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法部门要找准服务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政法职能部门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和谐稳定是新农村建设的保证,政法部门应该发挥惩治预防职能,全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政法职能部门要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侵犯农民人身财产权
益、破坏农业生产设施、贩卖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农等各类犯罪活动。通过公开审理、举行宣判会等形式,扩大办案效果,为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发挥好保驾护航的作用。南华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发展农村经济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农村产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另一面,通过政法职能部门执法、司法活动,精心培育和打造社会和谐稳定“软环境”。
“平安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民心工程。政法部门应该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职能,以平安创建为载体,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我们要把平安创建活动与新农村建设有效对接,结合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创“平安乡镇”、“平安村社”等活动,使平安意识走进农户和村庄、走进家庭和社区,做到户户文明,村村乐业。我县政法职能部门以解决农村突出的治安问题为重点,依法打击封建迷信、邪教组织、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以守法、诚信、业旺、安居为内容,建设“平安村居”,开展“破迷信、树新风”活动,增添了农村平安创建的实效,丰富了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确保全县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化解纠纷、缓解矛盾、疏导情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政法部门应发挥法律调节、监督职能,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确保矛盾不积累、不膨胀、不激化的社会。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树立动态管理的思维,通过加强法律监督职能,规范行政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把集中处理群体突发性事件与涉法信访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按照“预防为主、教育疏导、防止激化”的原则,在广大农村普遍建立民情恳谈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民议事理事制度,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紧密结合起来,把各种影响稳定的苗头和不安定因素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和谐农村建设。
知法、懂法是守法的基础,政法部门应该发挥法律教育、引导职能,提高村民自治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通过开展送法下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司法服务,让农民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要保护好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依法支持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服务,为农村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提供法律帮助,依法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不断改进行政管理和法律服务水平,大力采取便民措施,简化居民出入境、户籍、交通、消防、治安管理等办事程序;要依法保障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提高集体组织自我积累、自我管理、服务发展的能力,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后劲
第二篇:指导员要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指导员要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前段时间到单位“四群教育”联系点与村“两委”闲聊时,村支书说村里来了指导员,工作热情很高,但因机关和基层差别较大,指导员一时还找不到工作的切入点,有些工作甚至还给村里增添了额外的负担。听了村支书的话,结合去年当指导员时的一些经历,我认为指导员应当及时找准工作的切入点,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一是要当好主人不当客人。指导员驻村之后,一般都兼任村的副支书或副主任,有的还兼任乡镇的队长和副书记,为此,指导员驻村之后,不能把自己当客人、当外人,而是要充分发挥村“两委”成员的身份,全面融入到村里的工作,参加各种会议、各项工作和群众事务,积极利用机会走村入户和群众拉家常、交朋友、打成一片,当你和群众熟到“狗都向你摇尾巴”的时候,群众已经把你当作一家人了。二是要当好天线接好地气。指导员身在村里,心却要想着两头,一头是派出单位和领导,另一头则是所驻村的群众和“两委”。为此,指导员要当好群众的贴心人,深入了解群众的疾苦、知道群众的需要,当好村“两委”的好帮手,协助村里多为群众做一些惠民利民的好事实事,同时也要当好派出单位的“信息员”,及时向单位汇报村里的情况和群
众的心声,并向领导建议如何帮助和支持村里的建设,切实为机关和基层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好协调员,让基层的声音能及时传递到机关,同时也让机关也能够全面了解基层。三是要发挥优势搞好指导。指导员多数是机关业务骨干,思维层次高、眼界开阔,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法律素养,在一定的工作范围内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此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对基层和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积极的咨询和服务,为村组的建设出谋划策,并协调和争取各种支持和援助,甚至带着村“两委”多到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切实改善和促进村组的各项建设,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调研和论证,一定要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一定要顺应形势合乎民意,否则指导就会变成“添乱”,引起群众的反感。
四是要独立生活而不增添负担。许多村干部由于家在村里,而且村里的工作性质也属于半脱产,所以下班之后往往都要回家忙地里的农活,指导员住到村里之后经常一下班就成了村委会里的“孤家寡人”,不仅要充当业余的“守门员”,而且生活也要独自开伙做饭,这与在家里天天吃现成的成了强烈的反差,有的指导员不会做饭,于是天天吃快餐和方便面,久而久之,不仅身体受不了,而且心里也会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呆在村里。有的村“两委”为了照顾指导员的生活,村里虽然不开伙,但还专门聘请厨师来开办伙食,结果给村里造成了额外的负担。所以指导员住村之后,要学会自己做饭,同时也要体谅村干部,农忙季节甚至可以主动帮助村干部和附近的群众做一些农活、学习一些农业知识,让自己得到全面的锻炼。
五是要长期指导而不短期客串。一般情况下,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间只有一年,但“一年指导员、一生农村情”,一年的时光只是一个开头,只是让我们和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指导员住村之后,要作好长期指导的准备,将来离开农村回到单位之后,也要继续和村里加强联系,经常打个电话问问村里的困难,经常抽空回到村里和乡亲们叙叙旧、拉拉家常,对村里的事也要经常关心和过问,充分发挥人熟的优势跑个腿、找找人、打个电话,为项目的争取、困难的反映牵线搭桥,多为村里的建设作些贡献。
总之,新农村建设工作对于多数指导员来说,是一个新课题、新领域,指导员刚到基层要多听少说、多学习少表态、多调研少指挥、多帮助少评论,待情况熟悉之后再找准工作切入点大胆工作,发挥优势为村里多做一些好事实事,将来新农村建设的功劳薄上必将会留下你们精彩的一笔!
第三篇:找准着力点 建设新农村
找准着力点 建设新农村
聂市镇彭畈村支部、村委会
我们彭畈村位于聂市镇西部,辖13个组,282户,1023人,有耕地1656亩,林山6600余亩,其中村集体林山3500亩。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按照“富农民、美村庄、树新风、优环境”的工作思路,精心谋划,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48元。全村呈现出产业活跃、村容秀美、社会和谐的新局面,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楠竹生产先进村”、“红旗村”。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村庄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
在充分征求全体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科学规划,集中力量编制了村庄建设整体规划,认真抓好了金坳、青山等2个新农村示范组的规划整治。近年来,我们先后投资70余万元,完成了全长3.4公里的通村公路改造硬化工程和6.2公里的组级公路改造工程。2008年,全村共筹资42.5万元,用于“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房、改水、改厕”等村庄整治工作,硬化通组公路1.8公里,新建垃圾池4个。同时,我们还采取“54321”的奖补措施,即对建新房、硬化门前道路、装修旧房、硬化禾场、改水改厕的农户,分别奖励500元、400元、300元、200元和100元,极大的激发了全
村农户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
一是做强传统产业。指导群众做好“田”字文,念好“山”字经,鼓励农户利用天水田、冲笼田和旱地种植西瓜、苗木、蔬菜等高效益农产品,去年全村西瓜、苗木、蔬菜等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50亩、170亩和110亩;广泛发动群众荒山造竹、退耕还林、残林补竹、房前屋后栽竹,2005年以来,全村每年新造、低改楠竹及荒山造林面积分别达200亩、300亩和200亩以上,全村林业每年户平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全村退耕还林面积达1000亩,每年获国家项目资金10万余元。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全村年出栏牲猪1570头,散养土鸡达26000羽。三是成立农民协会。到目前为止,全村已成立了西瓜种植、苗木繁育、牲猪养殖、土鸡养殖等多个农民协会,入会农户近200户,在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市场调节上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三、以提高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
为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我们注重实施“三大工程”,着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农民知识化”工程。2008年,共组织各类实用技术培训7期,培训农民372人次,全村涌现出科技示范户15户。大畈组科技示范户谢乾,除搞好茶叶精、深加工外,还从事“猪—沼—鱼”模式的生态养殖,年收入达5万余元。二是“就业技能”工程。我们
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市、镇两级的就业技能培训,年内转移富余劳力83人,全村年创务工经商收入近1000万元。三是“农民健康”工程。积极发动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9年,全村新农合参合率达100%。
四、以文明创建为主导,塑造新风貌。
一是抓教育引导群众。强化对普通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等三个层面的教育,使他们既能接受民主法制教育及传统美德教育,又能增强集体观念,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建设,主动履行村民义务。二是用真情凝聚群众。村里完善了五保户供养及特困人员扶助制度,每年都要列支近万元供养五保老人、关心照顾特困户;村里有老党员或老干部去世,村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召开追悼会;村民子女考上大学,村委会及时上门祝贺并给予一定奖励;群众家里发生意外事故或有家人重病住院,村里及时上门送上温馨的问候。三是树典型激励群众。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每年评选出星级文明户20户,在实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后,十星级文明户将优先享受村级养老补贴。目前,全村已评出星级文明户60户,形成了家家户户争创文明户的浓厚氛围,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讲文明、讲诚信、讲爱心、讲科学、讲法纪在全村蔚然成风。
各位领导,同志们,虽然我们彭畈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比照上级的要求和兄弟单位的工作还有
很大差距。我们坚信,有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把彭畈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秀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篇:找准着力点 建设新农村
广东连山吉田镇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实际,理清思路,把破解“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找准着力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走出了一条极具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
以规划为“纲”,绘就新蓝图
坚持“合理布局、适度超前;改建为主,新建为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保护耕地,科学编制;坚持标准,逐步到位”的原则。一是用城市的理念规划新农村。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做到新农村总体规划与规划相衔接,因地制宜,突出以“注重个性、突出使用,融现代气息与田园风光为一体”的理念。按照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要求,合理布局村庄体系,构筑人与自然、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农村新社区。二是用城市的配套建设新农村。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人居环境,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为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条件,从而加快农民致富。三是用城市意识提升新农村。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用市民的意识来提升农民,改变农民中存在的陈规陋习,形成文明健康的新风尚。四是用城市环境要求改造新农村。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重要工作,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大气污染防治,提高防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以发展为“要”,构筑新格局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致富农民。一是立足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建设现代农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市提出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八个五”工程要求,结合实际,主要发展好五种农业。一是发展效益农业。引导农民种什么能赚钱就种什么,市场需求什么就种什么。二是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好特色农业的“三大基地”(蚕桑、茶叶、烤烟)建设,培育好“四大特色产业带”(优质家禽、年桔、有机稻、无公害蔬菜),推动特色产业上水平。三是发展规模农业。依托现有的区域性特色农业,扩大产业规模,发挥规模农业效应,改变农产品“样样有一点,样样都一点”的僵局。四是发展品牌农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继而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是发展加工农业。引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支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扩大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把招商引资放在工作的首位,借助外力、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促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增加非农收入比重,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以民生为“本”,建立新机制
把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突破口,以农村“一保五难”为重点。力推农村享受低保对象救助率达100%,解决农村贫困户“住房难”,解决群众“饮水难”,解决群众“看病难”,解决农村学生“读书难”,解决“行路难”等问题。坚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努力形成城乡互动、以工促农、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一是统筹城乡投入,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财政保障。每年拿出一定的财力,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活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与城市衔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资源共享、良性 1 互动、协调发展。二是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生活权益保障。切实履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责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进一步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救助、大病救助等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有效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三是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提供体制保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加快征地制度改革,规范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推行农村医疗保险,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活。创新机制,提高农村的市场化水平。加快投入机制改革,逐步形成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等,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加强民主管理,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利益同发扬基层民主结合起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创新管理,降低农村行政运行成本。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规范村务公开,推行村务决策听证和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制度,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以文化为“魂”,树立新风尚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和谐发展,以文化为“魂”,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根据上级“知识工程”、“2131工程”和“文化艺术上山下乡工程”等精神,每年有计划地开展送书、送戏和送电影“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推动农村“三个文明”齐步发展。一是发挥各种宣传阵地、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党中央和省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文件精神,树立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树文明新风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坚持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健康有益的活动,教育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消费观、婚育观,引导农民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三是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广泛开展实用农业科技培训为内容的活动,引导农民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创业致富的本领。四是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开展农民喜闻乐见、具有乡土气息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竞赛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把广大农民培育成有知识的文化人,讲道德的文明人,懂技术的内行人、会经营的明白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全镇工农业年总产值已达43709.91万元,与上年同比增20%;农村人均收入3864元,同比增16.95%;固定资产投资12577万元,增44%;7个村全部脱贫,多次被清远市委、连山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委”的称号,还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省级卫生镇”等荣誉称号。(
第五篇:语文教学要找准切入点
语文教学要找准切入点
面对一篇完整的文章,应如何讲解,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构思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备课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目前,有不少老师在处理教材时简单化、模式化,按照“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整体感知,逐段分析,结构特点,主题思想,课后习题”这样一个固定公式,按部就班讲解。这就像一个屠夫,肢解了动物后,告诉大家哪个是头,哪个是尾,将一篇完美的文章弄得支离破碎,成为一堆机械的文字组合,令学生大为头疼,倍感乏味。语文课之所以上成这种样子,就在于老师忽略了文章的整体性,没有找准切入点。
切入点选择得准确与否,是能否上好语文课的关键。选择好了,可以提纲挈领,突出重点,使整节课显得完美而有条理,就像专题讲座一样,浑然一体而又深刻全面。
那么,应该如何选择切入点呢?这就犹如一位雕刻家面对一块璞玉,首先要审视,即从单元训练重点和文章自身特点出发,认真分析,构思;其次要求“新”,不要落于俗套,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特长,突出个性化;第三,要全面,所找的切入点应该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四,要注意“一课一点”,一篇文章突出一个重点,不要杂糅,防止其它内容喧宾夺主,湮没重点。
依据上述四个原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选择切入点:
一、从课题切入,培养审题、拟题能力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眼睛。既要学生从这“眼睛”里洞察到文章的内容,又要使好文章有一个好题目,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课题切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审题、拟题能力。
如教授《谈<水浒>人物和结构》一课时,就可从课题切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样题目样式说明了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就可得出:
1、本课作者从人物形象和文章结构两个方面评论《水浒》这部作品。
2、作者采用漫谈的形式进行评论。
3、文章主要内容可以分做两部分。
通过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对本文的写作思路和语言特色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引领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文章结构。
二、找准关键词语为切入点
课文中有些词语看似平淡,但是用得恰当却十分传神,是文章的眼睛,这就是所谓的“文眼”,教学时引导学生重锤敲打关键词,领会词语蕴含的情感这同样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从整体内容切入,提高概括、归纳、分析、理解能力
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进一步提高概括、归纳、分析、理解的能力,可以从文章的主题内容方面切入。例如在教授《窗》时,就抓住了文章的社会现实意义为切入点,围绕“窗”,让学生由现实之“窗”到心灵之“窗”,理解窗的作用和意义,就把课文的主旨等揭示得清清楚楚,让学生读懂了这篇文章。
四、从小处着眼,传授知识
鹤壁的贾燕老师在教授《说“木叶”》时,就是以“意象”为切入点,围绕“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拓展延伸,展开教学。这样的学习,紧贴生活,学用结合,令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从语言切入,引导揣摩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作品所有的思想含义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因此,我们切不可放过品读作品中好的语言。
在教授《我的空中楼阁》时,就可以以语言特色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感受作品清新优美的语言,进而把握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理解作者热爱自然,追求自然美的美好感情。
六、以画面为切入点
文章中的插图是主要内容的再现,引导学生领悟插图,可以体验文中的意境。如《有的人》,课文采用对比的手法赞美了鲁迅及鲁迅一样的革命人士。文中配有插图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字幅和鲁迅肖像,这就是文章的切入点,使文章意境得到了再现,难懂的内容变得容易了。
七、抓住心理矛盾为教学的切入点
有的课文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这是文章的跌宏起伏之处。抓住这些“矛盾”往往可以把文章理解透彻,《穷人》一文就是很好的例子。人物的内心矛盾,形象的再现了人物的高尚品德。抓住桑那的内心矛盾,学生更能体会桑那同情孤儿的苦心。桑那为了救人之难、甘愿承担一切后果的崇高品质跃然纸上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坚持学生自主的原则,统揽教材,综合教与学两个主体,从不同方面找准切入点,以点带面,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完美性和艺术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