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沂堂镇大兴屯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范文)
对沂堂镇大兴屯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
孟庆敏李新峰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日我们对沂堂镇大兴屯村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大兴屯村位于沂堂镇东部,距镇驻地3公里,东与罗庄区相邻,距临沂市区20公里。全村2228人,党员41人,村支两委班子成员5名,总面积3871亩,其中耕地面积2900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花生、大蒜。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近年来,该村先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三个文明”先进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百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07年,被市文明委授予“市级文明村庄”。
二、新农村建设现状
(一)抓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团结务实的村两委班子。近年来,该村充分借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等活动为契机,以打造一支团结务实的村两委班子为目标,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断加大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狠抓党员作风建设,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领导班子,受到群众欢迎。去年,在村两委换届中该村5名两委成员全票当选。今年“七一”,该村党支部书
记刘现民同志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十佳农村党支部书记”称号。
(二)抓村庄建设,村容村貌日新月益。一是认真搞好村庄规划。作为全镇新农村示范点,2006年聘请县镇规划部门对全村进行了整体规划,制定了未来20年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今后村庄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抓好村庄建设。投资46万元硬化了村内主要街道4.5公里,安装了路灯。
(三)抓民生问题,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一是投资15万元实施了户户通自来水工程,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目前,全村群众的水电费全部由村集体承担。二是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引导群众自觉参加合作医疗。2005年,村集体投资6万元新建了村合作医疗室5间,使村内群众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优惠的医疗保险,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三是投资8万元在村内主要路口安装了电子监控,成立了由村两委成员带队的村治安巡逻队,坚持常年站岗巡逻,全村社会治安状况得到明显加强。四是投资35万元新建了一座三层标准化教学楼,让全村学生告别了低矮的平房,进一步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
(三)抓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一是认真搞好农业综合开发。2005年,争取了3000亩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150万元对村庄南部、西部部分农田进行了综合开发。全村改造中低产田1200亩,新修各类生产路10.5公里,挖排水沟11公里,新打机井2眼,新修桥涵闸42座。通过开发整理,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善了农
村种植现状。二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大棚种植,多次带领村内群众到外地学习大棚种植经验,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三是大力发展“绿色银行”。针对村庄河道、沟堰多的实际,近年来,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四旁”植树,靠植树造林、发展林网经济等形式,增加群众和村集体收入。目前,全村现存各类成材杨树5万多棵,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值50多万元,形成了逐年砍伐逐年补栽的良性发展循环。四是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今年,由罗庄客商投资2000万元的兴旺奶牛基地项目成功落户该村,目前该项目正在紧张的筹建中。项目建成后年可存栏奶牛1000余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可观。
(四)抓精神文明,和谐村庄建设成效明显。一是狠抓群众思想教育。近年来,该村充分利用大字标语、黑板报、广播等形式,针对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大力加强群众思想教育。二是狠抓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村集体投资3万多元,重新装饰了文化大院,购置了篮球架、锣鼓等传统文体器械,成立了“群众书屋”,现有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实用技术、医学保健等农村实用图书2000余册。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逐步转变农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三是狠抓计划生育工作。以“宣传教育进村、婚育新风进家”“双进”活动开展为契机,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目标,狠抓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四是狠抓群众性的文体活动。以开展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活动开展为契机,积极引导群众尊老爱幼,倡树文明新风,从而营造了积
极向上的和谐氛围。
三、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影响该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村干部思想保守,开拓意识不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魄力不够。二是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足。三是群众持续增收的难度偏大,制约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四是村集体积累不多,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发展。五是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进程不快等。
四、下步工作措施及打算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结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针对该村实际,现就今后新农村建设主要措施及打算,提出如下意见:
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要充分利用村党员学习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使其尽快成为发展农村经济能人,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较高思想和道德水准的新型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二要拓宽增收渠道。要继续通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等途径,为更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就业转移,增加非农收入。同时,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让更多农民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尽
快实现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要壮大集体经济收入。继续抓好林业生产,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集体积累,解决村级社会公益事业投入不足等问题。认真搞好村庄规划、村容村貌、移风易俗等工作,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配套改革。
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四监管一扎口”等制度,大力推行村级事务决策、执行、监督“三项机制”。二是搞好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永葆先进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三是抓好为民服务工作。积极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认真总结经验创新方法,切实增强基层党员干部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五要繁荣文化生活。一是通过“文明村”、“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科技示范户”等群众性文明评选活动开展,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收到良好效果;二是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破除农村陈规陋俗,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三是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文化模式,建立文明生活方式,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作者系沂堂镇到村任职大学生)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材料-镇村
新农村建设材料
西来桥镇西来村
西来村位于西来桥镇西南,地处集镇,南接常州,西傍长江,238省道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区域面积约4.6平方公里,下辖4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37户,常住人口4275人,耕地2420亩。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村两委班子以“20字方针”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事业同步推进,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紧抓强村富民这一主线。近年来,村累计投资260万元,分期建立富民工业区,新建标准化厂房2100平方米,改造老厂房2000余平方米,工业区内实现水、电、路三通,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承载经济发展的平台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村域经济长足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村级集体的增加,由“十一五”初的不足万元,到2010已达38万元;另一方面,带来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全村约400余人就近上班,村民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9400余元。
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是强村富民的必由之路。为了充分利用岛镇特有的江滩资源,我村在不破坏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对江滩进行围垦,建成农业生态园一座,现已成为集江虾、特色鱼养殖,花卉苗木种植培育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基地。在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的探索中,我村大胆尝试,09年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流转土地100亩建成大棚秧草种植基地,随后在此基
础上,又成立了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引导农民组织化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的探索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集镇的优势为发展三产服务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整个西来桥镇“产业岛”建设的深入,三产服务业的需求也会更加迅猛,为此,村里的三产服务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中,以提供物业房的形式引导和带动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正如村支书施为民所说:“
一、二产的发展能强村,但真正要富民,还要靠三产,要人人有事干,人人有生意做,那么西来村就真正富裕了。”
发展重在利民,截止到2010年底,村累计投入400万元,铺设改造高标准水泥路面40000余平米,村内水泥路覆盖率达98%。下大力气进行村容村貌的改造,强化环境治理力度,对河道沟塘进行疏浚清淤,对道路、河道两旁种植香樟、紫薇、广玉兰、黄香球等花卉和美化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道路整洁,环境优美。一条条水泥路直通村民的家门口,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家家户户院里整洁卫生,鲜花盛开。“村强,民安居”的设想已经初步实现。
以村民服务中心为阵地,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其中,每年定期举办文化培训不少于8期,累计培训村民不少于400人次。各项文体活动蓬勃开展,西来村老年秧歌队和太极柔力球队先后在市镇表演比赛中获奖。
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几年来,该村把政治文明建设作为重点,不断健全规范村务运行体系。建立三级议事机制。对于事关村级发展,群众利益的大事,都要经过党
员、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讨论通过。
我村通过“产业强村、生态建村、文化兴村、民主治村”,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第三篇:大河屯镇车厢店村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多元筹资建新村统筹发展促和谐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常委:
近年来,大河屯镇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机遇,将新农村建设与农综开发、“空心村”整治、集镇建设、烟叶示范方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政府引导,群众为主、多方筹资”,整合各种资源要素,“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目前,已初步建成车厢店、褚庄、刘楼、粪堆王、前张湾及黄楝树村移民新村6个新农村。乔庄村已完成规划和工程预算。现将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向政协全体常委作以汇报。
一、主要做法
(一)宣传发动,鼓足干劲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旨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涉及面广、投资大、任务重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因此,我镇高度重视宣传发动工作。为炒热群众思想、鼓足干劲、拓宽筹资渠道,我镇一是组织群众代表、村组干部、党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二是多次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会、群众大会,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描绘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引导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三是鼓励各村动员本村在外工作、务工经商的成功老乡,为家-1-
乡新农村建设捐资捐物、帮助争取项目资金。
(二)选准试点,科学规划
全镇26个村委,全面铺开地建设,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我们采取“试点先行、总结经验、逐步实施”的方法,将全镇新农村建设与农综开发、空心村整治、沿路路沿线整治、集镇开发、移民新村建设统筹考虑,选取的刘楼、褚庄、粪堆王、前张湾、车厢店、乔庄等村,既属于农综开发项目区,又有扶贫、烟叶示范方建设等项目,这样可以整合各种要素资源,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
规划时,我们整合村建、国土、交通、水利等部门的专业技术力量,并聘请县专家到镇指导,对村内村外主次干道、建房排位、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配套设施进行科学规划。在规划中,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方案得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认可。
(三)群众主导,多元筹资
充足的资金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在镇财政资金紧张、上级项目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等不靠,充分发扬群众的主导作用,采取“镇财政补一点、向上争取一点、大头靠自己”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我镇车厢店村,两期工程共投资195.7万元,其中,在外经商人员捐资、争取项目资金、群众自愿捐资、群众义务工折资达148.2万元,占总投资的76%。
(四)统筹兼顾,科学建设
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统筹兼顾,注重村容村貌、发展生产等外在建设,更注重提高群众素质、改进村风民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在的建设,实现了新农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取得的成效
(一)村容村貌的得到较大改观
结合空心村整治、沿路沿边整治,规范村内建房用地,整修硬化村内主次干道,修建硬化排水沟,安装路灯,粉刷墙体,制作宣传版面,美化墙体,建设配套齐全的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乡村图书馆。
通过新农村建设,昔日村内柴草乱堆乱放,牲畜粪便随处可见,道路坑洼不平,家禽、牲畜到处乱跑的现象不见了,水泥路铺到各家各户,自来水接到厨房,汽车、摩托进入寻常百姓家,以车代步成为现实。幢幢“小洋楼”整齐划
一、宽敞明亮,整齐漂亮的风景树、花草赏心悦目,干净整洁、花香四溢的庭院生机盎然。
(二)生产得到发展、群众生活日益富裕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实现了“路相连、沟相通、田成方、树成行、旱能浇、涝能排”。
调优结构,发展特色农村经济。建成3个粮食高产示范区。根据各村实际,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褚庄、刘楼、粪堆王三个村建成了集中连片的烟叶种植区,烟叶成为村里的特色支柱产业。河南裕嘉农业公司入驻我镇,促进了全镇土地规模流转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车厢店村建成以“9120”为主导的优质花生制种基地3000亩,占全村耕地65%以上。以黄牛、生猪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已成规模,切实增加了群众收入。
发展务工经济,拓宽增收渠道。喊响“勤劳致富光荣,偷懒贫穷可耻”、“一个人致富光荣,带领全村共同致富更光荣”的口号,号召在外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实行“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邻居带邻居”,共同致富。和市、县的技工学校建立长期联系,引导年轻人学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
(三)移风易俗,乡风民风日渐文明
鼓励和引导群众到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图书室、村远程教育室,休闲、娱乐、学习,接收新知识和新思想。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活动,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深入开展“三创四评”活动,带动广大群众比、学、赶、超的积极性,激发了村民讲道德、求发展、争创业、争奉献的热情,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促进了农村的和谐发展。
镇专职巡逻队不间断巡逻,各村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小
偷小摸现象大幅减少,群众安全感指数和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四)加强自治,管理不断民主
认真贯彻《村民自治法》,完善相关村规民约。健全村民代表、村民理财小组、监督小组、调解小组等自治组织。村班子主动带头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廉洁自律,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各项工作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民主决策程序进行。群众的参政、监督、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
(一)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目前,资金来源仍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这样,乡镇只能每年建设1—2个村。同时,受资金不足制约,影响建设的质量;
(二)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农民的问题才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没有生产的发展、生活的富裕,只有漂亮的村庄,不能算作真正的新农村。因此,如何让农村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让农民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
(三)基层组织力量薄弱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软肋。如果基层组织的班子薄弱,缺乏有力的带头人,必定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党员年龄结构老化、思想僵化、缺乏创新意识、责任意
识和为民意识成为一些基层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依然明显。在农村文化事业方面的长期欠账,以及相关人才的缺乏,年轻人大量外出,留守人员多为老、妇、幼,如何能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带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让主流意识形态占据广大农村,成为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建议:(一)加大财政投入。在国外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出口乏力,外向经济受挫的情况下,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不失是扩大内需、解决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好办法。
(二)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大惠农补贴力度,调动群众的种植、养殖积极性。加强民间经济组织建设,提高群众经营市场的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二次择业能力。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执行好现有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吸引大学生、在外经商、务工中的“能人”回村任职,加强党员的培训,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四)通过争创活动的开展,提高群众道德素质,培育良好的村风和民风,提高群众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零一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关于沂堂镇基层人才队伍情况的调研
关于沂堂镇基层人才队伍情况的调研
沂堂镇党委政府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人才管理,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近期,组织人员对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现状
沂堂镇位于苍山县东北部,东与罗庄、付庄相邻,总面积75.45平方公里,6.3万亩耕地,辖32个行政村,4.3万人。现有专业技术人才456名,主要分布于企事业单位及农村,专业类别有:土木工程、机械、陶瓷工艺、页岩砖加工、电子、食品加工、种养殖技术、生化制品等。党政人才队伍编制应有35名,实有15名,大专以上学历占93.3%,平均年龄39岁。事业单位现有13个,编制32名,实有82名,大专以上学历占60%,专业技术人员15名,专业类别有:会计电算化、行政管理、土木工程、统计、机械维修、公共关系、计算机等,平均年龄37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庞大,主要分布于境内个体工商业户、规模企业、农村种养加等行业,其中农村实用人才70%在民营企业,主要从事陶瓷、地板砖、页岩砖、食品饮料、电子产品等生产加工,65%以上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另外,30%的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于农村,主要从事医疗卫生、种殖、养殖、加工等行业,部分村已形成规模。如:冷水沟蛋鸡养殖、后大埠狐狸养殖、后柳庄大姜种植、北大埠村农村专业打井等;从全镇整体情况
1来看,主要缺乏农村种养殖加等方面实用型人才。
二、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随着各地实施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政策出台,我镇民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全镇个体工商业户达到3200家,产值过100万元的企业达到68家,其中规模企业有15家。农村基层人才队伍主要集中分布在部分民营企业中。我们在人才队伍培养、引进方面,主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方式:一是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把生产一线技术工人输送到大中专院校、企业进行学习深造,对现有人才进行“充电”。荆华食品公司,为提高职工对出口报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先后有3名职工参加了全市组织的报关员培训学习,增强了企业职工的业务技能;二是到县、市级以上人才市场引进优秀专业人才。近年来,天发生化有限公司通过市级人才市场先后招聘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才12名;天丰瓷业有限公司通过与省市技术学校联系接收初级以上陶瓷专业技术工40多人,高级刻瓷花技师3名。三是聘用外地知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通过人才引进,让过去一些“家族式”管理模式民营企业,逐步向现代企业管理方面转变,企业不管是在生产方面还是管理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及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四是重视农村“乡土人才”培养。教育引导农村“乡土人才”使其成为群众勤劳致富带头人,重点在种、养、加等方面做出成绩突出的“乡土人才”,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引导他们进入村级班子,充分发挥在群众中的“榜样”作用,尽快带领群众致富。
三、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高级专业性人才稀少;初、中级专业性人才紧缺;农村种、养、加等实用性人才数量不足。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工作条件艰苦,居住、生活、经济等方面待遇低;二是个别单位对农村基层人才重视程度不高;三是受条件限制,各种专业人才专业技能在基层得不到充分发挥;四是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各种环境不利于人才成长。
四、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考虑与打算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人才建设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涉农人才政策的实施是对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持,是一项人才引进工程。我们认为,一要提高对农村基层人才的重视程度,及时出台专门人才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尽快健全对人才管理方面的工作机制,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二要在经济、政治方面给予基层人才重点倾斜,加大资金投入,让他们感觉到在农村基层工作很光荣、也很实惠;三要提供舒适的人才成长环境,在人才继续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实验经费等方面给他们大力支持,让他们在基层工作更能发挥专业特长,更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更能出科研成果;四要实行对口支援,做好人才调配“自助餐”。要摸清地方对人才的需求信息,有针对性的引进人才,调剂人才,留住人才。
第五篇:落花屯村2011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落花屯村2011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落花屯认真贯彻湄潭县新农村会议精神,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制定了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在宣传发动上突出了广泛性,在安排部署上突出了整体性,在结合实际上突出了针对性,在形式载体上突出了创造性,在狠抓落实上突出了实效性,创新领导机制,找准工作切入点,全面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我村在乡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全体党员和广大村民共同支持和配合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为工作路径;抓点示范、连线扩面、整体推进的思路;以村组干道的硬化、村庄美化、绿化、改水、改厕、规划新街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中央20字方针要求,带领和团结全村村民,大力实施年初确定的各项实事工程,不断强化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三项建设,使我村村级集体经济和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增强合力,是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 按照乡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工作的部署,在此我村对新农村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把新农村建设当作一项中心工作来抓。一是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充分发挥了党总支的核心领导作用、村民代表的支撑作用、村干部的服务作用和村级的主体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找准切入点,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调整我村产业发展结构,拉动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不断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增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始终把解决“有人办事”作为解决“有钱办事”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努力为村级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四是不断创造良好的村级环境,赢得各级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为新农村建设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动力。
二、深入调查,摸清村情,制定计划,是我村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
我们着眼于农村生产力的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新提高、社会文明进步的新风尚、生态环境良好的新面貌、依法民主管理的新体系等方面的内容,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产业集中化、农民社区化、生产规模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根据本村实情,制定了以下工作目标和措施:
1、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首先是加强班子建设,结合农村践行宗旨教育活动,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20字方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进一步深入开展村党支部书记“双带致富”和党员“十带头”活动,建立健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监督委员会运作机制,提高村、组干部和农村党员的素质。村组干部和农村党员普遍掌握1—2门致富技术,重视农村无职党员的教育管理并发挥其积极作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并按l:1的要求配备村级后备干部。
2、推动经济快速发展,面向市场,立足实际,用产业化的思路经营农业,用市场化的思维调整种养结构,用科学化的手段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重点抓好种养殖、种植、个体经营三大产业建设,实现全村做大做强富民产业,确保农民增收。
3、全面推进社区文明新村建设,加大对村级基础设施的建设。年底力争争创县级卫生村达标。
4、进一步加快农民知识化工程。针对农民文化偏低、技术单一的问题,借助依托远程教育这一平台,全方位地举办各类农业技术、科普培训班,今年完成500人次的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全村农民的知识水平。
三、筹集资金,抓好落实是我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着力点
新农村建设工作内容多、标准高,需要投入的精力和财力很大,为确保新农村建设进度和质量,我村党总支、村委会正确面对新形势,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用各种方式充分利用好地理的优势,加强全村实事工程建设步伐,积极为村民办实事,今年投入156万元用于全村实事工程。其中用于村道维修27万元,完成道路硬化1万平方米;用于创建卫生所和村级办公阵地投入76万元;用于办公室装修和办公室环境整治53万元;
四、构建和谐,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是我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中心点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一年来,注重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坚持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农村工作政策,认真妥善调处农村因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确保全村社会稳定。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各项工作;
1、面对矛盾纠纷增多,治安问题增多,安全隐患增多现象,首先加强治安防范、强化队伍建设,发挥治保调解组织和群防群治的作用,加强日常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提高调解水平,提高调解队伍素质,提高调解工作效率,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及时消灭在萌芽中;其次,我村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强对村级联防队力量建设,四月份,调整充实联防队伍,我村现有专兼职联防工作人员30人,每天晚上安排义务巡逻在全村各居住区周围轮流开展巡逻,确保一方平安。
2、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针对本村外来流动人口多,积极完善流动人口登记管理服务运行机制,严格流动人口登记发证制度和长效管理制度,今年来,我村村民出租房屋无发生重大刑事、治安案件。
3、深入开展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村民的法制意识大大提高,法律法制知识增强,逐步形成使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财产权益。能够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使本村辖区内未发现刑事案件。
4、实施八大保障制度,对失无收入无保障人员完善了农保、养老保险、低保等制度,做到人人有保障。完善了农村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全村覆盖率达95%。
五、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一年的实践,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一是部分党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高,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二是“四化”工作发展不平衡,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相对较快,社会和谐化建设初见成效,住房新型化建设由于受土地政策和资金的制约,发展相对较慢,规划实施中部分村民要求建房难以启动。三是农民群众的整体生产水平不高,质量意识、商品意识薄弱,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各类专业协会工作运转困难。四是村级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投入困难,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六、明年工作打算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我们决心在2012年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动力,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本村的具体实际,加强干部队伍的领导,取长补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结合农村党员教育活动,把新农村建设与平安村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实践中。
2、扎实抓好“三个工程”,即抓好“班子工程”,建设开拓务实、团结协作、勤政为民、充满活力的“两委”班子,不断增强班子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抓好“载体工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抓好“保障工程”,以经济为支撑,不断加大投入,推进文明村寨、富裕村寨、和谐村寨建设进程,加快“四化”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3、要切实发挥好“党总支统一领导、村委会齐抓共管、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领导、强化协调,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4、认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体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各种制度建立健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民素质明显提高,村风民俗文明进步,社会环境安定有序,使我村成为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在全乡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2011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