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镇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实施
方案
按照《县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镇西北部3.2公里处,距县城19公里,迓大二级公路穿境而过,村域面积14375亩(含田420亩,土555亩),有5个自然寨,561户,2089人,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982元。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性,建设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村白果坝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
2、尊重民意原则。以群众为主体,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
3、突出特色原则。保留纯真的少数民族风情,突出苗族传统特色。
(三)发展目标
新农村试点建设应达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有四好五提高”整体目标。
三、建设内容
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将百果坝作为2010年村新农村建设试点,1年后再扩展到该村其他组。白果坝新农村建设主要有以下任务:
(一)完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
1、完成1500米主干道和880米连户路硬化、美化和绿化,在进组路口修建一座具有盘信民族风格的寨门;
2、修筑河堤1500米,并在河堤上建防护栏;
3、修建自来水池1个,并安装进入45户;
4、完成“一池三改”(“一池”即“沼气池”,“三改”即“改水、改厕、改拦”)45户;
5、修建垃圾收集中处理点 1处;
6、覆盖45户电视网络、通信网络,并建立互联网网络。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1、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水稻、经果林、蔬菜等种植业。二是倡导规模化生产模式,大力培育种殖大户,建设种植基地1个。三是推广新型种植技术。
2、发展特色产业。
依托白果坝自然风景、农作物观光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结合本地的民族风情,打造一个集观光、休闲、餐饮、娱乐与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山庄。
一是沿着河流修建亭台4个,作为观光、休闲、钓鱼之用;
二是把全寨45户住房全部改造成为具有苗族特色的小康型住宅;
三是开发古银杏树的“神话”价值,三是开发苗家妇女刺绣技术。组织热爱刺绣的妇女进行刺绣技术技能培训,着力培育一批刺绣技术精湛的女能手。并结合本地民族特点,仿照古代绣楼建筑模式,在小河汇流处建造一栋绣楼。
(三)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不断提高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在2010年底建成标准化卫生室1所,积极动员全村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使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一是继续抓好基础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三是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成标准化篮球场1个,建设包括农家书屋、信息中心、文化广场等村民活动中心。
(五)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
1、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开展“五个好”村党支部创建、党员富民工程等活动,落实党支部、党员承诺制度。加强对党员先进性教育,切实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走强村快富之路,切实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2、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规民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等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引导农民树立法制观念,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四、实施步骤
(一)前期筹备阶段(2010年3月底前)。一是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人民群众了解新农村建设,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二
是按照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全面完成试点规划编制工作,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重点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2年11月)。依据试点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方式,完成试点建设各项目标任务。
4-5月
6-7月
8-9月
10-11月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12月)。全面总结在试点建设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化试点成果,推广试点经验。
六、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靠实责任、加强协作,整合一切力量、资金、资源,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2、科学规划,分期组织实施。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合理规划布局。强化宣传引导,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组织实施,确保试点村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3、充分发扬发主,发挥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采取“一事一议”等方式,引进专家论证等多种科学决策方式,实现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第二篇:妇联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县妇联结合全县“十一五”规划和我县妇女工作实际,在***镇**村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为重点,以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双学双比”和“美德在农家”活动为载体,团结带领广大妇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村庄,全面推进和带动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
二、主要任务
(一)以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为重点,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丰富,任务繁重,妇联组织要以项目化的运作方式,把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引领广大农村妇女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以提高农村妇女素质为着力点,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培训。一是加强对农村女能人的示范培训,引导女能人创办民间科技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发挥她们的“二传手”作用,辐射更多的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强对普通女农民的普及培训,积极开展对农村妇女的文化教育和实用技术等普及型培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率,促进科学种田,使妇女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她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
2、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引导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收致富的目标,引导、组织广大农村妇女以**村的养殖、果蔬为主导产业为中心,发展体现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创建1个示范作用强、带动效果好的示范基地,发展1个具有地方特色、妇女特点的“妇字号”生产经营项目,培养树立一批依靠科技致富的女带头人。
3、以城乡统筹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提高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把扶贫帮困与劳务输出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对该村贫困户实行免费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收入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送文化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自觉遵守各种文明公约和村规民约,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努力用服务搭建转移平台,用品牌打造输出强势,用协调整合社会资源,用维权促进公正公平,着力培训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带头人和劳务经纪人两支队伍,搞好岗前培训、职业介绍和权益维护三项服务,畅通就地转移、就近转移、跨省跨地区转移等渠道,探索建立上下互动、城乡互动、内外互动妇女劳务协作新机制,有效调动和保护农村妇女参与“打工经济”的热情,五年内力争使80%的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外出就业,形成转移就业的规模优势和群体效应。
(二)以“美德在农家”为载体,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充分发挥家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作用,在**村深入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引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文明风尚,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1、抓好家庭美德建设主题活动,拓展文明家庭创建领域。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核心内容,广泛开展“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科技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每组着力培植1个文化中心户,组织全村妇女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吸引家庭成员广泛参与,引导家庭成员增强学习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道德意识、人口意识,让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科学致富、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深入人心,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抓好“零家暴”示范村创建活动,共同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在该村建立“零家
庭暴力”示范村创建工作协调小组,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反家庭暴力队伍,及时介入调解有倾向性的家庭暴力事件,努力为妇女创造一个和平安宁、没有暴力的世界。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领导,科学考核。县妇联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将工作任务日程化,实行目标管理、目标考核,确保妇联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广泛动员,精心部署,通过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和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营造浓厚氛围,引导和动员广大妇女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三)创新载体,开展活动。开展农村妇女“双学双比”传统竞赛活动,创新活动载体,引导农村妇女挖掘内部增收潜力。开展评选表彰活动,认真总结推荐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予以通报表彰,进一步激发广大妇女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四)实施“双带”,发挥作用。充分发挥村级妇联组织和妇联干部在带领妇女群众共同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农村基层妇联组织和妇联干部中开展“双带”活动,激发妇联干部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内在动力。
第三篇:妇联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县妇联结合全县“十一五”规划和我县妇女工作实际,在***镇**村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
会精神为指导,以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为重点,以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双学双比”和“美德在农家”活动为载体,团结带领广大妇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村庄,全面推进和带动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
二、主要任务
(一)以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为重点,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丰富,任务繁重,妇联组织要以项目化的运作方式,把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引领广大农村妇女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以提高农村妇女素质为着力点,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培训。一是加强对农村女能人的示范培训,引导女能人创办民间科技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发挥她们的“二传手”作用,辐射更多的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强对普通女农民的普及培训,积极开展对农村妇女的文化教育和实用技术等普及型培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率,促进科学种田,使妇女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她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
2、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引导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收致富的目标,引导、组织广大农村妇女以**村的养殖、果蔬为主导产业为中心,发展体现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创建1个示范作用强、带动效果好的示范基地,发展1个具有地方特色、妇女特点的“妇字号”生产经营项目,培养树立一批依靠科技致富的女带头人。
3、以城乡统筹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提高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把扶贫帮困与劳务输出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对该村贫困户实行免费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收入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送文化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自觉遵守各种文明公约和村规民约,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努力用服务搭建转移平台,用品牌打造输出强势,用协调整合社会资源,用维权促进公正公平,着力培训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带头人和劳务经纪人两支队伍,搞好岗前培训、职业介绍和权益维护三项服务,畅通就地转移、就近转移、跨省跨地区转移等渠道,探索建立上下互动、城乡互动、内外互动妇女劳务协作新机制,有效调动和保护农村妇女参与“打工经济”的热情,五年内力争使80的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外出就业,形成转移就业的规模优势和群体效应。
(二)以“美德在农家”为载体,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充分发挥家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作用,在**村深入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引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文明风尚,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1、抓好家庭美德建设主题活动,拓展文明家庭创建领域。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核心内容,广泛开展“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科技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每组着力培植1个文化中心户,组织全村妇女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吸引家庭成员广泛参与,引导家庭成员增强学习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道德意识、人口意识,让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科学致富、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深入人心,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抓好“零家暴”示范村创建活动,共同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在该村建立“零家庭暴力”示范村创建工作协调小组,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反家庭暴力队伍,及时介入调解有倾向性的家庭暴力事件,努力为妇女创造一个和平安宁、没有暴力的世界。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领导,科学考核。县妇联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将工作任务日程化,实行目标管理、目标考核,确保妇联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广泛动员,精心部署,通过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
第四篇:新农村试点村实施方案
按照西集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根据交通、区位、资源、经济优势及群众素质,通过调查研究,借鉴赣州模式,以甘南县兴十四村为榜样,结合常兴村8个自然屯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立志用三年时间把常兴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做好常兴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任务和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通过“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公共服务,切实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镇新农村建设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为全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积累丰富的经验。
二、作为试点村的优势和典型性
常兴村位于西集镇的南部,东至少凌河,西至漂河,北面与西集镇城区隔路(哈肇公路)相望。东距巴彦县城17公里,西距哈市79公里,有8个自然屯,总耕地面积22000亩,总户数1148户,人口4302人,人均住房面积17平方米。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要求,具有以下四点优势和典型性:
1、具有良好的交通优势。村屯之间均由四级砂石路连接,北侧又有省级公路哈肇公路通过,与其它村屯相比,出行便利,交通优势明显。
2、具有小规模的产业优势。近几年,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工作中,为扩大农民增收渠道,成立了大葱基地一个,大蒜基地一个,绿色大米生产基地一个,黄牛养殖基地一个,这四大基地的建设,很大程度地调整了常兴村的产业结构,目前已初见成效。
3、具有良好的基础优势。目前,已有2个自然屯吃上了自来水,其它村屯也在进行中。在行业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常兴村房屋砖瓦化率、自来水入户率、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42%、35%、80%。如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悄加规范引导,可迅速提档升级。
4、有良好的旅游优势。驿马山公园的建设和灵隐寺的落成,给常兴村的尚家屯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5、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常兴村在60年代就是省级红旗单位,自70年代到现在,始终是县乡的农村先进典型,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使广大群众对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愿望十分强烈和迫切,享受现代文明的积极性和热情非常高涨。
三、建设发展目标
1、村民人均收入每年的递增速度要在10%以上,2006年人均收入实现3700元;2007年人均收入实现4100元;2008年人均收入实现4500元。
2、村政府所在地通白色路面,屯内巷路全部达到硬化。
3、农民住房全部砖瓦化。
4、自来水普及率100%。
5、屯屯通电话,入户率达到95%。
6、屯屯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
7、四周绿化率达到100%。
8、畜禽养殖小区化,不进入小区的全部建生态猪舍或鸡舍。
9、厕所改造达到100%,建室内厕所或建室外封闭卫生厕所。
10、垃圾、粪便、柴草全部出屯,垃圾、粪便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作为有机肥料。
11、建立新经济组织,成立蔬菜、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协会。
四、工作任务
1、修通村白色路面1条12公里,修村屯主道38条16828延长米,修村屯巷道30条6395延长米。
2、有线电视入户95%。
3、自来水06年新入户3个自然屯,07年入户3个自然屯。
4、改建村办公室,建立档案室1个,图书阅览室1个,公共活动室1个,建立并规范村级卫生所1个,建妇幼保健站1个。
5、修防洪大堤24里,环山拦水壕10公里。
6、利用驿马山前坡2条大沟绿化造林80亩。
7、绿化8个自然屯四周。
8、新建卫生厕所1148个。
9、村上出机动地、专项资金,把养殖大户向屯外搬迁,集中圈养。
10、配合政府村村通广播。
五、完成时限
利用2006年至2008年三年时间,基本达标。
六、主要推进措施
(一)建
设新农村,首先从基础建设抓起
建设新农村,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增进农民福祉,具体是做好“三清三改、一修一建”工作。
1、开展“三清”活动。利用春播前的空闲时间重点对村容、村貌进行综合治理,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达到柴草出屯、垃圾出屯、边沟整洁、道路畅通。
2、开展“三改”工作。即改水、改厕、改路。改水将群众生产生活所用的小井地表水,改造为深井自来水。采取政府补一块,村民筹一块的办法,打深水井5眼,将供水管线及相关附属设施完善,使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改厕,建室内厕所或室外封闭厕所,改厕总数达到1148个。改路,主要是硬化村屯内外道路,便民出行。通过通村公路改造工程,向上争取资金和“一事一议”自筹的形式,修8个自然屯巷路68条13323延长米,在三年内基本硬化。
3、搞好“一修一建”工程。常兴村位于少凌河与漂河交汇处三角交叉口,抗洪排涝是粮食稳产增收的关键,我们要采取向上争取资金和“一事一议”相结合的方式,修牢防洪堤防。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孩子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为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宁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我村要改造一所1栋324平方米的教室。
(二)发展新农业,必须从拓产增收抓起
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我们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我们在继续做大、做好葱、蒜、黄牛、绿色大米四个基地的基础上,再从生猪养殖和两瓜种植上下功夫。葱、蒜种植面积800亩,黄牛饲养量1800头,绿色大米种植5098亩,生猪饲养量15000头,两瓜种植面积50亩。另一方面,大搞农村剩余劳动力长年或农闲时输出,预计输出劳动力800余人,实现劳务收入480万元。
(三)培育新农民,核心从农民素质抓起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因此,依托农民技术培训学校,以培养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利用周六周日在农村小学成立培训学校,每年培训农民骨干2000人,通过典型带动和渗透,力争使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
(四)塑造新风貌,倡导从科学文明抓起
在开展“三清三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清理废弃房、猪牛栏和厕所,推进人畜分居,建养殖小区和生态型圈舍,尽快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争取三年内村屯道路基本硬化,自来水普及率100%,实现人畜分离。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对村民展开普法教育,反对一切邪恶组织,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明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五)提倡新民主,着力从村民自治抓起
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机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增强村干部的公共服务意识,搞好“一事一议”,确保广大村民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六)崇尚新健康,主要从防疫治病抓起
当前有句游行话,农村人怕得病,城里人怕失业。这虽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当前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农民的医疗问题已刻不容缓。为解除农民的治病难、疑难病治不起的困扰,首先我村要建1个村级规范卫生所,方便农民就医。其次,在2008年实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农村医疗医保服务体系,彻底帮助农民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最后,为保证村民有一个健康有序的生活环境,我村下大力气、加大投入,抗击高致病禽流感等动物疫情,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管理。
七、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试点村建设领导小组。
第五篇:红堡子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郭政发[2009]33号
郭城驿镇人民政府
关于上报《郭城驿镇红堡子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报告
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现将《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随文上报,请审查批复。
特此报告
二00九年四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新农村建设 实施方案 报告
郭城驿镇人民政府 2009年4月26日印发 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09-2012年)
根据《会宁县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红堡子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郭城驿镇红堡子村位于县城以北80公里处,镇区以北4公里处,属靖会灌区,省道207线穿境而过,交通便捷、信息畅通、区位优势明显。现有8个村民小组,930户,总人口4278人,其中劳动力1800人。全村总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03亩,其中水浇地6800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3570元。
(一)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小杂粮购销为主,早熟洋芋套种玉米种植面积5000亩,特色产业为黑瓜籽和小杂粮购销,有黑瓜籽和小杂粮购销户300多户。
(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有中小学各1所,在校学生1300人,小学入学率100%。群众居住条件良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通电话率95%。
(三)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截止2008年底,全村衬砌各类灌溉渠道20多公里,硬化村组道路6.8公里,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570多户。
(四)村级组织建设状况。全村现有党员121人,村总支和村委会成员7名。
红堡子村经过前一轮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已经有一定的新农
2 村建设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较快,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群众思想觉悟、自然条件、产业发展等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与此同时还存在特色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小、水平低,种植业发展产出效益低,村容村貌环境差,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金缺乏,村民素质不高,群众组织程度低等问题。
二、总体思路
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立足于“培植产业、改变村貌、培育农民、塑造新风”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交通、土特产资源优势,壮大黑瓜籽和杂粮购销特色产业;依靠农业科技,提升洋芋套种玉米等高效种植和优质林果等主导产业的效益,利用饲草资源优势,扶持规模养殖;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农村建设主力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条件;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和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实现村庄新变化。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事业进步。
三、发展目标
从2009年开始,利用四年时间,大力发展壮大杂粮和黑瓜籽购销特色产业,不断巩固增强高效规模种植主导产业,发展养殖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到2012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把红堡子村建设成为杂粮和黑瓜籽购销特色村,成为“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富在农家增收入——实现人均收入达到5800元的目标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增加收入。把红堡子村建设成为黑瓜籽、杂粮购销产业村和以早熟洋芋套
3 种玉米等为主的高效规模种植示范村。依托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农民群众通过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找到一条增收致富路子,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人均收入年增长17%,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以上,实现生活富裕目标。
2.美在农家展新貌——基本完成“五项建设”,改善基础条件 不断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引导农民追求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基本实现“五项”建设目标:村组道路全硬化,灌溉渠道全衬砌,庄前屋后全绿化,自来水户户通,沼气家家有。完成“三清四改”(清粪堆、清土堆、清柴堆、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造危房,建临街商住楼,硬化人行道路并绿化美化。
3.学在农家育新人——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农民 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建成村文化室、文娱活动场所、文化剧院,使农民学有场所,看有图书,帮有老师,乐有去处。举办村民文化艺术节,展示文化才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积极引导和教育村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一代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
4.和在农家树新风——基本实现“四项目标”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水平,实现党员干部模范带头、社会治安良好、村风民俗健康的目标;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帮、贫有所扶的目标;实现学校无危房、学生无辍学、基础教育优良的目标;实现小病不出村,卫生农户达100%的目标。
4
四、建设内容
(一)农村经济建设
1.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发展壮大黑瓜籽和杂粮购销特色产业,黑瓜籽、杂粮购销经营户达到300多户,经营大户30多户,从事购销人员500多人。红堡子临街建设“上宅下店后仓”式商住楼80套,建成黑瓜籽、杂粮购销一条街,形成规范规模化经营。到2012年,黑瓜籽、杂粮购销额达到7000万元,实现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
2.发展高效规模种植业。进一步巩固扩大早熟洋芋套种玉米等高效种植主导产业,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人均实现收入2000元以上。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优质果品基地1000亩以上,实现种植集中连片和集约化,增强规模效益。建设农贸市场1处,促进农产品流通。
3.发展养殖业。大力发展健康养殖,推广舍饲养殖,新建标准化养殖圈舍200户,扶持鸡、肉羊等规模养殖大户,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4.合作化组织建设。发展杂粮购销、农资供应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社组织,通过引导和鼓励农民加入合作化组织,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增强竞争能力。
(二)基础设施建设
1.农田水利建设。完成村内2座泵房(七五、七六电机)扩容更新,衬砌灌溉渠道12.3公里,完成节水灌溉1200亩,改善灌溉面积1500亩,节约用水,降低灌溉成本,减轻农民负担。
2.村组道路建设。硬化村组道路8.6公里,实现村组道路畅
5 通便捷。
3.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建成自来水供水主管道6条14公里,支管36条23公里,自来水新入户113户,到2009年底自来水安装入户率达到100%,户户饮用安全、卫生自来水。
4.农村通信建设。完成村电话、电视、宽带入户工程,实现电话、有线电视入户100%,宽带入户达到60%以上。
(三)生态环境建设
1.农村沼气建设。按照“一池三改”标准,新建380户农村户用沼气,到2012年,实现户用沼气全覆盖,60%以上的农户配套卫生厕所和洗浴设施。
2.改善农村环境。新建垃圾填埋场一处,组建垃圾清洁队1个,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四清三改”率达到95%以上,改善环境卫生。实现村内道路绿化,庄前屋后栽植树木2.8万棵。
(四)人居环境建设
对村庄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改造,在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临街建设上宅下店购销商住楼80套,并实现绿化和美化。改造危旧房160户,进行有序建设,实现居住安全舒适。
(五)社会事业建设
1.五保“阳光家园”、“留守儿童家园” 和“农民培训教育中心”建设。新建五保“阳光家园”1处,解决五保集中供养问题;新建“留守儿童家园”1处,解决幼儿接受学前教育问题;新建“农民培训教育中心”1处,解决农民技术培训问题。
2.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校无危房、小学入学率100%,学生无辍学、学校基础设施优良。
6 建设220平方米的村卫生所,改造村计生室,并配备医疗设施和医务人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新建1处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村民体育活动中心,配套体育设施和器材。
3.信息网点建设。建设市场信息查询和咨询服务网点,扩大信息收集渠道,提升村民从网络科技中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会化服务水平。
4.建立健全村民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低保和特困救助覆盖面,农村“五保”供养人员供养率达到100%,特困户救助达到95%,逐步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社会养老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5.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民进行种养业、创业、劳务等方面的科技和技能培训,劳动力培训率达到90%以上,不断提高群众发家致富的能力。继续做好劳动力输转工作,开拓劳务创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六)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贯彻落实和实践活动。吸纳年轻、高学历人员充实到村级班子队伍,实现“五个好”村级班子的目标。创新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实现村级管理民主、公开、公正。实施“平安乡村”建设,创建和谐村组,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七)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
1.完善新农村建设资金筹集制度。以专项补助资金为依托,通过“一事一议”,引领群众广泛参与,筹集建设资金,带动项目多元整合配套,努力争取信贷支持,创新多元化的建设投资渠道,切实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7 2.形成成熟的村容村貌管理制度。完善《村容村貌管理公约》,结合实际,制定《村容村貌管理制度》。组建卫生管理队,落实管理长效机制,按居住区域,建设地段分加快“三清四改”的治理。
3.创新、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和村民事务管理制度。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抓重点,突破难点,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筹措、投工投劳、资金管理等工作的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创新完善受益群众“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事务管理制度。
4.创新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强化民主管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机制保障。民主管理成熟规范,使村级事务决策更加民主;创新基层组织形式,成立产销协会支部,在产业合作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形成发展型村领导班子队伍,选拔高校毕业生及“双强型”人才充实到村组织;转变工作方法和作风,使干群关系更加融恰,同心协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
5.积极稳妥探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方法。建立健全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五、建设步骤
红堡子村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从2009年3月开始到2012年8月结束,建设分三个阶段有序进行:
(一)工作阶段
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从2009年3月开始到2012年8月结束,分三个阶段建设。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4月)一是成立郭城驿镇红堡子
8 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调查、研究和制定《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报上级部门进行审定。二是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尽力做到家喻户晓,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做好启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2009年5月-2012年6月)依据《实施方案》,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和目标,突出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按照分项目、分轻重、稳步有序推进的原则,四年内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
3.自查整改阶段(2012年6月-8月)对照《红堡子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和省、市、县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考核验收办法,进行全面自查,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迎接省、市、县考核验收工作。
(二)任务
按照总体思路和建设任务,对每一项工程本着量力而行、先易后难、集中建设的原则分实施。
1.2009年建设项目及主要内容
(1)推广种植马铃薯套种玉米、黄豆5000亩。(2)建设标准化暖棚圈舍50户。
(3)红堡子临街新建20套购销商住楼,危房改造40户。(4)启动建设杂粮和黑瓜籽购销市场,发展杂粮购销产业。(5)组建土特产购销协会,完成经营厂址的建设。(6)硬化一社、二社、七社南巷道和中学门前道路4公里。(7)衬砌渠道6.4公里,实现节水灌溉面积1200亩。
9(8)完成自来水安装入户113户,埋设自来水支管1.3公里。(9)新建“一池三改”户用沼气200户,新建标准化暖棚圈舍50户。
(10)种植优质果品100亩。
(11)复整七社移民土地150亩,配套灌溉渠道。(12)新建“阳光家园”1处320平方米,绿化美化院落。(13)建成村卫生室1处220平方米,配套医疗设施及人员。(14)培训农民400人次,劳务输转600人次。(15)组建农业信息网站和村信息网站。
(16)举办第四届村民文化艺术节,开展评优选先活动。2.2010年建设项目及主要内容
(1)优质马铃薯套种玉米等高效种植保持在5000亩以上,人均达到1亩以上。
(2)红堡子临街新建20套购销商住楼,硬化绿化人行道200米,农村危房改造40 户。
(3)组建农资专业合作社1个。
(4)建设标准化暖棚圈舍50户,发展养殖大户12户,养羊大户12户。
(5)种植优质果品300亩。
(6)完成泵房(七五、七六电机)改造2座,安装机组4台,衬砌渠道6.4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500亩。
(7)完成红堡子五社河滩地改水浇地200亩。
(8)复整七社移民土地100亩,发展陈家转弯水浇地200亩。
10(9)硬化一、七社村组道路2公里。
(10)绿化靖天公路过靖段2公里,庄前屋后栽植树木2.8万棵。
(11)新建村民健身体育场1处,占地1600平方米,并配套体育设施和健身器材。
(12)新建“一池三改”沼气100户。(13)实施生态移民30户。
(14)培训农民400人次,劳务输转600人次。(15)举办第五节村民文化节,开展评优选先活动。(16)建成日杂、百货一体的农家超市1个。3.2011年建设项目及主要内容
(1)早熟优质马铃薯套种玉米等高效种植保持在5000亩以上,人均达到1亩以上。
(2)建设标准化的暖棚圈舍50户,发展养殖大户23户,规模养羊户13户。
(3)组建杂粮购销专业合作社1个。
(4)新建20套购销商住楼,硬化绿化人行道,危房改造40户。
(5)建设果品基地300亩。
(6)硬化村组道路2.6公里,衬砌渠道5.9公里。(7)绿化靖天公路过境段3公里。(8)新建“一池三改”沼气80户。(9)实施生态移民20户。
(10)建设垃圾填埋场1处,垃圾堆放点8处,组建垃圾清运
11 队1个。
(11)新建留守儿童家园1处,建筑面积540平方米。(12)举办第六节村民文化节,开展评优选先活动。(13)培训农民400人次,劳务输转600人次。4.2012年建设项目及主要内容
(1)推广高产高效等种植5000亩以上。(2)建设果品基地300亩。
(3)新建20套购销商住楼,危房改造40户,硬化绿化人行道。
(4)建成杂粮购销一条街,发展杂粮和黑瓜籽购销产业,杂粮购销年成交额达到7000多万元。
(5)建设标准化的暖棚圈舍50户,发展规模养殖大户13户,规模养羊13户。
(6)铺设排水管道5公里。(7)河滩地改水浇地120亩。
(8)举办第七节村民文化节,开展评优选先活动。(9)培训农民400人次,劳务输转600人次。
(三)资金概算
红堡子村新农村试点建设共需投入资金4241万元,申请新农村专项扶贫资金360万元,申请部门整合项目资金1058万元,信贷资金718万元,招商引资200万元,采取多种形式群众自筹1905万元。
1.2009年建设总投资942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174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8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45万元,招
12 商引资200万元,信贷资金238万元。
2.2010年建设总投资874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46万元,整合项目资金34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91万元,信贷资金90万元。
3.2011年建设总投资692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54万元,整合项目资金32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24万元,信贷资金85万元。
4.2012年建设总投资1733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86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9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145万元,信贷资金305万元。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镇党委主要领导为组织长的新农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建立统一的工作机制,组织实施红堡子新农村建设工作。
2.建立加强村级组织和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村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广泛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3.探索新农村建设综合融资机制,通过“一事一议”筹、专项资金补、整合项目配套、争取信贷支持等多元化筹资渠道,走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路子。
4.围绕高效种植和购销产业,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提高经营效益,提高土地收益。
13
附件: 1.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名单
2.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基本情况表
3.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新农村建设项目计划表 4.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新农村建设任务表
14