心杂念严重,就不可能树立威信,而一旦丧失威信,领导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干事也就无从谈起。更为严重的是,一个人如果思想不干净,干事还会迷失方向,变为民谋利为与民争利,能力越强,给党和人民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
其次,加强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的监督,是端正党风税风的关键所在。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一把手的形象具有高度的示范性。一把手是干部群众和广大纳税人心目中最重要的标杆。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一把手一身正气,下属搞歪门邪道的就少;一把手严于自律,下属就会守规矩得多;一把手不思进取,下属也就会无所事事;一把手好大喜功,虚假政绩就难以避免;一把手自我放纵不检点,下属违法乱纪的概率也会增大。可见,一把手如果能率先垂范,就等于树立了一面旗帜,就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和感召力;反之,就会带坏一个班子,污染一方风气,影响一块地区的经济和税收事业的发展。
第三,加强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的监督,是防止一把手高度集中的权力发生异化的必然选择。失去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一把手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其在承担重大责任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通过加强监督,使一把手对不该为的事不能为、不敢为,可以有效防止权力失范、失控和滥用。
二、国税系统一把手监督的现状
就目前的状况,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的监督是比较难的,因为当前我们的监督意识、监督体制、监督制度和程序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监督意识不强。一些国税系统一把手对监督的意义认识不足,对监督的方针、原则领会不深,对待监督的态度不够端正,监督意识薄弱。一是导致不能自我监督即自律。有的过于自信,认为自己不错,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有的甚至认为领导就是管人,就是监督部属,忘却了自我监督;有的则认为搞不搞自我监督是个人的事,不与他人相干。二是导致不愿接受监督。有的认为提倡监督等于提倡别人对自己不信任,担心接受监督会影响个人权威,以致拒绝监督;有的认为监督多了会束手束脚,影响效率,于是自觉不自觉的抵制监督;有的认为监督是与自己过不去,是在找茬整人,反感监督。三是导致不敢开展监督。监督上级怕穿小鞋,遭打击报复;监督同级怕影响关系,妨碍团结;监督下级怕伤了和气,丢了选票。
2、监督视野不宽。在监督的认识上存在着狭隘思想。一是局限于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仅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当成党内监督的唯一内容,而忽视对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税收决策情况的监督,忽视对执行本地区、本部门以及上级有关税收决策情况的监督。二是局限于个人品质的监督。只重视个人品质特别是廉政方面的问题,而忽视勤政方面的问题;只看到以权谋私、以税谋利、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问题是腐败,而没有看到工作上的消极懈怠也是腐败,也会严重损害国税事业和政府的形象。三是不会、不懂监督。平时不学习、不思考、不研究、不顾大局,受封建残留民不与官斗的影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认为入党了,提干了,有组织监督就行了,毋需自己多管闲事去监督。
3、监督渠道不畅。一是民主生活会走过场。虽然在多数单位能够按时召开,但民主生活会的质量确实令人担忧,相当多的民主生活会难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的生活会甚至变成评功摆好会或相互表扬会。二是发现途径不正常。一些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的意见包括举报的问题,往往是和道听途说甚至流言蜚语混淆在一起,而从正常渠
道反映上来的又多是一些匿名的、只言片语的电话或信件,很难弄清事实。三是病急乱投医。这主要表现在群众和纳税人的监督上,群众和纳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祈盼尽快得到解决,在监督过程中表现出广种薄收的心态,向多个部门反映,甚至是根本无关的部门,对监督部门调查颇为不利。
4、监督机制不全。一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监督的制度可谓不少,但没有专门针对一把手的制度。一把手在班子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应提出特殊的要求,来约束一把手的责、权、利。同时党内至今还缺少一个规范性、权威性的监督条例。二是制度可操作性差。尽管现在方方面面的制度不少,但许多条规线条粗,原则性强,比较抽象,缺少量的尺度,使得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三是制度执行乏力。一方面很多制度仅停留于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喊在嘴上,应付检查,装潢门面;另一方面在执行中也变调走样,执行制度不到位。四是保障机制不全。制度执行难或落实不力,除了制度执行者本身的素质以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机制,突出表现在缺乏同级和自下而上的监督保障机制,特别是防范一把手滥用权力的制约机制。
5、监督体制不顺。一是纪检监察职能不易发挥。作为行使党内监督职能的各级纪检组织,名义上是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但实际上真正具有领导权的是同级党委,因为纪检组织各种利益的决定权掌握在同级党委的手里,上级纪委的领导实际上是业务指导,监督同级党委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同时纪检部门查处涉及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问题,要向同级党委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能的发挥。二是财务监督流于形式。一把手对单位的财务人员有任免调动权,部分报账员为保饭碗,就不敢犯上,只好对一把手言听计从。三是部门监督没有形成合力。现在监督的部门可谓不少,形式也多,这样就有的交叉重复,有的却出现空档。交叉重复的就会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扯皮,出了问题谁都不负责的现象。有利可图的争着去监督,无利可图的,哪怕是影响最坏,不少部门也避重就轻或束之高阁。而监督工作中的空档,给少数一把手以可乘之机,利用自己对权力程序的熟知之便,钻政策制度的空子,逃避制度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三、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总体上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律意识不强,失去监督制约;二是相关的制度有漏洞。具体的说,主要有历史、环境、个人、制度等方面的因素。
1、从历史因素上分析: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史形成了以官本位和官至上为表征的中国官文化。这一官文化所反映的是拜权主义,与拜权主义相伴随的自然是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专制作风、极权现象、家长制现象等。由于民主政治本身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官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拜权主义、官僚主义等文化形态将会保留一个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官文化的影响仍时隐时现于现实生活中,这种影响使得下属和群众不敢和不能对一把手监督,甚至有人认为监督一把手是抗上、犯上,觊觎一把手的职位,从而存在监督意识不强的问题,这就又进一步促进了腐败的一把手在腐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腐败的一把手是这种官文化的牺牲品。
2、从环境因素上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崇尚金钱的拜金主义抬头,加之体制转换过程中法制和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或存在疏漏,权力的寻租和出租市场逐渐形成。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在观念上淡化了对一把手的监督。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将承包制原封不动地运用于现代社会的权力结构之中,并特别时兴一把手组阁制。结果,弱化和淡化了公仆意识、为人民服务意识和为广大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却强化了老板意识、雇主意识。部分群众、纳税户和一把手身边的人有求于他或利用他谋求政治进步,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的监督。
3、从个人因素上分析:有的国税系统一把手思想境界低下,慎独意识淡薄。表现为理论功底薄弱,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不准方向;个人私欲膨胀,享乐主义思想严重,追求灯红酒绿、金钱美女;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讲关系不讲原则,讲私情不讲党性;工作中独断专行,作风漂浮,听不进他人意见。腐败的一把手,往往都是构筑关系网的高手,个个根深叶茂,消息非常灵通,一旦风声紧,就会暂时收敛一下,目的不是改邪归正而是为了东山再起。除此之外,腐败的一把手还深懂利用舆论工具来包装自己,俨然是一个新生事物的代表。如此种种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监督难度。
4、从制度因素上分析:一是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自由裁量权过大。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一把手腐败和难以监督与权力过度集中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的国税系统一把手大权独揽,小权也不分散,将党的领导变成个人领导,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集于一身,监督只能是空头支票。腐败的一把手往往掌握人财物的决定权,决定着下属的前途命运。这样,敢于监督的人就愈少,投其所好的人就愈多,致使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国税系统一把手决策往往处于封闭状况,透明度低,外部也无法进行监督。二是监督制度不健全,存在监督误区和盲区。新形势新环境下出现不少新矛盾、新问题,而我们以前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由于没有跟上社会发展,存在不少监督盲点,给监督国税系统一把手增加了困难。具体表现为:首先,监督内容、领域过于狭窄。市场机制的确立扩大了国税系统一把手的生存空间,对一把手监督领域应该随之扩展,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问题和生活作风等方面。那样,将会给低素质的一把手提供可乘之机,导致权力失控、运行失范、监督失灵。其次,监督存在的重事后监督现象。监督的着重点应放在事前和事中,现实中却热衷于事后监督。对有违纪苗头的国税系统一把手不提醒、不纠正,等到犯了大错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之后,才去监督的现象仍然存在。再次,监督权受制于执行权,监督机构缺乏相对独立性。纪检监察机关受同级党委、政府领导,这就意味着受该单位的一把手领导。监督机构行使权力得向国税系统一把手汇报工作,使得监督权的效力大打折扣。第四,监督渠道不畅,监督权缺乏可靠保障。群众和纳税人监督由于一把手位高权重,决策又非阳光操作,难以监督;国税系统一把手的上级重提拔轻管理,疏于监督;舆论监督,没有相应法律保证,不敢监督;党内监督,由于少数民主意识不强的国税系统一把手大权独揽,很难起到监督作用。最后,监督协调机制不健全,未完全形成合力。虽然法律上对群众和广大纳税人的监督、舆论监督、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等明确给予保护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几者之间没有一个好的协调机制,合力尚未形成,仍存在各自为战现象。
四、进一步加强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监督的设想和对策
加强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的监督,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和齐抓共管,形成标本兼治的新格局。我们认为前提是教育、根本是制度,关键在创新,根本途径在于创新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的监督机制。具体地讲,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的突破。
1、深化教育是加强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监督的主要手段。现在我们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的教育主要通过进党校,参加党委、党组中心组和党内组织生活会的学习来进行。但是,效果有时不理想,所以在强化党校等教育的同时,还需加强以下几个环节的教育。一是必须在转折处对国税系统一把手进行导向教育。引导国税系统一把手务必把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等看作是前进途中的加油站,要鼓励国税系统一把手在新的起点或新的环境中奋发向上,正确行使权力,做到勇于自律,严于自律,不断增强自我约束力。二是在成功处进行预防教育。一把手受党培养多年,头戴桂冠,在事业取得成功和个人成名之后,要对一把手在事业成功之后可能放松自我结束的行为实行超前教育。三是要在偏轨处进行调节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少数国税系统一把手认为自己辛勤工作,付出的太多,而得到的却太少,吃了大亏,抱怨社会不公,心理失衡,从而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轨道。针对这种情况,上级党组织要积极调节和疏导他们的失衡心理,引导他们从大局出发,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增强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增强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信心和力量。四是在失落处进行鼓励教育。每一位国税系统一把手都希望一展身手,有所作为,但高期望与客观现实往往有差距,这时他们的思想行为会表现出失意等情绪,有的甚至会产生失落感,走向极端,自我约束力十分脆弱。针对这种情况,上级党组织要进行鼓励教育,帮助他们重新燃起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之火,走过脆弱期,以更好的工作成绩赢得上级和群众以及广大纳税人的肯定。
2、严密考察是加强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监督的有效途径。大力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国税系统一把手,一定要把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放在首位,这是选准用好干部的基础和前提。为进一步拓宽国税系统一把手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途径,可采取两条途径:一是通过熟悉考察对象的知情者来了解考察对象,如个别谈话、民主评议等,这是最基本的途径。二是采取适当方法直接对考察对象进行观察、测试,了解其素质、能力和行为表现,如考试考核、情景模拟以及听取个人汇报等。具体有四种考察方法:(1)采取必要措施,让知情者客观、真实地向组织反映情况。一个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基本上还是能被知情者所了解掌握的,问题在于考察者事实上很难从所有的知情者那里收集到考察对象的全部真实材料。因此,拓宽考察途径,首先要研究让知情者能客观真实地向组织反映情况的方法和手段。要创造让知情者敢讲真话的条件。通过大力推行考察预告制,开展调任后的回访考察,开展大范围的征求意见以及网上反映情况等办法,考察了解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要选择特殊知情者,为考察组提供真实情况。知情者中有一部分人,比如,原所在单位的领导、同事、秘书、司机,对考察对象某一方面的情况比较清楚,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将其作为访谈对象加以了解。纪检、监察、信访等部门接受群众的举报,也掌握着一些国税系统一把手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知情者,所以考察者必须听取这些部门的意见。要制定有关干部如实向组织反映问题的纪律。要求各级干部在上级考察干部时,如实向考察组反映情况,积极配合考察组的工作。对知情不说,故意为考察对象隐瞒问题或夸大、虚报成绩以及干扰群众和纳税人向组织反映问题,打击报复的,必须严肃处理。(2)进一步完善国税系统一把手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内容。干部的德才素质,有一部分是可以通过测试、检验、核查进行评价和认定的,比如理论知识水平、部分工作实绩、经济收入情况等等。但是,还有许多方面是不能直接认定的,需要考察组不断改进考察办法,增强考察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一是结合干部管理工作,设计特殊情景对干部进行考察。比如,结合干部下派、交流,看其是否愿意服从组织决定,是否愿意到艰苦落后的地区工作。二是到干部工作、学习、活动的现场,直接考察了解干部。比如在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中,考察干部是否有献身精神、顽强斗志和毅力;通过参加班子的民主生活会,看考察对象是否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考察换届,特别是考察对象作为候选人的情况下,看考察对象是否严格遵守组织纪律、服从党的决定;通过掌握干部在党校学习、出国考察中的情况,了解干部的学习态度,看考察对象在外事活动中是否能严格要求自己等。三是开展国税系统一把手经济责任审计和评价。从了解一把手所在单位、部门财政收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效益情况,看考察对象是否遵纪守法,是否廉洁自律。(3)切实做好考察材料的积累工作。当前干部考察档案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材料不全,二是收集的面不宽,多数是组织部门自己撰写的考察材料。这给干部考察工作特别是全面考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带来了很大的限制。为此,目前需要完善的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要做好材料积累工作。对各个时期干部的考察、分析材料、背景材料、调查材料都要收集完整保存。这方面的材料,包括形成考察材料的原始素材,如干部的思想汇报、工作述职、荣誉证书、处分决定、工作计划、财产申报表、民意测评表、党校学习成绩等等。二是外部要扩大文字素材的收集面。收集的文字素材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涉及考察对象的群众来信以及群众来访的记录,纪检、监察部门有关干部的廉政档案,领导班子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的记录,财务、审计部门对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经济财务检查报告和审计报告,新闻媒体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的正面或反面的报道,等等。(4)加强对考察结果的综合分析。针对国税系统一把手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在考察结果的综合分析中要突出以下几点:一是对考察对象在重大政治活动、重大问题决策和处理中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分析考察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从职务升迁、工资调整、工作岗位交流等问题入手,要注意分析他们在这类涉及个人切身利益问题上的表现,看是否具有坚定的党性观念、纪律观念和正确的权力观、名利观和荣辱观,特别要注意在换届选举、下派锻炼、临近退休等期间干部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以便更准确地识别干部。二是对考察对象日常工作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国税系统一把手的工作表现,虽然情况比较复杂,但与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都有密切联系。在考察分析中,需要重视考察他们在创造工作实绩过程中的表现、团结方面的表现、思想修养和自身要求方面的表现。分析被考察对象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应当结合他们日常工作的具体表现,找出思想根源,从而比较客观地作出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评价。三是对被考察对象工作范围以外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一个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除了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外,还必然在其工作范围以外的生活与交往中得到表现。有些干部可能在单位里表现不错,而实际生活中就不一定如此。因此,对一个干部工作范围以外的表现情况,也是把握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环节,必须给予一定的重视。
3、创新机制是加强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监督的重要保证。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制定了收入申报、礼品登记上交、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干部选拔任用暂行条例、领导干部廉政准则、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一系列制度和规定,这些制度和规定,对加强党内监督特别是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着力解决国税系统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一要建立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新党章的要求,抓紧制定《党内监督条例》,形成一个规范性、权威性的党内监督法规,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国税系统一把手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在此基础上配套制定若干切实可行的专项实施细则,使党内监督更加具体深入,更便于操作和规范化。(1)实行对国税系统一把手定期示廉、述廉、评廉、考廉制度。着重抓好述廉评议环节,全面掌握一把手的德能勤绩廉情况,称职不称职,让群众和纳税人来评判。(2)实行上级领导联系下级一把手的监督责任制。增强上级直接领导的监督意识,如果下级一把手因监督失控、出现严重问题时,要追究上级联系领导的连带责任。(3)实行公开选拔、署名推荐国税系统一把手制度,严把入口关。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杜绝跑官要官之路,让人才脱颖而出;署名推荐,建立干部推荐责任制,做到谁推荐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造成失误的要追究责任。(4)建立公务员财产登记和个人终身只用一个银行账号制度。二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一是赋权适度,合理配置权力。本应副职等班子成员独立负责完成的工作,要放手让副职去完成,不要什么工作都强调一把手的责任;同时要改变上级领导只找一把手了解情况,下级一把手向上级一把手汇报情况单线联系的做法。二是规范权力运作,健全民主集中制。凡属重大事项、干部任免、大额资金使用、福利企业审批、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小规模建帐企业结算、纳税评估和免、抵、退办理审批以及个体定额调整核定等,必须由集体讨论决定,不能由一把手个人说了算。三是增强一把手权力运作的透明度。凡适宜公开的事项,都应以适当的方式公开。四是减少审批环节。凡具有审批、核准、办证、登记等职能的部门,实行集中办公,一站式服务,并尽快与WTO接轨,推行准入制和备案制。三要加大制度执行力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细化责任内容,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好责任链,如果一把手出现过错行为、重大失职和重大问题,不仅要上追一级甚至二级领导的责任,而且还要追究同级班子成员监督不力的责任。同时要加大惩治力度,提高腐败机会成本。设立职业资格限制和剥夺制度,包括公务员资格、从事专业资格、开办行业资格等,一把手违纪违法的坚决清离出公务员队伍。在经济上也要创新机制,彻底清缴非法所得,并处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罚款,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不让违纪违法的一把手在经济上占便宜。
4、构筑防线是加强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监督的有力武器。江泽民同志曾在中纪委四次全会上提出:“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对领导干部工作时间内的表现要监督,工作时间以外的活动也要注意。”时下,许多国税系统一把手参加社会活动多,与各类人员打交道多,个人支配的时间多,如果对他们这些时间和活动不加以监督和约束,很可能会使不少意志薄弱者陷入迷途、毁灭前程。因此,党组织有责任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的八小时以外的活动实施有效的管理、教育和监督,早提醒、早打招呼,明确告诉他们哪些事情干不得,哪些东西拿不得,哪些习气染不得,使之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谨言慎行,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为进一步加强对国税系统一把手八小时以外的约束,当前要着力构筑好五条防线:一是构筑防范线,强化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的制度约束。许多国税系统一把手有这样的思想意识:业余时间是自己的,谁也管不着。行动上可以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殊不知,往往在这种相对的自由中,许多人犯下错误,有的甚至锒铛入狱。由此可见,对国税系统一把手业余时间的行为约束是对一把手的最大关心和爱护,是关口前移的重要举措。要对国税系统一把手活动和行为作出规范,就要建立具有超前、管用、有约束力三种特性的监督制度。超前就是要把监督落实在常教育、常管理上,防患于未然。管用就是所制订的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如针对国税系统一把手应酬多、业务往来多、结交朋友多的实际,可建立一把手生活作风承诺制,承诺在八小时以外不参加打牌赌博、公款吃喝、公款娱乐、公款消费、公车私用、公款炒股和向纳税户借车驾驶等违纪行为,并定期向纪委作出报告。有约束力是指运用各种手段保障国税系统一把手执行有关规定,如:为约束某些国税系统一把手大摇大摆、拉拉扯扯的生活作风,可建立群众和广大纳税人的评议制,规定每年对国税系统一把手业余时间的活动进行一次群众评议,由群众和纳税人来评价一把手平时的所作所为,评议内容、记分标准、结果反馈给一把手本人,必要时也可以公布于众。同时,把评议结果与干部的提拔使用,奖惩兑现相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构筑辅助线,强化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的家庭约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我们要采取教育、引导和鼓励等办法,促使国税系统一把手的家属及亲属在廉政方面对其进行积极的提示、批评和监督,使他们构筑起家庭这条辅助线,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要在国税系统一把手家属中开展廉内助教育,提高家属思想品行和修养,引导他们当好参谋,管好家庭,为亲人分忧,支持亲人的工作。同时也为每位家属讲授国家工作人员廉洁从政的纪律和国税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教育、引导一把手的家属行动起来拒绝腐败,主动承担起监督的责任,该提醒的及时提醒,该制止的及时制止。要树立典型进行教育和有针对性地找家属个别谈话。召开家属座谈会,了解和掌握国税系统一把手的兴趣爱好、八小时以外的活动情况,便于组织及时掌握情况。三是构筑举报线,强化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的社会约束。举报是来自人民群众和广大纳税人的监督。据统计,近五年多来全国查出的近几十万违法违纪案件中,70以上来自群众的举报。群众举报对于消除腐败的毒瘤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和广大纳税人也渴望通过多种途径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由此可见,以改善国税系统一把手的生活作风为目的的举报监督,是人民群众坚决拥护支持的,也会积极参与的。构筑举报线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可建立群众举报网络,在各级党委所在地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站,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全方位监督一把手的一举一动,使其不会胡来,不愿胡来,不敢胡来。另一方面可由纪委聘请监督信息员,发挥其喉舌、触角、耳目作用,通过介入一把手的社交圈、娱乐圈、家庭圈,及时反馈信息,从而使组织及时发现某些国税系统一把手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教育,这对于防止国税系统一把手犯错误是大有裨益的。四是构筑纠察线,强化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的组织约束。国税系统一把手正常的社交活动,正常的娱乐活动,是无可非议的。但无数的现实事例告诉我们,一把手出入社交场合、娱乐场所要非常慎重,不能被心术不正、投机钻营、溜须拍马者所左右。有些国税系统一把手每次剑财受贿都是他们的所谓密友、知己、老朋友、老同事、老领导、老部下、老熟人投其所好,盯住了他的生活嗜好之缝。这些心术不正之人,为了达到十倍百倍于付出的回报,费尽心机用金钱、美女、豪宅、出国旅游等为诱饵,设下陷阱,等待某些国税系统一把手自动往下跳,或者趁机推进陷阱之中。因此,作为监督部门,为使他们不落陷阱,在八小时之外要构筑一条拒腐防变的纠察线,如经常性地对消费、娱乐场所进行明查暗访,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社交圈跟踪了解。通过经常性的调查,掌握国税系统一把手所在地区的知名老板、个私业主、建筑包工头常与哪些国税系统一把手关系过于密切,采取打招呼、督查等防止一把手傍大款或者被大款牵着鼻子走。这样,一方面可以注意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可以使国税系统一把手避免不少纠缠。五是构筑警示线,强化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的舆论约束。舆论监督是来自新闻媒体的监督,是一项阳光监督工程,它虽不具备强制力,但因为其曝光面广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某些领导不怕通报,就怕见报的心态,就是因为舆论监督具有相当的震慑作用所产生的。据此,我们可以建立与新闻单位的情况通报制度,主动借助舆论的力量,采用开辟专栏、设置新闻焦点、新闻报道等方式,时常为国税系统一把手敲响警钟,构筑一把手思想的警示线,及时纠正和批评某些一把手的不检点行为,在他们误入歧途的初始阶段就给他们当头棒喝,使其幡然醒悟并悬崖勒马,在强烈的舆论氛围中,强化教育,消除隐患。总之,我们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关心爱护国税系统一把手出发,对他们施以全方位的监督、教育、管理,把工作做到前面,把丑话说在前头,防止其犯错误。这样,对于国税系统一把手的成长和党的事业,都颇有益处。
《加强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监督的对策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加强对国税系统一把手监督的对策思考。
第二篇:对“一把手”监督的难点及对策思考
对“一把手”监督的难点及对策思考中共xxxx区委副书记、区政法委书记 xx 从近年来反腐败斗争的实践看,不少腐败分子都是在“一把手”的岗位上腐化堕落的,对“一把手”监督的难点及对策思考。此前,新闻界披露的慕马大案,沈阳市“一府两院”几乎所有要害部门的“一把手”网络其中,再一次以触目惊心的事实,凸现了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重要性。严酷的事实一再警示我们,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课题。监督“一把手”难在那里“一把手”监督难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老问题。现在有,过去也有。监督“一把手”难,有着许多深层次的因素。
一、监督意识淡薄因素。我国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传统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级领导干部。首先,从监督客体“一把手”自身的情况来看,有些“一把手”认为自身素质高,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指挥和监督别人;对来自上级的监督,心理感到不舒服,认为是有意找“茬子”,是对自己不信任、不放心,思想上存在抵触情绪;对来自身边和下属的监督,心理不痛快,把班子内部的监督看成是拆台,把不同意见看成是“杂音”;甚至还有的对监督者进行打击报复。在这种灰暗心态支配下,一些民主作风比较差的“一把手”往往大权独揽,以“老大”为居,惟我独尊,缺乏被监督意识。“一把手”接受监督的程度,往往取决于本人的素质及对监督重要性认识的程度。其次,从监督主体干部群众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同志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是被监督者,又是监督者,有的担心影响上下级关系,怕遭到打击报复;有的虽然对一些领导干部的错误和违法违纪行为,内心是反对的,并与之保持距离,但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有的从自身利益考虑,对“一把手”事事附和,甚至为了取悦领导,而甘于放弃党性原则。无论对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监督意识淡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权力过于集中因素。“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由于权力过分集中“一把手”个人手中,加上权力运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很容易出现个人专权局面。一是重大决策权相对集中。近来年,虽然中央一再重申,属重要决策,如:主要干部的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坚持集体讨论决定,反对个人或少数人专断,但有些单位的“一把手”往往掌握着本部门、本单位人、财、物大权,个人说了算的现象,绝非个别现象,许多人认为该有的形式、该走的程序都走了,但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实际上仍然是“一把手”说了算,决策权相对集中,就很容易形成一个人专权的局面,进而导致“一把手”的畸形行为。近年来查处的“一把手”利用职权买官鬻爵、利用财物管理权侵吞国家资才、利用重大工程项目审批权谋取私利的例子不胜枚举。二是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一些“一把手”民主意识淡化,在班子内部,进行重大决策时,有些班子成员虽有不同意见,但因担心与“一把手”处理不好关系或被人扣上“闹不团结”的帽子,而不敢发表意见,明哲保身,在这种情况下,班子内部的互相监督形同虚设或名存实亡。搞家长制、个人说了算,手中的权力在运作过程中往往超越组织赋予的权限,班子成员慑于“一把手”独断专行,往往委曲求全,有的甚至无原则地迎合“一把手”的需要。这种权力的相对集中现象,往往使“一把手”,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行使权力缺乏应有的监督和判断。
三、教育监督管理不到位因素。上级组织对“一把手”监督是最为有效的长期监督。长期以来,干部教育监督管理中普遍存在重使用、轻管理、弱监督的现象,致使对“一把手”的监督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重选拔轻管理。各级组织对选用“一把手”是比较慎重的,但干部任职后管理跟不上,上级党组织对所管“一把手”情况,主要来自选拔任用时的考察和工作汇报了解,对“一把手”日常的思想动态、道德品德、民主作风、廉洁自律情况还难以进行全面的、动态的的掌握。少数上级领导只管提拔重用,不管教育约束,只重表面政绩考核,不深入群众了解实情,没有很好履行教育监督管理职责,这是导致“一把手”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重使用弱监督。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是对干部政治上最大的关心和爱护,但有的党组织及领导在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问题,往往只注意检查“一把手”的工作实绩,注重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忽视其思想、作风,特别是廉洁自律状况的监督。甚至还有的上级党组织和领导片面强调“能人效应”,发现“一把手”存在的问题也不及时进行认真的批评帮助,即使处理起来也往往是大事化小,避重就轻,客观上起到了姑息纵容作用。
四、监督体制不顺因素。有效的监督体制应以监督客体处于监督主体的有效监督为前提,监督主体的监督活动不受监督客体的直接制约和约束,这是保证监督主体充分独立行使监督权的必要条件。从现行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来看,并未能有效地解决对监督客体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级班子成员不敢监督。从了解问题的角度看,班子成员对“一把手”的政治思想、领导能力、勤政廉政等方面情况最有发言权,但从实施监督的角度看,他们又处于不太有利的位置,时刻处于“一把手”的领导调控之下,处于不利位置,有的根本不敢行使这个权力。从大量“一把手”违法犯罪的事实看,几乎都是不受同级党组织的监督,大事小事一人说了算。特别是在一些单位,“一把手”党政一肩挑,更容易形成个人专断独行,调查报告《对“一把手”监督的难点及对策思考》。二是专门机关不敢监督。在目前的双重领导体下,由于纪委、监察、司法这些机关部门的领导权、人事权、财政权掌握在同级党委或行政首长手中,这就带来两个问题:(1)作为具有监督同级党委的纪检机关,由于受制于党委的领导而难以实施有效监督;(2)作为监督主体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下级党政“一把手”活动情况和问题,也难以实施有效监督。三是人民群众难以监督。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虽然深恶痛绝,但由于人微言轻,以及缺乏对领导活动和政策法规了解,特别在机构改革的情况下,大家面临着一系列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很难有效地对“一把手”行使民主监督权。
五、监督机制滞后因素。在监督主体、监督力量的协调方面,由于各种客观因素,还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除了党的纪检机关、行政监察机关、司法反贪机关等监督主体之外,近年来人大的监督明显加强,但由于人大监督制度不健全,职能作用发挥还不充分,其监督往往对事不对人,体现在面上的象征意义多、有针对性、实质性的处理意见少。政协的监督也是象征意义多、权威性少,在会上提提意见,产生不了多大效果。由于专门监督机关和监督部门对“一把手”的监督也缺乏明确的协调配合规则,因而没有形成对“一把手”的监督合力。
六、监督制度不完善因素。近年来,为了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我们党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党内监督的方针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些具有监督制约作用的法规和制度,为对“一把手”的监督提供了依据和保证。但在众多的法规和制度中,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度目前还不完善,还存在相对滞后和不配套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三多三少”,即应急性、临时性的规定多,注重长效治本的规定少;正面规范行为的规定多,违反规定的处置追究措施少;一般性的规定多,具体可操作的程序规定少;一些预防性、养廉性的制度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等。如,“一把手”的权限如何设置、权力运作的程序如何规范等。此外,制度建设还存在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一些制度缺乏刚性,惩处弹性过大,造成有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等,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可乘之机。鉴于上述六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对领导干部监督难以到位,力度不大。甚至在有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成为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了、下级不敢监督的“死角”。时间一长,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正确监督“一把手”的对策思考对“一把手”监督难,固然有监督者和被监督者认识上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监督机制不顺和监督制度不完善问题。因此,解决对“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既要坚持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又要在新的形势下敢于创新,寻求探索新的思路和办法。
一、加强防范教育,增强“一把手”自觉接受监督意识。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接受监督的态度,要一步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思想教育,强化监督管理工作。首先加大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教育。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和程序,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凡属重大决策、干部任免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必须经集体讨论,不准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严格党内民主生活,通过“自已找、群众提”,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同时,上级党组织成员要经常通过参加下级民主生活会的形式,检查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情况,为开展党内监督创造良好氛围。小平同志指出:“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这也是一种监督”。实践证明,党的生活监督,最有效的就是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教育力度。其次,必须进行监督意识的教育。监督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监督主体,要担负起监督的职责;二是作为监督客体,要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被监督者要乐于接受监督,要把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各方面的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而不是把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束缚。另一方面,监督者更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勤于监督。监督者要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加强党性锻炼,只要这样才能无私无畏,敢于监督别人。
二、突出监督重点,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有效性。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必须对症下药,突出监督重点,确保收到实效。一是慎重授权,严格把住各级“一把手”的选拔任用关。要建立纪检监察机关与组织部门的联系制度,纪检监察机关要经常向组织部门通报和提供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情况,为组织部门考核提拔“一把手”干部提供信息情况。组织部门对拟提拔“一把手”的干部在提交党委讨论前,应征求纪检监察机关意见,以防止素质不好的人走上领导岗位。二是合理对“一把手”特别是直接掌握人、财、物支配权的“一把手”的权力作适当分解。把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开来,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促进班子成员相互间的监督。三是“一把手”须定期向上级组党织和下属干部群众专题报告廉洁自律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接受上级党组织的检查考核,接受群众的公开评议。对为官不廉者要批评教育,对有严重以权谋私行为的“一把手”要及时撤换。
三、盯住关键环节,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针对性。加强对“一把手”监督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将“一把手”权力置于有效监督之中。一是有效监控重大事项决策权。重大事项必须由领导班子按决策程序、议事规则集体研究决定,不得由“一把手”个人说了算。决定问题应实行投票表决制,确保决定真正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愿意。二是有效监控人事管理权。凡单位内部干部使用、调配,都必须严格执行干部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不能由“一把手”暗箱操作。三是有效监控财务支配权。完善财务审批监督制度,坚持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要加大会计集中核算制推行力度,强化财务监控。四是有效监控建筑工程项目经营权。要实行建筑工程项目直接经营与监督审核权分离制度,严格规定“一把手”不得直接经手掌管本单位建筑工程项目。有关建筑工程的具体事宜应由分管领导负责承办,“一把手”进行监督审核。
四、理顺监督体制,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权威性。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必须增强监督主体的监督权威,克服监督主体分散各自为政的局限。要针对现行领导体制下“一把手”的实际情况,突出不同的监督主体和监督方式,或者根据“一把手”不同的社会角色,采取多种监督手段,同时实施监督,使监督工作覆盖“一把手”权力运作的全过程。如可对现行的纪检监督双重领导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中纪委、监察部以下的纪检监察机关可由同级党政领导为主、上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为辅,改为以上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为主、同级党委领导为辅,解决纪检监察机关对同级党政“一把手”监督存在的体制性弊端,使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有较大的独立性。
五、完善监督机制,增强对“一把手”监督管理的协调性。一是强化组织监督。要强化监督管理意识,纠正重选拔任用、轻任后监督的思想。要定期听取“一把手”的思想工作情况汇报,及时了解掌握“一把手”的思想状况和工作表现。要加强执纪执法和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工作。二是要加强监督协作,形成对“一把手”监督的合力。形成监督合力,不权要理顺纪委、组织、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机关和管理机构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在监督“一把手”问题上,按照工作职能作好分工,同时,还应加强彼此间的协作,在监督层面上密切配合,并重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以建立全方位、多途径的监督网络,制约“一把手”权力的行使。三是强化群众监督。坚持深化群众对“一把手”从政用权行为的监督,抓好政务、财务公开制度的落实,凡是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事,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增强透明度,为群众了解情况、参与监督提供条件。可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找基层群众谈话、设立征求意见箱和举报电话等多种形式,也可聘请部分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同志担任工作监督员,拓宽干部监督渠道。做到“一把手”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管理就落实到哪里。
六、健全监管制度,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规范性。加强制度建设,是监督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当前,除了坚持完善党内监督五项制度、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收入申报、收受礼品登记三项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干部提醒谈话、诫勉谈话等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外,还应从三个方面推进制度创新。一是制定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管理的制度。进一步明确监督内容、办法和处罚措施,规范“一把手”的从政用权行为和工作程序。二是制定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职务的制度。进一步明确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标准,采取待岗、降职、免职等多种形式推动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能上能下,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三是完善民主评议制度。结合领导干部述廉、领导班子考察、岗位责任考核,组织干部群众对“一把手”进行评议,并扩大评议范围。对群众意见比较大、存在问题多的“一把手”,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帮助教育或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
第三篇:对“一把手”监督的难点及对策思考
对“一把手”监督的难点及对策思考中共xxxx区委副书记、区政法委书记xx从近年来反腐败斗争的实践看,不少腐败分子都是在“一把手”的岗位上腐化堕落的。此前,新闻界披露的慕马大案,沈阳市“一府两院”几乎所有要害部门的“一把手”网络其中,再一次以触目惊心的事实,凸现了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重要性。严酷的事实一再警示我们,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课题。监督“一把手”难在那里“一把手”监督难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老问题。现在有,过去也有。监督“一把手”难,有着许多深层次的因素。
一、监督意识淡薄因素。我国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传统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级领导干部。首先,从监督客体“一把手”自身的情况来看,有些“一把手”认为自身素质高,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指挥和监督别人;对来自上级的监督,心理感到不舒服,认为是有意找“茬子”,是对自己不信任、不放心,思想上存在抵触情绪;对来自身边和下属的监督,心理不痛快,把班子内部的监督看成是拆台,把不同意见看成是“杂音”;甚至还有的对监督者进行打击报复。在这种灰暗心态支配下,一些民主作风比较差的“一把手”往往大权独揽,以“老大”为居,惟我独尊,缺乏被监督意识。“一把手”接受监督的程度,往往取决于本人的素质及对监督重要性认识的程度。其次,从监督主体干部群众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同志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是被监督者,又是监督者,有的担心影响上下级关系,怕遭到打击报复;有的虽然对一些领导干部的错误和违法违纪行为,内心是反对的,并与之保持距离,但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有的从自身利益考虑,对“一把手”事事附和,甚至为了取悦领导,而甘于放弃党性原则。无论对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监督意识淡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权力过于集中因素。“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由于权力过分集中“一把手”个人手中,加上权力运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很容易出现个人专权局面。一是重大决策权相对集中。近来年,虽然中央一再重申,属重要决策,如:主要干部的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坚持集体讨论决定,反对个人或少数人专断,但有些单位的“一把手”往往掌握着本部门、本单位人、财、物大权,个人说了算的现象,绝非个别现象,许多人认为该有的形式、该走的程序都走了,但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实际上仍然是“一把手”说了算,决策权相对集中,就很容易形成一个人专权的局面,进而导致“一把手”的畸形行为。近年来查处的“一把手”利用职权买官鬻爵、利用财物管理权侵吞国家资才、利用重大工程项目审批权谋取私利的例子不胜枚举。二是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一些“一把手”民主意识淡化,在班子内部,进行重大决策时,有些班子成员虽有不同意见,但因担心与“一把手”处理不好关系或被人扣上“闹不团结”的帽子,而不敢发表意见,明哲保身,在这种情况下,班子内部的互相监督形同虚设或名存实亡。搞家长制、个人说了算,手中的权力在运作过程中往往超越组织赋予的权限,班子成员慑于“一把手”独断专行,往往委曲求全,有的甚至无原则地迎合“一把手”的需要。这种权力的相对集中现象,往往使“一把手”,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行使权力缺乏应有的监督和判断。
三、教育监督管理不到位因素。上级组织对“一把手”监督是最为有效的长期监督。长期以来,干部教育监督管理中普遍存在重使用、轻管理、弱监督的现象,致使对“一把手”的监督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重选拔轻管理。各级组织对选用“一把手”是比较慎重的,但干部任职后管理跟不上,上级党组织对所管“一把手”情况,主要来自选拔任用时的考察和工作汇报了解,对“一把手”日常的思想动态、道德品德、民主作风、廉洁自律情况还难以进行全面的、动态的的掌握。少数上级领导只管提拔重用,不管教育约束,只重表面政绩考核,不深入群众了解实情,没有很好履行教育监督管理职责,这是导致“一把手”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重使用弱监督。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是对干部政治上最大的关心和爱护,但有的党组织及领导在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问题,往往只注意检查“一把手”的工作实绩,注重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忽视其思想、作风,特别是廉洁自律状况的监督。甚至还有的上级党组织和领导片面强调“能人效应”,发现“一把手”存在的问题也不及时进行认真的批评帮助,即使处理起来也往往是大事化小,避重就轻,客观上起到了姑息纵容作用。
四、监督体制不顺因素。有效的监督体制应以监督客体处于监督主体的有效监督为前提,监督主体的监督活动不受监督客体的直接制约和约束,这是保证监督主体充分独立行使监督权的必要条件。从现行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来看,并未能有效地解决对监督客体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
第四篇:对如何加强“一把手”监督的思考
对如何加强“一把手”监督的思考
“一把手”主要是指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群众团体中的主要负责人。由于“一把手”掌控着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实际权力,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因而普遍存在“难监督”的问题。从近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党政“一把手”违纪违法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违规用人。借选拔任用干部、组织人事调配之机收受钱物、索贿受贿、买官卖官。二是违规用权。利用手中的资金拨付权、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等收受贿赂,谋取私利。三是违规决策。在“三重一大”问题上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致使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四是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五是违规收受各种礼金“红包”。针对这五个方面问题,我组认为:
一、切实运用好对“三重一大”内容监督。
(一)由派驻(出)机构牵头细化各综合监督单位“三重一大” 具有可操作性内容,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必须向派驻(出)机构“提前报告”制度,以便于派驻(出)机构可以全程参与或掌控各综合监督单位的“三重一大”内容及程序,从而为规范“三重一大”议事监督奠定基础。
(二)采取“三重一大”公示公告制度。只要涉及到“三重一大”内容,都必须在各综合监督单位网站开设“三重一大”专栏或显要位置进行公示,并采取“事前公布内容、事中公示决策进程、事后公示决策结果”的方法,做到内容、程序、结果“三公开”,进而不断扩大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坚持“三重一大”民主集中制议事决定制度。要规范“一把手”决策权的行使,凡是涉及到“三重一大”的,都必须经过党委集体或领导班子讨论研究才能做出决策。
(四)要严格“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决策过程分为议题准备、集体研究、贯彻执行3个环节进行监督。在议题准备环节,事项报审前必须提前送达参会人员,保证其有足够时间了解相关情况,避免会议决策流于形式。在集体研究环节,决策会议参加人员必须达到领导班子人数2/3以上,且分管负责人必须到会,会议方可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表决权的人数不足3人的单位,应成立3人以上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避免重大事项决策“一言堂”。同时也要严格执行充分酝酿、群众参与和专家论证的民主决策制度,重大事项决策都要经过充分酝酿,充分发挥纪委参与“三重一大”监督质量。
二、坚持“一把手”五不直接分管制度的监督。要切切实实坚持“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组织人事、工程招投标、行政审批、物资采购”制度。首先,从年初单位党委(组)班子分工文件上要加以明确。其次,要落实到具体实际操作程序和操作环节中,力求避免出现分管线领导不签字,签字还是“一把手”的两张皮现象。再次,要正确处理好“一把手”负总责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与“五不直接分管”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三、牢牢抓住财经制度的 “笼子”。一是严格离任审计制度制度。坚持凡离必审、先审后离,凡用必审、先审后用。二是建立财经制度检查制度。建议由综合派驻机构牵头,联合审计、财政等部门,每年采取定期、不定期、“飞行检查”等形式对各综合监督单位进行财经制度检查。三是执行预算评估制度。联合财政,每年对各综合监督单位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四、完善监督网络。首先在单位内部设置检举箱,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力求做到“两个结合”:“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相结合,完善监督网络,实行对一把手的全程立体式监督。其次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通过开通监督电话、公布电子信箱、实行公开承诺等措施,架起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舆论监督桥梁。
总之,必须科学地分解和配置“一把手”的权力,健全和完善“一把手”选人用人制度、财务审批制度、离任审计制度等,做到“关口前移”和“关口后移”相结合,重点从规范事权、财权入手,规范“一把手”权力运行。
第五篇:关于强化对“一把手”监督的思考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党政机关“一把手”的监督,我们认为要抓住“四性”,解决好“五个关系”。一是盯住关键环节,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针对性。针对“一把手”管理工作的内容和重点,广泛运用公平竞争、招投标、拍卖等市场化机制来配置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缩小“一把手”权力的寻租空间。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有关规定,规范审批程序和职责权限、规范建设工程交易行为、规范高利润率的社会资源配置、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等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将“一把手”权力置于有效监督之中。二是突出监督重点,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社会性。通过政务公开,将一些含金量高、需求矛盾突出、社会关注的事项公布于众,减少“一把手”的自由裁量权。如建立区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公示制度,公示内容包括决策论证情况、招投标情况、工程审议情况、经费支付情况。特别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容易滋生~的行业行为,实行全程公开、全程监督。同时,完善行政审批程序、手续、时限和结果公开的机制,建立承诺制、听证制、公告制;发展电子政务,保证大量的政务信息在党政部门内部及党政部门与民众之间双向传递;实施干部考察公示结果通报制,增加党务政务活动的透明度,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三是理顺监督体制,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权威性。通过合理调整权力结构,进行权力的适度分,使单个环节和个人对某种权利不能形成垄断,促进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开。如建立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实行政府采购的管理、监督部门与执行机构分离;实施干部任用常委会票决制和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对直接管理人、财、物的重要部门以及拥有实权的岗位,严格执行干部交流制度。严肃干部交流工作纪律,健全党政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制度等,使监督工作覆盖“一把手”权力运作的全过程。四是健全监管制度,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规范性。除坚持上级制定的各项党内监督制度之外,要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三重一大”事项票决制,对重要决策、重大工程项目、重要人事安排和大额财务开支严格按照票决程序,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对大额经费支出,采取具体办事人、分管领导、纪检负责人、财务主管、部门“一把手”集体审批有效制度,加强对“一支笔”权力的制约;健全述职述廉制度,党政机关“一把手”不但要向区人大、区纪委述职述廉,还要在本部门、本系统全体党员干部大会上,接受民主评议,而且要将述职报告进行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强化对“一把手”监督的过程中,我们认为还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坚持与创新的关系。解决对“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既要坚持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又要在新的形势下敢于创新,寻求探索新的思路和办法,从而使党内监督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二是监督与信任的关系。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实施监督时,既要达到监督的目的,又要把握好度,保护好积极性,不能束缚领导干部及“一把手”的手脚,影响其创造性的发挥。要实现监督与支持、监督与鼓励、监督与提高的有机统一。大多数“一把手”为了把工作搞上去,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甚至作出了很多的奉献和牺牲,组织上要相信他们,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三是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必须内外并举、标本兼治。党组织无疑要对干部严格监督,但作为干部则要严格自律,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使规章、制度、纪律、条例以及法律的限制和约束,内化为领导干部个人的自律要求。四是勤政与廉政的关系。人民群众期望的领导干部不仅是廉政的干部,还必须是勤政的干部。领导干部践行“三个代表”,就必须忠于职守,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深入扎实地工作,做敬业勤政的模范。要尽职勤政,力戒懒惰。领导干部只有勤政与廉政相结合,干净而又会干事,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五是预防与严惩的关系。要使监督的重点从过去重事后追查惩处轻事前防范教育,向事前教育防范和事后严肃查处并重转变。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将监督的重心和关口前移,立足于教育防范,采取谈话、诫勉、打招呼、亮黄牌等方式,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要坚持从严惩处,加大对违法违纪领导干部惩处力度,增强震慑力,提高监督工作的有效性。2004年7月XX区依法治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