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柏坡考察调研报告
西柏坡考察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2013年7月3日-4日,在结束了一周的党校理论培训后,我们踏上了65年前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赶考之路”,捕捉着那段惊心动魄、可歌可泣、开天辟地的大转折时代的历史痕迹,受益良多,我作为第三调研小组的代表,写了考察调研报告。
以赶考精神点燃新区开发激情
一、考察调研的主要内容
7月3日上午首先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该馆以翔实的图片、资料、文物等系统展示了党中央在西柏坡十个月期间的卓越成绩,揭示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背景。在这里,酝酿出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标志着土地革命的开始,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前所未有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人们发自内腑的呼喊毛主席万岁!在这里,召开了九月会议,紧接着在142天内以电文形式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人完美收官,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在这里,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国体、政体,构建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在经济、文化、外交方面提出了基本方针,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
当我们还沉浸在一桩桩一件件的革命硕果中的喜悦和赞叹时,又来到了复建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旧址。睹物思往,当把革命硕果与伟人旧居、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等以及屋内原貌陈设的桌椅柜床、毛毯、电话等日用品联系在一起时,巨大的反差使我们对伟人们的崇敬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就是在这黄土墙木屋顶下的昏暗灯光里,新中国创建先驱者们伏在破旧的木桌上,对着发黄发皱的地图指点江山,奋笔书写着治国方略,累了就着打补丁的薄被在简易的炕上睡上几小时。毛主席指挥三大战役的办公室仅约16平米,被周恩来称作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当即将迎来全面胜利时,毛主席依旧保持清醒头脑,预言可能生长的“骄傲、功臣自居、不求进步、贪图享受”四种情绪,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要“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从小事抓起,作出“不作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六条规定。在党中央进入北京前,毛主席语重心长的提出决不当李自成,进京赶考是为了继续干革命。
7月3日下午至7月4日,我们自西柏坡经保定宿琢州访香山双清别墅,身临其境的感受着清代保定直隶总督署的雍容华贵、双清别墅的幽雅古朴,对照中国共产党中央旧址的简陋,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二、对赶考精神的理解
毛主席生动的将建国建党事业比喻为考试,把人民当作考官,把党和政府当作考生,把为人民谋福祉当作考试成绩。深刻的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和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赶考精神的引领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领导人先后使中国从独立到富强到崛起,总书记又将带领全国人民缔造中国梦。历史已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找到方向不等于就能顺利走向成功,因为只要放松了警惕性,就会被无孔不入的糖衣炮弹给打倒,被妖艳的罂粟花诱离正轨。从建国初期下马的百名部级高官,到现在的“表叔”、“房婶”、“铺叔”,触目惊心的官场腐败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让群众普遍的仇官仇富,极大的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一代代领导人反复强调两个“务必”,要求广大干部加强与群众联系,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考察对新区开发工作的启示
自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南沙新区发展规划以来,我区已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作为第六个国家级开发新区,在当前经济环境复杂、形势严峻的条件下,如何打造面向未来的理想新城市,引领新型城市化发展方向,这是摆在广大干部面前的一份高难度的考卷。要想考出好成绩,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艰苦奋斗,发扬拓荒精神。新区现人口仅约70万人,要想在8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展为一个200多万人的城市,百业待兴,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任务繁重,许多部门都是一班人马几个牌子,饱满的工作量,再加之城市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对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水平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要乐于奉献,勇于担当新区开发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使命,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投入工作中,敢想会干为人民。虽然国家、省市给了优厚的政策,但不代表新区开发成功就指日可待。没有拓荒牛,就不会有丰收的良田。我们付出了青春和热血,才能收获南沙的美好明天。
(二)锐意进取,把握发展战略。上一轮的全国城市建设热潮中,大城市的弊病已经日益凸显。GDp上去了,但是城市空间拥堵、环境脏乱差、食品安全问题、上学看病难等,降低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城市要发展,但不处理好被征地农民的权益是不行的,一味的填涌造地是不行的,让河涌发黑发臭是不行的,没有数量和质量达到群众需求的学校和医院等公共设施是不行的……什么样的新区开发才是成功的?是看建筑的高度和密度吗?是看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吗?是看工业商业的繁荣吗?都不完全是,最重要的是要看是否能成为群众认可的宜居宜业的城市,是否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我们要急群众之所急,供群众之所需,引导群众广泛的参与到新区开发建设中来,让群众切身的享受到新区发展带来的好处,才能更好的促进新区的发展。
新区开发正处于时代的转折点,我们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国外或其他省市的经验,要充分认识南沙自身的特点,将地理区位及优美环境等优势进一步扩大,把握好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开发、从容建设的理念去营造一个特色的岭南水乡、钻石水城、国际水都,最终缔造一个跨时代的国家级新区。
(三)清正廉洁,建设阳光政府。新区建设之初,也是各项管理制度急需完善的时期,如果放松自律的绳子,在制度中钻营漏洞,唯利是图,就必然将葬送自己一生的绳子套上脖子。我们站在权利的平台,谋的是社会和群众的福利,而不是一己一党之私。面对光怪陆离的诱惑,我们应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记公仆身份,认真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廉政规定,完善监督监察制度,筑起防腐铁墙,“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的怪象决不能在新区一遍遍重演,让新区的发展在群众的监督下,阳光透明!
第二篇:西柏坡下乡调研报告
西柏坡下乡调研报告
初二五班
第二组
一、调研地点:
西柏坡
二、调研人员:
队长:王潇,瑞博雅
队员:张梓钰、万子凡、金筱轩、李照凝、李子豪、单开禹、袁翔儒、吕乐、刘阳钺、张雨琛
三、调研目的: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的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作用。
四、调研过程:
深入农村家庭进行考察及提问。
五、调研结果:
调查项目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 道路土路柏油路 房屋平房平房,比先前
大一些
种植农作物玉米玉米
烧火材料粪土稻杆 学历不识字不识字 家庭成员学历两个儿子都是初中毕业
有没有大学生进行下乡调研
有,少有,多 大学生下乡调研对农村有无帮助
少少 国家政策带来的好处由医疗本,有医保,有补贴 改革开放后有没有富裕起来比以前富裕 最大的希望比较满足,希望儿子回家看看
家用电器电灯电视机,电扇等
农耕用具人力人力
综合评价农村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
不大,尤其是家电下乡的活
动还没有真正渗透到农村
内部。
六、调研分析:
短短三天的西柏坡之行,成为了我们最重要的人生之旅。在重温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的同时,也让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启发,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山县西柏坡村,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柏坡岭下,距石家庄市约90公里,1948年5月26日至1949年3月23日,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
今天,我本来到了这个边远的小山区体验乡村生活,感受红色经典。
我们进行帮厨的地点是在一位老奶奶的家,这位老奶奶住在农村,是一位已经62岁的朴朴实实的农民。农村这里环境很美,有大片大片的玉米田,可是老奶奶家中却很简陋。我们做饭的时候仍用的是柴火烧,而且弄的满小院的油烟,老奶奶家的房顶使用报纸糊的,床还是那种土炕。老奶奶告诉我们她现在有了医疗保障和补贴但其他方面却没有改变,这不禁让我们深深感到心痛。农民是中国的根基,可是广大农民却仍主着这简陋的小屋,这怎么能不让我们感到伤心呢? 虽然环境简陋,可是老奶奶的热情乐观却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奶奶不仅不让我们动手做饭,她还把家中所有的鸡蛋打碎给我们吃,她说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她还总是笑着。
我们还看见老奶奶的孙子,是一个好可爱的6岁左右的小男孩,他黑黑的冲我们笑,还给了小钰一朵喇花。
老奶奶的手艺很好,我们每个人都吃了满满一碗西红柿鸡蛋面,李照凝还吃了第二碗,我们接着又自己刷碗。
另一个令我们感慨万千的就是小屋子中到处都有的毛主席像,不管是镜子上、桌角上、墙上还是床边都贴着毛主席像。
“毛主席是红太阳”可以见得毛主席在大家心中是多么崇高的地位,可以看出大家又是多么崇敬毛主席!
在与老奶奶的谈话中,我们发现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大学生下乡”虽作用不大但使农民了解到提高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国家对农民的关怀使农村路变宽了,房子由破砖瓦房变成了落落大方的砖房„„但是,农村也还有许多未被改变的地方,例如烧饭还在用柴火,房子还是在用纸糊的房顶等,这些都是我们亲眼看到而又让我们痛心疾首的。
经过此次活动,我们也对“革命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我们认为“革命精神”就是像革命烈士白求恩一样大无畏的为自己的信仰奋斗,无私的牺牲。而我们眼前的劳动人民是最大的功臣,他们为了解放中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想想淮海战役,想想那一队队由农民组成的小推车,这不是最好的证明吗? 下面是一段关于淮海战役的资料:
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这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
民工的支前是战役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到了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这种空前浩大的人力动员,解放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如民工支前负担最重的鲁中南区,以第六分区的统计
为例,该区共出动49万民工(常备民工17万,临时民工32万,许多临时勤务尚未计算在内)占其总人口300万的16%以上。按惯例,人民负担战争的人力一般不能超过总人口的12%,即八个人中抽一个民工,除去老弱妇孺,几乎是动员了全部的青壮年男性,而此次动员的民工高达总人口的16%,可以说超出了最高的负担界限。而永城、夏邑、宿县几乎是全民动员。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
多么伟大啊,我们众多的农民群众!可是现在却仍住着平房,喝着净水。他们应该受到最好的照顾,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
不论怎样,我们要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珍惜现在的优越条件,争做中国的栋梁之才,努力为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2010年6月16日星期三
第三篇:西柏坡调研报告
发扬西柏坡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导语:
西柏坡是我党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上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将要开始的交汇点。新中国是从这里走来的。西柏坡时期培育产生的西柏坡精神,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思想。
一、形势转折:时代特征
西柏坡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两种不同国情条件下形成的,前者是在西柏坡时期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革命的衔按期间所形成的,后者是在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形成。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与199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分别是西柏坡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思想集中的体现。形势的转变是这两次会议相同或相似之处:西柏坡精神处于社会转折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西柏坡时期形势有三大转折。一是武装斗争转向生产建设。二是乡村转向城市。三是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二、继承发扬:时代精神
西柏坡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对今天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有其重大的促进作用。
1.艰苦创业精神
中国共产党素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建党初力量弱小的时期,还是井冈山、长征、延安艰难困苦的时期,党依靠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力量强大的国内外敌人和千难万险。当民主革命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就指出:“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历史证明,发扬西柏坡的艰苦创业精神,我们党克服了一个个难关,取得了一个个胜利。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持久地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支持和鼓舞,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邓小平同志所提倡的“五种精神”,就是江泽民同志所提倡的新时期“64字创业精神”。即使在经济有了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改善,仍然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2.彻底革命精神
是将革命半途而废,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这是当时社会大转折的一个重要原则问题。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要经得起生死考验,在和平建设中又要经得起执政考验。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又在全会所作结论中把“力戒骄傲”作为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之一,提出“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名字,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
3.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敢于打大仗,敢于进行战略决战,这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集中表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超凡的勇气、胆略和指挥艺术,于历史的紧要关头,在西柏坡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三大战役”,这是中外古今战争史上打破常规的新创造,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卷。我军的“小米加步枪”最终打败了敌人的“飞机加坦克”。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医治战争的创伤,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为此,“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4.坚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坚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前提条件。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上作了深刻的分析:“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究会要向他们讨乞才能活下去。”毛泽东坚定地回答说:“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这充分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坚定信念精神。
三、具体落实:时代要求
西柏坡精神既是河北人民又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党中央对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是非常重视的。江泽民同志在西柏坡参观时题词:“坚持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李瑞环同志来西柏坡时曾说:“要组织人们到这里看一看,让大家知道,革命是怎么过来的,共和国的创建是多么不容易,从而激发斗志,把我们今大的工作做更好些。”杨尚昆同志重返西柏坡,参观后为平山人民赠言:“发扬西柏坡精神,加快平山建设步伐。”河北省作为西柏坡精神的发源地,首先有义务、有责任对西柏坡精神很好地进行学习、研究和宣传。
1.增强发扬西柏坡精神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西柏坡精神是加强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珍贵精神财富和巨大优势,广泛深入地开展西柏坡精神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发挥西柏坡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营造更加浓厚的发扬西柏坡精神的氛围十分必要。这方面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够,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的宣传教育相比,同党和人民对发扬西柏坡精神的要求,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就河北而言,有些党组织和群众还弄不清什么是西柏坡精神,就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了。我省的新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担负起宣传西柏坡精神的重任,使其入耳入脑,弘扬光大。今天,我们面对改革开放和国际范围内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发扬西柏坡精神,就是要更好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就是要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一种干劲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西柏坡精神今天不会过时,今后也不会过时,让西柏坡精神在全省散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让西柏坡精神成为鼓舞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奔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力量。
2.把发扬西柏坡精神作为加强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发扬西柏坡精神要结合本省实际,有针对注、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出河北省的特色。河北省驻军多、军校多、烈军属多,这有利于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双拥共建等精神文明活动,促进新时期军民、军政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河北省革命老区多、革命遗址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这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
育活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的作用。河北地处首都北京的周围,北京是祖国的“心脏”,河北省就是祖国的“胸膛”,河北省主动地实施“护城河工程”,从而为北京的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全省在创建文明城市竞赛中,不同类型城市倡导和树立带有本市特色的城市精神,塑造本市良好形象的独特模式,如文化式的旅游文明城市,花园式的沿海文明城市,现代式的新兴文明城市等等。
西柏坡精神的理论研究是学习和宣传西柏坡精神的基础,进一步深化西柏坡精神的理论研究,有利于西柏坡精神的学习、宣传、继承、发扬。研究的成果应及时研讨交流,扩大影响,增强效益,解决目前只有在纪念活动日才开研讨会的状态。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应用性研究上,使西柏坡精神的研究更紧密地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研究和解决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扬西柏坡精神,发扬西柏坡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扬西柏坡精神与加快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等重大课题。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西柏坡精神,发挥表率作用,那么这种无穷的精神资源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石家庄学院 计算机系
软件工程2班 孙浩然 2011.7.15
第四篇:西柏坡考察心得
西柏坡考察心得
2011年暑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全体老师到了西柏坡纪念馆和中共中央旧址参观考察学习。考察中,我认真听取了讲解员刘晓晓的讲解,并购买了《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之解读》、《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之见证》,回来后进行了仔细学习。结合现场考察和与回来后的阅读,就共产党为什么能战胜国民党,我有两点深刻的认识:
一、人民是胜利之本,三大战役双方人员伤亡大概持平,但解放军能及时补员,恢复作战能力,而国民党兵败如山到,由于没有人民的支持,节节败退。
二、中国共产党有重视知识分子的政策,特别是有“两结合”正确的知识分子工作方法,使得知识分子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纪念馆的大厅有当时党和军队杰出人物群雕像,我粗略统计了一下,知识分子占了85%。下文,我仅就第二点认识谈些心得体会。
一、中共优待重用知识分子
在中共中央关于大胆提拔和使用知识分子干部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走上了军政各级领导岗位,成为一支生气勃勃的新生力量。从国统区到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知识分子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当了干部,但还有不少人从事文化、教育和科技工作。对于未当干部的知识分子,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当时极为困难的物质条件下,采取很多措施给予优待。如《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团体的指示》都有明确的规定。1940 年 5 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分别制定了《文化技术干部待遇条例》和《技术人员待遇标准》。当时延安革命队伍中实行“有饭大家吃,有饭大家饱”的生活供给制。八路军师级以上干部,包括毛泽东,每月津贴只有 5 元;为了吸收知识分子参加革命,“抗大”主任及教员每月津贴 10 元。1938至1939 年延安物价为:小米每0.13 元,猪肉每斤 0.2 元,鸡蛋每个 0.01 元。1946 年 6 月修正公布的《晋察冀边区优待技术干部办法》,将技术干部分为4级(技正、技士、技佐和技术员),其待遇分工薪制与供给制两种。工薪制技正每月 700 斤以上小米,技术员最低 250 斤以上。享受供给制的技术干部,根据本人具体情况,可享受中灶或小灶的待遇,并按月发给不超过 200 斤小米的津贴费。同年 11 月晋察冀边区公布《奖励科学发明暂行条例》,其中规定,技术人员对工业、矿业、农业、林业、交通、医疗、水利、畜牧等科学技术有所发明、改良和创造者,均得呈请边委会和各省政府、行政公署及市政府核定,予以奖励。奖励办法分为荣誉奖及奖金两种,可同时兼得,奖金(边币)每项由 5 万元至 500 万元。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不仅考虑技术干部的薪给与津贴,而且中灶和小灶是少数中高级干部才能享受的,技术干部也能享受这种待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是相当
优厚的。由此可见,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对知识分子无论是工作还是在生活都是
二、中共吸纳了天下知识英才
在中共抗日救国纲领和重用知识分子号召的感召下,中国知识分子影从云集延安。延安对知识分子的吸引有一个过程,从“西安事变”开始,延安开始成为青年知识分子心中向往的圣地,一批批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奔赴延安。这一潮流“形成于 30 年代中期,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1938至1941 年进入高潮。在高潮时,每天都有百八十人到延安。仅在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有2238人,其中湖南一师的学生30多人。根据美国学者约翰·伊斯雷尔和唐纳德·W·克莱因的统计,1938 年末,等待批准进入陕甘宁边区的青年学生有 2 万人。到 40 年代初期,延安已经形成一个约 4 万人的知识分子群体。艾思奇在 1940 年 1 月 6 日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里谈到,在这时期,边区吸收和团结了全国进来的成百的文化人和成万的青年知识分子。综上所述,按不同层次计算:陕甘宁边区共有各类知识分子 4 万人,其中高等教育程度者近万人,文化名人至少上百。另有研究认为,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到1939年数年间奔赴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的知识青年达数十万之多。
三、知识分子对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广大知识青年来到延安,接受抗日革命教育,又从延安出发到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成为抗日的优秀干部和先锋。国共联合抗日,中共宣布将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以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政治部副主任。总部下辖 115师、120师、129师。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这些高级指战员决大部分为知识分子。这说明在战争中,知识分子成长为了军队的优秀指挥员。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十分落后,又遭到国民党的破坏、封锁,在毛泽东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1938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大生产运动。这一生产运动由部队推广到机关学校,由陕甘宁边区推广到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当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不断对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和残酷“扫荡”,国民党政府又实行经济封锁并制造磨擦,各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陷入了严重困难的境地,延安抗日军民的生活十分清苦。知识分子们投入了大生产运动中,克服了物质困难。
在教育方面,毛泽东在1938年曾赞扬知识分子:“两年来,在中央直接指导下建立了抗大、陕公、党校、马列学院、鲁艺、青训班、女大、工人学校、卫生学校、通讯学校、组织部训练班、行政人员训练班、边区党校、鲁迅师范、边
区中学、鲁迅小学、儿童保育院等十七所学校,学生多的万余人,少的几百人几十人,几千个干部从事教育工作,教育出来的及尚未出来的学生三万以上。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十八年来未有过的现象。这些学生现在还不能看出他们大的工作成绩,但数年后就可以看见了。”
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延安的知识分子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总之,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是我党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保证。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和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均有个重要论述,认为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加。列宁甚至大胆提出:用资本主义的砖建设社会主义大厦。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针对中共中央当时对知识分子的错误政策曾痛心疾首地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战胜不了敌人的。革命和建设都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加。知识分子也只有和工农群众相结合,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革命大军,单靠知识分子,革命是难以成功的。历史经验证明,与工农相结合、深人实践是中国知识分子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五篇:西柏坡考察心得
西柏坡考察心得
昨天,我参加了单位组织的奔赴革命圣地西柏坡,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他的名字,一个与我们党和我们的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地方,几年前曾看过一部电影《走出西柏坡》 ,而昨天,当我们一行33人走进西柏坡, 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向往,去寻觅63年前他们的足迹,重温共和国建立的那段历史岁月。新中国的历史从这里产生,几双布鞋,简陋的床铺,西柏坡会议的桌椅,这些活生生的历史比从纸面荧屏上得到的更鲜活。我们知道,历史因为细节而真实,从细节处感知历史,这些细节都在深刻的提醒我们,这里曾经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走向。参观的感受很多,不一一记流水账,就将体会最深的部分写下,也当做这次参观的纪念。
在西柏坡纪念馆。通过对资料、实物的参观,使我感同身受的了解了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在一条狭长的走廊里,墙壁以电报作装饰,耳边听到发电报时的“滴滴”声,有如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那个红色年代。在三大战役展馆内,讲解员给我们唱起“最后一碗米用来作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了战场上”。这歌词表达的就是老区人民的情怀。三大战役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中,一个普通参与者的驱动力来自哪里?我想,是无可选择地,他的生活、未来以及幸福的希望与千千万万人的命运、与革命的目标捆绑在了一起。唯有如此,才能义无反顾、前赴后继。而革命的领导者,也深知千万百姓心中的渴望,才能将一盘散沙的工人农民们变成一支坚不可摧的队伍。想想看,土地革命、翻身作主人,激起了几亿农民的欲望,这能释放出多大的能量!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全是北方农村最常见的土坯房,简朴,甚至是简陋。这一座座低矮的小平房,一台台昏暗的煤油灯、简易的床铺,承载的是新中国62年的成长,也承载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快乐的生活。看到毛主席曾经用过的烟灰缸,仿佛看到了他手拿烟卷,俯看地图,决胜千里之外的背影。在周恩来曾经用过的写字台前,让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一篇令我很有感触的课文《一夜的工作》,仿佛看到他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伏案工作的身影。
而我们,生于改革开放之后,与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共同成长,受过高等教育,在新世纪步入社会,我们的选择很多。可以从商、从政、甚至是选择流浪……可以选择安逸,也可以选择拼搏……回首自己这几年,没做过什么谈的上有意义的事,甚至是在自己印象中留下深刻记忆的事都没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志向,我没有这么伟大的人生理想,甚至是没有想过,今天也是为自己20多年走过的人生的一个检讨,相信自己若干年后回首往事时,引用一句名言,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只是我从一名普通的参观者,从一个正在享受着他们为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的晚辈对历史的一些感悟,做为一名旅游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