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第2次作业[推荐]

时间:2019-05-13 10:0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国文学第2次作业[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国文学第2次作业[推荐]》。

第一篇:外国文学第2次作业[推荐]

外国文学(1)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古典时期”——古希腊文学的一个阶段,是指公元前8—5世纪,也就是欧洲奴隶制全盛时期,其间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希腊戏剧和文艺理论。抒情诗的主要内容歌咏爱情和美酒,或赞美神、运动会上的优胜者和政治领袖。萨福是古希腊著名的女诗人,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多为人与命运的冲突,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是古希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古希腊喜剧大半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著名的喜剧作家是阿里斯托芬。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艺理论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诗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里面阐述了作者的文艺观。《诗学》首先阐述了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他发扬了古希腊传统的“模仿说”,认为现实世界是文艺的蓝本,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其次,他提出诗的真实不同于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诗是虚构,在虚构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而抛弃偶然性,所以诗或艺术的真实可以高于生活的真实。此外,他还提出文艺的社会功能是陶冶情感。他在论悲剧时,强调动作的整一,并指出悲剧的时间不应无限制地延续。总的说来,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点是符合现实主义的。他的《诗学》为西方的文艺理论奠定了基础。

3、新喜剧——古希腊文学“希腊化时期”出现的戏剧形式。它不谈政治,通过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俗,强调情节的曲折和风俗的雅致,剧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人物类型,如食客、兵士、艺妓和家奴等。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是米南德。

4、黄金时代——古罗马文学的一个阶段,是指公元前1—公元1世纪,也就是共和国末期和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这一时期罗马文学达到了最高峰,主要成就是诗歌和散文(演讲)。杰出的代表是三大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其中,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模仿了荷马史诗,但其风格严肃而哀婉,音韵严谨,语言简练,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成就,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5、《荷马史诗》——相传是公元前九至八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在小亚细亚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欧洲文学史中最早的重要作品。史诗反映了古希腊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历史社会生活,歌颂了古希腊人民理想的英雄,如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等。史诗还表现出古希腊人热爱现世生活、肯定人的力量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史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也很高,出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方法的因素,史诗的结构巧妙完整。荷马史诗在素材、思想内容、艺术方面对后世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6、希腊悲剧——古希腊戏剧的一种,是在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度形成时产生的,起源于“酒神颂”,逐渐扩大到神话和英雄传说的范围。希腊悲剧的主题是人和命运的冲突。代表作家有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美狄亚》)。希腊悲剧虽多取材于希腊神话,但它密切地反映当时的现实,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名词解释:

1、骑士文学——骑士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它是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世俗封建主文学的主要成就,法国的骑士文学最兴盛。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是写骑士的冒险故事、骑士与贵妇人之间的爱情故事。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有骑士抒情诗(《破晓歌》)和骑士叙事诗(《特里斯丹和伊瑟》)。骑士文学表现出反禁欲主义、反封建婚姻礼教、肯定现实生活的积极因素。在艺术方面,骑士抒情诗注意心理描写,诗律新颖多样,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抒情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骑士叙事诗注意人物刻划、心理描写以及结构形式,具备了近代长篇小说的规模,对后来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2、城市文学——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出现导致了城市文学的产生。城市文学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它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讽刺,主要形式是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寓言诗、笑剧。法国为最发达,代表作品有《列那狐传奇》等。

3、《罗兰之歌》——《罗兰之歌》是中世纪法国的英雄史诗的代表作,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是这部史诗的基本主题,罗兰的形象体现了这一主题。他忠君爱国,当敌人重兵袭击他的后卫部队时,为了“可爱的法兰西,为了忠于查理大帝,他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史诗反映了人民要求法兰西统一,建立一个封建等级制的君主专制王国的愿望。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名词解释:

1、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中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受到重视,因而有“文艺复兴”之名。但是“文艺复兴”不是古代文化简单的复兴,而是标志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成就是世界的发现、人的发现。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这个名词起源于十五世纪兴办的“人文学科”。它的思想核心是“人性”。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反对神权;解放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宣扬仁爱、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3、七星诗社——法国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团体,由七人组成。主要贡献在于对法国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上。杜·贝雷起草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他们的宣言书,龙沙是七星诗社的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代表作为《致埃莱娜十四行诗》。

4、《巨人传》――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家拉伯雷的重要作品,共五部的长篇小说。小说歌颂了新兴资产阶级“巨人”般的力量,卡冈都亚、庞大固埃、若望修士和巴汝奇等几个主要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的巨人思想。作品还对法国的黑暗现实进行了大胆而深刻的揭露,表达了作者人文主义的理想,“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巨人传》在艺术上的重要特色在于吸取和发展了民间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

5、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是十六世纪中叶的西班牙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类小说一般采用自传体的形式,以主人公的流浪为线索,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人物性格比较突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交织在一起,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成分。它对以后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是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方法,有

过深远的影响。西班牙最早、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创作的《小癞子》(1553)。

6、“大学才子派”——“大学才子派”指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和较高的艺术素养的青年剧作家。他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为莎士比亚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主要成员有约翰·李利、托马斯·基德、罗伯特·格林和克里斯托弗·马洛,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其杰作。

7、“十四行诗”——是一种格律比较严谨的诗体,Somet音译“商籁体”,它起源于文艺复兴初期,为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首创,十六世纪传入英国,曾盛行一时。英国十四行诗有多种变体,大致可分为三类:彼特拉克体(又称意大利体),十四行诗按四、四、三、三编排,押韵方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斯宾塞体,每节九行,前八行十个音节,第九行十二个音节,按ababbcbcc押韵;莎士比亚体,按四、四、四、二编排,每行十个音节,为五音步抑扬格,按ababcdcdefefgg押韵,最后两行往往带有警句性质,总结全诗。

8、福斯塔夫式的背景——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喜剧形象。他是一个封建制度崩溃时期的破落骑士,有着怯懦、吹牛、邪恶,但不乏机智幽默的特征。剧本以福斯塔夫其人其事为中心,构成了一个广阔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即恩格斯所说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从福斯塔夫身上,莎士比亚不仅揭露了贵族阶级腐朽没落的道德面貌,同时也展现了资产阶级兴起时期的社会图画。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

名词解释:

1、巴罗克文学——巴洛克特指17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过分雕琢的华丽的建筑风格,后影响到音乐、文学等领域。“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原为“奇崛”的意思,用来形容一种不规则的珍珠。巴洛克文学在意大利的代表是马里诺,西班牙的代表是贡戈拉和卡尔德隆。巴洛克文学在内容上多写有神秘色彩的生、死、哀怨等。艺术上刻意雕琢,追求怪异,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因此,人们又把它称为夸饰主义。

2、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艺思潮,最先出现于法国,随后影响到欧洲其它各国,它延续了200多年之久。古典主义文学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都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因而有“古典主义”的名称。其特征是,政治上拥护王权,思想上崇尚理性,艺术上模仿古代,重视格律。古典主义的悲剧作家主要有高乃依(《熙德》)和让·拉辛(《安德洛玛刻》),古典主义喜剧大师是莫里哀,代表作是《伪君子》。

3、“三一律”——所谓“三一律”,即要求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三者的严格统一。一出戏的情节只能服从同一个主题,剧情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在一天之内完成。古典主义者声称“三一律”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其实,亚里士多德只提到过动作或情节要一致,并未讲到时间、地点的统一问题。

4、《失乐园》——十七世纪英国最主要的诗人弥尔顿的代表作。长诗约一万行,分十二卷,取材于《圣经》。故事分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亚当、夏娃犯禁令,偷尝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另一条线索是撒旦反抗天神的故事。长诗通篇贯穿了诗人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失乐园》的艺术特色在于雄浑宏伟的风格。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名词解释:

1、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具有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在启蒙运动中,启蒙学家以先进的观点教育民众,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因而有“启蒙”之名。

2、哲理小说——哲理小说是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它以强烈的政论性、哲理性和逻辑性而著称,非常适合于体现时代精神。作家在作品中,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不要求对具体环境和生活细节作真实的描绘,而是用书信体、对话录、游记等形式,直接表达作家关于政治、哲学、宗教、法律等问题的启蒙观点。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的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等。

3、正剧——正剧又称市民悲剧或严肃戏剧,由法国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莱辛创立。这种戏剧主张打破悲剧和喜剧体裁的严格界限,表现市民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为戏剧的主人公,放弃古典主义戏剧传统的韵文,改用散文。如狄德罗的《私生子》、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等。

4、感伤主义文学——十八世纪后半期,欧洲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流派,其发源地是英国。感伤主义代表作家是劳伦斯·斯泰恩,感伤主义因他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感伤主义的特点是面向感情,以感情为生活的最高原则。感伤主义在哥尔斯密斯的小说《威克菲尔牧师传》以及“墓园诗派”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感伤主义文学对德国、俄国等都产生影响,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有直接的影响。

5、“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指法国的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因《百科全书》的出版而得名。法国大多数启蒙作家和文化名流都参加了编写工作。狄德罗、伏尔泰、卢梭都曾为百科全书撰写了条目。狄德罗担任主编。《百科全书》的全称是《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共三十七卷,编撰历时二十年,它是知识宝库,也是宣传启蒙思想的有力武器。

6、狂飙突进运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即狂飙突进运动。这是由当时作家克令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派作家的特点:一是强调文学的民族性;二是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三是拥护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狂飙突进运动时期产生过许多诗人和作家。赫尔德尔被称为狂飙突进运动纲领的制订者。青年歌德和席勒是最杰出的作家,代表作品是代表作品是席勒的《强盗》和《阴谋与爱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7、“古典”主义——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文学达到顶峰。德国古典主义在政治上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激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陶冶性情,培养完整和谐的个性。他们在古希腊艺术中看到了一种纯朴、宁静、和谐的美的理想,因此,他们强调向古典文艺学习。在艺术上主张以古希腊艺术为典范,把“高贵的单纯、宁静的伟大”视为最高理想,追求庄严肃穆、完整和谐,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

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名词解释:

1、“耶拿派”——德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等。他们以耶拿为活动中心,故称“耶拿派”。施莱格尔兄弟是该流派的理论家,在其创办的《雅典娜神殿》中首次提出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系统阐述了其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强调文学创作自由,提倡个性解放,追求宗教的神秘感和象征感。

2、“海德堡派”——1805年以后,又有一批新的浪漫主义作家和学者先后聚集在海德堡,创办刊物,形成“海德堡派”。中心人物是阿尔尼姆和布仑塔诺等,他们着重搜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阿尔尼姆和布仑塔诺合编的《儿童的神奇号角》,以及格林兄弟编纂《儿童与家庭童话》,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3、《抒情歌谣集·序》——《抒情歌谣集》是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于1789年共同出版的诗集。1800年再版时,华兹华斯写了序言,在序言中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序言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4、“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主要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湖畔派”诗人厌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湖区从事诗歌创作,因此被称为“湖畔派”。他们致力于描写远离现实斗争的题材,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诅咒城市文明。代表作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为该诗集再版时写的序言,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5、超验主义——超验主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先表现为宗教、哲学思想中的改革,后扩展到文学领域。超验主义者为了摒弃加尔文教派“以神为中心”的思想,吸取康德先验论和欧洲浪漫主义理论家的思想材料,提出人凭直觉认识真理,因而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由于超验主义强调主观能动性,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基础。超验主义思想运动在文学史上也有“美国的文艺复兴”之称。

6、“美丑对照原则”――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其要点是:自然中的万物并非都屈从人的意志而都是崇高优美的,它们处于一种复合的状态中,“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因此,艺术无权把两者割裂开来,应该同时加以表现,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采取艺术的夸张手法,达到对美的肯定。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对古典主义的否定,《<克伦威尔>序言》成为浪漫主义的重要宣言。

7、“《欧那尼》之战”——1830年雨果创作了剧本《欧那尼》。剧本写的是十六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这个剧本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看出作者与古典主义戏剧分庭抗礼的意图。它打破了古典主义悲喜剧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是雨果对照原则的一次典型的实践和运用。它的上演引起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激烈论争,最后浪漫主义战胜了古典主义。文学史上称这次论战为“欧那尼之战”。

8、“自由诗体”——惠特曼创造了后来被称为“自由体”的诗歌形式。这种被人们比做“波涛滚滚”的自由体,大量采用重叠句、平行句和夸张的形象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雄辩的说服力。这种“自由体”对二十世纪欧美以及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也起过影响。

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名词解释:

1、现实主义——十九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潮是现实主义。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时期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广阔地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着力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自然主义——十九世纪后期法国著名作家左拉倡导,其理论要点:一是真实性,主张实录而非运用典型化原则描写现实生活;二是客观性,主张作家应当超越道德和政治,对社会采取纯客观的态度;三是科学性,注重人的生理遗传,用生理学、遗传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思想行动。

3、“威塞克斯小说”——即哈代的“性格和环境小说”。这类小说都是以他的故乡多塞特郡,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的,所以又统称为“威塞克斯小说”。这些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经济入侵农村后小农破产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使人窒息的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的虚伪性。主要作品有《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等。

4、《德伯家的苔丝》――英国十九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家哈代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农村姑娘苔丝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侵入农村后,农村小农经济纷纷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痛苦过程。作品还对资产阶级的道德偏见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当时的宗教信仰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哈代十分同情苔丝的悲惨遭遇,他给小说加了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明确表示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抗议。

5、“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一种典型。他们受过良好教育,接受了欧洲启蒙思想,对庸俗的上流社会生活感到厌倦和不满,又无法摆脱这个社会的习惯和偏见。他们富有才华,自视清高,不愿与庸俗的贵族青年为伍,又脱离人民,整日苦闷忧郁,不能自拔,终于成为一事无成的“多余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了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其后有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等。

6、“小人物”——“小人物”’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被欺凌者的典型形象。普希金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描写“小人物”的先河。尔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的形象。

7、《罪与罚》――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重要的作品。小说通过一个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杀死一放高利贷老太婆的案件,探讨暴力行动能否改变社会这个问题。作者一方面对彼得堡下层人民的痛苦不幸表示深切的同情,但同时他又反对通过暴力改变现实,主张忍耐、顺从,皈依上帝,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的新世界。《罪与罚》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深刻的心理描写,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

8、“废奴文学”——十九世纪上半期,美国在废奴运动的基础上产生了“废奴文学”,它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萌芽。希尔德列斯的《白奴》是美国第一部反蓄奴制的现实主义小说。斯陀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黑奴汤姆的不幸遭遇控诉了蓄奴制的罪恶。小说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汤姆叔叔”成为美国黑奴的象征。

第二篇:外国文学作业

透视灰色人生的三棱镜

——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为例

文学院1104班,黄惠燕,20110100048

摘要: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是深层意识的展示与作者的基督仁爱理想合二为一,寄希望于的内心剖析拓展为多声部的19 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圣手;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构成了“小人物”灰色人生的三棱镜。俄罗斯文学是沉重的,俄罗斯精神是宗教性的。果戈理在继承普希金开创的基础上,将上帝的拯救;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对“小人物”自我贬抑的宗教意识和宗教人格,寻求在虔诚的宗教信仰下的自我救赎;契诃夫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和人性“小人物”“小人物”“复调”,突出了“小人物”灵魂中谦恭、发出质疑和反思后,将20 世纪的现代意识注入到“小人物”内心精神的创作中。关键词: 基督仁爱;谦恭和自我贬抑;现代意识世纪的俄罗斯文坛,成果丰硕、群星闪烁,生动而鲜活的“小人物”形象构成了俄罗斯文学殿堂熠熠生辉的一道风景。作家以饱含情感的笔墨和精湛的心理描写技法,揭开“小人物”懦弱的外表下,炽热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作家将“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与俄罗斯的宗教精神联系起来,“小人物”也因此被注入了人性反思和人生感悟的宗教内涵。

普希金作为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以《驿站长》首开了俄国文学史上“小人物”之先河。“小人物”形象是指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驿站长》、《外套》、《穷人》中塑造的维林、巴施马奇金、杰符什金等艺术形象,他们属于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俄国社会小官吏和小职员阶层。他们有微薄的收入,能维持简单的生活, 并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由于自卑自贱的懦弱性格,保守不变的传统观念,习惯忍耐的奴性心理,不思抗争的逃避行为,天真幼稚的善良幻想,使其人格魅力黯然失色,遭受欺凌和轻贱。“小人物”形象寄寓了作者的同情,但更多地倾注了作者对其劣根性含蓄而深沉地抨击,基本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把“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凄婉动人。

弗兰克说,“俄罗斯精神是彻底宗教性的”,它以基督为其核心标志。东正教作为一种信仰、一种文化积淀、一种民族心理,在俄罗斯民族中已经历了千年,它的博大精深,它可知的有限与体味的无穷,都在俄罗斯文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作为“俄国东正教文化的先行者”的果戈理,为什么写了《死魂灵》却还要去耶路撒冷朝圣,并出版了被认为是“精神遗嘱”的《与友人书简》呢?用果戈理自 己的话解释,我是主创造的,主没有向我隐瞒我的使命。“ 我降生人世,完全不是为了开辟文学领域的一个时代。” 尽管如此,果戈理在俄罗斯文学中的巨大作用是无法忽视的。作为俄国“文坛的盟主,诗人的魁首”,果戈理对俄罗斯文学的突出贡献最早表现在对“小人物”的塑造中。虽然普希金笔下的维林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小人物”的鼻祖,但真正让“小人物”打动人心和深入人心的却是果戈理的传世名篇《外套》中的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从果戈理的“ 《外套》里钻出来的”。果戈理在与友人的书信中明确表示“我的: 事情———是心灵和人生的永久事业。”对“小人物”内心灵魂的展示,挖掘出埋藏于心底、隐隐呼唤的对人格尊严的要求与向往,探究出“小人物”的人格力量,构成了果戈理对“小人物”心理描写的独特方式。

《外套》中阿卡基的姓氏巴施马奇金,俄语中有“鞋子”之意,它隐喻了主人像鞋子一样被践踏的一生。这个秃顶、矮胖的九品文官,走在街上碰到人们扔东西,“帽子上老是挂着西瓜皮、香瓜皮以及诸如此类的垃圾”;他从门房走过就像一只悄然无息飞过的苍蝇,门警看都不看他一眼。上司对他专横,同事把他当作奚落、取笑的对象。只有同事的玩笑开得让他无法工作时,他才会乞求地说一句:“让我安静一下吧,为什么你们要欺侮我呢?难道阿卡基失去了正常人的情感和尊严了吗?作品中有这样的描写很耐人寻味:在现实中感受迟钝、得不到温暖亲情的阿卡基,却在枯燥乏味、机械单调的抄写中得到了密的岩浆层,这里汩汩流淌着“小人物”对争取人的平等和尊严的炽烈的憧憬和热切的呼唤,这也是果戈理超越了普希金之处。从此,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不仅有 了令人可叹的命运,更有了令人尊敬的灵魂。

果戈理对俄罗斯文学更大的贡献是他将宗教信仰与文学创作合二为一,将“小人物”深层意识的展示与作者的基督仁爱理想相结合,把对“小人物”命运的人文关怀提升到了更具宗教拯救意义的人生探索上。这是一条由赏罚分明的上帝来裁决的宗教拯救之路。对于从小笃信宗教、用文学来实现他宗教救世理想的果戈理来说,即信奉宗教救世,又绝不逃避现实世界。他试图通过对现实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来寻找和探索出一条通往宗教救世的道路。果戈理将俄国社会的改造寄希望于俄罗斯人的宗教信仰,寄希望于基督的仁爱精神。他的作品是他崇尚基督救世理想与追求精湛艺术的结晶。

“爱便是一切”。哈德薇希的这句名言,揭示了爱在基督者心目中的位置。果戈理认为,基督精神的核心: “上帝即是爱”。上帝“用两种方式显示他的爱:一是创造我们,二是救赎我们。”“他的爱遍及众生,无一挂漏,而他尤爱被弃者:穷人和罪人”。这种基督式的仁爱构成了果戈理的宗教道德观,成为他基督救世思想的基础。“罪孽惩罚”“、地狱天堂说”和“末日审判”的基督说教在果戈理 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人人都逃不脱末日审判、都躲不开因果报应;行善者的灵魂升入天堂获得永生,作恶者的灵魂降入地狱接受永久的刑罚;对罪恶的惩罚并不拘泥于形式,也不一定来自地狱。这样,的悲剧故事便有《外套》了一个颇具匠心的、浪漫抒情式的喜剧结局。首先,死后的阿卡基到处寻找被劫的外套。他指责岗警“连拦路抢劫也视而不见”;又找到那位将军大人,抓住他的衣领子跟他算账。浪漫抒情的结局里,萦绕的是幽灵那“谁能帮帮我”、“还我外套”的声音。其次,浪漫喜剧的气氛中,“笑”也是一种惩罚。它执行着爱的意愿,是果戈理信奉基督仁爱在笔下的变形,是作家同恶抗争的武器,欢乐的“笑”如利剑般刺入了恶的灵魂。岗警、将军受到了惩罚,因为他们不仅没帮助阿卡基,反而间接造成了他的死。阿卡基曾说过:“让我安静一下吧,为什么你们要欺侮我 呢?”我是你们的兄弟。对基督徒来说,世上的人都来自“上帝,是兄弟,连接他们的是胜过尘世血缘的上天之爱。”将军、岗警违背了爱兄弟的基督仁爱精神,自然无法得到宽恕。他们受到的幽灵惊扰可看作是来自地狱的酷刑。幽灵正是地狱惩罚的象征。俄罗斯文学是沉重的,俄罗斯作家具有强烈的使命 感。果戈理的使命感十分独特,更十分执着,他充当了上 帝意志的代言人和解释者。他将自己生命的际遇和对社

心精神中宗教人格的探究和褒扬,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我们展示了“小人物”自我救赎的苦难历程,揭示了人类自我救赎的真谛。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认识人的关键“人是个秘密”是“双重人格”。《穷人》中的杰符什金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笔下具有谦恭和自我贬抑宗教品格的“小人物”。在多声部“复调”所形成的对话与争辩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示了“小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既突出了鲜明的自我意识、人格尊严,又张扬了谦恭、自我贬抑的宗教人格。两者的强烈对比在虔诚的宗教信仰下达到了和谐统一,这正是“小人物”的自我救赎之路。像果戈理笔下的小公务员一样,杰符什金也过着“小人物”的灰色生活。当他把一个

会人生的感悟与上帝的旨意联系在一起,为的是完成拯 用的”,“

孤苦伶仃的女孩从恶毒的女地主家拯救出来后 也有一颗与别人一样的心”,一种庄

救俄罗斯的宏伟大志。在果戈理看来,社会弊病的根源严而神圣的人格尊严渐渐在心中复苏。他觉得“我是有

在于人的道德不完善,在基督仁爱中人的灵魂和道德将 的初衷。应该注意的是。费尔巴哈说过:

“自

得到提升,这是他创作“小人物”

我意识只有在别的自我意识中才获得它的满足。”“自我” 在果戈理的宗教信仰中,既有基督仁爱精神,又有着俄罗 斯现实主义作家的鲜明个性。基督仁爱精神激发了果戈 理的救世热情和理想,让他走上了一条文学与宗教相融 合的不归路。尽管这条路有些蹩脚,但我们仍然认为,作 为文学家的果戈理和作为宗教思想家的果戈理都是伟大 的。这不仅体现在他对“小人物”的塑造中,而且更体现 在他开创的这一传统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 夫等俄罗斯文学大师所继承和发展。

崇拜金钱、被金钱异化,这是人类的一个泥潭,也是 人类的悲剧。尽管19 世纪俄罗斯社会的资本主义还没得 到充分发展,但最敏感的作家已经意识到:逐渐弥漫开来 的金钱浊雾正在毒化人们的灵魂。俄国有才华的作家大 多出身于贵族,他们是坐在舒适而高雅的客厅里观察俄 罗斯的苦难和“小人物”的不幸的。惟有陀思妥耶夫斯 基,本人就是在贫困苦海里起落沉浮的受难者,他对苦海 深层的咸涩感受是那些客厅里悲天悯人的作家们永远无 法洞察到的。穷人不幸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金钱,对“小 人物”意味着什么? 只有生活在贫困苦海中的陀思妥耶 夫斯基懂得。被判死刑、流放、苦役和兵役,生活的坎坷 艰难,既加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底层“小人物”生活的 体验和感受,也严重摧残了他的健康,加剧了他的癫痫 病。长期的贫穷困顿和定期发作的疾病,让陀思妥耶夫 斯基更需要一种精神的慰藉和追求。他创立了“土壤派 理论”:认为俄国的贵族和平民无法沟通,平民缺乏、也不 具备接受革命的“土壤”,解决俄国问题的出路只有笃信 宗教。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便是人人 在基督的受难中复活。这是一条在虔诚的宗教信仰下的 自我救赎之路。基督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陀思妥耶夫 斯基的创作中以其独有的方式和形态被彰显出来,这就 是“小人物”谦恭、自我贬抑的宗教人格。对“小人物”内

只有在“他我”那里才能得到证实和获得承认。现实社会 中,人的价值和尊严在于他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而不在 于他的精神世界如何高尚,而杰符什金恰恰是寒酸透顶、一无所有。于是,渴望获得别人承认的强烈自尊,化成了 战战兢兢、惟恐别人蔑视自己的病态敏感;苏醒的自尊意 识,化为了强烈自卑的创伤。为了医治创伤,他只有用谦 恭和自我贬抑的方式来换取内心的平衡。但自卑与自尊 所构成的多声部“复调”一直在杰符什金的心底里争辩:

一方面,他在任何人面前都自认为微不足道;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样强烈地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好吧,如果他 们认为我像耗子,就算我是耗子吧!可是这只耗子是有 用的,这只耗子是有益处的,这只耗子是可靠的,这只耗 子是获得奖赏的”。随着自尊得不到他人的认同,他自我 贬抑的程度也在不断加重,“觉得我自己也许比我的靴底

好不了多少”,他甚至强调自己没有学问:“我是个老人,又没有学问。”“我没有文才,瓦连卡,任什么文才也没 有。”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对知识 的追求助长了人类远离神圣的意念;盲目地认为凭借着 知识便可以为所欲为,从而导致罪孽丛生;不追求知识不 等于没有知识,这种放弃实际上是对拯救的选择。杰符 什金没有学问,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精神高尚的人。杰符什金曾表明“但愿我有文才就好了”,而他真正要表 达的却是:就算我是一个没知识的人,愚蠢的人,也许是

这样吧,可是我也有一颗跟别人一样的心啊!”而这颗“跟 别人一样的心”,就是最初上帝在人身上种下的神性的种 子,杰符什金以谦恭和自我贬抑的态度面对人生,保持了 神性的质朴。对此,科捷尔尼科夫在谈到陀思妥耶夫斯 基的创作时说过,的奢

“在顺从的意志中,在对所有‘我’

求的弃绝中,在深深的自谦中,隐藏着影响个性及环境的 巨大的改造力量。”这里隐藏着一种基于神正论的拯救逻 辑:上帝创造世界是一种辩证行为,苦难是创世一揽子计 划的必要部分,对苦难表示愤怒不仅不能解除苦难,还会

113

汤文菲等: 透视灰色人生的三棱镜

增加罪孽,因此,悲悯与谦恭既是对上帝信仰的表征,也 是获得拯救的前提。这正是福音书所预定的,耶稣告戒 他的门徒说:“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你们里头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为首领的,倒要像服侍 人的。是谁为大? 是坐席的呢? 是服侍人的呢? 不是坐 席的大吗? 然而,我在你们中间如同服侍人的。我在磨 炼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们。”耶稣面对磨难,自我贬 抑,服侍众人,隐含着未来的救赎。

谦恭和自我贬抑作为救赎的原则,不是对自尊的放 弃。在杰符什金谦恭和自我贬抑的背后,有一种人格尊 严和美德在支撑着。虽然他衣食无着,却尽一切去接济 一个孤女,在帮助他人中实现自己的人格价值。他不要 别人的怜悯,“穷非罪”,他应当得到尊重。当他冒着严寒 走在彼得堡的街道,心中宽慰地想,“古希腊的哲人就是 不穿靴子走路的”。他不穿靴子不是因为贫穷,而是要效 仿古希腊哲人;于是,他和古希腊哲人具有了同等的人 格,他有资格傲视那些穿着漂亮靴子的富人们。这种医 治创伤的办法,很像“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事实上,杰符什金从未放弃过对尊严的需求,也从未失掉过做人 的尊严。对做人尊严的自觉追求和对谦恭、自我贬抑意 识的张扬,构成杰符什金内心世界多声部的“复调”。而 导致他灵魂破碎的根源,就是金钱!是金钱戕害了人健 康的心灵!我们还看到,杰符什金对人格自尊的守望,是 他谦恭和自我贬抑的前提条件。只有建立了强烈的自我 意识的人,才可能做到谦恭与自我贬抑。尊严是人的神 性的根本体现,而自我贬抑是将杰符什金的尊严从遮蔽 状态解救出来的最佳途径。“小人物”在维护人的尊严和 崇尚谦恭、自我贬抑的和谐中,以期达到个人的救赎和灵 魂的永生。三

宗教作为一种世俗生活中的神性追问,体现出深层 的永恒性和确定性。对契诃夫来说,以往的评价说他对 宗教不感兴趣,但当我们认真审视他的一些小说如《神经 错乱》、《老园丁的故事》、《在峡谷里》、《草原》等后发现,作家让人物经历了信仰和善恶的考验。在《人与狗的谈 话》中,喝醉酒的十品文官向狗忏悔: 他骗过人、坑害过 人,得过不义之财,是个“坏蛋”、“下流坯”,应该受到处 罚。狗听不懂他的话,把他咬得遍体鳞伤。狗象征上帝 的审判,它没有宽恕有罪之人,而是惩罚了他。契诃夫小 说的宗教色彩可窥豹一斑。布尔加科夫曾说过,在宗教 探索的力度上,“契诃夫甚至把列夫·托尔斯泰抛在后面,而接近无人与之匹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 契诃夫的创作都具有基督主义、现实主义的共性,但差别 也显而易见。托尔斯泰的作品突显的是激越而冷峻的特 色,流露的是大胆揭露、无情批判的愤怒情感和不厌其烦 的宗教道德说教。而契诃夫的小说则带有一种低沉徐缓 而忧伤的情调,虽然也有愤愤不平,但这种情感是沉郁而 含蓄的,即使宗教的说教也具有隐喻性。在契诃夫作品 沉郁哀伤的背后,分明站着一个冷眼观察世界、揭露社会 病象的智者,一个对宗教、对人性充满深沉追问的哲人。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明显地分为了两类:一类是 小官吏,一类是底层劳动者。与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 基不同,契诃夫更注重对“小人物”的内心灵魂及人性的 审视与考问。在《一个文官之死》中,蛆虫一般的庶务官 切尔维亚科夫(俄语中有“蛆虫”之意)因打喷嚏的唾沫星 子喷在前排将军的头上,一连5 次当面道歉,最后因恐惧 而死。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小人物”,在善 良、仁爱的内心深处,有着对人格尊严的追求和守望,他 们虽令人可怜、可叹,但也可敬。但契诃夫却清醒地看到 了贫穷给“小人物”带来的另一后果,它吞噬了“小人物” 的善良、仁爱和自尊,让“小人物”充满了“奴性”和“庸 俗”。在《胜利者的胜利》中,曾经是“脚上没有靴子,身上 只穿一条破衬裤”的柯祖林,一旦当上了十四等文官,就 趾高气扬,肆意践踏他人的尊严,他吆喝以前的“上司”后 来成了部下的库里岑给大家唱歌,“戳着我爸爸的腰”,让 他“绕着桌子跑,学小公鸡叫”。人性中的恶随着柯祖林 的“飞黄腾达”而无限膨胀。而“我爸爸”为了讨好柯祖 林,“一个劲儿地戳我的腰”让我笑,以至于“我”不得不发 出尖声大笑。如果说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多地是 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来张扬宗教信仰和基督精神,那么契 诃夫更多地接受了基督的现世批判精神,表现为对人性 的质疑问难。在《旧约·传道书·7》中,基督教对人世的险 诈冷酷和人性的邪恶早有淋漓尽致地披露:“有义人行 义,反至灭亡,有恶人行恶,倒享长寿”。“地上虔诚的人 灭尽,世间没有正直人,各人埋伏要杀人流血,都用网罗 猎取兄弟,他们双手作恶”。在契诃夫看来,“奴性”和“庸 俗”正是人性中的劣根性,在小市民、小官吏、农民、知识 分子身上都能找到。在沉郁的嘲讽中流露出对人性的失 望情绪和反思,也表明了契诃夫对理想主义基督的深层 质疑。

亨利·特罗亚评价说,契诃夫是“第一个低声向读者 倾诉的作家”。《苦恼》是契诃夫展示“小人物”孤独心理 的名篇。老马车夫姚纳一天中3 次向人诉说丧子之痛,却 一再遭到冷漠,不得不把这“苦恼”说给小马听。契诃夫 对人类的“苦恼”作了深层次开掘,把“我拿我的烦恼向谁 去诉说?”作为小说副标题,有意借助这句出自《旧约全书 ·诗篇》的语录,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对于人生困顿的更为 概括的思考。在《新约·罗马人书·3》中基督教宣称,自从 人类始祖堕落以来,“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行 善的,连一个也没有,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他们用 舌头弄诡诈”。“不要依赖邻居,不要信靠密友,要守住你 的口,不要向你怀中的妻提说。因为儿子藐视父亲,女儿 抗拒母亲,媳妇抗拒婆婆,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 人。”契诃夫汲取了基督现世批判的精神,写出了茫茫人 海中人与人关系的险恶和“小人物”内心的孤独与飘摇。114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3 期

“姚纳的眼睛焦灼而痛苦地打量大街两边川流不息的人 群:难道在那成千上万的人当中,连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 人都找不到吗? 人群匆匆地来去,没人理会他和他的苦 恼”。人的孤独与隔阂,是“小人物”对宗教救赎和在邪恶 的现世面前走投无路的绝望情绪的真实写照。契诃夫对 人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既形成了他创作“小人物”的独 特视角,也延伸到了20 世纪的世界文学大潮中。在《变形 记》中,卡夫卡以格里高尔的绝望之死证明了人类的隔阂 和救赎的虚妄,这也正是契诃夫式的“小人物”的继续和 发展。

有人说,卡夫卡是个预言家、一个现代的先知,他写 出了20 世纪现代人的敏感体验:恐惧感、孤独感和荒诞

对恐惧感和孤独感的揭示,使契诃夫的小说蒙上了现代 主义色彩。切尔维亚科夫的胆小恐惧和神经不安,在卡 夫卡《地洞》里的小动物身上复活了;姚纳的孤独无助、找 不到关爱的心理状态,在变成大甲虫的格里高尔的内心 引起了最强烈的共鸣。人与他人格格不入,人对他人充 满了恐惧、敌意和戒心。非理性的荒诞意识一旦上升为 理性的批判意识,便赋予的文本一种哲学思考的深层内 涵。契诃夫借“小人物”内心精神的展示,天才地预见了 20 世纪的人生困惑。在这个意义上说,契诃夫的小说是 20 世纪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灵感受的寓言。契诃夫对人的 心灵世界的把握,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探索,使他成为一位 特别令现代人感到亲切的19 世纪作家。拉克申在评价契 诃夫时说过:生活在19 世纪的契诃夫,就其对人和世界

“ 的认识而言,变成了一位20 世纪的作家。”契诃夫将“小人 物”的孤独、荒诞的命运在哲学与文学的融合中得到了理 性的思考。

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的创作,构成了 “小人物”“没有任何一

灰色人生的三棱镜。艾略特认为,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不伴随着某种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缺少了宗教,现代文化便没有了灵魂。俄罗斯文学是沉 重的,俄罗斯精神是宗教性的,展示苦难生活的重压下 “小人物”的内心精神,叙述和思考基督教启示录的意义,成为三位作家塑造“小人物”的共同特点。果戈理在继承

感。阅读契诃夫的小说,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切尔维亚科 夫因打喷嚏而被吓死,老马车夫姚纳只有把“苦恼”说给 小马听,十品文官向狗忏悔自己的过错,荒诞的框架中突 出的却是最真实的感受。对荒诞世界、荒诞意识的展现,普希金开创的“小人物”基础上,以单声部的方式探究到 “小人物”灵魂深处的最隐密层,将对“小人物”深层意识 的展示与作者的基督仁爱理想合二为一,寄希望于上帝 的拯救;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对“小人物”的内心剖析进一 步拓展为多声部的“复调”形式,在内心的对话与争辩中,突出了“小人物”灵魂中谦恭、自我贬抑的宗教意识和品 格,寻求在虔诚的宗教信仰下的自我救赎;契诃夫更多地 接受了基督的现世批判精神,在对人性的质疑问难和冷 静的反思后,将20 世纪的现代意识注入到“小人物”内心 精神的创作中。不论是果戈理的基督仁爱,还是陀思妥 耶夫斯基的谦恭和自我贬抑的宗教人格,表现的都是由 苦难而达到拯救,透露着作家对宗教拯救的信心和对理 想主义基督的向往。而契诃夫表现的却是由苦难而绝 望,是人性的质疑和反思,是对基督现世批判精神的继承 和张扬。尽管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对宗教 的理解不同,但教义在小说中具有不可更改的经典性、本 体性价值。在比照中,果戈理对宗教救世的热诚、陀思妥 耶夫斯基对宗教信仰的执迷、契诃夫对传统宗教信仰清 醒的反思,便显得不辩自明了。

参考文献:

[1] 于明清.果戈理的宗教世界[J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02.11.[2] 果戈理.与友人书信简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年.[3] 任光宣.果戈理的精神遗嘱[J ].国外文学,2001.4.[4] 王志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督[J ].俄语语言文学研 究,2002.11.[5] 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中短篇小 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6] 徐葆耕.西方文学: 心灵的历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1998.10.[7] 吕俊华.自尊论[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8] 冯加译.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M].北京: 译林出版社,2004.5.[9] 任光宣.高校俄苏文学史教学中的若干问题.文学史重 构与名著重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2.[10] 喻天舒.从宗教影响看《变形记》与《荒原》的不同立意 [M].文学史重构与名著重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2.

第三篇:外国文学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外国文学(2)》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号: 学习中心:

—————————————————————————————

说明:

“外国文学(2)课程作业”包含从第一章至第八章的“简述题”和“论述题”。请对照作家作品、教材以及其它参考书,对这些答题进行更完整清晰的解释。

第一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

(一)简述题:

1、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意义

答:多卷集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是罗曼·罗兰早期代表作。小说以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为原型,描述了一个艺术家为人道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一生。

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在逆境中成长起来。个性倔强坦率,又有点鲁莽,但心灵世界极其丰富。为了保持人格独立与尊严,不断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在德国,反抗爱情上的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在法国,又反抗将艺术市场化、商品化的现实。最后在宗教音乐中找到心灵的和谐和宁静。

小说反对帝国主义的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主张人类和谐一致的人道主义理想。作者通过克利斯朵夫和法国青年奥里维的友谊,和意大利妇女葛拉齐娅的富于诗意的爱情,形象地表达了他的民族和睦的思想。

2、“迷惘的一代”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代美国青年抱着把民主的旗帜插遍全球的理想去参战,结果“神圣”的战争最终不过是列强间肮脏的交易。他们觉得被国家欺骗了,信仰崩溃,自我失去了生存基础,只能靠刺激和幻想来维护。他们沉浸在艺术领域,修补、慰藉受损的自我,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有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多斯•帕索斯等。

3、“冰山原则” 答: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论述题:

1、论述《老人与海》的寓意及艺术手法。

答:《老人与海》(1952)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小说描写古巴渔民桑提亚哥与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故事。

寓意:这个故事在实际生活中发生过。经过海明威的创作,故事增添了象征意味,或者说是一种寓言,形象地说明了:人在同外界势力的斗争中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这是海明威的创作中反复表现的主题,不管这种外界势力是战争、自然灾害、战场上的敌人还是运动场上的对手,他的主人公,孤独的主人公,总免不了失败。不同的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强调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一主题。“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但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体现了“硬汉子”性格和精神。他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二三十年代所塑造的一系列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战士等“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

艺术手法:写实与象征相结合。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老人与鲨鱼的搏斗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一主题。

第二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

(二)简述题: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答:现代主义文学又称现代派文学,有时也称“先锋派”文学,它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现代西方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反传统文学流派的总称。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现代非理性主义的种种哲学、心理学和美学思潮为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基础。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心内容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或者说表现现代社会的全面“异化”主题。在艺术上,重主观表现,重艺术想象,重形式创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各种流派的探索成败得失不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论,是扩大了文学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的观念,拓展了文学把握世界和表现世界的能力。

2、“解冻文学”

答:爱伦堡195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解冻》,描写一个官僚主义的厂长由于不关心工人生活而酿成事故因而被解职的故事,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生活开始出现的宽松气氛。小说从此引发了“解冻文学”思潮,出版了一批比较真实地反映现实的作品。西方评论界把这股文**流称之为“解冻文学”,认为小说的结尾的“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解冻文学”开启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另一途径。

“解冻文学”思潮大约流行了十年,即因几部有争议的作品出现,导致否定,而逐步终止,其中主要争议之一是围绕着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的。索尔仁尼琴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和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焦尔金游地府》(1963)也是“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品。

论述题:

1、分析《静静的顿河》中的葛利高里形象。

第三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

(三)简述题:

1、现代主义文学

答:现代主义文学又称现代派文学,有时也称“先锋派”文学,它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现代西方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反传统文学流派的总称。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现代非理性主义的种种哲学、心理学和美学思潮为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基础。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心内容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或者说表现现代社会的全面“异化”主题。在艺术上,重主观表现,重艺术想象,重形式创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各种流派的探索成败得失不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论,是扩大了文学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的观念,拓展了文学把握世界和表现世界的能力。

2、后期象征主义

答:后期象征主义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代表作家是瓦莱里、里尔克、宠德、叶芝和艾略特等。

3、表现主义

答: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表现主义一词最早于当时巴黎举办的一个画展上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以表明同自然派、印象派作品的区别。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表现主义的先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鸣曲》等剧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让死尸、幻影、亡魂、活人同时登场。其他主要作家及其作品: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奥地利的卡夫卡。戏剧的代表:美国的奥尼尔。奥尼尔的主要作品是《琼斯皇》和《毛猿》。作者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

4、意识流小说 答: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代表作家是英国的乔伊斯和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纳。

论述题:

1、论述卡夫卡的创作成就。

答:卡夫卡是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现代派小说的鼻祖。卡夫卡的作品展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合乎理性却又反常的世界。卡夫卡作品的人物都是些奇形怪状的人物,他们的精神十分孤独,又十分渴望加入公众生活,消除孤独感。他的叙事手法的基本特点是细节的真实性和总体的荒诞性。解读卡夫卡的作品犹如穿越迷宫。

《审判》写无辜的银行职员约瑟夫·K的命运。如果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解读,这个小说是对奥匈帝国官僚制度的腐败本质和草菅人命的暴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如果从神学角度出发,认为小说中的审判是上帝对人的审判,而不是人的审判。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里的审判指的是主人公精神的内心历程。

《城堡》是一部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城堡是一个象征。那么它究竟象征什么呢?从社会学角度解释,城堡象征庞大的官僚机器。从哲学角度解释,我们把城堡看作一个异化的世界,K则是现代人的代表。从文化学角度进行解读,将《城堡》看作一个寻求家园而不得的“边缘人”或“局外人”的寓言式表达。从心理学角度解读这个小说,将城堡看作是父亲形象的投射,权威、力量和传统的象征。而K则是卡夫卡本人的心理投射。

《变形记》是又一个现代寓言或现代神话。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一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大甲虫。卡夫卡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由人变形为虫的三个阶段。通过格里高尔由人变虫的遭遇及悲惨结局,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主题。这三部小说集中体现了卡夫卡的创作成就以及创作特色。

第四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

(四)简述题:

1、存在主义文学

答:存在主义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顶峰。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流。存在主义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关系密切。存在主义文学的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艺术上,第一: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第二: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存在主义作家主要有萨特、加缪、波伏瓦、梅勒。

2、荒诞派戏剧 答:荒诞派戏剧是本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 统戏剧流派。荒诞派于1962年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荒诞派戏剧有以下特征:1,荒诞、抽象的主题。2,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3,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品特、阿尔比、贝克特等。

3、黑色幽默

答:“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个《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为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具有寓意性。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勒,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其它作家则有冯尼格特:代表作《第五号屠场》,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4、魔幻现实主义

答: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人是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本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形成热潮,以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

论述题:

1、论述萨特的境遇剧《禁闭》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答:萨特存在主义戏剧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境遇”二字。它们不是按照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因此,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也有人称之为“自由剧”。

《禁闭》通过地狱中三个鬼魂的明争暗斗,揭示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个鬼魂相互追逐,彼此妨碍,谁也没有达到目的。地狱里没有刑具,但在精神上他们都受着酷刑,遭到折磨,他们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来说都是地狱。

剧中台词“他人即地狱”是对西方社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畸形关系的概括。另外,剧本生动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自由选择”的观点。萨特认为,环境是一种与人对抗的力量,它按自己的模式把人异化为物,而人若要保住自己的存在就得自由选择,确定自己的本质,并改变环境。然而,他们三个人都没有正确利用自由选择的权利,去选择“善”的本质,改变环境,所以受到惩罚;他们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第五章 亚非文学

(一)简述题:

1、《亡灵书》

答:《亡灵书》是一部宗教诗歌总集。是古埃及人卸载纸草上而置于死者陵墓中的诗作,供亡灵阅读,意为“死者之书”。这是人类现存最古老的书面文学。古埃及人相信死后的世界,因而建筑金字塔,制作木乃伊。他们相信人死后进入的世界,对亡灵来说是陌生而艰险的,必须用搏斗或使用咒语才能度过难关。他们在死者的墓穴中放置这些诗歌,作为死者度过地下王国艰难险阻的指南,让他们借此摆脱厄运,得以平安地生活。《亡灵书》的内容极其丰富,主要是对神的颂歌(颂神诗)和对魔鬼的咒语(咒语诗),或为奴隶主歌功颂德,同时也保留了古代神话和民谣。现存的《亡灵书》多是从埃及金字塔和古墓中发掘出来的。从总体来讲,《亡灵书》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冥国观念及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意识。对死亡的否定和反抗是《亡灵书》反复出现的主题。古埃及人相信永生是存在的。

2、《旧约》的文学成就

答:《旧约》是犹太教最主要的经书,又是古代希伯莱文学总集。全书共39卷,分为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诗文杂著4部分。

诗歌在希伯来文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分为抒情诗和哲理诗两大类。抒情诗代表作:《耶利米哀歌》是一部悼念耶鲁撒冷被毁的诗篇。《雅歌》(又称“所罗门之歌”)以对话体形式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淳朴动人的婚恋故事。

哲理诗:《约伯记》采用诗体的对话形式。通过约伯的故事,讨论信仰问题。《旧约》是古代希伯莱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总集。它以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反映了古代希伯莱人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

3、诗剧《沙恭达罗》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

答:迦梨陀娑是古代印度最杰出的宫廷诗人和剧作家,有“印度的莎士比亚”之称。《沙恭达罗》是其戏剧代表作。这是一部七幕剧,描写国王豆扇陀和沙恭达罗恋爱的故事。

思想内容:这部剧作不平凡之处首先在于对理想爱情的歌颂。他们采用干闼婆即自由的方式结合,表达了剧作的民主倾向。其次,剧本对国王豆扇陀的喜新厌旧作了讽刺和嘲弄。

沙恭达罗形象:是印度和世界文学中一个最富于人性和柔情的艺术形象。她在净修林时天真无邪、纯朴自然。作为一个净修女,放弃了苦行而选择爱情,是人们追求现实生活乐趣的自然流露。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她用干闼婆的方式结合,表明她对传统的蔑视。她追求青春欢乐和甜蜜爱情,她也尊重义父母,热爱自己的女友,热爱净修林中的一山一水。沙恭达罗的美还表现在她对背信弃义的行为的愤怒和谴责。她失望、悲伤,但不乞求、不哀告。席勒、歌德都曾高度评价这一女性形象。

艺术成就:在情节结构上,它采取现实与神话相结合而以现实情节为主的表现方法,独具特色。善于以不同的环境来烘托或表现人物的不同特征。(净修林、宫廷、仙界)此外,《沙恭达罗》作为诗剧,自始至终带有浓郁的抒情性,语言优美动人。

论述题:

1、试论《旧约》的意义及其影响。

答:

一、《旧约》的产生

《旧约》是犹太教最主要的经书,又是古代希伯莱文学总集。全书共39卷,分为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诗文杂著4部分。

《旧约》以多种多样文学形式反映了希伯来民族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思想情感,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

二、《旧约》的内容

《旧约》的文学样式主要有神话传说、史诗性作品、史传文学、先知文学、诗歌、诗剧、小说等。

神话传说:《创世纪》中耶和华神创世造人、伊甸乐园和诺亚方舟等神话。史诗性作品:如“律法书”中有关约瑟、摩西,《约书亚记》中有关约书亚,《士师记》中有关参孙的故事等,其中尤以摩西、参孙的故事为著名。

史传文学:《撒母耳记》中有关扫罗和大卫的故事、《列王记》中有关所罗门的故事。

诗歌:在希伯来文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分为抒情诗和哲理诗两大类。抒情诗代表作:《耶利米哀歌》是一部悼念耶鲁撒冷被毁的诗篇。《雅歌》(又称“所罗门之歌”)以对话体形式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淳朴动人的婚恋故事。

哲理诗:《约伯记》采用诗体的对话形式。通过约伯的故事,讨论信仰问题。小说(故事):《路德记》写了一个异族通婚和寡妇再嫁的故事,突出和平主题。

三、《旧约》的意义和影响

意义:真实反映了古希伯来民族的发展和王国兴亡的全部历史。在艺术上,《旧约》中许多作品保留着民间创作的清新、质朴、健康的艺术风格。

影响:以《旧约》为代表的古希伯来文学,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对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社会和文学艺术都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成为西方近代文学发展的两大书面源流之一。

第六章 亚非文学

(二)简述题:

1、物语文学

答:“物语”有语说事物之意。物语文学是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产生在10世纪初,是在日本民间评书的基础上,接受了中国六朝和隋唐传奇的影响形成的,它的出现是日本民族文学走向真正独立的标志。物语文学作品又分为一散文为主的虚构物语和以和歌为主的和歌物语。物语文学的杰出代表作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它是两者的结合。

2、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源氏物语》是日本及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作品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以主人公光源氏的情场和官场的的生活经历为中心;后一部分着重写其子薰君对女性的追求和失意。

思想内容:通过对光源氏的一生以及周围女性生活的描写,反映了日本平安朝时期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围绕源氏政治上的沉浮和感情上的悲欢离合反映贵族社会的权力之争。其次,同情妇女,描写她们的不幸和痛苦,反映她们的哀怨之情,表现对佛界净土的向往,也是这部作品的一个主要内容。

艺术特色:着重写情。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表现人物的爱和恨,欢乐与悲哀。特别是“幽情”的强调。心理描写。作者特别善于描绘人物内心深处情感的复杂而曲折的变化过程,给人以委婉、细腻、缜密而纤巧的美感。结构上,全篇完整的布局同各帖的独立场景有机的结合。小说的语言特色,则是通俗优美,温柔典雅。

3、萨迪的《蔷薇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萨迪是13世纪波斯的著名诗人。他与菲尔多西、哈菲兹并称为中古波斯的三大诗人。最著名的是两部教诲性的故事诗集《果园》和《蔷薇园》。

《蔷薇园》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声誉的作品。这是一部用散文和韵文写成的教诲性故事集。全书180个故事,102条格言。内容叙述是散文,结论式的教训大都是诗歌。例如第二卷二十四则全文如下:

有一次,我向我的教师诉苦:“有人诬蔑我,硬说我的行为不正。”他回答说:“你应当用你的正直使他惭愧。”他们虽想对你诬蔑,/你若正直,他们也就无隙可乘;/琴弦的声音如果已经准确,自然用不到乐师再来调正。/ 这部著作的内容,有对暴君的谴责、对教会的揭露和对为富不仁的殷实富户的批判;也表现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厚同情、对正直品质的歌颂和对知识的赞美。《蔷薇园》既是萨迪一生思想、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也是一幅中世界波斯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艺术特色:故事中穿插诗歌,韵散结合,诗文并茂。运用大量格言、警句,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论述题:

1、试述《一千零一夜》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答:

一、名称由来

名称出自这部故事集的第一个故事《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一千零一夜》并没有一千零一个故事,只有134个大故事。

二、成书过程

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它大体上是阿拉伯及其附近地区的各国人民在8-16世纪集体创作而成。研究者认为有三种来源。

三、思想内容

多方面反映了中古阿拉伯及其周围地区国家的社会状况、风物人情、宗教信仰等,被认为是中古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批判最高统治者哈里发。(作品的第一个故事《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等)

2、歌颂和赞美劳动者和普通群众的优秀品德、智慧和斗争精神。(《渔夫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等。)

3、表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自由爱情和自主婚姻。(《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是同类故事中最出色的一篇。)

4、表现新兴商人冒险远航、追求财富和顽强进取的精神。(《辛伯达航海记》最具有代表性。)

四、艺术成就

1、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和大胆的艺术夸张是其最显著的艺术特征。

2、故事套故事的框架式结构是其另一艺术特色。

3、善于使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4、语言通俗优美,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充分体现了人民口头创作的特点。此外,它还采用了诗文并茂的表现手法。

五、《一千零一夜》的影响

通过十字军战争流传到欧洲,对西方的戏剧、音乐、绘画都产生了影响。许多西方作家在取材、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吸取了其中精华。如框架式结构、许多题材方面的影响。

第七章 亚非文学

(三)简述题:

1、日本自然主义文学

答: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在法国作家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影响下产生的文学流派。在艺术上主张按事物的原样进行写作,同时反对旧道德、旧观念。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倾向:即专门描写人的生物本能倾向和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倾向。田山花袋(1871-1930)的小说《棉被》是前一种倾向。岛崎藤村的《破戒》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另一种类型。

2、泰戈尔的“泛神论”

答:泰戈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泛神论。泰戈尔所信仰的神存在于万物之中,人与万物都是神的表现。其渊源是印度古代吠陀文献,特别是来自“奥义书”。奥义书在回答万物起源的这个哲学上的根本问题时,论证了“梵”“我”的关系。奥义书认为,宇宙万物始于梵,也终于梵。而梵我之间是二而一的关系,梵即我,我即梵。泰戈尔所追求的理想,就是从梵我合一的泛神论出发的。这在作品中表现为和谐和协调,特别是人和自然、人与自我的一致。

3、夏目漱石《我的猫》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人物形象

答:《我是猫》(1905)是成名作。思想内容:小说以中学教员苦沙弥家的一只猫的眼光来观察人生与社会,充满离奇的想象,幽默的调侃和愤懑的批判。小说通过苦弥沙的日常生活描写了明治维新以后处于中间状态的日本知识分子阶层的普遍心态。揭示了他们既不满现实,又懦弱无能,既时时与现实社会相抵触,又缺乏积极抗争行动的这种可怜可悲的处境和精神面貌,尖锐嘲讽批判了明治资产阶级社会的丑恶与黑暗。

苦沙弥形象:其貌不扬,平庸无奇,但为人正直、善良,蔑视权贵、甘居清贫。但由于没有地位,无力捍卫自我尊严。缺点在于为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消极混世,得过且过,精神空虚,夸夸其谈,不学无术,庸俗无聊。作者对以苦沙弥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有同情,又饱含讽刺与批判。

艺术特色:小说借鉴了日本古典文学中的讽刺传统和英国18世纪文学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运用风趣幽默、具有辛辣讽刺的漫画式手法来批判社会现实,揭露人性的弱点。猫的形象是整个小说的灵魂。这只没有名字的猫不仅有动物的习性,也有人的思想意识;它既是叙述者,也是评判者。

论述题:

1、试析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吉檀伽利》(191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全集共收诗103首,采用的形式是散文诗。诗题“吉檀迦利”,原意为“奉献”,即献给神的诗。

思想内容:全诗是泰戈尔泛神论哲学思想的体现。泰戈尔在诗中歌颂的“神”,并不是任何宗教信仰中的神,而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活动于一切自然之中的“神”。(第10、11首等)泰戈尔笔下的神,正是诗人的理想和光明的化身。这种理想就是理智的自由、心灵的和谐、真理的完美和国家的觉醒。(第35首等)

诗人在宣扬“泛神”的同时,又宣扬“泛爱”的思想,通过爱求得人与神的结合,用“泛爱”去求得理想的实现。(第36首等)

艺术特征:诗集充满哲理,但抒情味很浓。/朴实清新。通过诗与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东西相结合表现出来。/散文诗的优美韵律。

第八章 亚非文学

(四)简述题:

1、新感觉派

答:以追求艺术美为主旨的新感觉派:标志着日本现代派的诞生,也标志着西方现代派文学开始在日本生根发芽。

主要特点是:对传统文学表怀疑甚至否定,力图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他们依靠直观、直觉去把握客观事物,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新奇的文体和辞藻,来刺激人们的感觉。

代表作家:横光利一:《头与腹》被认为是新感觉派诞生的象征。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千只鹤》更是将日本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融为一体,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旅美派

答:20世纪20-30年代出现的“叙美派”又称“旅美派”,这是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所组成的文学流派。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是此派重要作家,其代表作是散文《先知》。

论述题:

1、试析川端康成的《雪国》的艺术特色以及驹子形象。

答:

1、试析川端康成的《雪国》的艺术特色以及驹子形象。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主要内容是写岛村三次从东京到雪国和驹子交往的故事。

驹子形象:驹子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伎形象,在川端康成的笔下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艺术形象。其最主要特点可以用“洁净”二字来概括。她的外表是洁净的,她的内心也是洁净的,这种洁净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对待爱情的态度方面。

在日常生活方面表现方面,通过驹子坚持记日记,喜欢读小说和刻苦练三弦等几个细节表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艺妓那样随波逐流,而是有求知的欲望和顽强的毅力。在对待爱情方面:既有纯真的一面,只顾自己爱对方,不求对方爱自己,表现出女性美的最高表现,即“无偿的爱”;也有病态、畸形的一面,主动委身于已有妻室的岛村。

岛村感到诱惑的便是驹子这种“无偿的爱”,便是驹子以这种纯粹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美。所以,川端后来在《独影自命》中说,他是怀着对于爱情的感激之情写《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的。

艺术特色:东西结合,自成一格。即在创作方法上,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派手法结合起来。在人物描写上,重视感觉,刻画细腻。在结构安排上,自由灵活,活而不乱。整部长篇由一个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短篇构成。在文章风格上,既美且悲,抒情味浓。

第四篇:外国文学专题作业2

《外国文学专题》作业评讲(2)

一、填空题。

1.《鬼魂奏鸣曲》是表现主义戏剧的经典作品,它的作者是斯特林保。

2.德国的表现主义戏剧作品主要有格奥尔格•凯泽的《从清晨到午夜》;弗朗克•魏德金德是《春情萌动》;恩斯特•托勒的《转变》。

3.卡夫卡的主要作品有《变形记》、《审判》、《城堡》。

4.《天边外》是奠定奥尼尔(填作家名)美国重要戏剧家地位的作品。戏剧写两个乡下青年的故事。

5.“意识流”最初是心理学术语,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1884年发表在《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首先使用。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从哲学的角度提出来意识的“绵延说”、“直觉主义”和“时间心理观”。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和支柱是无意识和性本能的理论。

6.乔伊斯的主要小说作品有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青年艺术家的肖像》(1933)、写作时间持续16年之久的《为菲尼根守灵》。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尤利西斯》。

7.《到灯塔去》的作者是吴尔夫。

8.“约克纳帕塔法”是美国作家福克纳虚构的一个小说世界。其中最著名的长篇是《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也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

二、简答题。

1.表现主义文学有哪些特征?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包括:表现主义的特征。

常见错误:教材

(5)使用突破常规的表现手段。

2.《城堡》的多解性是如何表现的?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包括:《城堡》的多解性。

常见错误:教材101页的相关内容,此题比较简单,错误较少。解题思路:

《城堡》的各种解读融为一体,并无主次之分。城堡是神的恩典的象征,是神驾驭人的命运的象征。城堡是权力的象征、国家统治机器的缩影。城堡是犹太人无家可归的写照。城堡是荒诞世界的象征。城堡是卡夫卡父亲的象征。

3.《荒原》的现代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包括:《荒原》的理解。

常见错误:《荒原》的现代性,主要是从其思想与艺术特征两方面来考虑。大家可以细读《荒原》

4.什么是意识流小说中的“内心独白”?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包括:内心独白的概念。

常见错误:此题是一道名词解释,经注意从直接内心独白与直接内心独白两方面来进行解释。

解题思路:

内心独白是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的常用手法,它是“默默无声,一人独操的心理语言,或者说是无声无息的语言意识。”内心独白又可分间接内心独白与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是在小说叙述者的叙述中插入人物的内心活动,通常有“他想”、“他感到”等类似的揭示语作引导。直接内心独白是没有任何揭示语的小说人物意识的直接呈现,是叙述语言和人物意识的直接转换。直接内心独白在意识流小说中最为常见,它能够造成人物内心无保留地直接初露给读者的真切效果,又由于没有作者的介入而最接近人物意识的原生状态。

三、论述题。

《尤利西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包括:《尤利西斯》主题分析。

常见错误:本题要从作品的人物特点、结构特点上去考虑,比较复杂。布卢姆苦闷彷徨,充满矛盾。他对现实迷茫但又充满希望,无奈但又期待奇迹。布卢姆失去了精神的支柱和进取的目的,生活和事业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布卢姆的颓废,正反映了二十世纪初爱尔兰市民的孤独,迷茫和绝望。乔伊斯将他十六年对于生活和社会的理解,都全部浓缩到了《尤利西斯》中,同时它又是一部价值超越了社会现实的著作,并且上升到了哲学的深度。

解题思路:

作者以“尤利西斯”(希腊古代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的罗马化名)作为书名,而且把这一天内自己小说人物的活动和希腊史诗《奥德修纪》中的人物加以对应,还完全搬用了《奥德修纪》各章的名字,作者的目的似乎就是通过古往今来的对照看一看今日的世界和今天的人,从而引起人们的一些思考。

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有缺点,却也不乏好的品质。但时代和社会,总之,是现代的西方文化(物质的和精神的),把他们造就成今天的这个样子。布卢姆意志薄弱、苟且偷安、庸俗猥琐;斯蒂芬精神空虚[自甘堕落,生命力的下降,上进心的缺失;他俩的这肯性格特征不是偶然显现的一种特殊品质,而是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朝气

蓬勃、精神高昂、奋勇向上的时代精神日已成为过去。

第五篇:外国文学欣赏作业

《威尼斯商人》读后感 从九十年代的后几年开始,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逐渐尖锐化起来。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更加强大。莎士比亚开始感到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英国现实间的矛盾。于是莎士比亚完成了一部了富有社会讽刺色彩喜剧著作——《威尼斯商人》,这部作品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莎士比亚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

《威尼斯商人》的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第一条是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第二条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娅结成眷属;最后即最为重要一条的是主线,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好友巴萨尼奥向鲍西亚求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而引起的契约纠纷。

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因为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是个宽厚为怀的富商,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自己的事业,加之又侮辱过自己,所以仇恨安东尼奥。恰巧此时安东尼奥的好朋友巴萨尼奥因要向贝尔蒙一位继承了万贯家财的美丽女郎鲍西娅求婚,而向他告贷三千块金币,安东尼奥身边已无余钱,只有向夏洛克以他那尚未回港的商船为抵押品,借三千块金币。于是夏洛克借签订借款契约之事设下圈套,想要报复安东尼奥,要求他身上的一

磅肉代替商船。在一番口舌之后,安东尼奥答应了。巴萨尼奥欢天喜地的到贝尔蒙脱去求亲了,在贝尔蒙脱,他不但自己成功获得了鲍西亚的青睐,而且他的侍从葛来西安诺喜欢上了鲍西娅的侍女尼莉莎,然而两对新人因为安东尼奥的来信只好匆匆结了婚。安东尼奥信中说:他的商船还没有回来,他立刻就要遭到夏洛克索取一磅肉的噩运,因这一磅肉可能会导致他性命不保,所以,他希望见到巴萨尼奥的最后一面……听到这个消息,巴萨尼奥与葛来西安诺赶紧奔回威尼斯,鲍西娅与尼莉莎也偷偷地化装成律师及书记,跟着去救安东尼奥。在法庭上,鲍西娅显示了她的聪明和机智聪,她答应夏洛克可以剥取安东尼奥身上的任何一磅肉,但是既不能使安东尼奥流一滴血也不能使安东尼奥的生命受到威胁。夏洛克无法做到,最后法庭宣布夏洛克意图谋害威尼斯市民,没收了他财产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则给安东尼奥,但是安东尼奥把这笔财产让给了夏洛克的女婿——罗伦佐。

就这样,鲍西娅巧妙地挽救了安东尼奥的生命。同时,鲍西娅及尼丽莎也巧妙地捉弄了他们的丈夫。她们要求巴萨尼奥和葛莱西安诺用结婚戒指作为替安东尼奥辩护的报酬,其它一概不要。为了报答对朋友的救命之恩,他们无奈同意了。然后回到了家中,鲍西亚和尼丽莎假装不知情,责备丈夫忽视了结婚戒指的意义,并一口咬定是他们把戒指送给了别的女人。一连发窘的解释后,终于真相大白。不久安东尼奥的船只也顺利地到达港口里了!

全剧的高潮出现在鲍西娅以律师身份出场的一幕她的出场对矛盾冲突的剧烈变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登场后一再宣布坚持依法审理,这无疑于鼓励夏洛克坚持处罚。从表面上看,鲍西娅似乎是处处为夏洛克打算,而实际上把夏洛克一步步地逼向绝路。最后,鲍西娅又劝他从起码的人道出发,在割肉时请一位外科医生,以免安东尼奥丧命。但夏洛克的目的就是要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当然不会同意。鲍西娅接过夏洛克坚持的“照约处罚”判决只许割肉,不准流血,只准割一磅肉,不准多一点也不准少一点,即使是一丝一毫,也要诉讼者抵命。夏洛克惊愕之余要求撤回原诉,但鲍西娅依据法律,剥夺夏洛克全部财产,将其一半充公,将另一半判归受害一方。鲍西娅执法如山,夏洛克只好节节败退,彻底败诉。鲍西娅以请君入瓮的方法让夏洛克自己钻进死胡同。剧中情节线索到这里会合,矛盾冲突双方正面交锋。全剧的两个主要人物——夏洛克和鲍西娅的形象以及全剧的主题思想在这一场都得到充分的表现。莎士比亚精心设计的这场戏,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合情合理地展示了人物形象及矛盾冲突。从“法庭”一场来看,它写法庭审判,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但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却把这场戏写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莎士比亚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推波助澜,将矛盾的双方推向白热化,然后奇峰突起,使剧情急转直下。这种大开大合、曲折有致的情节安排,显示了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才能。

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善于通过行动和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夏洛克是高利贷资本的代表,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但爱财如命的夏洛克却一反常态,非要一块无用的人肉,可见其心胸狭窄,冷酷无情,复仇心极重。败诉以后他又想要三倍的还款,贪吝的本相暴露无遗。同时,他也是一个饱受欺侮的犹太人,人们对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夏洛克可以说是这部喜剧中的悲剧人物,女儿抱着自己的财产和情人私奔了,最后甚至是输掉了自己的剩余的一部分财产。鲍西娅同样主要人物,她是莎士比亚极力歌颂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她谈吐文雅,机智勇敢,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在她的身上闪耀着女性觉醒时代的曙光。她为了援助丈夫的朋友,女扮男装,有胆有识,在面对咄咄逼人的夏洛克的时候,从容不迫,一步步让对手落入自己的圈套中。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置恶人于死地,大快人心。

安东尼奥:他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商人。他珍重友情,为了朋友而向高利贷者借钱并为此死而无怨;他宽宏大量,面对夏洛克的无耻阴谋,竟逆来顺受。总之,他身上有正派,重情,温文尔雅等人文主义者为之讴歌的品质。

这本书的道理很通俗但却又发人深省,它告诉我们如何看世界,如何做事情,求真务实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它通过剧中人物对金钱的看法,揭示了世人对一切事物的看法。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事物、评价人物不能只凭外表。所谓真人不露相,要相信只要是金子终究是会

发光的。这就要我们擦亮双眼,分清是内在金还是外在金了。张帆

下载外国文学第2次作业[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国文学第2次作业[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国文学作业内容答案

    外国文学作业内容 (一)填空题 1、古希腊流传至今最早形成文字的文学作品是两部史诗《 》和 《 》,相传是 所作。 2、希腊最著名的诗人 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 3、古希腊......

    外国文学基础作业4

    外国文学基础第4次平时作业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诗剧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其中魔鬼的名字叫 靡菲斯特 ,在歌德的创作中地位仅次于这部诗剧的长篇小说是《威廉·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外国文学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外国文学(2)》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钱慧超 2016春 学号: 学习中心: 716088092001 永嘉学习中心 ——————————————————————————......

    外国文学基础作业二答案

    外国文学基础作业二答案 一、 填空题 ● 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1、《上尉的女儿》——普希金 2、《红字》——霍桑 3、《包法利夫人》——福楼拜 4、《国际歌》——欧仁.鲍狄......

    外国文学第1次作业答案

    外国文学(1)作业 第一章 古代文学 简述题: 1、简述希腊神话的内容和特征答:希腊神话的起源: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遗产。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征......

    电大外国文学基础作业及答案(全)

    外国文学基础 第一次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每题2分,共20分,答错不得分) 1.堂吉诃德主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b A. 地主B. 游侠 C. 农民D. 士兵 2. A. 亨利•费......

    2014夏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作业答案

    一,写出外国文学名著二十部。(20%) 《伊利亚特》、《奥德赛》、《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十日谈》、《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堂·吉诃德》、《鲁滨逊飘流......

    外国文学作业 读李尔王后有感

    读《李尔王》后有感 《李尔王》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书以两个家庭的悲剧展开,时代动荡,社会秩序被破坏,父子相逼,手足相残,人性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