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经济发展方向与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发展方向与金融危机
环球金融危机最大受害者将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无疑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直接的影响,并最终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形成。金融危机发生,中国一部分外资的表现也会如在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纷纷出逃,对于中国的国际收支会产生一定的冲击,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通货紧缩的压力,但这一资金倒流的情况也会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有所缓解。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率会在相当程度上下降。并且由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的下滑,也会间接通过对中国产品需求的下降,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
但是毋庸置疑这一新兴金融危机的到来对中国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很多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大幅度缩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最好时机。为此,中国经济界需要做好资金上和项目研究方面的准备。从宏观层面上讲,在资金流动问题上必须稳扎稳打,不能盲目放开,要考虑到大量资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带来的压力。走可持续发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应该有的应对措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扩大内需,切实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当前要扩大有效需求,政府应及时调整需求结构。一方面,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由原来较多依赖出口向注重扩大内需转变,由进一步启动内需来带动未来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我国有效需求拉动经济的贡献率显示,消费需求占5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80%的贡献率,而投资需求比例比发达国家高出20个左右百分点,投资需求又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针对这一现状,当前扩大有效需求应重点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发展起来,必然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形成一个内生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经济发展态势。
(二)适时适度对外开放。一是适时适度开放说明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不会改变。开放可能会带来一些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如2007年出现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但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开放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机遇,更多的是我们通过国际事务的参与,获得更多的话语权;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影响,对世界金融稳定做出的贡献。二是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向我们证明像中国这样处于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根据国际及国内环境来确定对外开放的时机和进度。
(三)加强金融系统的监管建设和国际合作。我国金融监管在吸取他国教训的基础上,具体应做到:一是配合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标准、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体系,特别要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国的监管,使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齐头并进。未来应一方面鼓励金融创新,一方面提高金融监管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特别是要考虑将稳定资产价格纳入监控视野,除稳定一般物价之外,还应包含稳定资产价格。二是积极推进国际监管合作。要建立中央银行之间的监管协调机制,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增强其独立性,对金融市场进行联合、跨境、全面的监管;加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避免监管业务上存在重复和遗漏的状况;加强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金融机构)的合作,构建金融机构服从监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第二篇: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
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
美国金融危机震撼全世界
房利美和房地美被国有化(2008年9月7日)雷曼兄弟公司(第四大投行)宣布破产(9月15日)美林公司(第三大投行)则被美国银行收购 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被政府接管 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 贝尔斯登因陷入财务危机而被摩根大通收购(3月)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9月21日)
华尔街金融危机迅速扩散
美国破产银行已30家、危机迅速向欧洲、亚洲扩散
冰岛、巴基斯坦等国家已陷入―国家破产‖
现行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受到前所未有冲击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次级贷款: 贷款标准低、还款方式灵活
次贷危机的催化剂
泡沫经济:楼市泡沫+商品泡沫=超级泡沫(索罗斯)
无约束的金融创新:住宅抵押贷款债券(MBS)、抵押担保债券(CMO)、担保债务凭
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衍生品
金融产品的复杂化、信息的严重不对称,金融衍生产品成为金融市场―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巴菲特
– 2001年泡沫经济破灭后,为刺激经济自,美联储实行低利率政策,同时美国房价强劲上
升(从2000年到2006年,美国房地产的价格升高了80%),次贷规模迅速扩大(从2003年的400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14000美元),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住宅抵押贷款债券(MBS)、抵押担保债券(CMO)、担保债务凭证(CDO)等衍生品等证券投资热情高涨。雷曼作为华尔街最大房屋贷款的持有者,杠杆比率更高达40倍。这既造成了繁荣,也孕育了危机。
–美国创造了一个更大的超级泡沫代替2001年网络泡沫,2006年房地产泡沫破灭。– 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
1%的历史最低水平。(从2004年6月底起,美联储不断收紧原本宽松的货币政策,已连续13次以25个基点的速度稳步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升至4.25%。)
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
–
–
– 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世界利益捆绑在一起,相互锁定 全球化下的三大板块互动 制造板块制造向亚洲集中,制造成本下降 金融板块金融资源向欧美集中,金融垄断地位上升 资源板块资源供给跟进,资源国家地位上升
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
美元↑→流动性泛滥→资产泡沫↑→次级贷款↑、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不力→次贷
危机
→金融危机→信用危机→流动性危机→信贷收缩→经济衰退
如果你掌握了石油,你就控制了工业、如果你掌握了粮食,你就控制了国家
如果你掌握了货币,你就控制了世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加剧危机恶化
美国极力向全球转嫁危机:美联储印3000亿买国债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挑战:资本流出冲击中国资本和地产市场美元资产缩水经济衰退而影响中国出口 机遇:美元及美国金融霸权的削弱世界金融格局的调整有利于―走出去‖推动社会改
改刺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调整压力增大
中国出口增速回落、投资增速下降、企业破产数量激增、财政增收困难、济增速放缓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出口额占GDP比重从2001年的20%增长到2007年的近40%,中国经济对出口的高度依赖,必然使得中国经济会受到发源于美国波及日、欧的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
经济转型的方向
数量扩张型、资源消耗性、环境污染型、低附加值型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难以摆脱―世界车间‖和―为他人做嫁妆‖的现实。而且,金融危机发生后引起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也使该模式难以为继。
外需→内需、投资→消费、数量→质量
中国具有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庞大的外汇储备、雄厚的财政基础、良好的经济基本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
金融体系稳健
金融机构资本金充足率提高、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快速下降、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推进机制转换、银行流动性较为充分、宏观经济基本面良好
第三篇:资料整理~~十八大后中国经济发展方向
十八大后中国经济发展方向
关于十八大报告:
经济发展形势: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具有雄厚基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存在机遇;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没有结束,世界经济复苏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
未来中国经济方针政策:(5个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关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准。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当务之急,应该是政府职能转型,从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强调“法治”而非“人治”,倡导“平等”、“公平”。)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球化背境下,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调整进出口结构,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提升对外竞争力水平。
十八大后的中国经济未来十年展望:
一.未来三到五年,极其复杂严峻的考验(国际形势:欧债危机的影响远没有消除,美国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动荡,国际社会对中国越来越抱持怀疑态度。国内形势:传统因素如房地产等正在退出舞台,房地产投资的完成额增速减缓,高地价、高房价面临调整,贸易出口减弱,贸易顺差比重下降。)
二.长期增长潜力仍然巨大(1.尽管发展快速,但还没有摆脱贫穷,人均GDP水平发展空间大。2.大国经济,经济发展腹地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3.经济改革开放的原始动力仍然存在。)
三.重启改革是必然的选择(改革措施:1.进一步理顺政府和经济的关系,大幅度改革行政审批和监管的方式。2.夯实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福利基础。3.进一步完善司法改革,提升司法部门的权威性。4.公共财政改革需要新思维5.金融系统改革的实质性推进。6.国有经济的改革方向是进一步市场化)
四.全方位立体运作,打造中国和平崛起的新形象 五.前低后高将是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 十八大后中国经济发展新方向:
大方向:调结构刻不容缓,扩内需需要改革,促增长有新的思路。
第四篇:论中国经济的几个阶段和发展方向
论中国经济的几个阶段和发展方向 文/修欢(公约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体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完全的计划向半市场半计划的转变是中国在几乎走投无路时的一种选择,也表现出了那个阶段中国政府的决心。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让大部分中国人不知所措的改革中,一些不安分的人抓住了时机,创业致富。也有一些人比较保守,等回过神来,时机已经过去。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一趟列车已过。在这个阶段,虽然在大的方面有宏观调控,但整个的经济社会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由状态,并衍生出了很多的社会问题。第二次的经济模式的推动看似风平浪静,甚至大部分的人都没感觉到它的出现。当时,中国政府随然在形式上推行了所谓的经济特区,开发区,等让东南沿海率先发展起来,以便能较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以邓小平为带头的中国政府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是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全民富裕的战略口号。很多的人几乎都没感觉到什么,但就这么一个战略口号,却造就了现在的中国经济格局。
在这一阶段,中国在体制上虽然还是社会主义,但中国就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初步的完成了“资本家的原始积累”打造出了很多可以与国际经济集团相竞争的民族企业。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发展不再是盲目的,而是基本上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目标和头绪。但是,就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是下狠心心的。因为在这一阶段,中国走的是一条通过牺牲绝大部分民众的利益而扶持中国的私有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的路子。这需要相当的魄力,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也似乎是必由之路,因为中国要融入到整个国际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去,就必须得有一些能在国际市场的浪涛中立的住脚的中国企业。在这一阶段,垄断、暴利,加速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原始积累。粗放是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特点。
为了能尽快地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不得不采取了以牺牲绝大部分劳动者的利益、以垄断和暴利的方式短时间内打造出了中国的资本市场。但是在这种粗放的模式下打造出的市场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企业,都必然有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主要体现在:1,市场不健全,2.企业本身在管理和生产上,在企业发展方向的定位上,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且,由此而衍生出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官商勾结瓜分社会财富、各种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些问题为中国社会矛盾的加剧埋下了隐患。
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
前一段日子,有好多国家对“中国制造”进行攻击,说中国制造的商品质量差。一些外国媒体更是恶意的诋毁中国制造,且恶意报道不断。其用心可想而知。虽然粗放的中国经济模式下的中国制造难免会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但这种恶意诋毁
中国制造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现有的不健全、合理的国际经济模式下的恶性竞争的矛盾被扩大了的结果。
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看似与中国的经济模式、经济格局没多大关联,但中国经济的第三次转型将由此拉开帷幕。要看清中国经历的第三次转型,就得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格局的现状作出准确地判断和分析。
经过了前两次的经济转型,当前的中国,已基本上完成了资本市场的原始积累,加之中国有着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富裕的劳动力。只要条件许可,中国的劳动大军就会源源不断的生产出巨大的社会产品,但在中国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些产品只能推向国际市场。中国正成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劳动者正转变为国际产业工人。
现有的国际贸易准则基本上都是在上个世纪由西方发达国家按照自己的意愿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建立起来的,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可想而知。
但是总的来说,经济无非就是在特定的生产资料配置模式中进行的生产、分配、消费的循环发展的过程,再就是依附并服务于这一过程的管理、金融、流通、服务等社会行为(所谓的社会分工)。
在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进入到市场经济模式后,在自由公平的光鲜外衣下暗流涌动: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并且现有的国际经济中存在着一个十分大的问题:这就是社会财富在流通、金融环节聚集太多。当金融等原本作为社会经济的辅助性成分被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时、当实体经济被金融经济绑架了时,社会经济泡沫就已经形成且不断的膨胀。是泡沫,总会有破灭的一天。而这就是现有的不平衡的社会经济模式的必然结果。这是极少数人通过各种模式剥削他人劳动成果自己却坐享其成和不劳而获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完全“自由”是他们的口号。而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创造着去失去了对自己所生产和创造的财富的拥有权和支配权。
就现在来看,美国虽然是当前的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因为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美国在凭借其国际政治地位和领先的科技优势所确立起来的国际经济格局中赚足了油水。但现在这种格局正在被打破:一方面,社会普通消费品的生产技术不再只为美国所有,例如中国也将创新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且在生产技术领域里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另一方面,美国的经济主体正逐渐转向金融业。货币,无非就是一种等价物。金融,本质就是极易成泡沫的虚化经济体,而金融体系的畸形膨胀的泡沫迟早都是要破灭的,届时社会经济的重心仍然会回到生产、分配、消费的圈子中来。
社会财富在金融领域的畸形膨胀是现代不公正不平衡经济的必然结果。这主要是由生产者的社会地位低下,劳动报酬过低造成的。工人和农民创造着这个社会绝大部分的物质财富,但社会给与他们的报酬太少,可是作为社会主体他们却又没钱消费掉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于是,“富裕”的社会产品越积越多,虽然现在业已形成的国际市场经济大环境能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局部的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且由社会分工而建立起来的庞大的的中间环节和第三产业领域的人群参与分配和消费,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仍将日渐突出。
就在这样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凭借流通和金融等中间环节尽可能多的掠夺着世界的财富。
中国该怎么做呢?修欢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中国经济的新格局。一,提高劳动报酬率,打造健康的中国制造
中国当前的实际状况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者占社会总体人口的绝对多数,只要生产资料的配置得当,他们就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出巨大的社会产品。可就当前来看,中国的劳动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实在太少,他们创造着几乎全部的物质财富,但这些财富很快会被另一些人以各种手段“平等的”掠夺去了,于是,社会财富正在向国家和极少数垄断组织手中集中,占人口主体的劳动者的收入只能维持其日常生活,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甚至正在变得越来相对的越穷。
转变思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有近十亿劳动者,这个数字太庞大了,如果让他们的手中变得有钱,何愁中国不富。“国家富不是真的富,人民富才是真的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劳动力报酬,让劳动者在社会分配中获得其本应该属于他们的那部分。最好能达到“一个人劳动,可养活三个人”的收入水平。如具备这样的分配机制,勤劳的人怎能不富。当然这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结构调整,甚至要经历阵痛。但不做如此的大手术,中国经济难以回归健康的发展轨道。现在,发达国家正在以中国出口制造商为工具对中国劳动者进行着无尽无休的掠夺:一方面,那些制造商为了提高出口竞争力而一味地降低生产成本(主要是劳动力成本),一方面,受制于国外经销商不得不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出售,把巨大的利润空间让给国外经销商。同时这些中国的出口制造商通过低价竞争从整体上压低了国际消费品价格和国际劳动报酬率,让整个的国际劳工蒙受损失。中国出口制造商的“罪恶”行径并没能让自己捞到多少好处,相反,他们却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如何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让中国制造引领世界消费品市场格局而不再是受制于发达国家,是摆在中国政府和中国制造面前的一个严肃的课题,要知道,在现有的经济格局中,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由于发达国家的经销商的联手压制,现在整个国际制造业几乎陷入频临破产的地步。于是只有建立起属于中国制造自己的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体系,中国制造才可免受制于人家。
二,联合发展中国家推动新型的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准则的建立 推进国际经济贸易准则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再用贸易总量来衡量国际双边贸易中的差额,而是要用贸易利润净值来衡量国际双边贸易中的逆顺差额。可以这么说:用贸易总量来衡量双边贸易的差额是个国际错误,要知道,美国在巨大的贸易逆差中以丰厚的利润赚足了油水,相反,在中国对美的巨大贸易顺差中,由于利润微薄,中国获利甚微。其实整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贸易都是一个样儿。另外,中国的巨大外汇储备其实并不是靠利润获得的,而是靠廉价的出卖中国的劳动力获得的,这是中国的耻辱,而这也让中国的劳动者正在逐步沦为贫穷的国际产业工人。新型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准则有待建立。
三,加快人民币汇率升值 加快人民币汇率的升值,甚至可考虑实现与美元1/3的汇率(此想法并非疯狂,而是由各种因素共同决定,三年后的结果将会证明)。另外在国内推行人民币的贬值策略,让其购买能力趋于合理(现在,人民币的汇率和实际购买力严重脱节,已违背了经济规律,其结果表面上虽然有利于中国扩大出口,保持较高的贸易顺差,可实际上让中国经济蒙受了巨大损失)。总之人民币的相对购买力已经很高了,干吗我们自己要把它压下来,让中国受损失。虽然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会让中国出口制造商陷入困境甚至破产,但是,在一些落后和低端的出口制造企业破产倒闭的同时,也会有更加新兴健康且更具竞争力的新兴企业产生且崛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社会经济的转型,置之死地而后生,生机就在经济的转型。要说明的是一些有巨大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家已有所醒悟。但在这方面要完全实现新的布局或许当在五年之后。
四,“中国制造”是中国打破发达国家经济控制(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绝对影响力和控制力),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有力保障
社会生产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美国借助金融模式所维持的美国经济和货币体系很快就会崩溃,未来五到十年,是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形成的时期。随着美国经济的解体,整个世界的经济将会陷入混乱和恐慌中,唯有保持中国制造,才可使中国避免或减轻这一灾难,并且“中国制造’将会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中国没法走发达国家的发展经济的模式,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的。巨大的人口,巨大的劳动力队伍。这就是中国的基本特色,这也将决定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
以上几点的相关论据,读者可在本人博客的其他相关文章中去找。
总之,健全市场体制,调整生产、消费、分配之间不合理的关系格局,生产优质的产品,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建立新的分配机制,社会财富的分配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倾斜,确立起
一条由人民富裕推动国家富裕的发展道路,从整体上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而能否成功的实现中国在第三次经济转型,就看中国政府的勇气和决心了。
初稿2007年9月5日整理2008年8月24日
第五篇: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读后感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读书报告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一书,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2010年1月“北大光华新年论坛”的精彩演讲与对话,并围绕其中众多主题补充了一些重要的延伸阅读。在书中多位经济学家、政府高层和企业家从宏观大局,中国企业的创业、创新和持续发展,新能源与中国经济,中国汽车业发展展望,走向全球化的中国银行等方面分享了他们对于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思考和见解。
主编张维迎,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书中不仅从宏观的经济背景、中国产业政策阐述金融巨变下的政府经济战略,更从微观经济方面,全方位解析了中国企业在世界金融危机中的生存之道。
上篇“宏观大局”以把握中国经济的大局为主题,分别从历史的高度看中国的发展,未来中国社会关注什么,经济结构调整才有商业机会,决定中国经济走向的大事,国企何以提高竞争力,中国经济的消费与储蓄,警惕下一次危机等多个方面探析了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以及关于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反思。
下篇“微观动力”主要以中国企业的创业、创新和持续发展为主题,分别从中国是投资创业者的天堂,创业投资成功四要素,细分市场蕴含巨大商机,打造一个鼓励和保护创新的社会环境以及新能源的发展和走向全球化的中国市场等多方面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最后以对话交流的形式解答了大家的诸多疑问,并通过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反思,展望未来的经济前景和产业趋势,为各界人士防范新的危机形成、顺应产业格局变化、寻找新的市场立足点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号召中国企业家在风暴中集聚力量,与中国经济共同实现新一轮的腾飞。
读后感:
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即使挑战更是机遇
中国作为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到目前为止,还是以制造业为重心的生产基地。因此,对于中国的经济来讲,分析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主要是欧美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主要威胁在于,如果危机进一步蔓延,必然导致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目前我们已经看到,在各国的反对声中,美国最新的救市计划依然坚持救市资金必须用来购买美国货的条款。而印度、墨西哥、巴西、中东欧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已经纷纷提出对进口产品,甚至特别指明对中国产品的限制,用各种理由展开贸易保护行为。这些做法会在短期内造成较大的纷扰,如果在外交上处理不当,全球完全有可能陷入一场贸易战。由此可见,贸易保护主义与经济成长之间具有天然的不可调和性。越是保护,经济越是难以成长。反过来,只要经济能够回到繁荣的轨道,贸易保护主义也会不攻自破。
威胁的另一方面则是发生外资的迅速撤离,外债的骤然增加,造成货币迅速贬值,从而引发外汇危机,或者经济风险。中国目前最需要警惕的,正是外资的迅速撤离引发企业资金困难,或者资本市场的动荡。中国要防止坠入经济困境,就必须首先保持外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加大投资项目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吸引外资的进入和稳定外资的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
金融危机会在短期内使得中国庞大的出口经济体受到较大的冲击,但是并不会带来伤筋动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这一阶段不能够恐慌,国家、地方政府必须对经济体注入足够的资源和信心,帮助大家认识到,这是一场外部环境突变造成的困难。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不管外部环境变与不变,都要勇敢地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勇敢地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然,这一过程本身就充满挑战和困难。假如我们原来估计到的困难是八分,现在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使得困难增加到了十分,我们也完全有勇气和信心去克服它。但克服它的很重要的一条,在于主动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升级。
对危机的不同理解,将导致完全不同的政策。现在看来,这一轮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或许已经过去了,但世界和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问
题还远远没有解决。全球经济复苏与就业增长的基础非常薄弱,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人民币汇率受到来自各方的指责和压力。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各国围绕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展开了复杂的博弈。这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仍然是加快结构调整和深化体制改革。这不仅是政府和学者所关心的,也是产业界和普通大众关心的事情。而本书中收录的几位演讲嘉宾对有关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发展、产业重组、国内市场开发等方面的论点,对我们认识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同样存在许多商机,我们勤奋、拼搏的精神要始终保持;机遇不可丧失,机遇一旦错过,就难以再来,同时更重要的还要靠智慧。我们要懂得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企业的凝聚力,而企业的凝聚力同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业是分不开的。希望我们在金融危机以后能够抓住机遇,在风暴中集聚力量,使我们的企业稳步发展,使我们的经济健康增长,使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